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与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
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依恋是指人类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主要与亲密关系形成及维持有关。
情绪调节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管理和调节个体的情感状态。
依恋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的依恋模式会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介绍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一、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早期的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方式和效果。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他们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并积极面对困难。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往往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此外,依恋还会调节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成年人与自己亲密的人分离时,会引发负性情绪,而与其重逢又能够带来正性情绪。
二、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1.影响情绪识别能力依恋对于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对情绪表达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存在情绪识别的障碍。
这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从而影响情绪调节的效果。
2.影响情绪表达方式依恋对个体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有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塑造和建构。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在情绪表达上存在困难,他们往往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情感,抑或采取消极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
3.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依恋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压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问题、酗酒等。
这些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会加剧负面情绪的体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4.影响情绪安全感依恋还与个体的情绪安全感密切相关。
情绪调节与依恋关系的互动

情绪调节与依恋关系的互动在人际关系中,情绪调节和依恋关系密不可分。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情绪激发时,通过认知和行为的调整来移动自身的情绪状态。
而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结,包括依赖、信任、安全感等方面。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互动关系。
首先,情绪调节与依恋关系互动的一方面是个体的依恋风格会影响其情绪调节能力。
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者通常具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主动应对和解决问题。
相反,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者则倾向于使用不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回避问题、情绪抑制或情绪爆发等。
因此,个体不同的依恋风格会影响其情绪调节的方式和效果。
其次,情绪调节也会对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和行为。
当个体情绪积极时,往往会对依恋关系产生积极评估,增加亲密度和依恋安全感,从而促进依恋关系的良好发展。
反之,当个体情绪消极时,往往会对依恋关系感到不安全或不满意,进而可能采取消极的依恋行为,如冷漠、回避或控制等,从而对依恋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依恋关系也可以作为情绪调节的资源和支持。
依恋关系中的亲密伴侣或亲密朋友常常扮演着情绪调节的角色。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认知解释和应对建议,帮助个体应对困难和调节情绪。
研究表明,拥有一个安全且支持性的依恋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情绪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而缺乏亲密关系或与依恋对象发生矛盾时,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则可能受到影响。
最后,情绪调节和依恋关系的互动还体现在依恋关系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塑造和选择上。
个体会根据依恋对象的反应和期望来选择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例如,一个依赖型依恋者可能更倾向于依赖他人对情绪的调节,而一个独立型依恋者可能更倾向于自我调节。
同时,依恋对象的支持和理解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效果。
当依恋对象能够提供有效的情绪支持和安全感时,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效果往往会更好。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情绪调节能力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引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面对不同情绪刺激时,能够有效地识别、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干预措施。
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早期阶段,婴幼儿主要依赖于成人的帮助来调节情绪,通过亲子互动中的安抚和抚摸等方式来缓解不适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并开始自主地运用一些情绪调节策略,如分散注意力、积极思考等。
到了青少年期,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更能够自主地应对情绪困扰,通过寻求社交支持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二、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1.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温暖、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情绪基础,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反,冷漠、苛刻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良发展。
2. 社交环境:儿童所处的社交环境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有助于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情绪,从而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
3. 基因和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关。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但环境因素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措施为了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健康发展,有许多干预措施可以采取:1. 情绪教育:通过培养儿童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教授他们适应的情绪表达和调节策略,提高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
2. 家庭支持:提供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建立亲子关系的安全基础,为儿童提供情绪调节的支持和指导。
3. 同伴互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同伴互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模式是人类在婴幼儿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情绪调节则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感知、接受、表达以及调控的过程。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依恋模式在个体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婴幼儿期获得了稳定、关爱和接纳的依恋体验,这使得他们具备了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对他人的信任。
因此,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容易寻求他人的支持和慰藉,从而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婴幼儿期未能获得充分的关爱和保护,导致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存在缺失。
因此,他们往往在情绪调节时候更倾向于内化或外化的问题行为。
比如,他们可能会选择自我封闭、回避情绪表达,或者通过攻击他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调节对依恋模式的影响情绪调节也会对依恋模式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情绪调节的方式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和维持着依恋模式。
如果个体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形成积极的情感连接,那么他们很可能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
相反,如果个体在情绪调节上存在问题,无法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灵活性较低的人群更容易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时,往往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难以建立稳定、可靠的情感连接。
