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之变迁
金融危机下现行信用评级的不足与走向论文

论金融危机下现行信用评级的不足与走向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2-000-01摘要信用评级机构原本应是防止危机的防火墙,但目前却成为危机的诱因,评级机构本身也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现行信用评级制度究竟存在哪些不足,又何去何从,本文对此进行了简析,同时能为规范和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危机不足改革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铁道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创新后,已经覆盖了各种金融产品,成为了现代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用评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诚信;同时信用评级也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的依据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
总之,信用评级制度在过去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但在这场07年以来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中,现行评级制度暴露出了诸多不足,其中一些环节已经脱节于二十一世纪金融快速发展的步伐。
一、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现行信用评级的不足(一)信用评级机制的风险揭示功能不足。
信用评级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揭示风险,预警风险,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但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信用评级机构表现不佳。
雷曼兄弟在08年初前几年的操作偏激进,买入了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2007年底高收益的债券和贷款达 327 亿美元。
这些投资评级在 bb+以下的垃圾资产为雷曼兄弟带来了巨额收益,但也带来了危机。
评级机构在评级中更加看重雷曼兄弟漂亮的财务报表,忽视了繁华下隐藏的危机,在次贷危机完全爆发前,标准普尔还将雷曼兄弟的信用评级上调为a+。
次贷危机发生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反应也很迟钝。
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到2008年6月9日,信用评级机构将雷曼兄弟信用等级下调,期间有近一年的时差。
信用评级机构的预警失败、反应迟缓,使得这家具有一百五十年的老店丧失了很多改革的时间。
如果信用评级机构能发现雷曼存在危机,早些发出警告,下调评级,迫使雷曼改变经营策略,这家百年老店也许也不会落得个破产的下场。
财产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方法

为达到国家在保险业方面预期的目标而制定 的所有法律法规和行政体制的总和。其目标 是通过对保险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实 现对投保人的保护和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 展。监管机构的监管广度、监管力度和监管 意向,以及具体的法规、法令和制度对保险 公司的经营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 保险的政策法规、会计制度必将发生变化。
1992 年,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后就开始研究 保险公司信用评级问题,形成了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方法体系, 并在京通过了有关专家小组的鉴定。1998 年初,中国诚信证 券评估有限公司对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信用评级开 创了国内保险业评级的先河,此次评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 注,同时也是 对该评级体系科学性的有力证明。但是,高科 技的发展、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等极大地 改变了保险公司的传统地位与运营方式。伴随中国加入 WTO 这一契机,中国保险业将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这 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制定出既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又吸取国际 先进评级技术的全新评级方法体系。
评级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中诚信国际对保险公司的评 级包括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二者共同决定 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
个体评级主要分析影响保险公司信用质 量的运营环境、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财务 状况。其中,财务分析是保险公司评级的重 点,主要从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盈利能力、
2
中诚信国际财产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方法
3
中诚信国际财产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方法
中诚信国际
评级方法
来考量。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产品研发能 力、营销体系、客户服务水平、信息系统的 作用与效率等,应视为经营因素而加以评估。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急剧动荡引发的风暴。
这一风暴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次贷市场法律制度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如金融监管机构的不统一性、信用评级机构的倾向性、结构性信贷工具的不透明性、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等问题。
此此金融危机必将引起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重现审视:以前的法律制度的缺陷在哪里?怎样处理金融安全和效率两者的关系?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所谓的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指贷款机构(主要是银行)向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贷款。
在本次危机中,特指次级房屋抵押贷款。
在美国的信用体系下,无信用记录的或者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一般很难从正常的渠道贷款,他们只能从次级贷款市场寻求贷款。
