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记录

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记录
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记录

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课程名称: 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频率特性的测量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李沙育图形法,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2.根据所测得的频率特性,作出伯德图,据此求得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1)R-C 网络的频率特性。图5-2为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接线图,分别测试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闭环频率特性的测试

被测的二阶系统如图5-3所示,图5-4为它的模拟电路图。

取参考值051R K =,1R 接470K 的电位器,2510R K =,3200R K =

2.实验原理

对于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当其输入端加入一正弦信号()sin m X t X t ω=,它的稳态输出是一

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但其幅值和相位随着输入信号频率ω的改变而改变。输出信号为

()sin()()sin()m Y

t Y t G j t ω?ω

ω?=+=+

其中()m

m

Y G j X ω=

,()arg ()G j ?ωω= 只要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就可以测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G j ω和它们的相位差

()?ω。不断改变()x t 的频率,就可测得被测环节(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本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图5-1为测试的方框图

在表(1)中列出了超前于滞后时相位的计算公式和光点的转向。

表中 02Y 为椭圆与Y 轴交点之间的长度,02X 为椭圆与X 轴交点之间的距离,m X 和m Y 分别为()X t 和

()Y t 的幅值。

三、主要仪器设备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 任意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4.万用表一只。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实验一

(1)根据连接图,将导线连接好

(2)由于示波器的CH1已经与函数发生器的正极相连,所以接下来就要将CH2接在串联电阻电容上,将函数发生器的正极接入总电路两端,并且示波器和函数发生器的黑表笔连接在一起接地。

(3)调整适当的扫描时间,将函数发生器的幅值定为5V 不变,然后摁下扫描时间框中的menu ,点击从Y-t 变为X-Y 显示。

(4)改变函数发生器的频率,记录数据及波形。 2.实验二:基本与实验一的实验步骤相同。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实验一:求计算的相频特性与幅频特性的公式为:

72

7

24434384

847

47

4

10210001011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

()

()(++++=+++++=+

?+

++

=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C s R s G 2

22727)

()21000()10()11000()10()(d c ad bc j bd ac dj c bj a j j j G +-++=++=+-+-=ωωωωω

2710ω-==c a

ω11000=b

ω21000=d

2

22

22222222222lg 20)()(lg 20)(d

c d a c b d b c a d c ad bc bd ac L ++++=+-++=ω bd ac ad bc +-=arctan

)(ω?

(/)rad s ω ()f Hz

02X (

V) 2m

X (V) 2m Y (

V) 实测 ()?ω 计算

()?ω

22m

m

Y X 实测 ()L ω 计算

()L ω

94.25 15 0.48 5.12 4.96 -0.094 -0.092 0.969 -0.276 -0.121 314.16

50

1.4

5.12

4.48

-0.277

-0.252

0.875

-1.160

-1.096

628.32 100 1.6 5.12 3.76 -0.318 -0.318 0.734 -2.682 -2.793 1256.64 200 1.24 5.12 3.04 -0.245 -0.238 0.594 -4.528 -4.667 1884.96 300 0.84 5.12 2.8 -0.165 -0.140 0.547 -5.242 -5.329 2513.27 400 0.36 5.12 2.8 -0.070 -0.063 0.547 -5.242 -5.561 3141.59 500 0.08 5.16 2.68 -0.016 -0.002 0.519 -5.690 -5.616 4398.23 700 0.56 5.16 2.68 0.109 0.090 0.519 -5.690 -5.502 5026.55 800 0.8 5.08 2.84 0.158 0.126 0.559 -5.051 -5.387 6283.19 1000 1.08 5.08 2.84 0.214 0.183 0.559 -5.051 -5.102 12566.37 2000 1.64 5.2 3.44 0.321 0.308 0.662 -3.589 -3.489 18849.56 3000 1.44 5.16 3.8 0.283 0.313 0.736 -2.657 -2.307 31415.93 5000 1.36 5.12 4.36 0.269 0.254 0.852 -1.396 -1.120 43982.30 7000 0.96 5.12 4.76 0.189 0.201 0.930 -0.633 -0.634 62831.85 10000 0.8 5.12 4.94 0.157 0.150 0.965 -0.311 -0.330 125663.71 20000 0.4 5.08 5 0.079 0.078 0.984 -0.138 -0.087 251327.41 40000 0.2 5.08 5.04 0.039 0.040 0.992 -0.069 -0.022 628318.53

100000

0.28

5.08

5.06

0.055

0.016

0.996

-0.034

-0.004

实验二:求计算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的公式为:

50

550

10)2.0(10)(2++=++=

s s s s s G

]

25)50[(]

5)50[(505)50(50)(22222ωωωωωωω+---?=+-=j j j G

2

505arctan )(ω

ω

ω?--= ]

25)50[(50

lg

20)(2

2

2ωωω+-=L

(/)rad s ω ()f Hz

02X (

V) 2m

X (V) 2m Y (

V) 实测 ()?ω 计算

()?ω

22m m

Y X

实测 ()L ω

计算

()L ω

1.88 0.3 1 5.08 5.24 -0.198 -0.200 1.031 0.269 0.465 3.14 0.5 1.92 5.24 5.84 -0.375 -0.373 1.115 0.942 1.291 4.40 0.7 3.04 5.04 6.8 -0.647 -0.622 1.349

