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热力计算

换热器热力计算
换热器热力计算

设计说明书

一、热力计算

1、原始数据:

甲醇进口温度 t1’=64.4 ℃

甲醇出口温度 t1”=38℃

甲醇工作压力 P1=0.04MPa

甲醇流量 G1=1.3×1.986×103kg/h

冷却水进口温度 t2’=32℃

冷却水出口温度 t2”=42℃

冷却水工作压力 P2 =0.36MPa

2、定性温度及物性参数

水的定性温度 t2=(t2’+t2”)/2=(32+42)=37℃

水的密度查物性表得ρ2=993.25kg/m3

水的比热查物性表得 C p2=4.174KJ/kg.℃

水的导热系数查物性表得λ2=0.629W/m.℃

水的粘度μ2=697.76×10-6Pa.s

水的普朗特数查物性表得 P r2=4.64

甲醇的定性温度,甲醇在0.04MP下的沸点温度t i=64.34℃冷凝段t1=( t1’+ t i)/2=(64.4+64.34)/2=64.4℃

冷却段t1c=( t1”+ t i)/2=(64.34+38)/2=51.2℃

甲醇在冷凝段温度下的物性常数:

密度ρ1=2.31kg/m3

比热C p1=1.42 KJ/kg.℃

导热系数λ1=0.0169 W/m.℃

粘度μ1=10.5×10-6 Pa.s

普朗特数P r1=0.88

甲醇在冷却段温度下的物性常数:

密度ρ1c=777.87 kg/m3

比热C p1C=2.75 KJ/kg.℃

导热系数λ1c=0.1600 W/m.℃

粘度μ1c=0.3351 Pa.s

普朗特数P r1c=5.76

3、传热量与水热流量

取定换热器热效率为η=0.98

冷凝段传热量:

Q1= G1·γ·η/3600

=1.3×1.986×103×825.6×0.98/3600

=580.25094KW

=580250.94W

冷却段传热量:

Q1C= G1·C p1C·(t3- t1”)·η/3600

=1.3×1.986×103×2.75×(64.34-38)×0.98/3600 =50.90900KW

=50909.00W

总传热量Q 0= Q 1+ Q 1C =580250.94+50909.00=631159.94KW 冷却水的流量: G 2=

)('

2"

2

20

t t C Q P -?=631159.944.174×(42-32)

=54436.4Kg/h 设定冷凝段和冷却段分界处水的温度为t 3 G 2=

)

(3'

'221t t C Q P c

-?=54436.4Kg/h

解得 t 3=41.2℃ 4、有效平均温差 冷凝段温差: N

t ?=

)

()(ln

)

()(3'1"2

'1

3'

1"2'1t t t t t t t t -----=

32

4.64424.64ln

)

324.64()424.64(-----=27.1℃

对于冷凝,冷凝温度基本一定,故温差校正系数为1,所以有效平均温差m t ?=27.1℃ 冷却段温差: Nc

t ?=

)

()(ln

)

()('2

"1

3'1

'

2"13'1t t t t t t t t -----=

32

382.414.64ln

)

3238()2.414.64(-----=12.7℃

换热器按单壳程2管程设计。

由于热流体出口温度t 1”=38℃小于冷流体出口温度t 2”=42℃,出现了温度交叉现象,为避免出现温度交叉现象,最佳设计的温度交叉点应正好在第二管程的终端,所以有 P=R

+11

R=

2

'2

'

'1''1't

t

t t --=

32

42384.64--=2.64

P=

R

+11=

64

.211+=0.275

查得温差校正系数Φ=0.82 所以有效平均温差nc mc t t ??Φ=?=0.82×12.7=10.4℃

5、结构初步设计

参考表2-7,初选冷凝段的传热系数o K =850W/m ℃? 初选冷却段的传热系数oc K =250W/m ℃? 初选传热面积: 冷凝段的传热面积:m

O O t K Q F ??=

1=

1

.2785094.580250?=25.19m 2 冷却段的传热面积:mc

OC C OC

t K Q F ??=

1

=

7

.1225000.50909?=16.03m 2

选用5.225?Φ无缝钢管作换热管 管子外径 d 0=25mm 管子内径 d i =20mm 管子长度取l=3m 管子总数:

l

d F F N o OC

O t ??+=

π=

3

025.014.303.1919.25??+=175.03

取184根

管间距 S=1.25d 0=1.25×0.025=0.032m 管束中心排管数:N C =1.1

t

N =1.1

184

=14.92 取15根

壳体内径:D i =S(N c -1)+4d 0=0.032×(15-1)+4×0.025=0.548m 取D i =0.6m

长径比:l/D i =3/0.6=5 合理

弓形折流板弓高:h=0.25D i =0.25×0.6=0.15m 折流板间距:B=D i /3=0.6/3=0.200m 折流板数量:n b =l/B-1=3/0.200-1=14块 取13块

6、管程换热系数计算 管程流通截面积:

2

2

2

20289.002

.04

2

18402

.04

2m

N a t =??

=

??

