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的论文

育种学的论文
育种学的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

育种学课程论文题目: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学院:农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二班

学生姓名:李辰

学号:20132766

指导教师:郭营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李辰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32766)

摘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NA 指纹库的建立、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遗传育种;应用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 ogy in crop

breeding

Liche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Institution Tai an 271000)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kinds of molecular mark ers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in pl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study, DNA fingerprint database establishment, gen 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spec t and bisection label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ere discuss ed.

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genetic breeding; application

0前言

DNA 分子标记技术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是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限制; (2)不受环境影响; (3)标记数量多; (4)多态性高;(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6)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目前分子标记主要用于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品种纯度及亲缘关系的鉴定、杂种优势及产量的预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育种等方面。

1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80 年Bostein 等[ 4] 首先提出了利用RFLP 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 而美国冷泉港实室正是利用此技术成功确定了腺病毒血清型突变体的遗传连锁图。RFLP 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zyme , RE)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 , 得到大小不等的DNA 片段, 所产生的DNA 片段数目和各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 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 就形成不同的带, 再与克隆DNA 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 即可获得反映特异性的RFLP 图谱。RFLP 所表现的是基因组DN

A 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序列上的变化, 如碱基替换或缺失造成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增加或丧失以及内切酶酶切位点间DNA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复等。但RFLP 技术存在的缺陷, 如在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 多态性的探针时较为困难, 阻碍着其更广泛的应用。

1.2染色体原位杂交(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是一种基于Southern 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它利用特异性核酸片段作探针, 直接同染色体DNA 片段杂交, 在染色体上显示特异DNA。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探针, 杂交后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信号, 也可以采用非放射性大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特异核酸片段, 杂交信号经酶联显色或荧光显色得以显示。原位杂交的优点是准确、直观, 但技术非常复杂。

1.3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此项技术是模仿DNA 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复制过程, 来扩增DNA 片段。PCR 的模板是DNA, 依据被扩增区域两侧边界DNA 序列人工合成一对引物(通常为20 个碱基的单链脱氧核苷酸小片段), 每种引物分别与对应的一条DNA 链互补, 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扩增DNA 片段。PCR 反应一般经三步完成一个循环:1.高温变性, 使DNA 双链解开, 2.低温退火, 让引物与单链模板互补结合, 3.中温延伸, 以互补的引物为复制起点, dNPTS 为原料, 进行复制。这样一次循环, DNA 就扩增一倍。经25 -30 次循环后, DNA 的量就达到足以检测的水平(ng 级)。PCR的优点是不需要同位素, 安全性好, 便宜, 快速易行, 易于自动化。目前大多数分子标记技术都是建立在PCR 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1.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

该技术是由Williams 等[ 6] 以PCR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是利用随机排列的寡聚脱氧核酸单链引物(一般为8 ~ 10bp), 通过PCR 非定点地扩增染色体组中的DNA 所获得的长度不同的多态性DNA 片段。RAPD 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 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 序列上具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 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 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 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扩增产物数量和长度发生改变, 表现出多态性。与RAPD 标记类似的还有任意引物PCR(Arbitr arily Primed PCR,AP-PCR)标记和DNA 扩增指纹(DNA Amplification Finger-printing ,D AF)。

1.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该标记技术是由Zebeau 和Vos 等[ 7] 发展的一种新的DNA 标记技术。AFLP 实际上是R FLP 与PCR 相结合的产物, 其基本原理是将基因组DNA 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然后选择特定的片段进行PCR 扩增, 通常使用双链人工“接头”与“接头”相邻的酶切片段的几个碱基序列作为引物的结合位点。AFLP 标记所用的专用引物由三部分组成:与人工接头互补的核心碱基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引物3′端的选择碱基序列(1 ~10bp)。因此只有那些两端序列能与碱基配对的限制性酶切片段被扩增, 扩增片段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 8] 。该技术的优点是在不事先知道DNA 序列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对酶切片段进行经典PCR 扩增。选择碱基包括1~ 10 个数量不等的随机核苷酸序列可以调节AFLP 产物的条带特异性和数量, 提供较多的基因组多态性信息, 同时也克服了RAPD 重复性差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一般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一个酶为多切点, 另一个酶的切点较少),因此AFLP 分析中产生的主要是由两个酶共同酶切的片段。