因此,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依恋模式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三、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全依恋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模式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安全感,使得他们更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干预措施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干预措施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对个体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幸福度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形成的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寻求安全与支持的方式。
据研究发现,人们的依恋模式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不同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1. 安全型依恋与情绪调节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能够有效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采取积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这些人倾向于运用适应性策略来处理负面情绪,例如积极思维、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等。
因此,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拥有更好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幸福度。
2. 回避型依恋与情绪调节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更倾向于回避和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习惯独自处理问题。
因此,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时,常常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自我指责或沉迷于工作等。
这种情绪调节方式通常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负面情绪的压力,导致情绪健康问题。
焦虑型依恋者对于他人是否爱护自己存在过度担忧和焦虑,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他们倾向于以敏感的方式对待负面情绪,并经常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过度分析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有效缓解情绪,还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4. 混合型依恋与情绪调节混合型依恋者同时表现出安全型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特征,他们的情绪调节方式也多样。
因此,尽管混合型依恋者存在一定的情绪调节问题,但具体情况需根据个体的不同来进行评估和干预。
二、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依恋模式的情绪调节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促进个体的情绪健康。
1. 安全型依恋者的干预对于安全型依恋者,可以通过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来巩固他们的情绪健康。
此外,提供社会支持和情感安全环境也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2. 回避型依恋者的干预针对回避型依恋者,需要帮助他们增强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依恋模式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连接方式。
它源于婴儿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验,并在成年后对个体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依恋模式不仅影响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和亲密感,还与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相关文献。
1. 介绍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能力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特定方式,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
它主要有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情绪调节能力则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应对的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适应变化。
2.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模式通常与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这种模式中,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有较好的认知,并且能够寻求和提供支持。
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
相比之下,回避依恋模式与较差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回避依恋者常常回避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缺乏认知。
这会导致他们在情绪面前产生冷漠和逃避的行为,从而影响情绪调节。
焦虑依恋模式常与情绪调节困难相关。
焦虑依恋者通常对亲密关系持不安全的态度,容易感受到担忧和紧张。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较难调节,往往表现出过度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3. 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模式与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大脑区域密切相关,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和情感处理有关。
而回避依恋模式则与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异常连接,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
心理机制方面,安全依恋模式通常与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相关。
这种模式下的个体更有意识地思考并改变情绪,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挑战。
相反,回避依恋模式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可能来自于早年关系中的创伤和忽视。
4. 应用和干预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分析

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分析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情绪调节能力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将就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 亲子依恋的概述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早期亲子依恋理论主要集中在父母之间及其对婴儿的影响,而后来的研究将焦点转移到了儿童个体的亲子依恋关系上。
亲子依恋主要由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方式组成。
安全依恋意味着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回避依恋则表现为儿童对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回避的态度,焦虑依恋则是儿童对父母关系不稳定存在担忧和焦虑的情绪。
2. 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进行感知、管理和调整的能力。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涉及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等过程。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3. 亲子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亲子依恋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正向关系。
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提升其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其次,回避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负向关系。
儿童在与父母之间缺乏亲密接触和情感沟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最后,焦虑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负向关系。
焦虑依恋的儿童因为对父母关系的不稳定感到担忧和焦虑,这种情绪会干扰其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情感基础,从而促进其情绪调节的发展。
另一方面,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对亲子依恋产生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与父母互动中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进而提升亲子依恋的质量。
依恋行为对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

依恋行为对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行为是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概述了依恋行为对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导致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依恋的各种表现促进了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自己寻求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好的建立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
【关键词】依恋行为幼儿情绪调节影响依恋行为(attachment behaviour)指幼儿与照料者(特别是母亲与子女)之间情感联系相关的各种行为,并提示必须确保与被看护者的密切接触,提供安全和舒适,以及有一个可供实施探究行为的地方。
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安全感的建立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同情感,并对儿童自信心好自尊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1]。
一、幼儿依恋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表现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又可分为淡漠型依恋、缠人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2]。