=

π

π

管程流速:w 2=

3600

222

??a G ρ=

36000289.025.9934

.54436??=0.5268m/s 管程雷诺数:Re 2=

2

22μρi

d w ??=

6

10

76.69702

.05268.025.993-???=14997.8

管程质量流量:=

?=?=5268.025.993222ωρW 523.24Kg/s

管程传热系数:

冷凝段的定性温度:2t =(2't +t 3)/2=(41.2+32)/2=36.6℃ 冷却段的定性温度:c t 2 =(''2t +t 3)/2=(41.2+42)/2=41.6℃ 冷凝段传热系数:2α =2.08

.02

'

2)

100()015.01(3605i d w t ?+

=

2

.08

.0)

02.0100(5268

.0)6.36015.01(3605???+

=2907.9 冷却段传热系数:c 2α =

2

.08

.02

2)

02.0100()0152.01(3605?+w t c

=

2

.08

.0)

02.0100(5268

.0)6.41015.01(3605???+

=3048.7

7、壳程换热系数计算 壳程流通面积:

f 1=B D I (1-d 0/S)=0.2000.6(1-0.025/0.032)=0.0263m 壳体当量直径:

025

.0184025

.01846.02

22

2??-=

??-=

o

t o t i

e d N d N D

d =0.0533m

壳程流速 冷凝段:3600

0263.013.210

986.13.13600

3

111

1????=

??=

f G ρω=11.80m/s

冷却段:3600

0263.087.77710

986.13.13600

3

111

1????=

??=

f G C c

ρω=0.035m/s

凝段管外壁温度假定值:1w t =58℃ 膜温:t m =

2

58

4.642

11

'+=

+w t t

=61.2℃

膜温下的物性参数查表得: λm =0.1607W/m ℃

m

ρ

=765.41kg/m 3

m μ=0.3166×310-Pa

冷凝负荷:Γ=G/∏=184

025.0360014.310

986.13.13

?????=0.0497kg/(m )

冷凝段雷诺数:3

1

10

3166.00497.044-??=

Γ

=

m

e R μ=627.9

冷却段雷诺数:3

111110

3351.00533

.0035.087.777-???=

??=

c

e

c c c e

d R μωρ=4330

冷却段管外壁温假定值: c w t 1=42℃

壁温下甲醇粘度:1w μ=0.3519310-?Pa s 粘度修正系数:1Φ=14

.01

1)

(

w μμ=14

.03

3

)10

3519.0103351.0(

--??=0.993

切去弓形面积所占比例按h/D i =0.2 查得为0.145 壳程传热因子查图图2-12得s j =75 冷凝段壳程换热系数: 冷凝负荷:3

2

3

3

2

'

184

310

986.13.1???=

?=

t B N l G

G =26.60Kg/(s m ?)

1α =0.9453

1

'23)(

B

m m m G

g ????μρλ

=0.9453

1

3

7

2

3

)60

.26103166.010

7.1241.7651607

.0(???????-

=31394

冷却段壳程换热系数: c 1α=

e

c d 1λs r

j p

?Φ??13

/1=

75

993.076

.50533

.016.03

1

???=400.7

8、总传热系数计算

甲醇侧污垢热阻:r 1=0.0001762℃?2m /W 水侧污垢热阻: r 2=0.000344℃?2m /W 总传热系数 冷凝段:

j

K

=

i

i

d d d d r r 0

202

11

11

1

αα+

++

=

02

.0025.09

.2907102

.0025.0000344.00001762.031394

11

?+

?

++

=936 冷却段:

jc K

=

i

c i

c

d d d d r r 0

202

1111

1

αα+

++

=

02

.0025.07

.3048102

.0025.0000344.00001762.07

.40011

?

+

?

++

=284.8 传热系数比值: o j

K K /=936/850=1.10 合理 jo

jc K

K

/=284.8/250=1.14 合理

9、管壁温度计算 假设冷凝段传热长度m l 8.11=

假设冷却段传热长度m l c

2.11=

冷凝段管外壁热流密度: 1q =

1

01

l d N Q t ???π=

8

.1025.014.318494

.580250???=22318W/℃?2m

管外壁温度: 11

w t =t m -1q (

)1

11

r +α=64.4-22318×(

31394

1+0.0001762)

=59.7℃

误差校核:1

w t -'1

w t =58-59.7=-1.7℃ 误差不大

冷却段管外壁热流密度: c q 1 =

c

t c

l d N Q 101???π=

2

.1025.014.318400

.50909???=2937.1W/m 2

管外壁温度: 21

w t =1t -c

q 1 (

c

11

α+r 1)=51.2-2937.1×(

+

7

.40010.0001762)

=43.4℃ 误差校核:c

w t

1-21

w t =42-43.4=-1.4℃ 误差不大

10、管程压降计算 管内壁温度:

t w2=t 2+)1

(220

1r d d q c

i c

+α=37+2937.1×

02

.0025.0(

7

.30481+0.000344)

=39.5℃

壁温下水的粘度:2w μ=659×610- Pa S 粘度修正系数:2φ =14

.02

2)

(

w μμ=14

.06

6

)

10

6591076.697(

--??=1.008

查得管程摩擦系数:ξ2=0.042 管程数:t n =2 管内沿程压降:i p ? =(2

2

2

2ρW )(

i

t d n l ?)(

2

2φξ)

=008

.1042

.002.02325.993224

.5232

?

??

?=1722.75 Pa

回弯压降: b p ?=

t n W ??422

2

2

ρ=

2425

.993224

.5232

??? =1102.60Pa

取进口管处质量流速: 2

N W =1600kg/m 2s

进出口管处压降:2n P ?=

2

2

22ρN W ×1.5=

25

.99321600

2

?×1.5=1933.05 Pa

管程结垢校正系数:2d φ=1.4 管程压降:2P ?=(22)N d b i

P P P ?+?+?φ

=(1722.75+1102.60)×1.4+1933.05

=5888.54 Pa

11、壳程压降计算 壳程当量直径:025

.01846.0025.01846.02

22

2?+?-=

?+?-=

o

t i o t i e d N D d N D d =0.0471m

雷诺数:'1

e R =

c

e

c d W 11μ?=

3

10

3351.00471

.0035.087.777-???=3826.7

查得壳程摩擦系数:1ξ =0.8 管束压降: 1

1

1

2

1

)1(2φξρ?

