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情绪、依恋类型和气质与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依恋与幼儿情绪

依恋与幼儿情绪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
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
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孩子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露自己的情绪的。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表现都比较外露,可是有些孩子的表现比较隐蔽,需要父母自己观察发现。
当孩子内心紧张时,会用手紧紧地抓住成人的手,或者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或面临困境时,他们也许会表现为退缩,不参加活动,也许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以示反抗。
往往越是不自信的孩子越容易采用哭叫或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
焦虑,不安。
使孩子有时会采用一种习惯性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是吮手指头。
吮手指是一种征兆,它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以及需要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的愿望。
依恋对象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依恋对象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作者:金卓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9期婴儿从出生之时便引发了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结。
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养育者和儿童便建立起了强烈的情感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情感依恋。
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它始于最早的母婴交往,尤其是情感关系的发展,它对儿童以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依恋对象对婴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养育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Thaompson认为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
Calkins认为看护者在帮助婴儿管理他们的情绪中起着关键作用,婴幼儿行为调节方式通过大量的与看护者的交互作用形成。
儿童通过与看护者的交互作用,学习怎样和什么时候表达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学习是否对看护者表现出消极情绪,或者在情绪低落时表现出依恋行为。
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比如自由游戏)中进行。
比如一个22个月大的孩子在听到一个关于怪兽的故事时啜泣着说“妈妈,我害怕”,母亲应该马上放下书本,抱抱孩子表示安慰。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自己对产生的恐惧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节,母亲的安慰可以帮助幼儿排解消极情绪。
Thaompson认为照看者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比如,家长只有等孩子变得极端恼火时才介入,就会使孩子容易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沮丧,如果这样,父母以后就很难平息孩子的伤痛,并且孩子也很难学会自我平息。
最初婴幼儿与依恋对象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集中在拥抱、爱抚、以及简单的言语等,随着婴幼儿言语描述能力的不断发展,通过与依恋对象相互交谈进行情绪调节的方式不断得到应用。
与成人交谈为儿童提供一个消极情绪的倾诉对象,儿童可以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交谈传达给父母,父母通常会帮助儿童分析具体情景、解释对自己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简单的应对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在消极情绪得到缓解的同时也学到了简单的情绪调节策略。
睡前情绪、依恋类型和气质与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睡前情绪、依恋类型和气质与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Bo-Ram Kim∗, Cynthia A. Stifter, Lauren E. Philbrook, Douglas M. Teti摘要(1)本研究考察了母亲对幼儿睡前的情感关怀,幼儿的依恋类型以及睡前父母的教养和孩子气质性负面情绪的交互作用对12到18个月的孩子情绪管理策略的影响。
(2)幼儿的情绪管理策略通过在父母不在场的需要孩子自己管理情绪的陌生情景下的挫折任务中测得。
(3)然而情感关怀与孩子的情绪管理策略并不直接相关,婴儿的安全类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环境指向能力和压力释放行为。
(4)母亲情感关怀和孩子依恋类型都和孩子的气质性负面情绪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作为对管理挫折的两种不当策略的预测指标。
1引言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孩子的成功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早期的这种能力的缺乏可能会导致日后的退缩或者反社会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能力。
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母亲对孩子的情绪反应的敏感性,母婴关系是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当前研究考察了父母对孩子睡前的情感关怀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的预测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对婴儿早期的情感关怀对其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Kogan & Carter, 1996; Leerkes, Blankson, & O’Brien, 2009)。
