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3曾国藩家书-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之读书精要18页word文档

曾国藩家书之读书精要18页word文档

读书1.1读书穷理。

不辩得极虚之心,则先自窒矣。

日记:道光二十年十月十七日1.2右选文分三种:气体高津,格调古雅可以传世无疑者,为一种;议论郁勃,声情激越,利于乡会场者,为一种;灵机活泼,韵致妍妙,宜于岁科小试者,为一种。

不分时代,不论题之大小,即其所分之三种,亦有可移易者。

要之,吾之所见如此,以是为课弟之本云。

日记: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3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

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

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1.4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澄温沅季诸弟1.5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澄温沅季诸弟1.6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调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

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

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

礼乐不坤。

作字而化游自得真力弥满老,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利之意也。

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澄温院季诸弟1.7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煮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 - 妙语佳句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 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 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秉承传统,克己修身,
严训子弟,不居功自傲,不恃强凌弱,不授人以柄,守中 慎独,防患于未然;他既笃信宋明理学又勇于接受西方先 进科学,倡导洋务运动……这一切交织在他起伏跌宕的人 生中。
原文及疏通(一)
• 字谕纪泽儿: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 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 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 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 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 智不足也。此切已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 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 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渤兴。泳者,如鱼 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 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 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 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 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 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副。尔收得后,可好 藏之。 薛晓帆银百两宜壁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

最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文档

最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文档

最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文档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关于怎样读书的著作。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一三致诸弟:诸事不 可不尽心
一四谕纪泽:思将儿 女婚嫁早早料理
一五谕纪泽:应早起、 有恒、举止厚重
一六谕纪泽:时记勤 敬二字
一七致两弟:修建祠 堂等具体事宜
一八谕纪泽:治家八 事,缺一不可
一九致两弟:时以子 侄辈骄傲为虑
二〇谕纪泽纪鸿:须 努力读书,不可积钱
买田
二一致四弟:子侄须 教以谦勤
二二致四弟:继承祖 父“三不信”家风
天下事常由命 不由人
四二致两弟: 2
望速来营忘身 报国
3 四三谕纪泽:
尔须读唐宋诗, 作五言诗
4 四四谕纪泽:
稳慎图之,不 敢骄矜
5 四五谕纪泽纪
鸿:唯读书可 变化气质
四七致两弟:做人 需谨记劳、谦、廉
三字
四六谕纪泽:手抄 与摹仿宜并进
四八致两弟:刚柔 并用、不可偏废
四九谕纪泽: 1
洁身自持,应 效法王、陶
我这一生所立之志甚多,只有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楷书体日记这三件事,发誓终身坚持,绝不让其有 一日的间断。
目录分析
一禀父母:述 1
赴京及抵京后 事宜皆顺
二禀父母:谨 2
守父亲保身之 训
3 三禀父母:谨
记节欲、节饮 食
4 四致诸弟:明
师益友虚心请 教
5 五致诸弟:读
书要有志有识 有恒
六致诸弟:勉在孝悌 上用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 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家书800字左右优秀范文

曾国藩家书800字左右优秀范文

曾国藩家书800字左右优秀范文曾国藩家书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今天想谈的就是曾国藩长期以来的一个理念便是:家和万事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

这条准则过去不变,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

之所以会谈到“家和万事兴”,是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在给家中写信时,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

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孝,指回报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和睦友爱。

孝悌之学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以仁心待人,以大局为重,才是贤者安身立命、成就大业的基石。

曾国藩有一次获得去外地当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利用这次时机,曾国藩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这比他当官以来的俸禄总和还要多,但曾国藩立刻就把这一千两白银寄回给了家中,还写道:六百两给家中还债补贴之用,其余四百两给亲朋好友改善生活。

从这就足以看到曾国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记亲戚。

虽然其兄弟写信给他说这是自家钱,为何要补贴给其他人?更何况家中负债都有一千两。

按照以往的脾气,曾国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这个时候,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写了一篇长长的书信,告诉他的弟弟们:其不知家中负债这么多,那不如八百两贴补家用,二百两给亲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亲决定。

这还不够,曾国藩在写完这些信后,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写文章,练好书法,多给他回信,多增进兄弟之谊。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1. 曾国藩致父母亲的家书尊敬的父母亲:您们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离开都城,送父亲大人回家之后,共收到了五封家书。

