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

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

〔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基于斯图亚特_霍尔的理论视角_王雅琴

收稿日期:2013-03-21作者简介:王雅琴(1980-),女,安徽舒城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扬州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SS2013205)。

王雅琴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正确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定位研究、对两者间张力的研究、两者间的影响与作用研究、两者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研究等在推进和深化文化改革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图亚特·霍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对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虽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其理论中的大众文化转向,特别是借助传播理论深入挖掘文化信息传播中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研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为视角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试图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法较多,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中提出:文化是国家、民族或群体所共同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相应的物质形式。

[1]对文化的分类,持较多观点的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分法。

在文化的三种类型中,主导文化由于是由***第33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6月Vol.33No.6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Jun .2013———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视角摘要:利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同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共生共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启示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大众文化是被盲目消费和制造出来的,它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来说,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素质和质量。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以低俗、暴力和低层次的消费需求为主,使得大众文化趋于浅显和低俗化。

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应该通过提高创意性和内涵的提升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严格的审查、监管和评价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的质量,防止低俗化向高俗化攀升。

其次,我国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需求和创意的实现,更需要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提高。

因此,要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文化产业,增进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民众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国民文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制造应该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前提,加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扶持创新型文化企业,让人们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注重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教育普及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工具,帮助企业评估内部优势和劣势,并评估外部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一份SWOT分析的示例,用于评估某公司的商业地位和可能发展方向。

优势:1. 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2. 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公司具备了扩展的能力。

3. 优秀的运营成本控制,公司成本下降。

4.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劣势:1. 公司缺乏知名度,品牌密度不足。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

2、伯明翰文化主义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旧秩序:20世纪30年代 工人阶级文化 活生生的 自娱自乐 自己创造 生命活力 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 大众文化(通俗小说、 自动电唱片、流行音乐、电视、电影) 感官刺激 钝化欣赏趣味 扼杀审美能力 让人沉迷其中 枷锁 霍加特心目中的理想文化是传统的工人阶级活生 生的现实生活文化,而不是抽象的精英文化, 也不是大众文化。
符号学与大众文化分析
罗兰巴特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对大众文化 进行符号学解读。 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号》 物变 成虚幻的符号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再起作 用 使用价值被抽离 剩下虚像——地位、品位、 身份等 欲望成了消费目标 流行的过程就是消解商品的使用性而制造欲望 的过程。

2、大众文化的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文化艺术成了彻头彻尾的商品,结合于商业,被 经济价值规律统摄,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具有商品 形式的特征。 商品拜物教,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商品无处不在, 异化,失去其经济性质,具有了偶像崇拜性质。从而 文化艺术生产失去了原先的独特性,成了工业化生产, 为了迎合大众趣味,以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对大众 而言,艺术欣赏成了商品消费。 大众文化失去自身的艺术自律,远离艺术。
道格拉斯凯尔纳 指出现在文化研究过于强调接受和文本分析,而 对文化的生产及其政治经济学重视不够,从而失去 批判性和政治性的锋芒。 提出综合性的文化研究方式: 批判性:看到文化的内在政治性、争夺、抵制 多元性:关注阶级、性别、种族等 多重视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
结构主义与大众文化分析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 用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解释文化。认为要拨开混乱的表层现象 的迷雾,揭示社会文化表层下所潜在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神话(重视血缘 轻看血缘 否定人出于地 坚持人出于地) 底比斯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伏法,才能消灾祛祸。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 不知凶手是谁。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 追查。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俄狄浦斯出生 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 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 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 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 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 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 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 逐。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

概述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意义生产论(1)在霍尔的主持与领导下,伯明翰中心的文化研究享誉全球,影响极为深远。

(2)对大众文化定义的分析:第一,大众的是因为成群的人读它们、听它们、消费它们以及尽情的享受它们。

第二,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

第三,大众文化最恰切的定义是用关系、影响、抗衡等绵延不断的张力来界定,集中探讨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3)对霸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①霍尔分析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认为总的趋势就是社会的、伦理的和精神的、道德的生活都主动适应着生产系统的需要。

②他称赞阿尔都塞的支配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系列复杂的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相对独立性,这些实践都统一于一个意识形态之下。

