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述评_惠敏

惠 敏(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收稿时间:2010-05-30作者简介:惠敏(1965-),女,山东诸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
摘要: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德国的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是最有影响的三个学派。
关键词:西方大众文化;法兰克福批判学派;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10)04-0076-051.0引言在西方,“大众文化”对应着英语中的两个词汇:mass culture 和popular culture 。
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理论家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 )以“mass cultur e ”表述大众文化。
他们认为,mass 有“乌合之众”之义,所以,mass culture 是一种为平民准备的低等文化,这反映出了精英人士对大众文化的蔑视。
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 ms )不喜欢mass 这个含有轻蔑意味的英语词语,而以“popular culture ”表述“大众文化”,他认为popular 一词不含贬义。
威廉斯重视平民及一般人的能力,是在肯定的甚至赞扬的意义上使用“大众文化”,相信它是民众为自己创造的东西,体现出对于大众文化的宽容态度。
后来,美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 )又提出应当用mass culture ,而不用popular culture 来称呼大众文化,因为popular 含有流行、通俗、庸俗之义,popular culture 多译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它更强调了一种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进行”时态。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 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
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
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以作为主要分析视野和方法。
这种照搬套用的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方“语境错位”问题。
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
诚然,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对于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也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但是,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其在过高估计大众个。
性被文化工业摧毁程度的同时,过分地简化了大众接受和使用文化工业产品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点上,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具有纠偏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不仅注意到了自上而下宰制性力量对大众的控制和操纵,更看到了从属者自下而上对宰制性力量的抵抗和颠覆,重新认识到了大众的文化辨识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重估了大众文化政治的进步性潜能。
正因如此,如果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大众文化理论接合起来,并经过从西方地方性语境到中国地方性语境的转换,会有助于更全面、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引言: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一、大众媒体与中国文学的媒介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主要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大众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传播的媒介转变。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上阅读作品,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会。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1. 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受众范围以前,由于印刷物的限制,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而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增加了作品的影响力。
2. 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也促进了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作家可以更方便地与读者进行交流,获取到反馈和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舞台,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3.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大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学作品得以展示,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少数群体的声音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推动了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三、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大众媒体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大众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过载,人们更容易被短期、低质量的信息所吸引,导致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度降低。
大众文化心得

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一、大众文化的娱性功能自1942年以后,主流文化经过民间话语的"转译",具备了大众文化所有的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大众文化"是"大写的文化",它所强调、宣扬的是与国家民族相关的宏大叙事,它的目标诉求是动员和组织民众参与到民族救亡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因此,这个"大众文化"虽然形式和内容已被人民"喜闻乐见",但它并不是"市场化"或消费性的。
三十年代以上海城市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后来主流文化的叙事中基本被中断,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它被认为是"不健康"和具有"腐蚀性"的。
"红玫瑰"或"礼拜六"以及舞场上的靡靡之音,在大众化的"红色经典"面前不战自败。
因此,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消费性的大众文化没有生产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发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商业文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
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海外华文电视连续剧等,以另外一种方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
这一文化形态被称为"快餐文化"。
但它讲述的内容和方式,都是老百姓所熟悉并乐于接受的。
这些作品的基本内容都与道德、伦理、亲情、血缘相关,都是寻常事、平常心。
用迎合百姓心理和趣味的方式实现其商业诉求的目标。
在接受港台文化"反哺"的同时,大陆文化市场也在试探性地寻找自己的商业文化形式,在这一形式尚未成型之前,市场首先找到了过去的"替代物",即以"闲适"散文领衔主演的非意识形态文学。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姓名: 梁亚芬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班级: 公管41学号: 2234131指导教师: 夏如兵职称: 副教授2007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梁亚芬指导教师夏如兵摘要: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已是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其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倒退共存的特征,但作为一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地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上,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积极建设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提高、规范的工作,才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建设The Summary of Mass Culture Research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ng YafenTutor Xia RubingAbstract:Nowadays china,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is a highly visible phenomenon. It is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 integral part. Popular