2.602 2.446 5.03 0.8

3.52 5.04 7.2 -0.773 -0.793 1.429 3.098 3.033 5.65 0.9

4.32

5.12 7.36 -1.004 -1.003 1.438 3.152 3.471

6.28 1 4.72 5.12

7.52 -1.173 -1.248 1.469 3.339 3.575 6.91 1.1 5.04 5.04 7.04 -1.571 -1.506 1.397 2.903 3.190 7.54 1.2 4.72 5.04 6.48 1.213 1.391 1.286 2.183 2.312

8.17 1.3 4.46 5.2 5.84 1.031 1.182 1.123 1.008 1.085 10.05

1.6

3.38

5.12

3.52

0.721

0.778

0.688

-3.255

-3.125

12.572 2.64 5.04 2.080.5510.5270.413-7.687-7.950

31.4250.82 5.040.40.1630.1660.079-22.007-25.575

43.9870.52 5.160.20.1010.1160.039-28.232-31.583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一

根据测得的数据,并经过一系列计算之后,得到的实验一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实验一幅频特性曲线(实验)

实验一相频特性曲线(实验)

通过运用公式理论计算得到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一幅频特性曲线(计算)

实验一相频特性曲线(计算)

通过matlab仿真所得实验一中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所测并计算之后得到的幅频特性曲线与相频特性曲线和公式计算结果所得到的曲线非常相近,并且与通过matlab仿真得到的波特图之间的差距很小,但仍然存在一定误差。

(2)实验二

根据测得的实验结果,在matlab上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实验二幅频特性曲线(实验)

实验二相频特性曲线(实验)根据计算结果,在matlab上绘制幅频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二幅频特性曲线(计算)

实验二相频特性曲线(计算)通过matlab程序仿真得到的幅频与相频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分析可以得到,实验所测得到的幅频特性曲线与计算结果得到的曲线几乎一样,并且与matlab仿真的波特图非常相近。但是实验所测得到的相频特性曲线虽然和计算结果得到的曲线较为温和,但是却与matlab仿真得到的相频曲线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为:。。。

2.实验误差分析

本次实验的误差相对于其他实验的误差而言比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示波器读取幅值的时候,由于是用光标测量,观测到的误差相对来说非常大,尤其是当李萨如图像与x轴的交点接近于零的时候,示波器的光标测量读数就非常困难了。

(2)在调整函数发生器的频率过程中,由于示波器的李萨如图像模型对于横坐标扫描时间的要求,导致当频率增加的时候,可观测的点寥寥无几。只能用display里面的连续记录显示功能来记录波形。这样记录下来的波形,由于本身点走动的时候带有一定厚度,导致记录波形的宽度非常大,并且亮度基本一致,无法判断曲线边界的具体值,造成的误差也是非常大的。

(3)在绘制曲线过程中,由于测量数据点有限,而造成绘制曲线与计算值存在一定误差。

(4)本次实验的计算量非常繁琐且冗杂,对于实验误差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5)电阻和电容等非理想元件造成的误差

3.思考题

(1)在实验中如何选择输入的正弦信号的幅值?

解:先将频率调到很大,再是信号幅值应该调节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增益按钮,令示波器显示方式为信号-时间模式,然后观测输出信号,调节频率,观察在各个频段是否失真。

(2)测试频率特性时,示波器Y轴输入开关为什么选择直流?

便于读取数据,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3)测试相频特性时,若把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送入Y轴,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送入X轴,则根据椭圆光点的转动方向,如何确定相位的超前和迟后?

若将输入和输出信号所在的坐标轴变换,则判断超前和滞后的办法也要反过来,即顺时针为滞后,逆时针为超前。

七、讨论、心得

1.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仔细,因为可能会出现李萨如图像与光轴的两个交点非常接近于原点,由于曲线本身的宽度,造成的视觉误差会非常大。所以在用光标测量数据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耐心,尽可能让误差降到最小。

2.在实验过程中,随着频率的增加,李萨如图像的显示光点也会随之减少,这个时候一定要适当调节扫描时间,尽量往小调,让扫描光点增加,形成比较完整的曲线,以便于测量与观察。

3.在做第二个实验的时候,即使扫描时间已经调到了最小,仍然无法看见完整的曲线,这时,需要摁下示波器上display按钮,然后点击是否记录轨迹,然后就可以让点完整清晰地将曲线还原回来,从而减小

误差。

4.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认真仔细。计算量繁杂,容易导致计算错误,可以多设几个变量来解决。

5.在绘制曲线过程中,如果直接用角速度w的话,有可能会出现小频率的点比较密集,大频率的点比较疏松,得到的曲线误差比较大,并且并不美观。当数据相差较大时,我采用了将横坐标求对数之后,再将新得到的数据作为横坐标绘制图像,则实验图像变得非常美观和清晰,并且具有说服力。

