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赵爽 长春理工大学摘 要: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的《丰乳肥臀》进行英语翻译,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但有些译文并没体现中国五千年特色文化,而为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建构了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东西方和谐发展,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东方文化特色;构建作者简介:赵爽(1995-),女,满族,吉林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60-01《丰乳肥臀》是莫言篇幅最为饱满的长篇小说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它涵盖了在20世纪期间中国社会的权力高层和民间势力,以家庭生活的变化来反映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

作家倾情将母亲塑造为承受疾苦的民间女神形象,从而体现了莫言对女性的赞美、敬重和爱戴。

但是葛浩文的翻译没有真正传达中国独有文化,而是译者所构建的中国文化。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这部文学作品,对此我们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它的英译本进行全新的解读。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

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后殖民主义是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批判性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权问题。

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者罗宾逊提出,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迫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Robinson,1997:25).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翻译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利运作,认为不同文化存在着权利差异,不同文化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王东风,2002(5):3)由于真正的话语权掌控在西方人手中,为了使理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和西方读者相合,在东方美学被译为西方读物时,与西方审美和价值观不符合的地方就会被删除或改写,所以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被译者扭曲,构建了译者心中的文化形象。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丰乳肥臀》英译本摘要: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的《丰乳肥臀》进行英语翻译,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但有些译文并没体现中国五千年特色文化,而为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和口味,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本文将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来解析《丰乳肥臀》中的文化差异以及在哪方面没有翻译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东方文化特色;话语权《丰乳肥臀》出版于1996年,是莫言篇幅最为饱满的长篇小说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它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焦点。

《丰乳肥臀》之所以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并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功不可没。

葛浩文热爱中国文学与文化,有自己明确的学术原则。

这些原则对他在选择小说进行翻译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葛浩文翻译莫言的丰乳肥臀主要原因是,其社会背景以及所涵盖的社会领域能够吸引美国的读者。

《丰乳肥臀》涵盖了在20世纪期间中国社会的权力高层和民间势力,以家庭生活的变化来反应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

作家倾情将母亲塑造为承受疾苦的民间女神形象,体现了莫言对女性的赞美、敬重和爱戴。

葛浩文的翻译没有真正传达中国独有文化,而是译者所构建的中国文化。

有的评论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与原文出入较大,没有做到忠于原著,有误读之处。

Lupke提出,葛浩文不仅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了英文,还抓住了原作本身的风格。

但他也提出,伟大的翻译不仅要对原作保持尽可能的忠实,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背叛。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但很少有人从后殖民主义这个视角来研究。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

对其的研究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一种应用状态,我们要想了解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就必须明确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化批判性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权问题。

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

后殖民翻译

后殖民翻译
Chapter 1 history, translation, postcolonialism
-------Michael Cronin
A brief introduction
看完这章后, 我认为作者首先从翻译与 帝国档案, 译者身份的双重性, 源文本 的不确定性以及翻译流浪者几个方面 来探讨构成后殖民环境下翻译的因素 和后殖民时代翻译历史,文章最后阐释 了后殖民翻译中流动移民的三个决定 因素。作者认为,翻译可以作为一种 阻力,主要从关系结构层面和文本形 式层面进行进一步阐释。
Three factors
作者指出边缘族群的产生常常是迁徙流离,领土丧失的结果, 这些人比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更容易受到翻译的影响,而 又是 什么决定了后殖民翻译中的流动移民,作者说了三个因素如 下: ck of historical awareness ---the absence of the “local voice” Local voic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heard in translation studies,bu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monographs on translation history by “local” scholars from postcolonial countries is still pitifully small.(P47,T2,line8)
Double agents
正是这种双重性从内在打破了后殖民 语境中翻译的系统一致性,从而影响 着后殖民翻译及翻译实践。
Resistance at the level of positionality
此节从关系结构层面来探讨翻译作为一种阻力 的表现,从译者阶级,种族,性别方面说到研 究译者个人生活对于后殖民翻译影响的必要性。 Translators are defined by their class, race, gender---their general position in networks of power and influence.(P39,line1)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stability that results in the .......the study of the lives of individual translators is so important.(P39,line12)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作者:潘彩霓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13期【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合,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对比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最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意义;局限0引言后殖民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

与硕果累累的的后殖民研究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独特视角和犀利的批判性已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发展,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在各国的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阐释和研究视角。

1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化理论界异军突起,并逐渐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是二十世纪后期影响力较大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学术流派之一。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

