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名称(英文):Biochemistry课程编号:B16015课程总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40学时课程学分:4.5课程分类:必修课开设学期:第3、4学期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先行课:《植物学》、《动物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课是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
本课程的作用是为后续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实验技术和方法。
其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有机物代谢的途径和基本条件,了解代谢调控的方式、过程及意义。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绪论(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1.生物化学的定义2.生物化学的内容4.生物化学的发展及现状(三)重点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四)难点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一章氨基酸(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性质。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第二节氨基酸的性质(三)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四)难点氨基酸性质第二章蛋白质(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非共价键;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颜色反应;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三)重点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四)难点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类别:药学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四、教学目的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和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药学课程以及从事执业药师工作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一)蛋白质、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常用纯化方法。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三)脂蛋白代谢与脂质转运。 (四)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六、研讨专题 (一)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二)内毒素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临床防治策略。 (三)药物作用靶点的生化基础。 (四)代谢异常与疾病(糖尿病、肿瘤、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等)。
Y-2-04: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大纲 一、类别:药学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课 三、课程名称:体内药物分析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临床常用药物体内检测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为执业药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临床用药监护,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合理和有效,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一)生物样品中血样、尿样及内脏器官组织测定前的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 (二)体内药物分析色谱方法评价的效能指标。 (三)色谱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基本理论。 (四)放射及免疫分析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基本理论。 (五)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基本理论。 (六)色谱-质谱等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基本理论。 六、研讨专题 (一)生物样品前处理的现状与发展。 (二)分析方法的效能指标及其在评价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的应用。 (三)色谱法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四)放射及免疫分析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五)高效毛细管电泳法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er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法医学、预防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今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糖、脂、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计划、重组DNA技术),相关的专题知识(细胞信息传递、血液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
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的实际考虑,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要求的精神,密切结合本科阶段基础医学教育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临床医师执业考试需要,本课程设置122学时(理论72学时,实验50学时,各章节学时数安排见学时分配表),在第三学期开设,适用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法医、预防医学等专业,属于医学必修课程,学分7.0分(其中康复专业为6.5分)。
本大纲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学习及掌握。
“掌握”部分为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要求理解透彻,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运用其理论于相关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熟悉”部分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部分要求能对其中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2024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帮助我们理解食品的基本组成和加工过程。
本文档旨在为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大纲。
大纲一:食品基本组成分析1. 碳水化合物- 单糖、双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特性- 糖的代谢途径和功能2. 脂类- 甘油脂和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 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较- 脂类的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3. 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蛋白质的结构级别和功能- 蛋白质的水解和反应特性4.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区别- 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维生素的摄入和消耗对人体的影响5. 矿物质- 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功能与代谢-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和人体需求量- 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应用大纲二:食品化学反应1. 食品的酸碱性质- pH值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食品酸碱度的影响因素- 酸碱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2. 食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食品中的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反应- 食品的还原剂和抗氧化剂- 氧化反应对食品稳定性和口感的影响3. 食品的酶促反应- 酶在食品中的来源和作用- 酶的催化机制和酶促反应的速率控制因素- 酶促反应对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影响4. 