6.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到了频率特性测量的方法以及怎样求幅频特性|G(w)|和相频特性φ(w)的值,并且通过将自己实验所得曲线、实际计算曲线与matlab仿真之间的对比,将理论、实践、仿真融为一体,使我更加加深了频率响应曲线的认识。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应用的更加广泛,并且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实验四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四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一. 实验目的 认识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掌握用频率特性法测试被控过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开环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确定系统组成环节的参数。 二.实验装置 (1)微型计算机。 (2)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系统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1)基本概念 一个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的作用下,输出稳态与输入信号关系如下: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2)实验方法 设有两个正弦信号: 若以)(t x ω为横轴,以)(y t ω为纵轴,而以t ω作为参变量,则随t ω的变化,)(t x ω和 )(y t ω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 x--y 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通常是一个椭圆)。这 就是所谓“李沙育图形”。 由李沙育图形可求出Xm ,Ym ,φ,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前面的实验步骤点击实验七、控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菜单。 (2)首先确定被测对象模型的传递函数, 预先设置好参数T1、T2、ξ、K (3)设置好各项参数后,开始仿真分析,首先做幅频测试,按所得的频率范围由低到高,及ω由小到大慢慢改变,特别是在转折频率处更应该多取几个点 五.数据处理 (一)第一种处理方法: (1)得表格如下: (2)作图如下: (二)第二种方法: 由实验模型即,由实验设置模型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绘制bode图,绘制Bode图。

(三)误差分析 两图形的大体趋势一直,从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在拐点处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点处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析: (1)在读取数据上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使得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之间存在。 (2)在数值应选取上太合适,而使得所画出的bode图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3)在实验计算相角和幅值方面本来就存在着近似,从而使得误差存在,而使得两个图形之间有差异 六.思考讨论 (1)是否可以用“李沙育”图形同时测量幅频特性和想频特性 答: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频率可同时记录2Xm,2Ym,2y0。 (2)讨论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即误差分析(说明误差的主要来源)答: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从上面的分析处理上也可以看出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实验结果和理论的结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误差主要来自于从“李沙育图形”上读取数据的时候存在的误差,也可能是计算机精度方面的误差。 (3)对用频率特性测试系统数学模型方法的评测 答:用这种方法进行此次实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过程,原理及方法。但本次实验的数据量很大,需要读取较多坐标,教学软件可以更智能一些,增加一些自动读取坐标的功能。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的认识,掌握了用频率特性法测试被控过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使我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处理数据时,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计算,这要求我们要细心、耐心,作图时要注意不能用普通坐标系,而是半对数坐标系进行作图。

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工程测量 实验报告 专业建筑学 年级13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年月日

目录 第一部分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第三部分实验心得体会和建议

第一部分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日期2015.10.10 班组第六组学号*号姓名**** ㈠完成下列填空 1.安置仪器后,转动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转动 目镜对光螺旋看清十字丝,通过镜筒上方的缺口和准星瞄准水准尺,转动水平微动螺旋精确照准水准尺,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消除视差,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居中,最后读数。 2.消除视差的步骤是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再转动 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的分划像清晰。 ㈡实验记录和计算 1.记录水准尺上读数填入表2-1-1中。

表2-1-1 2.计算(基于黑红面读数的平均值) ⑴A点比C点低0.199 m。 ⑵B点比D点高0.388 m。 ⑶C点比E点高0.154 m。 ⑷假设C点的高程H C=158.936 m,求A点、B点、C点、D点、E点的高程,即:A A= 158.737 m,H B= 159.070 m,H C= 158.936m,H D= 158.682 m,H E= 158.782 m,水准仪的视线高程 H I= 160.458 m。 ㈢出图2-1-1中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

图2-1-1 1)目镜对光螺旋;2)望远镜; 3)水准管;4)水平微动螺旋; 5)圆水准器;6)校正螺旋; 7)水平制动螺旋;8)准星; 9)脚螺旋;10)微倾螺旋; 11)水平微动螺旋;12)物镜对光螺旋; 13)缺口;14)三脚架。 实验报告二水准测量 日期2015.10.10 班组第六组学号*号姓名*** ㈠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及其高程计算 实验数据记入表2-2-1,进行高程的计算,并进行验算,以确保各项计算准确无误。 表2-2-1 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及其高程计算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 俸永格(136********) 教学题目:声速的测量 教学对象:10级电子信息班、10动医学班、10级农机班、10级植保班。授课地点:海南大学基础实验楼2610室。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测量超声波在媒介中传播速度的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双踪示波器、SV5/7测试仪、SV8信号源的协调使用并完成两正交信号相位差的多次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2)掌握用驻波法、相位法测定超声波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运用示波器观测物理参数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仪器: GW-680双踪示波器一台,SV8信号发生器一台,SV7测试仪一台,同轴电缆若干。 三实验原理 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纵波。对超声波(频率超过2×104Hz的声波)传播速度的测量在国防工业、工业生产、军事科学与医疗卫生各领域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验室常用驻波法和相位法进行测量。 (一)驻波法测量声速基本原理 如图所示为两列同频率、同振幅、振动方向平行且相向传波的机械波在媒介中形成的驻波波形,其波腹间距与波节间距均为半个波长。通过对波腹(节)