culture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so as to the city for public consumption targets, through the mass media to disseminate non-depth, systematic, easily replicat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ket law of mass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Popular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n its development,inevitably have some negative impact,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ogress and retrogression coexistence features, but as a social developmen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culture, more popular culture to show the positive side. Therefore, in dealing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 culture, we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building a positive attitude,do a good job targeting guidance, improve and standardize the work in order to create what we need i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pular culture.Key words:Mass culture; China;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of
criticism and research,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its mass
process.This
culture
theory development
of mass
paper
describes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为更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议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并开发建设了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加工和服务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全国最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
关于同意使用本人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 谢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manipulation of other features.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mass
discuss the
culture
and the
era
of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limitations,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导言随着大众媒体的迅速进步和普及,文学传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20世纪90时期以来,大众媒体对于中国文学传播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干系进行阐释,探讨在中国文学传播方面的变革和进步,并探究其影响。
一、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1.媒体普及与读者扩大20世纪90时期以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进步,大众媒体进入了一个高速进步的阶段。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迅速得到和传播信息,手机的普及使得阅读和文学更加便利。
这种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读者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2.传播速度与效果的提高通过大众媒体,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
作家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迅速上传,读者们可以实时地得到最新的文学作品。
这种传播速度的提高,使得中国文学的传播更加快捷高效。
同时,大众媒体还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
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各种渠道,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读者的生活相结合。
例如,通过电视剧或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通过影像的方式更直观地传达了作品的情感和意义,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3.文学资源共享和多元化大众媒体的普及和进步也带来了文学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
通过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形式,文学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分享。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挑战1.商业化倾向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传播也面临着商业化倾向的挑战。
一些受市场需求驱动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媒体推广,而一些非商业化的高质量作品往往被轻忽。
商业化倾向的传播模式可能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对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构成一定的恐吓。
2.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大众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的碎片化和得到的浅显化。
在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文学作品往往只能被快速阅读和浅尝辄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论文#5山东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3JOU 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o.3M ay.2002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张捷鸿(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大众文化自90年代起就进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引人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但不论研究者选择了什么态度,都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文化环境的关注。
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每个派别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制约,互相供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范式;分歧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2)03-0030-04A Su mmary of research on mas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ZHA NG Jie-hong(Literature College,S handong Universi 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M ass cultur e has come into the v ision of the resear chers ever since the1990.s.W hat at-tracts people most is that in this resear ch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re has been very different opin-ions and v iew points.But no matter w hat attitudes t he researchers has,it shows their deep concern for mankind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cul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mass culture;r esearch;theory for m;diver gence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90年代以来,也慢慢地进入了知识界的视野。
1991年第一期5上海文论6就发表了有关/大众文艺0的一组文章。
尽管他们那时还不能明确地用/大众文化0对其所关注的文艺现象进行命名,但他们的讨论却已经涉及了大众文化的机制、特性、艺术规律、生产、流通及消费方式等问题。
1993年以后,与之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5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6、5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6[1]、5大众文化时代想象力的衰落6[2]、5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06[3]等文,都敏感地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给中国当时的文化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运用法兰克福的理论范式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之后几年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收稿日期:2001-01-20作者简介:张捷鸿(1955-),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整个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都在谈论它,有人对之极尽赞美,拥戴有加;而有人对之怒不可遏,义愤填膺0[4]。