1.6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均存在着由1 ~ 5 个碱基对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 又称之为微卫星(microsatellite), 如(GA)n 、(GCC)n 等。同一类微卫星DNA 可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不同位置上, 其高度多态性主要来源于重复次数的不同或重复程度的不完全性。SSR 是指在生物基因组中存在一个或几个碱基可变次数的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对

SSR 的研究始于动物基因组, 最早发现由二核苷酸CA/GT 重复多次的一段DNA序列, 现已证实存在于真核生物和绝大部分原核生物中。由于每个简单重复序列两侧的序列一般是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 因此, 可以根据两侧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通过扩增产物来显示不同基因型个体在每个SSR 位点上的多态性。作为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SSR 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数量极为丰富, 且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2)多态性高, 等位位点多; (3)以孟德尔方式呈共显性遗传;(4)操作简单, 可直接用PCR 进行分析, 且对DNA质量的要求较低。

SSR 多态性的信息量非常丰富, 具有所有RFLP的遗传学特点, 且比RAPD 的重复性和可信度高。SSR 可产生大量可描述的差异DNA 位点, 有助于从DNA 分子水平上认识品种及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近年来, SSR 具有的优点使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已被用于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遗传关系分析、种质资源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

2 DNA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2.1杂种优势的预测

现代杂交理论认为,杂种优势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李俊雅等模拟群体中基因位点数对估测Nei 氏遗传距离的影响,指出在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样本含量50,期望值在0.1~0.5,应用3 个位点,等位基因有效数为1.75,可使估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均有所增加,无疑用微卫星位点估计品种间或品种内遗传距离和结构、判断亲缘关系预测杂交优势是有效的。刘新芝等利用RAPD 标记首次对我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

2.2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基因型不同的品种或不同亲缘关系的物种, 基因组内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 利用分子标记可以检测出不同品种间的多态性, 这些多态性反映了被检测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江树业等[ 15] 以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 及其原始株农垦58 核DNA 为模板, 进行RAPD 和ISSR 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可扩增的78 个ISSR 引物中7 个ISSR 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出DN A 多态性。研究表明植物样品经过AFLP 扩增可以获得多达150 个位点特异性片段, 能够充分反映遗传多态性变化。近年来, 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植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等)的多态性[ 16~ 18] 。利用分子标记通过相关性、聚类等数量遗传学分析手段, 还可以对不同亲缘种间的分类、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亲缘关系等进行研究, 从而确定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并进而划分杂交优势群, 提高杂种优势潜力。

2.3 DNA 指纹库的建立

同一物种的各个品种间存在着大量的多态性标记, 如果某一品种具有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独特标记即一些特异性DNA 片段的组合就称为该品种的“指纹”。各品种的独特的指纹片段构成物种的DNA 指纹库, 它具有类似于人的指纹那样的高度个体特异性和稳定性。例如魏臻武利用RAPD 标记技术构建了55 个苜蓿品种(系)的DNA 指纹图谱, 用于苜蓿品种鉴定。DNA 指纹在植物育种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1)每个品种DNA 指纹差异可直接提供与目标性状有关的DNA 水平的信息, 避免了环境的干扰, 可以大大提高杂交育种中对亲本及后代理想单株的选择效率 ;(2)通过检测品种是否具有该品种特有的指纹片段, 可以有效地鉴定品种纯度与真伪、新品种登记和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

2.4 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

遗传图谱是植物资源、遗传育种及分子克隆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与经典遗传作图相比,分子标记技术是构建植物遗传图谱的一种较为简便快捷的理想方法。Faye 仅用3 个月时间就构建了玉米的AFLP 遗传图谱,共得到1032 个标记。在连锁图的绘制上, 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建立起完整的高密度的分子图谱。例如MBA 等在木薯已有的

RFLP 框架图上, 添加了36 个SSR 标记,使木薯的连锁图更加高密。在建立起完整的高密度的分子图谱后, 就可以定位感兴趣的基因。目前, 研究人员利用完整的高密度分子图谱, 已把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目标性状基因定位在各自不同的连锁群上。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育种植物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通过分析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的。通过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的分析可筛选出与目标基因性状紧密连锁的D NA 片段, 这样可以作为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应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间接选择, 将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为MAS 不受植物生长发育的时期及环境的影响, 如抗病育种不需要创造选择环境进行筛选鉴定等。

3 结语

分子标记技术作为常规育种有力的辅助工具,已经受到国内外作物育种界的普遍重视。分子标记的应用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为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的鉴定、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及目标性状基因的定位等提供了理想的方法。但是由于标记鉴定与辅助育种还有很大的脱节,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玉琛. 小麦的基因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20(3):78?81

[2] 郝炯,渠云芳. DNA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3):81~85

[3] 尹冬冬,安调过,李立会,许红星. 分子标记技术在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ch 2011, 19(2): 477?483

[4] 李雪林 , 梁华 , 张泽民 , 郑跃进 , 张富厚.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 5] 危文亮.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J] .生物技术通报, 2000, 16(2):12 -16.