间距X的测量便可实现对波长λ的间接测量,结合对驻波谐振频率f的测量便可间接求算声波的传播速度v。 v = λ×f λ=2X v = 2X×f 原理图示1(驻波法原理图) (二)相位法测量声速基本原理 请同学们自行完成!要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简谐振动正交合成的基本原理, (2)利用李萨如图形的相位差特点间接测量声速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驻波法测声速 实验连线图示1(驻波法) (1)了解测试仪的基本结构,调节两个换能器的间距5cm左右。 (2)初始化示波器面板获得扫描线。 (3)按图示1正确连线,将示波器的扫描灵敏度与通道1垂直灵敏度旋钮分别调至适当档位,缓慢顺时针方向转动换能器平移鼓轮至驻波波腹位置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三 频率特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尤其是频率特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2.能熟练绘制极坐标频率特性曲线(奈奎斯特曲线)和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非最小相位系统时曲线的绘制。 3.正确应用频率稳定判别方法,包括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稳定判据。 4.熟练正确计算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5.掌握闭环频率特性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指标的近似估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增加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个数对奈奎斯特图的影响 1)改变有限极点个数n ,使n=0,1,2,3 Nyquist Diagram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2 -101234 -3.5-3-2.5-2-1.5-1-0.50 0.511.52n=0 n=1 n=2 n=3 2)改变原点处极点个数v ,当v=1,2,3,4, Nyquist Diagram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2 -1.5 -1 -0.5 00.5 1 1.5 2 -2-1.5 -1 -0.5 00.5 1 1.5 2 System: sys P hase Margin (deg): -32.9Delay Margin (sec): 4.41At frequency (rad/sec): 1.3 Closed Loop Stable? No System: sys P hase Margin (deg): -121Delay Margin (sec): 3.49At frequency (rad/sec): 1.2 Closed Loop Stable? No System: sys P hase Margin (deg): 150Delay Margin (sec): 2.28At frequency (rad/sec): 1.15Closed Loop Stable? No System: sys P hase Margin (deg): 51.8Delay Margin (sec): 0.575 At frequency (rad/sec): 1.57 Closed Loop Stable? Yes v=1 v=2 v=3 v=4

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姓名:学号: 专业:实验室: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22日同组人员: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 (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开,每个物理参数能独立得到,并能用物理公式来表达,这属机理建模方式,通常教材中用的是机理建模方式。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无法拆开或不能测量具体的物理量,不能用准确完整的物理关系式表达,真实系统往往是这样。比如“黑盒”,那只能用二端口网络纯的实验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建模有多种方法。此次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 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ωωi o U U A =。测幅频特性时, 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 (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 和相位差Δt ,则相位差0360??=ΦT t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就模拟示波 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 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 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 图和Nyquist 图。 三、预习与回答: (1)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 么问题? 答:根据实验参数,计算正弦信号幅值大致的范围,然后进行调节,具体确定调节幅值时,首先要保证输入波形不失真,同时,要保证在频率较大时输出信号衰减后人能够测量出来。如果幅度过大,波形超出线性变化区域,产生失真;如果波形过小,后续测量值过小,无法精确的测量。

实验四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模拟实验)

实验四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2.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电路图 若输入信号U1(t )=U1sin ωt,则在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2(t )=U2sin (ωt+ψ),改变输入信号角频率ω值,便可测得二组U2/U1和ψ随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图4-1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它是由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和比例环节组成。图4-2为图4-1的方框原理图,图中2321211 2 ,,C R T C R T R R K === 。 图4-1 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 图4-2 二阶系统原理图

由图4-1求得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1 22 122 2112)()()(T T K T s s T T K K s T s T T K s U s U s ++=++== φ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2)(n n n s s s ωζωωφ++= 对比可得:21T T K n =ω,K T T 124=ζ 若令s T 2.01=,s T 5.01=,则K n 10=ω,K 625.0=ζ 由上式可知,调节开环增益K 的值,就能同时改变系统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的值,我们可以改变k 的值,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下。 当625.0>K ,10<<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当625.0=K ,1=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当625.0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测频率图 4.选中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手动方式]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参数设置完成后点确认等待观察波形,如图4-4所示。 图4-4 手动方式测量波特图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精)

实验四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线性系统的幅频特性 2. 复习巩固周期信号的频谱测量 二、实验原理: 我们讨论的确定性输入信号作用下的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系统,又简称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是齐次性与叠加性、时不变性、微分性以及因果性。对线性系统的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求解,可分为时间域方法和变换域方法。这里主要讨论以频率特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变换以频率为独立变量。 设输入信号)(t v in ,其频谱)(ωj V in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t h ,系统的频率特性 )(ωj H ;输出信号)(t v out ,其频谱)(ωj V out ,则 时间域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t h t v t v in out *= 频率域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ωωωj H j V j V in out ?= 时间域方法和变换域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两种方法都是将输入信号分解为某种基本单元,在这些基本单元的作用下求得系统的响应,然后再叠加。变换域方法可以将时域分析中的微分、积分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将卷积积分变换为乘法;在信号处理时,将输入时间信号用一组变换系数(谱线)来表示,根据信号占有的频带与系统通带间的关系来分析信号传输,判别信号中带有特征性的分量,比时域法简便和直观。 三、实验方法: 1. 输入信号的选取 这里输入信号选取周期矩形信号,并且要求 τ T 不为整数。这是因为周期矩形信号具有丰富的谐波分量,通过观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波形的谐波的变化,分析系统滤波特性。周期矩形信号可以分解为直流分量和许多谐波分量;由于测量频率点的数目有限,因此需要排除谐波幅度为零的频率点,周期矩形信号谐波幅度为零的频率点是 Ω KT ,其中1=K 、2、3、… 。 图11.1 输入的周期矩形信号时域波形 t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