食品的糖化反应- 糖类和氨基酸的糖化反应- 糖化反应对食品的影响和控制- 糖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 食品的褐变反应- 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褐变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控制褐变反应的方法和应用大纲三:食品的生物过程1. 食品中微生物的作用-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类型和特征- 微生物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利用益生菌和发酵菌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2. 食品中植物的生物转化- 植物对食品的营养和风味的贡献- 植物中的酶和酶促反应- 利用植物资源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3. 食品中动物的代谢过程- 动物对食品的消化和吸收- 食品中的动物酶和酶促反应- 利用动物资源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4. 食品中的自然保鲜- 食品的自然保鲜机制- 温度、湿度和气体对食品保鲜的影响- 利用自然保鲜方法延长食品的储存期5. 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生物反应-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酶和酶促反应- 食品储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和酶反应- 控制生物反应以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大纲四: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分析1. 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食品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 常用分析仪器和方法- 食品成分分析的数据解析和评估2.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分析-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分析-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分析- 常见食品的营养标签分析与解读3. 食品中的添加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途- 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质量评估-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4. 食品中的污染物分析- 食品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 食品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标准限制- 食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5. 食品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分析- 食品中的香料、色素和增味剂的分析- 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分析- 食品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的分析和质量评估大纲五: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实践与应用1.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术- 常用的食品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技术2.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食品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原则- 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的方法-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趋势3. 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配方和工艺的改进策略- 食品添加剂和保鲜剂的选择和使用-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技术4. 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食品中污染物和添加剂的检测技术- 食品标签和声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验证5. 食品生物化学在健康营养中的应用- 食品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的方法- 食品功能成分的挖掘和开发- 食品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总结: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且系统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56 学分:3.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面向专业:茶学课程代码:B4300081先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执笔人:洪永聪审定人:丁兆堂、王富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
普通植物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的是一级代谢规律及产物性质,而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介绍茶树二级代谢规律及其产物性质和生化成分在不同环境、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阐明茶树各器官尤其是新梢中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研究方法;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阐明各化学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加工工艺的制定及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介绍茶叶中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结构、性质、不同加工及栽培条件下物质转化的规律,各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学好茶学各门专业课奠定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应重点讲授茶叶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茶叶基本生化分的结构、性质及转化规律;茶叶生化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红茶发酵理论;茶叶深加工的生化基础等。
(2)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茶叶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叶品质生化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和多酚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本课程为我校新开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不断优化,并适当采用自学加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二、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三、茶叶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重点、难点: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10学时)第一节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2学时)一、儿茶素类二、黄酮及黄酮苷类三、花青素和花白素类四、酚酸和缩酚酸类第二节茶叶中的色素与茶叶中的氨基酸(2学时)一、茶叶中的天然色素二、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色素三、茶叶氨基酸种类及结构四、茶叶中的茶氨酸第三节茶叶中的生物碱(2学时)一、茶叶中嘌呤碱的组成与结构二、茶叶嘌呤碱的性质第四节茶叶中芳香物质(2学时)一、茶叶芳香物质的种类二、茶叶芳香物质的性质及特点第五节茶叶中的糖类与茶叶中的皂甙(2学时)一、茶叶中的糖类物质二、茶叶中皂苷的组成、结构与性质重点:儿茶素类,黄酮类,茶氨酸,茶叶嘌呤碱以及茶叶皂甙的组成与结构。
难点:儿茶素的结构以及异构现象。
第二章茶树次级代谢(8学时)第一节茶树中的嘌呤碱代谢(2学时)一、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布二、茶树体内咖啡碱的生物合成三、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解代谢第二节茶树中的茶氨酸代谢(2学时)一、茶树体内茶氨酸的分布二、茶树体内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三、茶树体内茶氨酸的分解代谢第三节茶树中多酚类物质代谢(2学时)一、茶树体内茶多酚的分布二、茶树体内茶多酚的生物合成三、茶树体内茶多酚的分解代谢第四节茶树中芳香物质代谢(2学时)一、茶树体内芳香物质的分布二、茶树体内芳香物质的生物合成三、茶树芳香物质与生态重点:次级代谢的特点、主要途径,咖啡碱的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生物合成,多酚物质的形成与转化。
