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乳腺增生经方治验

乳腺增生经方治验乳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乳腺非炎性疾病,属袓国医学“乳癖”范畴,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效。
米某,女,2003年8月24日初诊。
患者自述一年前洗澡时触及双乳发现肿块,每于行经及情绪波动时,双乳疼痛加重,伴有,心烦易怒。
曾自行服用“乳癖消”、“ ”等治疗,症状好转,未予理会。
近日因和他人争吵,双侧乳腺疼痛加重,特来我处求诊。
现双侧乳房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条索状,肿块边界不明显的肿块,小者如粟粒,大者直经可逾3~4cm,质地稍硬韧,有触痛,可活动,乳头无溢液,腋下未处及肿大的淋巴结,乳房外观无明显异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经红外线扫描诊断为双侧。
嗳气乳安片乳腺增生辨证:肝失调达,痰瘀凝滞。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10g,白芍20g,甘草10g,炒枳实15g,当归12g,川芎6g,皂刺30g,浙贝母4g,水煎服,5剂。
二诊:服上方后双侧乳腺肿块变软,疼痛未作,效不更方,服上方共20剂痊愈。
按:乳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乳腺非炎性疾病,多为,属袓国医学“乳癖”范畴。
乳房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肝主疏泄与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则郁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失和,经络滞涩则化为乳内肿块。
笔者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瘀凝结所致。
《医宗金鉴》曰:“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为凝结而成。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效。
方中柴胡、枳实解郁开结、疏畅气机。
白芍、甘草敛阴养血,正所谓:“理其气者,必调其血”。
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最,二药伍用,气血兼顾,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自除,瘀去则痛自止,有“通则不痛”之义。
皂刺可软坚散结,浙贝母长于清火散结,诸药相合,则肝气调畅,瘀行痰消,故奏其效。
唐汉钧·乳腺增生症证治经验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病首位,约占60%~70%,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并多随月经周期或情志改变而变化。
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96例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肿瘤/ 中医药疗法; @ 消乳癖汤
3
治疗结果
2002 年 6 月至 2005 年 6 月, 我们分别采用中药汤 剂与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 96 例与 48 例, 取得满意 疗效 ,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144 例, 均为门诊病例。年龄 18- 34 岁 31 例, 35- 45 岁 67 例, 岁 以上 46 例, 46 未婚 19 例, 已婚 125 例, 病程最长 20 年, 3 个月。将 144 最短 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 两组间的年龄、 婚否及病 变程度无显著差异。 临床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红外线乳 腺扫描或 B 超检查, 确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 1 治疗方法: 消乳癖汤组:用自拟消乳癖汤剂: 醋柴 胡 l og, 炒白芍 15g , 青皮、 陈皮各 l og, 15g , 当归 川芍
经 2 个疗程后治疗结果见表 1。 经统计方法处理自 拟消乳癖汤的疗效明显高于中成药组 , 两组有非常显 著的差异(P < 0. 01) .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 〕
例数 消乳 癖汤组
中成药 组
0 扣 b 户 4 口 介
显效
一几 了J 乃Z 山
有效
} n . 丹 工 1 内 匕 人
无效
5
10
总有效率 94. 79
79- 59 %
4
讨论
