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

合集下载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思考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思考

素 养 的 发 展 :通 过 改 变 文 化 传 递 方 式推 动 了 人 的现 代 化 的 多元 途 径 …… 而 一 个 现 代 化 国 家 的基 础 就 在 于 国 民是 否 有 现 代 化 的思 想 和 行 为 模 式 。由 于 心 理 层 面 的 现代 化必 然 要 触 及 甚 至 动 摇 一 个 民 族 的 传 统 , 以 它遭 受 的 阻力 和抗 拒 也 就 最 大 。 国要 成 为现 代 化 所 中 的 社 会 , 先要 实 现 人 的现 代 化 , 是一 切 有 识 之 士 的共 见 。大 众 首 这
大 众 文 化 首 先 出 现 在少 数 发 达 国家 ,也 是 来 自其 内部 的 法 兰
克 福 学 派对 之进 行 了 最早 的批 判 。 以 以 法 兰 克 福 学 派提 出 的 “ 所 文
化 工 业 ” 论 , 为批 判 中 国 时下 大 众 文 化 的武 器 好 像 是 顺 理 成 章 理 作 的 事 。 是 殊 不 知 , 里 已 出现 时间 和空 间上 的 错 位 。我 们 首 先必 可 这 须 明 白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理 论 是 在 极 为 特 殊 的历 史 条件 和社 会 状 况下对现实文化的极度反应。 我 国 目前 的 一 些 大 众 文 化 批 评 学 者脱 离 “ 化 工 业 ” 论 的历 文 理 史 形 成 条 件 , 它 当作 一 个 跨 时代 、 社会 的普 遍 理 论 而 运 用 于一 把 跨 切 现 代 大 众 社 会 , 论 的模 式 化 必 然 地 带 来 理 论 的 僵 化 。 兰 克福 理 法 学 派 把 大 众 文 化 界 定 为 文 化 工业 , 对 其 进 行 猛 烈 的 批 判 , 基 于 并 是 特 定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社 会 状 况 的 。而处 于社 会 主义 初 级 阶段 的 中 国 是 与 当 时 西 方 的 情 境 相 去 甚 远 的 ,所 以置 中 国大 众 文 化 实 情 于 不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2005年5月安阳工学院学报May 2005第2期(总第14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No .2(Gen .No .14)3收稿日期:2004-11-16作者简介:刘永杰(1972-)河南民权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戏剧与文化。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刘永杰(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文化特征;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8X (2005)02-0100-04 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

他不仅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

近20年来,他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在后现代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詹姆逊1934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自1985年秋至今,他一直是杜克大学威廉・莱恩讲座教授,并担任文学系主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术刊物《南大西洋季刊》主编、《疆界》第二期主编。

他一生著述颇丰,如:《马克思主义和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9)、《时间的种子》(1994)、《文化转向》(1998)、《全球化与政治策略》(2000)、《全球化的形象》(2001)、《独一无二的现代性》(2002)等。

文化的生产力视角——詹姆逊的文化意识形态观及反思

文化的生产力视角——詹姆逊的文化意识形态观及反思

文 化 的 生 产 力 视 角
在詹姆逊看来 , 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 , 也即后现代
文化是在对现代主义文化的“ 反动” 中制造的各种 “ 断裂 ” , 这样表面上看起来, 后现代大众文化似乎经历 了彻底的转 变 。但其实质上 , 无论是“ 反动” 也好 , 还是“ 断裂” 也好 , 都 是基于资本主义土壤产生的 , 后现代大众文化 只不过是基 于资本主义新的时期产生的文化 , 它和现代主义“ 断裂” 的 目的只是要抛弃现代主义还剩下的最后的崇高和意义 , 把
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再造和加强 , 是资本主义主 宰者统治策略 、 审美趣味 、 意识形态的体现。对于第三世界
而言, 这 种大 众文化 , 是美 国输 出文 化霸权 的有效 载体 。 詹姆逊 主要 的学 术思想诞 生 于 2 0 世纪 7 0 、 8 0 年代 , 尽 管9 0年代 后 , 他 依 然著 述 不 断 , 并 且 多次 来 中国进 行 学术
论中, 来建构他的理论批判。在这种理论基础上 , 他对晚期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被 资本挟持 、 绑架和操控的现状 进行了揭露 , 对大众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进行 了深刻分析 , 这使他成为了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文化理论家。
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 抛开 “ 冷 战” 意识形态 的束
缚, 不 断 融 入资 本 主 义世 界 生 产与 分 工 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 , 不 过短 短 3 0
无 孔不入 的渗 透与掌 控 , 资 本 的势 力 已经 延 伸 到此 前 诸 多 未 涉及 的领域 , 甚 至 包 括 自然 与 人 的无 意 识 。资本 主 义 大
并不完全切合中国实际。一味追捧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 , 必然误导中国学界。本文即以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论文关键词: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辫证法论文摘要: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