肇庆学院 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12 年级 电气一班 组员:王园园、李俊杰 实验日期 2014/6/9 姓名:李奕顺 学号:201224122130老师评定 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一、实验原理 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见图4-1 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 并施加于 被测系统的输人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 [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 值和 相位。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运算器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4 — 3)和式(4 — 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 在半对数座标 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 幅值和相角: G (j 3)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 3为参数的 G(j 3)= G(j 3)|/G(j 3) (4 — 1) 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牲。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G 1(j 3)G 2(j 3) B(j 3) 」 B(j 3) E(j 3) E(j 3) E(j 3) (4—2) 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 20lgG1(j 3) G2(j 3)H(j 3)= 2 叫鵲 = 20lgB(j 3) -20lg E(j 3) (4— 3) G 1(j 3)G 2(j 3)H(j 3) 二 B(j 3)- . E(j 3) (4—4) 图4-1 被测系统方块图 4— 2 )表示 为: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 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牲(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 (相 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90 ° (q —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 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2.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见图4-2 图4-2被测系统 二、实验内容 (1)将U21 DAC单元的OUT端接到对象的输入端。 ⑵将测量单元的CH1 (必须拨为乘I档)接至对象的输出端。 ⑶将Ul SG单元的ST和S端断开,用排线将ST端接至U26控制信号单元中的PB0。(由于在每次测量前,应对对象进行一次回零操作,ST即为对象锁零控制端,在这里,我们用8255的PB0 口对ST进行程序控制) ⑷在PC机上分别输入角频率为1, 10,100,300,并使用“ +”、“―”键选择合适的幅值,按ENTER键后,输入的角频率开始闪烁,直至测量完毕时停止,屏幕即显示所测对象的输出及信号源,移动游标,可得到相应的幅值和相位,得到的实验波形图如图4-3到图4-10所示: 图4-3输入频率为1的波形图1

实验报告三_频率特性测量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 指导老师: 吴越 成绩: 实验名称: 频率特性测量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鲍婷婷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测定系统或环节频率特性的方法; 2. 了解用TD4010型频率响应分析测试仪测定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 1.超低频信号发生器 2.电子模拟实验装置 3.超低频慢扫描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 1.测量微分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 (1)相频特性 相频特性的测试线路如图4-3-1所示,其中R 1=10k Ω、C 1=1uF 、R 2=2k Ω、C 2=50uF 。测量时,示波器的扫描旋钮指向X-Y 档。把超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同时送入被测系统和X 轴,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送入示波器Y 轴,此时在示波器上可得到一李沙育图形。 然后将椭圆移至示波器屏幕中间,椭圆与X 轴两交点的间的距离即为2X 0,将 Y 输入接地,此时得到的延X 轴光线长度 即为2X m ,因此求得θ=sin -1 (2X 0/2X m ),变化输入信号频率ω(rad/s),即可得到一 组θ(ω)。测量时必须注意椭圆光点的转动方向,以判别相频特性是超前还是迟后。当系统或环节的相频特性是迟后时,光点为逆时针转动;反之超前时,光点为顺时针转动。测试时,ω取值应匀称,否则会影响曲线的准确度。 (2) 幅频特性:示波器选择停止扫描档,超低频信号发生的正弦信号同时送入X 轴和被测系统;被测环节的输出信号仍送入Y 轴;分别将X 通道和Y 通道接地,示波器上出现的两条光线对应的两条光线长度为2X m 、2Y m ,改变频率ω,则可得一组L(ω)。

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频率特性分析

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频率响应分析 作者:XChuda Multisim的AC Analysis功能用于对电路中一个或多个节点的电压/电流频响特性进行分析,画出伯德图。本文基于Multisim 11.0。 1、实验电路 本例使用如图的运放电路进行试验。该放大电路采用同相输入,具有(1+100/20=)6倍的放大倍数,带300欧负载。方框部分象征信号源,以理想电压源串联电阻构成。 请不要纠结于我把120Vrms的电压源输入双15V供电的运放这样的举动是否犯二,电压源在AC Analyses中仅仅是作为一个信号入口的标识,其信号类型、幅值和频率对分析是没有贡献的,但是它的存在必不可少,否则无法得到仿真结果! 2、操作步骤 搭好上述电路后,就可以进行交流分析了。

一般设置Frequency parameters和Output两页即可,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其他选项保持默认,然后点Simulate开始仿真。切记是点Simulate,点OK的话啥都不会发生。

按照上述步骤仿真结果如下: 分析结果是一份伯德图。在上下两个图表各自区域上按右键弹出列表有若干选项,各位可自己动手试试。右键菜单中的Properties可打开属性对话框,对图表进行更为详细的设置。 3、加个电容试试 从上面伯德图分析结果看出,该电路具有高通特性,是由输入耦合电容C3造成的。现在在输入端加入一个退耦电容试试。电路如下:

在输入端加入220pF退耦电容后C1与后面的放大电路输入电阻构成低通滤波器,可滤除高频干扰。加入C1后,放大电路的输出应该具有带通特性。用AC Analysis分析加入C1后的电路频响特性: 奇怪,为什么高通不见了?一阵疑惑,我甚至动笔算了同相输入端的阻容网络复频域的特性,无论C1是否加入,从同相输入端向左看出去的阻容电路都有一个横轴为0的零点,所以幅度特性应该是从0Hz处开始上升的!对,从0Hz开始!回头看看电路加入C1前仿真的伯德图,发现竖轴范围是13dB~13.3dB! 我们尝试放大来看看。现在重新进行AC分析,将频率范围设置为0.1~10Hz,结果如下图。OK,没问题,果然是高通的,只是截止频率非常低(0.3Hz左右),刚才的仿真频率范围从1Hz开始,自然是看不到的。从中也看出,图表中数字后加小写m,是毫赫兹(mHz)的意思,而不是兆赫兹(MHz)。