[ 6]许云华, 沈洁. 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原理.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024

《家畜育种学》试题A答案

《家畜育种学》试题(A)答案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本试题一共5 道大题,共 4 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表: 二、判断正误(每题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入下表: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选择强度不同性状间由于度量单位和标准差不同,为统一标准,都除以各自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选择差称为选择强度。 2. 杂种优势不同种群(品种或品系)个体杂交的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平均值的现象。 3. 估计育种值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 4. 配合力通过杂交能够获得的杂种优势程度,也即种群间杂交效果的好坏和大小,包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 合力。 5. 家系选择比较全群若干家系的均值,根据家系平均值的高低选留名次在前的家系的全体。该法只考虑家系均值, 而不考虑家系内偏差,个体的表型值除对家系均值起作用外,对选择并不起独立的作用。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家畜的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相同的来源;(2)具有相似的性状和适应性;(3)具有遗传稳定性和高种用价值;(4)具有一定的结构:由若干各具特点的品系或类群构成;(5)有足够的数量;(6)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 2.家畜遗传资源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1)经济意义:保护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当畜产品消费结构和生产条件发生改变,借助品种资源,生产者能够迅速地作出相关的反应。(2)科学意义:畜禽遗传多样性是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利用群体间以及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研究动物的发育和生理机制分析动物进化、驯化、品种形成过程。(3)文化和历史意义: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存也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遗产提供了活的见证。对于濒危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应该象对待一个国家其它文化遗产一样给予高度的重视 3.培育配套系选育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其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步骤:(1)育种素材的收集与评估;(2)培育若干个专门化的父系和母系;(3)开展杂交杂交组合试验,筛选“最佳”组合;(4)配套杂交制度,将种畜禽推向市场。关键步骤为(2)培育若干个专门化的父系和母系。 4.何谓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杂交育种也叫育成杂交,是指利用多品种间杂交能使彼此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而创造新品种的杂交方法。一般包括1)杂交创新、2)自繁定型、3)扩群提高三个阶段、4)推广应用。 五、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根据下列系谱,计算: (1)个体X的近交系数 (2)S和D两个体间的亲缘系数。 S 2 6 13 X 1 7 8 9 D 3 4 (1)计算步骤 写出S到D间的所有通径(2分):S←1→D;S←2←7→3→D,S←2←6←8→3→D,S←2←6←13←9→4→1→D

育种学论文

育种公司的现况及几点建议 我国的育种科研体制,一直沿袭着科研单位搞育种,种子公司搞经营,二者关系松散,利益分配不均,科研单位的经费由国家负担,其只注重科研成果,不注重经济效益,种子公司不给科研单位注入资金,只要有利就拿来制种,加入WTO以后,二者的松散关系是不堪一击的。为了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公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本应该从事的是基础性的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而应用性的科研和市场开发应该由企业为主体来完成。在美国,全社会科研投资的60%以上是由私营企业来完成的;而在中国,国家投资的比例却高达95%以上。这样一来,这些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把本应该集中在基础性的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业务上的人力和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应用性科研和市场开发上面。这样就大大削弱了社会公共资源的专注力和公益性。 现状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农业产业做基础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稳定,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有好的种质资源。所以育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然而现状却存在很多问题如下:2品质欠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虽然用着很多品种的种子但大部分种子质不优,市场价格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下游加工企业要求。就以我国小麦来说,虽然产量不算低,作为面粉来说基本满足了条件,但如果企业要深加工比如做面包,啤酒等,显然我国小麦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国小麦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与国外相比要低3——4个百分点。这就大大降低了我国育种公司市场竞争力。 2.1育种流程不合理 诚如文章一开始所述,高校是社会共有资源,主要从事的是基础性的科研,教育。我国现在育种体制,现有体制会使科研、育种定位不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体制漏洞,公为私用。妨碍产业化形成。根本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诸多问题2.2种质资源创新工作滞后,育种后劲乏力育种实践证明,优异种质的出现会带动育种的飞跃,导致一系列优良品种的诞生,所以种质创新对育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国现有育种性质导致种质创新方面与外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3品质测试手段落后 仅靠“手摸、眼观、牙咬”等很难了解品种的内在品质。这就很大程度制约了育种的发展,为了提高品测质试效率,近年来许多国家致力于测试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使之向更加微量、快速、准确、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物育种学课后思考题题目及部分答案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作物品种(Variety)概念: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品种属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地区性时间性。作物品种的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 优良品种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2.作物育种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你打算如何学好作物育种学这门课程? 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及种子生产 3.常规育种技术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主要任务: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抗病、虫、草害和抗旱、寒、碱等)。 特点: 综合多个优良基因; 同步改良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盲目性大; 育种是科学艺术。4.现代作物育种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 4.种子产业化 5.调查了解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玉米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 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 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 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不断分离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 19、杂交种:指基因型不同的两个植株个体通过雌雄配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作物育种上的杂交种是指基于杂种优势培育原理生产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20、马齿型玉米: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果穗呈筒形,子粒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质淀粉失水干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决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21、硬粒型玉米: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锥型,子粒顶部呈圆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坚硬,多为黄色。食味品质优良,产量较低。 22、甜玉米:是由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存在而不同于其他玉米的一种类型。甜玉米是菜用玉米的一个类型。 23、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自交系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的某一性状所产生的平均影响。 24、特殊配合力:是指亲本自交系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产生偏离的情况. 25、雄性不育系: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26、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恢复系是指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

