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忆阻器

什么是忆阻器
什么是忆阻器

什么是忆阻器?

忆阻器

忆阻器的英文 Memristor 来自「Memory(记忆)」和「Resistor(电阻)」两个字的合并,从这两个字可以大致推敲出它的功用来。最早提出忆阻器概念的人,是华裔的科学家蔡少棠,当时任教于美国的柏克莱大学。时间是 1971 年,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时,蔡教授推断在电阻、电容和电感器之外,应该还有一种组件,代表着电荷与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组件的效果,就是它的电阻会随着通过的电流量而改变,而且就算电流停止了,它的电阻仍然会停留在之前的值,直到接受到反向的电流它才会被推回去。用常见的水管来比喻,电流是通过的水量,而电阻是水管的粗细时,当水从一个方向流过去,水管会随着水流量而越来越粗,这时如果把水流关掉的话,水管的粗细会维持不变;反之当水从相反方向流动时,水管就会越来越细。因为这样的组件会「记住」之前的电流量,因此被称为忆阻器。

忆阻器有什么用?

在发现的当时...没有。蔡教授之所以提出忆阻器,只是因为在数学模型上它应该是存在的。为了证明可行性,他用一堆电阻、电容、电感和放大器做出了一个模拟忆阻器效果的电路,但当时并没有找到什么材料本身就有明显的忆阻器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也没有人在找 -- 那是个连集成电路都还刚起步不久的阶段,离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都还有至少 15 年的时间呢!于是这时候 HP 就登场了。事实上 HP 也没有在找忆阻器,当时是一个由 HP 的 Phillip J Kuekes 领军的团队,正在进行的一种称为Crossbar Latch 的技术的研究。Crossbar Latch 的原理是由一排横向和一排纵向的电线组成的网格,在每一个交叉点上,要放一个「开关」连结一条横向和纵向的电线。如果能让这两条电线控制这个开关的状态的话,

那网格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能储存一个位的数据。这种系统下数据密度和存取速度都是前所未闻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材料能当这个开关?这种材料必需要能有「开」、「关」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必需要能操纵,更重要的,还有能在不改变状态的前提下,发挥其开关的效果,允许或阻止电流的通过。如何取得这样的材料考倒了 HP 的工程师,因此他们空有Crossbar Latch 这么棒的想法,却无法实现。谁知道,他们在找的东西,正是忆阻器?

忆阻器的实现

[1]

蔡教授提出忆阻器理论后几十年过去了,工业界一直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忆阻器的材料。

时间到了2005年,由 HP 的 Phillip J Kuekes 领军的团队,正在进行的一种

称为 Crossbar Latch 的技术的研究。Crossbar Latch 的原理是由一排横向和一排纵向的电线组成的网格,在每一个交叉点上,要放一个“开关”连结一条横向和纵向的电线。如果能让这两条电线控制这个开关的状态的话,那网格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能储存一个位的数据。这种系统下数据密度和存取速度都是前所未闻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材料能当这个开关?这种材料必需要能有“开”、“关”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必需要能操纵,更重要的,还有能在不改变状态的前提下,发挥其开关的效果,允许或阻止电流的通过。如何取得这样的材料考倒了 HP 的工程师。

直到2008年(距蔡教授提出忆阻器已经37年过去了)才出现了转机,另一个由 Stanley Williams 领军的 HP 团队在研究二氧化钛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二氧化钛在某些情况的电子特性比较奇特。

Stanley等人发现,一块极薄的二氧化钛被夹在两个电极中间,这些二氧化钛又被分成两个部份,一半是正常的(图二中undoped部分)二氧化钛,另一半进行了“掺杂”(图二中doped部分),少了几个氧原子。当“掺杂”的那一半带正电,因此电流通过时电阻比较小,而且当电流从“掺杂”的一边通向正常的一边时,在电场的影响之下缺氧的“掺杂物”会逐

渐往正常的一侧游移,使得以整块材料来言,“掺杂”的部份会占比较高的比重,整体的电阻也就会降低。反之,当电流从正常的一侧流向“掺杂”的一侧时,电场会把缺氧的“掺杂物”从回推,电阻就会跟着增加。因此,整个器件就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一样。