频域分析实验报告

频域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内容: 1利用计算机作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 2、观察记录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3、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二、仿真原理: 对数频率特性图(波特图): 对数频率特性图包括了对数幅频特性图和对数相频特性图。横坐标为频率w,采用对数分度,单位为弧度/秒;纵坐标均匀分度,分别为幅值函数20lgA(w),以dB表示;相角,以度表示。MATLAB提供了函数bode()来绘制系统的波特图,其用法如下: (1)bode(num,den):可绘制出以连续时间多项式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的波特图。 (2)当带输出变量[mag,pha,w]或[mag,pha]引用函数时,可得到系统波特图相应的幅值mag、相角pha及角频率点w矢量或只是返回幅值与相角。相角以度为单位,幅值可转换为分贝单位:magdb=20×log10(mag) 二、实验验证 1、用Matlab作Bode图。要求:画出对应Bode图。 (1)G(S)=25/S2+4s+25 (7)G(S)=9(s2+0.2s+1)/s(s2+1.2s+9);

图 1 图 2 (1)G(S)=25/S2+4s+25 可以看成是一个比例环节和一个振荡环节组成,所以k=1,T1=0.04,因为v=0,所以在转折频率之前都为20lgk,因为k=1所以斜率为0,经过转折频率,分段直线斜率的变化量为-40db/dec。

(7)G(S)=9(s2+0.2s+1)/s(s2+1.2s+9); 可以看成是一个二阶微分环节和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振荡环节组成,化常数为1后,v=1,t1=1,t2=1/3,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起始阶段是-20*vdb/dec,所以一开始斜率为-20db/dec。当经过1/3的转折频率之后分段直线的改变量为40db/dec,当经过1的转折频率之后分段直线的改变量为-40db/dec。故图像如图所示。 第二题: 典型二阶系统Gs=Wn2/s2+2ζWns+Wn2,试绘制取不同值时的Bode图。取Wn=8,ζ=0.1,0.2,0.3,,0.5,0.6; 图 3 如图所示。

频率特性2(精)

1 引言 频率特性是一个网络性能最直观的反映。频率特性测试仪用于测量网络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是根据扫频法的测量原理设计,是一种快速、简便、实时、动态、多参数、直观的测量仪器,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工程等领域。由于模拟式扫频仪价格昂贵,不能直接得到相频特性,更不能打印网络的频率响应曲线,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为此,设计了低频段数字式频率特性测试仪。该测试仪采用数字直接频率合成技术专用的集成电路AD985l产生扫频信号,以单片机和FPGA为控制核心,通过A/D和D/A转换器等接口电路,实现扫频信号频率的步进调整、数字显示及被测网络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的数显等。该系统成本低廉,扫频范围较宽 (10 Hz~1MHz),可方便地与打印机连接,实现频率特性曲线的打印。 2 多功能计数器设计方案 2.1 幅频和相频特性测量方案 方案1:利用公式H(s)=R(s)/E(s),以冲击函数为激励,则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系统函数相等。但是产生性能很好的冲击函数比较困难,需要对采集的数据做FFT变换,需要占用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且精度也受到限制。 方案2:扫频测试法。当系统在正弦信号的激励下,稳态时,响应信号与输入激励信号频率相同,其幅值比即为该频率的幅频响应值,而两者的相位差即为相频特性值。采用频率逐点步进的测试方法。无需对信号进行时域与频域的变换计算,通过对模拟量的测量与计算完成,且精度较高。 综上所述,选择方案2。 2.2 扫描信号产生方案 方案1:采用单片函数发生器。其频率可由外围电路控制。产生的信号频率稳定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灵活性差。 方案2:采用数字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但锁相环本身是一个惰性环节,频率转换时间长,整个测试仪的反应速度就会很慢,而且带宽不高。 方案3:采用数字直接频率合成技术(DDFS)。以单片机和FPGA为控制核心,通过相位累加器的输出寻址波形存储器中的数据,以产生固定频率的正弦信号。该方案实现简单,频率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综上分析,采用方案3。 2.3 幅度检测方案 方案1:采用二极管峰值检测电路。但是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会带来较大误差,小信号测量精度不高,而且模拟电路易受到外部的影响,稳定性不高。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六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1 2.01)(+=s s G ,要求: (1) 使用simulink 进行仿真,改变正弦输入信号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输 出信号,记录不同频率下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和相位差,即 可得到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 F=10时 输入: 输出:

F=50时 输入:输出: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即bode图)。 提示:a)函数bode()用来绘制系统的bode图,调用格式为: bode(sys) 其中sys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模型。 参考程序: s=tf(‘s’); %用符号表示法表示s G=1/(0.2*s+1); %定义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bode(G) %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

实验七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matlab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二.实验内容 1.串联超前校正 系统设计要求见课本例题6-3,要求设计合理的超前校正环节,并完成以下内容用matlab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阶跃相应,并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 num=10; 1)figure(1) 2)hold on

