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1964年,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
杰里米·夏皮罗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以发展批判理论和通过质疑社会矛盾来普及辩证学习方法而闻名的学者。
它与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Erich Fromm 和Herbert Marcuse的工作密切相关。
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学派,而是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学者有关的思想流派。
1923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卡尔·格林伯格(Carl Grünberg)创立了该研究所,最初由另一位学者费利克斯·韦尔(Felix Weil)资助。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以其以文化为中心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闻名-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更新到他们的社会历史时期。
这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马克斯-霍克海默接受前校长拉杰夫斯基教授的职务链。
霍克海默博士在第三帝国初期离开了德国,当时他的社会研究所陷入了纳粹的禁令。
➢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1930年,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成为该研究所的主任,并招募了许多后来被统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
在马克思对革命的预言失败之后,这些人对正统政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独裁形式的兴起感到沮丧。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通过意识形态进行统治的问题,或者在文化领域进行的统治。
他们认为,通信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思想的复制使这种形式的统治成为可能。
他们的想法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重叠。
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奥托·基希海默、利奥·洛文塔尔和弗朗茨·利奥波德·诺依曼。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在20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也与它有关。
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研究

综上所述,艺术真理和现代性批判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艺术真 理反映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而现代性批判则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如何在保持艺术的原 创性和独立性的发挥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推动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艺术批评家们也在思考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他们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主 题、形式和技巧,揭示了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要素。例如,批评家们可能 会分析艺术作品中如何呈现了科技的影响、大众文化的现象以及社会不平等的问 题。通过这样的批评,他们旨在推动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和理解。
总的来说,艺术、真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法兰克福学派 的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艺 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然而,尽管这些理论家和艺术家们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 宝贵的洞见,但每个人对艺术、真理和现代性的理解仍然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该理论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性建构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更需要文化、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结语
总的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和价值。该理论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也为中国 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当然,对于这一理论的运用也需要保持清醒 的反思,毕竟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发展路径。因此,我们需要借 助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智慧,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探索当代中国现代性建 构的道路。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价值的见解,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该理论过于强调现代社会的否定性,对文化的积 极作用和人们的主体性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未能充分到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资本、文化身份、文化政治等问题,这使得其 理论在解释具体社会现象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四)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所受到的训练主要是哲学⽅⾯的,他们不是通过经验的资料收集来分析问题,⽽主要是通过深⼊地观察社会及⽂化现象,来进⾏直接关照本质的批判研究。
因此,当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时,他们的研究⽅法与理论视⾓,和在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主义研究发⽣了尖锐冲突。