+?

=?e b i d n D W P

=

993

.08.00471

.0)113(6.087

.7772)

035.087.777(2

?

+????=68.46 Pa

取进出口质量流速:1N W =1000kg/s m ?2 进出口管压降:1N P ?=

1

2

12ρN W ×1.5=

87

.77721000

2

? 1.5=964.17 Pa

取导流板阻力系数:d ξ =5 导流板压降:87

.77721000

22

1

2

1?=

?=?d N d

W P ξρ×5=3213.90 Pa

壳程结垢修正系数:d φ =1.38 壳程压降: 101

N d d P P P P ?+?+?=?φ=68.46×1.38+3213.90+964.17

=4272.5 Pa

壳程允许压降:[]1P ?=20000 Pa 管程允许压降:[]2P ?=50000 Pa

][11P P ?

即压降符合要求

换热器热力学平均温差计算方法

换热器热力学平均温差计算方法 1·引言 换热器是工业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量交换设备,在换热器的热工计算中,常常利用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方程联立求解传热量、传热面积、分离换热系数和污垢热阻等参数[1,2]。温差计算经常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二者原理相同。不过,使用LMTD方法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可能会导致计算误差。刘凤珍对低温工况下结霜翅片管换热器热质传递进行分析,从能量角度出发,由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引出对数平均焓差,改进了传统的基于对数平均温差的结霜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传质模型[3]。Shao和Granryd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认为,由于R32/R134a混合物温度和焓值为非线性关系,采用LMTD法会造成计算误差;当混合物的组分不同时,所计算的换热系数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4],他们认为,采用壁温法可使计算结果更精确。王丰利用回热度对燃气轮机内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和换热面积进行计算[5]。Ziegler定义了温度梯度、驱动平均温差、热力学平均温差,认为判定换热效率用热力学平均温差,用对数平均温差判定传热成本的投入,而算术平均温差最易计算;当温度梯度足够大时,对数平均温差、算术平均温差和热力学平均温差几乎相等[6]。孙中宁、孙桂初等也对传热温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误差进行比较,指出了LMTD法的局限性和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7,8]。Ram在对LMTD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MTDnew的对数平均温差近似算法,减小了计算误差[9]。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LMTD和测壁温两种方法,计算了逆流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2·平均温差的计算方法 在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中,经常用到对数平均温差和算术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在一定条件下可由积分平均温差表示[10],即: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详细版.doc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 1. 温度为25℃、压强为1 atm 的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 至原来的3倍. (普适气体常量R =8.31 1 --??K mol J 1,ln 3=1.0986) (1) 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 (2) 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 解:(1) 等温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 0000333ln d d V V V V RT V V RT V p W 2分 =8.31×298×1.0986 J = 2.72×103 J 2分 (2) 绝热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V V V p V p W V V V V d d 000 03003??-== γγ RT V p 1 311131001--=--=--γγγ γ 2分 =2.20×103 J 2分 2.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A 出发,沿图示直线过程变到另一状态B ,又经过等容、 等压两过程回到状态A . (1) 求A →B ,B →C ,C →A 各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W ,内能的增量?E 以及所吸收的热量Q . (2) 整个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总功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总热量(过程吸热的代数和). 解:(1) A →B : ))((211A B A B V V p p W -+==200 J . ΔE 1=ν C V (T B -T A )=3(p B V B -p A V A ) /2=750 J Q =W 1+ΔE 1=950 J . 3分 B → C : W 2 =0 ΔE 2 =ν C V (T C -T B )=3( p C V C -p B V B ) /2 =-600 J . Q 2 =W 2+ΔE 2=-600 J . 2分 C →A : W 3 = p A (V A -V C )=-100 J . 150)(2 3)(3-=-=-=?C C A A C A V V p V p T T C E ν J . Q 3 =W 3+ΔE 3=-250 J 3分 (2) W = W 1 +W 2 +W 3=100 J . Q = Q 1 +Q 2 +Q 3 =100 J 2分 1 2 3 1 2 O V (10-3 m 3) 5 A B C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答案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答案全 1. 温度为25℃、压强为1 atm 的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 至原来的3倍. (普适气体常量R =8.31 1 --??K mol J 1,ln 3=1.0986) (1) 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 (2) 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 解:(1) 等温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 0000333ln d d V V V V RT V V RT V p W 2分 =8.31×298×1.0986 J = 2.72×103 J 2分 (2) 绝热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V V V p V p W V V V V d d 000 03003??-== γγ RT V p 1 311131001--=--=--γγγ γ 2分 =2.20×103 J 2分 2.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A 出发,沿图示直线过程变到另一状态B ,又经过等容、 等压两过程回到状态A . (1) 求A →B ,B →C ,C →A 各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W ,内能的增量?E 以及所吸收的热量Q . (2) 整个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总功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总热量(过程吸热的代数和). 解:(1) A →B : ))((211A B A B V V p p W -+==200 J . ΔE 1=ν C V (T B -T A )=3(p B V B -p A V A ) /2=750 J Q =W 1+ΔE 1=950 J . 3分 B → C : W 2 =0 ΔE 2 =ν C V (T C -T B )=3( p C V C -p B V B ) /2 =-600 J . Q 2 =W 2+ΔE 2=-600 J . 2分 C →A : W 3 = p A (V A -V C )=-100 J . 150)(2 3)(3-=-=-=?C C A A C A V V p V p T T C E ν J . Q 3 =W 3+ΔE 3=-250 J 3分 (2) W = W 1 +W 2 +W 3=100 J . Q = Q 1 +Q 2 +Q 3 =100 J 2分 1 2 3 1 2 O V (10-3 m 3) 5 A B C

