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_第二章_茶树的生物学特性(2学时)
茶树:生理特征(下)

茶树:生理特征(下)1、抗性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是茶树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
环境的变化,往往形成寒冷、干旱、高温、水涝、过湿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病虫害等危害,统称逆境或环境胁迫。
茶树抗性可分为三种形式,即避性、耐性和御性。
茶树不能像动物一样,主动地发生位移,其避性是在时间上,把生长发育进程避开逆行发生的时期,以便在较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生育过程。
如茶芽多在温湿的春季萌发,至初冬休眠,旱季茶芽出现休止等。
御性则是茶树抗性的重要部分,在形式结构上和生物功能上都有表现,使茶树在一般逆境下仍能进行大体上正常的生理活动。
耐性也是茶树抗性的重要部分,在逆行条件下茶树的修复能力增强。
茶树的御性和耐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茶树内部将发生不利变化,以致受到伤害乃至死亡。
干旱、寒冷、炎热、水涝、过湿、污染等逆境虽然对茶树构成的物理和化学胁迫因素不同,但作用到茶树体时,往往直接或间接对茶树生产水分胁迫,使茶树失水、细胞体积收缩变性、膜脂双层结构变化和膜结构受损。
因此茶树抗性的共同基础是渗透调节、膜脂以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与修复。
在茶叶生产中除了引用高抗品种以外,在育种时要选择具有高抗性的亲本(杂交亲本的简称,一般指动植物杂交时所选用的雌雄性个体,参与杂交的雄性个体叫父本,雌性个体叫母本。
——编者注)。
茶树的抗性有其限度,因此还要用其他措施避开或减轻逆境胁迫。
2、抗寒性亦称“抗寒力”,耐受或抵抗低温危害的性能。
茶树对低温敏感,其生存决定于最低极限温度。
低温来临前,茶树会产生种种形式和生理上的适应。
形态适应表现为越冬芽外具多枚鳞片,芽和嫩叶背面密生绒毛,叶片增厚变小。
栅状组织层次增多,比例增大,细胞间的空隙减少。
生理适应首先自身调节水分状况,减少叶片中的总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相对地增加束缚水含量;在细胞内积蓄脂肪、色素和糖类,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增强膜结构的稳定性,不使膜透性增加;提高酶的活力,使淀粉向糖转化加速。
2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章_茶树次级代谢

茶树中的咖啡碱合成酶(Caffeine synthase,CS) 为3-NMT 和1-NMT的总称。即催化由7-甲基 黄嘌呤生成咖啡碱的两步反应。
茶叶中的咖啡碱合成酶已经得到分离纯化, 并对性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Kato M.Mizuno K.et al.1999)而且,茶树中的咖啡碱合成酶基 因的cDNA全长已经克隆(Kato M.Mizuno K.et al.2000) ,催化甲基化反应的两种N-甲基化转 移酶(3-NMT 、1-NMT)很多性质相同,例如, 最适pH值均为8.5,Mg2+ 、Ca2+ 和Mn2+ 都能微 弱刺激酶的活性,Hg2+ 和Cu2+ 能强烈的抑制 酶的活性,巯基试剂对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有人把两种酶看作同一种酶,称为咖啡碱合 成 酶 (Caffeine synthase,CS)(Suzuki T.and Takahashi E.1975)。
这嘌呤核苷酸的产生在生物体内除参加核酸的合成外还能转化成多种嘌呤衍生在茶树体内用于合成生物碱的嘌呤大多来自核苷酸库库中的腺嘌呤核苷认为是最有效的前体由它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咖啡碱由于核酸组成中有嘌呤核苷酸当大分子核酸降解时就有许多的腺苷酸和鸟苷酸从结合态中游离出来而它们又能分别转化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
N-甲基核苷酶 此酶为水解酶,主要是催化7-甲基黄嘌 呤核苷水解脱去核糖而转变为7-甲基黄嘌 呤的反应。其分子量大约为55,000,最适 pH为8.0-8.5,最适温度为40-450C。 它是咖啡碱合成中的一个调节酶,如 果没有该酶对7-甲基黄嘌呤核苷的水解, 以后嘌呤甲基化,进而生成咖啡碱的反应 就无法进行。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 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茶树的植物学特征

茶树的植物学特征茶树是一种常绿植物,属于山茶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它是一种原产于中国南部的植物,现在已经被广泛种植在世界各地。
茶树的植物学特征非常独特,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外观特征茶树是一种小乔木,通常高度在1-2米之间,最高可达10米。
