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瑶〖国画作品〗
国画篇之《芥子园画传》龙谷大学藏本(山水篇)欣赏

国画篇之《芥子园画传》龙谷大学藏本(山水篇)欣赏《芥子园画传》为王概所临摹,李渔作序并刊行,历经三年最后完成。
此书摹绘精到,镌刻工整,能与其匹配的书世上难找,早已流行海内,凡是画家手中都藏有一册。
此书成于康熙十八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原版初印本无法获得,而作坊辗转翻刻的版本,又难免存在讹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想获得善本实在不容易见到。
巢勋为张子祥先生入室弟子,时常与其师谈起《芥子园画传》的高妙,打算依据先生收藏的善本,重新校对刊行。
没有完成,而子祥先生去世。
如今先生的后代益卿、茂才,能够完成先辈志愿,将此书交付石印。
巢勋及王松堂求我作序,我对绘画属于门外汉,不知道怎么作序?不过松堂及巢勋的要求,不敢推辞,于是依据自己的见闻,收集整理成篇作为答复。
画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据我所知,最早的应该是南齐谢赫的《画品录》,品评画家优劣,自陆探微以下共二十七人,分为六品,各作评语。
画家所谓的六法最早出现在此书。
其次是陈姚最所撰的《续画品》,继谢赫《画品》之后而作。
书中收录凡画家二十人,加以评论,共十六篇。
只按照时代叙述而不分等级,与谢赫《画品》体例不同。
再次是《贞观公私画史》,为唐裴孝源所撰。
此书虽然以《贞观画史》为名,其实所收录的都是隋代官库收藏的作品,画家也截止到隋杨契丹,记录的只是隋代藏品到唐代贞观初年还保存的作品。
前面列举作品的名称,后面列举作者的姓名,根据《梁太清目》记录的有无而分别标注在下面。
想考证隋以前名画最早的目录只有此书。
张彦远所作《历代名画记》,前三卷都是画论,四卷以下都是画家小传、逸闻佚事,引据繁富,大多可以用来考证,不只是品评作品而已。
《唐朝名画录》为唐朱景玄所著,所录画家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各分三等,逸品则不分等。
画家所谓的逸品从朱景玄开始。
又有《画山水赋》并且附录《笔法记》,相传为唐荆浩所撰。
然而词句艰涩难懂,可能是出于他人所依托,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而且所论画法时有可取之处,所以也能流传至今。
吕兆坤山水画作品画意难求如是我说

1988年生于山东。
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2016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吕兆坤吕兆坤 洞天山房 70cm×140cm 2019年画不下去了就去睡觉,选择短暂的遗忘,让醒来的第一眼再观。
折腾一张画,从最初模糊的冲动,到如潮水一般的来临,可又要那样平和地去呈现。
纸上跋涉,自我否定的年月,艰难并快乐着。
作为门外汉的痛苦,我想不起多少夜晚在灯光里对那斑斑痕迹看了又看。
我不想说好难,可是真的好难。
失败是常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不经意间的巧妙最难拿捏。
贯穿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松弛,游离也暧昧,意识的构建与垮塌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替的。
画的黑、淡、密、简都或许不是目的,关乎尺寸或支撑起画面来的并非单纯的符号。
从最初能完成一张画的沾沾自喜到现在越画越难感受,艺术的直觉伴随而来的有时无关乎技法,但又不能完全离开技法。
李可染先生有“废画三千”说,或许正是无数个意识状态在笔与纸的摩擦生成中逐渐走向自我知觉的准确境地。
我不太懂“创新”这个关键词,相反我更看重“深入”这个词,传统的体量不可以看作只是简单的沟壑皴法。
真山就立在那,写生是为了完善内心之山水的残缺。
生命之体验和自身向往才是要去的方向。
研究只可视作课题,离艺术还有很远的距离。
那样的天人合一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性灵中,让它清晰起来总要花时间去不断沟通。
功夫在外而发于内,感觉上的事说不清,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也最难习得。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还是因为支撑一张画的精神往往恰到好处地达到或超出了经验之外。
自我意求有好也有坏。
内外的平衡与畅通需要反复打碎再建立,否定之否定后的再否定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说这样是有目的的,倒不如说愿意自主地去自我完善。
传习下来的经典和当下的自然,形成这样一个脉络和关系,必有它特有的规范。
看别人的画一般我都是率先寻找优点,看懂了就记下来,看不懂的地方就自问两个问题,是我审美不够还是这个地方确实存有问题。
不好的自不用说,也没必要说,意识是因人而异的。
贵州本土画家及贵州书画市场常见画家资料整理

