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痱源流考辨
中医脱发病证源流考略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Vol.36, No.5•2485 ••论著•中医脱发病证源流考略王欣扬\吴承艳2r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210023)摘要:对于脱发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出现较早,但各家观点不一。
其病名以“鬼舐头”“鬼剃头”“油风”等出现,但称谓混淆不清者亦有之。
脱发与肝、肾、睥、肺等脏腑均有关,病因病机总体应以邪实正虚为主,多由血虚风燥所致,亦有痰湿内蕴、风热动摇、血瘀内阻、饮食失宜等因素所致。
历代医家对于脱发的治疗各有所长,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虚实兼顾,养清并用,内外治法均具特色。
文章整理清代及清代前中医文献中有关脱发的记载,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理论及诊疗参考。
关键词:脱发;油风;鬼剃头;古籍;源流基金资助: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18LSA002),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 (N〇.20VJXG032),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a201910315133)Textual research o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lopecia in TCMWANG Xin-yang1,WU Cheng-yan2('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 b s t r a c t!The records of alopecia appeared early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books,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opinions.Some ancient names of this disease include *Gui Shitou\*Gui Titou'. *Oil Wind', but the name confusion also existed. It isbelieved that this disease results from vital qi deficiency while pathogenic qi prevailing. Alopecia is caused by blood deficiencyand wind dryness. Phlegm and dampness, wind and heat shaking, blood stasis, improper diet and other factors are also relatedto it. Medical experts of all dynasties had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opecia. They paid attention to individualdifferences of patients, treated the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y ga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deficiency and excess,raise and tonic.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s of TCM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heoretical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ference for clinic,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cords about alopecia in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fQing dynasty and before.K e y W O rdS! Alopecia; Oil Wind; Gui Titou; Ancient books; Origin and developmentFunding! Key Project of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o. 18LSA002), Research Project on Unpopular Unique Learning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in 2020 (N〇.20VJXG03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〇.201910315133)现代临床中能够引起脱发症状的疾病种类繁 多,究其原因可分原发和继发两类。
中医儿科学讲稿

中医儿科学第一节咳嗽一概述咳嗽是肺部疾患中一个常见症状,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咳嗽是肺经本症,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宣肃,壅遏不宣,皆可发生咳嗽。
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有声无痰为咳,病在肺;有痰无声为嗽,病在脾。
《病机式要》“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也。
”然而咳与嗽临床上往往同时出现,故称“咳嗽”。
小儿临床一般以外感咳嗽多见。
古代文献中的“百zui嗽”(乳嗽,奶嗽,胎嗽)是指乳儿出生百日内患咳嗽,气喘,气急,痰涎雍盛等症,除包括一般咳嗽外,还包括了新生儿肺炎等疾病。
古人认为是胎毒,为难治症。
本篇讨论范围是以咳嗽为主的病证,他病兼见咳嗽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肺痈,肺痿,痰饮)二病因病理历代文献有关小儿咳嗽的病因论述甚多。