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互联网+)

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杨宝莹 摘 要: 热管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压缩热领域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理论研究热管技术在压缩热领域的应用外,设计出合适的换热设备对热管在压缩热领域的应用也及其重要。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其中热力设计计算大致可分为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和定壁温计算法。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一般为气-气型换热器,文章主要针对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促进热管换热器在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热管 压缩热 热力计算 1 引言[1][2][4] 热管换热技术因其卓越的换热能力及其它换热设备所不具有的独特换热技术在航空,化工,石油,建材,轻纺,冶金,动力工程,电子电器工程,太阳能等领域已有很广泛的应用,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冷热流体温差小,因此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热管换热器对于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来说也极为重要。 同常规换热器计算一样,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在这里主要对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做个介绍。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设计计算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定壁温计算法。常规计算法将整个热管换热器看成一块热阻很小的间壁,然后采用常规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离散计算法认为热量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传递不是通过壁面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若干热管进行传递,呈阶梯式变化,不是连续的。定壁温计算法是针对热管换热器在运行中易产生露点腐蚀和积灰而提出的,计算时将热管换热器的每排热管的壁温都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之上。从而避免露点腐蚀及因结露而形成的灰堵。 压缩热利用系统要处理的对象压缩机排气或吸干机排气,都属于气态介质,因此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设备为气-气热管换热器。本文将对空气压缩热利用气-气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的热力计算做个简要介绍,文中的一次空气是压缩机排气,二次空气是吸干机排气。 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4] 2.1已知设计参数 一次空气质量流量M h , 进出口温度T 1,T 11,二次空气质量流量M c , 进出口温度T 2,T 21。一般六个已知量中,只要给定5个即可,另一个参数可由热平衡方程算出,如需要,还需给出一、二次空气的允许压降,二次空气出口温度未知时的计算过程为: ①一次空气定性温度 T h = 2 ' 11T T + (1) 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h p C 导热系数h λ粘度h μ 普兰德数h r P ②一次空气放出热量)(' 11T T C M Q h p h h -= (2)

换热器设计计算范例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设有流量为m 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根据 传热速率基本方程: 当Q和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结构决定的。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 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 ◆ 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大于0.8,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 重新计算。 ◆ 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 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 估。 ◆ 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 列。◎计算管、壳程阻力 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 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这时N 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 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 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 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 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 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 计算式为: 某有机合成厂的乙醇车间在节能改造中,为回收系统内第一萃取塔釜液的热量,用其釜液将原料液从95℃预热至128℃,原料液及釜液均为乙醇,水溶液,其操作条件列表如下: 表4-18 设计条件数据 物料流量 kg/h 组成(含乙醇量) mol% 温度℃操作压力 MPa 进口出口 釜液 3.31450.9

《大学物理学》热力学基础练习题

《大学物理学》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3-1.如图所示,bca 为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b 1a 和b 2a 是任意过程,则上述两过程中气体做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 ( ) (A )b 1a 过程放热、作负功,b 2a 过程放热、作负功; (B )b 1a 过程吸热、作负功,b 2a 过程放热、作负功; (C )b 1a 过程吸热、作正功,b 2a 过程吸热、作负功; (D )b 1a 过程放热、作正功,b 2a 过程吸热、作正功。 【提示:体积压缩,气体作负功;三个过程中a 和b 两点之间的内能变化相同,bca 线是绝热过程,既不吸热也不放热,b 1a 过程作的负功比b 2a 过程作的负功多,由Q W E =+?知b 2a 过程放热,b 1a 过程吸热】 13-2.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B ,且他们的压强相等,即A B P P =。问在状态A 和状态B 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 ( ) (A )对外作正功;(B )内能增加; (C )从外界吸热;(D )向外界放热。 【提示:由于A B T T <,必有A B E E <;而功、热量是 过程量,与过程有关】 13-3.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 J 的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氢气也升高到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 ) (A )6J ; (B )3J ; (C )5J ; (D )10J 。 【提示:等体过程不做功,有Q E =?,而2 mol M i E R T M ?= ?,所以需传5J 】 13-4.有人想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理想气体的循环过程,则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的是( ) A () C () B () D ()

气气热管换热器计算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1确定换热器工作参数 1.1确定烟气进出口温度ti,t3,烟气流量V,空气出口温度頁,饱和蒸汽压力 Pc?对于热管式换热器,ti范圉一般在250°C?600°C之间,对于普通水- 碳钢热管的工作温度应控制在300°C以下.t2的选定要避免烟气结露形成 灰堵及低温腐蚀,一般不低于180°C.空气入口温度的.所选取的各参数值如下: 2确定换热器结构参数 2.1确定所选用的热管类型 烟气定性温度:f 宇_4沁;2沁=310比 在工程上计算时,热管的工作温度一般由烟气温度与4倍冷却介质温度的和的 半均值所得出: 烟气入口处:q =如+営=420?c+严z = 18O°C 烟气出口处:. t2+tiX4 200°C+20°Cx4 l° 5 5 C 选取钢-水重力热管.其工作介质为水.工作温度为30OC~250°C?满足要求.其相容壳体材料:铜.碳钢(内壁经化学处理)。

