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鞍区病变

合集下载

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上)

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上)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起空蝶鞍综合症,主要是垂 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鞍隔孔生理缺陷-过大,鞍上脑脊液搏 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体至
萎缩、变薄。
CT:垂体窝内脑脊液密度,不能与垂体囊肿区分。 MRI:垂体窝内脑脊液信号,垂体组织受压位于垂体窝的周围,视交叉下移。
垂体受压的部位不同,空蝶鞍的表现各异:
水肿
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 壁
胶质瘤
错构瘤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颈动脉:海绵窦侧壁通过, 流空 动脉瘤 闭锁或闭塞 发育异常 海绵窦:静脉复合体,外侧壁 颅N 神经鞘瘤 感染性病变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动静脉瘘
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 侧厚 脑膜瘤 转移性肿瘤 感染性病变:TB 非感染性病变:结节病 蝶窦/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 壁 蝶窦粘膜来源的癌:鳞癌、粘液囊

性激素腺瘤--阳萎。
垂体无功能腺瘤--视力障碍(失 明)。

8-27%的垂体瘤不引起症状,不 发病,常为偶然发现。

2)垂体瘤大小区分: 微腺瘤:直径≤l0 mm 小腺瘤:20mm≥直径﹥l0mm 大腺瘤:50mm≥直径﹥20mm
巨大腺瘤:﹥50 mm。
内分泌评价

内分泌检查对判断肿瘤的激素分泌重要。可对有内分 泌功能的肿瘤起定性诊断。

口干、多饮多尿—确定为中枢性尿崩症
垂体病变----结合临床表现

“停经(月经不调)、溢乳”

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素瘤(PRL瘤)
▪ 垂体PRL瘤 ▪ 颅咽管瘤 ▪ 垂体Rathke裂囊肿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蝶鞍增大及肿块
女,32 闭经3个月

儿童鞍区病变MR诊断

儿童鞍区病变MR诊断
• 增强:增加对比,病变检出 率提高
• 动态增强:突出强化的时间 差异,进一步提高对比
Series 1 Non- Series 2 Series 2 Series 2 Series 2
Contrast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Phase 4 Sub- Contrast Contrast Contrast Contrast Mask
号;T2WI表现为中等或明显高信号,钙化多表现为低信 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强化。
颅咽管瘤 ,CT示囊壁 钙化,T1WI高信号
颅颅咽咽管管瘤瘤,,不不同同信信号号
• 生殖细胞瘤
• 发病年龄10-20岁,15岁时最高峰龄; • 最好发于松果体区(好发于男性),其次是下丘脑(女性
多见)、基底节区,常可沿脑脊液及室管膜播散; • 信号与脑灰质相近且明显强化,肿瘤可深入鞍内引起蝶鞍
扩大,冠状位及矢状位多能与垂体腺分开; • 尿崩症、视力下降。 • 松果体区同时合并有肿瘤存在时,首先考虑生殖细胞瘤。
男/11岁,多饮多尿
• 错构瘤
• 下丘脑(灰结节)错构瘤属先天性、非肿瘤性灰质异位; • 性早熟、痴笑性癫痫; • 漏斗与乳头体之间的实性结节,T1WI与脑灰质呈等信号
,T2WI稍高于脑灰质,无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 • 可合并其他颅内畸形,如胼胝体发育不全,大脑半球发育
•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其次为视交叉受累的症状,如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内分泌症状既可以是垂体功能亢 进也可以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约50%患者可有发热。
• 鞍区病灶为囊样,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 后呈现环形强化。可伴脑膜增厚、强化。
SagT1WI显示垂体明显增大,接近等信号。SagT1WI增强 扫描显示垂体明显增大,呈明显环形强化。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94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空泡蝶鞍
95
结核病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 T1Sag+C垂体柄增厚 并强化
• 下丘脑内结节强化
9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 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 泌疾病,以垂体淋巴细 胞浸润为特征,多见于 妊娠晚期和产后年轻女 性;尿崩为主要临床表 现
5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脊索瘤
57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 增殖症 男,22岁。 双眼视力下降2月
58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增强后有强化
59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60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 表皮样囊肿为非肿瘤性病变,约占 颅内肿瘤的0.2 ~1.8%
15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鞍上池层面(横轴位SET1)
16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蝶鞍层面(横轴位SET1)
17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颅底层面层面(横轴位SET1)
18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垂体冠状位SET1
19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正中矢状位SET1WI、 SET2WI
20
正常影像学表现
脑MRA
• 鞍区表皮样囊肿是仅次于桥小脑角 的好发部位,约占7%
61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 男 23 右侧三叉神经痛8月余
表皮样囊肿
右侧CPA胆脂瘤累及鞍区
62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弥散成像呈高信号 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

