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虚假性;欺骗功能;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艺术应有的真实性和认识功能。
现代大众文化虽然有着极其逼真的外表,但批判性、超越性维度的丧失决定了其本质的虚假。
本质虚假的大众文化不但不具有艺术的认识功能,而且还在真实的外衣下实施对大众的欺骗,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社会统治的帮凶。
从表面上看,现代大众文化确实向大众提供了以前的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真实性。
如现代摄影技术使电影和电视在图像上具有妙肖原物的逼真性,包括细节上的一览无余。
现代录音技术使无线电和有声电影、电视剧提供的声音的逼真性也足以迷惑大众的听力。
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工业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被再现出来,大众文化产品能够把社会生活的图画巨细无遗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比如“在云端飞翔的飞机的最时髦的照片,移动的机器的灿烂的灯光,经过仔细挑选的普通人的长满皱纹的额头”‘附’等。
大众文化的这种逼真性使它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势力,并在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有逼真的外表,而极其逼真的外表之下却往往掩藏着虚假的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就是这样,它的逼真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本质的虚假,其原因在于现代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对社会生活的批判与超越。
阿多尔诺指出,文化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非实际的存在,是一种幻象,因而文化应该是远离物质生活的。
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其有了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空间,文化的非实际性存在使其获得了甄别现实真实的立足点,文化与现实物质性、商品性生活的疏离使其具有了审视现实的制高点,使文化对现实的超越成为可能。
所以说,一方面,文化虽然是远离现实的东西,但它决不孤立于现实,而是介入到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中,不管这距离有多远、中介有多少。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欧洲最为重要的社会哲学思潮之一,其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塑造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大众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启示。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认为它是受到商业化、工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而得以发展的。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质,使得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改变。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和颠覆,它以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形式,使得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和信息受到了深层次的改变。
这种文化上的转变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研究和思考。
大众文化带来了对于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颠覆。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质,成为了塑造社会消费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而对社会的阶层和权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社会中的阶层差异和权力关系受到了重新的审视和挑战,为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将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消费者。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要关注其商品化的一面,还要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应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其次,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最后,它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异化与回归: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之二重维度的开题报告

异化与回归: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之二重维度的开题报告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和文化批评学派之一,其对于文化产生的影响深远。
大众文化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他们批判了大众文化产生的异化现象,同时也思考了大众文化如何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
本文将在了解大众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解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异化与回归二重维度。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通常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由商业和大众传媒向广大群众推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反映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和消费观念,也满足了大众的消费和娱乐需求,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异化维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异化现象,即一种文化形态被商业化之后,本来应该是自由的文化形态被规范、标准化和量产,从而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消费化的产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商业化的大众文化让文化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大众不再被视为主体,而是变成了市场上的客体。
文化不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需求和体验,而是被单方面地商业化了。
2.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业化使得文化形态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失去了多样性和独特性,失去了真实性和历史性。
这种标准化也使大众文化不再是一种具有思考的表达,而是被标准化流水线所生产。
3.大众文化的量产:商业化大众文化使得文化形态变成了一种量产品,人们不再去思考和欣赏文化,而是去消费它。
文化如同生产线上的一种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甚至成为了廉价的社会糖果。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回归维度法兰克福学派不仅批判了大众文化带来的异化现象,而且提出了文化回归的概念,即人们应该从大众文化消费的角色中回归到真正的主体。
这种文化回归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的批判性回归:创造一种文化理论,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不应该是一种单方面的消费角色,而是应该具备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这使得人们可以对大众文化进行评判和质疑。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以批判大众文化为核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将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本真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和消费工具。
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和个体意识被扭曲,文化传播手段也日益商业化和娱乐化。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沦为商品,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创新和多样性被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被物质需求所替代。
2. 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逐渐降低,个体意识被削弱。
3. 文化的同质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削弱,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烈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它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进行了批判,还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 注重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它注重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 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心话题,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把矛头指向大众文化,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