进⾏⽂化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政研究为主体的经验学派,对⼤众传播的作⽤、影响及其研究⽅法有着极其不同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般都反对以实⽤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证主义研究⽅法。
他们认为,从顺从现⾏社会制度的⾏政研究⽬的出发,将⽂化现象转换成可量化的数据来处理,这种研究⽅法极易受⼈操纵。
阿多诺说:“当我⾯对‘测量⽂化’的要求时,我想这种⽂化可能正是排斥能够测量它的精神的条件……要将我的思想准备成那些传播研究的术语,就如同要把圆的画成⽅的⼀样不可能。
”[1]洛⽂塔尔说:“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已经变成⼀种实⽤的禁欲主义。
它避开外路⼒量的纠缠,在⼀种严格实⾏中⽴的⽓氛中繁荣起来。
它拒绝进⼊内涵的领域……它的社会研究在表⾯价值上抓住了现代⽣活现象(包括⼤众传播),却拒绝把它们放⼊历史道德总体之中。
”[2]洛⽂塔尔还指出,在实证主义研究中,各种受众区分、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经验研究,⼤都是服从⼀定的政治机构和市场需求的,其研究结果易于被⼈所操纵和利⽤。
之所以会产⽣以哲学、⼼理学研究为⼿段的法兰克福学派与以实证研究量化⽅法为途径的经验学派的尖锐对⽴,是与两者研究的前提不同⼤有关系的。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看来,经验主义学者们认定的消费者⾃由⽽明确地在多种⽂化产品中选择的种种⽂化现象,实际上只是种表象,是虚假的分析前提。
若从认同现实状况出发,细分种种项⽬来分析问题,看起来很能解释现状,⽽由于其理论前提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学者们就不恰当地把⽂化问题降低为经验主义可检验的范畴,并没有从社会整体的视域真正地透视⼤众⽂化现象。
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发展的启示

Ju a o hnqn n e i fSi c n eh o g ( c lSi csE i n N . (2 or l fC ogigU i rt o c neadT cnl yS i c ne di ) n v sy e o oa e t o o9 2 1 }
论 家继 续对 大 众文 化 展 开批 判 . 阿 多诺 的 《 如 电视 和 大众 文 化模 式 》 诸 星落 地 :洛 杉 矶 时报 ) “ 《 ( 的 占星 术
判理 论作 为一 个不 断发 展 的理论体 系 . 其优 缺都 已经
被 众多 学者 所看 到
一
栏 ” 《 乐 社会 学 导论 》 电影 的透 明性 》 论 闲 暇》 》音 《 《 等
业 : 为 大众欺 骗 的启蒙 》 章 中 , 文化工 业 的非 文 作 一 对
化性 和非 大众性 都 进行 了详 细 的批 判 5 0年代 开始 出现 “ 兰克 福学 派 ” 法 的名 称 6 0年
代法 兰克 福学 派逐 渐在学 术界 获 得重 视 . 享 有世 界 并
声 誉 。在 繁荣 昌盛 的五六 十 年代 , 兰克福 学 派 的理 法
一中 . 众 文化 大
占据 了西 方 文化界 和文论 界 的 中心位 置 股 思潮也 这 深深 影 响了我 国 的理论 界 .发生在 9 0年代 的人 文精 神讨 论 、 众 文化 讨 论 、 化研 究 讨 论就 是 我 国理 论 大 文 界对 这 股逐 渐 蔓延 于 全 世 界 的文 化批 判 与 文 化研 究 热潮 的 自觉 回应 大众 文化 研究是 整个 文化 研究 与文 化批 判 的重要课 题 。纵 观 当代 西方 世界 . 其研 究 领域 已经 扩大 到 了包括 电视 、 电影 、 广播 、 流行 歌 曲 、 饰 、 服 时 尚设计 、 异现 象等一 切非 精英 文化 乃至 亚 文化领 怪 域之 中 ,其 中 ,大 众文 化是文 化研 究 的主要 对象 : 同 样 . 兰 克福学 派 的大众 文化 ̄ ? 理 论是 当代 大 众文 法 tU - 化批 判 的理论 源头 及重 要理 论基础 这两 点在 我 国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的集合,他们的研究重点是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社会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以及理性的局限性等。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他们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导致了大规模的剥削和不公平分配。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了经济和政治制度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剥夺了工人阶级的真正自由,并导致他们成为被动的对象。
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文化产业的威权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等问题。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还对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欲望,而社会主义则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来保护个人自由和促进社会公正。
他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在于,它忽视了社会化生产的事实,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其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了社会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社会变得分散和不统一。
他们认为,社会统一性是建立在对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的基础上的。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对多样性的重视和尊重来实现社会的统一性,而不是通过压制和消除多样性来达到统一性。
他们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最后,法兰克福学派也对理性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认为,理性在现代社会中被高度重视,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理性也具有暴力和压迫的潜力。
他们认为,理性的强调导致了对非理性和无意义的排斥,使得人们对情感和直觉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

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失衡有关,而且 同当代西方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西方
马 克 思 主 义社会 批 判哲 学认 为 ,正 是 由于 大众 文
化的盛行 , 造成 了启蒙精神的裂变 , 当代西方 使
人 的精神信仰缺失和生命意义失落。由此 , 批判
锋 芒 指 向 了资本 主义 大众 文 化 。 文 化 是 人 的本 质 的体 现和 象 征 ,真正 的文 化 应 该 是有 利 于人 的全 面发 展 的 。但 是 ,商 品经济
海 默 把 大众 文 化概 括 为 “ 定 的文 化 ” 这 种 文 肯 。“
其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作批判性的考察 , 并简 要 介绍 哈 贝马 斯对 现 代性 危 机 的理论 探 索 。
一
、
法 兰 克福 学派 对 现代 性 的 大众 文化 批 判
当代西 方社 会存 在 的物 化现 象 , 仅同科 学 不
维普资讯