家畜育种学- 荣昌校区复习题

家畜育种学- 荣昌校区复习题

家畜育种学:简言:以遗传学理论为指导,以家畜为对象研究家畜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详言:研究改良家畜品质、控制性状发育和个体繁殖机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新品种等理论与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品种资源的学科。 驯养:将野生动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喂养的过程。 驯化:野生动物在驯养条件下,对新的环境已经能逐代适应的过程。 家畜:已被驯化的动物总称。 物种(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性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学上的基本分类单位。 品种:是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稳定,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群体。 品系:品系是品种的结构单位,是指品种内具有突出优点和稳定的遗传性并具一定规模的种用畜群,品系内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 质量性状:受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座所决定的,对环境不敏感的,性状表型为间断的可描述的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的表现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影响,这类性状的表现变异是连续分布,即可以量的大小表示任一个体的性状值。 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总和。 系谱:是指由共同祖先繁殖所得的后代。

选择:一个群体通过外界因素作用,将遗传物质重新安排,使群体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目的。 选配:有目的、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家畜交配,获得理想的后代(遗传类型),即是一种有目的干预下的非随机交配。 同质选配:选择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优良公母畜交配以期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近交:在育种学上,将共同祖先的距离在6代以内的个体间的交配叫近交 杂交:不同种、属或品种的个体间的交配称为杂交。 引入(导入)杂交:改正地方品种的某种缺陷,或改良地方品种的某个生产性能,同时还要有意保留地方品种的其他优良特性。 级进杂交:通过杂交改变被改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并使杂种母畜一代又一代地与改良品种回交,以使遗传性随着代数的增加,一级一级地向改良品种靠近,最后使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杂种优势:通过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后代,在生产力、生活力、繁殖力上都表现出高于双亲纯繁群体的现象。 随机交配:是指群体内的个体无选择地进行交配。 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 近交系数:一个个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两个基因为同源相同基因的概率,即表示一个个体 内由于双亲的共同祖先而造成相同等位G的概率。 遗传力:广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论文

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原理与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历史地位,介绍了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机理,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方法;机理 前言: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其目的是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历史地位、方法与技术、理论机理和发展前景综述了工业微生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1 历史地位 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是工业发酵工程的核心技术,在其作用下人们获得了许多的高产优质菌株,为生产实践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 机理及方法 2.1 自然选育 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这种选育方法简单易行,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常要与诱变育种交替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2.2 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变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合适的环境下合成有效产物[2]。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收益大、方法简单等优点,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但是诱变育种缺乏定向性,因此诱变突变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3 杂交育种 杂交是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杂交育种是利用两个或多个遗传性状差异较大的菌株,通过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等方式,而导致其菌株间的基因的重组,把亲代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后代中的一种育种技术。通过杂交育种不仅可克服因长期诱变造成的菌株活力下降,代谢缓慢等缺陷,也可以提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降低对诱变剂的“疲劳”效应。 2.3.1 有性杂交 有性杂交是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一般方法是把来自不同亲本、不同性别的单倍体细胞通过离心等方式使之密集地接触,就有更多的机会出现种种双倍体的有性杂交后代。 2.3.2 准性杂交 准性杂交是在无性细胞中所有的非减数分裂导致DNA重组的过程,微生物杂交仅转移部分基因,然后形成部分重组子,最终实现染色体交换和基因重组,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均