2.2确定热管尺寸 对于管径的选择,由音速极限确定所需的管径 d v = 1.64 Qc t J厂9必)2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音速限功率参考范闱,取Qc=4kW,在 10 = 56吃启动时 p v = O.1113k^/7H3 p v = 0.165 X 105pa r = 2367.4幼/kg 因此d v = 1.64 I ! = 10.3 mm yr(p v p v)l 由携带极限确定所要求的管径 d _ I 1.78 X Qent P Ji (P L"1/4+P V~1/4)_2^(P L -Pv]1/4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携带限功率参考范围,取Q ent=4kw 管内工作温度t t = 180°C时 P L = 886.9kg/m3 pv = 5.160/c^/m3 r = 20\3kJ/kg J = 431.0xl0^N/m 178x4 因此 nx20L3x(8Q6.^i/4+SA6^i/4)-2 [gX431.0xl0-4(886.9-5.160)]1/4 =13.6nun 考虑到安全因素,最后选定热管的内径为 4 = 22111111 管売厚度计算由式 Pv4 20qcr] 式中,Pv按水钢热管的许用压力28.5kg /nmr选取,由对应的许用230°C來选 取管壳最大应力乐朋=14kg/nim2,而 [

板式换热器热力计算及分析(整合)

第一章概论 综述 板式换热器发展简史 目前板式换热器已成为高效、紧凑的热交换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它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德国在1878年发明了板式换热器,并获得专利,到1886年,由法国首次设计出沟道板板式换热器,并在葡萄酒生产中用于灭菌。APV公司的在1923年成功地设计了可以成批生产的板式换热器,开始时是运用很多铸造青铜板片组合在一起,很像板框式压滤机。1930年以后,才有不锈钢或铜薄板压制的波纹板片板式换热器,板片四周用垫片密封,从此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由沟道板的形式跨入了现代用薄板压制的波纹板形式,为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的发展对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板式换热器设计开发最重要的技术理论依据。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雷诺(Reynolds)用实验证实了层流和紊流的客观存在,提出了雷诺数——为流动阻力和损失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流体、传热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还有瑞利(Reyleigh)、普朗特(Prandtl)、库塔(Kutta)、儒可夫斯基(жуковскиǔ)、钱学森、周培源、吴仲华等。 通过广泛的应用与实践,人们加深了对板式换热器优越性的认识,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使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加快,目前已成为很重要的换热设备。 近几十年来,板式换热器的技术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高效的波纹板片。初期的板片是铣制的沟道板,至三四十年代,才用薄金属板压制成波纹板,相继出现水平平直波纹、阶梯形波纹、人字形波纹等形式繁多的波纹片。同一种形式的波纹,又对其波纹的断面尺寸——波纹的高度、节距、圆角等进行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殊用途的板片。 2:研究适用于腐蚀介质的板片、垫片材料及涂(镀)层。 3:研究提高使用压力和使用温度。 4:发展大型板式换热器。 5:研究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和流体阻力。

换热器传热能力计算

换热器传热能力计算 1.计算依据 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的设计图纸; 文献1《煤气设计手册》 文献2《燃气工程便携手册》 文献3《化工原理》 2.设计参数列表 一级换热器天然气进口温度t 1=23℃,出口温度t 2=60℃,定性温度t c =(23+60)/2=41.5℃。 二级换热器天然气进口温度t 1=20℃,出口温度t 2=35℃,定性温度t c =(20+35)/2=27.5℃。 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的加热用水进口温度T 1=90℃,出口温度T 2=70℃,定性温度t c =(90+70)/2=80℃。 天然气的物性参数密度,导热系数和定压热容查自《燃气工程便携手册》P7表1-2和表1-3,动力粘度查自《煤气设计手册》P 25图1-1-15。 水查自《化工原理》P325附录5)。 3. 热平衡计算 1)一级换热器工况流量 h m T T P P Q Q /32.1915 .2935 .4115.273201.036003000 =+??==

质量流速m==ρQ 3600 7 .14832.19?=s kg /798.0 总传热量 =-=)12(t t mCp q kW 97.45)2360(557.1798.0=-?? 加热水的质量流量m w = = -)21(T T Cp q w () 7090195.497.45-?=s kg /548.0 加热水的体积流量Q w = = w w m ρ8 .9713600 548.0?=h m /03.23 2)二级换热器的工况流量 h m T T P P Q Q /49.10515 .2935 .2715.2735.31.036003000 =+??== 质量流速m==ρQ 3600 02 .2649.105?=s kg /762.0 总传热量 =-=)12(t t mCp q kW 81.17)2035(557.1762.0=-?? 加热水的质量流量m w = = -)21(T T Cp q w () 7090195.481.17-?=s kg /212.0 加热水的体积流量Q w == w w m ρ8 .9713600 212.0?=h m /786.03 4. 传热计算 1)一级换热器工况流量 对数传热温差为K t T t T t T t T t m 9.37609023 70ln ) 6090()2370(ln )()(2 1122112=-----=-----= ? 取管子规格为φ14×2mm ,材料为20号钢,导热系数λ=45 W/mK , 单管流通截面积为S=5221085.701.04 4-?=?=π πi d m 2 管子根数N=135根 单位长度管束外表面积为S=N πd o =135×π×0.014=5.938m 2 换热管长度1.808m ,换热面积1.808×5.938=10.74 m 2