论法 兰克福学派对 现代 性 的大众 文化 批 判
方 敏
( 安徽 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 , 安徽 疑 问是我 国学界最热 门的话题 之一 。法兰克福 学派对现 代性 的分析和批判 , 特别是对
收 稿 日期 :0 6—1 0 20 0— 8
作者简介 : 方敏 (9 9一 ) 男 , 17 _ 安徽潜 “ 人, J 安徽 师范大学政法 学院教 师 , 哲学硼士 , 究方 向为 马克思 哲学 与当代 研
中国。
4 0
维普资讯
化 的特 征 是 通 过 为人 们 提供 一 个 不 同 于 现 实 世
工 业 的标 准化 、 一性 扼 杀 了个 性 和创 造性 。 产 划 生
界 的幻 想的精神世 界而平 息社会 的内在反对性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 心神涣散 、 言暴 动 、 语 身体狂欢与本能 欲望 的解放等 ) 对于大 众革命 意识 与批判 态度 的培养 ,最终可以达到颠覆资本主义
制度 的 目的 。 ”
法 兰克福学派 内部 的这 两种声音 是共存 的 , 肯定与否定 、
整合 与颠 覆 、 从 于 背叛 永 远 是 处 在 对 立 统 一 的 矛盾 之 中 。 顺 其 实法 兰克 福 学 派 内部 成 员 中 大 多存 在 着 这 样 的 一组 对立 统一
待, 但是这两种声音却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 同时又 固守着一
模式化 、 伪个性 化 、 旧性于欺骗性 为其基本 特征 , 守 以制造人 们 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欺骗手段 ,最终达到整合大众 的 目
的 。”
的成员 都在相关 著作 中表达 了他们 对于法 西斯 的独 到的见 解 , 启蒙辩证法》 他 们发出了这样 的疑问 :为什么人类 在《 中, “ 没有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态 ,而是堕落到一种新 的野蛮
合 作 用 . 背叛 说 则 相 信 大 众 文化 自下 而 下的 颠 覆 作 用 。那 种 称 法 兰 克福 学 派 的 大众 文化 理 论 为 “ 而 大众 文 化
批判理论” 的说 法是 不太恰 当的 , 在这一 学派 内部 , 顺从 与背叛 的声音是 共存的 , 判的 力量 并不能完全扼 批
斯 主 义— — 可 以说 这 是 我 们 共 同拥 有 的一 个 信 念 ,正 是 这 一
治本身 的合理性 , 以 , 所 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 自发地形 成 的文化 ,而是统治 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 在大众身上 的一
种 伪 文 化 。这 种 文 化 以 商 品 拜 物 教 为 其 意 识 形 态 , 标 准 化 、 以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理论及其实践效应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理论及其实践效应【摘要】反思和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整体压抑,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现实出路,是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理论的根本意旨所在。
总体性批判集中批判了后工业社会对人的绝对控制,并提出了新的斗争策略;但其理论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抽象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和精神解放,不过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理论抗争和头脑风暴。
从其所产生的实践效应来看,“五月风暴”作为一块试金石,既显示了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也充分暴露了这一理论的致命缺陷和历史局限。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绝对控制人的自由与解放【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8.07.01420世纪50年代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学者们积极探索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致力于当代社会的科技与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在60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理论成为当时一些西方国家造反运动的思想武器,超出了纯学术的领域,显示了它的现实生命力。
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新左派运动的失败,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对该学派的批判理论做出了重大调整与修正,70年代之后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理论转向的历史时期。
从理论特征上看,该学派的兴盛转折过程与其总体性批判无不相关。
否定的辩证法与总体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这是一种建立在否定总体观基础之上、以绝对否定为特征的否定哲学,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辩证法的一种独特解释。
阿多诺认为辩证法只有一个原则,即绝对的否定,也就是说,肯定和否定没有直接的联系,他消除了以往辩证法中一切肯定的因素,要求对现实社会的一切内在联系进行超越性与批判性的反思。
在否定的辩证法面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普遍性完全是一个否定的整体和否定的普遍性。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这个否定的整体本身就意味着它需要一个广泛的革命,即需要一个新的普遍秩序来代替这个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 黄沛 2012221117110074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涉及到文化涉及的最深的理论,学派内的学者们在物化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从文化工业的商业性、标准化、欺骗性、控制性等四个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这些深刻的批判也对我国发展当代大众文化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工业
