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

合集下载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结果:90例患者中,20例诊断为颞叶梗死,17例诊断为额叶梗死,14例诊断为枕叶梗死,11例诊断为顶叶梗死,16例诊断为基底节区梗死,8例诊断为小脑半球梗死,4例诊断为脑侧室梗死。

患者均发现血肿和高密度影,梗死性质和部位不同CT影像学各异。

结论:CT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图像特征较为明显,可准确判断梗死病变部位,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CT扫描;影像学;CT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23-0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面积梗死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

因此,必须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为此,笔者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发病均在24h 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头痛呕吐、口角歪斜等疑似脑梗死症状,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38~86岁之间,中位年龄67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1例,心房颤动14例,外伤4例,既往无脑梗死疾病史。

1.2 CT检查方法[2]全部患者均接受CT检查。

设定仪器电压为130kv,电流为150mA进行断层扫描;常规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设定螺距1.0~1.5,薄层重建1.25mm,重建间隔0.7mm,传送数据至工作站处理,由2名资深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

语言区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语言区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时可有可无。

本组5例在第一次CT复查中已消失,与自行消失及溶栓治疗有关。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CT表现为鞍上池层面,沿额颞叶交界,从鞍旁向外走行的长条状或分节状高密度影,走行柔和,CT值在60Hu~80Hu。

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伴有或不伴有基底动脉的高密度征,CT值55Hu以下。

有时正常人也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但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当,CT值53Hu以下,容易识别。

笔者认为判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不能单凭测量的CT值,因为实际工作中,很多因素影响CT值的准确性。

CT依据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早期脑梗死,多数研究表明是肯定的。

文献报道[5]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脑梗死敏感性78%,特异性93%,蒋国忠等[3]报道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敏感性和特异性100%,本组与之相同。

T om sick等[6]研究显示,非盲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69.0%、94.4%、82.8%、88.7%、87.3%,而盲法则78.5%、93.4%、66.0%、96.4%、91.3%。

在作出诊断前,首先要排除假阳性,才能提高它预示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效用。

一般要求为单侧有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而对侧出现偏瘫,在发病后3h~6h CT平扫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并排除红细胞比容升高,血管壁钙化和外伤等引起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7]。

CT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结合临床典型表现可明确诊断早期脑梗死。

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被认为是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早期标志,对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4]。

参考文献:[1] Schuierer G,Huk W.The unilat eral hyerdense m idd l e cereb ral ar2tery:an eary CT sign of e m bo lis m or thrombo sis[J].N rurorad i ol,1988,30:1202122.[2] R anch RA,Carl o s B azan,Elna2Marie Lars s on,et al.Hyp erdensem i ddle cerebral arter1es iden ti fied on C T as a fals e sign of vascularocclusi on[J].AJNR,1993,14:669.[3] 蒋国忠,周仪.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CT和MR I杂志,2004,2(2):12216.[4] 赵红辉,高旭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临床研究现状[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2672269.[5] 陈芷若,藏署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和M R I改变[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1872188.[6] Mou li n T,Cattin F,C repin∃Lebl ond,et al.Early CT sign in a2cute m idd l 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 i on:p redicti ve val ue f o r s ubse2quent infarct l ocati ons and outcome[J].Neurology,1996,47:366. [7] 刘冰,黄如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脑梗死[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3):156.(收稿日期:2008206216)语言区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李健萍,黄 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 要]目的:探讨语言区功能状况及语言的补偿。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

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

本病具体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如下所述。

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

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

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

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

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

常春藤征、硬脑膜尾征、室管膜点线征等颅脑疾病特点、病因机制、高发年龄、部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表现

常春藤征、硬脑膜尾征、室管膜点线征等颅脑疾病特点、病因机制、高发年龄、部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表现

常春藤征、硬脑膜尾征、三角征、水母头征、十字征、轨道征、室管膜点线征、铁环征等颅脑疾病特点、病因机制、高发年龄、部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表现常春藤征该征是指烟雾病患者MR检查增强扫描时图像上观察到沿柔脑膜分布的点状或线状强化信号影,因类似爬行在石头上的常春藤而命名,征象出现率约70%,其形成主要是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后,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参与代偿性供血的侧支循环血管,包括大脑后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沿双侧大脑皮层柔脑膜分布。