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很多银行或按揭公司为扩张业务,获得更高的报酬,纷纷介入房贷业务[1] 由于该种贷款的信用级别的要求低于普通优惠贷款,其利息比较高,因此其内在的风险也就相应高于普通贷款。
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不仅使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而且也是许多低收入人群无家可归,于是“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家”,称为美国住房政策的基本目标,并写进了1949年通过的《住房法案》的序言中[2]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不仅通过公共住房信贷、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人们购房,通过公共住房、住房券等政策让中低收入人群能够租得起房子,甚至还通过合作建房和公有住房等途径来解决国民的住房问题。
[3] 在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政府调整了住房政策,由以往的售、租、合作和共有住房等多种措施并举转向以售为主。
这一时期,美国的住宅商品化的程度很高,私人拥有住宅约占98.5%。
自美国的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为刺激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断地降息,使联邦的基金利率降到了1%,同时鼓励中低收入者买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定位——以金融监管和信贷制度建设为视角

融衍生品风险随发展趋势而加大。“ 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 风险要高。如果中国 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 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
来, 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 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 , ” 监管并不必然导致遏制 , 市场规律的限度内的监管会带来持续健康发展。 , 三 不可 因噎 废食 , 为避危 机而遏 制发 展 。 后危机时代 , 应从以下方面定位: 完善金融创新业务审批制度、 在金融创 新领域引进竞争机制、 加强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和 管理透明度 , 正确评估风险。 l 加强监管成本意识 , 2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监管 成本 , 理 论上 说 , 监管 部 门 为实 施有 效 监管 , 从 指 对监 管 工作 的组 织、 、 运行 实施进行的必要投入及因监管而使业务发展及创新受到一定程度 的遏制所生损失, 其中大部分为监管机构的设置投入。因而合理的监管机构 设置很重要, 所渭合理 , 即既能做到全面监管, 又能优化配置监管资源 、 不出 现监管重叠。 危机前美国采取的是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 “ 即联邦和各州均有 金融监管的权力; “ 多头’ , 指由多部门负监管职责 , 如联储、 财政部 、 证券交易所 等。 此体制无疑符合美国一直倡导的分权制约精神, 正如格林斯潘在《 动荡年 代》 里写到的,几个监管者比一个好。” 似乎颇助于实现监管者之问的相 “ 哄 互制约, 然而, 同时造成的重复监管、 监管漏洞与部 门博弈给金融机构造成 了 高负担从而导致监管低效、 成本高昂。 在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方面, 我国做出了许多努力。立法上,中国人民银 《 行法》 3 条规定: 第 5 “ 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 中国 国务 息共享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 《 法》 6 第 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 当和中国人 民银行 、 “ 国务院 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 息 共享机制。” 中,04 6 实践 20 年 月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正式公布《 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 录》确定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 , , 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的使 命 。 但实践表明, 联席会议的监管协j 周收效甚微, 监管机构间的竞争却加剧。 分析联 席 会议认 为 , 出现反作 用 的原 因在 于 : , 席会 议 间 隔时 间过 长 , 一 联 三 大监管机构及时交流、 沟通而做出调整的时机丧失; 在议题的提出和主导 二, 方面及—些边界模糊的新兴业务监管上存在分歧, 三方间缺乏牵头和协调机 构, 往往无果而终。三 , 我国金融领域诸多业务的管理权掌握在中国人民银 行、 t 国豸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等部门, 而这些部门并不在“ j会” 的联席 会议范 围之 内。 显然,单纯依靠几个职能部 门之间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来协调监管无
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银行信用评级方法(2011)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LTD.一、银行信用评级概述评级对象: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金诚”)之银行信用评级对象主要有两类:一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中国境内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二为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人民币债券。
评级目的:本评级方法之目的是为了让评级结果使用方、监管机构等充分了解东方金诚银行信用评级的标准、关注的风险要素;同时,本评级方法也反映了东方金诚在银行信用评级过程中所遵循的主要评级理念、原则。
评级理念及原则:银行信用评级是通过对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偿债意愿所进行的评估,是对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价,并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
东方金诚对银行信用评级一般至少采用了评级对象3-5年及以上的财务历史数据,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方法,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状况做出客观、科学、公正的判断。
评级分类:东方金诚银行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主体评级、债项评级(金融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
