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遣悲怀三首》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遣悲怀三首》解读

《遣悲怀三首》应是元和四、五年间,距韦丛去世后不久所作的悼亡诗,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三首都是七言律诗。我们首先看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她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一首是追忆韦氏生前的艰苦处境与夫妻情爱,并抒发自己的抱憾之情。第一、二句都是用典,谢安最宠爱最小的侄女谢道韫,而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通过用典暗寓对方屈身下嫁。韦氏嫁给元稹的时候,其父韦夏卿是京兆尹,而元稹还是一个在等待职位的青年。“百事乖”,是说任何事都不顺心。中间四句就接着写具体如何“百事乖”,而夫人又是如何帮助持家,如何支持他的,这是他与韦丛婚后七年生活的概括。三、四两句,说看到我没有替换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竹草编的箱子)去搜寻;我身上没钱,就想方设法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酒。五、六两句,说平常家里只能用长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饮,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就在老槐树旁等树叶落下。这里非常细致地刻画出韦丛是一个甘于贫贱的贤妻的形象,进而表现了元稹的赞叹、感恩与怀念。这和《祭文》中所云:“况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亲戚骄其意,父兄可其求,将二十年矣,非女子之幸耶?逮归於我,始知贱贫,

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於色,不戚於言,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置生涯於濩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於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隐於幸中之言。呜呼!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意思是非常接近的。第七句写出作者如今已有官职,工资还不少,都超过十万钱了,第八句转到题面,是说这些却不能让夫人享受,只能用祭奠和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让妻子用上,用语虽然平和,意思却写得非常凄苦,逼出“悲怀”二字。

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是写韦丛死后,自己无限悲痛的感情。首二句与前首结尾的悲凄情调相衔接,是写生者对死后的设想。原来是戏言,开玩笑说说的话,现在居然都到眼前来了。下面说这些到眼前来的一件件事,次联写人亡物在,触目生悲,为了避免睹物思人,将妻子的旧衣施舍出去,将妻子的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其实我们也知道,越是这样,越说明诗人无法割舍对妻子的思念。颈联与第一首意义相联系,回应贫苦,看到妻子旧日的婢仆侍女,引起对妻子的怀念,对婢仆平添一种哀怜之意。甚至在梦中梦见送钱给妻子花的情景,这和前首最后两句一样,都是感叹现在自己生活终于还可以了,可以同甘贫贱的妻子却不在了,有钱都不知道怎么能和对方共享。由

此在尾联逼出“贫贱夫妻”四字,是说生离死恨,固然人人都免不了,但自己和妻子是贫贱夫妻,一旦永诀,情何以堪!

第三首: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首自伤身世,悲无子丧妻,情怀难诉。首联说悲君复自悲,毕竟人生不过百年,转瞬即逝。随后用了邓攸与潘岳的两个典故。邓攸是西晋人,善良而无子,直到知命之年;潘岳也是西晋人,他的妻子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为世传诵,可是潘岳的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而言,不也是徒费笔墨吗?韦丛为元稹生了五个孩子,可只留下一个女儿得以存活,其他的都夭折了。这里诗人以邓攸、潘岳自比,故作达观超脱之词,而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五、六两句,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同葬,来生再作夫妻,既自悲又自慰,可是“何所望”、“更难期”,就说明了这种希望是不可预期的,希望的破灭,悲情愈烈,逼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即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平生未展眉。最后一联又用鳏鱼之事,鳏鱼即比目鱼,其眼长开而不闭,暗示自己做鳃夫而不再娶。

这三首诗似断而续,悲君而又自悲,有总有分,各有侧重。这组诗最为动人之处是专就“贫贱夫妻”着笔,捕捉生活中最普通、最细小,实则最感人的物事,写其妻生前情景,抱憾之情贯穿诗中,故而

打动古今无数读者。清人蘅塘退士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也说:“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北宋贺铸的悼亡词《半死桐》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同专以挑灯补衣的细节打动读者,明显是受到了元稹悼亡诗的影响。

在元稹的感情经历中,所谓“崔莺莺”是多情多思的美貌才女,而韦丛才是贤能治家的妻子。身份不同,所以写艳情诗与写悼亡诗,着眼点自然不一样。写艳情诗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描摹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情思,但作悼亡诗,就仿佛古人总称妻子为“拙荆”、“老妻”一样,总透露出一丝朴素的意味,着眼点也必然在于朴素的夫妻情份,这种情份也许不那么浪漫、不那么美丽,但实实在在、耐人回味,让人感受到作者失去妻子后的悲痛与伤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