作物育种学(要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学科,即改良植物的遗传性,使之更符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可将之为人工进化的学科。 一般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一个遗传基础复杂的群体品种杂交后的产量表现,或被测系与许多其他系杂交后F1的平均值。 特殊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另一个特定的系杂交后的产量表现。 测交种:在测定配合力的工作中,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统称为测验种。这种杂交称侧交,所产生的种子叫测交种。 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恢复性:指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 三系配套:用恢复系的种子在田间大面积播种所得的植株既可以通过传粉结实,又可以在各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性必须配套使用。称为三系配套。系谱法:在选择的过程中,个世代都予以编号以便查找株系的历史亲缘关系,故称为系谱法。 顶交种:一个品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间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 三交种:一个单交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双交种:两个单交种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综合种:10个以上自交系杂交,或几个单交种、双交种杂交后通过混合选育的杂交种。 回交育种的意义和特点:一、意义:1、当一个优良品种由于感染某种病害而失去其利用价值时,用回交育种能有效改良其性状。2、雄性不育特性的转育。3、给父本品种导入标准性状。4、回交在解决远缘杂交中存在的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5、回交可以打破连锁,创造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后代。二、特点:1、育种过程中可以对目标性状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使育种工作有更大的准确性。2、目标明确,可以利用温室、异地或者异季培养以加速育种进程。3、回交育种所得到的新品种丰产性和优良性状与原有优良品种相似,能够迅速推广应用。4、只能改良少数的性状。5、被改良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效果差。6、工作量大。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 一、自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1)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对一致性。2)遗传行为的相对稳定性。3)没有自交衰退现象。4)通过人工选择可迅速分离出许多纯系。育种特点: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纯系间选择是有效的。二、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1)个体的异质性,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不一致性。2)遗传行为的不稳定性,为了获得稳定的春和后代强制自交。3)异花授粉作物自交衰退严重。育种特点1)简单的单株选择效果不好。2)良种繁育必须严格隔离。3)可利用杂种优势。三、常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遗传基础基本是纯合状态,只是异质花程度没有异花授粉的显著。育种特点采用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四、无性繁殖作物遗传特点1)基因型的杂合性。2)无性繁殖后代,个体间基因型的一致性。育种特点1)可以采取选择(系统)育种的方法,选择优良的单株。2)杂种优势利用不需保持系。 三种选择育种的方法: 一、单株选择,适用于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是将当选的优良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翌年分别各种一区行,根据小区植株的表现鉴定上年当选个体的优劣。有一次和多次的,直至达到选择目的。其缺点是1、异花授粉作物为利用杂种优势而培育自交系要采用单株选择,但不适宜单株选择选育品种。2、同一优良品种内进行选择,因为单株间或系统间差异小,难以选到优良个体且花费人力物力。 二、混合选择,从品种混杂群体中,把成熟期、株高、茎叶性状和颜色一致的相似优良个体(单株)选出,混合脱粒脱铃,第二年与原品种比较,优异的就可作为新品种推广。这种方法工作简易,收效迅速,不需要较多劳动力。其缺点是不能了解各个个体后代性状的表现,有的个体具有不良的地产效能,会影响整个品种群体的优良程度,降低选择效果。 三、集团选择,当品种的群体复杂而表现若干类型,每一类型又有一定数量植株时,可把每一类型相同的个体选出,集中混合脱粒播种,翌年各类型进行产量比较,选出新品种。

育种学各论——题库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 2、环境胁迫 3、营养品质 4、一次加工品质 5、二次加工品质 6、伯尔辛克值 7、洛类抗源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9、双二倍体 10、收获指数 11、抗逆性育种(小麦) 12、T型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 14、(小麦)避旱性 15、(小麦)免旱性 16、(小麦)高光效育种 17、(小麦)冻害 18、(小麦)寒害 19、(小麦)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2、在小麦矮秆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和。

