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爱情诗歌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中英诗歌作为艺术界的瑰宝,凝聚了不少中西文坛诗人的智慧与结晶,他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英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并发现无论是唐诗还是文艺复兴的诗歌都有着类似爱情、友谊、以及离别等方面的主题,宋词中所展现出的婉转音符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同样有所体现。
本文从诗性隐喻的视角来解读中英诗歌,从而期望为中英诗歌的品鉴展开一个全新的探讨视角。
一、诗性隐喻与诗词意象概述(一)隐喻的出现萌生了诗性隐喻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并且这种研究已经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时代有关传统的修辞学界限。
最初隐喻被人们归为简单的词语修辞范畴,现如今隐喻已经转向认知隐喻思维领域。
有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维之中。
人们通过寻找两种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似性,然后将具体的。
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中,这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古今中外,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会运用到隐喻的手法,而这就是诗性隐喻。
诗性隐喻的核心是创造性,同时也伴随着新颖性和美学性。
隐喻是诗歌的额精髓和生命,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荣耀和辉煌,任何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定会散发着无尽的隐喻特性。
(二)诗词中的隐喻意象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产生其实是诗人在进行一种跨域映射,具体来说就是中外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的手法将比较抽象且不易表达的主观感情映射到具体的意象之中。
诗人通过联想将不同范畴的意象进行并置,从而产生了诗词隐喻意象。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借助隐喻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不断创造诗歌的意境,使诗词具备一种张力和灵性之美,从而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二、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对比分析诗歌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性隐喻。
中英爱情诗歌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中英爱情诗歌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作者:桂丽丽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对中英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
对16首英国诗歌和16首唐诗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出中英诗歌中既有共同的隐喻,如“爱是植物”和“爱是旅行”,又有不同的隐喻,如英语中的“爱是经济交流”和汉语中的“爱是月亮”。
共同隐喻基于人们的相似经验,而各自特有的隐喻则主要取决于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隐喻;诗歌;经验;文化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4-001一、引言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情感概念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 & Kovecses(1987)、King(1989)和Kovecses (1986,1988,1990,1995,2000)等,而国内则有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王丽皓(2005)、陈家旭(2007)、陈林(2009)、周毅(2010,2011)等。
对于爱情这一情感概念的研究,除了Kovecses(1986,1988)曾对英语中的爱情隐喻进行过系统分析,王丽皓(2005)对比研究过中英爱情诗中的隐喻之外,其他对爱情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中英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将以中英爱情诗歌为语料,试图对其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英诗歌中的概念隐喻本文选取的语料为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的英国诗歌和唐诗各16首,主要来源于《唐诗三百首》《情诗三百首》以及《英国诗歌赏析》。
在对这些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分别总结出了若干共有隐喻和各自特有的隐喻。
1.中英诗歌共有的爱情隐喻经分析,本文总结出了四种中英共有的爱情隐喻,具体见下表表1. 中英诗歌中共有的爱情隐喻不管是使用哪种语言,人们都必然会共享一些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看待;但是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英爱情隐喻的差异,旨在支持现代隐喻理论。
同时,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标签:认知隐喻爱情文化一、从语言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隐喻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语言修辞格,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地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认识: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识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作為认知工具的隐喻1.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2003: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
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
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
2.映射域。
隐喻的映射域可以被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
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
隐喻的映射域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处置所处世界的概念经验。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区分映射域的三个主要成分:(1)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把抽象概念看做来自躯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并根植于躯体的经验模式之中,这些模式就是意象图式。
Johnson首先对意象图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经验具有了结构及连贯性。
Lakoff指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范围或关系.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
中英诗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诗学分析

中英诗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诗学分析作为基本情感之一的爱情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该情感概念的抽象性,通常很难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爱情”情感概念的研究带来了新方法。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是反映人类认知思维体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语言表达来探讨“爱情”情感的概念化过程。