五月十五日收到父亲在长沙发的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文章五首,十分欣慰。

得知祖父母身体康健,家中老少平安,诸弟读书用功,甚感欣慰。

同时,也很高兴父亲能够一路平安顺畅地从京城回到家乡。

儿子的身体一如既往地健康,每天晚上早睡早起,只是思考过度容易头昏,因此常常会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谨记父亲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保持得很好,《礼记》已经点完九本,《鉴》已读至《三国》,诗文方面各已读半本。

儿子的诗略有所进,文章尚未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也不求速效,相信只要不断领悟,自然会有心得。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行走,不需要人扶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经开始吃辅食了。

家中的女眷和仆人都安好如初。

敬请父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儿子国藩敬上2. 曾国藩致诸弟的家书亲爱的弟弟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得知自己在大考中升官的消息了。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望。

我想起父亲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不懈,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弟弟们能够以我为榜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有用之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爱你们的哥哥曾国藩写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3. 曾国藩致四弟的家书亲爱的四弟:近日来得知你在家中刻苦读书,发奋用功,我深感欣慰。

你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你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功名和荣誉,更是为了修养身心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摘录笔记word资料8页

《曾国藩家书》摘录笔记word资料8页

曾国藩家书摘录前言:很早前就想阅读此书,一直抽不出时间。

前一段时间听完曾仕强讲的“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觉得还不够味,便又找了电子书来看。

最初用手机读了一点,又觉得不方便,还是在电脑上又从头开始看了一遍。

1.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骆按:如今休去且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做与不做都是同理,想做就去做,不必择时择地。

2.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骆按:这句话有点王阳明的意思了。

知行合一。

3.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总期不自满足为要。

骆按:乔布斯所言“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也是让人们不自满,不要骄傲的意思吧。

4.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6.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禾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7.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8.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骆按:人而无恒,一无所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9.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

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

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骆按:既然决定做某一件事情,就认准目标,决心去做就好了。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

对照家书(一)中修身育学校教育现状,还有最近出 现的“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 “药家鑫案”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 育,发表自己的看法
问题设计(二)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作者要求纪泽 应该怎样做诗? 4,曾国藩讲述自己生平有三耻,哪三耻? 5,找出作者教育儿子做事要持之以恒的句子。 6,信中有没有曾国藩自责的内容?从曾国藩的自 责中你学到了什么? 7,两则家书是分别写给两个儿子的,内容上有什 么区别?
问题提示(二)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儿子应怎样做诗? 提示:声调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盖有字句之 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 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 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 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字词句 谕 少慰 莫坠高 曾祖考 居 敬工夫 忻慰 涯涘 俾 弋

“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 无字句之诗,天籁 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 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 半矣。”
问题设计(一)

1.读书为了什么?作者希望儿子成为“读书明
理的君子”,那么他心目中的“君子”应具 有什么样的人格? 2,作者是怎样教导儿子要勤俭的? 3,找出两个对偶的句子
曾国藩
实现了儒家修身、
齐家、治国、平 天下 。成就了 “立功” “立 德”“立言”三 不朽事业。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 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双峰县荷 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 等毅勇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思考练习答案
思考练习答案见课文说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 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 之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课文主旨
《字谕纪鸿儿》教导纪鸿修身持家、 读书做人之理 《字谕纪泽儿》激励儿子奋发向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字谕纪鸿儿》
在《字谕纪鸿儿》家书中,曾国藩谆谆教 导纪鸿修身持家、读书做人之理,告诫纪 鸿应保持寒素家风,勤俭自持,远离尘嚣。 嘱咐纪鸿读书写字不要间断,养成勤奋学 习的习惯,还期盼纪鸿不要把功名富贵看 重,要把自己培养成读书明理的君子。曾 国藩还特别强调:“学作圣贤,全由自己 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曾国藩的一生实践了中国人“立德、立功、 立言”的理想,他践行了大学中“正心、诚 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目标。 曾国藩是儒家正统道学家,论学主张义理、 经济、考证、辞章并重,继承桐城派并将之 发展成为“湘乡派”。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 《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著作有《曾 文正全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返回
《字谕纪泽儿》
《字谕纪泽儿》中,曾国藩讲述自己生平 三耻,对自己的缺陷勇于承认,在子女面 前不遮丑,并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弥补自 己的缺憾。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既给孩 子树立了榜样,也是教育子女严谨做人的 好教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返回
艺术特色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 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 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家书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 “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 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 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 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 作时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课文题解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 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 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 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 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 道的生动反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23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教学参考
思艺课课作教
考术文文家学
练特主题作要
习色旨解品点




教学要点
了解曾国藩 理解两封家书主题 汲取精华,修养人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 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今湖南 省双峰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 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 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