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三篇小说的比较
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与沈从文的《牛》的比较

 ̄-1 t  ̄ 手中
彭家煌的 陈四爹的牛 与沈从文的 牛 的比较
【 摘要 】中国的 乡土小说一 直因农业人 口的众多而繁 荣。鲁迅影 响下 出现 于 2 0 世纪 2 0年代的 乡土 小说与 3 年代 的京派 乡土小说 有着明显的不 同。彭 家煌的 O 《 陈四爹 的牛 》 与沈从 文的 《 》 牛 这两篇 小说 有很 多共同点 , 也有很 多不 同点。 同是 乡土小说这 两个流派的作品展现 出不一样的景致来。
对农民的同情。彭家煌 的 《 四爹的 陈 牛 》作者一再描写主人公猪三哈对妻 子的疼爱 ,在临死时 ,妻子仍在做对 不起他的事 时,他还对她恋恋不舍。
承 传 鲁迅 对 农 民 “ 其 不 幸 ,怒 其 不 哀
萧乾等作家的 乡土小说与前者差异明 调、 故事编织、 语言等方面都有差异。 次他 与牛为一点小事生气 ,用木榔槌 伯无意中打伤后 ,大牛伯与牛进行 了 多次对话 。牛分明是大牛伯 的伙伴 , 通过对相近题 目彭家煌的 《 四爹的 打 了耕牛 的后脚一下 , 陈 牛后脚 受伤 了, 牛 》与沈从文 的 《 》的比较 ,来探 不能在春种时耕地 了,大牛伯很是着 他 们地位是平等 的,想要丰收的心愿 牛 究这两个流派 的风格 的异同。 急 ,借 别人 的牛没借来 ,去兽医那里 是一致的。大牛伯在最好的耕种时间 为牛买药 ,趁着好天气 ,只好雇了人 去 向别人家借 牛,但是没有人愿意借 因为别人也要耕种。牛没借来 , 来耕种 ,人 不如他的牛让他 放心、信 给他 , 任。他 与牛 已经很默契 了。第四天牛 还得说半天话 ,浪费时间。但 是这很 终于能走了 , 他们 的心情都愉快起来 。 符合农民的行 为习惯。大牛伯 去请兽
给 牛脚 扎 了两 针 。 再 次 ,这 两 篇 小说 都 表 达 了作 者
《沈从文》读后感7篇

《沈从文》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读后感7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问题和主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有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读后感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作品的魅力和深度,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沈从文》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e79678be23482fb4da4c64.png)
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 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 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 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 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 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 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 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 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 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 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 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
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 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 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 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 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 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 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 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 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 等着傩送。作品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 来!”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 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 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 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
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

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沈从文和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对备受推崇的作家,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两位作家的作品常常被拿来比较,特别是在关于“乡土文学”的探讨中。
本文将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他们作为恋乡主题的代表作家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
首先,沈从文和汪曾祺都以乡土为题材,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讲述女主人公双儿的一生,表达了对黄土高原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赞美之情。