鞍内占位病变的治疗
0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常 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缓 解症状和辅助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激素、抗癫 痫药物、化疗药物等,具体药 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 生的建议来确定。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方便、无创, 但效果较慢,且长期使用可能 产生副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主要 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较大的占 位病变或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的
02
学检查
MRI检查
总结词
MRI检查是鞍内占位病变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 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和高软组织对比度的优点。
详细描述
MRI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鞍内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性 质和程度。MRI检查的图像可以多角度、多平面重建,有助 于全面观察病变特征。
病变。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 显微手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 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
定。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效果较快,但 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期较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鞍内占位病变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 和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的方法包括放疗、质子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 建议来确定。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了解疾病
让患者了解鞍内占位病变的相关 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 法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
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定期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查的重要性, 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病情
变化,及时就医。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等,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病

鞍区病变鉴别[可修改版ppt]

鞍区病变鉴别[可修改版ppt]

空泡蝶鞍
• 垂体瘤
细胞分泌功能分类法——泌乳素腺瘤(PRL瘤)、 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 ACTH瘤)等,有混合型腺瘤。 如肿瘤直径分—— <1cm,限于鞍内生长称微腺瘤, 确诊靠CT或MRI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肿瘤直径 >1cm,突破鞍膈为大腺瘤,>3cm 为巨腺瘤。
A
B
C
硬膜强化。矢状位T1WI增强。A、 垂体腺瘤(多激素)鞍区硬膜未见 强化。B、 垂体腺瘤(无激素),鞍结节硬膜强化,呈尾征。C、垂体 腺瘤(FSH),垂体腺瘤的前方和后方均可见硬膜强化。
正常鞍区的部分硬膜可出现强化,以鞍结节区、 蝶骨平板多见,但一般正常强化的硬膜厚度不超 过蝶窦粘膜
Mastronardi L, Guiducci A, Spera C, et al. Ki-67 labelling index and invasiveness among anterior pituitary adenomas:analysis of 103 cases using the MIB-1 monoclonal antibody. J Clin Pathol 1999 ;52:107-111
垂体腺瘤MRI表现
微腺瘤
1,鞍隔膨隆、鞍底下陷、鞍内结节影 2,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3,增强: 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等信号:扫描延迟 4,薄层动态增强:早期呈低信号 5,垂体柄偏移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 (6)鞍底骨质改变 • (7)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
Rathke裂囊肿
Rathke裂囊肿
• 40%完全在鞍内,60%有鞍上扩展 • 有症状的RCC大小多在5~15mm • 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鞍内/鞍上肿块,