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的有关“爱情”情感的表述进行研究。
具体地说,本文首先分别从《唐诗三百首》、《情诗三百首》和《英国诗歌赏析》中选取三十首唐诗和三十首英文诗歌,然后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中关于爱情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语言和日常话语是共享同一个认知思维体系的,因而本文的研究试图从诗歌解析中找出汉语和英语中各自对“爱情”情感概念的认知方式并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汉语和英语中存在七种相似隐喻如“爱是互补两事物的统一体”、“爱是旅行”和“爱是疾病”等,三组一致隐喻如英语中的“爱是玫瑰”和汉语中的“爱是莲花”,以及各自五种特有的隐喻如英语中的“爱是战争”、“爱是经济交流”、“爱是太阳”、“爱的对象是有价值的物品”和“爱的对象是神”,以及汉语中的“爱是月亮”、“爱是两个不分离的物体”、“爱是春天”、“爱是丝(思)”和“爱是缘分”。
概念隐喻是人们与世界进行互动体验的结果,所以汉语和英语中“爱情”情感认知方式的共性和差异并不是任意的。
本文研究发现,英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相似点是以人们共享的身体经验或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为基础的,而不同点则是由历史、宗教、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
此外,本文的研究对诗歌的英汉互译也有所启发: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对体现在诗歌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翻译。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情歌中的歌词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歌词中出现的爱情隐喻,总结出了中西方对于爱情隐喻所共享的内容,并对其中相异部分进行分析,窥探其原因。
关键词:情歌歌词;爱情隐喻;英汉对比1.引言1980 年, Lakoff和Johnson (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p.3)。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中外学者也纷纷展开关于概念隐喻的相关课题的研究。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情歌歌词中与爱情有关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隐喻的认知本质。
2.英汉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2.1用某种自然现象来形容爱情风代表爱情无法抗拒的力量,令人深陷其中。
爱情也像火,沉溺于爱情中的双方彼此能感到温暖,有时也会被火苗所灼伤。
比如:①You are like a hurricane and I am getting blown away.②My skin’s still burning from your touch.③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④太阳见了我也会躲着我,它也会怕我这把爱情的火。
2.2用具体的东西来说明爱情⑴爱情是食物在恋爱中,人们常被喻为美食,因为他们也能像食物一样给对方带来满足和愉悦。
例如:①Without you I would always hunger.②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
⑵爱情是液体这一隐喻使用了容器图式,英汉语中人们都认为爱情是身体内在经历的情感,就像容器一样。
例如:①She fills my soul with so much love that anywhere I go I’m never lonely.②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她将你我包围。
2.3用抽象的概念形容爱情⑴爱情是旅程一段旅程有起点,有艰难险阻,有终点,旅行的这些特点都可以映射到“爱情”这一目标域上。
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同时,省略了比喻词的一种表达方式。
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华丽,只有诗人和文学家才具备出色地运用隐喻的能力。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其观点影响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我们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才掀起了一场从认知角度认识语言和思维的隐喻革命。
新的理论指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英汉歌曲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大量系统地对比分析,揭示爱情概念系统以及东西方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异同。
如:英汉爱情隐喻中共同的中心概念隐喻为“爱是合二为一”。
然而,这也是有区别的。
英语受圣经中亚当取骨造夏娃之典故的影响,习惯用一个整体中互补的两个部分来体现和谐的爱情,中国人则因为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偏爱用成双成对的事物隐喻爱情。
意象图式中人体被看成了容器,爱情就是容器中的液体,随着情感在体内不断地蓄积,容器中的压强相应增加,最后甚至“漫溢”。
“火”的隐喻概念不论中英文都不罕见,因为人们对强烈感情的体验是相似的。
而且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热恋中的人会有“飞蛾扑火”的勇气,这。
汉语、英语和德语抒情诗中的爱情隐喻比较分析

汉语、英语和德语抒情诗中的爱情隐喻比较分析隐喻传统上被识解为自然语言说话者产出和理解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本质是通过熟悉的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抽象的事物,是从一个始源域向另一个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普遍和最神秘的,它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体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
因此概念隐喻可以将爱情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利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本研究旨在描述英、汉、德三种不同语言的诗歌中使用爱情隐喻的异同,解读这些异同的认知缘由和文化因素。
具体研究两个主要问题:(1)英、汉、德三种不同语言的诗歌中使用爱情隐喻有何共性与差异?(2)影响这些共性与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因素是什么?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Group的隐喻识别程序为主要分析框架,对比分析的语料分别来自《现代诗歌三百首》,《英语经典诗歌译析》和《德国诗歌精品读:漫游者之夜歌》,从中各收集了80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抒情诗、80首英语抒情诗和80首德语抒情诗。
比较分析发现:首先,汉语、英语和德语三种语言的抒情诗歌存在六种相似的隐喻如“爱情是旅程”、“爱情是火”、“爱情是统一体”、“爱情是战争”、“爱情是植物”和“爱情是疾病”。
三种语言的抒情诗又有其各自独特的爱情隐喻,如汉语中“爱情是月亮”、“爱情是缘分”和“爱情是鸟”,英语中的“爱情是珍贵的物品”、“爱情是美食”和“爱情是神”,德语中的“爱情是风”、“爱情是戒指”、“爱情是金属物品”和“爱情是童话”。
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客观物质世界里,其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思维方式具有共性特征。
因此,汉、英、德三种语言的抒情诗中存在类似的爱情隐喻表达形式就不难解释了。
最后,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所处自然物理环境,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三种语言中的爱情隐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
