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摘要】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资本论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关键词】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因此,研究剩余价值对于了解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学说史

根据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所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起源至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和一切值得提到的经济学者一样,曾从重农主义手里接受平均工资的概念。”1亚当斯密明白的证明了,劳动的发展,对于劳动者自己毫无利益,斯密认识到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然后,阐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剩余价值来自于:利润,地租,资本利润,课税,同时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和重农主义派比较起来有很大进步,“在亚当斯密,则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的社会劳动,(不问它是表现在任何使用价值上),是单纯的必要量。”2在亚当斯密看来,地租,利润和利息,只是剩余价值的不同诸形态。但是亚当斯密对于剩余价值与进一步发展的利润形态混为一谈,《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论述里嘉图,里嘉图在著作中阐述劳动量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并由此出发,探讨了剩余价值,“对于那些真正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有机构成上的区别,他没有任何处讲到,甚至不知道这种区别。由此,他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有了错误的地租理论,而关于利润率涨落的原因,也定下了错误的法则等等。”3第三卷论述由里嘉图至庸俗经济学。《资本论》考察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诸特殊形态。《剩余价值学说史》考察的根本问题,因此只有了解剩余价值的起源史,以及在各个时间段中所表现的形式,才能把它的思想内容最深刻地采取出来。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定义“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各种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势来加以考察” 4。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通过劳动生产的产品来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家为了在生产商品过程中,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价值,更重要的生产剩余价值,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史》,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商务楼中,每逢四点钟,不管是高级职员还是一般职员,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恐怖的时段,这时候,他们的上司可能会拿着一叠文件,亲自来到职员的面前,告诉职员明天上午9点钟到办公室汇报工作。看一下工作量至少需要三至四个小时,但下班只有一个多小时,老板并没有说加班,但准时下班工作肯定完不成,这一干就到了八九点钟,在日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存在类似的事件。 另外,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重定向自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编辑]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编辑] 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

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编辑]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第一种,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从价值的载体而言 指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个别企业通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如某些单位通过节假日加班,延长每日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比以前制造更多的价值,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在劳动价值 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惟一彻底、完备、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从根本上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情况下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替代;二是全盘肯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其经典形态仍然适用于新情况;三是主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增加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新的观点和内容,以赵凌云教授的《劳动价值论新探》为代表。如果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如果原封不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得不到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可见,不但要坚持它,而且要发展,而发展的出路则在于创新。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

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

一、单选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A.有一定的货币积累 B.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商品有充分销路 2.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是指() A.一方面是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是商品生产 B.一方面是具体生产,另一方面是抽象生产 C.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 D.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消费资料生产 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B.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C.在循环中的不同作用 D.在流通中的速度不同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增加资本量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节约资本使用量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工人按劳分配的报酬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6.在货币和资本之关系上,正确之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之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之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之货币才是资本 7.关于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关系之正确表述是() A.价值增殖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之基础 B.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并列之两个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之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形成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之价值增殖过程 8.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之是() A.剩余价值率 B. 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 年利润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 与我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剩余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定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地位和影响方面足显马克思本人的价值立场,这一点不言而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成为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要资本存在着,就必然会存在剩余价值,它是被规定了的物化劳动或死劳动,其本性、灵魂和唯一的生活本能就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价值。“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活劳动,它的生命就会终结,马克思在这里也带有一种主体的价值倾向性,旗帜鲜明地表征着主体的价值旨趣和价值偏好。正因为资本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违背了“善”的道德原则,所以,资本或更准确地说是资本的持有者缺乏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为:其一,不尊重人,没有把工人放在与自身等同的条件下给予尊重;其二,对工人缺乏关怀,不是把工人当作人,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对此,《共产党宣言》中也有过相似的论述:“当代的工业劳动,现代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节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教学目标 学习和把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2、教学重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3、教学难点 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掌握较难。 4、教学方法 讲解,引导,启发,课件 5、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内容 二、课程导入举例ppt 三、主要内容 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个裁缝开了一家作坊,每天可以做一件衣服,一件衣服需要两米布10元钱,辅料一套两元钱,一共需要12元,花6个小时把衣服做成,按照当时当地的行情,一个裁缝一小时的劳动,值5毛钱,6个小时3块钱。因此这件衣服卖出去的时候卖15块钱。这时候,12块钱的生产资料成本就已经收回,同时他6个小时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这仅仅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形成的过程,还不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那么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继续

再看。假如这个裁缝破产了,这时候,他需要去给资本家打工。如果同样的,资本家花3块钱雇用他工作6个小时来做一件衣服,卖出去以后还是15块钱,这样一来这份家一分钱也不挣,这种买卖资本家是不会做的。 为了赚到钱,资本家的办法是这样的。她让裁缝一天工作12个小时做两件衣服。两件衣服需要四米布,两套辅料一共24元,工作12个小时能创造6块钱的价值。这样卖出去后就是30块钱。这30块钱,资本家减去生产资料的24块钱再减去支付给裁缝的3块钱工钱,那还剩下3块钱,就是剩余价值就装进资本家的腰包了。 引出: a.这3块钱的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 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资本生产过程(图) b.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 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劳 动过程结束后,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将商品出售,收回的价值大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变化的资本 c刚才示例中,购买生产资料的24块钱就是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v示例中,资本家花3块钱雇佣工人工作,这3块钱就是可变资本,这3块钱不仅创造了3块钱的价值还创造了3块钱的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v(可变资本) ?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m’剩余价值率那么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呢?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公示…刚才示例中,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3块钱,可变资本是3块钱,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百分之百。剩余价值率还有另外

剩余价值的生产—图示.

剩余价值的生产 单位:元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m′=m/v

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一、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的资本)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2.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二、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1.根据不同: ①前者根据资本的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购买劳动资料(机器设备)分批记入产品成本 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原材料)一次记入产品成本 ②后者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不变资本——购买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机器设备、原材料)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 2.内容不同 ①不变资本包括购买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购买劳动资料的资本 ②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购买劳动对象与劳动力的资本 3.目的不同 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成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 ②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三、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即m′=m/v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即p′=m/m+v 利润率反映了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 ——浅谈剩余价值 《资本论》是一部公认的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虽然诞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19世纪,但在21世纪,资本主义各项制度已臻成熟与完善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对它的研究不仅不能停止,反而应该加强,特别是残酷的经济危机来袭之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可见,正是马克思的博学使《资本论》并不仅仅成为一部单纯的政治经济学专著,更使它成为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资本论》共分三卷,但按照各自所论述的矛盾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论述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三、四、五篇;第三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六、七篇和《资本论》第二卷;第四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结构及其各种具体范畴,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剩余价值的创立: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迄今仍然是揭示现代资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感念马克思的伟大 2008年末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家仿佛一夜之间又想到了马克思和他的“主义”,但这一次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各国经济运营机制的反思,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试图借用伟人的理论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找一条捷径。这些恰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屹立着,战斗着,发展着。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唤醒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时间上,他离开我们远了,但他的形象愈加高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历史的车轮正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在前进。 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关于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

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很难看到重复性和常规性,而这种重复性和常规性是探寻客观规律所必需的。马克思的伟大创造在于,他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这是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这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社会形态,包括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显示出了人类历史重复性和常规性,这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资本主义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必然性总是要通过种种偶然性来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人的主观努力,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推动历史的进程,否则,即使得逞于一时,甚至煊赫于一代,迟早难免要遭受灭顶之灾,扮演的最终只是螳臂挡车的角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放了人的思想,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运用这个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