鞍区病变健康宣教

鞍区病变健康宣教

4
心理压力来源
1 疾病本身:鞍区病变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2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疼痛、副作用等不适 3 经济压力:治疗费用可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4 社会压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社交,影响人际关系 5 心理担忧:患者可能担心疾病复发、恶化,对未来产生担忧
心理调适方法
01
垂体腺瘤:最常见的鞍区病 变,可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03
鞍区脑膜瘤:起源于鞍区脑 膜的良性肿瘤,可引起头痛、 视力下降等症状
02
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咽管的 良性肿瘤,可引起视力、内 分泌等问题
04
鞍区转移瘤:其他部位肿瘤 转移至鞍区的恶性肿瘤,可 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鞍区病变症状
头痛:持续性头 痛,可能伴有恶 心、呕吐等症状
x
01
02
03
04
1
鞍区病变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01
鞍区病变是指发生在鞍区(即垂体、下丘脑、视交叉等部位)的疾病。
02
鞍区病变包括垂体腺瘤、垂体功能减退、下丘脑病变、视交叉病变等。
03
鞍区病变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视力障碍、生长发育异常等症状。
04
鞍区病变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影响生活质量。
常见鞍区病变类型
02
04
体检注意事项: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注 意饮食健康等
03
体检频率:根据个 人健康状况和年龄, 制定合适的体检频 率
早期发现和治疗
0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鞍区病变相关检
查,如CT、MRI等
02
症状监测: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头
痛、视力下降等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诊断1. 疼痛: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颈痛等。

2. 感染:手术创口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如红肿、渗液、发热等表现。

3. 液体过负荷:鞍区病变手术后,患者可能存在液体过多导致的水肿、心力衰竭等问题。

4. 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后可能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如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

5. 焦虑和抑郁:手术后患者可能面临术后恢复、功能恢复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护理措施1. 疼痛管理:(1)评估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给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3)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调整床位、保持室温适宜等。

(4)采用非药物措施,如冷敷、按摩、放松技巧等缓解疼痛。

2. 感染预防:(1)进行手术创口护理,保持创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2)加强患者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合理清洁皮肤等。

(3)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4)提醒患者避免接触感染源,如病人、动物、污染的水等。

3. 液体过负荷处理:(1)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体重、水肿、呼吸困难等。

(2)合理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容量。

(3)监测尿量,及时发现尿量减少或增加异常情况。

(4)教育患者合理饮水,掌握饮水量的把握,避免过度饮水。

4. 神经功能障碍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视野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根据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激素治疗等。

(3)提供适应性的康复训练,如视觉训练、康复运动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 焦虑和抑郁管理:(1)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2)提供情绪疏导的方法,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心理咨询等。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增加自信心和积极性。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包括疼痛管理、感染预防、液体过负荷处理、神经功能障碍处理和焦虑抑郁管理。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PPT课件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PPT课件

.
41
鞍内占位
血管性病变
鞍内动脉瘤 CT
• 增强:无血栓时,全均匀一致强化,与 颈动脉强化曲线一致
• 有血栓时,可见强化部分与颈动脉强化 一致,周边有不强化的血栓
• 可见密度相反征象
• CTA可显示供血动脉. 及动脉瘤
42
鞍内占位
血管性病变
鞍内动脉瘤 MR
• 出血+SAH
• 无血栓动脉瘤 T1 低 流空效应 T2 低
• 混合性Pial-Dural AVMs 先天性
• 扩张A、V、毛细血管床(可无)
• 85%在幕上
• 20~40岁多发(75%)
• 出血,癫痫,神经功能障碍,杂音
• DSA:增粗A、V,毛细血管团
.
49
• V早期显影,肿块效应轻
鞍内占位
血管性病变
➢动静脉血管畸形(AVMs )
• NECT:等/稍高密度,可见纡曲血管影,有血 栓形成时,可有钙化,或软化灶,局限性脑萎 缩
.
21
鞍内占位
垂体生理性肥大 • 垂体高度8~13mm • 中央部实 • 密度均匀 • 多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产后哺乳期 孕期,甲低等
.
22
.
23
.
24
鞍内占位
空蝶鞍
鞍隔缺损 • 鞍内被CSF充填,CT呈脑脊液密度 • MR:在各序列中均呈CSF信号 • DDX,囊肿,扩大的三脑室
.
25
.
.
18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四、各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鞍内占位
生理性及囊肿类
垂体生理性肥大 空蝶鞍 Rathke’s囊肿 鞍内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血管性病变 鞍内动脉瘤 动静脉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 炎症 脓肿 垂体炎 肿瘤 垂体微腺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1.空蝶鞍综合征: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 )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以分两类:发生在鞍内或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者为"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非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而无明显病因可寻者为"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2.Cushing病: 在Cushing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病因中,最多见者是由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临床类型,称为Cushing病(Cushing disease)。