乳腺增生也称乳腺小叶增生病, 属中医学“ 乳癖” 范畴。本病好发于 30^ 50 岁之间, 且大多具有不同程 度的性格内向、 神经质、 紧张、 烦闷、 抑郁等负性情绪反 应, 多可追溯到来 自家庭、 社会等不 良环境的长期刺 激。 正如清代余听鸿所言:“ 乳症, 皆云肝脾郁结。肝具 ” l og, 鹿角 l og, 玄参 15g, 浙贝母 6g, 9 20g (先 有调节情志的作用 , 生牡# 平素情志抑郁或所愿不遂, 而致肝 煎) , 炮穿山甲 3g( 冲服) , 王不留 l og , 5g, 行 生姜 甘草 气不畅, 肝气郁结, 且易横逆犯 胃, 思虑伤脾, 脾失健 5g , 15g, 15g , 香附 郁金 每日1 剂, 水煎取汁, 分早晚 2 运, 痰湿内蕴, 以致肝脾两伤, 痰气互结, 凝聚为核, 循 次口 1 个月为 1 个疗程。 服, 经期当 归加至25g、 益母草 经聚于乳中而成本病。 妇女 35 岁以后, 经血逐渐不足, 20g;经后期加鹿角胶、 冤丝子;排卵期加鹿角霜、 冤丝 肝肾渐亏, 则冲任不固, 经水时有不调, 肾精亏损, 肝血 子、 巴戟天; 经前期加三棱、 我术、 益母草; 阴虚加熟地 不足, 肝气不畅, 故经前乳房胀痛明显, 肾气不足, 水湿 黄、 天冬; 阳虚加淫羊蕾、 肉桂;腹胀加木香、 草果;不思 不化, 久蕴成痰, 痰湿内结, 结于乳络, 形成肿块。正如 饮食加焦山植、 炒麦芽、 神曲;气血虚弱加黄蔑; 白带增 余听鸿《 外科医案汇编》 所云: “ ……乳中结核, 虽云肝 多加炒 白术、 芡实;月经过少加鸡内金;肿块坚硬或有 病, 其病在肾” 所以肾气损伤, 。 精血不足, 冲任失调乃 翻连有癌变迹象者应动员及早手术, 或加 山慈菇、 该病之本;肝郁气滞, 血痪痰凝, 则为该病之标。 娱蛤 。 根据“ 结者散之”“ 、坚者消之”“ 、痛者通之” 之原 中成药组: 乳癖消片( 辽宁好护士药业有限公司) 则, 我们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 疏肝解郁, 活血止痛, 以 每次 6 片, 次/ 日, 3 逍遥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 治其标; 以鹿角补血壮阳益精, 内含钙、 铁、 镁、 磷、 锌、 司)每次 8 粒, 次/ 日, 个月为 1 个疗程。 3 1 铜等微量元素, 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样作用, 能调节和纠 2. 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 正雌二醇和黄体酮比值, 以治其本。气有余便是火, 故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为 3 加玄参, 既能清解血热, 又能软坚散结 ;浙贝母、 生牡砺 级。显效 :双乳房质地变软, 片状肿物及临床症状完全 软坚散结化痰; 穿山甲、 王不留行活血散结通乳络; 郁 消失, 近红外线扫描为正常乳腺图像, 随访 1 年未复 金理气活血止痛。 诸药合用, 标本兼治, 共奏疏肝解郁, 发。有效:双乳房质地变软, 肿物缩小 2/ 3, 经前症状明 活血化癖, 化痰散结, 解毒消肿, 理气止痛之功, 可使气 显缓解, 近红外线检查比治疗前好转。无效:肿块未缩 顺、 血活、 痰消、 痛化、 结散、 肿消、 乳络得通。 小, 临床症状及红外线检查无明显改善。 ( 2006一09一29 收稿)
乳腺增生中医治疗论文

乳腺增生中医治疗概述摘要: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是乳腺组织与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异常。
中医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疗。
作为现代中医,应注意自身局限性,不断结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拓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道路。
关键词:乳腺病;乳腺增生;内治法;疏肝健脾;补肾调冲;调周疗法;周期疗法;外治法;情志调节【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80-02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是乳腺组织与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异常。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痛。
属中医“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
中医认为:乳癖其病位在肝脾肾,病属本虚标实。
因七情所伤,气机不畅,致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脉络不和,乳腺组织失却通畅,不通则见乳痛。
肝气郁久,灼津为痰,气滞血瘀痰凝结聚成块,故见乳房肿块。
“外科医案汇编”[1]中曰: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
阐明了肾和冲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乳房胞宫必受累而发病。
所以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多采用疏肝健脾、补肾调冲,辅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法。
或随月经周期采用调周疗法治疗。
或辅以中药外敷、灸法等中医外治法治疗,或配以情志疏导治疗。
其临床疗效肯定。
现兹述如下。
1内治法1.1疏肝健脾:高锦庭[2]“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极易出现肝郁脾虚。
临床症见胀痛为主,月经前或生气后加重,即“随喜怒而消涨”。
脉以弦为主。
刘卫华[3]从肝脾(胃),选用疏肝健脾,除痰解郁之药物为主方,根据病情变化,加用化核散结、活血化痰、调和冲任、疏通乳络药物,组方:柴胡、云苓、白术、赤白芍、当归、乌药、香附、川芎、橘核、全瓜蒌、海藻、昆布。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L 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V L20 NO.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9 O 2 S
.
