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诊治
中华医学会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中华医学会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一、气滞血瘀型
【证候特点】
乳房胀痛,针刺样疼痛,疼痛部位常在乳房下段或乳晕周围,常有轻
微肿胀,疼痛可随情绪波动而加重,月经前疼痛加剧。
经期出现深红
色或暗红色经血,经血量较多,经期延长,经后不净。
质地偏硬,以
右乳为多。
【证候分型】
1.气滞血瘀夹阻型
2.气滞血瘀瘀阻型
3.气滞血瘀乳结型
二、肝郁气滞型
【证候特点】
乳房刺痛、酸胀、肿痛,疼痛部位不定,常涉及乳头、乳罩线等,常
伴乳房胀痛、乳汁不畅、口苦胁痛,情绪易激动,情绪不稳定。
经前
乳房胀痛加重。
白带多而黏稠,经期少量,月经来潮延迟,或者经期
紊乱。
【证候分型】
1.肝郁气滞夹热型
2.肝郁气滞瘀阻型
三、脾虚湿困型
【证候特点】
两乳胀痛、重,触之软或有块感,疼痛常在乳房上段或位置,乳房密
度相对增高。
苔腻,脉濡缓,容易疲乏,畏寒,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或有浮肿。
【证候分型】
1.脾虚湿困型
2.脾虚湿困化瘀型
四、肾虚血瘀型
【证候特点】
两乳块硬有扪之而不易活动的感觉,肿大持续时间长,疼痛感不明显,或者疼痛部位不定,乳晕皮肤发黄暗,乳头反应减弱,月经少或无经色,色暗或色淡,经期不修改,带下色黄,或无带下。
【证候分型】
1.肾阴虚血瘀型
2.肾阳虚血瘀型
以上内容为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还需根据患
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建议患者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
和治疗。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乳房组织的增生和增厚。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乳腺增生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进行探讨。
1. 乳腺增生的中医解读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多与体内气血不畅、湿热蕴结、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
传统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采用疏导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白芍、丹参等。
2. 西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西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不平衡引起的。
治疗乳腺增生的常见西医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和排泄为主,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尝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通过观察多个临床病例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以综合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病人的症状。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是可以得到统计学分析的。
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可以对多组疗效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治疗方法。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与争议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运用中西医各自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
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治疗机制的科学性和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方面。
6. 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前景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从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疗效评估和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各自的优点,在治疗乳腺增生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乳头溢液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乳腺增生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一、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首先要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可以将乳腺增生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滞型、肝郁脾虚型等不同类型。
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硬块、经期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等。
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乳头溢液、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上以祛痰化湿为主,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情绪波动、乳房结节等症状。
治疗上以调理肝气、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党参等。
二、中药治疗1. 当归川芎汤当归川芎汤是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的症状。
2. 半夏茯苓丸半夏茯苓丸是治疗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半夏能够降逆气、化痰湿,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房湿气积聚的情况,缓解乳房胀满的症状。
3. 柴胡白芍党参汤柴胡白芍党参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党参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三者配伍能够调理肝气、健脾益气,改善乳房结节的情况。
三、配合针灸疗法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足太阴肺经等。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经络,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
四、注意饮食调理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此外,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也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帮助。
总之,中医药对乳腺增生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通过辨证分型,选用适合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施护

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施护乳腺增生是指女性乳房组织发生增生性病变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主要与体内的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湿热蕴结等因素相关。
通过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乳腺增生的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护方法。
一、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护乳腺增生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主要的辨证要点如下:1. 气滞血瘀型:乳房胀痛明显,且有胸闷、情绪烦躁的表现。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2. 湿热蕴结型:乳房胀痛并伴有难以触摸到的结块,且常有乳头瘙痒、分泌物增多、口苦口干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虚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程较长,乳房胀痛轻微,乳腺组织多为结节状,乳头无分泌物。
舌质淡白,脉细弱。
二、中医治疗方法1. 活血化瘀法:对于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当归等,可以药物煎煮后外敷患处,也可以口服。
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结合适量的按摩、艾灸等辅助治疗。
2. 清热解毒法:对于湿热蕴结型乳腺增生,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金银花、赤芍等,能够清热解毒,疏散湿热。
此外,饮食上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喝凉茶、绿茶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饮品。
3. 益气活血法:对于气虚血瘀型乳腺增生,可采用益气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桃仁等,能够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此外,还可以结合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以加强疗效。
三、日常护理方法除了中医治疗外,乳腺增生的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护理,有助于缓解症状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1. 饮食调理: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 心理疏导:乳腺增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外科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特别是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主要与体内气血失调、肝郁气滞、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时,通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或拔罐疗法等综合手段。
本文将探讨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评估。
一、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个体的病情,中医医师会针对气血失调、肝郁气滞、痰湿内蕴等不同的病机,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白芍、丹参、川芎、当归等,这些中药具有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等功效,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乳腺增生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活血化瘀、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一种外治手段。
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上附着罐子,将罐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负压,从而产生吸引力,调节气血运行。
对于乳腺增生引起的乳房胀痛、结块等症状,拔罐疗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二、中医治疗效果评估1. 疗效评估指标: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可以从症状缓解、体征改善和相关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常用的疗效指标包括疼痛缓解程度、乳腺肿块大小变化、乳腺触痛点数改善等。
2. 疗效评估方法:评估乳腺增生中医治疗效果可以采用病情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应及时记录,比如疼痛的程度、触痛点的数目等。
同时,可以通过乳腺超声、乳腺X线等辅助检查来评估治疗效果。
3. 效果评估标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评估标准一般包括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别。
显效是指明显缓解或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是指症状有所缓解,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则是指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评估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指标,还应综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女性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性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在诊治乳腺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乳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冲任失调等。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瘤等。
乳腺增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
中医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等不同证型。
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往往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乳房胀痛且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太息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痰瘀互结型的患者,乳房肿块质地较硬,伴有刺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
治疗需活血化瘀、祛痰软坚,可选用失笑散合二陈汤加减。
冲任失调型的患者,多表现为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伴有腰酸乏力、月经失调等。
治疗以调摄冲任为主,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乳腺炎在中医中称为“乳痈”,多因乳汁淤积、肝郁胃热或外感邪毒所致。
初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或不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此时应以通乳消肿、清热解毒为治则,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
若病情发展,乳房肿块增大,疼痛加剧,高热不退,可能形成脓肿,此时则需切开排脓,并配合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中药治疗。
乳腺纤维瘤在中医属于“乳核”范畴。
多由肝气郁结、血瘀痰凝所致。
患者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
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除了上述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乳腺疾病时还注重整体调理。
情志因素在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于乳络而发病。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疾病至关重要。
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以防内生痰湿,阻滞乳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诊治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
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发病年龄集
中于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
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
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一般认为黄体素不足,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
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仅限于中医对于本病
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谈几点看法。
中医的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中藏经》,以后历代医家对“乳癖”都有描述和认识。
对于其病因病机,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中就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冲任不和”有关。
明?