“后殖民主义” 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D.Robinson,1997)。

从时间上讲,后殖民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涉重心是全球现代化以来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因此它崛起和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世界中的学术思考,二是正如罗伯特·扬(Rovert Young) 指出,第三世界里反殖民主义的写作,法农(Frantz Fanon) 为其公认的代表。

后殖民翻译理论在国内的误读与误用

后殖民翻译理论在国内的误读与误用

后殖民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殖民时期的翻译实践,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1]。

它呼吁弱势文化正确对待强势文化建筑的理论框架,避免失去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

这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利于发展弱势文化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宣扬和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该理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者接触后殖民翻译理论更是刚开始不久,因此,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认识及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运用到具体的文本翻译研究中就体现出相应的误用,发现这些误读与误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真正内涵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文试图发现并找出国内学者利用后殖民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错误,希望对翻译的更好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一、戴着有色墨镜看文本翻译后殖民理论在我国的影响颇大,它强烈的批判特点正好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排外思想。

“其强烈的批判色彩在我国的后殖民批评中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复仇情绪。

”[2]这些研究者戴着后殖民主义的有色墨镜,把自己置于边缘文化的地位,把西方文化置于要排挤和与之抢夺空间的中心地位,遇到任何中西方文化交流都要在翻译文本中找出后殖民的影子,进而大加批判。

如赛珍珠1933年将《水浒传》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使作为弱势文化的中国文化进入西方强势文化中,塑造了中国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形象。

这一做法却招来了国内一些后殖民研究者的质疑,他们用后殖民的眼光认为赛珍珠的行为隐藏着文化殖民的倾向,即她在译作中隐藏着歧视和扭曲中国人形象的意图。

如有文章指出她在整部译作中将水浒英雄居住的“山寨”译为“lair”(兽穴,兽窟;野兽躲藏处)是作者对原作中英雄的蔑视和侮辱,进而说明其骨子里的对中国的殖民霸权思想[3]。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入语文化新的交际行为中的独立信息传递工具,后者指翻 译作为原文作者和原文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交际中的文献。
2021/6/16
22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描写学派与图里 •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2021/6/16
•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的四步模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2021/6/16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
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2021/6/16
9
翻译的语言学派
◆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 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21/6/16
11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
方面的比较。 二、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
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和论述。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刘剑钊【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12【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

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

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

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The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 colonial theory.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culture and the power difference.Generally speaking,western culture is the dominant culture,while the eastern culture is the weak.Translators from a strong culture tend to"reinterpret"the origi-nal work ".One of Lao She's masterpiece———"camel Xiangzi"is unfortunately chosen.In the American version of Evan King, cultural hegemony is seen everywhere,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domestication strategy causes a lot of cultural losses.Inthis pa-per,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losses is discussed in the EvanKing's version of"camel Xiangzi".【总页数】3页(P155-156,165)【作者】刘剑钊【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骆驼祥子》施译本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 [J], 谢菲2.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 [J], 王惠萍3.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J], 刘琳;梁颖4.《骆驼祥子》翻译中由方言引起的“假朋友”现象——伊文·金的英译本为例 [J], 王燕桃;张咪;5.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 [J], 赵文静;孙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2382019年43期总第483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文/吴 静一、引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以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及他们遭遇的迷惘和焦虑。

作品笔法极具喜剧性,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生命沉痛的叹息。

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探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其成功之处,以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中国译者“讲好中国故事”所产生的启示。

二、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植根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是把“把翻译与帝国联系起来的翻译研究”认为英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利差异”,同时它着眼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价值观。

韦努蒂倡导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倡导保留源语言中的异质性成分,向译入语输入充满语言文化价值差异的异国文本,以抵制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和霸权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倡导多元文化,旨在保留和彰显弱势文化特有元素并将其译入强势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