换热器计算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传热过程计算 与换热器 日期:2005-12-28 18:04:55 来源:来自网络查看:[大中小] 作者:椴木杉热度: 944 在工程应用上,对换热器的计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设计型计算(或称为设计计算),即根据生产要求的传热速率和工艺条件,确定其所需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及其他有关尺寸,进而设计或选用换热器;另一类是操作型计算(或称为校核计算),即根据给定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及冷、热流体进入换热器的初始条件,通过计算判断一个换热器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或预测生产过程中某些参数(如流体的流量、初温等)的变化对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影响。两类计算所依据的基本方程都是热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计算方法有对数平均温差(LMTD)法和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e-NTU)法两种。 一、设计型计算 设计型计算一般是指根据给定的换热任务,通常已知冷、热流体的流量以及冷、热流体进出口端四个温度中的任意三个。当选定换热表面几何情况及流体的流动排布型式后计算传热面积,并进一步作结构设计,或者合理地选择换热器的型号。 对于设计型计算,既可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也可以采用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其计算一般步骤如表5-2所示。 表5-2 设计型计算的计算步骤

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P 、R ; 4. 由计算的P 、R 值以及流动排布型式,由j-P 、R 曲线确定温度修正系数j ;5.由热量衡算方程计算传热速率Q ,由端部温度计算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Δtm ; 6.由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 。 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e 、CR ; 4.由计算的e 、 CR 值确定NTU 。由选定的流动排布型式查取 e-NTU 算图。可能需由e-NTU 关系反复计算 NTU ;5.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 例5-4 一列管式换热器中,苯在换热器的管内流动,流量为 kg/s ,由80℃冷却至30℃;冷却水在管间与苯呈逆流流动,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0℃,出口温度不超过50℃。若已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为470 W/(m2·℃),苯的平均比热为1900 J/(kg·℃)。若忽略换热器的散热损失,试分别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和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计算所需要的传热面积。 解 (1)对数平均温差法 由热量衡算方程,换热器的传热速率为 苯与冷却水之间的平均传热温差为 由传热速率方程,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 A = Q/KΔt m = = m 3 (2)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 苯侧 (m C ph ) = *1900 = 2375 W/℃ 冷却水侧 (m c C pc ) =(m h C ph )(t h1-t h2)/(t c1-t c2) =2375*(80-30)/(50-20)= W/℃ 因此, (m C p )min=(m h C ph )=2375 W/℃ 由式(5-29),可得

板式换热器换热计算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 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机计算,这样,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变得快捷、方便、准确。以下简要说明无相变时板式换热器的一般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传热和压降准则关联式为 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以下五个参数在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中是必须的: ?总传热量(单位:kW). ?一次侧、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 ?一次侧、二次侧的允许压力降 ?最高工作温度 ?最大工作压力 如果已知传热介质的流量,比热容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差,总传热量即可计算得出。 温度 T1 = 热侧进口温度 T2 = 热侧出口温度 t1 = 冷侧进口温度 t2= 冷侧出口温度 热负荷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m h,m 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 ph,C 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 为: 一侧有相变化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r,r1,r2--------物流相变热,J/kg; 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LMTD) 对数平均温差是换热器传热的动力,对数平均温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换热器传热难易程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此时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介质在逆流情况和在并流情况下的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 逆流时:并流时: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 下面有关统计热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微观平衡体系 B.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宏观平衡体系 C. 统计热力学是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D. 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两门学科 B 2.在研究N、V、U有确定值的粒子体系的统计分布时,令∑n i = N,∑n iεi = U, 这是因为所研究的体系是:( ) A.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独立的 B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相依的 C.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独立的 D.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相依的 C 3.假定某种分子的许可能级是0、ε、2ε和3ε,简并度分别为1、1、2、3 四个这样的分子构成的定域体系,其总能量为3ε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为:( ) A. 40 B. 24 C. 20 D. 28 A 4. 使用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要求粒子数N 很大,这是因为在推出该定律时:( ) . 假定粒子是可别的 B. 应用了斯特林近似公式 C. 忽略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应用拉氏待定乘因子法 A 5.对于玻尔兹曼分布定律n i =(N/q)·g i·exp( -εi/kT)的说法:(1) n i是第i 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 (2) 随着能级升高,εi 增大,n i总是减少的; (3) 它只适用于可区分的独立粒子体系; (4) 它适用于任何的大量粒子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1)(3) B. (3)(4) C. (1)(2) D. (2)(4) C 6.对于分布在某一能级εi上的粒子数n i,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n i与能级的简并度无关 B. εi值越小,n i 值就越大 C. n i称为一种分布 D.任何分布的n i都可以用波尔兹曼分布公式求出 B 7. 15.在已知温度T时,某种粒子的能级εj = 2εi,简并度g i = 2g j,则εj和εi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为:( ) A. 0.5exp(ε j/2kT) B. 2exp(- εj/2kT) C. 0.5exp( -εj/kT) D. 2exp( 2ε j/kT) C 8. I2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307K,相邻两振动能级上粒子数之n(v + 1)/n(v) = 1/2的温度是:( ) A. 306 K B. 443 K C. 760 K D. 556 K B 9.下面哪组热力学性质的配分函数表达式与体系中粒子的可别与否无关:( ) A. S、G、F、C v B. U、H、P、C v C. G、F、H、U D. S、U、H、G B 10. 分子运动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Θv越高,表示温度越高 B.Θv越高,表示分子振动能越小 C.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小 D.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基态的百分数越小 C 11.下列几种运动中哪些运动对热力学函数G与A贡献是不同的:( ) A. 转动运动 B. 电子运动 C. 振动运动 D. 平动运动 D 12.三维平动子的平动能为εt = 7h2 /(4mV2/3 ),能级的简并度为:( )