《幼科指掌》中记载:“小儿之嗽有五,须考有痰无痰,有热无热,宜分表里,未可攻嗽。
有风热之嗽,七情之嗽,虚嗽,寒嗽,饮食伤脾之嗽。
”元《活幼心书》指出:“咳嗽者,因有数类。
但分冷热虚实,随证疏解。
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
”又曰:“有脾虚亦能作嗽。
当投补剂。
”《幼幼集成》论咳嗽说:“大抵咳嗽属肺脾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
”还指出:“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
”清代《医学心悟》把咳嗽的原因明确地分外感与内伤,“六淫之邪,自外击则鸣”“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由此可见,咳嗽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类,所涉及的脏器主要与肺脾二经有关。
(1)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易感外邪。
外邪自口鼻皮毛而入,首犯肺卫,致宣降失常。
肺中津液不能象雾露一样滋润皮毛,灌溉全身,津液就化为痰液。
肺气失去清肃,肺气的出入升降就不正常,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发生肺气上逆而咳嗽。
(2)外感咳嗽日久,耗伤正气。
使肺阴或肺气虚弱不足,肺的清肃功能难以恢复,咳嗽反复不已,愈伤正气,可形成内伤咳嗽。
(3)脾胃虚弱的人,饮食入胃,不能化为精微输布全身,就成为停饮痰湿之邪,也就是脾虚生痰,上贮于肺,引起肺失宣肃而咳嗽;痰湿之邪,从热化,就成为痰热;脾阳素虚的人,痰从寒化,就成为痰饮。
沈金鳌辨治泄泻思想探析

而外邪亦难以独伤脾而致泻。风、热、寒、虚之邪,必 2 审因论治,脏腑同调
兼夹湿邪方可致泻,沈氏据此对泄泻分类并给出相
沈氏认为,泄泻病位多位于脾、大肠,由湿邪引
应方药,如“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 起,辨治在于明确其病因,并根据病证虚实寒热之不
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 同立法治疗。泄泻病因以“六淫”为多,沈氏除了对 散加羌、独、升、柴”[1]79,指出了风邪兼夹湿邪可致泄 《黄帝内经》《难经》所描述的泄泻病因病机进行了
doi :10.19844/ki.1672-397X.2021.07.007
学术探讨
沈金鳌辨治泄泻思想探析
潘 一 1 张凯钰 1 王资涵 1 周俊兵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 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泄泻的辨治源流,并指出泄泻的病因乃以湿为主,兼夹各邪;重视 病因辨证,治疗主张脏腑同调,如肺肠同调、脾肠同治、太少兼顾等 ;处方用药强调温养脾胃、分利水湿、升阳止泻、收敛固涩 等。《沈芊绿医案》中有关治疗泄泻的医案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沈氏辨治泄泻的思想既涵盖前人之理论,又包括自己 的阐释与创新,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 金鳌.沈氏尊生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沈 金鳌.沈芊绿医案[M].张丰聪,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19. [3] 张 璐.本经逢原[M].2 版.赵小青,裴晓峰,杜亚伟,校注.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5. [4] 缪 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程玠《松厓医径》版本源流考

不旁通 。 康熙 三十 八年 《 州府 志 》卷 十七 : “ 未 ” 徽 玢 官卒 。邱 文庄状 其行 ,称 为 一代 异 人 。所 著 有 《 定 大
数 》 太素 脉诀 》 松 压 医径 》 ” 志书 记载 邱 文庄 曾 、《 、《 。 为其 写行 状 ,惜 未 见 。现 歙 县 槐 塘 立 有 程 玢 “ 士 进 坊” 。程 氏除 《 压 医 径 》外 , 尚有 《 科 良方 》 行 松 眼 世 ;《 大定 数 》 《 、 太素 脉诀 》 《 门遁 甲》 、 八 、《 医论 集
浙江中医杂志 21 0 2年 8月 第 4 卷 第 8 7 期 程Biblioteka 松 压 医径 》版本 源 流考
沈 钦 荣
浙江省 绍兴 市 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 2 0 100
关 键 词 松 屋 医径 程 阶 版 本 考 证 古 籍 整 理
21 0 0年 国家 中医药 管理 局启 动 “ 中医 药古籍 保 护
开社序 日 : “ 径 者 ,径 约 直 捷 之 谓 也 。取 途 便 而 奏 盖 效 速 ,用力 微而 成 功 博 ” ,誉 该 书为 “ 学 之 指 南 ” 初 ,
“ 本 探 源 之 捷 径 ”1。 穷 [ 3 2 版 本 流 传
不 详 。据 《 塘程 氏宗谱 》 ( 槐 抄本 ) ,程 蚧是 岑 山渡 七
世 、槐 塘 四 十 八 世 、 大 程 村 四 十 九 世 、 正 府 一 十 九
据 卫生 部 中医研究 院 、北京 图书 馆 编 《 医 图书 中
世 。弘治 十 五 年 《 州 府 志 》 卷 十 之 四 《 珊 传 》 徽 程 载 :“ 程玢 ,字 文玉 ( 弟 ) 由邑庠 生 领成 化 丁 酉 乡 琏 。 荐 ,登 甲辰进 士第 。官户 部 口,奉 使 江 南 ,过家 省 亲 卒 。玢亦 究珊 之术 ,而精 到 过 之 。于星 历 、术 数 ,无
湿温病源流考