3、在小麦矮化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另外一个是,其具有矮秆基因、 ,其引入美国后作为杂交亲本育成创世界高产记录的品种。 4、在生产上,所应用的小麦类型有三类,最广泛的是采用;在一些国家近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仅在少数国家种植。 5、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和构成,所谓产量构成三要素。 6、根据小麦具体品种的穗部形态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我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将小麦划分为、、。 7、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于其构成因素、和的协调发展。 8、.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 ,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北方多为品种。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传力。 9、小麦每穗粒数是由和构成。高产条件下,每穗粒数可以由较少的和较多的构成,也可以由较多的和较少的构成。 10、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是最重要而可靠的指标。 1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12、在育种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小麦品质改良至关重要。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小,应多注意的性状,测定方法应,便于单株选择,结果准确。 13、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192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为亲本,育成的,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基因工程论文

基因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肠杆菌生产人干扰素中的应用 姓名:王晓红学号:20103027 年级:10级3班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指导教师:朱常香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014年

一.选题依据 课程设计目的 ●了解工业生产中的新型育种技术并比较不同育种技术的优势; ●学习理解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及其操作原理; ●研究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人干扰素生产中的创新。 基因工程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重组大肠杆菌BL21(pBAI)生产人干扰素a2b, 通过优化补料分批培养时葡萄糖的流加策略,提高了hIFNa2b的表达量和表达速率。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地、有针对性地在DNA分子水平上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通过转入外源基因,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可以产生出自身原来没有的蛋白质。同样,利用重组DNA技术,也可以使一些原来存在量极低但有重要工业或医学用途的小分子(抗生素)或蛋白质之外的大分子物质得以大量生产。特别是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以基因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分子定向育种技术越来越受到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家的关注,并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文献综述内容 1972年美国的Berg和Jackson等人将猿猴病毒基因组SV 40DNA、λ噬菌体基因以及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在体外重组获得成功。翌年,美国斯坦佛大学的Cohen和Boyer等人在体外构建出含有四环素和链霉素连个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子,将之导入大肠杆菌后,该重组质粒得以稳定复制,并赋予受体细胞相应的抗生素抗性,由此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

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批大批成果的出现及应用,基因工程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细胞抑制功能和抗病毒活性功能,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天然-干扰素来源有限,产量甚微,因此有关-干扰素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1,2]十分活跃,并带动了重组人干扰素-(rIFN-)下游技术的研究[3]。优化发酵工艺以获得稳定的高质量发酵产物,可以降低下游技术中分离纯化的成本和难度。但是,不能得到稳定的高效表达产物是基因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4],除表达系统本身因素外,还涉及诸多其它因素。通过对pBV220IFN-DH5工程菌高效表达rIFN-因素的研究,并选择合适条件分离包含体,获得了rIFN-含量和活性都很高的粗提液。采用高效疏水色谱法(HPHIC)对rIFN-进行一步同时纯化与复性,方法不仅简单、快速,而且避免了采用大量溶剂稀释复性和通过透析除去变性剂的麻烦。 1.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在基因水平上,运用人为方法将所需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与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另一细胞,使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引,与前几种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像工程一样可预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它可实现超远缘杂交,因而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育种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全部过程一般包括目的基因DNA片段的取得、DNA片段与基因载体的体外连接、外源基因转入宿主细