茶树的树皮光滑,呈灰色或棕色。
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或卵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表面有光泽,叶缘有锯齿。
叶子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叶子呈嫩绿色,夏天的叶子呈深绿色,秋天的叶子呈黄绿色。
2. 根系特征茶树的根系比较发达,主要分为两种:浅根系和深根系。
浅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深度约为20厘米,主要吸收养分和水分;深根系则向下延伸,深度可以达到2-3米,主要稳定树体,并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3. 茶花特征茶树的花比较小,直径约为2-3厘米,通常呈白色或粉色。
茶树的花通常在春天开放,花期持续时间较短,大约只有1-2周。
茶树的花香味浓郁,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花茶。
4. 果实特征茶树的果实为茶果,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为1-2厘米。
茶果的外皮呈绿色或红色,内部有1-2个种子。
茶果通常在秋季成熟,可以采摘下来进行加工制作茶叶。
5. 生长环境特征茶树适合在温带或亚热带地区生长,通常需要年均温度在15-20℃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茶树需要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喜欢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总之,茶树的植物学特征非常独特,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
通过对茶树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茶树的美丽。
茶树栽培学

茶树栽培学绪论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规律、生态条件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科学。
即茶树的生物学问题;茶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问题;外界条件综合影响的作用问题。
茶树的生物学知识有: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营养特点茶树的生长发育特点各种生态因子与茶树的关系(光、温、水、土壤、生物……)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繁殖与建园、耕作与水肥、修剪与采摘病虫防治、灾害防护及茶园改造无土栽培第一章茶区分布与茶树栽培发展概述1.1茶区分布概况1.1世界茶区分布:世界种茶国家60个:洲别产茶国家名称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韩国等等非洲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等等美洲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里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等等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等欧洲俄罗斯、葡萄牙等等其中亚洲占茶叶总产量87%,非洲占茶叶总产量的10%。
主要产茶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等。
1.2 我国概况我国茶区辽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阿里山,西至东经98°的西藏察隅河谷,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岛的琼崖,北至北纬39°的河北太行山南麓。
可以分为四大茶区一、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沿海地区。
包括皖北,陕西,苏北,山东,河南,甘肃等。
气温低,积温少,降水少,茶树生长期短,属次适宜区,品种以灌木型居多。
该区为我国最北的茶区,以发展绿茶为主。
名茶有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舒城兰花茶等。
二、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北起长江,南到南岭,东临东海,西连云贵高原。
茶园艺学-茶 复习资料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叶片的基本特点:主脉明显,叶缘有锯齿,嫩叶背面着生茸毛。
我国茶叶发展历程: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清末;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
