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的论文

合集下载

玉米育种新技术论文

玉米育种新技术论文

玉米育种新技术的研究【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玉米育种地的选择及选择标准、母本父本比例、去杂、去雄等育种技术。

【关键词】玉米;育种技术;母本植株;父本植株;去杂玉米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中都占重要地位。

对于玉米高产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优良的种子,因而育种在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育种过程类似于大田生产的过程,但因为良种的价值高于大田生产的价值,对种子生产来说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要求。

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遗传基础纯合的原种,应对育种地进行仔细选择和最均匀一致的种植环境,以便在将来的去杂过程中选出杂株。

1.育种地的选择及选择标准成功进行玉米育种的基本条件是育种地的选择和与农户的合作。

选择育种地的先决条件是种植地点是否适合自交系生长发育。

这关系到植株能否再生产、植株遗传构成是否会发生变化等。

其次,应该考虑到温度的变动范围和常见的害虫胁迫,同时也要检测田地的地形特征、固有肥力和自然杂草的情况,避免因贫瘠和杂草带来田地不均匀的问题。

为防止出现自生玉米的情况,最好不要选用以前种植过玉米的田块。

选择运输方便的育种地对于种子、肥料等的运送、收获种子的运输都很有益。

选择适当的承包农户也是很重要的,应该选择进步的、富于改革意识的农户;农户土地固有的性能和农户的灌溉能力、除害能力等;农户有一定的育种经验等等。

2.花粉、花粉活动及隔离玉米的自然授粉随着花粉的大量产生而发生。

因为花粉粒较轻,可以靠风传送,这就常常使花粉污染难于避免。

隔离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限制外来花粉的污染,从而生产遗传基础纯合的种子。

2.1花粉产生、萌发及活动玉米花粉具有很强的活力,温度超过38℃时花粉萌发力会减弱,但干旱对其仅有少许影响。

虽然玉米花粉产生量大且颇耐外界环境胁迫,然而它在田地里的活动常是受限制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作物来说玉米花粉较大和较重。

大多玉米花粉在发源地50~70m处落下,如果风力大,会迁移得更远些。

2.2隔离实现隔离的方法有距离隔离、时间隔离、雌雄协调三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

作物育种学各论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作物育种学各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作物育种学各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it out!)作物育种学各论一、作物育种学基础育种学的基本概念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和动物遗传改良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遗传、变异、选择、杂交和繁殖等。

遗传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传递,变异是指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差异,选择是指在繁殖过程中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种属的生物体进行交配,繁殖是指生物体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育种学的基础。

育种学的发展历程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当时农民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改良作物和家畜。

然而,育种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随着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育种学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此后,育种学经历了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转变,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育种学的目标与任务育种学的目标是通过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育种学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传递优良性状。

(2)通过杂交等方法,将不同品种或种属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优良品种。

(3)利用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等方法,精确地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征,提高育种效率。

(4)对新品种进行鉴定和评价,确保其具有稳定的优良性状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5)推广应用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作物遗传学基础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作物遗传学的基础,它研究了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的规律性。

玉米学论文.

玉米学论文.

[西南大学][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 农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2年4月26日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xxxx( xxxx)(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4级重庆 400715)【摘要】: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至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1.3亿hm2,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

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

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

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872亿亩*、单产364.10千克/亩、总产1.774亿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

在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消费多元化、分布区域化、产业层次等特点。

在了解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玉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育种玉米生产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成就1、玉米育种理论创新成就1.1玉米育种目标、育种方向的改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育种目标有很大变化,商业化育种机制正在形成。

为了满足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出口的需求,育成的品种类型多、周期短、速度快,除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优质、高产、抗病等育种目标外,随着对玉米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高淀粉、高油、高支链淀粉、甜玉米、爆裂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研究更加重视。

同时加强耐密植、低能量消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和专用品种选育。

近年又提出“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培育抗病、抗倒伏、抗螟虫、脱水快、籽粒含水量低、产量高、品质好、耐寒、拱土力强、适应性广的育种新材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香石竹育种研究进展论文1

香石竹育种研究进展论文1

香石竹育种研究进展摘要:简要介绍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香石竹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品种分类,综述了近年来香石竹育种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简要评述了香石竹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香石竹;育种;研究进展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即康乃馨,又名狮头石竹、麝香石竹、大花石竹、荷兰石竹,为石竹科石竹属的植物[1],分布于欧洲温带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北等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普遍的四大切花之一。