忆阻器的未来

HP 关于忆阻器的发现在 2008 年时发表于「自然」期刊,2009 年证明了 Cross Latch 的系统很容易就能堆栈,形成立体的内存。目前的技术每个电线间的「开关」大约是 3nm x 3nm 大,开关切换的时间约在 1ns 左右,整体的运作速度约是 DRAM 的 1/10 -- 还不足以取代 DRAM,但是靠着 1 cm2 100 gigabit, 1cm3 1 petabit(别忘了它是可以堆栈的)的惊人潜在容量,干掉闪存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 Crossbar Latch 可不止用来储存数据而已。它的网格状设计,和每个交叉点间都有开关,意味着整组网格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逻辑化的。在原始的 Crossbar Latch 论文中就已经提到了如何用网格来模拟 AND、OR 和 NOT 三大逻辑闸,几个网格的组合甚至可以做出加法之类的运算。这为摆脱晶体管进到下一个世代开了一扇窗,很多人认为忆阻器电脑相对于晶体管的跃进,和晶体管相对于真空管的跃进是一样大的。另一方面,也有人在讨论电路自已实时调整自已的状态来符合运算需求的可能性。这点,再搭配上忆阻器的记忆能力,代表着运算电路和记忆电路将可同时共存,而且随需要调整。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一代电脑的设计逻辑,可以朝这条路发展下去的话,或许代表着新一代的智慧机器人的诞生。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了。HP 的目标订的还算含蓄,只答应在 2013 年时,生产出与当世代的 Flash 同等价格,但两倍容量的忆阻器记忆装置。对大部份人来说,这个转变会是相当低调的 -- 就像芯片制程已经一步步地降到了 24nm,但是对一般人来说,CPU 或是内存、随身碟一直都长那个样子,没有在变。只是在里面,忆阻器和 Crossbar Latch 的组合代表的是电脑科技的全新进展,或许能让我们再一次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朝向被机器人统治的未来前进。

基础电子学教科书列出三个基本的被动电路元件: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电路的四大基本变量则是电流、电压、电荷和磁通量。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蔡少棠(Leon Chua),37年前就预测有第四个元件的存在,即忆阻器(memristor)。简单说,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可改变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1”,低阻值定义为“0”,则这种电阻就可以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器【1】。

事实上从西元两千年始,研究人员就已经在多种二元金属氧化物和钙钛矿结构(ABO3)的薄膜中发现了电场作用下的电阻变化,并将其应用到了下一代非挥发性存

储器-阻抗存储器(RRAM)中【2】-【5】。在工业界,英飞凌,三星,美光,夏普,Unity,Spansion等公司早已经开始了RRAM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 预计未来5年讲会陆续有基于RRAM技术的存储器上市。关于电阻转变的机理目前还有很多争议,但一般认为薄膜中由于氧空位迁移而形成的细丝(filament)是产生电阻变化的原因【6】。

惠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为RRAM就是Chua所说的忆阻器,其报道的基于TiO2的RRAM器件在08年5月1日的《自然》期刊上发表【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1971年发表《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论文,提供了忆阻器的原始理论架构,推测电路有天然的记忆能力,即使电力中断亦然。惠普实验室的论文则以《寻获下落不明的忆阻器》为标题,呼应前人的主张。蔡少棠接受电话访问时表示,当年他提出论文后,数十年来不曾继续钻研,所以当惠普实验室人员几个月前和他联系时,他吃了一惊。

RRAM可使手机将来使用数周或更久而不需充电;使个人电脑开机后立即启动;笔记型电脑在电池耗尽之后很久仍记忆上次使用的信息。忆阻器也将挑战掌上电子装置目前普遍使用的闪存,因为它具有关闭电源后仍记忆数据的能力。RRAM将比今日的闪存更快记忆信息,消耗更少电力,占用更少空间。忆阻器跟人脑运作方式颇为类似,惠普说或许有天,电脑系统能利用忆阻器,像人类那样将某种模式(patterns)记忆与关联。

RRAM为制造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即开型PC、更高能效的计算机和类似人类大脑方式处理与联系信息的模拟式计算机等铺平了道路,未来甚至可能会通过大大提高晶体管所能达到的功能密度,对电子科学的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忆阻器器件的最有趣特征是它可以记忆流经它的电荷数量。蔡教授原先的想法是:忆阻器的电阻取决于多少电荷经过了这个器件。也就是说,让电荷以一个方向流过,电阻会增加;如果让电荷以反向流动,电阻就会减小。简单地说,这种器件在任一时刻的电阻是时间的函数———或多少电荷向前或向后经过了它。这一简单想法的被证实,将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望制成更快更节能的即开型PC

忆阻器最简单的应用就是作为非易失性阻抗存储器(RRAM),今天的动态随机存储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你关闭PC电源时,动态随机存储器就忘记了那里曾有过什么,所以下次打开计算机电源,你就必须坐在那儿等到所有需要运行计算机的东西都从硬盘装入到动态随机存储器。有了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那个过程将是瞬间的,并且你的PC会回到你关闭时的相同状态。