山东茶产业发展现状:种茶区域不断扩大,茶园面积稳步增加,茶叶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扩大,茶叶流通业兴旺,茶文化产业兴起山东茶产业特点主要优势:产品有市场;技术有保障;产业有效益;经营有策略存在问题: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科研基础薄弱茶树繁殖:无性繁殖—短穗扦插;有性繁殖—种子直播。
有性繁殖的优点:⑴遗传性复杂,适应力强,利于引种和选种;⑵主根发达,抗旱、抗寒能力强;⑶技术简单,方便、省工,成本低,较经济;⑷茶子便于贮藏和运输,利于推广。
缺点:⑴性状杂,生育期不一,不便管理;⑵粗细不匀、嫩度不一,不便于加工和名优茶的开发;⑶结实率低的茶树品种,难以用种子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点:能保持良种的特征特性,后代性状较一致,便于机采,功效高;2.利于名优茶开发;3.繁殖系数大,利于扩建良种茶园;4.能克服不结实良种繁殖上的困难。
缺点:技术和条件要求高,成本高,易引起母株病虫害的传播无性系单一品种发展过量后的负面效应:采摘时间过分集中,病害流行后损失大。
茶树良种类型:有性群体种和无性系品种,高产型、质量型、标准型、特异型。
良种的引种原则:适应性;适制性;茶叶产量、质量。
叶面肥的种类:无机肥、生长调节剂、有机液肥、生物菌肥、叶面营养物。
改单一型为混合型:茶树专用复合肥+有机肥、无机肥→无机—有机茶树专用肥+生物肥→茶园有机生物活性专用肥。
肥料选择的依据:1.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喜铵、聚铝、富锰、嫌钙、低氯2.茶树生长发育期3.茶园土壤pH、结构特性、肥力。
4.肥料施用方法。
茶园全年施肥方案:基肥以有机肥,磷钾肥为主。
追肥以速效氮为主,可溶性磷钾肥为辅。
叶面喷肥以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为主。
越冬芽鳞片初展时第一次追肥,叶面喷肥一直到春茶末进行第二次追肥,叶面喷肥到夏茶末进行第三次追肥,等到一芽一叶初展的时候叶面喷肥最后到秋茶末。
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作者:陈荣冰来源:《茶道》2018年第07期茶树是多年生植物,在它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对环境条件与物质的要求各不一样,表现出不同的生育特点。
茶树的总生育周期,从卵细胞受精形成配偶子开始,一直到植株个体自然死亡为止。
茶树的生命周期长达百年甚至千年。
茶树的一生,可分为种子期、幼苗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衰老期六个时期生产上用无性繁殖产生的个体,在它个体发育中,没有种子期,自个体生根到新梢成熟为幼苗期,以后各期的生育特性及农技措施与种子繁殖个体基本相同。
种子期。
从受精卵形成种子到萌发以前,是茶树的种子期。
茶树在春梢生长相对休止后,夏梢逐渐伸长时,花芽开始分化,经过开花,受精后进入冬眠,以后幼果形成,个体不断增大增重,直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一年半时间。
茶果要适时采收及时播种。
如不能播种,要做好贮藏保管工作,使茶籽处于低温、湿润、通气的环境中,以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幼苗期。
从茶籽萌发到幼苗出土后第一次生长休止,是茶树的幼苗期,为时约4~5个月。
茶籽播种后,在水分、温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开始萌发。
前期的萌发生长,营养这要由子叶贮藏的物质供给,发根后,开始从土壤中吸收少量的养分。
到幼苗出土,其叶展开,进入双重营养阶段,营养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子叶,另一方面真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幼年期。
茶苗地上部分从第二次生长开始,到第一次孕育花果,这一时期称为幼年期,一般历时3-4年。
这时期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营养生长都很旺盛,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初期以主枝和主根伸长发育为主。
分枝方式为合轴分枝,同时侧根开始向四周发展,根幅逐渐扩大。
幼年期,及时进行定型修剪,促进分枝,培养健壮的骨干枝。
青年期。
茶树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树冠自然定型为止,是茶树的青年期。
但在剪、采的情况下,会失去自然定型的特点。
这个时期约历时3-5年。
青年时期茶树生长旺盛,前期主枝顶芽长势强,中、后期虽逐渐减弱,但分枝越长越密,逐步形成茂密的树冠。
茶树生物学特征:根系的生长活动

茶树树体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它的生育特性既与茶树的遗传性有关,也因根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有差异。
