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4.网络分隔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古代城市绿地规划1.城市选址对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实例:六朝建康南宋临安2.总体而言,古代城市绿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少数人享乐所用,规划设计取决于主人的意志·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为“公园运动”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绿地规划的影响:【1】带形城市理论——里亚·伊·马塔(西班牙)主张城市沿道路两边建设,宽度500m,长度无限,每隔300m设一条20m 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用地两侧为100m宽且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2】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英)以同心圆放射大道,外围农业用地为主,并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来控制城市的无线扩张(1902年的莱奇沃斯是“田园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3】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昂温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4】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美)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的活动所需的地段,应把工业用地疏散出去,来开辟绿地,试图缓解因城市集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端【5】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思想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6】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空间集中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集散主义、分散主义)1.勒·柯布西耶——空间集中规划思想《明日的城市》2.赖特——空间分散的规划思想,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去共同点:空间集中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的共同点是已经认识到了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性,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汽车等)对城市的影响·环城绿带规划思想的当代实践1.环城绿带的功能与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要素复合性,结构复杂化,形态灵活性,功能多样性,越来越成为环城绿带建设的趋势2.绿道: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自然走廊(强调的是自然与人平衡发展的生态观):沿着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3.绿色基础设施是:自然和人工的各类绿色要素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1】作用:养育本地物种,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保持空气和水资源,促进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质量【2】原则:全面、综合、战略、公开【3】目标:保护生态功能与过程,保护自然生产性的土地,保护开放空间,服务大众·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与方向1.工业化——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放在首位2.城市化——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心向外转移,承担城乡绿地一体化重任3.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善于利用土地资源,发挥综合效益4.人口与闲暇背景——节假日游人增多——承担满足人们休闲活动需求重任第三章城市绿地分类·红线:各种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道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5大类13中类11小类(p69)·服务半径:指公园使用者从居住地到达公园的距离尺度·国内参考指标:全市性公园2-3km 区域性公园1-1.5km 居住区公园0.1-1km小区游园0.3-0.5km·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带状公园位于规划的道路红线以外,宽度一般不小于8m·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林......)·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国外城市绿地分类特点:1.区域一体化2.层次体系化3.要素多元化第四章城市绿地的功能与实现生态、游憩、景观、避灾、文教【1】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a吸收有毒气体b净化水体c净化土壤d减轻放射性污染f滞土减尘作用e改善城市小气候g减噪作用h杀菌作用I环境监测作用j缓解热岛效应2.防震减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2】景观功能:1.改善城市形象(丰富建筑群轮廓线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2.营造优美风景(营造城市景观特色5要素:道路边界标志物区域特征中心点)【3】使用功能:1.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2.提供修养身心的场所3.提供文化教育的场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环境教育课堂)4.避灾避害【4】避灾功能、防灾功能:避难场所、防火隔离带、战争藏身地等【5】经济功能:1.直接经济效益——观赏收入生产收入等2.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关产业社会环境效益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绿规的依据和原则:【1】依据:1.相关规划成果 2.现状基本条件 3.相关法律法规(最重要)4.技术标准规范【2】规划原则:1.城乡一体化系统整合原则2.生态优先多功能利用原则3.因地制宜区域分异原则4.远近结合动态规划原则5.地方特色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绿规的层次【1】空间层次:1.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2.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3.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2】阶段层次:1.总体规划阶段2.分区规划阶段3.详细规划阶段·绿规的主要内容:1.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2.规划总则与目标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与分区规划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6.树种规划7.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8.古树名木保护规划9.分期建设规划10规划实施的措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绿地率:指区域内各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上面三个是三大基本指标,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规定)第六章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现状、山水地形与植被等条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对绿地进行合理规划【2】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作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必须明确其与其他系统和因素的互相关系,使之互相联系成为稳定高效的系统,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益【3】均衡性原则:规划布局时应以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考虑均匀分布,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将城市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以人为本原则:再达到功能作用的同时