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

案范例三篇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案范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单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一(几)包大米、可以堆满一(几)个教室、可以装一(几)卡车、1万千克……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2、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教师板书

3、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

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xx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

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

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

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xx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课后随记。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

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

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xx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学习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学习过程: 一、自己学 《认识升》自主学习单 1.认识容量: (1)右面两个茶杯,()号茶杯能盛的水多。 (2)读一读:(1) (3 (4) 要知道 2.认识容量单位: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3)读一读下面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各有多少升。 (4)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分别是多少升,记下来。

3.体验“1升”有多少 (1)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如下图) 二、交流学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 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实践学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 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 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0 = a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测试试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升”或“亳升”(每空1.5分) 一杯橘子一瓶油2.5 一瓶果汁一缸水10 汁500 600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每空2分) 1升=()毫升6000毫升=()升5000亳升=()升 8000毫升=()升9升=()毫升2升=()毫升 三、在○里填上“﹥”、“﹤”或“=”(每题2分) 8500毫升○8升1001毫升○999升301毫升○3001毫升 7000毫升○7升6000毫升○5升13升○1300毫升 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 1、一瓶娃哈哈有180升。…………………………………() 2、明明今天喝了400毫升牛奶。…………………………() 3、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 4、1升水重1千克。…………………………………………() 5、用滴管滴100滴水大约是毫升。…………………………() 五、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空2分) 1、计量比较少的液体,用()作单位,计量比较多的液体,用()作单位。 ①升②毫升 2、一瓶洗发水有750(),一瓶可乐有3() ①升②毫升 3、一个纸杯可盛水2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1() ①升②毫升 4、甲容器可盛水3000毫升。乙容器可盛水 3.1升。甲容器的容量比乙容器的容量

()。 ①大②小 六、计算(每题4分) 803×70 56×230 199×51 175×47 28×208 130×60 七、解决问题(第5题4分,其余5分)来源:ht tp://w https://www.360docs.net/doc/9f9109540.html,/ti ku/ 1、一瓶娃哈哈饮料200毫升,多少瓶娃哈哈正好1升? 2、食堂的王师傅把4升油平均装在8个油壶里,平均每个油壶装多少毫升? 3、甲容器可盛水200毫升,乙容器比甲容器多盛水50毫升,丙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2倍,丙容器可盛水多少毫升? 4、一瓶光明牛奶的容量是2升,明明每天喝了200毫升牛奶,喝了8天。这些牛奶喝完了吗? 5、甲、乙两个容器一共可盛900毫升水,已知甲容器的容量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试卷(B)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B)Array成绩____________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17分) 1、经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线段有()个端点。 2、角的两条边都是()线,角的大小与边()有关。 3、1周角=()平角=()直角。 4、120分=()时 4分=()秒 600分=()时 5、()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把一个直角分为∠1和∠2,∠1是50°,∠2是()。 6、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7、钟面上()时整和()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平角。 8、小学部教学楼,相邻两层之间都有22级台阶,从一楼到五楼,一共要爬()级台阶。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5分) 1、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 2、一条直线长15厘米。……………………………………………………() 3、最大的三位数除以最小的两位数,商是9,余数是9。…………() 4、钟面上的分针,走1小时,正好转成了一个周角。………………() 5、在一段木料上锯了5次,就把这段木料分成了5段。……………() 三、注意审题,细心计算。(32分) 1、口算。(6分) 80÷10= 63÷3= 280÷70= 90÷5= 10×50= 28×20= 280×0= 14×5= 54+28= 74-24= 100-49= 28+72=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分) 420÷5= 945÷45= 验算:验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4分) 45+15×8 (80+40)÷20 =60×8 =80+2 =480 =82 4、混合运算。(18分) 31+2×30 (31+2)×30 480-(180+60) (45-26)×33 770÷(14+21) 98+5×63 四、动手实践,操作应用。(12分) 1、把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起来。(5分) 320÷16··480÷2÷5 24×18 ··320÷4÷4 240÷5 ··28÷4 60×16 ··4×16×15 280÷40··24×2×9 2、连一连。(3分) 正面侧面上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 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例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所有连线中线段是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辨认从不同的方向(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式(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和周角,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升和毫升,进行几何与平面视图间的相互转换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在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平均数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增强数据意识,随机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4.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在每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5.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7.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