FLAIR图像亦可观察到常春藤征,表现为柔脑膜弥漫性高信号改变。

FLAIR序列是水信号为零时反转脉冲序列,FLAIR能够有效地克服脑脊液在T2WI呈高信号所致部分容积效应和伪影影响,敏感反映蛛网膜下腔轻微信号强度改变,对蛛网膜下腔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和脑膜转移瘤等比常规T2WI敏感。

常春藤征形成主要是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后,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参与代偿性供血的侧支循环血管,常春藤征主要在病程后期才出现。

常春藤征在各期表现程度不同,部分FLAIR图像未见到常春藤征原因:其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不足,代偿能力差,可见脑实质内改变明显,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FLAIR图像上均未见常春藤征;病情较轻,未形成完整侧支循环血管,常春藤征首先于烟雾病患者MR增强扫描图像上观察到。

烟雾病FLAIR图像上常春藤征产生机制:脑底异常血管网和脑表面代偿性侧支循环血管与柔脑膜血管吻合,形成皮层柔脑膜侧支血管网,其血流速度缓慢而表现为高信号;皮层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网的柔脑膜动脉扩张;皮层柔脑膜充血、水肿、增厚。

烟雾病常春藤征需与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脑膜炎在病理上主要是脑膜增厚及肉芽组织增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部分患者MR FLAIR图像上可见脑膜高信号表现,可错认为常春藤征。

脑膜炎病变主要分布脑颅底及双侧颞叶,鞍上池脑膜明显,可见邻近脑实质受累呈高信号。

经颅多普勒与CT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

经颅多普勒与CT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

脉高密度征 l 例 , l 岛带消失征 8 , 例 一侧脑沟变浅 7 , 白质分界不清 4 , 例 灰 例 脑白质疏松 l 7例, 脑萎缩 I 例 , 8 陈旧性病灶
1例, 6 未见异 常 2 例 。T D 示前 中后 和基 底 动脉血 流速度 增 快 , 2 C 频谱形 态紊 乱 7 , 流速 度 减慢 2 9例 血 9例 , 未探 及前 、 中动 脉 血 流信 号 l 例 。结论 4
义 。
T D 与头颅 c C T如 能互 为补 充 , 诊 断早期 脑梗死 面积 大 小、 管狭 窄程 度 有 着重要 临床 指 导意 对 血
【 关键词】 C ; T 经颅 多普勒; 早期脑梗死; 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73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 6 (00 0 - 8-3 637 8 2 1)6 570 7 0
量 。因发病 时 间短 或早 期 病 灶 未 充 分 软 化 , 头 颅 C 经 T检 测 , 未能 发 现病 灶 或 梗 死 征象 。通 过 采 用 经 颅 多普 勒 部分 (C ) T D 对脑 梗死 患 者 脑血 流动 力 学 检 测 , 旨在 对早 期 梗 死 的病 变部位 、 面积进 行精 确 诊 断 , 补 C 弥 T对 早 期 脑 梗死 诊 断的不 足 , 对早期 脑梗 死 的梗死 面 积 、 重程 度 有全 面评 估 严
【 摘要】 目的 探讨 c 、 T 经颅多普勒( e ) T D 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早期脑梗, 患者的 2 巴
头颅 c T和 T D情况 。结果 C 头颅 c 检 查 示额颞 顶 叶脑梗 死 4例 , 底 爷脑梗 死 9例 , 隙性脑 梗 死 6 , T 基 腔 例 单侧 大脑 中动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梗死的CT表现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影像科危急值相关影像征象解读与临床意义