◇中西பைடு நூலகம்结合◇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中 西 医 结 合 研 究 概 况
马 民 , 咏 宜 余
( 暨南 大学 医学 院 , 广东 广 州 503 ) 16 2
摘要: 主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近几年来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为临床 实践提供指
导依据。
关键 词 : 乳腺增生病; 中西医结合 ; 概况 中图分类 号 : 2 14 文献标 识码 : R 7 .4 B
文 章编 号 :0 80 0 ( 0 9 0 - 0 -2 1 0 -8 5 2 0 ) 20 60 4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 、 导管上皮 及纤 维结缔组织一种或 2 西 医 发 病 机 理研 究 多种 组 织 增 生 为 主要 病 理 改 变 的乳 房 疾 病 , 非 肿 瘤 、 炎 症 性 是 非 现 代 发 病 机 理 研 究 认 为乳 腺 增 生 病 的发 病 主 要 是 由 内分 泌 的乳 腺 上 皮 增 生 性 疾 患 , 于 中 医 “ 癖 ” 畴 。 发 病 年 龄 集 中 激 素 失 调 的观 点 已 为 大 多 数 研 究 者 公 认 。 一 般 认 为 是 由 孕 激 素 属 乳 范 于 2 5 ,0岁 以后发病率急骤下 降。其发病率 占育龄妇 女 ( ) 0~ 0岁 5 P 和雌激 素 ( 分泌 的 比例失 调 , / 的 比率 ( E 失调 引 E) PE P L) 的 4 %左 右 , 0 占全 部 乳 房 病 的 7 % , 最 常 见 的乳 房 疾 病 J 一 起 ; 学 者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与 雌 激 素 的浓 度 升 高 有 关 。林 毅 等 J 5 是 。 有 般认 为黄体素不足 , 使月经 周期 中乳 腺增生 和复 旧不全 , 日久形 认 为排 卵前 期 促 黄体 生 成 素 和雌 二 醇 分 泌 不 足 , 及 黄 体 期雌 二 以 成 本病 。 目前 临 床 对 乳 腺 增 生 病 尚无 确 切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本 醇 绝 对 或相 对 增 高 , 酮 分 泌 相 对 或 绝 对 不 足 , 去 制 约 雌 二 醇 孕 失 文将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理 、 辨证论治及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与保护乳腺组织 的作 用 , 使乳 腺组 织处 于雌 二醇 的不断 刺激 之 1 中医 的病 因病 机 中 , 能 由增 殖 转 入 复 旧或 复 旧 不 全 , 而 久 之 引 起 乳 腺 组 织 增 不 久 乳腺增生病在 中医文献 中最早 的记载 见于《中藏 经》, 以后 生 , 为导致本病 的关键 。唐 荣等 研究 发现 中药 治疗后 患者 黄 历代 医家 对 乳 癖 都 有 描 述 和 认 识 。 对 于其 病 因病 机 , 在宋 代 的 体期血清 E 、R 早 ,P L明显下降 ( P<0 1 , T明显上 升 ( 0 .0 ) P、 P< . 《 圣济总录》 就认为此病 的发生 与“ 冲任不 和” 有关 。明 ・陈实功 O ) L F H 不 受 影 响 。 同 时 , 丘 脑 一垂 体 一卵 巢 轴 的 综 合 1 , H,S 下 则 认 为本 病 “ 由思 虑 伤 脾 , 怒 伤 肝 , 结 而 成 ” 近 代 中 医 大 调 控 功 能 失 常 也 是 原 因 之 一 ; 神 因素 、 多 恼 郁 。 精 生活 习惯 、 界 环 境 因 素 外 多从 肝 气 郁 结 论 治 , 清 ・ 听 鸿 等 , 如 余 临床 多 采 用 疏 肝 解 郁 的 治 等 对 乳 腺 增 生 也 有 一 定 影 响 。 可 以 认 为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发 生 可 能 疗方 法 。