Cushing病约占 Cushing 综合征的 70% ,多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青少年亦可患病。

垂体病变最多见者为 ACTH 微腺瘤(直径< 10mm ),约见于80%Cushing 病患者。

3.垂体卒中: 垂体突发出血、缺血、梗塞、坏死,并引起突发性鞍旁压迫和颅内高压症或脑膜刺激为特征的急性综合征。

常见临床症状为脑膜刺激征,视力急剧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等。

应予大量激素替代疗法、止血剂等。

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者要检验水盐代谢;遇严重颅压增高、视力减退、昏迷、病情进行性恶化者,应手术减压。

4.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 –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or HTPA axis),也被叫做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LHPA轴),是一个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包括下丘脑(脑内的一个中空漏斗状区域),脑垂体(下丘脑下部的一个豌豆状结构),以及肾上腺(肾脏上部的一个小圆椎状器官)。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HPA轴。

HPA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参与控制应激的反应,并调节许多身体活动,如消化,免疫系统,心情和情绪,性行为,以及能量贮存和消耗。

从最原始的有机体到人类,许多物种,都有HPA轴。

它是一个协调腺体,激素和部分中脑(特别是参与介导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的中脑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

5.肢端肥大综合征: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过多所致的体型和内脏器官异常肥大并伴有相应生理功能异常的一种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生长激素过多主要引起骨骼、软组织和内脏过渡增长,在青春期少年表现为巨人症(gigantism),在成年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可出现颅骨增厚、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下颌突出、牙齿稀疏和咬合不良、手脚粗大、驼背、皮肤粗糙、毛发增多、色素沉着、鼻唇和舌肥大、声带肥厚和音调低粗等表现。

生长激素异位分泌较罕见,因过多的GHRH促使垂体GH细胞增生常见于癌性肿瘤,罕见于下丘脑错构瘤、胶质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等。

简答垂体微腺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适应症。

试述垂体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垂体瘤诊断垂体瘤入路垂体瘤病因进展垂体腺瘤经蝶窦入路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注意事项垂体瘤病理分类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表现14、垂体卒中的分类:⑴.暴发性垂体卒中(Ⅰ型):指出血迅猛,出血量大,直接影响下丘脑,此时病人均伴有脑水肿及明显颅内压增高,出血后3小时内即出现明显视力视野障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甚至死亡。

⑵.急性垂体卒中(Ⅱ型):指出血比较迅猛,出血量较大,已累及周围结构,但未影响下丘脑,也无明显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眼肌麻痹或意识障碍,在出血后24小时达到高峰,在观察治疗期间症状和体征无继续加重倾向,但占位效应明确。

⑶.亚急性垂体卒中(Ⅲ型):出血较缓慢,视力障碍或眼肌麻痹,原有垂体腺瘤症状轻度加重,无脑膜刺激征及意识障碍,常被病人忽略。

⑷.慢性垂体卒中(Ⅳ型):出血量少,无周围组织结构受压表现,临床上除原有垂体腺瘤的表现外,无其它任何症状,往往是CT、MRI或手术时才发现。

鞍区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鞍区病变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优点与缺点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垂体瘤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基本手术步骤。

2.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1)内分泌表现:生长激素腺瘤:早期较小,仅数毫米大小。

主要表现为生长激素过多,未成年时生长过快,甚至发育成巨人症。

成人后为肢端肥大。

有的有饭量增多、毛发多、皮肤粗糙、色素沉着。

重者感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痛。

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甚至并发糖尿病。

催乳素细胞腺瘤: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重者睫毛、阴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