茶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类型。
一般一、二年生的茶树,为典型的直根系,三年生侧根开始向四周发展,四、五年后侧根生长旺盛。
侧根在垂直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但排列并不匀称,在螺旋周的轮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侧根分布成为层状结构。
当进入青壮年期,一般主根深达1米左右,可分为3~4层。
根系渐由直根系类型而转为分枝根系类型,有的侧根生长甚至已超过主根。
进入衰老期后,主、侧根的生长能力明显衰退,渐渐局部萎枯死亡。
但茶根的再生力极强,最后尽管根系衰退,或只保留分枝根系的骨架,在地上部树冠改造的同时,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衰老根,仍可促使新根再生。
新生的吸收根多数云集在根颈部或在老根断头切口愈合个,由此形成新的不定根层,成为茶树的衰老根系。
由于茶树根系具有向肥、向水和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点,因此在株与株之间,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料,其侧根的生长常有镶嵌或连生的现象出现。
但生长在干燥的沙质土壤的直根系可一直保持到壮年期。
当地下水位高、土层浅时,主根因渍水或遇硬盘层而停止向深处生长,侧根生长加强,并多呈丛状分布于土壤表层。
这些都说明茶树根系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
茶树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形态变化(图略)1.2.幼年期根系3.壮年期根系4.衰老期根系从根系生长分布规律来看,根系生长与茶树生物学年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如在幼功、幼年期是直根系类型,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分布。
从幼年期到壮年期,吸收根与侧根愈来愈多,已成为根系组成中的主要成份,垂直分布加深到30厘米以下,水平分布范围扩展到行间40厘米左右。
一般壮年茶树根系在正常生育下,垂直分布可达1米以上,水平分布交叉地密布茶树行间,根系幅度大于树冠幅度。
当进入衰老期,由于根系衰退,垂直与水平分布范围都渐缩小,根幅小于树冠。
衰老茶树经台刈更新后,吸收根又会向外、向下发展。
茶 复习资料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叶片的基本特点:主脉明显,叶缘有锯齿,嫩叶背面着生茸毛。
我国茶叶发展历程: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清末;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
山东茶产业发展现状:种茶区域不断扩大,茶园面积稳步增加,茶叶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扩大,茶叶流通业兴旺,茶文化产业兴起山东茶产业特点主要优势:产品有市场;技术有保障;产业有效益;经营有策略存在问题: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科研基础薄弱茶树繁殖:无性繁殖一短穗杆插;有性繁殖一种子直播。
有性繁殖的优点:⑴ 遗传性复杂,适应力强,利于引种和选种;⑵ 主根发达,抗旱、抗寒能力强;⑶ 技术简单,方便、省工,成本低,较经济;⑷茶子便于贮藏和运输,利于推广。
缺点:⑴ 性状杂,生育期不一,不便管理;⑵ 粗细不匀、嫩度不一,不便于加工和名优茶的开发;⑶ 结实率低的茶树品种,难以用种子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点:能保持良种的特征特性,后代性状较一致,便于机采,功效高;2.利于名优茶开发;3.繁殖系数大,利于扩建良种茶园;4.能克服不结实良种繁殖上的困难。
缺点:技术和条件要求高,成本高,易引起母株病虫害的传播无性系单一品种发展过量后的负面效应:采摘时间过分集中,病害流行后损失大。
茶树良种类型:有性群体种和无性系品种,高产型、质量型、标准型、特异型。
良种的引种原则:适应性;适制性;茶叶产量、质量。
叶面肥的种类:无机肥、生长调节剂、有机液肥、生物菌肥、叶面营养物。
改单一型为混合型:茶树专用复合肥+有机肥、无机肥一无机一有机茶树专用肥+生物肥一茶园有机生物活性专用肥。
肥料选择的依据:1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喜镂、聚铝、富锦、嫌钙、低氯2.茶树生长发育期3.茶园土壤pH、结构特性、肥力。
4,肥料施用方法。
茶园全年施肥方案:基肥以有机肥,磷钾肥为主。
追肥以速效氮为主,可溶性磷钾肥为辅。
叶面喷肥以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为主。
越冬芽鳞片初展时第一次追肥,叶面喷肥一直到春茶末进行第二次追肥,叶面喷肥到夏茶末进行第三次追肥,等到一芽一叶初展的时候叶面喷肥最后到秋茶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