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论文
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种中的应用专家论文

建议开展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观赏植物花色遗传改 良研究,包括不同花色类型、不同基因型的花卉 材料等。
同时,应加强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其他性状改良 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如抗逆性、抗病虫害等方面 ,以推动观赏植物育种事业的全面发展。
THANKS
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种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 种中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探索 花色的形成机制和调控原理。
转基因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出现 更加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 ,为花色育种提供更为可靠的技
术手段。
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将更加紧密 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育种 效率和品质,推动花卉产业的持
花色多样性对观赏 植物的重要性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基因工程和 观赏植物花色育种方面的研究
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和发展
花色修饰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 能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探讨观赏植物花色 修饰的新途径,培育出具有优良花色性状的新品种,为 观赏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搜集和筛选具有优良花色性状的观赏植物材料
基因工程在菊花花色育种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多样性创造
菊花是一种具有高度多样性的观赏植物,基 因工程技术在菊花花色育种中的应用也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 成功地创造了各种颜色的菊花,例如红色、 粉色、黄色、白色等。此外,基因工程还被 用于改善菊花的花期、增加花朵的大小和形
状,以及提高菊花的抗逆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创制具有 优良花色性状的新品种
研究任务 鉴定和克隆与花色相关的关键基因 验证新品种的花色性状及观赏价值,并进行推广应用。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年级:植保0903班学号: 2009301200722姓名:张子鹤2011-11-02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Xxxxx(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对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的学习,以及在本科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分别通过新时代作物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制定新时代作物育种策略的原则、新时代作物育种的教学实践性等三个方面,总结出一些与时代结合的作物育种目标抉择的论点。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目标策略;实践;农民;新时代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课教学不可缺少。
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验证科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研究选育、繁殖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2]。
在本科教学中,作物育种的户主要目标是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以及适合于机械化操作。
在此条主线之下,我国育种目标的改良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体制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即构思新时代作物育种目标的条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开展我国专属的新农业科技革命。
1.1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作物育种目标需要全方位的周全地理、天气、人力、气候等因素。
我国地广人稠,并且人均资源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区域,人数分配及其不均。
比如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 极端高温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 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夏季作物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3] 。
育种方案论文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育种方案论文# 育种方案论文## 引言育种是农作物改良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选择和繁殖,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育种方案的制定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到现代分子育种的转变。
本文将介绍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并提出一种结合传统和现代育种技术的综合育种方案。
## 传统育种传统育种是指以经验为基础,通过选种和杂交繁殖来改良农作物的性状。
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然而,传统育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选择,进展缓慢;遗传背景复杂,难以解析基因底;易受环境因素干扰,遗传进展不稳定。