陌生情境测验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混合型依恋表现出前两者的混合行为,被看作是最不安全的类型。
由于以上差别,研究者将安全型依恋视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把其他三种依恋视为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发现,早期属于安全依恋型的幼儿4岁时被学前班教师评定为自尊心强、交际能力强、受欢迎、富有同情心等;非安全型的孩子则是孤独的、与他人无联系的、不团结的、易发脾气的[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4), 512-518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6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6.64068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Mengnan Li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Received: Apr. 4th, 2016; accepted: Apr. 17th, 2016; published: Apr. 27th,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Different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social information, and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have different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expres-s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included emotio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in recent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new research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related, summarized and col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epen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mental health both from the methods and the angle of view.KeywordsEmotion, Emotion Regulation, Attachment, Adolescent, Social Development情绪调节与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李梦楠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收稿日期:2016年4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27日李梦楠摘要不同的情绪表达代表的是复杂的社会性信息,而不同依恋风格的个体拥有各自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个体情绪的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本文从情绪、情绪调节与依恋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据出发,结合近年来在依恋与情绪调节领域的最新研究,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从发展的角度对情绪调节与依恋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和概括。
未来研究应从研究方法、选题角度以及考察视角等方面逐步加深情绪调节能力与依恋模式在个体心理状态健康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依恋,青少年,社会性发展1. 引言情绪(emotion)代表着“年龄的智慧”(Lazarus, 1991),为生命中周期循环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提供着解决方法和相关反应。
另一种理论结构——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Bowlby (1980)在关于依恋理论的观点中,强调了儿童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功能,而依恋的心理功能则是指感到安全以及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Zimmermann, 1999)。
情绪调节是指我们产生了哪种情绪,何时产生以及我们如何体验或表达这些情绪(Gross, 1998)。
根据依恋系统的理论,当面对压力事件时,人们似乎生来就有能力去靠近依恋对象来缓解焦虑(Bowlby, 1982)。
早期的母婴依恋经历塑造了婴儿对于自我和依恋对象的心理表征能力,直接作用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生和发展,且这样的作用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会保持下去(Bowlby, 1982)。
诸多研究均认同依恋的基本核心要素即是情绪调节,且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对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差异可能会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得以保持,但仍会受到部分社会化和依恋功能的影响。
良好的依恋风格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与个体积极发展的结果相关联,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半个多世纪前,依恋理论就证明了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决定因素。
例如,安全依恋的儿童会经历较少的内化和外化的困难(Brumariu & Kerns, 2010; Fearon, Bakermans-Kranenburg, van Ijzendoorn, Lapsley, & Roisman, 2010),能够更好的社会化、并有更好的友谊质量(Pallini, Baiocco, Schneider, Madigan, & Atkinson, 2014)。
依恋理论为理解社会与情感发展提供了最全面的理论架构。
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会经历一段社会与情感功能的转变——这个转变同时有可能会伴随着依恋类型与功能的转变。
当面对压力情境时,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再过度依赖于依恋对象,并试图独立地调节情绪。
个体发展到青春期时,便逐渐开始与家庭系统之外的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同伴关系。
虽然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在形成和维系同伴关系,但在青春期,与同伴之间的关联性变得愈发重要(Furman & Buhrmester, 1992)。
青少年对于独立自主的寻求暗示着一种分化自父母关系的、重组家庭纽带并对同伴群体有着重要发展意义的心理情绪的产生。
已有研究证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机制。
对于那些拥有安全的亲子依恋的青少年,他们能够平衡自主权与保持感情亲密需要之间的关系,于是更加容易将这种安全依恋转移到与同伴的关系中,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关文献表明,对于报告有安全的亲子依恋的个体往往也表现出安全的同伴依恋关系(Furman et al., 2002)。
鉴于依恋关系与情绪调节能力在个体心理状态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以李梦楠及与其他相关特质的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从情绪、情绪调节与依恋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据出发,结合近年来在依恋与情绪调节领域的最新研究,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和概括,并对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2. 情绪与情绪调节2.1. 情绪与情绪调节概述情绪(emotion)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对于其基本概念与结构的研究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结论。
当前的研究对于情绪的构建主要分为两种途径:分类取向(categorical approach)与维度取向(dimensional approach)。
情绪分类取向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Izard (2007)提出,人类基本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和恐惧被视为自然天性以及拥有共同组成部分(神经,身体/表现,感觉,行动倾向)和特性(动机和功能调节)的进化结果。
情绪维度取向则认为情绪作为高度相关的、较为模糊的心理体验状态,不应该被划分为具体的某些情绪,应对其不同维度展开谈论分析。
Watson和Tellegen (1985)提出的积极–消极情感模型(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PANA)认为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 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 NA)是两个相对独立、基本的维度。
与情绪一样,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的概念有许多可能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人们寻求改变情绪自发流动的、有预定目的且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系列过程,它不同于人们自发的情绪反应。
一般来说,情绪调节是指通过激活一个目标来调节情绪生成过程,并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影响情绪产生的动机进程。
情绪调节有多种形式:认知重评、控制呼吸、肌肉放松、压力诱发饮食、注意力调配、反应调节等。
Gross 和Thompson (2007)提出一项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将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分类。
该模型的关键假设是: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使用。
在情绪调节中所采用的策略分别是:情境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注意调度(attentional deployment);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反应调节(response modulation)。
情境选择、情况修正、注意调度和认知改变属于先行聚焦——它们发生在评估之前并产生一个全面的情绪反应。
相比之下,反应调节策略属于反应集中——它们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后。
大多数情绪调节策略是使用在注意调度阶段(例如,分心——从情绪加工中脱离注意)或认知改变阶段(例如,重评–阐述情感信息,然后改变其含义)。
以此模型为基础,Gaurav Suri等(2013)探讨了以情绪的三个核心特征——自有意义的情境中产生;其主观经验、行为和外周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及其核心的可塑性——构成的情绪的“模态”模型(modal model)为基础而产生的情绪调节策略。
James J. Gross (2015)在其关于情绪调节的一篇综述中总结了以上几种情绪调节模型并提出情绪调节的扩展过程模型,指出不同的调节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