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理论课2学吋,见习课2学吋)神经内科教学大纲-JLZ ------- 1—刖B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屮派生的学科,是研究屮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 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 医学学科。
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 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纱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
20世 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H ,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刀杲,神经病学在发展 过程屮己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 片光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的内容。
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 、MRI 、 DSA 、SPECT 、PET 、rCBF 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 厂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
神经系统 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屮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
本教学 大纲适用于临床、预防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 熟悉了和了解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 业理论课16学时,见习课12学时。
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 《神经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一、教学FI 的与要求: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以及他在临床学科屮的地位;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3. 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4. 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CT 、MR 、DSA 、脑电图、肌电图的应用范围。
三、教学内容:(2学时)(1)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对彖、范围及其在临床学科屮的地位; ⑵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定义; ⑶ 视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 1. 视力障碍:常见病因;2. 视野缺损的类型及常见病因;3. 眼肌麻痹的类型: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4. 瞳孔调节障碍: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障碍等。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Neurology)一、课程说明(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课程编码 17110101 课程总学时3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建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为今后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因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具有调节作用,而其他系统和器官病变也可产生神经系统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参考教材①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②《实用神经病学》,第三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③《MERRITT神经病学》,第十版[译],郭玉璞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笔试)和技能考核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次: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3学时第二次:脑血管疾病 3学时第三次:脊髓疾病 3学时第四次:周围神经病或其他疾病 3学时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熟悉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为二级学科,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疾病的合理诊断;对疾病的恰当治疗;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义。
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大纲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大纲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其辅助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大纲,介绍常用的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方法及其应用。
一、脑电图(EEG)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来检测脑电活动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癫痫、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脑电图的基本原理和解读方法,掌握正常和异常脑电图图形的特征,以及与特定疾病相关的脑电图表现。
二、脑磁图(MEG)脑磁图是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磁场变化来检测脑电活动的方法。
相比脑电图,脑磁图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能够更准确地定位脑活动的来源。
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脑磁图的原理和应用,学习如何解读脑磁图结果,并将其与其他辅助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具有高对比度的脑部图像。
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MRI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脑部序列图像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特征,以及与特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MRI表现。
四、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连续扫描脑部进行层析成像的方法。
相比MRI,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CT的基本原理和不同脑部窗宽窗位的设置,学习如何解读CT图像,识别脑部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五、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和评估脑血管病变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病学辅助检查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DS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学习如何解读DSA图像,识别脑血管病变,以及与特定疾病相关的DSA表现。
六、神经肌肉电图(EMG)神经肌肉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神经和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方法。
11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五年制)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课程简介Neurology and Psychiatry一. 总学时数为26学时,学分数为1.5个学分。
二. 本课程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承担。
三.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一门临床医学, 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部分。
它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 并以诊断、治疗和预防这类疾病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为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也为今后从事其它各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二).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以研究人类精神活动障碍性疾病以及治疗和预防这类疾病的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及表现、原发性和继发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为今后从事精神科临床和预防工作奠定基础, 也为学习神经病学和其它各临床学科创造条件。
四. 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肌无力、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掌握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帕金森氏病的诊断鉴别要点,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
掌握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和症状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2. 熟悉脑神经、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反射受损的主要症状、体征; 脑部的重要动脉供血区和闭塞后的临床局灶征; 癫痫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精神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