汪曾祺的《狗》、《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也以家乡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其次,沈从文和汪曾祺在描写乡土风貌和人物形象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沈从文的作品较为浪漫,他通过描写绚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表现了乡土的美好和宏大。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现实主义,他以许三观等普通人物为载体,真实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喜悦。
另外,两位作家对于乡村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达也有所不同。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于老百姓的生计和生活困境没有过多的呈现,更多地着重描写了他们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意。
汪曾祺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他透过作品对农民工、离乡背井者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深刻的触动,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问题。
同时,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沈从文的作品通常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他崇尚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具有诗意的表达方式。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为朴实,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他人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融入作品之中。
总体而言,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作家都是恋乡的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和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揭示了乡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沈从文作品中浪漫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一种超乎现实的美感;而汪曾祺则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土地与人的紧密联系。
虽然风格和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将乡土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重新审视内心对于故乡的情感与人世的无常。
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初探

四、悲剧表现形式
在优美的环境里,沈从文不时地将悲伤之情流露出来,
(一)微笑代替忧伤
表达出沈从文对当时社会的不断压迫,造成人性泯灭
沈从文在描写小说人物时,尽可能地表达真实 的看法。中国人的民族魂受到污染,沈从文希望当时
的情感。他曾说:“应该尽量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 的年轻人能看懂他的内心世界,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
·170·
牡丹
能释放自我,自己的言行都得以控制,长时间存在性 示人,将悲伤藏进去。在沈从文的描绘中,不论是描
格缺陷的问题。作者大声控诉,这样的“文明”不是 写风景还是人物,都是他悲伤的开始。通过对美丽风
进步,它会造成人性扭曲,自我的道德观严重缺失。 景的叙述,沈从文将自我情感通过风景的美丽渐渐地
三、都市文明下的乡村悲剧
时出版了《长河》,这一文中写一个小村庄受到当时 得出美丽的世界只能用更多的悲哀进行交换的结论,
的压迫,本来宁静的溪水被搅成浑水。反映出乡村简 通过悲哀才能将美丽永记在心,悲伤在美丽的背影里
单朴实,而在社会的不断压迫下乡村却逐渐地丧失了 逐渐浓厚,浅浅的美丽背后隐藏巨大的悲伤,这是在
原本的美好,讴歌一幅宁静美好的闲暇生活,同时惋 沈从文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悲伤意识。
生第三种悲伤创作形式,在亲眼见证军阀对社会的严 始的风俗美、人性美有着深刻的向往,人与自然的不
重影响下,一个简单的小村庄所被破坏。由于军阀的 断融合,人际关系的融洽,都是沈从文多年来的向往,
打压,妻离子散,很多人都是无家可归,面对这样的 但这样的奢望是通过更多的人用性命交换的,是受到
情况,沈从文更是在文学中给予了深刻刻画。在抗战 社会的“文明”所迫害的。我们能从沈从文的文章中
二、都市文明悲剧 通过沈从文的描述可以体会到农村基层人被社 会压迫的悲惨现实。然而,沈从文的笔锋一变,由乡 村一下子转化成都市文明。通过乡下人的口吻冷眼对 待都市人群,语言充满讽刺,像是对当时的社会充满 嘲讽。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市人群靠着声名显赫的家 庭,做一些不齿之事。在当时的社会中,金钱操控着 一切,在金钱与欲望的双重诱惑下,名流之辈渐渐流 露出贪婪之色,对金钱与欲望的渴望促使人们背叛人 性,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纸醉金迷, 沈从文将这一切的罪恶源头指向了都市社会,不断地 对都市社会进行批判,揭示出都市生活的两性化的虚 伪假象。沈从文的《八骏图》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文章, 通过对八名教授的描写,沈从文将都市社会对人的腐 蚀度进行严格控诉。文中所提倡的“文明”不断腐蚀 着当时的人群,导致很多人被这种文明“捆绑”,不
第十节 沈从文

第十节沈从文1、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924年至1927年间,是他小说创作的早期阶段。
这是一个初学用笔的时期。
其作品主要涉及两大题材领域,即一、乡土的回忆与描摹;二、都市的见闻与感慨。
前者集中展示湘西风情。
其中虽不乏异域情趣,朴讷的叙述颇多生活原色,但由于技术的幼稚,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民情风俗与自然风光的表象展览,一种较为简陋的忆往的纪实;后者或是暴露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空虚、庸俗与无聊,或者抒发自我初入都市的孤独、陌生以及渴望人间温暖与同情的灵魂痛苦,一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叙写。