## 现代分子育种现代分子育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和利用基因组信息,加速育种进程。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基因组学、遗传图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等。
现代分子育种的优点在于可以分析和利用复杂的遗传信息,快速筛选和选育目标品种。
然而,现代分子育种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担忧和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等。
## 综合育种方案综合育种方案旨在结合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的优点,以加速育种进程并提高育种效果。
以下是具体步骤和方法:### 1. 遴选目标性状首先,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的目标性状。
这些性状可以包括抗病性、产量、品质等。
### 2. 遗传背景分析利用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等技术,对相关种质进行遗传背景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了解目标性状的遗传基础,找到潜在的候选基因。
### 3. 基因组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根据遗传背景分析的结果,利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筛选和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缩小育种群体的范围,并加快选育进程。
### 4. 杂交和自交根据目标性状和选择的个体进行杂交和自交操作,获取具有目标性状的杂种和纯系。
这些杂种和纯系将用于后续的表型选择和进一步的育种。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成绩:任课教师: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摘要:叶绿体与线粒体是细胞质基因的主要载体,普遍存在与所有目前已调查过的真核生物中。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担负着细胞的能量转换功能。
本文阐述了叶绿体、线粒体遗传在育种上的利用,对作物的各种遗传物质所产生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育种利用除了染色体DNA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内也存在着一些DNA分子,它们统称细胞质基因或者核外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之为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它们对作物的遗传与育种都有很大的影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叶绿体遗传1.1叶绿体遗传概述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是质体的一种,同时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能进行自我复制。
它的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内有片层膜,含有叶绿素。
光合作用就是在片层膜上进行的,绝大多数的异养生物的有机物质与能量来源都是由叶绿体光合作用提供的。
大部分叶绿体的DNA都是共价闭合的双链环状分子,少数的为线状分子。
叶绿体的DNA分子一般长为120~160kb。
叶绿体中一般含有多个拷贝的DNA。
其基因组很小,同时DNA分子上存在两个反向重复的序列。
这些特点使对叶绿体基因的克隆和其他遗传学操作更加容易。
[1]1.2叶绿体遗传转化的优点和细胞核转化相比,以叶绿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具有很多独特优点:准确控制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避免位置效应的产生,有利原核和真核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
叶绿体基因组可处理多顺反子的能力和精确、安全、高效等特点,更利于实现多基因共同转化,且表达产物在叶绿体中可以完成二硫键交联,正确折叠等转录的修饰,使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
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可避免作物与作物及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杂交,避免了细胞核转化中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等环境安全隐患,消除公众对于基因污染的忧虑。
辣椒育种概述论文.

辣椒育种简述摘要:辣椒,Capsicum annuum L, 是一种茄科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
本文通过从生产现状、生物学基础、开花授粉习性等方面简要概述了辣椒的特性,以及简单介绍了辣椒的人工杂交制种技术,旨在与读者共同学习关于辣椒的育种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辣椒育种开花授粉习性人工杂交制种技术正文: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
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
能增进食欲。
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明朝末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
辣椒在我国南北普遍栽培,南方以辣椒为主,北方以甜椒为主。
辣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为菜中之首,胡萝卜素含量也较多,还含有辣椒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适于生食、炒食,还可加工成辣酱、辣油、辣椒粉。
一、我国生产现状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南北各地均有种植,也是设施生产的主要蔬菜种类。
目前其主要形式有: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中、小拱棚覆盖栽培,大棚覆盖栽培。