换热器计算步骤

第2章工艺计算 2.1设计原始数据 表2—1 2.2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基本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由热平衡计算的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l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N T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 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i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2.3 确定物性数据 2.3.1定性温度 由《饱和水蒸气表》可知,蒸汽和水在p=7.22MPa、t>295℃情况下为蒸汽,所以在不考虑开工温度、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壳程物料应为蒸汽,故壳程不存在相变。

对于壳程不存在相变,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其壳程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420295 357.5 2 + =℃(2-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310330 320 2 +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2.3.2 物性参数 管程水在32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参考物性数据无机表1.10.1】 表2—2 壳程蒸气在357.5下的物性数据[1]:【锅炉手册饱和水蒸气表】 表2—3 2.4估算传热面积 2.4.1热流量

192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全文

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西安工程大学 王晓杰 黄翔 武俊梅 郑久军 摘 要: 热管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空调领域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理论研究热管技术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外,设计出合适的换热设备对热管在空调领域的应用也及其重要。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其中热力设计计算大致可分为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和定壁温计算法。空调用热管换热器一般为气-气型换热器,文章主要针对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促进热管换热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热管 空调 热力计算 1 引言[1][2][4] 热管换热技术因其卓越的换热能力及其它换热设备所不具有的独特换热技术在航空,化工,石油,建材,轻纺,冶金,动力工程,电子电器工程,太阳能等领域已有很广泛的应用,制冷空调领域冷冷热流体温差小,因此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热管换热器对于空调领域来说也极为重要。 同常规换热器计算一样,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在这里主要对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做个介绍。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设计计算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定壁温计算法。常规计算法将整个热管换热器看成一块热阻很小的间壁,然后采用常规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离散计算法认为热量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传递不是通过壁面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若干热管进行传递,呈阶梯式变化,不是连续的。定壁温计算法是针对热管换热器在运行中易产生露点腐蚀和积灰而提出的,计算时将热管换热器的每排热管的壁温都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之上。从而避免露点腐蚀及因结露而形成的灰堵。 空调系统要处理的对象一般为室外新风或是室内排风,都属于气态介质,因此空调用热管换热设备为气-气热管换热器。本文将对空调用气-气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的热力计算做个简要介绍,文中的一次空气是待处理室外新风,二次空气可以是室内排风或室外新风。 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4] 2.1已知设计参数 一次空气质量流量M h , 进出口温度T 1,T 1’,二次空气质量流量M c , 进出口温度T 2,T 2’。一般六个已知量中,只要给定5个即可,另一个参数可由热平衡方程算出,如需要,还需给出一、二次空气的允许压降,二次空气出口温度未知时的计算过程为: ①一次空气定性温度T h =2 ' 11T T + (1) 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h p C 导热系数h λ粘度h μ 普兰德数h r P ②一次空气放出热量)(' 11T T C M Q h p h h -= (2)

换热器及其基本计算

姓名:杜鑫鑫学号:0903032038 合肥学院 材 料 工 程 基 础 姓名: 班级:09无机非二班 学号:\ 课题名称:换热器及其基本计算 指导教师:胡坤宏

换热器及其基本计算 一、换热器基础知识 (1)换热器的定义: 换热器是指在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中进行换热的设备。 (2)换热器的分类: 由于应用场合不同,工程上应用的换热器种类很多,这些换热器照工作原理、结构和流体流程分类。 二、几个不同的换热器 (1)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而壳管式换热器又可根据不同分为U形管式换热器、固定管板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几类。 (2) 套管式换热器 套管式换热器是用两种尺寸不同的标准管连接而成同心圆套管,外面的叫壳程,内部的叫管程。两种不同介质可在壳程和管程内逆向流动(或同向)以达到换热的效果。 套管式换热器以同心套管中的内管作为传热元件的换热器。两种不同直径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同心套管,每一段套管称为“一程”,程的内管(传热管)借U形肘管,而外管用短管依次连接成排,固定于支架上。热量通过内管管壁由一种流体传递给另一种流体。通常,热流体由上部引入,而冷流体则由下部引入。套管中外管的两端与内管用焊接或法兰连接。内管与U形肘管多用法兰连接,便于传热管的清洗和增减。每程传热管的有效长度取4~7米。这种换热器传热面积最高达18平方米,故适用于小容量换热。当内外管壁温差较大时,可在外管设置U形膨胀节或内外管间采用填料函滑动密封,以减小温差应力。管子可用钢、铸铁、陶瓷和玻璃等制成,若选材得当,它可用于腐蚀性介质的换热。这种换热器具有若干突出的优点,所以至今仍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答案