东方金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主要阐述了银行主体评级方法,同时也兼顾了对债项评级方法的描述。
评级关注要素:东方金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主要从受评银行的运营环境、竞争能力、管理素质与发展战略、内控与风险管理、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质量、负债结构、流动性、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性,以及支持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对于每个方面分别找出相应的评级关键要素以及评级指标。
同时,我们对于每一关键要素的重要性及其分析要点也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评级方法法律依据:东方金诚银行信用评级主要依据但不限于以下相关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商议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与监管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相关附件》、《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提高中资银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等等。
针对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银行业评级引发的思考

针对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银行业评级引发的思考摘要: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不容小视。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评级机构体系,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评级机构的影响,而当前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评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中国金融主权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从而实现对内不受任何利益组织所控制,对外不为任何国际势力所左右。
关键词:国际评级机构;信用评级;中国特色信用评级体系2003年11月27日,《华尔街日报》评述说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巨头之一的标准普尔将“中国大陆银行全部定为垃圾等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消息以及相关的信息引起中国国内乃至国际界的舆论一片哗然,中国国内的银行界纷纷感到不平。
其实,作为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另外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早在1988年就开始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评级,并且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而2003年的这次评级之所以引起震动原因是:一是标准普尔和穆迪这两大评级机构同时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评级,且这个两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第一次在境内公开发表。
不只是标准普尔和穆迪,作为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第三家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频频对中国的银行业进行评级,从2010年到现在,惠誉对唱空中国经济和银行业颇为热衷。
2010年6月,惠誉曾将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价下调至“最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类;2011年4月,惠誉又把中国人民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9月8日,惠誉公司再次发出警告,称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在未来出现实质性严重恶化的概率很大。
由于这些国际评级机构不断在市场上唱空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导致市场预期混乱,外资银行及主权基金纷纷减持中资银行股,中国银行业在香港募资也受到影响。
一、银行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为什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如此重要,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来看看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
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作者:杨金蓉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1期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评级机构更深入的思考。
目前我国建立具有独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困境。
针对这一困境,提出构建政府大力扶持与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改变收费模式的方法,从而为建立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评级机构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65-022012年10月24日,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美国伊根—琼斯(Egan Jones)和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发起成立了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世界信用评级集团。
这种非主权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被市场视为可能对现有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此举无疑将信用评级这一关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及发展状况的“通行证”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文简诉了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在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我国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了构想。