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

康乃馨包括许多变种与杂交种,在温室里几乎可以连续不断开花。

1907年起,开始以粉红色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象征,故今常被作为献给母亲的花。

目前包括香石竹在内的各种花卉,在产地之间、种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如果品种改良跟不上,不能选育出崭新的品种,就会使生产下滑;市场需要很多品种,而消费者的目光也一直盯着新品种。

1花卉介绍1.1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

茎丛生,质坚硬,灰绿色,节膨大,高度约50㎝。

叶厚线形,对生。

茎叶与中国石竹相似而较粗壮,被有白粉。

花大,具芳香,单生、2-3朵簇生或成聚伞花序;萼下有菱状卵形小苞片四枚,先端短尖,长约萼筒四分之一;萼筒绿色,五裂;花瓣不规则,边缘有齿,单瓣或重瓣,有红色、粉色、黄色、白色等色。

花期4月至9月,保护地栽培四季开花。

1.2生长习性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喜凉爽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炎热、干燥和低温。

最适生长温度14~21℃,温度超过27℃或低于14℃时,植株生长缓慢。

宜栽植于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石灰质土壤。

喜肥。

宜栽植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石灰质土壤里,花期4月至9月,保护地栽培四季开花。

香石竹是优异的切花品种,花色娇艳,有芳香,花期长,适用于各种插花需求,常与唐菖蒲、文竹、天门冬、蕨类组成优美的花束。

喜好强光是香石竹的重要特性。

无论室内越科、盆栽越夏还是温室促成栽培,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都应该放在直射光照射的向阳位置上。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作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3].怎样教好作物遗传育种精品课.《职业教育(下旬)》.2014年12期.尹春.王雪玉.侯建华.[4].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罗红兵.袁名安.罗水清.[5].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6期.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6].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6期.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7].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质量.《考试周刊》.2012年58期.林小虎.杜利强.郭振清.孟俊青.郭俊良.董洪平.东方阳.[8].高职院校《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10期.付艳.[9].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Ⅲ.作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编辑.《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刘忠松.[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邹枚伶.王海燕.卢诚.王文泉.二、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延召.作物遗传育种河南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2].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被引次数:8作者:孙友位.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学位年度)[3].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次数:8作者:赵丽娟.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学位年度)[4].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E<'e>染色体组特异AFLP及STS标记的建立.被引次数:3作者:张丽.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5].大麦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子2(CI2)基因的SNP分析和单倍型鉴定.作者:曾祥辉.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6].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作者:蒋云.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7].嗜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acidocaldarius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被引次数:1作者:彭文舫.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8].川芎苓种的初步筛选及快繁体系的建立.被引次数:1作者:赵勇.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9].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三个小麦品种的抗衰老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叶对产量贡献研究.作者:李永攀.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烤烟农艺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被引次数:7作者:肖炳光.作物遗传育种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mixedmodelQTLanalysisforsugarcanemultipleharvestlocationtrial data..Pastina,M.M.Malosetti,M.Gazaffi,R.Mollinari,M.Margarido,G.R.A.Oliveir a,K.M.Pinto,L.R.Souza,A.P.Eeuwijk,F.A.vanGarcia,A.A.F.《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5[2]Precisemapping&lt;i&gt;Fhb5&lt;/i&gt;,amajorQTLconditioningres istanceto&lt;i&gt;Fusarium&lt;/i&gt;infectioninbreadwheatonchromosome 2BS.. LiuZiJiZhuJieCuiYuLiangYongWuHaiBinSongWeiLiuQingYangTsoMinSunQiXinLiuZhiYong《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6[8]GeneticdiversityandpopulationstructureintheUSUplandcotton(Goss ypiumhirsutumL.)..Tyagi,P.Gore,M.A.Bowman,D.T.Campbell,B.T.Udall,J.A.Kuraparthy,V.《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9]Seedsizeisdeterminedbythecombinationsofthegenescontrollingdiff erentseedcharacteristicsinrice.. YanSongZouGuiHuaLiSuJuanWangHuaLiuHeQinZhaiGuoWeiGuoPengSongHongMiaoY anChangJieTaoYueZhi《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7[10]Advancesandprospects:Biotechnologicallyimprovingcropwaterusee fficiency. ZhangZhengbinXuPingShaoHongboLiuMengjunFuZhenyanChuLiye.《CriticalReviewsin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四、作物遗传育种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欧洲牧草、草坪草与饲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米福贵,2009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席章营,2004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3]GNA转优质小麦品种获得成功.徐琼芳.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陈孝.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李连城.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杜丽璞.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马有志.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徐惠君.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辛志勇.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01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4]作物光合作用的遗传与产量改良.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郑家国.吕世华,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5]遗传学及作物遗传育种系列课程综合性改革与实践.郭海滨.张志胜.李亚娟.俞淑红.刘向东,2010全国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研讨会[6]稻曲病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析.周永力.樊金娟.曾超珍.刘小舟.王疏.章琦.王春连.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7]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郭玉平.张友秋.栗红梅,2014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8]一个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曾超珍.赵开军.王春连.刘耀光.章琦.刘丕庆,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9]水稻抗白叶枯病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樊金娟.曾乃燕.欧阳石文.王春连.章琦.林汉明.徐正进.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10]作物核心种质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张学勇.张启发.董玉琛.李振声.贾继增.李自超.邱丽娟.喻德跃.梅捍卫.李英慧.张洪亮.赵团结,2013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花卉学课程论文(蝴蝶兰育种)