但由于题材缺乏典型的提炼,其中暴露上层社会部分,虽着意于讽刺,都因尚未掌握讽刺艺术的规律,结果反成一种都市病态的展览。
1927年至1930年,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在此期间,他的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开始从早期自然主义的印象捕捉向现实主义深入刻画转变。
与此同时,他还开始了两种不同写法的尝试,即一、以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为依据加以完成,极富浪漫情调的作品,如《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等;二、融会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抒情为一体的作品,如《渔》等。
而有关都市讽刺的作品,则摆脱了早期不善讽刺的幼稚,始于《有学问的人》,止于《烟斗》,开始形成自己的讽刺品格。
进入3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期。
这时,创作题材迅速朝两个方向聚拢:都市上流社会及乡村下层人民各种生命形式的叙写。
在创作方法上,则集中表现为都市讽刺、乡土写实和在乡土写实基础上的抒情三种主要形态。
作为联结他对都市与乡村观照的纽带,则是从道德与人格气质角度的两相对照对人性状态的考察,从中寄托他对现实人生及现代中国问题的思考。
2、总体特征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政治之变不同,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浅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句子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句子特色向红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本文选取了沈从文部分都市小说,作为主要语料,从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中的句子长短,以及句子所使用的对偶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去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句子特色,并认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的句子,具有对称错落美和韵律美。
关键词:沈从文;都市小说;句子特色作者简介:向红艳(1992-),女,苗族,湖南湘西人,语言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38-02叙述学将作品中的语言分为两大类,讲故事的人所用的语言是叙述语言,人物角色所使用的语言是人物语言。
不同的作家对于这两种语言的使用也各有偏好,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让人物语言洋洋洒洒的发挥,用长句子表达了人物内心隐秘矛盾的情绪;《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则用简短粗俗的乡土语言,表达了刘姥姥乡下蛮人的直爽和粗陋。
福克纳在叙述作品时好用长句,有的句子甚至超过了两三百个词;赵树理叙述故事时则喜用短句,阅读他的作品时就如同阅读那些简炼的民间故事。
沈从文在选择句子时,也有自己的喜好,在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都颇具特色,我们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长短交错的叙述语言沈从文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并不是一味喜用长句,或是一味好短句,而是长短交错,一唱三叹,就如同溪边竹林的翠鸟之歌,活泼灵动。
一个曾经被人用各样尊敬的称呼加在名字上面的主人,国会议员,罗汉,猪仔,金刚,后来又是总统府顾问,参议,于是一事不作,成为有钱的老爷了。
(《绅士的太太》)这段在介绍绅士的文字中,有67个字,共有9处停顿。
整段文字的节奏大致是:23--4—2—2—2—9—2—6—8,可以明显看到句子中的字数时多时少,长短参差,念起来就好像现代诗,让我们不由得感受到了人物稳定而又更迭的命运。
沈从文与师陀乡土小说中故乡情结的比较

沈从文与师陀乡土小说中乡下人的比较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
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
1.同是对故土的眷恋,沈从文与师陀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于沈从文而言,他在精神上与城市格格不入,故乡始终是他心中最为柔软与纯净的精神栖息地。
沈从文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早期创作多为抒写自我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其主人公多为客居北京的穷困潦倒的青年人,他们挨饿、受冻,更没有什么朋友,在都市社会的实利主义中饱受凌辱和歧视,精神上异常苦闷,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沈从文初来北京时的情形。
都市的喧嚣、躁动、冷漠无疑使沈从文感到深深的隔膜。
在20年代初期,他写下了一批生动的乡土文学作品,如《玫瑰与九妹》、《腊八粥》、《炉边》等。
他写故乡的风俗与美食,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他正是借此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一条温情脉脉的情感溪流在这些回忆里流动——一种对孤独的、为人情冷漠挫伤的都市生活经历的心理反应现象”。
师陀也批判都市,正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失望激起了师陀对故乡的诗意怀念,那文明未曾侵染的田园式的宁静始终是师陀文学想象中凝固的华彩。
但师陀无法像沈从文一样在现实面前闭上眼睛,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每当他提笔怀念故乡时,那破败萧条的景象便如挥之不去的梦魇萦绕在他心头。
对故乡的衰败与凋零,他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失望、压抑和憎恨。
新文学的文化怀乡,集中呈现为对于城市的异己感和对于乡村的情感回归,然而师陀却持有双重的批判视角,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着那他对待故乡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他厌恶这片土地,永不能扎根于其中,却又留恋着这片土地,同情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三篇小说的比较