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8.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一、填空题。 1.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 )个数位是一级,分别是( )级、( )级、( )级…… 2.“某服装城有108名营销人员,每天的销售额约413000元”,这段话里,( )是精确数,( )是近似数。 3.在数字7和8中间添( )个0就是七千万零八。 4.84003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百万,( )个十万和( )个百组成的。 5.在数位顺序表中,右起第五位是( )位,第( )位是亿位。 6.把186790000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是( )亿。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最少是五位数。( ) 2.一个整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后约等于35万,这个数最大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大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大全 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四年级下册应用题 1.总务处购买了35台计算器,每台售价126元,根据条件填写下面竖式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A、B两地相距3千米。上午8时,小王以72米/分的速度从A地出发走向B地,而小李则以78米/分的速度从B地出发走向A地。8时15 分的时候,两人共走了多少米?两人之间还相距多少米? 3.看图回答问题。 (1)小汽车和摩托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2)在实际行驶中,小汽车经过哭咽湖时,观景用了75分,摩托车中途休息了25分。如果两辆车同时从甲地出发,那么哪辆车先到达乙地? 4.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1)11:30放学,聪聪每分走70米,他几时能走到家? (2)吃完午饭,聪聪从家出发,走到书店,买完书又返回,路上共花了15分,他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下午体育课上,聪聪以每分135米的速度练习跑步,丁丁以每分128米的速度练习跑步。两人同时跑了12分,聪聪比丁丁多跑了多少米? 5.2019年12月15日8时深圳国际马拉松比赛正式鸣枪开跑。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名参赛者踏上了赛道。 (1)马拉松比赛实行实名制,乐乐妈妈报名参加了6公里马拉松比赛,下面的()可能是她的身份证号码。 A.430×××201808243143 B.430×××198208243143 C.430×××201808243153 D.430×××198208243153 (2)比赛当天的气温是17℃-24℃,这一天的温差是()。 A.41℃ B.17℃ C.7℃ D.24℃ (3)组委会规定每隔5000米设置一个饮料站,乐乐妈妈从起点以120米/分的速度跑了15分后,距离第一个饮料站还有多少米?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1.画图形的另一半:(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2.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几边形有几条对称轴。 3.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4.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基本图形不能改变。)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 我国计数是从右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作数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多位数的读法。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2)多位数的写法。 先写亿级,再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复习数的改写及省略。 改写。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省略。省略时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尾数最高位是小于5(四舍)、等于大于5(五入)。 4.比大小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现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1、1升(L)=1000毫升(ml 、mL) 2、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是1升。1升水重1千克。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4、1毫升大约等于20滴水。 第三单元三角形 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较短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8、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 9、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三条边都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 相等(每个角都是60°,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10、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10、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另外两角的和

2020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计数单位…千 亿百 亿 十 亿亿 千 万 百 万 十 万万千百十 个 ( 一 ) 数位顺序 (右数)…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联系: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题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题库(计算题) 四、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共30分) 1、直接写得数。 18×6= 16×50= 95÷5= 13×7= 14×50= 600÷30= 24×5= 300×20= 0×245= 100-43 56÷14 18×5 630÷70100-43 56÷14 18×5 630÷70 550÷5 69÷3 14×30 24+86 490÷70= 15×4= 42+11= 650÷50= 420÷80= 70÷10= 450÷90= 51÷17=0÷54= 73×20= 620-380=650÷5=48÷4=58÷2=23×4=880÷80= 780+20=540÷60= 620-20=64÷16= 550÷5 69÷3 14×30 24+86 692×52 208×40 60 + 0×245= 5 ×24 2、用竖式计算 503×23 240÷48 182÷13 568÷71 174÷29 793÷61 766÷36 546÷78= 65×85=210÷53= 174÷29 793÷61 766÷36 481÷37= 315÷45=☆782÷34= 90×30= 240÷40= 3×37= 56×1000= 12×60= 38+120= 640÷80= 640÷58=

892÷81= 670÷25= ☆ 507÷64=☆ 900÷70= 3、脱式计算 700—720÷60 481—875÷25 14×6+50 58×7-91÷13 172-32×572÷24+36 24×(524-489) 450÷(18×5) 162×26-256 203×(86-16) 455+45÷5 308-360÷60 560-156-244 (40-25)×9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题