法兰克福学派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分析这些批判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作用。
大众文化批判是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它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其理论视野中,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且是经济、政治统治现象。
从文化视角切入进行政治经济批判是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的主要差异和分歧所在。
(一)剥夺人的情感,巩固陈旧的社会秩序大众文化是一种媒体文化,它把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强力加给民众。
在德国,“传播机器每日通过报纸、电台将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自由主义、道德论等按时按量硬塞给公民。
”马尔库塞则以“单向度思想”(它是由政策制定者及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的推进的)来阐释人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下思想和情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丧失。
(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剥夺了个性和创造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缺乏个性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描绘:“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
电视、收音机、书刊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个领域都是独立的,但所有的联系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政治上的对手,他们的美学活动也同样颂扬铁的韵律。
"z大众文化按照标准化,齐一化大军生产出来的文化复制品,它不仅扼杀了艺术的独创个性和生命,而且抑制了文化消费的想象和主观创造能力。
(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促使人们对现实的认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费,消解了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反思生活的能力,在平面画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与平庸、痛苦的现实相认同。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欧洲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
然而,这种大众文化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成为了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的文化形式。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和个性。
这些产品往往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被推向市场,成为了一种消费商品。
而消费者的需求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导致他们追求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而非真正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指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变得单一和僵化。
这种文化现象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传播,使人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判断,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和意识形态。
其次,他们通过对媒体的研究,揭示了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在分析大众文化时,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微观层面则关注个体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这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析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一)

试析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一)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以恢宏的学术视野精辟地分析了以媒介组织及媒介产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发人深省也更有说服力,他们的现论出发点是通过哲学,社会批判将人类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这种学术资态值得我们尊重,当然这种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庞杂的批判理论体系中,以1922年在德国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标志的法兰克福学派堪称其理论源头,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等人在不同时期均对作为媒介组织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被传播学大师拉扎斯菲尔德称为最早的“传播批判研究”。
作为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批判理论的一部分,这种传播批判研究同样不仅“关注现存的生活方式已经制定的目标,而且还关注人类及其所有潜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该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媒介产品、传播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西方现代社会利用大众文化进行社会控制的实质,并希望能按照理想模式改造社会。
同是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的组成部分,在强调大众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悲观主义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阿诺德及利维斯学派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认为大众文化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社会及文化的威胁,而前者则认为大众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刚好相反,它是对社会实施控制、维护现存体制的一种手段。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并非源自下层民众,也不是民众自然而然的经验表达,更不能为民众自享,满足自身的需要。
大众文化是从上到下强加给民众的,看似为大众量身定做,实际上是渗透了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欺骗大众的工具,是稳定工业社会生产的“社会水泥”。
为避免引起误解,法兰克福学派把大众文化改称为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它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却降低了文化标准,使文化产品趋于标准化、商业化,它不再关心文化生产的审美价值和批判功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文化工业与利益集团构成了合谋关系,旨在操纵和控制社会公众以强化不合理的现存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视野下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
林文 魏雅姝1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
的一种,他们对文化艺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
的平庸化、商品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现代大众文化加速了人的同化,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文化
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带来了风险。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
批判。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与壮大,大众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今天这种大众传媒“横行”的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我们有着重
要的启示作用,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大量学者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来关注着这一研究领域,
孔刚等学者从国际关系的方面对这一学派进行了研究;而陈志菲等学者却从美学的角度对该
学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兰克福学派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传播学
的角度来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着重从人的异化和技术理性的方面对资本主义
文化进行批判。而被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则标志着欧洲现
代传播观念的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批判是一个倍受