研究人员称,忆阻器可让手机在使用数周或更久时间后无需充电,也可使笔记本电脑在电池电量耗尽后很久仍能保存信息。忆阻器也有望挑战目前数码设备中普遍使用的闪存,因为它具有关闭电源后仍可以保存信息的能力。利用这项新发现制成的芯片,将比目前的闪存更快地保存信息,消耗更少的电力,占用更少的空间。

为开发模拟式计算机铺平道路

忆阻器还能让电脑理解以往搜集数据的方式,这类似于人类大脑搜集、理解一系列事情的模式,可让计算机在找出自己保存的数据时更加智能。比如,根据以往搜集到的信息,忆阻器电路可以告诉一台微波炉对于不同食物的加热时间。当前,许多研究人员正试图编写在标准机器上运行的计算机代码,以此来模拟大脑功能,他们使用大量有巨大处理能力的机器,但也仅能模拟大脑很小的部分。研究人员称,他们现在能用一种不同于写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模拟大脑或模拟大脑的某种功能,即依靠构造某种基于忆阻器的仿真类大脑功能的硬件来实现。其基本原理是,不用1和0,而代之以像明暗不同的灰色之中的几乎所有状态。这样的计算机可以做许多种数字式计算机不太擅长的事情———比如做决策,判定一个事物比另一个大,甚至是学习。这样的硬件可用来改进脸部识别技术,应该比在数字式计算机上运行程序要快几千到几百万倍。

忆阻器

无源电子器件忆阻器的特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摘要:忆阻器被认为是除电阻、电感、电容外的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本文分析了忆阻器电路学特性,并且展望了其在未来各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忆阻器;电路学特性;前景 Abstract :Besides Resistors,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which are three basic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Memristor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fourth basic circuit element .This element is a kind of non-1inear resistor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remember .This paper analyzed memristor’s circui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eground in all aspects of future are discussed . Keywords : Meristor ;memri stor’s circuit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 1 引言 2008年,Strokov [1]等成功实现了电路世界中的第四种基本无源二端电路元件----记忆电阻器,简称忆阻器(meristor),证实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裔科学家蔡绍棠[2]于1971 年提出的忆阻器元件概念和1976年建立的忆阻器件与系统理论。 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流过忆阻器的电流,可以改变其阻值。忆阻器被认为是除电阻、电感、电容外的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目前,忆阻器原理及其应用是国际电路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忆阻器的出现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电路格局,“具有引发电路革命的潜质”。 2 忆阻器的电路学特性 2.1忆阻器存在的对称性依据 忆阻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中概念的提出与理论探索阶段是忆阻器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发展经历了存在性预测、实验室有源模型搭建、理论电路特性、新奇应用的构想等主要步骤,之间环环相扣,前面的研究作为后面的基础。蔡绍棠在电路变量对称性得到了忆阻器存在的依据,为后续理论上的研究打下基础。 如图1所示,五种已知电路变量关系中,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得到的关系 ()()t q t i d ττ-∞=? (1) ()()t t d ?νττ-∞ =? (2) 上述两式分别表示电荷()q t 是电流关于时间的积分,磁通量()t ?是电压关于时间的积分。其余三种关系是已知电路基本元件的定义式,即理想电阻、电容、电感分别满足 d Rdi ν= (3) dq Cd ν= (4) d Ldi ?= (5) 电流 电荷电压 磁通量 电阻 未知 电容 电感dt ??dt ??

