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合集下载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十一章 依恋的发展(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十一章 依恋的发展(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依恋的发展依恋概述依恋的研究始于鲍尔比对母婴分离的研究,依恋从其本质来讲是指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依恋的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的情感联系。

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即狭义依恋是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特征儿童作为依恋关系的发起者具有一些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使得依恋具有了一些重要特征。

⑴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满足自身需求、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

成人更倾向于依恋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伙伴。

⑵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

⑶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发展生存的基础。

⑷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⑸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判断依恋的外在行为标准有三个原则:代表性(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稳定性、普遍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同时出现在婴儿身上,大约7—8个月。

依恋的测量⑴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通过在实验室设计一个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典型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儿童依恋的质量,推测形成这种依恋现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依恋对儿童未来社会性发展的可能影响。

其测量的是狭义的依恋,一般适用于1到2岁的婴儿。

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儿童气质特点对亲自依恋的影响作用,年龄限制大也不能考察依恋的稳定性。

而且实施及实验结果都受文化影响很大。

⑵Q分类技术(沃斯特和迪恩):最新版本通过90个描述儿童行为的项目来收集婴幼儿以及学前儿童在熟悉环境中的依恋行为的表现。

测验要求看护者或观察者通过观察,将这些项目归入三个类别中:孩子的典型行为、既不典型也并非绝对没有的行为、从未出现过的行为。

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早期依恋测量方法。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模式是人类在婴幼儿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情绪调节则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感知、接受、表达以及调控的过程。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依恋模式在个体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婴幼儿期获得了稳定、关爱和接纳的依恋体验,这使得他们具备了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对他人的信任。

因此,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容易寻求他人的支持和慰藉,从而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婴幼儿期未能获得充分的关爱和保护,导致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存在缺失。

因此,他们往往在情绪调节时候更倾向于内化或外化的问题行为。

比如,他们可能会选择自我封闭、回避情绪表达,或者通过攻击他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调节对依恋模式的影响情绪调节也会对依恋模式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情绪调节的方式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和维持着依恋模式。

如果个体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形成积极的情感连接,那么他们很可能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

相反,如果个体在情绪调节上存在问题,无法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灵活性较低的人群更容易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时,往往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难以建立稳定、可靠的情感连接。

因此,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依恋模式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三、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全依恋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模式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安全感,使得他们更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工学生幼儿心理学第二学期复习题

工学生幼儿心理学第二学期复习题

第九章复习题一、判断题1.幼儿是无忧无虑的。

2.情绪的产生前提是需要的满足。

3.幼儿智力操作的最佳背景是特别高兴的状态。

4.幼儿不存在情绪健康问题。

5.幼儿告状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6.拆卸玩具行为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

7.幼儿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8.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的是游戏室的布置。

9.新生儿期就有了各种情绪。

二、简答题1.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3.如何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第十章复习题一、判断题1.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个性的表现。

2.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时期。

3.“树大自然直”,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改正。

4.孩子会用“我”这个词就标志自我意识的发生。

5.幼儿能独立、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6.幼儿容易接受暗示。

7.家长和教师不需要尊重幼儿。

8.人的气质在一生中变化相当大。

9.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10.幼儿期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

二、简答题1.什么是个性?举例说明个性有什么特性?2.什么是气质?幼儿气质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什么影响?3.什么是性格?幼儿性格有什么特点?4.什么是能力?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两方面?第十一章复习题一、判断题1.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2.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4.六七个月的孩子认生是孩子胆子比较小的表现。

5.不同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个性有不同影响。

6.小孩子应该多跟小伙伴玩。

7.小女孩应该文静,不能淘气。

8.亲社会行为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同情心,而唤起的行为。

9.对待攻击性强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惩罚。

10.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

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结合实际谈谈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什么意义?2.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3.儿童依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依恋发展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哪些作用?4.亲子关系在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如何?5.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如何发展的?6.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教育?第十二章复习题一、简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功能游戏、象征性游戏、建构游戏和规则游戏2.运用自己的经验论述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