李维 201004101127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写有关沈从文的论文,之所以对这个作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是由作
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与众不同表现决定的,因为他既不从属于任何的党派政治,又不从属于
现代商业文明,他只是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周遭的一切。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沈
从文的这一点独特之处,才让我觉得他的创作更接近我心目中的“文学”的定义。在积累了
更多的材料和阅读了更多的沈从文的原著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一定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之
上,再回过头来看沈从文的作品,确实给人更上一层楼的开阔。
沈从文的所有创作之中《边城》、《三三》、《萧萧》三部小说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三
部作品在我看来是沈从文比较成熟的三部作品,我想在沈从文所有的创作之中这三部作品应
该在某一个方面具有代表性,所以这里拿出来做特别的分析。
《边城》、《三三》、《萧萧》三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共性的,小说的文化背景、地
域特色、甚至是人物特征在某些方面都有其共通性。而且这三部小说创作的时间也是十分的
接近,《萧萧》最短写在一九二九年冬,然后是《三三》写于一九三一八月年。最成功的应
该就是《边城》,这一部作品作者一九三三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完成,这也是三部作品里面
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大致体现了作者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沈从文是一位高产
的作家,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三部作品代表了他的一种创作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他以川湘交界的茶峒小镇为创作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
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突显了人性的
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寄托了作者“爱”与“美”的文学理想。《边城》这
部爱情悲剧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
人事命运,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作者所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
朴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
自然美的渲染,由此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时期的那块湘西神土。
《边城》故事的最后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我想这也并不就是悬念,只不过是作者,不
愿意破坏故事的美感而故意设置的一个所谓的“悬念”,像这样的手法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之
中的应用也并不少见,就像“梁祝化蝶”一样,只不过两种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我本人觉
得《边城》本来应该就是一个悲剧,这一点或许从汪曾祺的评述之中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得出
一些问题。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和沈从文一样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师承关系,汪曾祺
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了沈从文的乡土叙事风格,汪曾祺也由此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他是
这样评价《边城》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部怀
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萧萧》中的萧萧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的乡村姑娘,小说之中的
萧萧很小就被嫁当童养媳,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也因为不愿付负责任而出
逃,萧萧因为怀孕被囚禁,按照当地的规矩,萧萧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被发卖,要么沉塘。
但是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并且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
接受,并且他的这个私生子也娶了童养媳,又有一个和她相同命运的女孩,一切又回到原点。
似乎萧萧的悲剧更能说明一种历史的悲剧,生活绕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但是细细品
味作者又的确不是在说明某一个人生哲理,它更像是在描述萧萧那种身处悲凉之中却又毫无
意识的悲哀,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主题,在这一部小说之中体现得并不是那么的充分,那
就是沈从文的“乡下人”眼光来审视城市,沈从文曾经在各个场合说过自己只是一个“乡下
人”,对沈从文来说,当他的生命足迹穿梭于二十世纪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空间时,
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乡下人”。他在很多的场合提到自己就是一个“乡下人”,比如说在《新
湘行记》中他是这样说的“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
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