男性性欲减退,阳萎、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萎缩,精子减少,不育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重者闭经,性欲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

其他腺瘤较少见。

2)视力、视野障碍:早期常无障碍,肿瘤长大,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可出现视力、视野障碍。

表现为双颞侧偏盲或一眼正常,一眼颞侧偏盲。

重者是失明。

3)放射学检查:平片可见蝶鞍球形扩大,无钙化。

气脑造影见交叉池抬高或消失。

大脑前动脉根部向后上移位。

CT可见鞍上或鞍内有高密度病灶。

MRI于微腺瘤时见垂体瘤内有异常信号,垂体上沿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突,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大腺瘤时鞍内垂体信号消失。

肿瘤向鞍上发展占据鞍上池,视交叉抬高,甚至深入第三或侧脑室;向两侧发展侵入海绵窦,颈内动脉受压移位或被包绕。

海绵窦外膨。

向下可突入蝶窦。

实体者T1、T2表现与脑组织等信号。

囊变与坏死区呈长T1与长T2信号。

2)颅咽管瘤:颅咽管瘤常与垂体腺瘤相混,多发生在鞍内,常向第三脑室内、鞍后或鞍旁发展。

典型颅咽管瘤不难鉴别,多发生在儿童或青春前期,表现为垂体内分泌功能低下,发育停滞,50%呈侏儒型或矮小症。

约1/3病人患有尿崩症。

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70 %的病人鞍上或/和鞍内呈现钙化斑块,肿瘤多呈囊性,有时囊壁钙化呈特有的蛋壳形。

CT扫描为鞍上低密度囊性区。

边界清楚、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实体肿瘤CT扫描表现为均匀的密度增高区,囊壁呈壳样钙化是颅咽管瘤的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注射造影剂,实体肿瘤为均匀增强;囊性肿瘤为环形囊壁增强。

MRI显示鞍上、鞍内的囊性肿物,可为长T1、T2,也可为短T1、T2信号。

手术时见肿瘤内为绿色液体,有时囊液稠如机油,内含胆固醇结晶。

在成人,颅咽管瘤多为实质性,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减退等,难与垂体腺瘤鉴别,有时取下瘤组织作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3)脑膜瘤:颅底脑膜瘤有时发生在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嵴或视交叉鞍膈处,多见于成年。

可有双眼或单眼颞侧偏盲,视神经乳头原发性萎缩,肿瘤多呈不规则形状,也可有其他颅神经的损害,蝶鞍一般正常,但鞍结节部位可出现骨质增生。

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垂体内分泌素测定正常,如病程较久常致一眼或双眼失明。

CT扫描多为实性呈均匀高密度影像,很少有囊性。

MRI显示T1像呈较为均匀的信号,稍稍低于脑组织,但长T2的肿瘤内常因有低信号区(斑块样的)并不均匀,这是该处血液丰富的结果。

4)异位松果体瘤:异位松果体瘤可长在鞍上、垂体柄或下丘脑处,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表现为垂体前叶及后叶功能障碍,特别是后叶症状比较突出,尿崩症常为首发及长期的唯一症状。

青春期前病人可致发育停滞,多出现颞侧偏盲及视神经原发性萎缩。

蝶鞍多正常。

垂体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或低下。

CT扫描可见鞍区类圆形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内有散在钙化点,注射造影剂后高密度区明显均匀增强。

MRI显示为长T1和长T2信号。

有时手术前与垂体腺瘤很难鉴别,需要手术探查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才能证实诊断。

5)脊索瘤:脊索瘤系先天性肿瘤,少见,多发生在成年人。

常位于颅底中央部,如斜坡,向鞍区侵犯,有多发颅神经麻痹症状,头痛,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视神经原发萎缩。

没有内分泌素分泌过多症状,X线颅底相可见骨质破坏,垂体内分泌素测定多为正常或低下。

6)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瘤:少见,多发于儿童,视神经胶质瘤病人的主要症状为病侧眼球突出,视力障碍,视野缩小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来自视交叉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内分泌障碍症状、视力减退、偏盲、视乳头水肿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