除了父母教养质量之外,母婴亲子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情绪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经常反复的交流会使孩子自发地使用一些策略管理他们自己的情绪(Calkins et al., 1998; Feldman, Greenbaum, & Yirmiya,1999; Kopp, 1989)。
依恋理论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与不安全的孩子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更多的适合的情绪管理策略(Bridges & Grolnick, 1995; Cassidy, 1994; Sroufe, 2005)。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作者:杨丽珠董光恒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04期[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
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文章还依据这些心理机制归纳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婴幼儿;依恋;情绪调节[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1]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 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
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3]广义上的婴幼儿依恋是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综合。
综述当前婴幼儿依恋与情绪调节发展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婴幼儿依恋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情绪调节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作用大多通过依恋对象的情绪外部干预、亲子交流、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纽带等方式实现。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对自身情绪状态进行感知、识别和调整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交关系以及学习成绩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以及与其他发展领域的关联。
一、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促进: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幼儿更容易适应不同情境,抵抗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 社交能力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是幼儿建立健康社交关系的基础。
只有能够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幼儿可以培养友善、合作和共情等重要社交技能。
3. 学习成绩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专注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当幼儿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他们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展现出更好的学习表现。
二、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1. 情绪表达和认知:鼓励幼儿表达他们的情绪,并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各种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通过与幼儿交流,帮助他们理解情绪的原因和影响,并提供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
2. 情绪自我调节技能训练:通过游戏、绘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幼儿一些简单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技巧。
例如,深呼吸、数数或寻找放松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情绪激动时平复心情。
3. 情绪导入和情感价值培养:在日常生活和教育环境中,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赞扬、表扬和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增强他们的自尊和情感依恋。
幼儿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起积极情绪调节的能力。
4. 视频和图书资源:利用儿童友好的视频和图书资源,引导幼儿理解各种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方法。
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

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作者:胡婷;王争艳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6期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能够促使依恋系统在一个安全受到挑战的情境中提供情绪调节策略,使紧张的消极情绪得到调节。
与依恋有关的情绪调节主要有三种,即承认并表露情感,寻求支持和供应,参与冲突和问题解决。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ttachm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arlier social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Parents and earlier socialization both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emotion regulation of children.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can promote attachment system to provide with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when the feeling of security are challenged, making negative emotion regulated. The attachment-related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have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acknowledg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 seeking for supports and provision, engaging in conflicts and problem-solving.关键词: 依恋;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Key words: attachment;emotion regulation;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248-020引言依恋行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再建心理安全性,如果消极情绪被激活,会导致某人向那些能应付情景的人寻求或维持亲近。
