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

高三语文阅读题目比较多,但是很多的阅读题目都有答题技巧和固定的答题模板,那你知道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主要有哪些吗?▼▼目录▼▼高三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与技巧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高考固定必备答题方法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
现代文必考(自用)

现 代 文 解 题 指 导
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
• 传统阅读 主要指阅读文学作品 ①社会科学类
现 代 文 阅 读
获取信息 掌握知识
②自然科学类
③文学作品类
2
鉴赏评价
二、高考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 能 力 层 次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 综合
具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体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要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求
19
3、找错因 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 扰项有以下几种情况:
20
式1 式2 式3 式4
一、无中生有——失之有据; 二、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三、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四、随意扩缩——以偏概全;
1、原因与结果颠倒 2、主要与次要颠倒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文本 长城 门 话说知音 乡土情节 雁阵(春季) 春天的梦 一幅烟烟雨牛鹭图
文体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小说 散文 散文
• 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 fncuiweisong@ 5 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 评价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
• 科技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 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
年度 文本 选材
2000
2001
铷“小室”实现慢光研究
铜奔马正名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探讨从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与以往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新课程高中语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课程安排上更加趋向紧凑化,把传统语文教学三年的任务现在改成了用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教学比以往语文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不少,并且新增了一些选读课本,剩下高三整个学年都是用来高考复习的。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教材增加了很多现代文阅读性材料和应用性文体的阅读学习。
这些安排无疑在引导学生适应现代文快速阅读,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方面有很好影响。
我们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把《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让自己重新来审视语文教学,努力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仅从现代文阅读方面来看,比较高考语文命题规律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规律可以发现,新课标高考与传统的大纲高考确实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要做到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努力按照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安排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新课标高考的要求是很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类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鉴赏,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从而来领悟作品的内涵,进一步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全面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和情感世界,理解作品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积极意义。
新课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
现代文阅读考查具体分为两块来进行,在必考的选择题中考查的是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共设置了三个三分的单项选择题。
2008年广东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文 章的标题是 《 诗与直 觉》 ,对 于 “ 直觉 的知 ” 这一核心概念 ,考生理解了没有 ?往年的命题 只是在
词语 的 细 微 处 绕 弯 子 ,说 得 不 好 听 是 在 做 文 字 游 戏 ,
第 1 3题是单项选择题 ,它考查考 生对 核心概念
的理 解 和 迁 移 能力 ,能 力 层 级为 C 。
文《 创新与想象》 一样 , 继续关注人文精神。其实 , 重视 人文精神和文化积 累从来都是高考命题不 可忽 略的 ,
它符合语文课程的“ 工具性 ” 人文性” 和“ 的特点。 今年广东卷的社科类文本试题继 承了 2 0 的 0 7年
分。 命题遵循 了新课标高考 以来减少客观题 , 增加 主观 题的思路 ,体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重视思维 和能力训 练的要求 ,也体现了高考命题 “ 中有变”的思想 。 稳
一
有愚弄考生的嫌疑 。而今年的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列举
了欣 赏诗歌的四种结果 , 问那一种是符 合“ 直觉的知”
的内涵的 , 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能力 。 这是最值得称道 的, 因为它考查的不是死知识 , 而是能力。
甫《 望岳》 , 时 感觉到 了泰 山的巍峨高大 , 雄伟壮丽” 是
关注诗歌本身 的形象的 ,其他三项关注 的或是事物的 关系 , 或是事物的意义 , 都非正确的选项 。 第 1 、1 题确确切切地 考查考生 读懂 了文章没 2 3 有 ,不搞 文字游戏 ,不 故弄玄虚 ,不故意为难考生 , 这是今后阅读 的选择题命题应该坚持的方向。
、
20 0 8年试 题分 析
书怎么读?古人认为 ,把薄 书读 厚者未为善也 , 善读 书者乃把厚 书读薄。前 者把书理解得透彻 ,书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解读技巧

社会科学类文章解读技巧一、何谓“社会科学类文章”?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达美学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和传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二、近几年来社科类文章的命题重点。
1.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
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
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
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
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之错误类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之错误类型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扩大(或缩小)范围这种干扰项就是把阅读材料中某些内容的一部分扩大到全部,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主要的特征是常出现范围的副词,如“全部、任何、凡、都、普遍、一切"等等.如原材料:“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
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
超声波清洗机自19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干扰项设置为:“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把干扰项与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了“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范围被扩大了。
再比如原材料“消息一传出,一些工业界人士甚是喜欢这个假说,因为它似乎暗示地球即使继续受到工业污染,仍能靠自我调节生存下去。
但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盖亚假说'.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
”干扰项设置为“‘盖亚假说’虽然受到了一些工业界人士的支持,但是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
”把干扰项和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而干扰项却设置成了“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范围被扩大了。
二、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高考语文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分析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扩大围这种干扰项就是把阅读材料中某些容的一部分扩大到全部,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主要的特征是常出现围的副词,如“全部、任何、凡、都、普遍、一切”等等。
如原材料:“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
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
超声波清洗机自19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
”干扰项设置为:“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把干扰项与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了“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围被扩大了。
二、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如原材料“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的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干扰项设置为:“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通过辨析我们可以发现原材料中“更难对付的害虫”一词已在干扰项中被变换成“新害虫”了。
三、无中生有这种干扰项较为常见,干扰项所选用的材料在原材料中根本不存在,找不到依据,其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常让考生不知所措。
对于此类干扰项考生应大胆自信,敢于排除。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 一般采纳单项选择的形式, 共设四个小题。
做好这四道题, 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思索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 反复对照理解,仔细推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 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状况: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 扩展或缩小概念的范围, 缺乏依据, 因果颠倒, 先后错乱, 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 要坚持大脑清醒。
静下心仔细阅读, 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 在第几段第几行, 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 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 依据题干指向。
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 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略微大一点。
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
细小处要搞清楚。
文言文阅读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表达性文字为主的特点, 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 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 尽量把文中以下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 如何称谓;主角是谁, 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 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 有何意义, 大体分分层次。
接着审清题目, 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 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保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用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 迅速理解词义。
选项中给出的解释, 可代入句中, 结合上下文, 反复印证。
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常我们积存的一些成语中各别语素的解释, 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 依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 肯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湖北省应城二中聂攀峰《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
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类属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12个字)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答:教育的最大成功: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是()()...的两项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的试题。
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
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
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
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
答案自然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
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
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作者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
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
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