3)figure(1) 4)den1=[1 1 0]; 5)Gs1=tf(num,den1); 6)G1=feedback(Gs1,1,-1); 7)Step(G1) 8) 9)k=10; 10)figure(2) 11)GO=tf([10],[1,1,0]); 12)Gc=tf([0.456,1],[1,00114]); 13)G=series(G0,Gc); 14)G1=feedback(G,1); 15)step(G1);grid

电路实验__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要点说明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路实验 第二次实验 实验名称: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 院(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实验室: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低通、带通电路的频率特性; 2. 应用Multisim 软件测试低通、带通电路频率特性及有关参数; 3. 应用Multisim 软件中的波特仪测试电路的频率特性。 二、 实验原理 研究电路的频率特性,即是分析研究不同频率的信号作用于电路所产生的响应函数与激励函数的比值关系。通常情况下,研究具体电路的频率特性,并不需要测试构成电路所有元件上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只需要研究由工作目的所决定的某个元件或支路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本实验主要研究一阶RC 低通电路,二阶RLC 低通、带通电路的频率特性。 (一):网络频率特性的定义 电路在一个正弦电源激励下稳定时,各部分的响应都是同频率的正弦量,通过正弦量的相量,网络函数|()|H jw 定义为:. ().|()||()|j w Y H w H jw e X ?== 其中Y 为输出端口的响应,X 为输入端口的激励。由上式可知,网络函数是频率的函数,其中网络函数的模|()|H jw 与频率的关系称为幅频特性,网络函数的相角()w ?与频率的关系称为相频特性,后者表示了响应与激励的相位差与频率的关系。 (二):网络频率特性曲线 1. 一阶RC 低通网络 网络函数: 其模为: 辐角为: 显然,随着频率的增高,|H(j ω)|将减小, 即响应与激励的比值减小,这说明低频信 4590 (a) RC低通网络(b) 幅频特性 (c) 相频特性 ()H j ω()) RC ?ω=().0.1/1 1/1i U j c H j R j C j RC U ωωωω=== ++

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频率特性的测量 实验类型: 冋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李沙育图形法,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2 ?根据所测得的频率特性,作出伯德图,据此求得环节的传递函数。 、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R-C 网络的频率特性。图 5-2为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接线图,分别测试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1 (2)闭环频率特性的测试 2. 实验原理 对于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当其输入端加入一正弦信号 X (t )二X m sin ?,t ,它的稳态输出是 T --------- 1 10K 1 O-QIuF I RJ Ci 1DK Ur Uc 被测的二阶系统如图 5-3所示,图5-4为它的模拟电路图。 取参考值 R 。=51K , R i 接470K 的电位器,R^510K , 200K

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但其幅值和相位随着输入信号频率 Y(t) =Y m Sin (co t 十护)=G( j co ) sin (^t 只要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就可以测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 ■■(■ ■)。不断改变x(t)的频率,就可测得被测环节(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本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图 5-1为测试的方框图 在表(1)中列出了超前于滞后时相位的计算公式和光点的转向。 相 角 9 前 超 丄 J 虽 / 计算公式 in 1m)-1 zE

建筑工程混凝土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 院校学号: 学习中心: _______________ 层次:专升本 专业:土木工程 实验一: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1、熟悉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和成型养护方法;2、掌握砼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定方法;3、通过检验砼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掌握有关强度的评定方法。 二、配合比信息: 1 .基本设计指标 (1)设计强度等级C30 (2)设计砼坍落度30-50mm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复合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C32.5 (2)砂子:种类河砂细度模数 2.6 (3)石子:种类碎石粒级5-31.5mm

(4)水:洁净的淡水或蒸馏水

3.配合比:(kg/m3)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1、实验仪器、设备:电子秤、量筒、坍落度筒、拌铲、小铲、捣棒(直径16mm、长600mm, 端部呈半球形的捣棒)、拌合板、金属底板等。 2、实验数据及结果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标准试模:150mm X 150mm X 150 mm 、振动台、压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土1%,时间破坏荷载应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压力试验机控制面板、标准养护室(温度20C±2C,相对湿度不低于95%。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答: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30—50mm,而此次实验结果中塌落度 为40mm, 符合要求;捣棒在已塌落的拌合物锥体侧面轻轻敲打,锥体逐渐下沉表示粘聚 性良好;塌落度筒提起后仅有少量稀浆从底部析出表示保水性良好。

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频率特性的测量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李沙育图形法,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2.根据所测得的频率特性,作出伯德图,据此求得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1)R-C 网络的频率特性。图5-2为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接线图,分别测试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闭环频率特性的测试 被测的二阶系统如图5-3所示,图5-4为它的模拟电路图。 取参考值051R K =,1R 接470K 的电位器,2510R K =,3200R K = 2.实验原理 对于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当其输入端加入一正弦信号()sin m X t X t ω=,它的稳态输出是一

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但其幅值和相位随着输入信号频率ω的改变而改变。输出信号为 ()sin()()sin()m Y t Y t G j t ω? ωω?=+=+ 其中()m m Y G j X ω= ,()arg ()G j ?ωω= 只要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就可以测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G j ω和它们的相位差 ()?ω。不断改变()x t 的频率,就可测得被测环节(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本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图5-1为测试的方框图 在表(1)中列出了超前于滞后时相位的计算公式和光点的转向。