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的需求,提高绿地可参考性,可观赏性,供人们休闲、游览、娱乐、活动,并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可达性要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有: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8种基本模式【1】点状绿地布局:将绿地成点状均匀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点状绿地规模较小,位置分散,难以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的功能(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2】环状绿地布局:外形呈环状,多与城市交通同时布置,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的出现,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3】放射状绿地布局:从城市中心区向周边放射方向建设绿地,并沿放射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较好的改善城市通风条件【4】放射环状绿地布局:放射状与环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将城市分散的绿地有机联系,组成完整的体系,使居民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利于小区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利于丰富城市总体的艺术面貌【5】网状绿地布局:通过点、线、面、片、环、楔、廊等结合,将各种绿地构成一个自然、高效、多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结构体系【6】带状绿地布局:利用现有要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在城市周围及功能分区交界处需布置一定规模的带状绿地,起防护隔离的作用,还可以联系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创建生态廊道,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7】楔形绿地布局: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组合,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城市生态问题。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城市绿地是城市的肺部,是城市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有着丰富的生态功能,不仅能够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吸收噪音、保持水循环等。
此外,城市绿地还有着良好的生态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二、1. 减缓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空间,能够吸收太阳照射下的热量,降低城市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绿地的蒸发作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缓解城市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绿地中的树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将其转化成为氧气,从而有效地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3. 吸收噪音城市绿地中的树木和草坪能够有效地吸收城市中的噪音,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4. 保持水循环城市绿地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雨水调节系统,可以起到保持水循环的作用。
在降雨期间,城市绿地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并且再逐渐释放,将雨水逐渐侵入地下水层和水系,使城市地下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5. 生态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将这些价值充分利用起来,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城市增添更多色彩。
三、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适当的绿地面积建立适当的绿地面积有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
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规模,合理布局绿地,从而建立城市绿化网络。
2. 合理设计植被物种城市绿地的植物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以防止其生长不良和死亡率增加。
公园绿地中植物生境的营造概述

公园绿地中植物生境的营造概述1研究背景在当下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城市愈益密集,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城市居民对绿地的渴望越加明显,故城市公园绿地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于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城市居民进行一日或者半日游赏活动。
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
更值得强调的是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性公园景观营造中,植物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植物生境的营造好坏与否极大了影响了景观的好坏。
尤其是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道路成为当下热点的条件下。
植物对生态景观营造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2研究目的与意义往往研究综合性公园绿地系统,人们过分强调人的需求,而忽略了景观生态性及植物的生态效应,纵使有所研究,也基本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过分强调适宜人游览的公园系统,忽略了植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境营造,使得公园景观并未发挥更大的生态效应。
笔者认为,通过植物配置以及植物生境的营造的论述,改变人们过分强调景观效应的局面,从而使城市综合性公园绿地系统真正达到景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综合性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肺。
园林树木不仅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分泌挥发性杀菌素、滞尘、减弱风速等功能,而且可营造丰富的空间景观。
英国的风景园林学家Brian Clouston认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它的内容都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3综合性公园绿地中植物生境的营造策略"生境",是生态学术语,在《生态学词典》的定义生境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环境,它是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生态系统绿化与景观建设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绿化与景观建设分析【摘要】人是城市的主角,让生态景观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化;景观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它是以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完全。
(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
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产生的大量废物只能输出,所以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三)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下面仅以大气的二氧化硫污染为例来说明。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被土壤或水中的硫细菌等微生物利用,或者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原则与途径

浅析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原则与途径摘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