如果说马克思侧重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那末,可以这样说,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批判。他们将社会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一方面进行了一种文化阐释,另一方面也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即大众文化工业中,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包括:阿多尔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再考察》,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及《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本杰明的《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卢旺塔尔的论文集《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等,这些著作基本上建构起了整个大众文化批判体系。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的简史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是由提出“肯定文化”这一概念来切入大众文化批判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社会与了工业也得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培育,纳粹德国和一部分极权国家利用国家立法等形式实现了对文化的全盘操纵,文化成了他们愚昧和统治民众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这个背景下,1936年,霍克海默撰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发表了《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肯定文化”作了深入的阐释:“所谓肯定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他指出,肯定文化已由早期的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自由蜕变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迫于纳粹的迫害,移居美国,当时,以好莱坞为核心的美国电影业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发展,录音工业等其他文化工业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有感于此,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方向正式从肯定文化转向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这里要强调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实质就是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而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大众文化,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了“大众文化”概念,而在194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替代了“大众文化”,以避免人们把“大众文化”误解为一种从群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或者通俗艺术的一种当代形式。按霍克海默等人的看法,法兰克福学派所反对的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是在家庭出现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的背景下才得以产生的,它把艺术、宗教、哲学、政治和商业等融合在了一起,是艺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产物。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四大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 2
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则是商品性批判的理论依据,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日益被商品化。美国在开发唐老鸭、米老鼠一类的动画片时,都会顺带着开发出玩具、饰品等一系列产品,创造出很大的衍生经济价值,诚然,在科技发展的背景和资本的支持下,先进的技术和传播媒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电影、音乐、电视、小说、报刊和杂志等诸多门类大大扩展了大众文化的领域,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得以大大加强。“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正如马尔库塞指出的那样,艺术产品已经沦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产品,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更多的像文化工业生产线上一个机械的环节,而不是艺术灵感催发下的自发创作,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含义。文化创的作最初的目的也逐渐变得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被更多地掺入了商业元素,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这样指出:“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事实上,它们根本不是企业,而转变成了连它有意制造出来的废品,也被认可的意识形态。它们称自己为工业,而且它们的总经理所宣布的收入数字,就已经反映出它们的产品不再具有社会必要性了。”换言之,推动文化工业发展的不是作为文化享受主体的人的需要了,最大的动力是商业利润,因为这是所有商家投资、生产的动力,从其所需,创作者所关注的不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而是上座率与经济效益。 大众文化诱导消费者消费,成为消费的奴隶。广告成为大众文化最有效的宣传手段,通过广告,展示人们的生活细节,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消费欲望,甚至可能促使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用不上的物品,原因就是被广告里面塑造的美好愿望所激励,为愿望而付钱。进而,电影、各种娱乐节目,以及衍生的娱乐方式借助其能娱乐大众的力量,借助它能迎合大众的喜好,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达到亢奋的状态,能暂时摆脱生活中的苦恼而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向,。为了薄利多销,商家会鼓励创作者加快生产速度,制造不断的消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这样评价到“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文化工业的商品性特征也愈加明显。 (二)对大众文化标准化的批判 受资本家追逐利益的影响,大量标准化产品出现,而当文化艺术品也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产品生产销售时,大众文化产品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了。 