至 2 纪 5 代 , 伯 华 教 授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 0世 0年 顾 提 是多种原因的综 合作 用 , 而多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平 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 , 得到广泛的认 同。现代 衡是影响本病的重要 因素 ; 排卵前 期黄体 生成素 ( H) L 和雌 二醇 医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 由肝郁气滞 , 或肝 肾虚损 , 冲任 失调 , 分泌不足 , 以及 黄体期雌 二醇绝对 或相对增 高 , 孕激 素分泌绝对 或 痰 凝 血 淤而 成 。 目前 提 出 的 学 说 较 多 , 主要 有 以下 观 点 。 或相对不足 , 去制 约雌 二醇与保 护乳腺组 织 的作 用 , 失 使乳腺组 11 情志 内伤, . 肝郁气 滞 肝 主疏 泄 、 宜调达 , 肝经气 郁 , 血周 织 不 断 处 于 雌 激 素 的刺 激 之 中 , 能 由增 殖 转 入 复 旧 , 而 久 之 气 不 久 流失度 , 气血凝滞 、 结聚成块 。《 氏疡科 心得 集》 “ 气有所不 引 起 乳 腺 组 织 增 生 , 导 致 本 病 的 关 键 。 阙 华 发 等 认 为 该 病 高 :肝 为 停, 胃见 木 之 郁 , 恐 来 克 , 而 不 扬 , 不 敢 舒 , 气 不 舒 , 肿 患 者 存 在 着 以神 经 内分 泌 免 疫 网络 失 调 为 中心 的 不 同 环 节 、 次 惟 伏 气 肝 而 层 硬 之 成 … … ” 明 了肝 郁 气 滞 , 志 内 伤 在 乳 腺 增 生 病 的 发 病 学 和 水 平 的功 能 状 态 变 化 , 阐 情 主要 是下 丘脑 各 类 神经 递 质 改 变 及 平 衡 上 的 重要 影 响 - 。 - j 失调 ; 孕激素 、 雄激素分 泌不足 、 相对或绝对过 高 , E 长期过度刺 12 肝 肾不足 , . 冲任失调 肾为五脏之本 、 元气之根 , 。 、 肾气 天癸 、 激 乳 腺 组 织 , 缺 乏 孕 激 素 的 节 制 和 保 护 作 用 以 及 P L的 异 常 而 R 冲任三者构成 的性 轴 , 既作用 于胞宫 , 又作用 于乳 房。。 肾气化生 升 高 , 而 影 响 了乳 腺组 织 正 常节 律性 变 化 , 其 增 殖 过 度 、 旧 进 使 复 天癸 , 天癸激 发冲任通盛 , 冲任下起胞 宫 , 连乳 房 , 上 因此肾气不 不全 ; 同时患者 D A损伤修复能力 降低 , N 激素失调等多种 因素 导 足和冲任 失调 , 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 、 经量减少 、 经色淡红等胞宫 致 的 D A损 伤 积 累 到一 定 程 度 , 引起 D A结 构 和 功 能 的改 变 N 可 N 不 充 的症 候 , 可 以 发 生乳 房 肿块 、 前 胀 痛 的 乳 腺 增 生 病 症 候 。 和表达异常 ; 又 经 以致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阻 , 并且 D A修 复 N 因此 , 肾和 冲任 在 乳 腺 增 生 病 发 生学 上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 功能低下常伴有免疫功能降低及免疫应答障碍 ; 之机体 自身免 加 13 痰淤凝结 , . 乳络 受阻 乳 房结块 和乳 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 两 疫 调 节 网络 系统 呈 现 免 疫 抑 制 状 态 及 免 疫 调 节 功 能 紊 乱 , 而 可 从 大主要症候 , 两者均 由于血淤而成 。肝 郁气滞 , 滞必然导致 血 能 出 现 机 体 免疫 功 能 降 低 , 致 免 疫 系 统 不 能 有 效 地 识 别 、 制 气 以 抑 淤; 思虑伤脾 , 脾运失司 , 浊 内生 。痰 浊与血淤 互结 , 痰 阻于乳 络 和 清 除 病 变 细胞 而 导 致 本 病 发 生 。 可 见 乳 腺 增 生 病 的发 生 是 以 而结 成 乳 腺 增 生 病 。 神 经 内 分 泌 免疫 网 络 功 能 失调 为 中 心 的 多 因 素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14 阳明 胃热, . 