一阶RC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1~2012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一阶RC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 实验内容及结果: 1.低通电路的研究 实验电路: 实验数据: 低通电路数据 频率电平频率 a b 相位差100 -0.1 100 0.6 4.8 7.1808 300 -0.9 200 1.2 4.4 15.8266 475 -2 300 1.9 4.2 26.8965 560 -2.5 400 2.2 4 33.367 641 -3 500 2.4 3.6 41.8103 704 -3.5 600 2.4 3.2 51.3752 788 -4 700 2.4 3 53.1301 849 -4.5 800 2.4 2.8 58.9973 926 -5 1000 2 2.4 56.4427 1000 -5.5 2000 3.2 3.4 70.2501 1072 -6 3000 2.1 2.2 72.6586 1149 -6.5 5000 1.2 1.2 90 1240 -7 1340 -7.5 1430 -8 1520 -8.5 1600 -9 1660 -9.5 1860 -10 2400 -12 3040 -14 3780 -16 4700 -18 5000 -19

电平图: 相位差图:

2.高通电路研究 实验数据: 高通电路数据 频率电平频率 a b 相位差5000 0 5000 0.6 4.6 7.4947 1500 -0.4 4000 0.8 4.6 10.0154 1200 -0.8 3000 1 4.5 12.8396 1030 -1 2000 1.4 4.5 18.1262 899 -1.4 1000 2 4 30 740 -2 600 2.4 3.2 48.5904 663 -2.4 500 2.4 3.1 50.732 588 -3 400 2.1 2.4 61.045 532 -3.5 300 2 2.1 72.2472 481 -4 100 0.8 0.8 90 440 -4.5 400 -5 372 -5.5 344 -6 339 -6.5 325 -7 261 -8 227 -9 200 -10 165 -11 100 -16

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江西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测量 实验报告 专业建筑学 年级13级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2015年月日 目录 第一部分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第三部分实验心得体会和建议

实验报告一 日期班组第六组学号 *号姓名**** ㈠完成下列填空 1.安置仪器后,转动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转动 目镜对光螺旋看清十字丝,通过镜筒上方的缺口和准星瞄准水准尺,转动水平微动螺旋精确照准水准尺,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消除视差,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居中,最后读数。 2.消除视差的步骤是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再转动 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的分划像清晰。 ㈡实验记录和计算 1.记录水准尺上读数填入表2-1-1中。 表2-1-1

2.计算(基于黑红面读数的平均值) ⑴ A点比C点低 m。 ⑵ B点比D点高 m。 ⑶ C点比E点高 m。 ⑷假设C点的高程H C= m,求A点、B点、C点、D点、E点的高程,即: A A= m,H B= m,H C= ,H D= m,H E= m,水准仪的视线高程 H I= m。 ㈢出图2-1-1中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 图2-1-1 1)目镜对光螺旋; 2)望远镜; 3)水准管; 4)水平微动螺旋; 5)圆水准器; 6)校正螺旋; 7)水平制动螺旋; 8)准星; 9)脚螺旋; 10)微倾螺旋; 11)水平微动螺旋; 12)物镜对光螺旋; 13)缺口; 14)三脚架。 实验报告二水准测量 日期班组第六组学号 *号姓名 *** ㈠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及其高程计算 实验数据记入表2-2-1,进行高程的计算,并进行验算,以确保各项计算准确无误。

频率计实验报告

频率计实验报告 信息工程 实验任务及要求: 1.设计一个可测量的数字式频率计,测量范围为1Hz-12MHz。 2.用层次化的设计方法设计该电路,编写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 3.仿真各功能模块,通过观察有关波形确认电路设计是否正确 4.完成电路设计后,通过在实验系统上下载,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实验原理分析: 根据总的设计图可知:8位十进制数字频率计的设计有一个测频控制信号发生器TESTCTL,8个有时钟使能的十进制数字计数器CNT10,一个32位锁存器REG32B组成。 测频控制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原理和要求:频率测量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每秒钟内待测信号的脉冲个数。这就要求TESTCTL的计数使能信号TSTEN能产生1秒脉宽的周期信号,并对频率计的每一个计数器CNT10的ENA使能端进行不同控制。当TSTEN高电平时允许计数,低电平时停止计数,并保持所计的数。在停止计数的期间,首先需要一个锁存信号Load的上跳沿将计数器在前一秒的计数值锁存进32位锁存器REG32B中,且由外部的七段译码器译出并稳定显示。设置锁存器的好处是,显示的数据稳定,不会由于周期性的清零信号而不断闪烁。锁存信号之后,必须有一个清零信号CLR_CNT对计数器进行清零,为下一秒钟的计数操作做准备,测频控制信号发生器的工作时序为周期2秒,占空比为0.5的方波,为了产生的方波,需首先建立一个由D触发器构成的二分频器,在每秒时钟CLK 上升沿到来时使其翻转,其中控制信号时钟CLK的频率为1Hz,那么信号TSTEN的脉宽恰好为1秒,可以用作闸门信号,然后根据测频的时序要求,可得出信号Load和CLR_CNT 的逻辑描述,在一个计数完成后,即计数使能信号TSTEN在1秒的高电平后,利用其反向值的上升沿产生一个锁存信号Load,0.5秒后,CLR_CNT产生一个清零信号跳沿。 各个模块的源程序如下所示: TESTCT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