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视神经孔扩大,蝶鞍多正常,垂体内分泌测定多为正常。

7)上皮样囊肿:为非炎症性胆脂瘤,多生长在颅底或鞍旁,可有不同程度的第Ⅲ、第Ⅳ、第Ⅵ颅神经或第V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垂体内分泌测定多为正常,X线颅底相偶可见颅底有骨质破坏,CT扫描呈低密度影像。

8)神经鞘瘤:神经鞘瘤大多数发生在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发生者很少。

侵及鞍区以三叉神经鞘瘤最多。

有三叉神经鞘瘤的初发症状,疼痛,感觉麻木,迟钝,灼热感等。

(2)其他非肿瘤性疾病1)空泡蝶鞍综合征: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

先天性者系鞍膈先天性缺损或形成不全(占21.5%),68%~87 9/6为中年经产妇,与妊娠分娩的生理性垂体体积增大有关。

继发性者为垂体手术和放射线疗法后所致。

一般无症状,CT扫描为蝶鞍内的低密度区,诊断关键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发现造影剂(METRIZAMlDE)进入蝶鞍的蛛网膜下腔。

如有脑脊液漏及进行性视力视野障碍是手术适应证。

2)垂体脓肿:一般为全身性疾病的垂体部位的表现,少见。

多发生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后病人。

有蝶窦炎的病人易出现。

可在50%的病人中找到感染源。

90%病人表现为头痛,70%有蝶鞍区占位症状及内分泌低下症状。

33.3 9/6表现为脑膜炎。

术后死亡率为40%。

放射诊断上可见蝶鞍扩大或破坏,与肿瘤鉴别困难。

使用大量抗生素如效果不好,可考虑经蝶手术引流。

3)拉克氏囊肿: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有13%~22%存在着直径1~5mm的小囊肿,一般认为系来自颅咽管又名Rathke袋或裂的残留组织。

当囊肿增大可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蝶鞍扩大、视交叉受压和其他神经症状,与鞍内型颅咽管瘤或无分泌活动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相似。

很难区别,只有通过活检方能确诊。

4)颅内动脉瘤:一般在鞍旁或鞍上,症状多突然发生,出现头痛,一侧动眼神经麻痹,鞍内动脉瘤罕见,如疑动脉瘤应做血管造影。

5)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可致脑室普遍扩张,第三脑室前部扩张,伸至蝶鞍内引起蝶鞍扩大,视力视野可有障碍,少数病人也有内分泌症状如闭经。

肥胖等,CT扫描可帮助鉴别诊断。

6)视力视野障碍需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部症状和体征相鉴别。

测血压、心电图、查眼底对诊断有帮助,CT扫描可明确诊断。

7)内分泌功能测定低下或亢进症状需与生理性月经和妊娠相鉴别。

鞍区肿瘤鞍区瘤样病变鞍区血管病变鞍区感染性病变16 CSWS和SIADH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区别;表现细胞外液减少,脱水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⑴低血钠伴多尿⑵尿钠升高,尿量增加而尿比重正常⑶低血钠限水后不能纠正反而恶化⑷低血钠伴中心静脉压下降治疗纠正原发病补充血容量和恢复钠的正平衡(口服.静脉补盐,盐皮质激素), 表现由于ADH不适当分泌增加致稀释性低钠血症&水负荷增加低血钠<134; 低血渗<280;高尿钠>18; 浓缩尿;肾功正常治疗纠正低血钠&低血渗状态⑴病因治疗⑵限制液体入量⑶储钠激素氢考.速尿.去甲金霉素⑷严重者(钠<105)或发生癫痫昏迷者通过静脉补充高渗盐水达到部分纠正的目的,通常采用速尿和高渗盐联合应用,若症状改善或血钠达到120水平,应立即停用高渗盐,进行常规的限水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