3.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急性脊髓炎和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理; 癫痫的病因、分类及发作原理;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和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用)教学进度与时间分配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神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
20世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目,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神经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MRI、DSA、SPECT、PET、rCBF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r-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但重点内容我们在每一章,每一节课上都会强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
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
二、神经病学课程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掌握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癫痫、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五版).doc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英医班)护理学专业使用>山东大学医学院二○○二年五月说明1、与骨科和神经科协商,决定将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坐骨神经痛、脊髓疾病的示范病—脊髓压迫症,由骨科和神经外科讲授,以适应目前临床划分方法。
2、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科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依据,删除神经系统的肌病和变性病,部分疾病的主要内容,并入鉴别诊断中介绍。
3、增添讲授。
单项疾病的定义,以明确概念;增加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癫痫概述与国际分类,以适应目前在此两项疾病的新进展。
4、总讲授18学时。
5、以往见习和实习大纲均不能在临床完整执行,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外,意图“大而全”是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见习大纲确实能够具有指导性作用,而且能符合18学时,此次以认识“体征和症状”为主,辅以必要的病史和查体。
以达到能够认识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体征、熟悉病史采取和检查方法的目的。
目的要求一、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定性诊断。
二、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基本方法。
三、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
教学内容与三基要求一、理论讲解部分(一)意识障碍[定义]意识是指人对自身状况和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它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分类](1)嗜睡:一种病理性的睡眠状态,能被唤醒,并能简单地正确应,但停止刺激又迅速入睡。
(2)昏迷:一种病理性意识丧失状态,可由丧失的不同深度,分为浅、中与深度昏迷。
(二)失语[定义]一种发音和听音器官结构与其基本功能尚完整的语言理解或/和运用障碍。
[分类]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
(三)感觉系统[分类]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和复合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丘脑侧束、后束。
[感觉障碍](1)破坏性症状:缺失、减退和分离性感觉障碍。
(2)激惹性症状:过敏、异常和疼痛。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周围型、根型、脊髓型、脑干型、内囊型和皮质型(四)运动系统[分类]自主运动和不自主运动。
[传导通路]皮质脊髓侧束[运动障碍](1)自主运动障碍的症状与体征,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肌营养状况。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神经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45学时(理论课30学时,见习课15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的一门科学。
本大纲系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并结合职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的,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之用。
本学科的讲授内容,以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资料,系统地阐述神经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系统精细而复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结合神经解剖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纷杂的临床表现做出定性诊断及定性诊断。
并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到患者的全身情况。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熟悉各种常用的诊疗操作。
理论课讲授时数及分配总表上课内容学时数绪论0.5学时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8.5学时三叉神经痛0.5学时面神经麻痹0.5学时格林巴利综合症1学时急性脊髓炎 1.5学时脑血管疾病6学时病毒性脑炎1学时多发性硬化 1.5学时帕金森氏病2学时癫痫3学时偏头痛1学时重症肌无力 1.5学时周期性麻痹0.5学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学时30学时总学时数(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麻醉医学)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0.5学时【教学内容】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二、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及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学习神经病学的方法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目的要求】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用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神经病学大纲》临床本科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Neurology(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本科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讲授26学时,见习4学时。
本课程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病例分析等。
平时成绩占40%。
平时成绩采用课堂讨论形式和课后作业评定。
教学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
2、熟悉神经病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各临床学科的关系、发展方向,熟悉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实践和发展。
3、了解如何学习神经病学。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神经病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前 言 神经病学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系统地阐述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适当介绍神经病学新进展,使学生对神经病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理论联系实践多种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点讲透。应区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应多提供病种供学生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尽可能地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使同学掌握神经病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并不是都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总课时29学时, 理论课21学时 ,见习8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 教 学 内 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5 第三章 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 自学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自学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自学 第六章 周围神经疾病 1 第七章 脊髓疾病与运动神经元病 1 第八章 运动障碍疾病 1 第九章 脑血管病 6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 第十二章癫痫 3 第十三章肌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1 第十四章头痛 自学 第十五章痴呆 自学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自学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自学 第十九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自学 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自学
见习安排 见习次数序号 (第 次)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科室名称