湿温病源流考姜德友;吴佳姝【摘要】The damp-warm disease,which often happens in summer,is a kind of fever diseases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Its name was first found in Nanjing.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era background,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among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ians through past generations.Because of the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damp-warm disease,some physicians confuse it with other disecses.Since the Qing Dynasty,the physicians have reached 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amp-warm disease,established a complete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nd summarized the contraindication of damp-warm disease,which is still used today.It is helpful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damp-warm disease.%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湿温病禁忌证,沿用至今.考察湿温病源流,有助于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准确的认识.【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08【总页数】5页(P1397-1400,1408)【关键词】湿温;病名;病因病机;治法;禁忌;源流【作者】姜德友;吴佳姝【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2+2“湿温”作为病名首见于《难经》,病因证治首见于《脉经》。
逆流挽舟法寻源及配伍风药内涵考辨

逆流挽舟法寻源及配伍风药内涵考辨逆流挽舟法寻源及配伍风药内涵考辨姚晓东先贤治表邪内陷于里,肠道壅滞,气血失调而致的痢疾,主张仍当由里出表,犹逆水中挽其狂澜,倒转舟行,故得名“逆流挽舟法” 。
l逆流挽舟法寻源及治疗机制逆流挽舟法的运用开创于汉代张仲景,继之金元张从正阐经发挥,至清初喻嘉言始立“逆挽” 之名,成为治疗痢疾的重要方法,为后世所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者,自愈” 的条文。
此乃下痢后冲和之气生,病势由里而趋外,阴阳表里自和的反应。
提示对于病情尚有可挽之势者,可以因势利导,运用具有引领病势向外的药物导邪气同还于表,可促使疾病向愈。
而《伤寒论》第32条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按此证由外感风寒,闭郁肺卫,津气不能正常输于皮毛,即从三焦内归肠胃,以致清阳下陷,浊阴下流,成为下利。
方中葛根既能疏解表邪,又入阳明而升阳起津,使津不下趋大肠,合麻黄、桂枝汤发散风寒、宣达肺气、和调营卫、疏利肠胃。
全方重在解表和里,攘外以安内,故葛根汤之治下利诚开逆流挽舟法之先河。
其后张从正以《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为立论依据,认为“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 ,因而“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发汗可也” ,阐释了汗法治疗飧泄的机制。
关于汗法的作用机制,张氏在《儒门事亲》卷二中认为在于“开玄府而逐邪气” 。
而对于玄府的概念,《儒门事亲》卷十三释为“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 。
人发生疾病是由于“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 。
而逆流挽舟法所治之下利(包括痢疾和泄泻),则是由于外邪(如风寒湿等)侵袭,失于表散,邪气通过经络传之于内,致肠腑之玄府闭塞,气血荣卫运行不畅,气机升降乖戾,大肠传导功能失调而成。
因而从广义上讲,张氏之“开玄府” 涵盖了逆流挽舟法的实际内容,通过“汗以泄其表” (《儒门事亲》卷二),使肠腑之玄府开通而达调营卫、和气血、致津液的目的。
酒渣鼻源流考-姜德友

8第23卷 第4期 202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 No. 4 Apr .,2021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1.04.003酒渣鼻源流考姜德友1,王佳柔1,王远红2,李国庆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LPGZS2012-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姜德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ZHY12-Z09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7SHC131)作者简介:姜德友(1960-),男,黑龙江东宁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
通讯作者:王远红(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常见难治性皮肤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摘要:酒渣鼻亦名“酒齄鼻”“酒皶鼻”“赤鼻”等,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已载有“皶”“鼻先赤”之相关论述,“酒齄”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后至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立“鼻候”“酒齄候”,阐明其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宋代以降,诸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有“酒渣”之论,迨至明清,形成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考究历代古籍,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三方面整理概括酒渣鼻之源流,以期为当今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渣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源流考证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1) 04- 0008- 03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cne RosaceaJIANG Deyou 1,WANG Jiarou 1,WANG Yuanhong 2,LI Guoqing 2(1.