90年代中期有学者谈到要对大众文化选择第三种立场。
作者指出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分别代表了道德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国知识界之所以在大众文化这个问题上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因为双方评价的标准不同。
因此提议选择第三种立场来阐释和评价中国文化的问题。
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第三种立场,但却用相当的篇幅对世俗化的大众文化表示了首肯。
在国内理论界较有影响的5读书6杂志于1997年第二期推出了一组考察大众文化的文章。
在文章之前的编者案中有这样的说明:在工业化社会里,专门对此(指大众文化,作者加)进行思考的人,被划在/文化研究0(Culture Studies)的范围中。
我们过去没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研究,而只有文学批评(L iter ar y Criticism)。
显然,文化研究比文学批评的内容广泛得多,也应该有更多的文化人(而不只是文学批评家)来关注它和大众文化本身。
此后这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文化研究0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近乎成了一门显学。
在5读书6的那组文章中,韩少功主要探讨的是/大众0的含义,作者本人的精英立场使得他对知识精英在大众文化面前的尴尬境地感触颇深,戴锦华指出/在今日之中国,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俗文化已极为有力而有效地取代了原有的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成了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主要承载者,并气势汹汹地要求在渐趋分裂并多元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显位。
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无助于厘清这一斑驳又生机勃勃的文化格局0。
旷新年对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呼风唤雨的巨大力量表示了担忧。
李陀提出大众文化不仅要研究文化,同时还要研究人,应把/大众0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在/大众0名义下发生的种种社会变动。
针对这组文章的发表,有人庆幸知识界终于讨论大众文化问题了,有人则对这些学者的精英立场表示不满。
钟健夫指出,/当今文化研究者第一步要做的事,并不是指责别人仍然用/俯瞰、不屑的精英姿态0看待大众文化,而是检讨自己曾经对大众文化有过什么-敌意.的言论和行动0,/文化研究者应当抛去启蒙者、价值建构者和评判者的精英面具,直接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0。
近两年来人们对大众文化已普遍持认可的态度,认识到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0[5]、大众文化的问世,/意味着人类艺术本身的边界的极大拓展(艺术的生活化),也意味着商品、技术、娱乐本身的文化含量、美学含量的提升(生活的艺术化)。
因此,大众艺术本身绝不意味着任何误区,大众艺术本身也并不必然导致任何误区0[6](第559页)。
对大众文化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把大众文化当作一个文化等级当中的一部分,一派把大众文化当作次一等的文化,而另一派则认为大众文化比精英文化更有价值。
而现实却是,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了类型概念,它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已从等级关系变成了类型关系[7]。
最近,王一川提出中国的大众文化理论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这个大众文化学是中国的而不是世界普遍的,因此借鉴西方理论是必要的然而又是不够的,应当通过西方的大众文化话语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从而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与大众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学。
在这期间有两本书值得一提,一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文化研究0为名的期刊丛书5文化研究6第一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二是由罗钢、刘向愚主编的5文化研究读本6。
这两本书介绍了国外文化研究的历史以及国际上重要的文化理论家和他们的经典文献,对于知识界认识/文化研究0的基本目的、探索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文化实际的关系,深入有效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分歧,大部分是围绕着大众文化本身的特性展开的。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如何看待文化中所含的娱乐功能,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娱乐文化,并对大众文化中过多的娱乐内容表示不屑。
他们认为这些娱乐内容低级庸俗,降低了受众的审美品味,文化的意义隐退了,人们只单纯追求感官的娱乐,对外在形象的兴趣压倒了对实在的兴趣,对大众起到了麻醉剂的作用,/当娱乐成为文化工业的预谋和手段时,欢笑就成了对控制的让步,而当欢笑是以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对存在困境的麻木为基础时,它就成了骗取幸福的工具0。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把大众文化定性为娱乐文化的提法不妥,因为娱乐性并不是大众文化所独具的特性,任何一种理想的文化形态都不可忽视娱乐功能。
在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了其审美的教化的功能,而淡化甚至忽视了文化应该具备的娱乐性的功能。
大众文化突出了娱乐性的功能,应看作是对既有文化的一种反思和进步,文化当中的娱乐性因素,不仅仅是大众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调节,它本身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件。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
仿佛是为了验证法兰克福文化批判理论家所描绘的文化工业的景象,中国的大众文化已具备了他们所描述的一切特征:批量化生产、煽情媚俗的包装、用炒作来刺激消费,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被当作商品,一切根据市场的原则来运作,等等。
对于这种将文化也纳入经济轨道的做法,有人表示理解,/大众文化对于商品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商品的消费者都是有意义的0,有人表示疑虑,/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性使得艺术品家的自我自由创造活动贬低成了一种-手段.,艺术家也沦落为一种流水线工人,所以大众文化成了-异化了的人的异化了的艺术.0[8]。
很多人认为在商业原则的支配下,大众文化的明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是商品生产者,他们本身就是充当一种人格化的商品。
对大众文化的商业特性和其特有的生产方式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迫使写作者完成从传统的作家、诗人到当代的职业性文人的角色转变,迫使他们每个人在写作之前都认真思考/为谁写作0这一问题。
大量的需求使得文化制造者必须采取集体创作批量生产的方式,在这个劳动协作体中,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相称,这就使得制作者要计算生产成本,追求商业利益。
事实是,这种文化产品的商业操作固然有成功的赢利的案例,但赔本的事情也屡屡可见。
还应看到的是,文化经济和金融经济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其商品在流通过程领域中的价值是不同的,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金钱,注重的是交换价值,而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
大众文化的技术性。
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进步给文化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研究者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从文化制作上看,这种大众文化已经不是原来精神创造意义上的文化活动,而是一种机械制造工业。
大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思辨性和反叛性,成了/单向度的人0,大众在接受过程中将艺术享受的能力退化为消费和被控制的消遣,呈现出由于技术原因而带来的非审美化倾向。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技术的进步给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是文化的载体,当代文化是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才从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的,大量的受众所需要的大量的文化产品只有靠发达的技术手段才能得到保证。
作品文体存在的模式化平面化互相抄袭质量低下等问题,并不是大众文化时代才有的新问题,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不应单单归结为技术复制。
从接受方面看,由于个体的差异,同样的信息对人们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重要的媒介效果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许多负面的效果都是媒介使用者自己引起的,媒介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