因此,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与内涵的阐述,提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科学构建城市生态园林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城市; 生态园林; 绿化; 环境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想在城市园林的有限空间中找到回归自然的感受。
因此,城市生态园林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什么模式来发展经济建设城镇,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这是当前大家关心且正在探索的问题。
其中生态城市是当前很多人热衷追求的一种模式。
本文从生态学的观点,就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城市园林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以往单纯的为满足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要求。
但由于过去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延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对开放性的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周边环境的重视不够。
同时,园林内涵的延伸使园林不再是单纯对一个一个园子的建设,而必须从狭隘的造园思想转入整个城市园林化,乃至大地园林化。
城市园林只有以多元的方式才能满足使用者在利用层次上的多样化。
2.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的意义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
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过程中,人类逐步认识到绿地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使人类惊讶地看到,绿地对于城市环境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方法和手段很难取代的。
绿地对改善城市和居民区环境具有调节光照、调节温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城市、增加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功能。
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保育与生态服务功能

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保育与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康锻炼的场所。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保育与生态服务功能,并分析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保育功能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保育功能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首先,城市绿地可以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而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供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促进物种的繁衍和多样性的维持。
其次,城市绿地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尤其是空气污染。
通过植被的吸收和过滤,城市绿地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改善人们的呼吸环境。
再次,城市绿地可以调节气候。
城市的建筑和道路大量使用混凝土和石材等材料,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而城市绿地的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能,并通过蒸散作用释放水分,从而降低城市的温度。
此外,城市绿地还可以减少风速,形成微气候,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最后,城市绿地可以保护水资源。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水资源被消耗和污染,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
而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可以通过植被的拦截和土壤的过滤,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指通过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首先,城市绿地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需要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城市绿地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散步、跑步、野餐等,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城市绿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
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健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塑城市绿色生态格局

观点OPINIONS健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塑城市绿色生态格局□黄晨峰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显示,近20年,全球城市人均绿地空间面积呈显著增加态势,由2000年的23.14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0.47平方米,扩大了约75%O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消减噪声和美化环境等功能,也发挥着景观文化、居民休闲等作用。
什么是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又分为哪几类?城市绿地将产生怎样的生态效益?江西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镇)建设?对此,本文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城市绿地带来六大生态效益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公告》,城市绿地由5大类绿地组成,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休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等)和游园。
防护绿地是指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
广场绿地是指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区域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主要包括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陈志宽1,刘瑞玲2,杨青菊2(1河南省濮阳市林业局457000;2濮阳市园林绿化处)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
21世纪是生态环境文明的世纪,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想在城市绿地中找到回归自然的感受,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是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努力的方向。
本文就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进行简单的介绍。
城市绿地;生态园林;生态规划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1.3动态稳定性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1.4地方特色性每个城市有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以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2.1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以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要求,满足广大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1.1综合整体性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一般来说,我国城市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心地带,