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与气质的关系(精)

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与气质的关系在研究儿童气质的领域中,西方心理学家针对气质和不同事物的关系,提出的众多气质理论。
虽然提出的理论众多,但却各自存在利弊,并且这些理论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其中许多气质理论存在共同的方面,是可以相互兼容发展、借鉴补充的。
Strelau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秉承活动理论,吸收西方唤醒理论观点,认为气质是指有机体的、主要由生物决定的相当稳定的特性。
并由外部特质表现出来,包括行为的能量水平和时间特点。
他将气质划分为六个维度——活泼性、坚持性、感觉敏感性、情绪反应性、持久性、活动性(Strelau,1995)。
BUSS和Plomin(1984)认为气质是出现于儿童早期的遗传性的人格特征,为后来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他区分了四种气质特质——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
Kagan主要关注婴儿与儿童的早期的气质发展,他认为气质是指出现在婴儿期的行为的生物学上的遗传性特征,可以根据儿童经验调节基因表现。
他结合了生物学、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而成果,划分出了两种极端的气质类型:抑制—非抑制。
两种类型气质主要针对儿童对陌生事件(人、物体和情景)的最初反应的不同。
抑制性气质主要表现,儿童在遇到陌生事件时表现的害羞、安静、谨慎、情绪保守和胆小。
而非抑制性气质则表现出社交性、好讲话、情感自发、略微害怕等。
在众多气质理论中,心理学家偏向将气质与外在表现和情绪相联系,在国内的气质与自控能力的研究中,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学者认同 Thomas和Chess在1986提出的儿童气质理论。
认为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描述了儿童对刺激反应的外在表现方式, 是体现在情绪或行为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包含: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九个维度, 具有先天性、生理性和中度稳定的特点, 并且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即可表现出这些特点。
并根据儿童在上述九个方面的表现,将其气质划分为易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偏难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五种类型。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从出生到两岁之间,他们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连接,这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方法来促进其良好发展。
一、情绪安全感的概念与影响情绪安全感是指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和依赖关系,通过获得安全感,婴幼儿能够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婴幼儿正常的情绪安全感与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情绪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导致婴幼儿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后续发展中的社交困难等。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这往往是婴幼儿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
二、依恋关系的类型根据研究,婴幼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可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和避开型依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这是一种健康、稳定、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的依恋类型。
当婴幼儿感到不安或恐惧时,他们能够寻求主要照顾者的安慰,并且相信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
2. 不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通常表现为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婴幼儿往往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担心分离的情绪,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则更愿意独立,避免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亲密关系。
3. 避开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依恋类型,婴幼儿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缺失和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抵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的依恋类型并不是永久固定的,它们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照顾者的反应而发生改变。
三、促进婴幼儿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方法为了促进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1. 提供温暖而稳定的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来建立情绪安全感。
这意味着提供充足的关爱与关注,确保日常生活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积极回应婴幼儿的需求:及时响应婴幼儿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信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研究