各种栽培技术目前在各地已日趋成熟,形成了山东、河北等地的日光温室主菜区,海南、湛江、北海等地的南菜北运基地,以及全国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二、生物学基础㈠植物学特性1.根①属浅根系作物,主根不发达,入土浅,根量较少。
②主根的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再生能力比番茄、茄子弱。
2.茎①茎直立,基部木质化,较坚韧。
②分枝习性:双叉状或三叉分枝。
③生长型:无限分枝类型、有限分枝类型无限生长型:植株较高大,当主茎长到5~15片真叶时,顶芽分化成花芽,花蕾以下抽生2~3个侧枝。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物育种专论论文

BLUP育种估计方法的研究现状摘要:育种值及遗传参数的估计是家畜育种中的一项中心任务。
Henderson为代表所发展起来的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育种值估计法,将畜禽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介绍了动物模型BLUP法的基本原理、特征、应用现状,合理运用该方法对育种值估计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BLUP;原理;现状现代动物育种中,育种值是选种及选配的基础,育种值估计在晟近几年取得显著进步.这主要归功于BLUP的应用,计算方法的改进以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Long,l990)。
BLUP即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法,是Henderson(1972)根据混合模型方程组的原利提出的育种值估计方法,其重要特点是在同一估计方程中.能够估计固定的环境效应和固定的遗传教应,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混合模型及相应的模型方程组(张沅,张勤·1993) 畜禽遗传评定中有许多模型,其中动物模型BLUP充分利用亲属信息,消除固定环境及遗传效应产生的偏差,因而可以经常性地对来自不同年份、世代、饲养条件、畜群、年龄.信息量的个体进行可比性的遗传评定(Bampton,199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动物模型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进行方差组分及育种值的估计。
这些优点使得动物BLUP方法在选种、选配、估计育种进展、跨群体选择、估计生物技术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受到各养猪国家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动物模型BLUP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意义1.1 基本原理BLUP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基本原理是线性统计模型方法论与数量遗传学相结合。
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动物模型,也称为个体模型。
动物模型是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混合线性模型,其随机遗传效应主要是个体的一般育种值,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Xb+Za+e其中,y为表型值向量;b为固定效应向量;a为个体随机遗传效应向量;X,Z分别为对应于固定效应向量b和随机效应向量a的关联矩阵;A为所有个体的分子血缘相关矩阵(numerator relationship matrix),σ2a为个体育种值方差(加性遗传方差),为随机残差方差,I为一单位阵。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论文1. 概述育种技术是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来提高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本文将介绍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育种技术的原理育种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遗传学和选择方法。
2.1 遗传学基础遗传学是育种技术的基础,它研究遗传物质在传递和变异过程中的规律。
遗传学基础主要包括:•基因:基因是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它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
不同基因的组合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中携带基因的结构,人类有23对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会影响物种的遗传特性。
2.2 选择方法选择方法是育种技术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进行杂交、筛选等操作,可以选出优良品种。
常见的选择方法包括:•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结合双亲优势,产生更优秀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抗性等性状。
•自交系育种:通过连续自交多代,保持单一基因型,可以筛选出性状稳定的品种,如纯系玉米。
•选择育种:根据性状进行筛选,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繁殖。
选择育种可以逐步改良物种的性状。
3. 育种技术的应用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
3.1 提高产量育种技术可以改良作物的生长特性,提高产量。
通过选择高产亲本进行杂交或选择育种,可以选育出高产的品种。
同时,对于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育种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 改良品质育种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包括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
通过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可以调整农作物的化学成分,提高其品质。
3.3 提高抗逆性育种技术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能,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通过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亲本进行杂交和选择育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耐旱、耐寒等能力。