难点:生物碱和多酚物质的生物合成第三章环境对茶树物质代谢的作用(2学时)一、光照与茶树的物质代谢二、温度与茶树的物质代谢三、水肥与茶树物质代谢四、地理状况与茶树的物质代谢重点:光照与茶树的物质代谢,地理状况与茶树的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调控。
第四章红茶制造化学(8学时)第一节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2学时)一、酶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二、红茶制造过程中重要的酶第二节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2学时)一、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三、影响茶色素形成的因素第三节芳香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转化(2学时)一、红茶香气特征二、红茶香气的形成第四节红茶制造中糖类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的变化(2学时)一、糖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二、蛋白质、氨基酸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三、叶绿素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重点: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红茶香气的形成,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难点: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机理以及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绿茶制造化学(6学时)第一节绿茶制造中酶的热变性(2学时)一、酶的热变性二、酶的热变性与绿茶品质的关系第二节绿茶制造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2学时)一、多酚类在绿茶制造中的变化二、氨基酸在绿茶制造中的变化三、芳香物质在绿茶制造中的变化四、色素在绿茶制造中的变化第三节绿茶贮藏过程中的物质变化(2学时)一、绿茶贮藏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二、影响绿茶品质的贮藏环境因素及贮藏措施重点:酶的热变性,影响绿茶品质的贮藏环境因素及贮藏措施。
难点:绿茶香气的形成机理,比如焦糖反应和羰氨反应。
第六章其它茶类及深加工化学(2学时)一、乌龙茶的制造化学二、黑茶的制造化学重点:乌龙茶的制造化学,黑茶制造化学。
难点:黑茶“渥堆”的实质。
第七章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自学)第八章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法(2学时)一、茶叶中酶的研究方法二、茶树次级代谢的研究方法三、茶叶中茶叶功能成分的研究方法重点:酶的获取,茶叶中茶叶功能成分的研究方法。
难点:酶的研究方法。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本课程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课程成绩分三部分,理论考试即卷面成绩占60分,平时占3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
试卷由任课教师组统一命题,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部分一、说明1、本门课程实验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研究工具课,为茶学学科科研提供研究方法,为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检验,制茶学,茶叶深加工提供检测方法及研究手段。
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茶叶中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成分,如多酚类(包括儿茶素)、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总量的提取分离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其原理和注意事项,熟悉操作步骤,提高茶叶品质分析检测技术。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与实验法相结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综合性实验设计并独立完成,认真操作,按时写好实验报告。
2、本门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情况二、各实验项目教学要求实验一茶鲜叶丙酮粉制作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3学时)1、掌握茶叶中丙酮粉制作。
2、理解酶活性测定常规方法及一般原理。
实验二茶叶氨基酸含量测定(3学时)1、掌握茶氨酸的分离分析方法。
2、理解实验特征与一般原理。
实验三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测定—酒石酸铁比色法(3学时)1、掌握茶多酚的分离分析方法。
2、理解实验特征与一般原理。
实验四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3学时)1、掌握茶氨酸的分离分析方法。
2、理解实验特征与一般原理。
实验五茶叶中有效成分综合提取(4学时)掌握茶叶中特征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要求1、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1)实验态度:态度认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
10%(2)预习情况:对原理的预习和理解,实验内容的预先设计等。
10%(3)课堂实验:实验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40%(4)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简洁完整,有创造性,书写工整。
20%(5)考试:按要求正确完成实验操作。
20%2、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实验课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凡实验成绩低于60分为不及格,该门课程必须重修。
(1)90-100分: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正确的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齐全,符合要求,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工作努力,遵守纪律,表现好。
(2)80-89分:能较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正确的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齐全,符合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工作努力,遵守纪律,表现较好。
(3)70-79分: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努力的完成各项实验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完整正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基本齐全,符合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工作努力,遵守纪律,表现一般。
(4)60-69分:学习态度及表现一般;勉强完成各项实验操作,基本达到要求,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实验报告和其他实验作业基本完整、正确,书写工整,基本符合要求;能认真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基本达到要求,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实验报告和其他实验作业基本完整正确,书写工整,基本符合要求,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5)60分以下:学习态度及表现较差,不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实验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实验报告和其他实验作业不完整,书写欠工整,图表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工作不努力,不求上进。
第三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一、现用教材宛晓春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二、主要参考教材1、曹福祥主编,《次生代谢及其产物生产技术》,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高锦明主编,《植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宗道主编,《茶叶化学工程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
4、王璋主编,《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钟萝主编,《茶叶品质理化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