• 本研究的假设有如下: • (1)母亲对12和18个月大的孩子睡前的情感关怀 可以预测12——18个月孩子对情绪管理策略的的使 用情况。 • (2)12个月大的孩子的依恋类型可以预测12和18 个月大的孩子对情绪管理策略的使用情况。 • (3)12和18个月大的孩子的气质性负面情绪在母 的亲情感关怀对12和18个月大孩子的情绪管理策略 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4)12个月大的孩子的气质性负面情绪调节了孩 子的依恋类型和12个月大的孩子使用情绪管理策略 之间的关系。
序言
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孩子的成功发展来讲是 至关重要的。
母婴亲子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情绪管理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是在孩子气质特征和环 境影响的孩子就越 容易受到积极或消极父母教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
理论依据:Thompson (1994)认为情绪管理 是由外部和内部的管理构成,这些内外部 的管理共同作用来监督、评估和改变情绪 反应来完成个人目标。这种目标常常是短 期的,明确的。根据这个定义,在本研究 中这些幼儿的目标就是吸引他们的玩具和 妈妈。
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母亲对幼儿睡前的情感关怀,幼儿的 依恋类型以及情感关怀和孩子气质性负面情绪的交 互作用对12到18个月的孩子情绪管理策略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管理策略通过陌生情境中的挫折任务。 然而情感关怀与孩子的情绪管理策略并不直接相关, 婴儿的安全类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环境指向能力和 压力释放行为。 母亲情感关怀和孩子依恋类型都和孩子的气质性负 面情绪相互影响可以预测两种不适当的情绪策略 (回避行为、看妈妈行为)。
方法
被试信息:总共144个婴儿被试,这些被试幼 儿中有78 (54.2%) 是女孩 母亲年龄:年轻妈妈的平均年龄30.岁 (SD = 5.2), 84.7%的妈妈已婚,34.0% 获得学士学位, 30.6% 获得学士或专业学位。有66.0%的母亲有 自己的工作 收入:家庭平均年收入$71,575(从$5000到 $350,000) 种族够成为:86.1% 的白人, 3.5% 黑人, 2.1% 亚洲人, 4.9% 拉丁美洲人 和2.8% 其他人种
结果
• 多重线性回归表明,情感关怀与气质性负 面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12个月大小 的孩子看妈妈的情绪策略进行预测。
结果
• 气质性负面情绪对婴儿依恋类型与情绪管 理策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讨论
研究得出情感关怀并不直接影响情绪管理 策略,而依恋类型直接影响婴儿的环境指 向性和压力释放行为。 本研究并没有正式高负面情绪性的婴儿的 差别易感性,但是情感关怀、依恋类型、 和负面情绪性却可以预测婴儿的不适当的 情绪管理策略(回避行为、看妈妈行为)。
根据玩具移走期间孩子的不同表现可以得出六种 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 • (1)指向,孩子吧注意力转向了环境或者是 自己的身体。 • (2)看妈妈,孩子把目光投向了母亲。 • (3)看玩具,孩子吧目光投向了玩具。 • (4)自我安慰,孩子表现出重复机械的行为 如,吮吸手指,搓脸、敲自己的头或扯拉自己 的耳朵或衣服。 • (5)回避,把高椅子往后面推,紧张的期待, 或者把头调向别处。 • (6)压力释放行为,反复地用手、脚或身体 的其他部位撞击高椅子。
婴幼儿情绪管理测量(12和18个月)
• 通过玩具移走任务测量幼儿情绪管理能力(Stifter & Braungart,1995)。 • (1)婴儿坐在一个高椅子上,母亲稍稍靠近孩子坐在 旁边。 • (2)母亲和孩子一起玩一个较busy box的游戏历时90秒。 • (3)然后母亲站起来吧玩具推到里孩子能看见但是手 够不到的地方。在接下来的2分钟内,母亲会装作没看 见孩子,而和其他人开始交谈了。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 里孩子的大哭持续20秒则立刻停止该阶段,如果孩子没 有大哭则继续执行直到2分钟。 • (4)然后妈妈把玩具给孩子移到手边,然后又和别人 开始谈话了,仍然不和孩子交流,这个阶段持续1分钟。 • (5)最后妈妈再次和孩子交流了。
睡前父母关怀质量测量(12和18个 月)
• 情感关怀量表(EAS; Biringen et al., 1998) • (1)敏感性,母亲能否精确迅速的对婴儿睡前行 为做出反应的量度。 • (2)建构性,母亲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如果婴儿躺在床上之后的不安情绪的行为表现超过 1分钟,母亲都还没有做出反应,则母亲在敏感性 和建构性维度上的得分就很低。 • (3)不被打搅性,婴儿入睡后,母亲是否开始一 些打搅婴儿睡觉的活动,或者过度强制要求孩子入 睡。 • (4)非敌意性,母亲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时候 明确表达过一些负面情绪(如:不耐烦、生气)。
讨论
• 不足之处: • (1)样本集中于白人,这限制了研究结果的 外部效度。 • (2)由于样本容量的缺乏,很多变量之间的 相关无法验证。 • (3)对于孩子的气质特征测量除了母亲评估 外,还应该采取一些更为客观的测量方法。 • (4)本研究只集中于母亲与孩子之间关系, 后续研究应该更多的考虑父亲、同伴、老师等 对孩子情绪管理策略的影响。
DevelopmentInfant emotion regulation: Relations to bedtime emotionalavailability,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temperament
睡前情绪、依恋类型和气质与幼儿 情绪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Bo-Ram Kim∗, Cynthia A. Stifter, Lauren E. Philbrook, Douglas M. Teti
结果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三种依恋类型之间的 气质性负面情绪差异显著。F(2, 126) = 8.95,p < .001。Tukey事后比较表明不安全反抗型的婴 儿负面情绪得分 (M = 3.92, SD = .85)比不安全回 避性得分(M = 2.98, SD = 0.63) 安全型婴儿 (M = 3.26, SD = 0.50)都高。 情感关怀与婴儿情绪调节策略不相关。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安全型 婴儿早指向环境的情绪策略的相关系数显著高 于不安全反抗型婴儿。
幼儿依恋类型测量(12个月)
• 通过8个3分钟的陌生情境中的婴儿表现来判断他们的安 全类型。 • (1)进房间(两把椅子、一些玩具); • (2)玩玩具; • (3)生人进(女性); • (4)母亲走(如果婴儿哭闹,生人可以去安慰孩子); • (5)母亲回、生人走(母亲安慰孩子,尽量使孩子继 续玩玩具); • (6)母亲走(如果婴儿表现非常痛苦,这个过程应立 即结束); • (7)生人回(如果孩子哭闹,则应予以安慰); • (8)生人走、母亲回。
幼儿气质测量(12和18个月)
• 12个月大小的孩子的气质类型通过《婴幼 儿行为问卷——修订版》(IBQ-R; Rothbart & Gartstein, 2000)来测得。 • 18个月大小的孩子气质类型通过《儿童早 期行为问卷》(ECBQ; Putnam, Gartstein, & Rothbart, 2006)来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