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外交生涯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观后感

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观后感

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观后感看完李鸿章去马关谈判这事儿,那心里真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首先得说,李鸿章这老爷子也挺不容易的。

大清朝那时候就像一艘破船,到处漏水,他还得硬着头皮去跟日本谈。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市场买东西,兜里没几个钱,还得面对那些贪心的卖家。

他走进谈判场的时候,估计心里就知道这是个超级难啃的骨头。

日本那边呢,那是趾高气昂啊,就像一个恶霸,瞅准了大清朝好欺负。

提出的那些条款,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掠夺。

什么割地赔款,这哪是谈判,分明是抢劫嘛!而李鸿章呢,他还得在那儿据理力争,可他手里的牌实在是太少了。

大清朝自己不争气,打不过人家,在谈判桌上就没底气。

在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还挨了一枪。

这一枪挨得啊,让我感觉就像是一个弱者最后的挣扎。

他都被欺负到这份上了,还能咋样呢?不过这一枪倒也让日本稍微收敛了一点,就像一个强盗本来想把你家洗劫一空,结果不小心自己磕了一下,就少拿了点,但还是拿走了不少好东西。

从这件事里,我就想啊,落后就要挨打这道理真是太残酷了。

大清朝闭关锁国,自己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结果被人家西方列强和日本甩了好几条街。

李鸿章再有本事,也只能在这种大势下苦苦支撑。

他就像一个修补匠,拿着破布想把清朝这个千疮百孔的大罐子补上,可漏洞实在太多了。

这马关条约一签,那可真是丧权辱国啊。

咱老百姓看到这事儿,估计都想捶胸顿足。

可是呢,也得从中学到教训。

一个国家要是不强大,不管派谁去谈判,都只能任人宰割。

咱现在得时刻提醒自己,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然历史的悲剧说不定哪天又重演了呢。

总之啊,这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曾经的弱小和屈辱,也让我们知道了强大的重要性。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达。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分裂的局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断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

他在政治上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与外国使节的交涉,以及他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力,他曾经多次出使各国,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风采和谈判的技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最后,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挣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胆识、才华和魅力,都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他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光辉,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

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

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

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

而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执掌大权,朝野相倾,居然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实属遗憾。

他之所以演绎了一幕历史悲剧,其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 1 页共1 页。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1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

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

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

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

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

在他的身上集中着近代中国难以取舍的选择。

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鸿章传的读书笔记1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

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

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初二读后感 :我读李鸿章_900字

初二读后感 :我读李鸿章_900字

初二读后感:我读李鸿章_900字绝版李鸿章的作者张社生先生说过:李鸿章就是晚清四十年的缩影,读李鸿章就是在读一个国家的落寞与悲凉。

的确它属于晚清,青年豪迈,官场沧桑。

晚年引得千古骂名,成了千古罪人,今天我撩开尘封的记忆来重读这位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家在今安徽省合肥,当年的他在曾国藩门下仅仅一个不起眼的学徒,因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出谋划策,很受曾国藩赏识,同时曾国藩也给李鸿章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安徽招兵,李鸿章为征兵大业出力,不到半年李鸿章征兵万人曾国藩很是欣喜,命名此军为淮军,李鸿章变成了淮军总司令,淮军就这样创立起来了。

后来李鸿章又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练兵技术,打造出一批精英军队。

不过再一次天津教堂教徒屠杀中国幼童的事见中,因湘军主力与洋人交手连连失利。

曾国藩忙发电想自己的李鸿章求援。

淮军虽平息了此事,但不久因为中外实力的勾结,淮军也解散了。

李鸿章因淮军解散而元气大伤,事隔多年后,朝廷要求打造一批有水平的海军,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北方海域大都没有海防。

几经考虑,朝廷任命以洋务派为首的李鸿章担起这个重任。

他以英国皇家海军的模式为标准,构制同样的武器,那时从南洋到北洋战舰一个27艘,其中14艘购买与欧洲,一个水兵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一个贫民一年的收入。

用的炮都来自德国炮场乃世界一流,清朝龙旗高高挂起,不过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军队却败在朝贡国日本手下。

日本海军总指挥官伊藤博文被日本提升为内阁总理大臣,而李鸿章北洋舰队总司令被夺去三眼花翎和黄马褂降职回家,1895年初日本官方点到李鸿章说只有李鸿章才有签和的水平,无奈为了停止战争,清朝只好还李鸿章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命他速去日本马关签约。

到达马关后,李鸿章与日方代表经数日未达成协定。

这时发生了一件令谁也想不到的事,李鸿章遭到刺伤,刺客小山丰太郎,早就对李鸿章有刺伤的念头,只因没钱买去中国的船票而呆在日本,正巧李鸿章到日本和谈,他便借此机下手,这是国际上公认的野蛮事件,于是日本官方为表示道歉原定赔款3亿两立即减为2亿两,但这颗子弹却深深打在这位中国代表脸上,他一直陪伴李鸿章一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观后感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

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

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

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

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

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

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

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

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

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

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

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

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

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

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

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

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

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

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读后感
以前一提到李鸿章就特别厌恶这个人,就是他使中国经历了那么黑暗的
时期。以前读的历史书总给我灌输李鸿章就是一卖国贼,一千古罪人。所以内心
给李鸿章的定位完全就是负面的。但是自重上次在中国近代史课上看的视频之后
让我对李鸿章有了新的看法。

我读的是《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仅仅是为了这本书上
有马关条约签订的情景,但是读后让你给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辩证的去看待李
鸿章这个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
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书中有说到
当时在签定条约之前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背负这个以后会被落下骂名的重任,是
啊,当这个时候那些所谓的忠臣都成了哑巴,这已经成了朝廷官员一贯的做法,
有好事时大家都争着上前,但一遇到外交谈判或签条约,谁都不会在此刻要表现
一下爱国。当然这不仅是让李鸿章出场的唯一原因,当时的中国是多么的封建,
不开明,而李鸿章刚刚是那个朝代最见过世面,最开明的一个吧,所以而各国也
都认为只有李鸿章一个人才能胜任,也只会同李鸿章谈判,所以他是不去也不行,
去也不行,处一于两难的一个境地。不过他还是去了我觉得就已很不易了,试问
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有勇气能够承担得了这种千古骂名,而等他签定和约回来之后
就被会“架空”,而后受到那些同僚的排挤和白眼。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签定马关条约谈判时说的话和做的事。条约内容为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
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四、
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
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其实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
“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他还是忠实地执行
了朝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而且签约之中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李鸿
章被刺了,赔偿金额由三万万两降至两万万两,身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异国
谈判又遭遇了刺客可想而知当时的李鸿章是多么的悲惨,但他还是坚持着谈判,
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
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
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看到这句话我真的有种想流泪的感觉,一个如此大官,
低声下气几近哀求,不为自己只为国家能少赔点钱,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他最
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打一枪一万万,那你再给我两抢好了”……试问凭什么说
他是卖国贼?就因为他签订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那么请告诉我,在那个背景
下,他不签行吗,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办?他不签,中国还要死多少人?能屈能
伸大丈夫,区是他完成的,伸的时间等的太长了。。。

还是很佩服他在外交上的措辞,一个成功的外交官是离不开他的口才。
虽不能说他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自己都做不到又
何许去要求别人做到呢!

纵有一身的爱国情操与报复,一心想着富国强民,只是生不逢时。真是可
歌可泣可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