3D忆阻器混合芯片面世 实现人工神经网络

3D 忆阻器混合芯片面世实现人工神经网络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惠普实验室向我们展 示了首个三维忆阻器混合芯片。忆阻器技术在惠普实验室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 该忆阻器及忆阻系统研讨会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和美 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举办。会上惠普实验室(位于加州的PaloAlto)提供了该 芯片原型的设计细节:该芯片是惠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QiangfeiXia 通过在一 块CMOS 逻辑芯片表面上堆叠忆阻器交叉开关矩阵记忆单元完成的。 惠普实验室的研究员,同时也是忆阻系统记忆技术发明者StanWilliams 表示:Xia 利用压印光刻技术将一个忆阻器交叉开关矩阵堆叠到一块CMOS 逻辑电路上,从而构建了一个晶体管和忆阻器的集成混合电路。Williams 和惠普的同 事GregSnider 早些时候就曾经提出通过将忆阻器交叉开关矩阵置于CMOS 晶 体管的上面来实现FPGA 中的配置位。 忆阻器交叉开关矩阵架构包括两个垂直的金属线阵列及该两个阵列之间的钛 氧化层。其中一个钛氧化层掺杂氧空位(oxygenvacancies),使其成为一种半导体物质。相邻的一层则不掺杂任何物质,保持原始状态,使其作为一种绝缘体。 同时对底层和顶层的交叉开关矩阵金属线施加一个特定的电压,使交叉开关 矩阵的交叉点保持在一个固定电压,氧空位就会从掺杂质的钛氧化层流动到不 含杂质的那一层,从而使其开始传导,打开记忆位开关。通过改变电流方向, 将氧空位转移到含杂质的那一层,相当于关上记忆位开关。 Williams 表示惠普实验室研发出的基于忆阻器的FPGA 充分证明一个CMOS 晶圆厂可以在三维空间上实现忆阻器和晶体管的集成电路。

一个新的基于忆阻器的超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资料

一个新的基于忆阻器的超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尹玮宏1 ,王丽丹1,*, 段书凯1 1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中国400715 摘要忆阻器被认为是第四个基本电路元件,它除了是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中有竞争力的候选器件外,由于拥有超越其它元件的超级性能,还能构建具有复杂动力学的非线性电路。特别地,新的基于忆阻器的混沌振荡器的实现已成为非线性电路设计的范例。本文首先推导两个基于磁控忆阻器模型的串联忆阻器的特性及磁通电荷关系。然后通过使用这个忆阻系统获得一个新颖的四维超混沌系统,它有两个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通过观察各种混沌吸引子、功率谱和分岔图可看到丰富的动力学现象。最后,建立了模拟该系统的SPICE电路。SPICE 仿真结果与数值分析一致,这进一步显示了该超混沌系统的混沌产生能力。 关键词:忆阻器,超混沌系统,混沌吸引子,电路实现 1 引言 忆阻器(Memristor)是一种非线性无源元件,具有非线性和非易失性。几年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种基于忆阻器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2008 年,惠普实验室的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宣称,成功制成了第一个物理实现的忆阻器[1],证实了37 年前加州大学蔡少棠(Leon O. Chua)教授的推测[2]。此后,忆阻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忆阻器的体积小,功耗低,因此忆阻器是混沌中非线性电路部分的理想选择[3],各种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系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4-7]。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系统应当具有以 本项目受到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技函[2013]47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2139, 61101233, 60972155),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项目(z2011148),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国家级, 优秀类, 渝人社办〔2012〕186号), 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渝教人〔2011〕65号),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渝教人〔2011〕65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4A009, XDJK2013B011)的资助。作者简介:尹玮宏(1987-),男,湖南邵阳人,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研究。*通信作者: 王丽丹,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器、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忆阻器件及忆阻系统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联系邮箱:ld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0233215.html,。

忆阻器桥式突触结构神经网络的学习PPT

Memristor Bridge Synapse-Based Neural Network and Its Learning · Act as nonvolatile analog memories, they are programmable, and scalable to nano dimensions

简要介绍&基础铺垫

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问题 · 神经网络中用到的的BP算法成功应用于语音/手写/脸部识别以及机器人控制等 · 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accuracy,chip area, processing speed三者的权衡。· 优点:比起软件实现的神经网络 1.更快的processing speed 2.对chip area的更有效利用 · 缺点:1.limited accuracy due to spatial nonuniformity(空间的不均匀性) and nonideal responses 2.nonvolatile weight storage(非易失性存储)

硬件实现主要的两个困难 1.材料上的困难: In analog hardware implementations, the weights are usually stored in resistors, capacitors, and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浮栅晶体管)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as synapses(突触) in conjunction with analog multipliers, but it suffers from high nonlinearity(非线性) in synaptic weightings. 2.学习算法上的困难: 与BP算法的software实现相比,BP算法的hardware实现较为困难,并且这些困难会因电子元件的imperfections and mismatch而加剧。 注:BP算法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层神经网络学习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信号前向传递,而误差后向传播,通过不断调节网络权重值,使得网络的最终输出与期望输出尽可能接近,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忆阻器综述