花卉学课程论文(蝴蝶兰育种)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蝴蝶兰生物学特性以及其育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成就。

之后介绍了蝴蝶兰的育种常用亲本及优良新品种,综述了蝴蝶兰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育种和基因工程等多个育种途径,并从蝴蝶兰育种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分析蝴蝶兰育种的现存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及建议,试图为解决我国蝴蝶兰产业的育种技术瓶颈、促进其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育种;组织培养;杂交育种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为兰科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植物,是著名的热带兰花,原产于亚洲热带雨林。

蝴蝶兰属是著名的切花种类,兰科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茎短,叶大,花茎一至数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

由于其品种丰富、花色艳丽、花姿优美、高贵典雅,花期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蝴蝶兰早在19世纪就被作为珍贵的盆栽用于室内观赏,其为热带兰中的珍品,贵为“兰中皇后”,在世界花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内外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1】。

从1750年首次发现蝴蝶兰野生种到现在,已陆续发现100多种原种,我国的台湾、云南、海南也有原生种分布,其中中国台湾就有共51种品种【2】。

现代栽培兰花就多以原生种为基础运用各种育种技术进行栽培生产。

1 蝴蝶兰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蝴蝶兰,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

茎短、基部肥厚,单轴型,无假鳞茎,气生根粗壮,圆或扁圆。

叶厚,多肉质,卵形、长卵形、长椭圆型,抱茎着生在于短茎上。

根簇生,单叶对生排成2列。

花两性,外轮3片为萼片,内轮两侧的2片称花瓣,下部1片称唇瓣。

在花瓣中有一由雄蕊和花柱合生成的合蕊柱。

其中蝴蝶兰有两个很有名的种类:二叶舌唇兰开白花,植株较小;绿花舌唇兰花大,绿白色,株形也较大。

两者均有5~15朵花,芳香,簇生成穗状花序。

1.2 生长特性蝴蝶兰多在早春开花,花期长达2—4个月,通常从叶丛中抽生花茎,花序总状,花色丰富,香味无或较淡。

育种方案论文

育种方案论文

育种方案论文简介育种方案是农业领域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一种育种方案,以及其在番茄育种中的应用。

背景番茄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

然而,番茄的抗病性、品质和产量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因此,开展番茄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育种目标在本育种方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抗病性、高品质和高产量的番茄品种。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2.改善番茄果实的品质,提高口感和风味。

3.增加番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育种步骤1. 材料选择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番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

通过收集和筛选多个种质资源,找到具备优良性状的亲本。

2. 杂交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进行杂交,通过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创造出更具优势的杂交种。

在杂交过程中,注意控制花粉的传播和保持亲本特性的稳定。

3. 繁殖通过杂交获得的种子进行繁殖,确保后代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优选生长良好的植株,扩大种子库存。

4. 选种和评价对于杂交后代进行选种和评价。

重点关注抗病性、品质和产量方面的表现,筛选出优良的品种。

5. 品种试种将优良品种进行试种,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根据试种结果,调整和优化育种方案。

6. 品种推广经过试种阶段的筛选,选择出表现出色的品种进行推广。

向农民和种植户提供种子和育种方案,加大推广力度。

育种技术和创新在本育种方案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技术和创新措施: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拥有目标性状的种子,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2.作物遗传改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番茄基因进行改良,提高抗病性和品质。

3.精准灌溉和营养管理:根据土壤和环境条件调整灌溉和营养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品质。