一、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信用危机,致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即使是今天,受这场危机的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仍发展迟缓。
这场危机的爆发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危机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曾一度被认为是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的信用评级机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谴责和抨击。
在2006年次贷危机发生前,世界三大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对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都给予了“AAA”的评定,人们基于对这些机构的信任纷纷购买债券。
到2007年9月这些机构开始大幅度下调信用评级,致使原来炙手可热的债券变成了烫手山芋。
正如HenryA.Waxman先生评论道:“信用评级机构的故事就是一个…溃败‟的故事。
信用评级机构在我们资本市场中居于特别地位,数百万投资者相信它们能够独立客观做出评级,但评级机构却打破了这种信任关系。
美国房地产信用制度借鉴
9 , 设部 向社 会 全 面 开 通 房 地 产 开 月 建
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 政府通过立法对征
信 机构 进 行 管理 。 模 式 满 足了市 场 经 该
发企业一级资质信用档案系统 , 实现了 房地产一级 资质 企业及执 业人 员的信 用档 案信 息在中国住宅与房地 产信息
网上 发 布 、 询 和 报 送 。同 年 1, 建 查 1 q, 设 部 发 布 《 地 产 企 业 及 执 ( ) 人 房 从 业
加强房地 产法 律建设 。
普遍 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防 范信用风险 , 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
记 录 的 客户 交 往 。由于 信 用 与个人 日常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 国个人也十 分 注 重 自 美 身 的 信 用 状 况 , 此 , 场 主 体 较 强 的 因 市
生活、 工作等多方面会受到极大制约。 因此 ,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 都有很强
的 信 用 观 念 和 诚 信 意 识 。美 国 的 企 业
债 ”工作 的通 知 》, 在全 国第一次提 出
了 社 会 信 用 问 题 。2 世 纪 9 年 代 初 0 0 期 。 国 涌 现 出 中国 诚 信 、 公 、 东 我 大 远 等 一 批 与企 业 发 债 和 资本 市 场 发 展 相
用体 系的建立有着重要 的现 实意义。 本文介绍了美国信用体系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结合我 国房 地产信用体 系建
设 的 实际 , 加 快我 国房 地 产信 用体 系建 设提 出了 体 的建议 。 对 具
美 国房地 产信 用制 度借鉴
维普资讯
城市开发 UR ANDE E O B V L PME T N
2 0 A 5 0 8 M Y0
信用不足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信用不足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信用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是导致信用不足的根本原因。
要在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和完善征信、评价制度及问责制度,推进信用立法体系的建设方面制定对策,采取措施。
【关键词】信用不足多方危害主要成因治本之策一般认为,信用是指相信、信任、诚信、声誉等人们在道德伦理方面所使用的信用概念;从经济意义看,是指以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是借与贷相结合的价值运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是最根本的运动,而信用则是经济运动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如缺乏这个基础或基础不牢,我们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将会产生严重问题。
一、信用不足危害多信用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部分。
但它现在却受到了重大的挑战。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人们得到一条消息,央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的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
此消息一出,欧典地板的声誉一落千丈,还迅速波及到整个木地板行业,引发了木地板行业的诚信危机。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银行的信贷人员普遍担心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风险,担心这些企业提供虚假的信贷资料及财务报告来欺骗贷款,因而普遍惜贷和惧贷,形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局,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信用不足和缺失限制和阻碍了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年曾经指出:我国每年因逃废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经济损失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及发现的腐败等损失。
据一些境外媒体称: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违反经济秩序等问题造成的损失已占中国GDP的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达5855亿元人民币。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部 门在 内的领 导组成 的金 融监管联席会议来进 行 ,联 管信息 的搜寻成本 。 席 会议并非 法定监管机构 ,也无法律授权 ,彼此 间不 3加 强金 融机 构的 内控建 设 ,构建 自我监 督 、行 . 存在隶属关 系 ,目前还是一个 比较松散 的机 制 ,缺乏 业 自律 、监管机构监 督和社 会监督 的内外监督相结合 个法定 的实体机构负责识 别 、监督金融业 的系统风 的监 督框 架。次贷危机 的爆发显示 了内控监督的重要 险 ,而且它们 的协 调成本很 高 ,很难实现有效协 调 。 性 ,美 国的金融机构正是 自我 约束不 力 ,才导致 了过
成立金 融稳定委 员会复杂 识别威胁,监管机 构之 间的协 调主要靠 以