4. 总结育种技术是通过遗传学原理和选择方法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
其原理涉及遗传学基础和选择方法,应用方面包括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和提高抗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种规划学课结课论文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班级: 10级动科(2)班姓名:王举学号: 2010513052指导老师:李谨国内长毛兔育种研究进展王举(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2010513052)摘要::综述了国内长毛兔育种历史及建国以来已育成长毛兔品种的概况,并就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后续的长毛兔育种工作有所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长毛兔;育种;现状;问题Review on Angora Rabbit Breeding in ChinaW angJu(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China)Abstract: The history of angora rabbit breeding in China and the status of bred varieties of angora rabbit were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angora rabbit breeding were discussed,whi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breeding of angora rabbit.Key words: angora rabbit ;breeding;status;problem我国长毛兔饲养与兔毛利用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现今我国长毛兔养殖数量已占世界的90% ,兔毛产量占世界的95%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除饲养数量的增加。
饲料工业的发展饲养与环境条件的改善外,长毛兔的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中系长毛兔1959年正式通过鉴定以来,经过业内人士50多年的努力,我国长毛兔品种的选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个体年产毛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长毛兔饲养区出现了特高产的个体和群体,少数个体和群体的产毛量已超过了世界最高水平我国长毛兔育种工作起始于建国前后,在上世纪年代达到高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和成就上海、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科研院校或毛兔生产企业,先后培育出了“唐行”(上海),“皖Ⅰ系Ⅱ系”(安徽),“珍珠”(山东),“镇海巨高”(浙江)长毛兔,以及中国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苏Ⅰ系”、“浙系”和“皖Ⅲ系”等长毛兔新品种(系)。
2009年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来,浙系皖系长毛兔先后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长毛兔育种工作进入又一辉煌时期。
但在长毛兔育种中存在重体重和产毛性状的提高,轻繁殖和产毛率性状的提高等问题。
本文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长毛兔育种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后续长毛兔育种工作有所指导和借鉴。
1 主要育成品种(系)家兔育种领域有关品种品系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业内存在一定的争议。
国内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长毛兔只有一个品种,即安哥拉兔德国培育的安哥拉兔法国培育的安哥拉兔中国培育的安哥拉兔等不同类型的安哥拉兔,均在我国被称为不同的品系,被冠以“德系安哥拉兔”、“法系安哥拉兔”、“英系安哥拉兔”、“中系安哥拉兔”等而目前国外大多数资料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安哥拉兔视为不同的品种,如美国家兔育种者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家兔品种及其育成历史一书,“中系安哥拉兔”是其中唯一记载的中国家兔品种。
由此看出,国内对长毛兔品种品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纵观我国已有文献资料记载的长毛兔育成品种,其培育单位存在两种类型,一类以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或省级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主体。
另一类以长毛兔主产区长毛兔养殖公司或个人为主体两者比较而言,在育种方法、育种方案、技术水平、政府资金投入等方面,前者具有明显优势。
1.1 大学及科研院所培育品种(系)1.1.1 中系安哥拉兔(中系长毛兔)国内最早育成的长毛兔品种为中系安哥拉兔(中系长毛兔),系江、浙、沪地区引进法系和英系安哥拉兔导入中国白兔血液选育而成,1959年通过鉴定,命名为中系安哥拉兔。
该兔属小型毛用兔,是在美国家兔育种者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家兔品种及其育成历史》中唯一记载的中国家兔品种,以全耳毛,狮子头,老虎爪为主要特征,其成年体重(2.5-3.5Kg)年产毛量(公兔220-250g,母兔300-350g )等生产性状与国内后来育成的品种相比差距很大,但中系安哥拉兔及其杂交后代成为国内培育长毛兔新品种(系)的重要育种素材,我国先后育成的长毛兔新品种(系)均含有中系安哥拉兔的血缘。