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左派文论的领袖,詹姆逊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著称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而且同时也是一位对发展中的中国理论界影响尤其巨大的当今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

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应邀到北大讲学,专门讲授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及其意义作用的问题,其讲稿后由唐小兵整理翻译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于1986年在中国出版了。

客观地讲,该书应属中国后现代理论的启蒙读物,此后引介、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短短的十几年间,国内竟然兴起了“后现代热”,詹姆逊也因此被某些学人称为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詹氏对后现代主义还是有一些中肯、甚至是积极的评论—尤其是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精神,并以其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且充满个性的研究而扬名学术界。

但事实上,他既非后现代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而自始至终只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误认的根源在于尽管他确实是怀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介人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并最终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后现代文化现象迟早要随着晚期资本主义一起消亡,而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取而代之。

然而这种批判是与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一起进行的,而且整体来看,批判得又过于微妙,加之,他本人确实对解构主义颇为青睐,所以有时他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显得不清不楚,招致许多误解。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
位, 大众文化 “ 注重通俗性 和形式上 的民主 , 如对故事性的强调 ,
对流行艺术 的借鉴 ,从而扩大 了读者。”大众文化与后现代哲学 起 ,具有 消解神圣 、反对一元 、反抗专制的作用 。后现代对异

的空间 , 并使人将纸醉金迷 的逢场作戏 当作现实生活本 身 , 从而 以 ‘ 公 开的谎 言 ’掩盖了权力统治的实质 ,以幸福的允诺 瓦解 了 人们 的批判 和否定能力 ,平息 了人们 反思的冲动。”詹 明信 以电
了第三世界 人 民生 活方式的改变 ,它潜移默化 地改变着 当地 人 们的思想 和价值观念 , “ 这是界 定全球化 的真正核心 :世界文
化 的标准化 ;美 国的电视 ,美 国的音 乐 ,好莱 坞电影 ,正在 取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 说 : “ 宗 教、家庭 、国家 、 法 、道德 、 科 学 、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 的一种特殊形 式 ,并且 受生 产的 普 遍规律的支配 。”詹 明信认为 ,后现代 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发 展到一个更高 、更纯粹 的阶段 。 “ 在后现代主义 中,由于广告 , 由于形象文化 、无意识 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 了资本和资本逻 辑 ,商 品化 的形式在文化 、艺术 、无意识等等领域无所 不在 ,正
的文化政治愿望
不同的含义。 ” 詹 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体现的是资本的全 面胜利 ,
使一切价值都让位于金钱的交换价值 , 它把一切文化都变成商
品 ,资本主义的发展既解 放了文化 又奴役 了文化 。
二 、大 众 文 化 意 识 形 态 功 能 的 一体 两面
1 . 负面功能——充 当资本 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 ( 一 )大众文化是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的工具 大众文化美化现实 ,转移人们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注意。

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具有突出的意 义。 赵一凡先生在《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中曾肯定说,大众文 化之于后现代,好比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文艺复兴之于意 大利,可谓西方文明登峰之举。 美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弗雷 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正是在这一语境下涉足了 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 将大众文化作为了他文化批评领域 的研究对象, 强调了大众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独特 社会功用和新的历史地位。
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詹姆逊在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 会》一文中从消费文化入手,列举了一批文化现象,如肥皂 剧 ﹑《读 者 文 摘 》﹑名 人 传 记 ﹑科 幻 小 说 等 ,而 这 种 创 新 的 文 本 , 居 然 是 在 被 现 代 主 义 极 力 抨 击 的 “ 文 化 工 业 ” (Kulturindustrie)的 统 辖 下 产 生 的 。
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中,詹姆逊打破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批判性地看待了大众文化整 合说和颠覆说,并结合乌托邦欲望,强调了大众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功用和新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大众文化;乌托邦欲望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74-02
- 174 -
判性分析。 首先,詹姆逊在对待如何划分和看待大众文化与 精英文化的问题上与阿诺德观点不同。 面对新的文化形式, 他没有像阿诺德一样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 同时也没有加 剧两者的对立,而是采取正视的态度,促进双方的多元共生 和融合。 他指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都是的相互联 系。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不是文化的两个极端, 相互对 立, 而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裂变产生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形 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其次,在对待大众文化的政治整合 与颠覆批评理论上,詹姆逊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虽然他不赞 同阿多诺的悲观批判态度,但他部分认同阿多诺的整合说, 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意识形态, 在某种程度上控 制并整合了大众的思想; 他也不像本雅明那样对大众文化 赞誉有加,尽管他承认本雅明颠覆说的创新意义,即大众文 化还具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功能。 稍有不同的是,他把 这种改变现实社会秩序的能力视为一种乌托邦冲动或欲 望,而不是武装革命与政治实践。 在詹姆逊看来,大众文化 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在实现一种紧迫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又 是一种具有乌托邦幻想的载体。 一方面大众文化表达着对 社会秩序的否定和批判, 另一方面它又隐含着大众最深刻 最基本的希望和幻想。 于是,在詹姆逊这里,法兰克福内部 的两派大众文化观握手言和,达到了新的融合。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
启示
刘永杰
【期刊名称】《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刘永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2
【相关文献】
1.詹明信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 [J], 袁鑫;李冰芷
2.当代大众文化建设问题聚焦——兼论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理论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启发意义 [J], 李明
3.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探讨 [J], 赵明国;李卫红
4.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J], 刘永杰
5.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J], 程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欧洲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