白廬:1917年生,上海崇明人。
號思齊堂上人,著名畫家,國畫大師齊白石高徒,白石老人賜名白廬,隱于鄉間幾十年,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以書畫為樂,所做花鳥功力彌漫,碩可亂真,老人超然室外,布衣一生。
包俊宜:1956年生。
字瀚之,漢族,祖籍江蘇太倉,生於貴州貴陽。
受教育陳恒安、戴明賢。
擅長多種書體,尤以篆草見長,所作篆體古樸自然,草體宗法黃山谷兼取王鐸,簡樸清逸。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扶芙印社副社長、貴州省書法學校教務長、貴州書畫院副院長。
鮑賢倫:1955年出生於上海。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浙江省文物局局長。
查曉:1963年生於遼寧沈陽,祖籍重慶江津。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會員、貴陽市南明區美術協會副主席、貴陽市政協畫院辦公室副主任、貴州白雲畫院副院長、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一級美術師。
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先後師從貴州省著名花鳥畫畫家魯風、譚滌非等先生,專攻寫意花鳥。
柴建方:1943年12月出生,河南鄲城人,1968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曾任攝影記者多年。
系中國書協二屆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寧夏書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擅長行草隸篆諸體以及篆刻藝術,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大型書展并多次獲獎;被中南海、外交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長城碑林等國內外百餘家陳列、刻碑和收藏,作品入選國內200餘種大型集子,傳略十多部詞典。
陳半城:1940年出生於安徽省懷遠縣。
北京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四川中山書畫研究會研究員,成都錦水書畫院院士。
陳恒安(1909-1986)原名德謙,字恒堪,號寶康,晚年自號黔靈老學,貴州貴陽人。
中國著名書法家,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精研甲骨、經文、竹簡、帛書、等各體文字。
書法諸體咸備,尤以大篆和行書見長,所作章法考究,結體精當,樸厚沉雄,堪能雅俗共賞。
大画家刘狄洪先生的创作风格浅析:清远蕴意境浑然自天成

大画家刘狄洪先生的创作风格浅析:清远蕴意境浑然自天成刘狄洪(1937年-2018年),江苏南通人。
他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大画家,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刘狄洪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山水、花鸟、人物、风景等多个领域,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狄洪先生的画风独特,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风格与技法。
他的作品以其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吸引人,令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中国画卷之中。
他的作品清远蕴意境浑然自天成,散发出深邃的艺术魅力。
刘狄洪的作品清远蕴意境,体现在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诠释上。
在他的作品中,山水、花鸟的形象在他的笔下不再是生硬的复制,而是融入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他的山水画描绘得凝重深邃,水墨缥缈,泼墨立意,墨韵悠长,自成一体,寄情山水,造化人生。
他的花鸟画则以一种凝神出鹊,活灵活现的笔触,将花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面上,透出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灵性美。
刘狄洪先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入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理解与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展现出清远蕴意境的特质。
刘狄洪的作品境浑然自天成,展现在他对艺术创作的深思熟虑和匠心独运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观照,更有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绘画的技法为基础,同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使得他的画面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色泽交融,层次分明。
他在创作中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显得更加自由和大气。
刘狄洪先生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赋予画面以新的背景和内涵,境浑然自天成,完美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巧。
刘狄洪的作品清远蕴意境浑然自天成,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心中的价值和地位。
他的作品贯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涵,同时又不失对现代生活的诠释和表达。
刘康书画作品欣赏