一、基础题 1、720里面有()个90。450÷20的商是(),最高位是()。 2、414÷18的商是()位数,最高位是()位。 3、326÷57的商是()位数,试商时可以把57看作()来试商,这时商可能会偏()。 4、376÷47的商是()位数,可以把47看作()来试商;828÷23的商是()位数,可以把23看作( )来试商,这时商会偏()。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位数。 二、填□题。 1、要使□46÷67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2、478÷□8的商是两位数,□中可以填()。 3、□06÷48,要使商是两位数,□内可以填()。 4、若□43除以57的商是两位数,则□内可以填的数字有()个。 5、5□3÷52,□里填(),商是两位数。 6、□26÷67的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字最小应填();如果商是一位数,□里可填的数有()。 7、435÷□5,要使商的最高位是十位,□里能填()。 8、376÷□5,要使商为两位数,□里可以填()。 二、填□题。 1、要使□46÷67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2、478÷□8的商是两位数,□中可以填()。 3、□06÷48,要使商是两位数,□内可以填()。 4、若□43除以57的商是两位数,则□内可以填的数字有()个。 5、5□3÷52,□里填(),商是两位数。 6、□26÷67的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字最小应填();如果商是一位数,□里可填的数有()。 7、435÷□5,要使商的最高位是十位,□里能填()。 8、376÷□5,要使商为两位数,□里可以填()。 9、□÷36=21……□,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 10、小春在计算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72看成了27,结果商是14还余18,。正确的得数应是()。 四、综合题。 1、军军一共有78枚5角的硬币,他准备把这些硬币换成10元一张的纸币,最多能换()张。 2、今天是八月12号,明明看一本155页的书,从今天起,他准备每天看8页,到()月()号会看完。 3、学校有一块面积是186平方米的长方形的花圃,长62米,宽比长少()米。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 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 亿 百 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一) 数位顺序 (右数)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

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高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四、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数的产生 1、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2、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 3、 4、 5、 6、 7、 8、 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六、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最新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卷 全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测试 姓名:得分: 一、填空。20分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移一移,说一说. (1)向()平移了()格,(2)向()平移了()格,(3)向()平移了()格。4.长方形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5.下面的现象中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1)索道上运行的观光缆车。()(2)推拉窗的移动。() (3)钟面上的分针。()(4)飞机的螺旋桨。()

4、下面图形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①长方形②等腰梯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等边三角形 5、从6:00到9:00,时针旋转了() ① 30°② 60°③ 90°④ 180° 四、画一画.30分 1.(1)房子向右平移5格,(2)小船向下平移4格,再向左5格.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对称图形。 4、按规律接着画下去。 (1)) (2))

五.解决问题。32分 (1)小华和小芳4天共写了120个毛笔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 (2)3只燕子2天共吃害虫780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虫多少个? (3)美术学院有一个2层的展馆,每层有4个展厅。在这些展厅里一共放240幅画,平均每个展厅放多少幅? (4)三年级4个班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班2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5)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参观的儿童有152人。一共有多少人参观科技馆? (6)两列火车分别从相距24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2020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亿 位百亿 位十亿 位亿位千万 位百万 位十万 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千 亿 百 亿 十 亿亿 千 万 百 万 十 万万千百十 个 ( 一 ) 数位顺 序(右数)…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高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四、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数的产生 1、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概念知识汇总

国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概念部分) 姓名: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轴对称 1、图形的平移,先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再连接各点。(方向和距离) 2、图形的旋转,先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再连线。(中心、方向、角度) 第三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现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积的变化规律:①一个因数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第七单元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4、衍生:(a-b)×c=a×c-b×c 5、减法的性质:a-b-c =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第八单元三角形 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较短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q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期末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谨慎填写(24分) 1. 5和30两个数,(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24的因数有( )。 2.1、2、28、31、57和86这些数可以填入下面的哪些圈里?填一填。 奇数 素数 合数 3.如右图,一块三角形纸片被撕去了一个角。 这个角是( )度,原来这块纸片的形状 是( )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4.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①一瓶椰子汁约有240( )。 ②一个电热水器能盛水60( )。 5.右边梯形的上底与下底长度的和是 ( )厘米,高是( )厘米。 6.在 里填“×”或“÷”,在 156÷ 12 = (156×3)÷() =(156÷3)÷() 7.如图:小红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去超市,有( )条路可以选择。 学校 小红家〇────〇 〇超市 8.一张长方形纸,长a 厘米,宽b 厘米。从这张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当a=15, b=10时,原来长方形纸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准确判断(4分)(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18×500,积的末尾有两个0。…………………………………… ( ) 2.梯形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 ) 3.(12+K )×5=60+5K 。…………………………………………… ( ) 4.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 三、慎重选择(4分)(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下面三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① ② ③ 2.把1升的水倒入容量为200毫升的纸杯中,可以倒( )杯。 ①1 ②5 ③200 3.小猴要给一块地围上篱笆,( )的围法更牢固些。 ① ② ③ 4.a ×b 的一个乘数乘10,另一个乘数也乘10,得到的积等于( )。 ①原来的积乘100 ②原来的积乘20 ③原来的积乘10 四、细心计算(共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12×300= 200×34= 50×110= 800×0= 600×50= 400÷50= 26×30= 150×40= 2.用竖式计算。(9分) 28×307= 760×50= 400÷30= 3厘米 5厘米 4厘米 4厘米 3厘米 6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