然而,这种大众文化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成为了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的文化形式。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和个性。

这些产品往往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被推向市场,成为了一种消费商品。

而消费者的需求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导致他们追求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而非真正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指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变得单一和僵化。

这种文化现象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传播,使人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判断,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和意识形态。

其次,他们通过对媒体的研究,揭示了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在分析大众文化时,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微观层面则关注个体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这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摘要: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关键词:詹姆逊;文化批判;本质主义;在地化中图分类号: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17—04詹姆逊(fredrlc jameson,1934一)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批判、解构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在注重政治经济学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同时忽视了从文化内部出发的道德批判和审美批判,有着最终沦为简约主义、经济论的倾向。

全球化的当下,资本逐步越过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新的版图和空间,大众文化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共享与共存的文化形态。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后工业社会之上,对多数非西方国家仍处在现代与前现代并存的状态而言,他的大众文化批判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

本文在梳理、总结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观照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评析其文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部分“水土不服”,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一、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詹姆逊的理论发展,经历了由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的转向,大众文化批判是詹姆逊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主要围绕着三大主题展开:大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即资本运作本质批判;大众文化的阶级基础,即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的跨国交流,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把后现代文化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景观固定在“资本自身的经济秩序的客观变化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寻找经济源头。

在后现代的美国,文化不再为精英所独享,不再必然和高雅、品位、崇高等术语相连,“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

”詹姆逊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资本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商品化,成为消费品。

同时商品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又不断的文化化,文化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

詹姆逊反对从道德的视角对美国后现代文化进行谴责和批判,而认为应该“从政治的和辩证的视角”做出评判。

詹姆逊认为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一个新术语“意识形态素”(ideologeme)。

意识形态素在结构上具有两重特性,即“作为一种结构,它既能进行概念性描述,同时又具备叙事性的显示能力”。

这种双重性意味着,意识形态素既可能表现为虚拟的观念——大众文化背后的抽象价值、意见和偏见等,同时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原叙事”(protonarrative),这种原叙事是指不同阶级的那种“最终的阶级幻想”(ultimate class fantasy)。

詹姆逊认为,当下的大众文化承载的虚拟观念、阶级幻想的政治无意识话语是隐而不彰,不易觉察的,这意味着文化最终沦为意识形态的俘虏。

詹姆逊批判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策略。

随着跨国垄断资本获得广泛发展,世界呈现经济一体化趋势。

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新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开始初露端倪。

詹姆逊指出当下的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美国化,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确保其霸权的必然形式。

他认为文化的侵入是后现代阶段与前现代和现代阶段所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的不同。

如果说现代主义阶段是地域上的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阶段则是文化殖民主义。

在这一入侵过程中,民族——文化或传统的形式“似乎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它一切东西”。

文化入侵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

”在这里,詹姆逊洞察出美国的大众文化传播是一种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似乎伴随着真正的帝国主义,如同好莱坞电影、成捆成箱的流行音乐磁带被装上炮舰一样。

”文化全球化的背后是经济、技术、政治的入侵。

詹姆逊从经济基础论、意识形态论以及帝国主义论三个方面来诊断分析美国的后现代大众文化,并且对于美国后现代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持有清醒地辩证批判立场,对于大众文化背后所承担的政治无意识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担心,对于美国后现代文化扩张现象背后的帝国主义策略,持有言辞激烈、态度鲜明的批判态度。