沈从文的“乡下人眼光”在这一部小说之中已经有所体现,例如女学生作为小说的后景
不断的从庄子边“经过” 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
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
持着距离与好奇。而这一种乡下人的眼光在《三三》里面体现的最为充分
三三是杨家碾坊的女儿,三三年幼时父亲早逝,和母亲一起长大,十五岁的三三和城里
来乡下养病的白脸少爷相遇,从此之后三三心里对白脸少爷多了一份介怀,三三的爱情也就
此萌动,直到有一天母女两到城里去看白脸少爷的时候,却又听到少爷已经死去的消息,白
脸少爷的死打破了三三一切关于爱情的幻想。故事就这样结尾,没有戏剧没有冲突,全篇充
溢着的就是这样一个悠忽而来又悠忽而去的梦境。《三三》从故事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
剧,但是我们从小说里面却读不出一点爱情悲剧中悲的味道,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情悲剧把
现实世界与理想的湘西世界相连,将爱情的悲剧包裹在理想的湘西世界之中,这是沈从文小
说独特性的体现。
《三三》里面的乡下人眼光应该是最明显的了,面对城里来的白脸少爷,三三充满了乡
下人的好奇,甚至是少爷身边的一个丫鬟三三也报以怀疑,不理解以及乡下人的欣羡,而三
三的母亲则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小说之中三三母亲对于城里生活的渴望我们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她不知道城里有更多的人想逃离那里,希望获得他们不曾拥有的自由祥和的生活。
三三除了描述那种纯净蒙昧的感情之外另一个主题便是从乡下“生”的一面暗示城市生
命的“死”,白脸少爷到乡下来就是养病的,这也许就是是某种暗示,在小说之中城市生活
是“病”的是“死”的。沈从文的乡下人眼光是独特的,从偏僻的湘西到现代都市,沈从文
遭遇并且真切体验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转型时代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由于自身承受这巨大
的文化反差与冲突,沈从文的现代性体验,较之他人更为强烈。我想或许这就是沈从文的独
特所在。
分析这三部小说之中的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其实萧萧、三三还有翠翠都有很多的相似
之处,这些姑娘都没有完整的家庭,都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她们都是一样的温婉如水、恬淡
自守,这些姑娘不仅拥有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洁的内心。这些都是沈从文笔下最
具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她们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在这三部小说之中都有着一个悲剧的内核,《边城》的结尾是天宝死,爷爷死,傩送远
走,会不会回来,我更倾向于回不来;《萧萧》的结尾花狗出走,萧萧也免于沉塘或者发卖,
甚至养了一个私生子在婆家,并且这个私生子也娶了童养媳,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显示出
一种充满历史循环感的按惯性生活的自在生活图景,或许这就是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
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三三》的结尾白脸人最终病逝,就是这
个白脸男人的病逝终结了三三所有关于爱情的幻想。
这三部小说在情节上面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三部小说归结一下,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同时包裹这个内核的就是湘西美好的边地风光,以及当地居民淳朴善良的民风,以及当地人
与人之间美好而淳朴的情感。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总是会为这样的一些细节所打动但是我们
却又很少关注到作品真正要传达的最本质的东西,作者在植入这一个故事原型的时候用以包
裹的东西实在是很精美,这就是当我们真正发现故事的悲剧内核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觉得故
事的美感被破坏,这一点上面沈从文是高明的。
而沈从文在评述《湘行散记》的时候多多少少的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些什么:这四个性质
不同;时间背景不同;写作情绪不大相同的散文,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贯穿其间,即作品浸
透了乡土抒情诗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
这或许是属于我本人来源古老民族上的固有弱点,又或许只是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折的一种
反应现象,我“写”或者“不写”都反应这种身心受过严重挫折的痕迹,是无从用任何努力
加以弥补的。
按照文艺理论的划分,沈从文的创作应该是要被划到浪漫主义风格里面去的,他的作品
风格浪漫而富于诗意,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过于超
脱,让人感觉是另一个乌托邦,又一个桃花源,那里山水美、人情美、风俗美。俨然是另一
个桃花源,沈从文用笔墨构筑的湘西世界是对中国古典诗意境界的继承和开拓。他借湘西边
地风情更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境界。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也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发现,同样是京派作家的汪曾祺
他的创作更习惯于在小说之中套嵌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按照文艺理论的说法,就是汪
曾祺在小说之中经常会运用到“母题”这一元素,但是故事背后的风景是不断变化的;而他
的老师则恰恰相反,沈从文所有故事的背景都是湘西题材,但是沈从文较少的运用到“母题”
也就是说沈从文小说的舞台是固定的,但是上面的戏剧是丰富多彩的,这或许就是沈从文高
于汪曾祺的原因所在。
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逐渐被人们发现的,按照文艺理论的观点这或许就印证了
那一句“历史上曾经受到冷落过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遭受冷落”。
中文101李维
2010041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