显示出更加关 注金融 市场的稳 定和系统性风 险 。随着 上几个部 门在 内的领 导组成 的金 融监管联席会 议来进 金融创新和 混业经 营的发展 ,金融机 构业 务出现交叉 行 。 “ 一行 三会” 的监 管体制责 任明确 ,能够在 合理 和综合化的特点 , 金融机构间业务风 险的关联性很强 , 分工的基础上 实现专业 化的监管 ,实现 了我 国金 融业 哪个监 管环节 出现纰 漏都有可 能 由局部性的风 险演变 的稳 定 。随 着以光大集 团 、中信集 团为主的金融控股 为系统 性的风险 , 大型 金融机 构出现风 险可能会 影响 公 司的发展 ,金 融业混业 经营方兴未艾 ,这种监管 体 金融市 场的稳定 。由于传 统 的机 构型监管 以金融机 构 制越来越 显示 出了它的不足和缺 陷 ,这 些不 足和缺 陷 为监管对 象并不能 实现监管 面的全覆 盖 ,只有 以金 融 体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1容 易出现监管 疏漏 。随着金 . 业务或金融产 品为监 管对象 的功能型监 管才是 与混业 融创新 的蓬 勃发展和金 融 自由化 的深 化 ,混业 经营将 经营相适应 的监管方 式 , 未来金 融监管 发展的方 向 成为我国金 融业 发展 的必然趋势 ,而 当前 的监 管制度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之变迁 ——“次贷危机”下的反思 龚 宇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信用评级机构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以“声誉资本”为基础,主要受市场自律机制约束。此后,美国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结果的过分倚重使评级机构获得了强大的市场话语权,并造成了其“权重责轻”的怪象。“次贷危机”的爆发令信用评级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也暴露了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之弊端。 关 键 词:信用评级;市场监管;次贷危机 作者简介:龚宇,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F438.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the gatekeeper of capital market, credit rating agency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mproving market efficiency. In the beginning, the operation of U.S. credit rating industry was base on reputational capital and subject to market self-discipline. Afterwards, due to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s excessive dependency on ratings, rating agencies acquired mighty market power. The outbreak of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not only brought rating agencies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but also revealed the limitation of rating agency regulation system in U.S. Key Words: Credit Rating; Regulatio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自1909年美国人约翰·穆迪发布第一份名为《穆迪铁路投资分析》的债券评级手册以来,信用评级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3],信用评级机构亦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 2007年春夏之交,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引发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曾经炙手可热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及与之相关的抵押债务凭证(CDO)一夜之间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而之前曾将这些次贷产品评定为“AAA”级证券(与美国国债同等级别)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亦陷入了四面楚歌。评级失真?反应迟钝?利益冲突?面对来自全球投资者的诘问以及各国监管当局相继启动的调查程序,评级机构这次能否“全身而退”尚不得而知。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信用评级机构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羊”,危机至少暴露出了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之“软肋”。从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的变迁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声誉资本”驱动下的市场自律 作为一种金融信息服务,信用评级通常指由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有价证券(主要是债券)的信用风险,即本、利 按期支付的可靠程度及违约概率进行评估,或对发行相关有价证券的企业、机构或其他实体的资信状况和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信用评级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减少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提高市场效率[1]。 一般认为,现代信用评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受当时“铁路债券投资热”的启示,美国华尔街分析师约翰·穆迪基于对铁路行业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的分析,于1909年率先出版了铁路债券评级手册,开创了以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债券信用等级的先河。这一成功的尝试催生了美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其示范效应下,1916~1924年间,普尔出版公司、标准统计公司、惠誉出版公司等评级机构相继诞生并进入信用评级市场,信用评级的对象亦从最初的铁路债券扩展到工业债券、公用事业债券以及政府债券等债务证券[2]。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洗礼后,见证了大批公司破产及大量债务违约的投资者逐渐意识到了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在随之而来的投资者对信用评级需求的不断增长中,信用评级业逐步确立了其在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14]。 早期的美国信用评级业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自由竞争行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靠投资者认购信用评级手册或分析报告的订阅费用维持生计,政府对信用评级业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监管,市场自律占据主导地位。例如,《1933年证券法》第11节规定律师、会计师、评估师、承销商等须对其在发行登记文件中的重大不实陈述承担法律责任,而信用评级机构却不在此列;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评级机构虽然在《1940年投资公司法》下自愿注册为投资公司,但却无需像其他投资公司那样向SEC报送信息披露材料及接受常规监管。