二、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比较敏锐地抓住了美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突出了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学的优势,特别突出了大众文化与资本的紧密关系。

他的社会经济论、意识形态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实质,并对于我们全面分析和对待国内大众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詹姆逊有着把美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简约化地处理成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忽视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更忽视大众文化的审美分析和道德判断。

他有关美国后现代文化的扩张最终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形成的论断其实质是一种“美国中心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对非西方国家而言,此说过于笼统而缺乏说服力。

从文化自身特性来看,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与法则,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文化生产绝对不能等同于其他物品的生产,“文化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域”。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同,艺术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艺术生产的方式也不可能和物质生产的方式一样,用机器创造出千篇一律的作品,而是需要风格多样的作品。

即便从经济本质的角度看,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想象与产品也不完全相同。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以詹姆逊的这种看法,资本主义的罪恶或者进步,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最终会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消退。

这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本质有借鉴作用,但同时也是一种简约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论述方式。

詹姆逊在这里忽视了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规律和法则以及各个不同阶级的文化斗争形态,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詹姆逊倾向于把历史看成一种具体而残酷的发展逻辑的结果,可为这种逻辑创造前提条件的,乃是阶级、群体及社会运动为赢得各自的霸权所进行的各种权力平衡,相互依赖及相互斗争。

但詹姆逊却低估了这一点。

实际上,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仅仅集中于高层次的、相对抽象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而要去关注具体群体、阶级与阶级成员实践资本主义的途径。

认识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群体在争取统治权时的不同权力平衡与支配轨迹。

”更重要的是,对资本和权力的关系、对文化商品化以后艺术的商品性和审美性之间的平衡点等等,詹姆逊都没有进一步论述。

詹姆逊从意识形态人手,批判后现代主义文艺与美学。

否认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独立性与自治性。

詹姆逊坚持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机联系被打破,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异化、畸形的状态,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审美经验并不是纯粹个人的、独特的,而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千丝万缕的关系。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使得一切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表现,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空洞所指而失去了批判的力度。

尽管意识形态话语批评对于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无意识、文化背后的资本运作与法则不无作用。

但在詹姆逊那里,他并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阐释与分析。

他提出了“意识形态素”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并不清楚。

同样地,他分析“政治无意识”概念和意识形态的七种基本模式都是属于简单而提纲挈领式的,内容模糊和含混不清。

大众文化在詹姆逊这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忽视了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另外,大众文化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詹姆逊依然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批判其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有失偏颇的。

詹姆逊从文化帝国主义出发,认为文化扩张的背后是更深层的渗透,是霸权主义。

他在《论全球化的影响》一文中说:“当我们谈到全球化不断扩张的权力和影响时,我们实际上想到的是美国的权力和影响。

当我们谈到民族——国家的削弱时,我们实际上想的是其他民族——国家的削弱,很可能它们的削弱是因为美国的权力,或者因赞成——合作和有意服从——而削弱,或者因各种残酷的力量和压力而削弱。

”那么是不是真如詹姆逊所说的那样,文化的全球化即是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我们以詹姆逊批判的好莱坞电影为例进行分析。

詹姆逊在《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思考》一文中对好莱坞电影的输出大加鞭笞,认为好莱坞电影在非西方国家的上映破坏了民族电影业,而随之将带来对整个民族和文化的破坏。

詹姆逊还认为类似好莱坞这种电影文化的入侵“远比早期的殖民化、帝国主义或是单纯的旅游观光要深入得多”。

他说:“好莱坞电影的胜利不仅是经济上的胜利,更是形式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詹姆逊这一批判态度契合了他作为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身份,但是也忽略了非西方国家在接受美国文化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虽然是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批判了美国后现代的文化帝国主义,但其实质上有着本质主义思维的局限性。

按照詹姆逊的逻辑,美国文化有着固定的内涵与定义,与其他文化决然不同。

因此,美国文化工业的全球扩张,必然会对其他国家造成文化挤压,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霸权。

尽管不同区域的文明在本质上和表现形态上有着相对的区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各文明之间必然有着共同的“交集”。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与思想,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地域。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广受关注,恰恰在于其成功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诸多元素,而正是这些域外的元素,激发了对象国的自我认同与民族身份。

如正在热播的《功夫熊猫》从取景到主角造型、从故事情节到动作设计,都有浓郁的“中国味”。

该影片的主题在于主角“熊猫”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是西方哲学传统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现代演绎,但在主角探寻的过程中,又借助其他人物形象,如乌龟师傅、同门的蛇、鹤、虎、主角的父亲鸭子等的交流、互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侠士的担当精神、基于家庭伦理的人情味儿都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