国内发展状况 忆阻器的理论是于1971年由美国华裔科学家蔡少堂提出,并且在2008年被HP公司发现。虽说有关忆阻器的发言权在西方国家,但是无论是最新理论创新方面还是忆阻器应用方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比他们落后多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我国对气体放电灯的电压电流特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发现了气体放电灯的一些新性质,最后指出气体放电灯属于一种流控忆阻器,其特性不能用电路中的三个传统的基本元件来描述。同时,它们对气 体放电灯的一些忆阻特性进行了大篇幅的分析探讨[1]。在1995年,他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2],这篇论文主要研究气体放电灯在音频段至射频段的电 压电流函数。他们采用了新型电子仪器设备,对气体放电灯在该频段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了一些新的实验结果,并且进一步说明了气体放电灯的流控忆阻器特性。借助于大量的实验,它们在音频段至射频段给出了气体放电灯的八组电压电流波形,波形显示,其形状如同一个分布在一三象限的八字形蝴蝶结,与惠普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这一发现比惠普实验室早了十多年,但是当时的科技发言权不再中国,使得我国的这一发现至今仍然鲜为人知。 2008年9月,我国清华大学校友陈怡然等人发表论文[3],主要给出了基于 纳米电子自旋效应的三种电子自旋忆阻器,属于世界领先水平。电子自旋是原子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篇论文根据纳米电子自旋产生的磁性效应,给出了三种电子自旋忆阻器,这三种忆阻器的原理不同于惠普实验室的二氧化钛双极开关模型,这种新型电子自旋忆阻器可以在从皮秒量级到微秒量级等不同的速率下进行电阻值的转换,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忆阻器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外发展状况 早在1995年,惠普实验室接到了科研上层的任务,即:研究纳米级的电子器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在2006年就发现了用二氧化钛组成的忆阻器,并且在2008年第一个发表相关论文,同年5月份,惠普公司用两端纳米级电阻开关点阵器件实现了人工神经网络。 2008年6月1日,美国波士顿George Mason University研究生Victor Erokhin 和M.P.Fontana研制了一个聚合体忆阻器[4] 2008年7月15日,惠普实验室高级科研者Stanley Williams等人发表论 文[5],主要讲到了纳米级金属/氧化物/金属开关的忆阻特性,揭示了它属于一个 双极开关,以及它的忆阻器开关特性与机制。 2008年8月26日,韩国三星公司在他们所研制的双层氧化物器件中发现了电流记忆特性,并且表明它也属于一种忆阻器,这个忆阻器的工作机理也与惠普实验室的有所不同。 2008年11月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举办了忆阻器及忆阻系统研讨会,惠普实验室在会上展示了忆阻器的最新进展———世界首个3D忆阻器混合芯片。 2009年1月,Massimiliano Di Ventra,Yuriy V.Pershin,Leon O. Chua

忆阻元件

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忆阻器应用于模糊控制的前景与展望 王元友 (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忆阻器理论的建立为电子电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它的存在得到了证实,将为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将对模糊控制领域的研究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忆阻器的主要特性和优势,以及展望了忆阻器在模糊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忆阻器;模糊控制理论;电路设计;科技进步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meristor resistance have brings new development space for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and they are confirmed, will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write a new chapter. Will of fuzzy control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lay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proc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yi resistance and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the memories in the resistance fuzzy control theory of som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words: Meristor; The fuzzy control theory; Circuit desig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B 0 引言 2008 年,Strokov等成功实现了电路世界中的第四种基本无源二端电路元件———记忆电阻器,简称忆阻器(meristor),证实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裔科学家蔡少棠于1971 年提出的忆阻器元件概念和1976 年建立的忆阻器件与系统理论。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流过忆阻器的电流,可以改变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1”,低阻值定义为“0”,则这种电阻就可以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 1.忆阻器的特性与新进展 上世纪70年代忆阻器作为一种电子元器件理论被提出。由于具体实物证明的稀缺而进展缓慢。2008年惠普实验室宣布成功制造出忆阻器,证明了忆阻器的存在,引起广泛的关注。 1.1忆阻器的特性 忆阻器具有以下特点: l)由于忆阻器是连续器件,因而存储的精度是无限的; 2)由于忆阻器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因而具有电不易失性; 3)由于忆阻器是基础元器件,可以方便的将忆阻器设计在电路中,获得混合型的电路,便于使用; 4)随着忆阻器内部变量变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实现数字与模拟两种状态。 2008年Nature发表了专题评述—“The Missing memeristor Found”。对Leon Chua教授所提出的“忆阻元件’捌的存在予以了明确证明。论文指出,根据对称性原理,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并不能完全涵盖电流、电压、电量以及磁场之间的关系,必须补充上一个忆阻元件(Memeristor:memory resistor)才能使其对称性完备。忆阻值的变化与元件中电荷的迁移与重新分布有关。只有在电荷流为线性条件下,忆阻与电阻才是等价的。忆阻器是建立在电荷q与磁链 的基础之上的。