热伤 血络 阳明为多气 多血之地 , 女子乳房 属阳 李 静 蔚 从 乳腺 增 生 病 病 理分 型 与 血 管 生 成 关 系 的 研 究 认 为 该 明胃经 , 妇女气机 常易抑郁 , 七情郁结 日久则可 以化热化火 , 阳明 病 V G b G E R,F F表达与病理分 级存在相 关性 ( 0 0 ) 其表达 P< . 1 , 内热可 以导致气血搏结不畅 而成淤 , 明经 的痰淤停 滞于乳 房 , 强度随乳腺组织增生程度的增 加而增强 , 即乳腺增生组织生血 阳 亦 即 可造 成 乳 腺 增 生 病 。 管 活 性 由一 般 增 生一 I级 非 典 型 增 生 一 Ⅱ级 非 典 型 增 生 一 m级 总之 , 腺增 生病 的致 病 因 素 , 不 只 是 限 于 以 上 4个 方 面 。 非 典 型 增 生 逐 渐 增 高 。 乳 并 不过 应 当 明确 冲任 失 调 为 其 最 主 要 的 病 因病 机 。 临 床 辨 治 尚需 本 病 的 发 病 原 因 , 以 上 的 内分 泌 紊 乱 外 , 有 一种 观 点 认 除 还 辨明冲任 失调 的主要 因素是 肾虚 、 脾虚或肝血虚 , 是两脏 、 还 三脏 为是分泌物瘀积所造成 。由于乳汁分 泌障碍 引起分泌 物瘀积所 造 成 的物 理 影 响 , 及分 泌 物 内脂 类 的分 解 产 物 的 化 学 刺 激 , 以 可 同病 。 导致乳腺上皮 的增生 。但是这 种观点 尚缺乏确 实 的临床 与实验 收 稿 日期 :07 l_O; 修 订 日期 :0 80 -1 20 -23 2 0 -31 研究证据 。有关本病 的遗传因素和饮食营养因素 , 文献 尚未见到 基金 项 目 : 东省科 技 厅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o2 0 B 5 0 09 广 N .0 6 3 6 20 ) 报 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52例临床观察

皮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 良性疾病的 著性差异(< . P 0 5 o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更佳。具 0 总称 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 5%左右 , 0 占 体 情况 见表 1 。 全部乳房 病 的 8 , 常见 的乳 房疾 病 。 目前 临床 对乳 腺增 生 % 0 是最 表 1不 同方法治疗乳腺增 生病的临床疗效与复发率() n 病 尚无 确切有效 的治 疗方 法。 我院 于 20 年 2 - 09 8 07 月 2 0 年 月采 用 中西 医结合 方法治 疗 乳腺 增 生病 14 例 ,治疗 效果 满意 , 0余 现
16 . 手 术切 口感 染更 为多 见 ,严 重 地影 响人 们 的生 产劳 动 、工作 、 学 出 版 .9 3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乳 腺增 生病 5 2例 临床 观察
裴 伟杰 ‘
摘 要: 目的 : 医结合 治疗乳腺 增 生病 的疗效 。 中西 方法 : 我院 自 07 月 20 年8 选择 20 年2 09 月收 治的 1 " 4  ̄乳腺增 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 01 性 分析 , 中5例单 纯采 用 常规 治疗 ,- 2 其 2 -他5 例在此 基础 上加 用 中药方 治疗。 果: g 结 对照组总有 效率 为8. 复发 率为l. 治疗组 总有 2 %, 7 5 %; 4 效率为9. 复发 率为3 %。两组的 总有 效率和 复发率 间均存在显 著性差异(如 . ) 6 %, 2 . 8 f 0 。结论 : 医结合 治疗乳腺 增生效果更佳 5 中西
3 1
习。 感染伤口长期不愈有的形成腹壁瘘管、 肠瘘等, 病程可长达数 月至数年, 有的需要多次再做手术方可治愈 , 有的危及生命。 采用 引流、 清疮、 药液冲洗、 灯光红外线照射等都取得 了一定疗效。我
乳癖(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癖一、概念与特点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二、病因病机多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乳络;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瘀血结聚形成肿块。