1.1.2 中国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苏Ⅰ系、浙系、皖Ⅲ系粗毛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场上粗毛率15%以上的兔毛一直供不应求,其价格比一般兔毛40%高出以上,但当时国内外尚无一种兼备粗毛率高(15%以上)产毛量高(800g以上)的粗毛型长毛兔法系安哥拉兔虽是当时国际上唯一的粗毛率较高的粗毛型长毛兔,在法国采用拉毛技术采毛,粗毛率在17%左右,至1997年底,3省协作完成了八五农业部重点项目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培育的研究任务,培育出苏Ⅰ系浙系皖Ⅲ系等个品系的粗毛型长毛兔其中,苏Ⅰ系粗毛兔,平均粗毛率15.71%,产毛量898g,成年(11月龄)体重4505g ,粗毛率和产毛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0134 和0.2950;浙系粗毛兔,平均粗毛率15.94%,产毛量959g,成年(11月龄)体重4023g,粗毛率和产毛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131和0.2695;皖Ⅲ系粗毛兔,平均粗毛率15.14%,产毛量1012g,成年(11月龄)体重4117g ,粗毛率和产毛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2124和0.3296。
中国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的成功选育是我国长毛兔育种历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件大事。
1.1.3 珍珠长毛兔在中国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开始培育之前,有文献报道山东莱阳农学院烟台市珍珠长毛兔良种场于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了提高长毛兔粗毛率和产毛量的选育研究,主要以本地饲养的已提纯复壮的优良长毛兔为母本,德系长毛兔和唐行长毛兔为父本,采用三元杂交多次选育阶段育种自群繁殖5个世代,培育出了珍珠长毛兔该兔为粗毛型长毛兔,成年兔体重平均5239g,年产毛量1429g,粗毛率22.2,胎产活仔数7.28只。
1.1.4 鲁西茌平长毛兔(茌平系赛德长毛兔)从1982年开始,由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茌平县畜牧局利用开放式混合世代核心群育种方法,在分布于山东省茌平县的中系安哥拉兔和中国白兔中先后两次导入德系安哥拉兔的血液,1992年至1994年又导入上海南汇唐行系和浙江粗毛型长毛兔的血液,1994-2000年横交固定,培育成鲁西茌平长毛兔。
该兔成年公、母兔体重分别为4.59Kg和5.55Kg ,成年公/母兔年产毛量分别为1331.97g和1388.12g。
1.1.5 荥经长毛兔荥经长毛兔新品系的培育,起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起初主要为群选群育,2000年正式立项,由四川省荥经县畜牧局、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畜牧食品局联合开展系统选育经过世代的选育,2005年2月通过四川省畜禽品种委员会审定,荥经长毛兔成年公兔体重4.0Kg,母兔4.5Kg;窝产活仔数6.49只;成年兔年产毛量1443g ,产毛率36.6%,料毛比39:1,粗毛率13.7%。
1.1.6 沂蒙巨型长毛兔1990年前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蒙阴县畜牧局以德系长毛兔为母本,先导入哈白兔血液,再迁入浙系兔法系兔基因,从5000余只杂种后代中选择360只优秀个体(公母比为5:1 )组建育种核心基础群,经5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培育出沂蒙巨型长毛兔该品系1998年通过山东省省级成果鉴定,核心群成年公兔体重5.12Kg,母兔5.38Kg,窝产活仔数7.34只,年产毛量1830g,粗毛率18.11% ,料毛比45.5:1。
1.1.7 鲁南泰山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鲁南泰山长毛兔)1992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泰安市郊区畜牧局等几家单位联合开展了鲁南泰山长毛兔的育种工作,1999年通过山东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命为“鲁南泰山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该品系长毛兔以德系法系安哥拉沪2701系和GSAB兔为育种素材,通过合成杂交的方式建立了选育基础群,实施半开放式核心群世代选育,经过5个世代选育而成该品系长毛兔平均年产毛量1704g,粗毛率20.11%,料毛比40.33%,成年体重5.5Kg,平均窝产仔7.36只。
1.2 群选群育的品种(系)1.2.1镇海巨高长毛兔系由浙江宁波镇海种兔场选用浙江当地体型大产毛量较高的长毛兔优良个体与德系安哥拉兔杂交,经10余年持续选育而成年通过省级新品系审定。
同年,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该兔生产性能现场测定,公兔平均体重5.11Kg,母兔平均体5.19Kg ,公兔平均估测年产毛量1715g, 母兔平均估测年产毛量1940g。
1.2.2 烟台系长毛兔1983年开始,烟台市畜牧局烟台发达兔业公司烟台市莱山区解甲镇兽医站在烟台本地长毛兔提纯复壮的基础上,与德系和法系长毛兔杂交,采用继代选育法历时10余年培育成了烟台系长毛兔。
该品系长毛兔1997年通过省级验收和鉴定,11月龄体重5520Kg,成年兔年产毛量平均1717.16g,粗毛率高达27.71%。
1.2.3 金燕长毛兔1985年春季浙江省海盐县曹金泉长毛兔良种场选用优质高产的细毛型德系长毛兔作为母本,世界著名的粗毛型法系长毛兔作为父本,配组杂交,再从杂交后代中以体型、产毛量、毛质与采毛难易项指标,选择适合要求的优良母兔与优良公兔连续进行五代回交,使德、法两系长毛兔的优良遗传性状进行基因重组,从中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个体,再进行横交固定,历经18个春秋的严格选配精心培育而成金燕长毛兔成年公母兔平均体重5Kg左右,产毛量1.5-2.0Kg,粗毛率10-20%。
1.2.4 “953”巨型长毛兔1990年河南省西平县畜牧局与有关大专院校共同合作,以德系、浙系和西平本地长毛兔为亲本组建世代育种核心群,经4个世代选育,于1995年育成一长毛兔新品系,命名为“953”巨型长毛兔该品系。
1997年11月通过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的评审鉴定,4世代成年兔12月龄平均体重4846g,平均产毛量1120g,粗毛率11.7%,胎产活仔兔5.34只。
1.2.5 白中王细毛型长毛兔1995年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利用嵊州长毛兔选育群绒毛质量好体型大繁殖率高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等优点与德系安哥拉兔进行进一步杂交回交和横交固定以培育细毛型长毛兔新品。
1996年组建0世代,经过8个世代的选育,育成A、B、C 等3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细毛型长毛兔品系,成功培育出一个绒毛质量优产毛量高体型大粗毛含量低的细毛型长毛兔新品种,于2006年通过了浙江省畜禽新品种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