《热力学基础》计算题答案全 1.温度为25℃、压强为1 atm 的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3倍.(普适气体常量R =8.31 1 --??K mol J 1 ,ln3=1.0986) (1) 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 (2) 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 解:(1) 等温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 ?== = 333ln d d V V V V RT V V RT V p W 2分 =8.31×298×1.0986 J =2.72×103 J 2分 (2) 绝热过程气体对外作功为 V V V p V p W V V V V d d 0 300 3??-== γ γ RT V p 1 311131001--=--=--γγγγ 2分 =2.20×103 J 2分 2.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A 出发, 沿图示直线过程变到另一状态B ,又经过等容、等压两过程回到状态A . (1) 求A →B ,B →C ,C →A 各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W ,内能的增量?E 以及所吸收的热 量Q . (2) 整个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总功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总热量(过程吸热的代数和). 解:(1) A →B :))((2 11A B A B V V p p W -+==200 J . ΔE 1=ν C V (T B -T A )=3(p B V B -p A V A ) /2=750 J Q =W 1+ΔE 1=950 J . 3分 B → C :W 2 =0 ΔE 2 =ν C V (T C -T B )=3( p C V C -p B V B ) /2 =-600 J . Q 2 =W 2+ΔE 2=-600 J . 2分 C →A :W 3 = p A (V A -V C )=-100 J . 150)(2 3 )(3-=-= -=?C C A A C A V V p V p T T C E ν J . Q 3 =W 3+ΔE 3=-250 J 3分 (2) W = W 1+W 2+W 3=100 J . Q = Q 1+Q 2+Q 3 =100 J 2分 3.0.02 kg 的氦气(视为理想气体),温度由17℃升为27℃.若在升温过程中,(1) 体积保持不变;(2) 压强保持不变;(3) 不与外界交换热量;试分别求出气体内能的改变、吸收的热量、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 (普适气体常量R =8.31 1 1 K mol J --?) 解:氦气为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3=i 1 2 3 1 2 O V (10-3 m 3 ) 5 A B C

《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1

二、填空题 1. 封闭系统由某一始态出发,经历一循环过程,此过程的_____U ?=;_____H ?=;Q 与W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Q 与W 的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系统的宏观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与系统物质的量成正比的物理量均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300K 的常压下,2mol 的某固体物质完全升华过程的体积功_________e W =。 5. 某化学反应:A(l) + 0.5B(g) → C(g)在500K 恒容条件下进行,反应进度为1mol 时放热10k J ,若反应在同样温度恒容条件下进行,反应进度为1mol 时放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已知水在100℃的摩尔蒸发焓40.668ap m H ν?=kJ·mol -1,1mol 水蒸气在100℃、101.325kPa 条件下凝结为液体水,此过程的_______Q =;_____W =;_____U ?=;_____H ?=。 7. 一定量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的()20pV ?=k J ,则此过程的_____U ?=;_____H ?=。 8. 一定量理想气体,恒压下体积工随温度的变化率____________e p W T δ? ? = ????。 9. 封闭系统过程的H U ?=?的条件:(1) 对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过程,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有理想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压力恒定为100kPa 下的一定量单原子理想气体,其_____________p H V ???= ? ???kP a 。 11. 体积恒定为2dm 3的一定量双原子理想气体,其_______________V U p ???= ????m 3 。 12.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率θ r m d _______d H T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 度无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13. 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称为可逆过程。 14. 在一个体积恒定为2m 3 ,'0W =的绝热反应器中, 发生某化学反应使系统温度升高1200℃,压力增加300kP a ,此过程的_____U ?=;_____H ?=。 15. 在一定温度下,c f m m H H θ θ?=?石墨 ______________;2,()c m H g f m H H θθ ?=?_____________。 16. 在25℃时乙烷C 2H 6(g)的c m c m H U θ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热管换热器

1. 《热工学》,《传热学》里面有计算公式和公式推导 2. 各种手册里有更为直接的工程计算方法和参数列表,比如机械类手册,热工类手册、暖通类手册,压力容器类手册。 3. 计算热管换热系数可以采用有限元方法,ansys 、abaqus 都可以,如果有流固耦合,也可以用fluent 和cfx ,甚至是基于workbench 的多物理场联合仿真。另外还有流程类仿真计算软件,如aspen 之类的,这个软件一般应用在石化领域, 计算换热器比较有优势。 热管换热器设计 一台锅炉排烟温度为160℃,要求设计一台热管换热器,用烟气余热加热进气以提高锅炉效率。已知参数:锅炉排烟量f V =189000m 3/h ,迎风面风速=f u 2.9m/s ,排烟温度=1f t 160℃,设定出口烟气温度=2f t 118℃。需要空气的流量V l =120000m 3/h ,进气温度℃251=l t ,空气风速为s m v f /9.2= 选取圆片翅片强化换热。翅片管材料选择碳钢(w C =1%)。热管参数:热管蒸发段长取l 0=3.16m ,管外径d 0=34mm ,管内径d i =29mm ,壁厚δ0=2.5mm , 翅片高度H=12mm ,翅片厚度δ=2mm ,翅片间距mm s f 4.6=,那么翅片的节距 mm s s f f 4.8'=+=δ,每根管肋片数为n f =3160/8.4=376片。管排选用叉排布置, 迎面横向管子距离设定为m S T 115.0=,翅片管纵向距离m S S T L 115.0==。由于烟气和空气的物性很相近,取相同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结构参数。 1. 总换热量计算 定性温度t fm=℃1392 118 1602 t 21 =+= +f f t 查物性得: ) /(10473.3/10931.25682.0Pr )/(0793.1/8712.02 2 6 3 K m W s m K kg kJ c m kg f f f p f ??=?==?==--λν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