成果与展望通过上述育种方案和创新措施,我们希望能够培育出具有抗病性、高品质和高产量的番茄品种。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农民收入。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标题: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I. 研究背景番茄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番茄生产过程中,各种病害的发生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II. 研究意义通过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此外,通过遗传学和育种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作物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II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 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2. 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3. 评估抗病基因对番茄抗病能力的影响;4. 确定最佳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IV.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回顾和整理关于番茄抗病能力的遗传学和育种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2. 基因组学分析: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

3. 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不同抗病能力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

4. 植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转基因番茄进行植物培养和观察。

5. 抗病性评估:在人工病害感染实验中,对转基因番茄的抗病能力进行评估。

6. 育种方案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制定最优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V. 研究步骤1.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步骤,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基因组学分析: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

3. 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不同抗病能力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

4. 植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转基因番茄进行植物培养和观察。

5. 抗病性评估:在人工病害感染实验中,对转基因番茄的抗病能力进行评估。

6. 育种方案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制定最优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 育种学课程论文

题目: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学 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农学二班 学生姓名: 李辰 学 号: 20132766 指导教师: 郭营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李 辰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32766)

摘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NA 指纹库的建立、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遗传育种;应用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in crop breeding

Liche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Institution Tai an 271000)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kinds of molecular markers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in pl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study, DNA fingerprint database establishment,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bisection label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genetic breeding; application

0前言 DNA 分子标记技术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是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限制; (2)不受环境影响; (3)标记数量多; (4)多态性高;(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6)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目前分子标记主要用于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品种纯度及亲缘关系的鉴定、杂种优势及产量的预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等方面。

1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80 年Bostein 等[ 4] 首先提出了利用RFLP 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 而美国冷泉港实室正是利用此技术成功确定了腺病毒血清型突变体的遗传连锁图。RFLP 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zyme , RE)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 , 得到大小不等的DNA 片段, 所产生的DNA 片段数目和各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 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 就形成不同的带, 再与克隆DNA 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 即可获得反映特异性的RFLP 图谱。RFLP 所表现的是基因组DNA 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序列上的变化, 如碱基替换或缺失造成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增加或丧失以及内切酶酶切位点间DNA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复等。但RFLP 技术存在的缺陷, 如在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 多态性的探针时较为困难, 阻碍着其更广泛的应用。 1.2染色体原位杂交(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是一种基于Southern 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它利用特异性核酸片段作探针, 直接同染色体DNA 片段杂交, 在染色体上显示特异DNA。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探针, 杂交后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信号, 也可以采用非放射性大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特异核酸片段, 杂交信号经酶联显色或荧光显色得以显示。原位杂交的优点是准确、直观, 但技术非常复杂。 1.3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此项技术是模仿DNA 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复制过程, 来扩增DNA 片段。PCR 的模板是DNA, 依据被扩增区域两侧边界DNA 序列人工合成一对引物(通常为20 个碱基的单链脱氧核苷酸小片段), 每种引物分别与对应的一条DNA 链互补, 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扩增DNA 片段。PCR 反应一般经三步完成一个循环:1.高温变性, 使DNA 双链解开, 2.低温退火, 让引物与单链模板互补结合, 3.中温延伸, 以互补的引物为复制起点, dNPTS 为原料, 进行复制。这样一次循环, DNA 就扩增一倍。经25 -30 次循环后, DNA 的量就达到足以检测的水平(ng 级)。PCR的优点是不需要同位素, 安全性好, 便宜, 快速易行, 易于自动化。目前大多数分子标记技术都是建立在PCR 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1.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 该技术是由Williams 等[ 6] 以PCR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是利用随机排列的寡聚脱氧核酸单链引物(一般为8 ~ 10bp), 通过PCR 非定点地扩增染色体组中的DNA 所获得的长度不同的多态性DNA 片段。RAPD 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 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 序列上具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 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 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 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扩增产物数量和长度发生改变, 表现出多态性。与RAPD 标记类似的还有任意引物PCR(Arbitrarily Primed PCR,AP-PCR)标记和DNA 扩增指纹(DNA Amplification Finger-printing ,DAF)。 1.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该标记技术是由Zebeau 和Vos 等[ 7] 发展的一种新的DNA 标记技术。AFLP 实际上是RFLP 与PCR 相结合的产物, 其基本原理是将基因组DNA 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然后选择特定的片段进行PCR 扩增, 通常使用双链人工“接头”与“接头”相邻的酶切片段的几个碱基序列作为引物的结合位点。AFLP 标记所用的专用引物由三部分组成:与人工接头互补的核心碱基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引物3′端的选择碱基序列(1 ~10bp)。因此只有那些两端序列能与碱基配对的限制性酶切片段被扩增, 扩增片段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 8] 。该技术的优点是在不事先知道DNA 序列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对酶切片段进行经典PCR 扩增。选择碱基包括1~ 10 个数量不等的随机核苷酸序列可以调节AFLP 产物的条带特异性和数量, 提供较多的基因组多态性信息, 同时也克服了RAPD 重复性差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一般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一个酶为多切点, 另一个酶的切点较少),因此AFLP 分析中产生的主要是由两个酶共同酶切的片段。 1.6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均存在着由1 ~ 5 个碱基对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 又称之为微卫星(microsatellite), 如(GA)n 、(GCC)n 等。同一类微卫星DNA 可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不同位置上, 其高度多态性主要来源于重复次数的不同或重复程度的不完全性。SSR 是指在生物基因组中存在一个或几个碱基可变次数的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对SSR 的研究始于动物基因组, 最早发现由二核苷酸CA/GT 重复多次的一段DNA序列, 现已证实存在于真核生物和绝大部分原核生物中。由于每个简单重复序列两侧的序列一般是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 因此, 可以根据两侧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通过扩增产物来显示不同基因型个体在每个SSR 位点上的多态性。作为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SSR 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数量极为丰富, 且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2)多态性高, 等位位点多; (3)以孟德尔方式呈共显性遗传;(4)操作简单, 可直接用PCR 进行分析, 且对DNA质量的要求较低。 SSR 多态性的信息量非常丰富, 具有所有RFLP的遗传学特点, 且比RAPD 的重复性和可信度高。SSR 可产生大量可描述的差异DNA 位点, 有助于从DNA 分子水平上认识品种及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近年来, SSR 具有的优点使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已被用于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遗传关系分析、种质资源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