而在普通法层面上,由于信用评级行业一贯被视为财经媒体,因此作为媒体“观点”的信用评级结果受《宪法第一修正案》(“宗教、言论、新闻自由”)的严格保护[3]。 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及其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可靠性仍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对此,有经济学家用“声誉资本”(reputational capital)理论作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准入门槛较低的自由竞争市场上,良好的声誉是任何信用评级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信用评级机构所作的每一个信用评级都会影响其“声誉资本”:独立、公正、可靠的评级将增进其“声誉资本”,反之则会减损其“声誉资本”。由于信用评级结果是公开、直观、连续的,其可靠性随时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投资者很容易对某一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建立起累积印象,并以此作为是否订阅其评级服务的依据。在此情形下,评级机构不得不恪尽职守,极力确保评级结果的可靠性,小心谨慎地维护和增进其“声誉资本”。如果某一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常失灵、失真,则其赖以立足的“声誉资本”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减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市场份额的减少,或市场地位被竞争者所取代[4]。简言之,在“声誉资本”的驱动下,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信用评级机构对有价证券进行评级的同时,投资者也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进行“评级”,前一评级影响有价证券的发行成本,后一“评级”则可能决定评级机构的自身命运。
“监管特许”下的“评级霸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信用评级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0年代的经济衰退引发了债务危机,监管部门由此意识到了信用评级的重要价值,进而开始借助信用评级指标对监管对象的投资风险进行监管。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关于确定经纪人/交易商最低清偿标准的净资本规则(Rule 15c3-1),首次将“全国公认的统计评级机构”(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NRSRO)之评级结果纳入了联邦证券监管法律 体系。根据该规则,经纪人/交易商在计算其净资本时,必须从净资产中按一定比例扣除其所持有的特定有价证券(包括商业票据、不可转换债券、不可转换优先证券等)的市值,以抵消市场价格波动对净资本的影响。然而,如果此类有价证券被至少两家NRSRO评为最高信用评级的前两级,则其市值扣除比例可大幅降低[5]。此后,一系列援用NRSRO信用评级的证券监管规则相继出现。例如,1982年,SEC修订的信息披露规则确立了综合披露制度,允许发行人在发行某些不可转换债券或不可转换优先证券时使用最简化的、披露要求最低的S-3表格进行信息披露——前提条件是该不可转换债券或不可转换优先证券已被至少一家NRSRO评为“投资级”证券。1996年,SEC发布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管规则(Rule 2a-7)规定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投资于高质量的短期金融工具,并以NRSRO评级结果作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标准。据此,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投资于被NRSRO评为最高信用评级前两级的短期债券,而其持有低信用级别证券的数量则受到严格限制。除被纳入SEC规则之外,NRSRO评级结果在联邦和各州立法中亦被广泛作为基准使用。如国会在《1984年二级抵押市场促进法》中定义“抵押证券”时,要求其必须获得至少一家NRSRO的前两级最高信用评级;美国教育部根据《1965年教育法》,使用NRSRO评级结果来建立希望参加学生金融助学计划之机构的金融责任标准;而许多州的保险法规亦直接或间接借助NRSRO评级结果来考查保险公司投资的合理性,等等[6]。SEC于2002年向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至少有8部联邦法律、47部联邦监管规则、100多部地方性法律和监管规则将NRSRO评级作为监管基准[7]。 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对NRSRO评级结果的日益倚重,使得多数证券发行人或投资者在发行或购买、持有相关证券时不得不考虑或受制于NRSRO评级,原先多少带有自愿性质的信用评级演变成了“准强制性”评级,而NRSRO在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亦得到了空前强化。当然,评级机构要加入NRSRO这一“高级俱乐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SEC虽然提出了NRSRO这一概念,但长期以来,对于其认定条件及程序却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暗箱操作的色彩偏重。结果,1975~2003年间,除了最初被SEC指定为NRSRO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之外,鲜有其他评级机构获得NRSRO资格,即使偶有幸运儿,也难逃被三大机构兼并的命运。i凭借NRSRO这一垄断地位及NRSRO评级的监管基准属性,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所谓的“评级霸权”——其评级结果直接影响或决定相关证券发行人的融资机会及成本、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以及受监管实体的合规成本。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三大机构的“评级霸权”亦从美国国内延伸到了全球资本市场。 从监管角度而言,20世纪70年代后,“声誉资本”驱动下的市场自律对美国信用评级业的约束已大不如前。因为信用评级市场已由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自由竞争市场演化为三大评级机构主宰的寡头垄断市场,而三大评级机构凭借因监管部门对其评级结果的倚重而获得的“监管特许”,事实上也从私人商业机构转变成了拥有资本市场强大话语权的“准监管机构”[8]。在此期间,美国信用评级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评级机构不再把投资者的订阅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是直接向接受其评级的企业或机构收取评级费用。借助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上无人挑战的“评级霸权”,三大评级机构很快滚滚财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在赋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特许”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与问责机制,这种“权重责轻”的制度错位埋下了美国信用评级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