或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三、临床表现好发年龄为25~45岁。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
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
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
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
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等数种类型。
1.片块型: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
活动度好。
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
个别患者还可件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
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四、辨证论治1.肝郁痰凝证辨证要点: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进展

丑 郁 化 J 型 : 以 清 肝 化 J、 血 止 痛 。 方 以 丹 栀 千 儿 治 儿 活
消遥 散加 减 药 用 : 胡、 柴 当归 、 白芍 、 胡 索 、 延 香
附 、 楝 子 、 皮 、 栀 、 枯 草 、 连 、 地 、 羊 川 丹 山 夏 黄 生 淫
型 : 以 益 气 养 血 、 脾 软 坚 。 方 以 八 珍 汤 加 减 治 健
将 近期 中医药 治 疗 乳腺 增 生 病 的 文 献 报道 总结 如
下。
药 用生 黄芪 、 党参 、 白术 、 茯苓 、 地 、 参、 熟 丹 当归 、 白 芍 、 羊藿 、 角 片 、 淫 鹿 白芥 子、 海藻 、 牡蛎 、 香附 、I 川 楝 子。扬 传英 1 将本 病 分 三 型 肝 郁 气 滞 型 、 郁 痰 2 l 肝 凝 型 、 滞血 瘀 型。基 本 方 自拟 乳 康 汤 。组 成 : 气 柴 胡、 蒌、 瓜 陈皮 、 郁金 、 蛎 、 山甲 、 附、 胡 索 、 牡 穿 香 延 云 苓 、 核 、 草 。 加碱 : 郁气 滞 型 加 王不 留行 、 橘 甘 肝 木香 : 肝郁 痰凝 型加 贝母 、 白芥 子 : 气滞 血瘀 型加 丹 参 。服药 3个 月 为 一疗 程 。共 治 9 0例 , 中痊 愈 其 7 5例 显效 l 0例 . 效 4倒 . 效 1倒 总有 效 率 有 无 9 %。 覃兆伟 【 将 本 病分 三 型 . 部 痰凝 型 ・ 以 8 3 1 肝 冶
藿 、 冬 。气 滞 血瘀 型 : 大 - 治 理 气 活 血 止 痛 。方
桃红 四 物 汤 台 失 笑 散 加 减 。 药 用 : 胡 、 归 、 柴 当 赤 芍 、 芎 、 仁 、 花 、 术、 见穿 、 棱 、 蒲 黄 、 川 桃 红 莪 石 三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 中药疗法 针刺疗法 耳穴贴压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综述 文献
乳腺增生病(erythroplasia of mammarygland,emg)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是非肿
瘤性、非炎症性乳腺上皮增生性疾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现代 医学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由于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黄体素减少,而雄
激素相对增多,使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增生和复旧不全。近年来
中医药在 治疗 乳腺增生病方面有了较大 发展 ,治疗 方法 多样,效果显著,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的 研究 杨毅[1]从脏腑辨证角度论述了肝、脾、肾的生理病