本研究结果对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隐喻与思维、隐喻与文化以及在语言中的认知现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认知角度探究英汉诗歌中爱情隐喻异同.doc

从认知角度探究英汉诗歌中爱情隐喻异同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情感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一定的抽象性,同时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情感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其分析上存在一定难度。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爱情”情感概念的研究,大多认知语言学者及语言学界认为,语言是反映人类共同认知思维体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通过对于与爱情有关的语言表达分析来了解爱情情感概念化的过程。
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研究英语和汉语诗歌中有关“爱情”的情感表述。
本文从中国古诗,与英语古诗中选取部分汉语古诗和英文诗歌,然后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中关于爱情隐喻的语言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诗歌语言和日常话语共享同一个认知思维体系,因而本文的研究从对英汉诗歌解析中发现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的各自对“爱情”情感概念的认知方式同时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和各自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发现:在英语与汉语中存在着八种类似隐喻,分别为:“爱情是旅行”“爱情是植物”“爱情是疾病”“爱情是心”“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爱情是统一体”“爱情是战争”以及“爱情是春天”八种类似爱情隐喻。
以及英语中独有的五种隐喻,他们是“爱情是太阳”“爱情是经济交流”“爱情是魔力”“爱情是有价值的东西”“爱情是神性”以及汉语中五种特有隐喻,“爱情是月亮”“爱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爱情是梦”“爱情是丝”“爱情是缘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爱情诗歌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中英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
对16首英国诗歌和16首唐诗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本文总结出中英诗歌中既有共同的隐喻,如“爱是植物”和“爱是旅行”,又有不同的隐喻,如英语中的“爱是经济交流”和汉语中的“爱是月亮”。
共同隐喻基于人们的相似经验,而各自特有的隐喻则主要取决于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隐喻;诗歌;经验;文化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4-001
一、引言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情感概念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 & kovecses(1987)、king(1989)和kovecses (1986,1988,1990,1995,2000)等,而国内则有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王丽皓(2005)、陈家旭(2007)、陈林(2009)、周毅(2010,2011)等。
对于爱情这一情感概念的研究,除了kovecses (1986,1988)曾对英语中的爱情隐喻进行过系统分析,王丽皓(2005)对比研究过中英爱情诗中的隐喻之外,其他对爱情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中英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将以中英爱情诗歌为语料,试图对其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英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本文选取的语料为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的英国诗歌和唐诗各16首,主要来源于《唐诗三百首》《情诗三百首》以及《英国诗歌赏析》。
在对这些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分别总结出了若干共有隐喻和各自特有的隐喻。
1.中英诗歌共有的爱情隐喻
经分析,本文总结出了四种中英共有的爱情隐喻,具体见下表表1. 中英诗歌中共有的爱情隐喻
不管是使用哪种语言,人们都必然会共享一些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
以上这些隐喻都是基于人们的经验的,无论是“部分的统一体”、“植物”、“旅行”还是“美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正是这些相似的经验才导致产生了共有的隐喻。
2.中英文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属不同语系,且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两种语言中必然存在各自特有的爱情隐喻。
通过分析中英诗歌,分别总结了三种特有的隐喻,具体分析见下表。
表2.中英诗歌中各自特有的爱情隐喻
3.不同爱情隐喻产生的原因
造成中英爱情隐喻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经验差异,包括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社会环境、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异。
第一,不同的经验。
英国是四周环海的岛屿国家,人们的生活必然与船和水紧密联系,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幅员辽阔,人们的
生活离不开土地,也离不开水域。
第二,不同的社会环境。
在英国,商业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交换商品是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竞争性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核心特点,人们早期为获取食物、领土和其他必需品而进行斗争,后来为了财富、社会地位、名誉等而相互竞争。
而在唐朝,人们的生活仍以农业为主,社会中也不存在竞争性。
第三,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具有内向型的特点,这正好与英国人的外向型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诗人倾向于直接表达爱的情感,而唐朝诗人情感表现上则要含蓄的多。
第四,不同的思想。
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唐朝时期主要受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三、结论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诗歌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的异同点(见表1和表2)。
研究发现,人们相似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是造成中英诗歌共有隐喻的原因,而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又导致产生了中英各自独特的爱情隐喻。
鉴于篇幅,本文所选取的诗歌语料数量有限,很难对中英诗歌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诗歌中的隐喻并不是诗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以及不同语言中特有的认知方式。
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并了解隐喻的互动体验性以及背后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本国诗歌,还有助于认识不同语言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认知差异,这
对于诗歌鉴赏和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