忆阻器

忆阻器 忆阻器,全称记忆电阻。最早提出忆阻器概念的人是华裔的科学家蔡少棠,时间是1971 年。2013年,比勒菲尔德大学物理学系的高级讲师安迪〃托马斯博士研制的忆阻器被内臵于比人头发薄600倍的芯片中,利用这种忆阻器作为人工大脑的关键部件,他的研究结果将发表在《物理学学报D辑:应用物理学》杂志上。 基本介绍 忆阻器,全称记忆电阻,从这两个字可以大致推敲出它的功用来。最早提出忆阻器概念的人,是华裔的科学家蔡少棠,当时任教于美国的柏克莱大学。时间是1971 年,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时,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蔡教授推断在电阻、电容和电感器之外,应该还有一种组件,代表着电荷与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组件的效果,就是它的电阻会随着通过的电流量而改变,而且就算电流停止了,它的电阻仍然会停留在之前的值,直到接受到反向的电流它才会被推回去。 用常见的水管来比喻,电流是通过的水量,而电阻是水管的粗细时,当水从一个方向流过去,水管会随着水流量而越来越粗,这时如果把水流关掉的话,水管的粗细会维持不变;反之当水从相反方向流动时,水管就会越来越细。因为这样的组件会「记住」之前的电流量,因此被称为忆阻器。 由于忆阻器尺寸小、能耗低,所以能很好地储存和处理信息。一个忆阻器的

工作量,相当于一枚CPU芯片中十几个晶体管共同产生的效用。[1] 2发展过程 提出 蔡教授之所以提出忆阻器,只是因为在数学模型上它应该是存在的。为了证明可行性,他用一堆电阻、电容、电感和放大器做出了一个模拟忆阻器效果的电路,当时并没有找到什么材料本身就有明显的忆阻器的效果,也没有人在找,处于连集成电路刚起步不久的阶段,离家用电脑普及还有至少15年的时间,这时候HP 就登场了。 研究

忆阻器交叉阵列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1年第41卷第4期:500–512 https://www.360docs.net/doc/a023321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0233215.html, 论文 忆阻器交叉阵列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胡小方,段书凯?,王丽丹,廖晓峰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715 *通信作者.E-mail:duansk@https://www.360docs.net/doc/a0233215.html, 收稿日期:2010–09–06;接受日期:2011–0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0972155)、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CSTC2009BB23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批准号:XDJK2010C0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批准号:CPSF200902291,CPSF20100470116)、西南大学博士科研资助项目(批准号:SWUB2007008,SWUB2008074)、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09-2-011)和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JY053,2010JY070)资助 摘要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其阻值的变化依赖于流过它的电荷数量或磁通量. 忆阻器作为第4个基本的电路元件,在众多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推动整个电路理论的变革.文中利用数值仿真和电路建模,分析了忆阻器的理论基础和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图像存储的忆 阻器交叉阵列,可以实现黑白、灰度和彩色图像的存储和输出,一系列的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 案的有效性.由于忆阻器交叉阵列的并行信息处理优势,该方案有望用于高速的图像处理. 关键词忆阻器交叉阵列建模仿真图像存储图像输出 1引言 1971年,蔡少棠(Leon Chua)根据电路理论公理化体系的完备性定义了磁通量和电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忆阻器(memristor,memory resistor的缩写)的概念,将忆阻值M定义为磁通量?随着电荷q的变化率,即M=d?/dq,并将其称作除电阻、电容和电感以外的第4种基本电路元件[1,2].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物理实现的元器件,忆阻器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08年5月,美国惠普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他们证实了电路世界忆阻器的存在,并成功设计出一个能工作的忆阻器物理模型[3].实验证实,忆阻器是一种新型的非线性两端电路元件,其独特的开关转换机制、天然的记忆功能、连续的输入输出特性和纳米级尺寸,使其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它的出现有望改善整个电子电路理论和应用:(1)忆阻器的输入和输出都是连续的,因而其存储的精度理论上是无限的;(2)忆阻器是纳米级器件,其存储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10nm级和5nm级忆阻器可分别达到超过110GB/cm2和460GB/cm2的存储密度,将有望延续摩尔定律[4,5];(3)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相比,忆阻器可以进行非易失性运算,有望实现即开型PC;也可挑战目前数码设备中普遍使用的闪存,将信息存储在忆阻器内存上的速度要比存储在快闪内存上快3个数量级(1000倍)[6];(4)将忆阻器与晶体管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电路的功能密度,有望制造出更高能效的模拟式计算机来模拟人脑,可能彻底改变现代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方式,大大提高其解决复杂 引用格式:胡小方,段书凯,王丽丹,等.忆阻器交叉阵列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1,41:500–512