理变化及其在emg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肝郁、肾虚为最基本的病因,肝郁、肾虚为本,
气滞、血瘀为标。陈铁汉等[2]认为气机失调是其发病机制,强调心神安宁则气和而志达,
气机通畅则助痰化、瘀散,故在治疗上提倡养心调气法,以调心神、安心志、顺气机为第一
要旨,佐以化痰、散瘀、解毒之品。李茂林等[3]认为emg虽为肝郁与痰凝所致,但根据王
孟英“治肺法”和叶天士“辛润通络法”拟润肺降气通络法治疗,不但疗效确切,且无耗气
损血之弊。樊凤英[4]认为乳房属冲任所主,冲任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
调均可致冲任失调而发病,冲任失调可由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肾亏所致,故治疗宜调
摄冲任而补肾。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刘秀茹[5]分3型辨治emg 80例。肝郁痰凝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
结。药用:柴胡、香附、青皮、川芎、浙贝母、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郁金、当归、赤芍
药、夏枯草各15 g,丹参、玄参各20 g。冲任失调型:治宜调理冲任,软坚散结。药用:女
贞子、墨旱莲、当归、白芍药、夏枯草各15 g,玄参、生牡蛎各20 g,延胡索、生甘草各10
g。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调理气机。药用:生地黄、白芍药、玄参各20 g,山茱萸、
枸杞子、牡丹皮各15 g,青皮、陈皮、生甘草各10 g。各型均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总
有效率97.5%。吕连凤等[6]分3型辨治emg 146例。肝郁型:药用夏枯草、橘核各20 g,
枳壳、川芎、延胡索、柴胡、甘草各10 g,赤芍药、香附、荔枝核、鳖甲各15 g。气滞血瘀
型:药用三棱、莪术、夏枯草、生牡蛎各15 g,荔枝核、枳壳、王不留行、穿山甲、昆布、
香附各10 g。肝郁肾虚型:药用女贞子、鳖甲、夏枯草、地骨皮各20 g,枸杞子、香附、龟
版、山茱萸各15 g,穿山甲、三棱、荔枝核各10 g。各型均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总有
效率91.78%。
2.2 中药周期性治疗 何少霞[7]采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emg 42例。行经前予芎归疏肝
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香附、青皮、川芎、当归各9 g,夏枯草、蒲公英、路路通、王
不留行、海藻、延胡索各10 g,麦芽30 g);月经结束后予左归丸加减(药物组成:鹿角霜、
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各10 g,熟地黄、何首乌各20 g);经期停用。水
煎服,日1剂。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2.85%。戴晓云[8]以“补肾
—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为周期性选方用药原则治疗emg 156例。基本方:柴胡、郁
金、香附、女贞子、墨旱莲、补骨脂、白芷各10 g,当归、全瓜蒌各15 g,夏枯草、皂角刺
各20 g,王不留行30 g,路路通12 g,三棱5 g。月经结束后及排卵期以基本方加丹参、泽
兰10 g,鸡血藤15 g以活血化瘀,促进排卵。水煎服,日1剂。服用14剂。排卵期后予以
基本方加阿胶10 g、龟版10 g、续断15 g,以补肾填髓,促进黄体形成并分泌黄体素。水
煎服,日剂。服用7剂。经期服活血化瘀之桃仁、川芎、五灵脂各12 g,炮姜10 g,促进子
宫内膜坏死、脱落。水煎服,日1剂。服用7剂。结果:总有效率98.1%。
2.3 专方治疗 李秀楠[9]以鹿鳖汤治疗emg 56例。药物组成:鹿角胶、地鳖虫、王不
留行、柴胡、香附、川楝子、川芎、山慈姑、茯苓各10 g,穿山甲粉20 g,延胡索15 g。