刘康书画作品欣赏作者:龚泓铭
来源:《祖国》2019年第14期
刘康,男,1975年出生,北京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画院画家,清华美院溢彩画工作室画家。
以泼彩,溢彩,积彩为主要研究方向。
善于将传统山水、花鸟,写意、工笔等绘画方法与溢彩、泼彩相结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
刘康的泼墨、溢彩作品,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元素,又充满现代感,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由于泼墨溢彩画的创作过程极为复杂和特殊,所以每一幅作品创作出来都是孤品,不可复制。
刘康的用色极为大胆,经常是大红大绿,大青大紫,无拘无束,无遮无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涌动的岩浆,咆哮的黄河,干烈的黄土高坡,蓬勃的原始曠野,撕裂着整个画面,形成一种残缺的完美!有时刘康的用色又平静柔和,轻轻淡淡,似有似无。
优雅的江南园林,安静的田边野境,荷塘月色,孤鹜寻栖,给人一种平静和谐之美。
刘康的绘画既有中国画“多点透视”的风韵,又有西方印象派的风格。
经常是山上有河,云在水下。
这些看似在自然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刘康的绘画中比比皆是。
然而,观者随着焦点的转移,却也不觉得突兀,反而有一种和谐自然之感。
前辈评价:
孙伯翔:守旧易、创新难,刘康行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值得鼓励!其作品多用色,画面协调,色彩明亮,应注重与传统相结合,多在写上下功夫,做到有所能而后有所大。
任云程:刘康用一些新的技法将水墨、色彩进行融合,大都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象的自然重合,极具神韵;但创新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相信经过刘康的努力,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取得成功。
中国画论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画论—创作得出理论:①画史②画论什么是美术?也就是美术包括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绘画、书法。
“art”拉丁意为“美术”“art”是: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第二章春秋两汉的画论1、有两个特点:①画论的人不是画家。
②其意不在论画而是用绘画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
2、孙子⑴“绘画后素”说明人的自然美就如同绘画以朴素为美。
⑵“周明堂画”说明画能教育人。
3、庄子的“解衣般礴”反映艺术创作的一种大自然境界,一种放松心情、自由的境界。
是创作的一种状态。
①鼓盆而歌②庄周代碟③濠梁观鱼韩非子关于论画及刻削之道:⑴关于绘画的难易:“画鬼魅易,犬马难”说明最熟悉的东西难画,不熟悉的东西易画。
⑵关于雕刻的规律:“雕刻之道比墨可小也”说明道理是:在开始雕刻的时候,要把鼻子雕大些,眼睛雕小些。
韩非子则引申说明为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也是做事的方法。
5、《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⑴“画者谨毛而失貌”“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的言论,意思是说,作画时如果处处求得细致缜密,则会失掉物象本来的面貌。
说明不要刻画不重要的,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照顾整体。
⑵“君形者”“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所谓的“君形者”就是与形对应的“神”,也即中国画里面的气韵。
说明绘画首先要神似,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6、《左传》“使民知神奸”出于《左传》“司母戊方鼎“世界上最大的鼎。
7、王延寿“汉鲁灵光殿画”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画论1、陆机的绘画功能“存形莫善于画”说明视觉形象是绘画的基本特征,绘画有形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要传达形象用绘画来表达。
2、顾恺之的绘画理论⑴顾恺之的代表画作:《洛神赋》⑵顾恺之的著作理论:a、《魏晋胜流画赞》b、《画云台山记》c、《论画》⑶顾恺之的画论:a、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b、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c、提出“以形写神”及“迁想妙得”⑷顾恺之的名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写照:画像阿堵:眼睛(方言)⑸“迁想妙得”说明要充分发挥联想才会得到妙的好的东西。
张大千秋水春云画赏析

张大千秋水春云画赏析
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泼墨山水和花鸟画著称。
其中,他的《秋水春云》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赞誉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秋水春云》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的山水画,画幅较大。
整幅画以泼墨技法勾勒出层峦叠嶂的山川,山势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壮丽的山水美感。
整体色调以灰黑、墨绿为主,给人以沉郁、深邃的感觉。
在画面的右侧,张大千以淡墨勾勒出一片水面,微波荡漾,蓝色暗示了水的清澈和深邃。
而在画面的左侧,他用淡墨勾勒出一阵风吹起的云雾,云雾卷曲而上,形成一种神秘、飘逸的氛围。
这幅画中的山水景色虽然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但张大千却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赋予了它一种现代感。
他将墨色的运用推到了极致,通过泼墨的技法将山水意境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深沉。
他运用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以及线条的细腻和流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除了技法上的创新,张大千在这幅作品中还运用了他独特的写意手法,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他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川的轮廓,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注重表现整体的气韵和意境。
他将山水与云雾、水面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
富有诗意的画作。
《秋水春云》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展示了张大千作为画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这幅画展现了张大千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诠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画家刘国恩作品赏析

画家刘国恩作品赏析
【艺术简历】
刘国恩(九头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品画院副院长,刘国恩美术馆馆长。
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
现任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作品:
《至圣居》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画展、获优秀奖
《秋思》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获优秀奖
《本溪水洞.秋》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
《梦游故里》入选“首届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霜华静碧空》入选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辽宁展区展
《铁骨铮铮》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宁展区展
《传统与现代》入选“纪念黄公望全国山水画展”
作品入编《美术》《国画家》、《中国画研究》、《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百余部专业刊物,曾多次举办个展及联展,作品被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刘国恩画集》《刘国恩山水画集》多部。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