作物育种学复习重点

1、抗性育种的复杂性体现在哪? (1)抗病性是寄主、病原两个生物体系在一定环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寄主、病原、环境三者一体的生态系统;(2)病原具有易变性;(3)病害类型多,其发生、发展与栽培条件有关;(4)抗病性往往与一些不良性状连锁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指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迟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病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相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该学说假定作物的抗病基因是显性,寄生物的无毒性基因也是显性,只有抗病基因与相应的无毒性基因匹配时,寄主才表现出抗病反应,其他均表现为感病。基因对基因学说是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模式。 3、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及防治。 抗病性丧失原因:1寄主发生变异2病原发生变异3环境发生变异所以三位一体的病三角,三者任一改变都可导致抗性丧失。抗病性人为流失:1非育种目标的抗性流失2目标抗性中垂直抗性的流失(基因对基因学说)2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的丧失。 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的大区域布局,品种轮换搭配,会使生理小种定向选择丧失2品种的轮换3选用聚合品种4,选所系品种5水平抗性的利用6复合抗病性的利用垂直农艺性状优良的水平抗性品种基础上采用回交,转育垂直抗性基因育成复合抗性品种,在垂直抗性中选育水平抗性有同样的效果。 4、杂优利用的条件、途径。 条件:1选配强优势组合。亲本满足DUS三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强优势即配合力高、亲本性状突出。2亲本的纯度要高,异交结实率高。3杂交制种技术简单易行可靠。亲本繁殖简单易行,便于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亲本种子的产量,杂交制种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有健全的种子生产和管理体系。途径: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 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5、显性、超显性假说的分歧、共同点 共同点:杂种优势来源于F1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互作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表现出正向或反向的中亲或超亲优势。 不同点: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的等位基因间是显隐性关系,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不能表现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是显性基因的互作或累加关系,超亲优势由双亲显性基因间的累加效应而产生。超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等位基因间的异质互作,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也可能产生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即上位性效应更可能出现超亲优势。 两种假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但是他们忽视了细胞质基因和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的作用;只考虑核基因水平上的杂种优势;忽略了染色体间的互作;忽略了胞质基因组的互作。 6、配合力概念,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特点。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的大小。配合力是自交系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是受多种基因支配的。 一般配合力(GCA):指一个自交系亲本与其它若干个自交系杂交的F1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它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的,是可遗传的部分。 特殊配合力(SCA):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特殊配合力是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的即受基因间的显性和超显性以及上位性等效应所控制的,只能在特定的组合中由双亲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而反映出来,是不能遗传的部分。 7、遗传脆弱性:遗传脆弱性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遗传构成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由于选择、突变、遗传漂变而引起的群体内基因平衡被打破的现象。比如:遗传多样性的大幅度减少和品种的单一化,增加了对对严重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即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会产生新的适应性而使作物失去抵抗力。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高;最初始的起源地为原生起源中心;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性状的遗传变异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根据驯化的来源,将作物分为两类,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

家畜育种学试题集

物种指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互不相同的生物集团, 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有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①血统来源相同,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 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体型外貌、生理机能、经济性状、适应性相似 ③遗传性能稳定-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纯种与杂种的根本区别 ④具有一致的生产性能-一个品种内可分为若干个品系 -每个品系(或类群)各具特点 -自然隔离形成,或育种者有意识培育,构成品种内的遗传异质性 ⑤具有足够的数量 ⑥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审定和认定 1、品种形成的原因: 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 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 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 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 原始品种被继续选育,形成特定生产方向的培育品种

2、影响品种变化的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w形成不同用途培育品种的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之前: 农业、军事?马业 工业革命之后: 城市?乳肉蛋绒裘革等用途畜禽 w影响品种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 w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和食物结构等 ①专门化品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 ②兼用品种:具有两个以上方面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 生长(growth):同类细胞数目增加或体积增大,使个体由小到大,体重逐渐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发育(development):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的过程。它是个体生育机能逐步实现和完善的一个过程。 累积生长:家畜在任一时期所测得的体重或体尺,是前期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 绝对生长: 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长量. 反映生长速度. 相对生长:单位时间内增长量(增量)与原有体量(始重)的比值。反映了生长发育的强度。 生长系数(R):末重占始重的百分率, 表示生长强度的指标. 生长加倍次数(n):从初重到末重翻几番。 分化生长率:所研究的部分和器官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与整体相对生长的比例。 当a=1时,表示局部与整体的生长速度相等。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大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晚熟部位。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小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早熟部位。 四、生长发育的规律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1、阶段性 2、不平衡性:

《遗传育种学》硕士论文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 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小麦核不育突变体SIW1-6的遗传及不育花药基因表达研究 小麦Pm1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云南高产环境下籼型水稻超高产的产量及株型特性研究 甘薯品种(系)的除草剂耐药性及其鉴定方法 杜仲微繁殖的研究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研究 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论文题目: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 作者简介:刘长霞,女,1969年生,1996年从师于李惟基教授,于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甘薯与源于甘薯(I. trifida (4x)的种间五倍体杂种杂交,结实率通常很低,严重影响种间五倍体杂种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为获得上述杂交的大量后代而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的正交组合(甘薯为母本)中,采用蒙导授粉可以克服受精前障碍而显著提高结实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花粉管生长及克服胚败育的作用较小,故改善结实性的效果不理想,但可以延长子房寿命,与蒙导受粉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蒙导授粉的结实率;蒙导授粉后15d的胚珠离体培养,在MS+0.5mg/L BA+0.5mg/L GA3和MS+600mg/L CH两种培养基中分别获得57.1%和75.0%的成苗率。 在反交组合中,花粉附着量和萌发量、花粉管进入花柱基部的数量都显著高于正交,结实率比正交有所提高。 将自交和互交均不结实的五倍体各系同自然开花的甘薯品种相间种植,占地约50m2,放任蜜蜂传粉,在4个五倍体无性系植株上收获杂交种子4285粒。该方法省工省时,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种间五倍体杂种与甘薯杂交后代的有效方法。 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发现有高产的超亲品系。 关键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蒙导授粉;放任授粉;胚珠培养 TOP 论文题目: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作者简介:李光威,男,出生于1965年10月1日,籍贯:河北省景县,从师于孙宝启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对影响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 1.在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比较理想的培养体系为:以C17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氨基酸;以0.16-0.18M麦芽糖作为碳源;以静止液体培养或浸润培养为主要培养方式;如需固体培养以0.7%或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 (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2)异花授粉是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3)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是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精华