什么是忆阻器

什么是忆阻器? 忆阻器 忆阻器的英文 Memristor 来自「Memory(记忆)」和「Resistor(电阻)」两个字的合并,从这两个字可以大致推敲出它的功用来。最早提出忆阻器概念的人,是华裔的科学家蔡少棠,当时任教于美国的柏克莱大学。时间是 1971 年,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时,蔡教授推断在电阻、电容和电感器之外,应该还有一种组件,代表着电荷与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组件的效果,就是它的电阻会随着通过的电流量而改变,而且就算电流停止了,它的电阻仍然会停留在之前的值,直到接受到反向的电流它才会被推回去。用常见的水管来比喻,电流是通过的水量,而电阻是水管的粗细时,当水从一个方向流过去,水管会随着水流量而越来越粗,这时如果把水流关掉的话,水管的粗细会维持不变;反之当水从相反方向流动时,水管就会越来越细。因为这样的组件会「记住」之前的电流量,因此被称为忆阻器。 忆阻器有什么用? 在发现的当时...没有。蔡教授之所以提出忆阻器,只是因为在数学模型上它应该是存在的。为了证明可行性,他用一堆电阻、电容、电感和放大器做出了一个模拟忆阻器效果的电路,但当时并没有找到什么材料本身就有明显的忆阻器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也没有人在找 -- 那是个连集成电路都还刚起步不久的阶段,离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都还有至少 15 年的时间呢!于是这时候 HP 就登场了。事实上 HP 也没有在找忆阻器,当时是一个由 HP 的 Phillip J Kuekes 领军的团队,正在进行的一种称为Crossbar Latch 的技术的研究。Crossbar Latch 的原理是由一排横向和一排纵向的电线组成的网格,在每一个交叉点上,要放一个「开关」连结一条横向和纵向的电线。如果能让这两条电线控制这个开关的状态的话,

基于忆阻器的多层信息存储技术

基于忆阻器的多层信息存储技术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运用忆阻器作为多层存储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忆阻器来实现多层存储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障碍。 其中一个难题是由于磁通量与电荷量曲线的非线性对设定阻值信号的的脉宽造成了难度;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忆阻器存储了所有的信号,包括忆阻中的噪声,使得忆阻器与初始值相比出现扰动。本文提出的方法是通过使用一个参照电阻阵列使忆阻器固定在一个预先设定的参照阻值而使忆阻能被用来做多层次存储器。我们提出了写入电路(编程)和一个采用参照电阻阵列信息存储技术的读出/恢复电路。 关键字:忆阻器;电阻阵列;基于参照物的多层存储;写入电路;读出电路 1. 介绍 据估计,摩尔定理将在未来十年走到尽头,存储器行业已经提出了许多用于延缓该定理使用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发展多层单元技术(MLC ),以信息多层次的方法来存储多个比特在一个存储单元【1-2】。 商业上可用的MLC NAND 存储器每个单元,现有技术下能够存储四个状态。大部分的是用基于晶体管的PRAM(阶段改随机存储)【3】, 除了HP 公司的基于电阻的RRAM 【4-5】. 最近 Stanley Williams et al. 研制出了一个二氧化钛膜由铂电子包夹的,表现为倒滞后环的具有明显存储功能的材料----忆阻器 【6】。 忆阻器是leon O.Chua 于1971年【7】作为第四电路的基本元件提出的一种假定。它是基于自然界中电磁机制的非线性特性。 相对于传统的晶体管存储器,忆阻存储器有许多的优点。 第一是其极小的尺寸。 尽管忆阻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但他只是同等规格RAM 的十分之一【9】。 如果忆阻的制造工艺得到提高, 那么他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忆阻另一个无法比拟的潜在优点就是能够存储模拟信息,这就使得忆阻能够在一个存储单元储存多个BIT 的信息【7-8】。 另外忆阻也是人工神经网络中执行神经触角权重【10】理想的装置。 尽管有这么多有利的功能,但忆阻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缺点。 一个是由于磁通量与电荷量曲线的非线性使得在为实现预定阻值而选择合适脉冲宽度时造成困难。 如果这个非线性在制造芯片过程中的死区表现得非常明显, 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很严重。另一个是由于忆阻器存储了所有的信号,也包括忆阻中的噪声,这就造成了忆阻器与初始值相比出现扰动。 2. 忆阻的基本原理 忆阻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基础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在定义基础电路元件的相互关系时,电荷量可以定义为电荷量对时间的积分,即: ()t q i d ττ-∞=?(t) (1) 同样的,电流i 是电荷量q 对时间的微分 dq i dt = (2) 类似的,通量?被定义为电压对时间的积分 ()()t t v d ?ττ-∞ =? (3) 同样的,电压v 是通量对时间的微分 d v dt ?= (4) 用(4)式除以(2)式,我们可以得到电阻

