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 4 7 2 9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分享]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
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文言文)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
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散文诗歌小说重点重点难点一、文学常识121)2)3)4)5)二、课文分析123三、本文的论述线索四、本文中心论点↓五、主题思想六、本文的说理方法(艺术/写作特色)。
()七、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1.(1(2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2.(1(2。
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3.九、词语解释1.2.3.4.5.6.7.8.9.九、词语解释10.。
11.。
九、词语解释12.13.。
谢谢一、文学常识123337 外15 杂11二、课文分析三、中心论点及其意义四、论证方法: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1.2.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3.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4.六、词语解释1.2.。
3.。
六、词语解释4.。
5.。
六、词语解释6.。
7.8.。
9.谢谢一、文学常识1-前208 2一、文学常识3·二、课文分析(1(2(3(4二、课文分析(5,三、结构和艺术特色1.2.(1三、结构和艺术特色2.(2(3三、结构和艺术特色3.4.5.四、词语解释(1(2殷盛:(3(4四、词语解释(5(6(7)(8谢谢一、文学常识1前168)人·艺577一、文学常识2二、课文分析二、课文分析三、结构和艺术特色1.《2.3.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固:/。
【自考】04729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大学语文》总复习一、《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运用比喻:A“以战喻”、B“五十步笑百步”、C“非我也,兵也”;论证方法都是:类比法。
3、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4、孟子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论据,阐述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对比法。
二、《秋水》1、庄子: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2、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秋水》即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本文阐明的道理(主旨)是: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十分有限的。
4、北海对河伯说:“尔将可与语大理(指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有限)矣”。
5、庄子用“A礨空之在大泽;B 稊米之在大仓;C毫末之在马体”等阐述论点,其修辞手法是:比喻;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6、出自《秋水》的成语:A望洋兴叹B井底之蛙C大方之家D贻笑大方。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1、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2、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核心词:天命与人事)3、本文采用欲抑先扬表现手法,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法(盛:衰)。
4、出自本文的格言名句: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C满招损,谦受益。
四、《论毅力》1、梁启超: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学生,两人主张一致,号称“康梁”。
2、《论毅力》的成文时间(即背景)是:“百日维新”失败不久。
3、文中用:A“操舟”、B“为山”、C“平地”、D“掘井”作比喻,论证:毅力的重要,运用的论证方法都是:类比法。
4、本文采用:A对比B层递C比喻的手法,阐明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讲词)1、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家;1917年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2、本文三大观点: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

新编本自考全国统编教材“(04729)大学语文”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关于命题考试的术语的说明(1)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有:识记、记忆、指出、写出等。
主要指的是对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的记忆,对词语解释、修辞手法的识记。
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一般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形式考试。
(2)属于理解能力层次的有:认知、理解、归纳、概括等。
主要指的是对作品论点、主题思想、情感内容的理解、归纳,对论证方法、叙述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抒情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其他艺术特点、表现方法的认知、概括。
考试可以用简析题。
(3)属于简单应用能力层次的有:识别、辨识、说明、体会等。
主要指的是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对相近概念的区分、对现实意义的领悟、对各种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的体会等。
一般是用分析题的形式。
(4)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的是:作文。
2、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应与大纲、教材保持一致。
考试内容不得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能力层次不得高于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
除作文外,其他各类试题的材料均取自教材。
(2)每份试卷的组配,均应综合考虑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几方面的要求,按照下列比例进行:①在全部试题中,语言文学知识约占15分,作品阅读分析约占55分,作文占30分。
②在作品阅读分析中,古文约占25分,现代语体文约占30分。
散文约占28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诗歌约占20分,小说约占7分。
③全部试题中,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的比例以1∶3∶3∶3为宜。
其中只有作文的30分属于综合应用。
④除作文外,其他试题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其比例以2∶3∶3∶2为宜。
⑤以上比例规定,命题时均可有3分以内的调整幅度。
(3)本课程试题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词语解释题、简答题、简析题、作文题。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4)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自考核心考点笔记 自考重点资料

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冯谩客孟尝君……………………《战国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蚂蚁大战…………………………亨利•梭罗诗歌蒹葭………………………………《诗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中期邹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
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文言文)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
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5.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
二、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共55分散文部分占28分。
议论文部分8分,记叙文部分20分。
诗歌部分18首诗占20分。
小说占7分。
(一)散文中的议论文,共27篇文章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
27篇中还可以做一个分类:其中文言文包括议论文和记叙文共12篇,现代文12篇这些是(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有3篇。
1.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2.10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寡人之于国也》文章的特点:第一自然段:讲孟子的名字和历史时期、孟子的主张、孟子的倡导。
第二自然段:讲孟子文章的特点:1.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 2.用各种个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3.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关于《孟子》这本书共有7篇组成,作者: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写。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2)《秋水》(节)作者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
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
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
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
(3)《五代史伶官传序》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
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
(4)《论毅力》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理解演说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大教育思想。
指出演说的针对性,体会其现实意义。
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内涵,体会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
体会本文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格。
认知本文亦文亦白、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6)《容忍与自由》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理解“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态度。
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
(7)《咬文嚼字》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文贵创新”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8)《吃饭》概括各段的中心旨意,理解文章的总论点是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认知本文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
认知文中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生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特点。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及其比喻意义,把握本文精于类比的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的引征论据及其含义,体会本文广征博引、妙趣横生的特色。
(9)《我的世界观》体会“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生观的深刻意义。
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的自律和宽容内涵。
体会作者献身于科学、艺术奥秘的“深挚宗教情感”。
体会本文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为文风格。
(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理解主观臆断、自我中心主义和狂妄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
理解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
理解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
指出文中的例证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口吻展开说理的效果。
指出文中的假设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散文中的记叙文1.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
2.17篇记叙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1)《冯谖客孟尝君》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
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
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12)《垓下之围》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
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13)《张中丞传后叙》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14)《种树郭橐驼传》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1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16)《前赤壁赋》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