《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英译本使用了大量后殖民翻译策略,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译者所采用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揭示其对中国译者有意识地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展现中国特色文化魅力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理论;抵抗式翻译策略;杂合;启示【作者简介】吴静(1981.06-),陕西渭南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literally refers to a long distance, but more significantly implies emotions like the sorrow of separation or the soupiness of missing. So the diction “sky edge” is a huge loss on semantic level. Weng here, innovatively combines these twoparts into one sentence, considering they are set for the same function, portraying the same scene.Considering rhythmic aesthetics and musicality, mostpoets will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rhymes, which should also be an essential part in poem translation. As a experienced expert on poem translation, Weng suggests that rhymesshould not be imposed on and are not supposed to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ext. A good case in point is that Wengadds two verbs “moaning” and “groaning” in order to rhyme with “road”. Schlepp is also a knowledgeable man who ha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Yuan Qu, a type of verseor poem handed down from Yuan Dynasty. She focuses her research on some distinct rhymes of Yuan Qu including feminine rhyme, internal rhyme and polysyllable rhyme. Anyway, her learning doesn’t reflect on her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rhymes. In regard to their diction, two translators manifest different strategies. Schlepp is mo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Weng appears to be more creative. Forinstance, “枯”means that something, usually referring to plants, wither due to hydropenia. Schlepp only chooses a simple word, dry, but Weng seems to overtranslate it into “rotten”. One controversial point of Schlepp’s version is that, she doesn’t translate every phrase in unified pattern. It’s clear that she mainly adopts modifier-core structure such as “Dry vine” and “Low bridge”, except “stream running” and “sun westering” emerging in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which seems to be incompatible to the text.To summarize, Weng and Schlepp provide entirely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search into, and they both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em transl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tail processing, Weng’s version is better by one tally.References:[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翁显良.情信与词达——谈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J].上海外国语学院报,1980.【作者简介】Xingtong Chen,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2019年43期总第483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
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
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最先提出了“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

近些年,后殖民翻译理论也在国内受到追捧。

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将翻译与后殖民理论关联在一起似乎有些不能让人理解。

传统的翻译理论通常是考察语言层面上的、以及文本之内的问题。

“准确”、“忠实”、“可译与不可译性”一直是传统翻译研究者讨论的首要问题。

待到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对翻译的研究也就跳出了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

然而,翻译研究与后殖民理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中寻找。

在较长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话语逐渐为被殖民者认同,产生了集体自卑感。

后殖民理论的历史使命就是解除殖民化,解除殖民状态下集体自卑情结的渐
进过程。

后殖民理论者的目的是透过对文本的历史追溯,揭开文本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穿殖民者话语中的谎言,还原民族自信心。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翻译研究的一个命题。

后殖民翻译理论本身超越了语言局限,从权利、政治视角研究翻译问题。

可以说,后殖民理论最先关注的不是翻译本身,但它的提出却给传统翻译理念带来了冲击。

它侧重于分析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三世界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关于种族、文化或历史的表述,揭露西方形而上学话语的局限性。

确切地说,后殖民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借此来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的文化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
化身份,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对话。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与帝国》中解读的后殖民理论
翻译的后殖民视角是当代国际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的《翻译与帝国》(translation and empire,1997)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极全面的总结,是较全面且系统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文献。

《翻译与帝国》第一章中,作者阐述:“翻译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力量服务的有
效工具。

”并对后殖民理论及兴起做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从后殖民理论修订全球的空间问题便是把文化差异的定位从民主政治的多元性空间转移到文化翻译的边界谈判。

第二章对权利差异的翻译及如何越过权利差异建立理论做出了说明。

第三章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以前,帝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并说明其特征。

第四章阐明了翻译与殖民主义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三本关于翻译与殖民帝国发展的关系的著作,将关键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度和菲律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者从翻译的积极作用来研究翻译在殖民统治时期反抗殖民统治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道格拉斯?罗宾逊发表了自己对翻译与帝国主义发展关系的观点,即一是翻译在殖民化和非殖民化中的作用;二是对非殖民化而言积极有利的翻译方法。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后殖民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空间,摆脱了单一语言研究的束缚,构筑了翻译批评的新范式。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发现了“权力差异”这一因素。

它是影响翻译实践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发现,将翻译活动放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探讨了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使翻译研究这门学科获得更为深入发展。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使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受到挑战,也促使西方人改变了长期以来
对东方的偏见,使第三世界国家认清自己在世界翻译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各国反思自身的文化。

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身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

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迥然不同,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很难建立系统的翻译理论。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要想使得翻译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也绝非易事。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的激烈言论,过于保护本民族话语权,采取较为极端的翻译策略,也易使后殖民翻译理论成为狭隘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

五.结束语
道格拉斯?罗宾逊所著《翻译与帝国》一书从后殖民的角度审视了政治和文化对译者的影响。

作者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典律,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述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

从翻译的实践角度讲,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douglas rob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explained
[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5]何绍斌.后殖民语境与翻译研究[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王禹思然(1985.4-),女,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