影像科危急值相关影像征象解读与临床意义
影像科危急值:当影像学发现某些异常,表现患者可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 临床医师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就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放射科医生及时告知
• 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 更好的拯救患者
1、中枢神经系统: 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③脑疝、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cm、急性重度脑积水; ④颅脑CT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2、脊柱、脊髓疾病: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外伤长轴成角畸形、锥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脊
观点二:四等分法 气胸线由外向内回缩至1/4肺野时实际容积约减少50%; 至1/2时已达75%以上; 及至内1/4时,肺容积只有原来的1/16,就功能而言, 已合部散失 观点三:四度分法 1度---新月形气体位于肺尖和上肺野外带,肺尖部发线 不低于锁骨上线; 2度---发线影位于肺野中外1/3处,肺尖低于锁骨下缘; 3度---无肺纹区达1/3至2/3部分; 4度---超过3度,无肺纹区超过肺野2/3以上。
脑干出血
左侧小脑半球出血
• 出血量:幕上出血>30ml 幕下出血>10ml
• CT出血量计算:脑内、硬膜外血肿出血量(ml)=最大层面 长×宽×层数/2 (单位:cm 层数:1cm)
• 鉴别:新鲜出血 CT值 60-80HU 钙化≥100HU 分布特点、是否对称 灶周水肿
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 额颞叶片状低密度影内见斑点状、斑片状高密度影
脑挫裂伤并血肿形成
外伤史
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鞍上池、环池 及外侧裂池等 内铸形高密度 影填充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

第29卷第2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29, No.2 2020年4月(219-227)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Apr., 2020范丽, 黄劲柏.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0, 29(2): 219-227. DOI:10.15953/j.1004-4140.2020.29.02.13.FAN L, HUANG J B.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and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20, 29(2): 219-227. DOI:10.15953/ j.1004-4140.2020.29.02.13. (in Chinese).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范丽1a,2,黄劲柏2,1b1.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放射科;b)核医学科,湖北荆州4340002.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 灌注(CTP)参数的关系,并分析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经头颈部CTA诊断单侧MCA狭窄患者108例,观察CTP成像特点,测量各组患侧、镜像侧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并计算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患侧/镜像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①10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灌注异常,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月第19卷第3期・影像与介入・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沈家昌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医院放射科.福建三明353300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关键词1脑梗死;大脑中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1(c)一0111—02

ThevalueofhyperdensemiddlecerebralarterysignintheCTdiagnosis

of

earlycerebralinfarctionSHENJiachang

DepartmentofRadiology,JiangleCountyHospitalofSanmingCityinFujianProvince,Sanming353300,China【Abstract】0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unilateralhyperdensemiddlecerebralarterysign(HMCAS)intheCTdiagnosisofhyperacute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Sixteencasesof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ofunilateralHMCASinourhospital

fromFebuary2010toFebuary2011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ofthepatientsweretaken

CTwithin1—6hofinvasionandreviewedCTafter24hofinvasiontocontrast

bilateralbrain

density,brainsulci,and

brainfissure,SOastofindmoreandearlierlesionsinthebrain.ResultsAllof16caseswithhype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bloodsupplyingareaofMCAwhowereHMCASweretargetedtosingleside,andthespecificityofHMCASinthediag-

nosisofthecerebralinfarctionwashigherthansensitivity.Theprognosiswaspoor,andthemortalityratewashigh.All

of

16caseswerefoundthattherewereunilateralHMCAS,onwhichside,thebrainarterialbloodsupplyingareasallap-

pearedalargepatchoflowdensitykitchenafter24hwhenCTwaschecked,and7casesofwhich,HMCASdisappeared.ConclusionThedynamicchangesofHMCASareusefultothediagnosisandprognosisofhyperacutecerebralinfarction.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Brainartery;Tomography;X—raycomputer;Diagnosis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受供氧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病因有脑血管阻塞性(血栓形成、栓塞)和脑血液循环障碍性(非阻塞性梗死)两大类。根据脑梗死的病理分为缺血性(约占95%)及出血性(占3%~5%)[tl。CT是诊断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2】。笔者对1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例行CT扫描诊断分析。现将材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在发病6h内做CT检查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53.5±4.6)岁,起病至就疹时间为05-6.0h。首发症状:一侧或部分患肢运动障碍9例,偏瘫7例.言语不清、失语及鼻唇沟变浅10例,昏迷不醒,抽搐4例。本组全部病例经临床溶栓治疗后行CT、MRI复查证实存在脑梗死。1.2方法采用GE公司单层CT扫描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第1次扫描均在发病后6h内,第2次CT复查时间为病后18h~15d。由2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进行诊断。2结果本组16例患者首次CT扫描均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值在64~80HU,10例在右侧,6例在左侧,9例脑实质未见明显低密度灶(图1),7例相邻脑沟变窄、变浅,24h后CT复查均见同侧脑实质大片状低密度灶,同侧侧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3讨论CT扫描是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性检查手段。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CT表现大家肯定很熟悉,但对于脑缺血的CT影像学表现,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在局部血流完全阻断10min后即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元坏死131。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血区持续性缺血缺氧,十几分钟后即可导致细胞离子泵衰竭.而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如供血得不到恢复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141。但脑组织的水分每增加1%,CT值才降低2.5~2.6HU,所以在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梗死病灶才