关注的问题。从早期的霍克海姆、阿多尔诺、弗洛姆、马尔库塞直到较晚的哈贝马斯,在他
们的著述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理论,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
西方研究大众文化的坐标,更有学者把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主导性理论称为“大众文化意识
形态”,因此,其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从三四十年代的霍克海默、阿多诺,到60年代红极一时的马尔库塞都没有忽视对大众
文化的审视。尽管,他们多次声称针对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情况,然而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
化进程,媒体的高普及率、传播手段的高覆盖率,早已将全球联为一体,西方文化渗透到了
每个角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文化批判,既有借鉴作用,更具有一定的
1
作者简介:林文(1981 - ),女,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
魏雅姝(1980-),女,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
适用性。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之所以对文化理论研究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其关键,在
于他们对大众文化特征的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要害。本文梳理了贯穿在法兰克福学派著述中
关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实际,对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了简要概括,
以期更准确的把握大众文化概念的内涵。
一、商业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质也许是其众多属性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
文化并不是“大众”原生的文化,而是经过商业浸染而工业化制造出来的商品。我国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虽然文化的商业化现象与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大相抵捂,但大众文
化的商业化性质和文化经济水乳交融的融合似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导致了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复制
性和标准化。大众文化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性质,可以同时把同一文化产品投入到市场,给每
一个受众以相同的感观享受。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量复制具有较强商业价值
的各种“成功”的作品,如电影、电视剧、唱片、畅销小说,并给它们以精美的包装,用传
媒无所不能的力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消费欲望,使这些作品在文化市场上周而复始地出
现。
二、通俗性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物质生产极大丰裕之后,自然会产生娱乐的需要,以满足生理
快感的欲望和追求快乐的冲动。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需求,电影、电视、录像、
网络、唱歌跳舞、畅销小说等,都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新感受和心理上的愉悦感,使人们
在消费大众文化时得到快乐,身心放松,生命力得到释放。
大众文化既然是商品,又有娱乐性功能,那么把它推销出去就只有迎合大众的口味,满
足他们的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商业化的需要,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逐渐走出世
代栖息的殿堂,摆脱现代社会的空间局限,从贵族城堡走向大众社会,从精英舞台走向大众
传媒,在大众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实现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向大众文化
的渗透。同时,民间文化和外域文化,也纷纷打破原有的形式和地域时空的限制,挤身大众
文化的舞台。观众和明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只要成为传媒关注的对象,那么其生活的各个
细小的方面都会成为报道的重点,因为所有人对此都津津乐道。不仅娱乐明星是这样,其他
领域的明星,如政治人物、学者、企业家等都“难逃此劫”。
三、无个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流行导致了人的个性清除,即平面化。这表现在如
下几个方面:其一,语言的无个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结构,构成了文化的特征。即使是在
一个共同语言文化圈中,其亚文化圈也可以由语言做出区分。如:都是对“好”的修饰,北京
为“特好”,东北为“贼好”,湖南、湖北为“蛮好”。而传媒及其承载物已经使语言丧失了
文化标志的地位。现在走遍大江南北,都能听到“好好”。 其二,消费品味一致化。广告是
媒体的重要支柱,消费文化成为传媒传播的主要信息之一。广播、电视中有固定的广告时段,
报刊有专门的广告版面。除此外,在娱乐节目、新闻报道中潜藏着大量的广告内容。而明星
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位明星的独特发型,常用品牌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全洲乃
至全世界。公众在传媒的影响下,形成了大体相近的消费口味,“宝马”、“奔驰”、“耐克”
等成为公认的高档标志。其三,行为的标准化。传媒还负责向公众宣传在“成功”名义之下
的社会行为规范及个人行为规范的标准模式。从哈佛女孩,到减肥录像,现代传媒通过直接
灌输、劝诱、现身说法、引起讨论等等手段,为现代人定造了“合理的”生活方式。
四、强迫性
从经济上说,大众文化必须推销顾客必须消费的产品,以维持现存的生产制度和操纵这
个制度的科层体制。因此,文化工业按其本性也是一种广告工业,因为维持经济体制在于维
持经济要求,而这只能靠改变和控制大众心理来达到。在这个过程中,顾客的文化需要本身
是受生产者制约的,其消费带有一种强迫的性质。大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故
它可以不遇丝毫抵抗就进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完全改变,使之逐渐划一。
在广告工业和文化工业的广告效应下,人们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同倾向,流行成了
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复制的文化作品广为传播,在大众中产生了共同
的经验,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原子凝固成一个无内在差别的整体。大众文化是社会大生产
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直接隶属并服务于政治意识而这种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就是工
业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新的控制形式。
五、边缘性
无论是对法兰克福学派,还是对其他众多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来说,界定大众文化总是
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生产者和享用者分离的文化商品,
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界限。它复杂的特性和广泛的范围使其没有一个固定的内核,它总是与
其它的文化形态交织或融合,如同月晕,带有延伸性和扩展性。但这种特性是符合大众文化
自身的逻辑的。
现代社会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人们普遍具有了文化创造能力,使
得我们不能再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分法来区别衡量一切文化样式,这样就消解、模糊
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例如,摇滚音乐基本上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但
是像崔健和迈克·杰克逊这样的歌手所创作的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非常富有个性和
创造性,其凸现的主题。总之,大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这些模糊边界,都增强了它的延伸性
和扩展性。
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深刻勾画了大众文化的轮廓。当代西方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面临
大众文化问题时,都受到了这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支配。当代西方的众多大众文化理
论,无论是结构主义方法还是本质还原范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廓定的大众
文化内涵之下进行的,这当中最根本的,当属对大众文化特征的阐释。因而,我们也有理由
相信,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特征的理论是合乎现代文化发展的自身逻辑的,研究它,
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大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正林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2、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泽文出版社,2005
3、张骥 刘中民著,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M]人民出版社,2003
4、殷晓蓉,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传播,[J]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
5、何亚平,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广东职业技术
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