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Inner Canon of Huangdi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already contained the related treatises of“Zha”and“nose first red”,but the name of“Jiuzha”was first seen in Prescriptions for Emergent Reference ,wroted by GE Hong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ater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CHAO Yuanfang had set up“nose syndrome”and“wine syndrome”in his book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Cause and Symptoms ,and elucidated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order. From the Song dynasty,all doctor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on this basis,WEI Yilin's Effective Formulae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in Yuan dynasty contained the theory of “rosacea”,and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oughout the ancient books,many doctors believe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heat of the viscera,the cold of the wind and its external bundle,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nd pulmonary wind and blood fever is mainly. The treatment capitally focuses on the wind of the lung and blood heat,and advocates the methods of clearing the lung and stomach,cooling the blood and activating blood,detoxification and coagulation.Keywords:acne rosacea;name of disease;pathogenesis;therapy;origin 纵观历代医籍中酒渣鼻之相关论述,其在古代医书中之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鼻部红赤的病证;二是指鼻头或鼻旁及其邻近颜面部皮肤潮红油润,或鼻头增大,表面皮肤增厚,粗糙不平并长有黍米或酒糟似的小丘疹或脓疱,最后形成鼻赘为特征的一种鼻部慢性皮肤病[1]。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岭南医学作为地域性医学流派,注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岭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辨治经验。
整理研究并继承发扬先辈们对岭南医学的学术经验,将有助于当前的岭南中医临床实践。
本栏目旨在介绍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精要,以期对当代岭南中医工作者有所帮助。
温病· 中岭南温病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展示了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学术特点的认识。
本文梳理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将有助于发掘岭南温病学术内涵,展望岭南温病学术前景。
1发源阶段(晋代至宋代)目前岭南有文献可考的外感病认识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注意到外感温热病与伤寒不同,采用循日辨证论治的方法,创制表里双解的系列方剂治疗外感温热病。
《肘后备急方》治“瘴”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药经验。
但是,葛洪对外感病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可以认为该时期是岭南温病学术的滥觞。
《肘后备急方》对温病学的成就在于:已经注意到温病与伤寒有所区别,并开始对“瘴”有专门的考察。
这也成为宋代以前岭南温病学术的两个主要研究命题。
对于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南北朝时期释深师《深师方》认识到天行、温病与伤寒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认识到治疗天行有不同于治疗伤寒的理法方药。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分为温壮、壮热、时气、温病、热病、伤风、伤暑、伤寒、囟风伤寒、夹食伤寒、夹惊伤寒,说明刘昉对外感发热性疾病已经能够根据病因不同对其分类。
该时期岭南医家逐步呈现出将温病脱却伤寒的认识趋势。
对于瘴,葛洪将“瘴”与“疫”同论,说明葛洪已认识到“瘴”也是外感病的一种,但并无深入认识。
唐代郑景岫《广南四时摄生论》之“瘴毒”、“岚瘴”,杨炎《南行方》之“瘴痢”、“瘴疟”,这些病名的出现可以看出该时期岭南医家将“瘴气”纳入外感病的范畴并对其分类,但对其认识仍不明朗。