水煎服,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6.43%。葛金玉[10]以乳立安煎治
疗emg 1 268例。药物组成:柴胡5 g,当归、赤芍药、青皮、橘叶、橘核、川楝子、延胡
索、仙茅、淫羊藿、莪术各10 g。水煎服,日1剂。月经结束后第10日开始用,3个月周期
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7.56%。蒋国卿等[11]以乳癖康合剂治疗emg 120例。药
物组成:柴胡、当归、赤芍药、延胡索、川楝子、穿山甲、桃仁、红花各10 g,全瓜蒌30 g,
王不留行、丝瓜络、党参各15 g,海藻、昆布各12 g。水煎服,日1剂。结果:总有效率
100%。
2.4 侧重一法论治 李爱萍等[11]采用疏肝益肾法治疗emg 48例。药用:柴胡6 g,
当归、白术、白芍药、茯苓、香附、开心果、川楝子各10 g,鹿角片15 g,熟地黄、杜仲、
紫河车各15 g,炙甘草3 g。水煎服,日1剂。月经前3日开始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
疗程。并以香附、熟地黄、鹿角片各20 g,加黄酒适量,炖透。每晚睡前顿服一小汤匙,服
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85%。李茂林等[3]采用润肺通络降气法治疗emg 50例。药用:
夏枯草、麦门冬各20 g,浙贝母、郁金、桃仁、沙参、益母草各15 g,生牡蛎25 g,墨旱
莲18 g,紫苏子、青皮、陈皮各10 g,当归、白芍药各10 g,半夏9 g。水煎服,日1剂。结
果:总有效率96%。
2.5 内外合治 谢珍[13] 应用 柴胡疏肝散内服配合金黄散加味外用治疗emg 90例。
柴胡疏肝散药物组成:柴胡、醋炒陈皮、香附、川芎、白芍药、炒枳壳各12 g,炙甘草6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金黄散加味:天南星、苍术、白芷、姜黄、乳香、没药各10 g,
川芎、厚朴、天花粉、黄柏各12 g,醋炒香附15 g,大黄、炮穿山甲各6 g。以上诸药用布
包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15 min,取出药包,热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20 min。7日为
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结果:总有效率95%。
2.6 中药外治法 连娜等[14]以乳康贴(药物组成:丹参15 g,益母草、郁金、莪术、
乳香、没药、延胡索各10 g,橘核、王不留行、丁香、川楝子、皂角刺各12 g,细辛、麝香
各5 g,冰片3 g)外敷治疗emg 70例。方法:选取神阙加痛点外贴,每2日换药1次。4
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4.29%。庞向荣[15]研制乳癖膏(药物组成:生川乌头、
生草乌头、天南星、半夏、三棱、莪术、桃仁、乳香、没药、浙贝母、郁金、延胡索、白芥
子各30 g,黄丹1 500 g,白芷粉500 g另置为掺药)治疗emg 100例。病变部位局部贴敷,
1个月经周期3次,每次留药5~7日。结果:总有效率97%。
2.7 中西医结合疗法 李戒等[16]选用汝快欣片(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
橘叶、丹参、王不留行子、地龙、川楝子、皂角刺)与三苯氧胺联合用药治疗中、重度emg 820
例。汝快欣片每次5片,每日3次;三苯氧胺每次10 mg,每日2次。结果:总有效率98%。
3 针刺疗法 王进才[17]将120例emg分为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肝肾阴虚型、
气血两亏型针刺治疗。主穴:乳根、少泽、天宗。肝气郁结加膻中、肝俞(双)、太冲(双)、
膈俞(双);肝火上炎加行间、阳陵泉;肝肾阴虚加肝俞(双)、肾俞(双)、太溪(双);气
血亏虚加脾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月经不调加三阴交、合谷。每日1次,10
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