(4)制码与解码的电视意义生产传播:①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现代形式最初出现在18世纪,随着文学市场的发展兴起,文学作品变成了商品。

②霍尔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若干阶段与电视话语的意义的生产和传播联系起来,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存在的阶段:第一,制码阶段,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

由于代码是解读符号和话语之前预先设定的,所以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如何打破代码将意义释放出来。

第二,成品阶段。

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的电视作品就变成了一个开放多义的话语系统。

电视文化所提供的产品是意义,意义可以有多种解释,符号的意义与所给事实不一定符合,观众完全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因此各人得到的意义并不相同。

第三,解码阶段。

解码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观众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立场,如果观众能够解码,能够看懂或消费电视产品的意义,那么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能够被制码成新话语的原材料。

霍尔认为有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霸权”立场。

即观众的解码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制码完全一致。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摘要]作为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声名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论述。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思想来解释日常传媒实践。

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伯明翰学派的核心成员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 aMcrobbie)将霍尔的全部著作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主义的‘权威民粹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

‛就霍尔个人而言,其文化理论著作迭出、成果卓著是出现于其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即CCC S)第二任主任期间,这一时期,霍尔率领‚媒体小组‛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传媒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先后发表《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解构‚大众‛笔记》、《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等著名文章。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日常政治传媒实践,尤其是媒体、国家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解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以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起点,‚在向农业资本主义转变的漫长阶段,以及其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劳动阶级,和穷人的文化中或长或短地持续着斗争。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

霍尔言及的大众文化与威廉斯极端浪漫的描述‚为民所有,所享,所用‛大相径庭,霍尔注重从社会关系来定义‚大众文化‛。

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大众文化与传媒领域有着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传媒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点,它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小说、游戏等各个方面。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媒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媒的巨大变革。

现代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

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传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深入。

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渠道,它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将大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传媒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文化工业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和消费逻辑,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产业。

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每个环节都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文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蔓延和普及。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和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紧密相连,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众文化和传媒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研究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探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大众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围绕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霍尔之前,已经有不少派别和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大量的考察,由于立场不同,形成了各式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阐述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运作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反作用。

由于马克思理论多数是在论战或指导革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时,侧重于从法律和政治以及国家机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对文化的作用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其后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却并未给予文化过多的关注。

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他们普遍反对经济决定论,呼唤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在精英传统根深蒂固的英国,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认为文化只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能欣赏它们的少数精英中,严格区分了文明与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麻痹人们意识,产生虚假需要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刻批判。

英国的文化主义强调了广义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主流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把大众文化纳入了研究领域。

霍尔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几个派别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自
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引起了霍尔极大的关注,对他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霍尔经过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一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霍尔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对国内外对霍尔思想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述。

这一章的重点是分析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渊源,其研究的缘起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并对其引发的不同派别的文化理论进行考察。

在此过程中,他直接目的是对精英主义传统进行批判,从而唤起大众意识的觉醒。

最后在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批判与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

第二章是我们分析了霍尔理论的思想内涵。

包括他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章我们讨论了霍尔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

霍尔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提升,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他都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然,他的理论包罗万象,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后现代话语的关切以及未有根本解决范式危机等等的争议。

【关键词】:大众文化表征意识形态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0
【目录】:中文摘要8-10ABSTRACT10-12引言12-13第一章思想渊源13-231.1霍尔的学术经历13-151.2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渊源15-231.2.1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理论15-191.2.2精英主义文化批判19-201.2.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20-23第二章思想内涵23-402.1大众文化的定义23-272.1.1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252.1.2人类学定义25-262.1.3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26-272.2大众文化的特点27-322.2.1为普通大众服务是大众文化的立场和出发点27-282.2.2阶级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大众文化的本质28-292.2.3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29-322.3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32-402.3.1大众文化的生产:意义的生产和表征32-342.3.2大众文化的传播:意义和话语规则34-362.3.3大众文化的解读:三种立场和模式36-40第三章理论和现实意义40-443.1对文化功能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403.2方法论的运用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40-413.3对提升公众的辩证认识能力有积极意义41-423.4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42-44结语44-45参考文献45-4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致谢49-50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0-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