艺术作品的内涵应该是风格化的,其特点就是独创性,而这就要求它和标准化、模式化相对立,但是,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工作过程中,为了加快文化产品的“出厂上市”的过程,“雷同(Sameness)”成了最显著的特征,因为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能牟取巨大利润的文化产品,正如《启蒙辩证法》中提到的那样,“暂时固定的作品,在流行歌曲中容易记住的曲调”,“人们在听轻音乐时,从听到的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音节,就可以猜出后来的续曲”,“短小故事的字数也是不变的,不多不少老是那么多。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幽默讽刺方式,都是按一定格式考虑设计出来的”,一切的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书报杂志等俨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它们是由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们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这是《启蒙辩证法》中记述的文艺机构按一定格式编制“艺术品”的过程,程式化成了其主要特征,一种艺术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后,大众文化工业就会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复制,并且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陈腐模仿,破坏艺术的审美性的同时,也抑制了新的文化的创造和生产。 艺术作为实践的特殊形式,它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灵感的激发的。但由于一味的模仿使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化产品,人们在这种精神沉迷中丧失了自身创造文化 3
的主观能动性,就电视剧而言,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其开头、根据其所属类型推断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情节会怎样发展以及结局会是如何。从这也可看出,观众在欣赏这些文化时,完全不需要打开自己想象的阀门,只需要关注于屏幕,从头欣赏到尾,不会得到视野和新的知识的更新,而这些模式也只会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强化到观众头脑中。 (三)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批判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的传播手段也得以很大范围的延伸,它们能制造出极为逼真、极具迷惑性的场景,并以之来欺骗和蒙蔽民众。一方面,它可以营造出极为欢愉的效果,使人们暂时忘却实际生活中的痛苦,充当一下社会的“减压阀”,使人们相信现在的意识形态,以很多的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来欺骗公众,使他们既深处悲惨的处境之中,又还能保有对未来的幻想;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又通过许诺,以言语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文化工业的制造者会利用“你的”一类能表达亲昵之情的句型来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并不时做出一些伟大的许诺来麻痹消费者,却从不告诉他们这只是给他们画饼充饥。 (四)对大众文化控制性的批判 统治者通过大众文化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利用各种手段满足人们的虚假需求,削弱人们的反抗情绪,并且利用心理技巧来加强对人们的控制。 鉴于大众文化广泛的影响性,国家和社会自然不会忽略对它的管理和控制,以使他们的思想和意图渗透给民众。广播、电视等多种文化传媒的存在,加之,大量的文化工业机构每时每刻都在为其中加入新的内容,都在想方设法的丰富它们的形式,这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民众的头脑中去了,从而也实现了对最基层的单位——个人的控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同时也指出了文化娱乐工业创造了大量的虚假需求,马尔库塞认为:“‘虚假’的需求是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辛苦、侵略、不幸和不公平永存。”鲜活生动的广告毫无疑问是最能营造出虚假需求的途径,电影、电视剧里面最引人瞩目的男主女主们的生活起居则又可以促发民众竞相去模仿,又能制造出很多的虚假需求;大众文化对人民需求的满足的实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压抑,文化工业为人们塑造了理想幸福的社会,即拥有私人汽车、生活起居电器化等等,这些虚假需求的满足掩盖了人们的真实需求,也阻止了他们去认识自身的命运和抵抗社会。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工作者还利用他们掌握的心理技巧来加强对人们的控制,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来让民众关心一些无关痛痒的消息,诸如明星的花边新闻、所谓的独家消息,以这些来锁住民众的视听,防止他们思索与社会本质有关的问题,闲暇之余,人们打开收音机,收听编排好的广播节目,打开电视机,收看所谓的新闻动态。在大众的眼中,只要文化产品可以在他们的闲暇时间,告诉他们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好,文化产品的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也无所谓是否是高雅的艺术。然而,这些信息只会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但是却不会告诉他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那些涉及到统治者不愿让民众知道的内容,他们便不得而知。文化工业本身是绝不会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反,它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文化工业提供给人们的那些信息,也只不过是供人们消遣娱乐之用,通过各种各类信息达到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使人们在文化产品营造的氛围中,安于现状,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至于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民众是很难知道的,也无法参透。
三、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四大批判切中了以文化工业的形式生产文化的要害,对其商业化、欺骗性、控制性的批判方便我们认识到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压抑。在当下,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气息越来越浓重,市场上出现许多仅仅为迎合大众的需求,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媚俗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生活中越来越缺乏像四大名著那样经典著作的出现,越来越缺少经典的、令人回味的影视作品的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