一.水稻 1.水稻的育种概况 (1)我国水稻的种植概况 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北至东乡,西起盈江,东至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余河姆渡(6950±130BC)桐乡罗家角(7040±150BC)舞阳贾湖遗址(8000BC) (2)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比国际水稻所育成IR8时间早十年。杂交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 (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单位:农科院)。 (3)我国的育种简史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1949年前水稻生产和育种发展缓慢。 5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时期: ①高杆良种的评选利用(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 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 ②矮化育种阶段(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 3个里程碑式的品种: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③杂种优势利用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袁隆平,必湖,颜龙安,谢华安;汕优63 (4)我国的水稻育种成就 1.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水平的持续提高, 是最显著的成就。 矮脚南特、第一代杂交稻、桂朝2号、特青2号、汕优63。

2.稻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取得重要成果。 3.育种方法和技术是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的显著特点。 (品种间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花药和花粉培养 技术) (5)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2.新(理想)株型:集中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优良性状,使其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能 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 Figure 1国际水稻研究所设计的新株型农业大学设计的直立穗型超高产粳稻株型(守仁) 3.矮秆品种的增产作用是通过: (1)降低个体的植株高度、增加密度; (2)增施肥料,减少倒伏、提高产量; (3)降低茎秆所占比重、提高收获指数。 (注意:高产必须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植株高度也不是越矮越好,育种家普遍认为,在抗倒伏的基础上,增加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条件) 4.

作物育种学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任课教师:张建奎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农学 班级:2013级农学3班 学号:222013326012008 姓名:颜家锐 2014 年4 月22日

题目: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 【摘要】简要分析了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些常见方法途径以及关键技术,还有选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另外特别提出了对一些重要目标性状的选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引言: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不仅技术含量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民基本收入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与否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样重要。在这里我们将会主要介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如何选育等重要问题。 针对农作物的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很多。不同品种的植物有不同的方法,并且即使同一品种,其方法也不唯一。这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性状,但正如我们高中时接受的基本的生物知识里所谈到的,不管哪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都是在产生新的基因前提下所进行。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重要育种方法。 正文: 在新品种的选育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育种,育种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所认识的最古老的的方法就是选择育种,然而选择育种利用的是自然变异,无需人工创造变异,简单易行,非常适合于群众育种。选择育种方法在大豆、高粱、花生等作物上也培育成了许多优良品种。然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利用人工育种即诱变育种的方法。 人工育种是指认为的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对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等进行诱变处理,以诱发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从而获得新基因、新种质、新材料,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如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些步骤: 1、确定所需培育的新品种应该具有哪些性状 这是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首要工作,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之前我们必须做好这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确定所需培养的新品种应该具有的性状,下面我们就拿花生作为例子说明选育新品种时的准备工作: 泉花10号是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高产花生新品种。表现综合性状好,结荚多,果大果饱,植株矮壮抗倒性强,出苗好,抗青枯病,生长稳健,不仅稳产且增产潜力大,在多年试验、示范试种中,显示出具有每公顷6000kg荚果的潜力。为了明确其高产性状的形成原因及高产性状表现,以正确制订出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同时进一步为花生高产育种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泉花10号密度试验和生育特性观察,并结合福建省花生区试泉

作物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性,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3杂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4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5地方品种:一般是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成农家品种。 ?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 ?体细胞杂交:诱导两个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互相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生出细胞壁进而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核融合。这一过程称为 ̄ ̄ 6作物的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7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混合选择育种:是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按育种目标的统一要求,选择一批个体,混合脱粒,所得的种子下季与原始品种的种子成对种植,从而进行比较鉴定,如经混合选择的群体确比原品种优越,就可以取代原品种,作为改良品种加以繁殖和推广。 10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货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1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12异附加系:是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1个、1对或2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1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13异置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