在必需的生态环境改善中,逐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城市品质,从而
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合作,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以绿地建
设来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能
力以及城市的“内涵建设”。
“绿地”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换成有
机化学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CO2和释放氧气O2,具有改善城市空气
质量、调节小气候、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
净化空气。城市环境由煤和石油燃烧所排放的CO2量远比人的呼吸产
生的量大得多。而植物则是吸收CO2和水,并利用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调节了CO2和氧的比例平衡,从而避免或减轻了CO2给人们身体带来
的危害,这是任何先进科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
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而每公顷绿地每天约吸收二氧
化碳900kg,生产氧气700kg,可供近1000人的需氧量,即每个城市
居民要有10m2树林或绿地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如加上城市燃料所产
生的二氧化碳,需要城市人均有30~40m2的绿地面积。
吸收有害气体。许多植物具有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城市的热电厂(我
国发电能力的74%为燃煤发电燃煤采暖锅炉)除排放大量CO2外,也
释放二氧化硫SO2、NOX等有害气体,加上城市的汽车尾气、工业废
气的排放对人体危害很大。当废气和烟尘通过绿地后,其中60%的SO2
被绿色植物的叶滞留,一般植物叶片含硫量可超过正常含量5~10倍。
植物还可以吸收氟化氢、致癌物质(安息香吡啉)等有害气体并具
有吸收和抵抗光化学烟雾污物的能力。
滞尘降尘作用。绿色植物枝叶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吸附和过
滤作用,特别是叶面粗糙或带有分泌物的叶片和枝条,很容易吸附空
气中的尘埃,经过雨水冲刷又能恢复吸滞能力,乔、灌木枝繁叶茂,
总叶面积大且粗糙,滞尘能力最强。草地也能吸附、固定尘埃。草木
覆盖大地也大大减少了粉尘的污染,是天然的除尘器。
杀菌作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所释放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如景
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性感冒一类的病毒,效果比成药还好;松
林放出的臭氧,能抑制和杀死结核菌;樟、桉的分泌物能杀死蚊虫,
驱走苍蝇;1hm2的桧柏林一昼夜大约能分泌出30kg至60kg植物杀菌
素。在繁华闹市中每立方米空气中约有几十万个细菌,而郊区公园只
有几千个,可见市区绿化之重要。
净化水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
处理和净化,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微粒在降水和重力作用下降至地面,
经雨水冲刷形成径流,其成分和水的流向均难于控制,许多流进土壤
继续污染地下水,造成潜在的危害。绿地可以大量滞留有害重金属,
植物的根系也能吸收地表污物和水中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水体的作用。
净化土壤。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有害物质,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
至几千倍,这些细菌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既净化了土
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净化城市土壤的重要植被,当裸露的土地
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表的环境卫生,而且也能改善地下的土
壤卫生条件。
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城市内的建筑物、铺装路面以及广场等会加大
太阳辐射量、产生大量的辐射热,白天积累,晚上又散发出来,引起
城市的高温化,形成热岛效应。绿色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可以有效改
善和降低气温,是理想的城市空调器。合理的城市绿化布局也能够有
效地改善城市内的通风条件。城市中的带状绿地,如道路和滨水绿地,
常是城市的绿色风道,可将城市郊区的干净低温的气流引入城市中心。
而城市郊区的防风林带又可以降低风速,减少沙尘危害,改善气候。
降低噪音。噪音已被列为城市环境的第三大公害,直接影响居民的身
心健康。绿色植物茎、叶表面粗糙不平,有大量微孔和密密麻麻的绒
毛,就象凹凸不平的吸声器,可减弱声波传递或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
射,从而降低声能。如行道树中的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立体种植
形成挡风墙,能起到很好的减声效果。经测定,40m宽的林带可降低
噪音10~15dB,30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dB,绿篱和灌木丛能降
低噪音5~7dB,道路绿化也可降低城市交通产生的噪音。
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城郊风
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由人工建造的接近于自然生境的园
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和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提
高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创造了有利条件。物种丰富度的提高,标志着园
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中的另一重要贡献,实质上也是对城市建设过
程中遭到破坏的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恢复和挽救。这种恢复和挽救对进
一步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21世纪的城市绿化工作应特别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
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如何科学地构建城市的绿地生
态系统,需根据每个城市的基本条件和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营造城市外围生态圈(或生态环)。利用原有围绕城市周边的林带、经
济林、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扩大规模,实现林木连片、连
带、连网使天然林木和人工林地共同形成一个以林木为主的防护体
系。同时,还需维护好城市外围的水库、河流、湖泊、沿海等自然水
体,建成城市外围湿地体系。此外,需要加快建设滨水绿地和防护林,
发展以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滩涂绿地。在城市近郊还可通过划定
自然保护区和实行封山育林,形成山体走廊林坡,更好地保护城市生
态。
市内绿地系统的建设。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原有的植被、水体、
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
求,尽可能协调绿地、水体、建筑之间的生态关系,使人群和建筑物
依林傍绿。在构建上采用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组团相结合的艺
术手法进行规划,以大面积公园、植物园、绿地广场等为专用绿地的“面”,
以小型公园、街心花园、各组团、各单位绿地、住宅区绿地庭院绿化
等为“斑”或“点”,设置于城市的各个地段和角落,见缝插“绿”,使点状
绿地随处可见。在大小道路、街道的两侧或中间建设带状绿地,形成
交通绿化带的“线”。还可利用城区内自然地貌的高差、某些建筑物和古
墙等进行“立体绿化”。如此以线连点达面,形成巨大而完整的绿地体系。
绿地系统的构造既要符合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城市生态秩序,又
具有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和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能够突出表现城市
的景观效果。具体构建指标为城市的绿地率达35%以上,人均绿地30m2
以上注重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合理开发。根据城市气候和土壤特
征,在进行城市绿地构建时要适地适树,并考虑其观赏价值、功能价
值和经济价值,按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生
物多样性。切实保护好当地的植物物种,积极引进驯化优良品种,营
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系统的功能,使城市处
在一个良好的多样性植物群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