这两个研究命题都是该时期岭南医家对构建岭南外感病学术体系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痱源流考辨
“痱”首见于《内经》。
《内经》有两处关于“痱”的记载,其一:《灵枢•热病》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丹波元简引楼氏云:“右内经论中风之浅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
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瘖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
痱与偏枯是二疾。
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
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
”张景岳、李中梓多从其说。
张志聪注曰:“痱者,风热之为病也,身无痛者,邪入于里也。
风木之邪,贼伤中土,脾藏智而外属四肢,智乱不甚者,邪虽内入,尚在于表里之间,脏真之气未伤也。
其言微者,此伤于气,故知可治。
甚不能言者,邪入于脏,不可治也。
”由此可见,后世对“痱”有两种认识观点,即:一是因中风所导致的身无痛,手足废而不收为特征的症候群,二是由于热邪侵袭伤脾,脾主四肢功能丧失所致的身无痛,手足废而不收为特征的症候群。
其二:《素问•脉解》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王冰注曰:“痱,废也,肾之脉与冲脉并出气街,循股阴内廉,斜入腘中,循骨内廉及内踝之后入足下,故肾气内夺而不顺,则舌瘖足废,故云肾虚也。
”此处所论为“喑痱”,病因为肾气内夺,肾气虚弱、厥逆致舌不仁、足废不能用为特征的症候群。
宋朝林亿等人在校订《金匮要略》时“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中载:“《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释曰:“痱者,废也。
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也,亦真气之衰也。
”亦为喑痱的论述。
“风痱”一词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曰:“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者,风痱也。
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圣惠方》卷十九治风痱诸方中无“一臂不遂者,风痱也”八字。
可见《诸病源候论》所论“风痱”与《灵枢•热病》所论“痱”实为同一种病。
其主要表现为“身体无痛,四肢不收”,根据病情的轻重,又有语言和神志方面的改变。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诸风》云:“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在其《诸风•风痱第五》论曰:“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
”明确将“风痱”作为中风病的一种类型进行论述,其主要表现亦为“身无痛,四肢不收”,根据病情轻重有“智乱不甚,言微可知”、“甚即不能言”、“卒不能语,口噤,手
足不遂而僵直者”的临床表现。
治疗风痱最著名的方剂是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出自刘河间的《宣明论方》。
《宣明论方》卷二地黄饮子条:“瘖痱证主肾虚,出《素问•脉解论》。
内夺则厥,舌瘖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
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
经云:瘖痱,足不履用,声音不出者。
地黄饮子主之:治瘖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亦宗《内经》喑痱的病机而设的方剂。
清朝林佩琴宗《千金》之说,《类证治裁》阐述中风症曰:“千金引岐伯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一曰风痱,四肢不收也;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舌强不能言也;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也。
”其在论述中风四肢不收时又对《千金》作了发挥,其云:“(四肢不收)诸阳经皆取于手足,循行身体,如邪气客于肌肤,随其虚处停滞,脉缓大有力,土太过也,当泻其湿,胃苓汤;脉细小无力者,当补其气,补中汤。
”认为外邪侵袭,导致脾胃受损,脾不能主四肢功能,亦为风痱发病的病机之一,从而使风痱的病机认识更加完善。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认为:“四肢不收无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痛,其言不变志不乱,邪在分腠五物汤能,甚者不能言为瘖痱,夺厥入藏病多凶。
注:风痱、偏枯、瘖痱三病,皆属外中,而有微甚浅深之别也。
风痱,谓四肢不收,身无痛处。
偏枯,谓半身不遂,身有痛处。
其言不变志不乱,乃邪微浅,病在分腠荣卫之间,以黄芪五物汤能补荣卫而散风邪也。
甚者不能言,志乱神昏,则为瘖痱,乃肾虚内夺,少阴不至而厥,其邪已入于藏,故曰病多凶也。
”
由此可见,“痱”包括三种症候群,一是作为中风病情较轻的“风痱”,表现为:身体无痛,四肢不收,没有神志或神志改变轻微为特征的症候群;二是中风病情较重的“瘖痱”,在前者表现的基础上出现语言、神志方面的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三是由于外邪侵袭导致的“风痱”,表现为:身体无痛,四肢不收,没有或轻微神志的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
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性脊髓炎、急慢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癔病性瘫痪、癔病性失语、老年动脉硬化、脊髓型颈椎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而不单指是中风或中风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