第1次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4 神经内科 第2次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脱鞘病、癫痫、运动障碍疾病 2 神经内科 第2次 血脑管病、周围神经疾病, 脊髓疾病,肌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2 神经内科
第一章 绪论 [预习内容] 1.神经病学概述 2.神经病学研究的内容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目的要求] 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熟悉临床神经病学的基础,临床特点及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3. 掌握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神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2. 重点说解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特征与诊断特点。 3. 介绍临床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预习内容] 1.神经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原则。 2. 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3. 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教学内容] 一、讲授内容 1.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概念。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症 2. 失语: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3. 重点讲授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肌瘫痪、听觉障碍和眩晕、延髓麻痹等临床表现。 4. 重点讲授躯体感觉障碍 (1) 感觉的分类:一般感觉、特殊感觉。 (2) 浅、深感觉及复合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性支配及周围性支配。 (3)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过敏、疼痛、感觉缺失与减退等。 感觉障碍的分类:刺激性症状、抑制性症状 5. 瘫痪 (1) 弛缓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2) 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3)重点讲授弛缓性瘫痪与痉挛性瘫痪鉴别诊断;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6. 不自主运动:有关解剖生理,临床症状(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偏身投掷 运动、肌张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症。) 7. 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及特征。 8. 晕厥与痫性发作 (1) 晕厥临床分类及临床特点 (2) 痫性发作与晕厥的临床特点比较 9. 介绍肌萎缩分类、临床特征及步态异常的分类、临床特征 二、见习内容 1.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3. 各种常见神经疾病的典型阳性症状。 三、自学内容 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周围神经疾病 [预习内容] 1.周围神经解剖 2.周围神经疾病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周围神经的四种病理改变)。 [目的要求] 1. 掌握周围神经病的定义、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 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3. 了解病因、病理及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一、讲授内容 1. 概述 (1) 周围神经的解剖及生理。 (2)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周围神经的四种病理改变)。 (3) 临床分类、症状学、辅助检查。 (4)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等名称的概念。 2. 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 (1) 病因:各种毒物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继发于胶原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遗传性、其他。 (2) 病理 (3)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改变、自主神经障碍 (4) 实验室检查 (5) 诊断与病因诊断 (6) 治疗原则 3. 重点讲授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Guillain-Barre综合征] (1)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及分型 (4) 辅助检查 (5) 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急性脊髓灰质炎、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急性重症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6) 治疗和护理:病因治疗、皮质类固醇、血浆交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呼吸麻痹和球麻痹处理、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瘫痪康复等。 4. 重点讲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 病因及病理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Bell现象。 (3) 诊断及鉴别诊断: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 (4) 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B族、针灸理疗、康复治疗、手术疗法、预防眼部合并症等。 5. 三叉神经痛 (1) 病因及病理 (2) 临床表现:疼痛的特征(三叉神经一支或两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反复性剧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触发点、间歇期正常)。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牙痛等鉴别。 (4) 治疗: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射频热凝疗法、手术疗法。 二、见习内容 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2.提出主要的治疗方法。 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强调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三、自学内容 1.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主要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 2.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特点。 3.多数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多数脑神经损害综合症。 脊髓疾病 [预习内容] 1.脊髓解剖 2.急性脊髓疾病病因及病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2) 熟悉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3) 了解急性脊髓炎的治疗及康复。 (4) 了解脊髓空洞的临床表现、诊断。 (5) 了解亚急性联合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一、讲授内容 1.重点讲授急性脊髓炎 (1) 病因及病理 (2) 临床表现:急性横贯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 (3) 辅助检查 (4) 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硬膜外脓肿、脊柱结核、脊柱转移性肿瘤、视神经脊髓炎、脊髓出血。 (5) 治疗:药物治疗、护理、康复治疗。 2.脊髓空洞症 (1) 病因及病理改变 (2) 临床表现:慢性进行脊髓病变、节断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相应节段肌萎缩和皮肤、关节营养障碍、脊髓MRI表现等。 (3) 诊断及鉴别诊断:脊髓内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 3.亚急性联合变性 (1) 病因:维生素B12缺乏。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脊髓压迫征、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硬化。 二、见习内容 1.急性脊髓炎从病理发展机制分析所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如何根据临床的影像学提出鉴别诊断的治疗方法。 三、自学内容 1.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2.脊髓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及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预习内容] 运动神经元病概念及分类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 [目的要求] 1. 掌握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 2. 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类型 3. 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讲授内容 1. 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中毒因素、慢性病毒感染及恶性肿瘤 2. 临床表现:本病通常分为以下四型 (1)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2) 进行性延髓麻痹。 (3) 肌萎缩侧索硬化。 (4) 原发性侧索硬化。 3 诊断及鉴别诊断:脊髓肌萎缩症、颈椎病脊髓型、脊髓空洞症、良性肌束震颤。 二、见习内容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三、自学内容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 [预习内容] 1.脑的血液供应、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2.脑血管病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