陈实功则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
近代中医大多从肝气郁结论治,
如清?余听鸿等,临床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
至20世纪50年代,顾伯华教授根据多
年临床经验,提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
现代医家认为乳腺
增生病的发生由肝郁气滞,或肝肾虚损,冲任失调,或痰凝血淤而成。
目前提出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1、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宜调达,肝经气郁,气血周流失度,气血凝滞、结聚成块。
《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天癸、冲任三者构成的性轴,既
作用于胞宫,又作用于乳房。
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因此肾气不足和冲任失调,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经色淡红等胞宫不充的症候,
又可以发生乳房肿块、经前胀痛的乳腺增生病症候。
因此,肾和冲任在乳腺增生病发生学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
3、痰淤凝结,乳络受阻乳房结块和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的两大主要症候,两者均由于血
瘀而成。
肝郁气滞,气滞必然导致血瘀;思虑伤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
痰浊与血瘀互结,阻于乳络而结成乳腺增生病。
4、阳明胃热,热伤血络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地,女子乳房属足阳明胃经,妇女气机常易抑郁,七情郁结日久则可以化热化火,阳明内热可以导致气血搏结不畅而成瘀,阳明经的痰瘀停滞
于乳房,即可造成乳腺增生病。
总之,乳腺增生病的致病因素,并不只是限于以上4个方面。
不过应当明确冲任失调为其最
主要的病因病机。
临床辨治尚需辨明冲任失调的主要因素是肾虚、脾虚或肝血虚,还是两脏、三脏同病。
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脾虚痰结证主要证候为经前乳房胀痛,且有肿块,月经来潮即明显缓解。
情
志郁闷,经前烦躁易怒,胸闷嗳气,两胁胀满。
乳房胀痛与肿块随情绪波动而变化;或见倦
怠乏力,胸脘痞闷,食欲欠佳,或腹胀、腹泻。
舌质淡、苔白,脉弦涩或濡细。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证乳房胀痛且有肿块,多在经前加重,经后缓解。
伴月经不调,经
期提前或错后,月经量少,色淡,或伴有瘀块,面色少华,时而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头晕
耳鸣、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濡细。
3、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为心烦善怒,痛经,经血紫暗或挟瘀块。
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刺痛。
痛处较固定。
疼痛常随情绪变化、月经周期变化而消长,而肿块则无明显消长。
肿块常
呈片状、块状,质较硬,表面不规则,触痛明显。
舌淡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涩。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复发率低。
中医以整体观念对本病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长期治疗与短
期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
从多方面、多角度起到调整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以
下主要说明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内治法。
辨证施治
1、从肝着手,以疏肝理气为中心:临证以疏肝理气为基本法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兼证的不同,分别辅以活血、化痰、扶正、散结等法。
有医家针对病因病机,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补冲任、软坚散结法自拟消癥散结汤,以柴胡、郁金、当归、木香、丹参、川贝、山
慈姑、夏枯草为主药,随辨证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
2、从肾着手,以调理冲任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医家认为,冲任失调是关键,治以补肾调
冲为主,辅以疏肝化痰、活血化瘀等法。
方选乳消散加减(药选柴胡、当归、赤白芍、山甲珠、王不留、橘叶、橘络、荔枝核等药物),疗效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从肝治还是从肾治,均应注意女性的特殊生理周期。
也就是以下说明的
月经周期疗法。
月经周期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体内各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
故近几年有人提倡
按月经周期治疗本病。
临床应用时可以将乳腺增生病分4期治疗,
1、增殖期活血止血、清热养阴;
2、分泌期软坚散结;
3、月经前期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4、月经期因乳腺增生患者月经不调,该期含月经早期和修复期两个阶段。
根据月经早期患
者有月经前期表现,故可给予月经前期方药治疗;月经末期患者常见于增殖表现,故可给予
增殖期方药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
增生有了较大发展,治疗方法多样,以辨证论治或基本方随证加减为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但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故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其疗效的机理,从而
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