情绪与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情绪与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情绪与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依恋关系是一种基于情感的牢固连接。

情绪和依恋情绪在这种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对个体和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情绪对依恋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满足和享受,可以促进依恋关系的发展。

当一个人感到快乐和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

积极情绪还有助于提高人际互动中的沟通和共享,并且促进合作和互助。

然而,负面情绪也可能对依恋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焦虑、愤怒和沮丧都会对一个人的情绪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依恋关系。

例如,情绪不稳定的人可能会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过度依赖或过度冷漠的行为,导致关系破裂或疏远。

第二部分: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依恋情绪是描述个体对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感受的情绪状态。

它主要分为安全依恋、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

依恋情绪对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依恋促进了稳定和健康的依恋关系。

当一个人具有安全、可靠的依恋情绪时,他们能够建立支持性和亲密的关系,从而与他人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系。

这种安全感可以提高个体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并促进依恋关系的维护和发展。

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则可能对依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依恋的人更容易担心他人的接纳和爱意,他们对依恋关系的需求往往过于强烈,导致过度依赖他人的情感和支持。

而回避依恋的人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他们可能避免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导致依恋关系的疏远或破裂。

第三部分:情绪与依恋情绪对个体和关系的重要性情绪和依恋情绪对个体和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积极的情绪和安全的依恋情绪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心,并促进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

这种积极的情感状况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负面情绪和焦虑或回避的依恋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健康的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和人际冲突,而回避依恋则可能导致孤立和社会隔离。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学前教育学》部分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牟映雪的教材《学前教育学》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1、识记:(1)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征;(2)学前教育的价值。

2、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妇女等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掌握:21世纪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章学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2)中国社会转型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3)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

2、理解: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借鉴意义。

3、运用: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总结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学前教育方案。

第三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1、识记:近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2、理解:(1)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

3、运用:能够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问题,树立以法治教的意识。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1、识记:(1)幼儿的特性;(2)儿童观的类型;(3)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4)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5)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2、理解:师幼互动的内涵、特征及模式。

3、掌握: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儿童观。

第五章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1、识记:(1)我国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2)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2、理解:(1)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

3、掌握:(1)幼儿体、智、德、美四育的内容及特点;(2)“四育”的工作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依恋具有适应价值
• 洛伦兹的印刻(imprinting)
– 自动化的 – 只出现在孵化后短暂的关键期 – 不可逆转 • 天生的预适应的特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人类的依恋 • 人类也继承了某些能够帮助他们维持与他人
的接触、引发他人照顾的特征
– 丘比特娃娃效应 – 获得怜爱的反射行为 – 成人也本能地对婴儿的信号作出亲切的反应
– 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 托马斯三种气质类型特 点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一、情绪发展
• 一)情绪表达
1、情绪出现的顺序 – 2-7个月出现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
• 可能是生物因素决定 • 认知发展也是必要的,最能激发惊讶和快乐的因素之一是发
现自己能够控制某些物体和事件;未实现的愿望是惊讶、悲 伤等情绪的基础
获得客体永久性的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
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掩
蔽的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
掩蔽的物体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4、生态学理论(Perhaps I was born to love)
• 基本假设:所有生物出生后,都会表现一些 天生的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行为 倾向。
刺激,对任何人的关注感到快乐; – 特定依恋阶段(7~9个月):只对一个密切接触
者形成依恋(一般是母亲); – 多重依恋阶段(形成特定依恋几周后)。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 体差异,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三)依恋形成的理论
• 1、精神分析理论( I love you,because you feed me.)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一)依恋的一般概念
• 定义:

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
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依恋的特点
• 相互的联系 • 同步互动的建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二)基本依恋的发展
• 依恋发展阶段(Schaffer & Emerson,1964) :
– 无社会性阶段(0-6周); – 未分化依恋阶段(6周-7个月):开始偏好社会性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有一种人际关系
在生命头两年形成 却持续影响了
少年的友伴关系 青年的恋爱关系 成年的婚姻关系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三、依恋的发展
Attachment Development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主要内容
• 什么是依恋 • 依恋的发展过程 • 有关依恋发展的理论解释 • 依恋的个体差异及原因 • 早期依恋对于后期发展的影响
• 2、情绪调节
– 减弱消极情绪:
• 自发的避开不愉快的刺激,或者不断吸吮 • 快1岁,有意控制刺激源,或者自己行为,会用表情压
抑内心愤怒和伤心 • 2-6岁,语言交流,父母指导
– 增强积极情绪:
• 同情、内疚发展道德行为 • 自豪有利于成就动机
• 情绪表达、情绪调节都是需要遵从社会规则, 为了适应于社会情景、满足人际需求
第十一章 情绪和依恋的发展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情绪的发展 • 气质的发展
– 情绪出现的顺序是怎样 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 儿童如何调节情绪的?
– 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有何 意义?
• 依恋的发展
– 什么是依恋 ?如何发展 的?
– 依恋的理论有哪些 ?
– 依恋的个体差异是怎样 的?
– 依恋如何影响以后的发 展?
• 喂养并不是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
• 强化是依恋产生的重要机制
• 母亲两方面的行为可预测婴儿依恋特征:
– 反应性 – 刺激总量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3、认知发展理论(To love you, I must know you.)
• 依恋的形成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
– 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 – 客体永久性
• 所以7-9个月才能产生依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二)情绪理解
– 社会参照
• 7-10个月,婴儿已经能够识别和理解特定的情绪, 并将之作为理解环境的信号
– 情感经验的交流
• 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是社 会认知的核心
• 有利于儿童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获得较好的 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二、气质的发展
• 气质的稳定性
– 尤其是行为抑制性,较为稳定
• 面对陌生的人或事退缩的倾向 • 4个月时,一般的场景都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唤醒 • 快2岁,面对陌生情景和人,容易害羞甚至害怕,4岁-7岁,还
是不那么随和
– 生理基础:右半球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比左半球剧烈
• 气质类型和后期发展
– 托马斯的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相吻合易于儿童适应性发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 具有相互喜爱并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 • 但是并非自动形成依恋,是一种同步互动建
立的过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种理论取向的比较
弗弗洛洛伊伊德德
喂喂养养,,母母子子互互动动
艾艾里里克克森森 学学习习理理论论家家
生生态态学学家家
养养护护者者的的重重要要作作用用
依依恋恋
((婴婴儿儿将将给给他他们们安安慰慰的的人人 看看作作值值得得信信赖赖和和爱爱的的人人))
– 2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
• 自我再认是基础,尴尬需要再认镜像自我 • 3岁以后,有了自我评价,伴随着骄傲、害羞等情绪出现 • 父母的反应影响自我评价性情绪:关注消极表现使得儿童更
易羞愧,而较少骄傲 • 成人在场才会表现自第我十评一章价情绪性发展情和依绪恋,是对成人评价的预期
• 母亲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
• 弗洛伊德:
– 口唇期 – 母亲喂养过程中的慷慨和快乐
• 艾里克森:
– 母亲的喂养行为的一致性 – 影响基本信任关系的建立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2、学习理论(Rewardingness leads to love)
• 对喂养他们、满足他们需要的人产生依恋:
– 得到满足的婴儿与养育者的积极互动,相互依 恋
– 养育者是婴儿的次级强化物(食物是初级强化 物)
• 喂养有多重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 研究目的:喂养和触觉刺 激对猴婴依恋形成的重要 性
• 研究问题:婴猴对谁形成 依恋?
• 结果: 舒适的接触对于侯子形成 依恋比喂养和饥饿的减轻 更为重要。
第十一章情绪发展和依恋
现在的学习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