CHlNAMODERN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111万方数据・影像与介入・a发福28h的CT表现.可见链个右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密度轻

度降低.皮质,白质分界不清。b发病7d后的CT表现.可见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明娃的低密度梗死灶国1脑梗死CT骺像

能在CT上显示。因此.对24h内的脑梗死患者.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悯。发病在24h之内,此时仅有少数病例CT扫描显示梗塞区呈低密度区或不均匀密度影.萁病理变化主要是缺血性脑水肿;发病在24h一1周内因梗死区的组织坏死和细胞内水肿.所以CT扫描显示一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影.无或仅有轻度占位征象.该低密度灶影响的大小、形态与闭塞的血管有关_.如:闭塞的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主十时.CT图像呈现三角形低密度病灶,其底部朝向脑凸面,尖端指向第三脑室:闭塞的血管在豆纹动脉的远端,病灶多为矩形低密度区.出现“基底节回避现象”17]:大脑前动脉梗塞CT表现为长条状的低密度影.位于大脑镰旁:大脑前动脉梗死,在顶后部及枕叶湿示半圆形的低密度影.位于大脑镰旁的后部等.但血管梗死可以是多支或大小不等.因此低密度病灶影像的形态有时变异很大181。超早期脑梗死可以出现以下几种CT征象:(1)早期低密度:是脑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可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临床伴有病变同侧Homer征.双眼凝视麻痹和早期意识状态的改变。(2)皮质、白质分界不清,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最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使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3)豆状核和脑岛带

2012年1月第19卷第3期征.cT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整岛叶结构界面不清。(4)脑沟回、脑室和脑池的改变,压迫脑沟、蛛网膜下腔池、甚至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出现相对较晚.出现率比上述CT改变低,主要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5)大血管闭塞后.血管的密度增加(“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也可发生在基底动脉闭塞)等191。有时正常人也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但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当,CT值53Hu以下在作出诊断前.首先要排除假阳性.才能提高它预示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效用。一般要求为单侧有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而对侧出现偏瘫.在发病后3—6hCT平扫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并排除红细胞比容升高.血管壁钙化和外伤等引起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㈣。所以只有CT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结合临床典型表现才可做除诊断。【参考文献】【1l高培毅.犟晨阳脑梗死前期脑局部馓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I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701『2】杨运俊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州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7):634『31郭君武.翟冬枝.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阈片技巧(附146例分析)【刀放射学实践.2005.Il(8):708—710.『41肖正文,杨寿美.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IJl'妾徽医学.2007,4(I):56—57【5】赵新玉,王东.马庆凯,等MCA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及临床意义【J1.实用压技杂志.2005,5(14):1849—1850【6】王维超.超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分析U1中国社医医师(综合版),2007.7(11):10317|7H丑rIngI|P.DilitzE.palhaA.etalAttenuatedCoalcomedullaryContrasl:

AnearlyeerebralComputedtnmographysignindicating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arteryInfarctionAc船e—controlstudy[JlStroke,1999,30(4):

1076一1082.f8】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I:860【91叶海鸣.韩盂.早期齄梗死的cT图像变化与辋茭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中国医药导撤.2011.8(16):112一114ll01刘金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14_16.(收稿日期:201l一1l—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