2 DNA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2.1杂种优势的预测 现代杂交理论认为,杂种优势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李俊雅等模拟群体中基因位点数对估测Nei 氏遗传距离的影响,指出在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样本含量50,期望值在0.1~0.5,应用3 个位点,等位基因有效数为1.75,可使估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均有所增加,无疑用微卫星位点估计品种间或品种内遗传距离和结构、判断亲缘关系预测杂交优势是有效的。刘新芝等利用RAPD 标记首次对我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 2.2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基因型不同的品种或不同亲缘关系的物种, 基因组内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 利用分子标记可以检测出不同品种间的多态性, 这些多态性反映了被检测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江树业等[ 15] 以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 及其原始株农垦58 核DNA 为模板, 进行RAPD 和ISSR 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可扩增的78 个ISSR 引物中7 个ISSR 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出DNA 多态性。研究表明植物样品经过AFLP 扩增可以获得多达150 个位点特异性片段, 能够充分反映遗传多态性变化。近年来, 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植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等)的多态性[ 16~ 18] 。利用分子标记通过相关性、聚类等数量遗传学分析手段, 还可以对不同亲缘种间的分类、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亲缘关系等进行研究, 从而确定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并进而划分杂交优势群, 提高杂种优势潜力。 2.3 DNA 指纹库的建立 同一物种的各个品种间存在着大量的多态性标记, 如果某一品种具有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独特标记即一些特异性DNA 片段的组合就称为该品种的“指纹” 。各品种的独特的指纹片段构成物种的DNA 指纹库, 它具有类似于人的指纹那样的高度个体特异性和稳定性。例如魏臻武 利用RAPD 标记技术构建了55 个苜蓿品种(系)的DNA 指纹图谱, 用于苜蓿品种鉴定。DNA 指纹在植物育种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1)每个品种DNA 指纹差异可直接提供与目标性状有关的DNA 水平的信息, 避免了环境的干扰, 可以大大提高杂交育种中对亲本及后代理想单株的选择效率 ;(2)通过检测品种是否具有该品种特有的指纹片段, 可以有效地鉴定品种纯度与真伪、新品种登记和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 。 2.4 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 遗传图谱是植物资源、遗传育种及分子克隆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与经典遗传作图相比,分子标记技术是构建植物遗传图谱的一种较为简便快捷的理想方法。Faye 仅用3 个月时间就构建了玉米的AFLP 遗传图谱,共得到1032 个标记。在连锁图的绘制上, 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建立起完整的高密度的分子图谱。例如MBA 等在木薯已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