忆阻器

忆阻器(Memristor) 忆阻器被证实存在 按照我们目前的知识,基本的无源电子元件只有3大类,即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而事实上,无源电路中有4大基本变量,即电流、电压、电荷和磁通量。早在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蔡少棠(Leon Chua)教授就提出一种预测:应该有第四个元件的存在。他在其论文《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提出了一类新型无源元件—记忆电阻器(简称忆阻器)的原始理论架构,推测电路有天然的记忆能力。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可改变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1”,低阻值定义为“0”,则这种电阻就可以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 2008年,美国惠普实验室下属的信息和量子系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他们已经证实了电路世界中的第四种基本元件———忆阻器(Memristor)的存在,并成功设计出一个能工作的忆阻器实物模型。在该系统中,固态电子和离子运输在一个外加偏置电压下是耦合在一起的。这一发现可帮助解释过去50年来在电子装置中所观察到的明显异常的回滞电流—电压行为的很多例子。忆阻器器件的最有趣的特征是它可以记忆流经它的电荷数量。其电阻取决于多少电荷经过了这个器件,即让电荷以一个方向流过,电阻会增加;如果让电荷以反向流动,电阻就会减小。简单地说,这种器件在任一时刻的电阻是时间的函数———多少电荷向前或向后经

目前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技术途径实现忆阻器,但制约这类新硬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电路中的设计。目前还没有忆阻器的设计模型使其用于电路当中。有人预测,这种产品5年后才可能投入商业应用。 忆阻器将有可能用来制造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即开型PC(个人电脑)、更高能效的计算机和类似人类大脑方式处理与联系信息的模拟式计算机等,甚至可能会通过大大提高晶体管所能达到的功能密度,这将对电子科学的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 忆阻器 基础电子学教科书列出三个基本的被动电路元件: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电路的四大基本变量则是电流、电压、电荷和磁通量。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蔡少棠(Leon Chua),37年前就预测有第四个元件的存在,即忆阻器(memristor)。简单说,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可改变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1”,低阻值定义为“0”,则这种电阻就可以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器

忆阻器作业

忆阻器为基础的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内存:混合架构的低功耗紧凑的存储器设计 摘要 在本文中,一种通过基于忆阻器的非易失性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采用忆阻器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组合的设计的新方法被提出。忆阻器与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的180纳米的MOSFET 技术被用于构成一个单细胞。此单元的预测的区域显著地少,并且平均读写功率比相同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一个常规的6-T的SRAM单元少25倍。读时间比6-T的SRAM单元少得多。然而,写入时间是有一点高,但是可以通过增大忆阻器的流动性得到改善。非易失性特性细胞使得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设计有吸引力。 关键词:CMOS,记忆元件,忆阻器,SPICE model,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器 引言 1971年蔡少堂[1]假设四分之一无源二端电路称为忆阻器元件(另外三个存在的元器件即电阻器,电容器,还有一个是电感)。在2008年,研究人员在惠普(HP)实验室报告说,忆阻器是采用物理双端钛- 二氧化钛(TiO2)纳米器件[2]。惠普实验室所描述的首次实验demo 证明了物理忆阻器的存在,终于验证了蔡少堂的理论,在电子和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3]。基本上,忆阻器是一个有记忆的电阻,当有电压通过它的时候,它的阻值能够一直保持到那个值,直到电压移除或者改变。忆阻器与它们主要的不同是,其他三个传统的元器件都是线性的,而忆阻器是非线性的。 惠普忆阻器利用了二氧化钛纳米级材料的薄膜性质。忆阻器的其他物理的实施方案也是可能的,最近一直提出的那个耦合流和自旋传输在纳米级尺寸,可用于实现忆阻器忆阻[4],[5]。在许多文献中模拟电路和忆阻器的结合已经出现很多。Witrisal认为忆阻器在超宽带接收器,以减少信号的处理功率[6]。忆阻器也可用作可编程电阻负载运用在差分放大器[7]。Varghese 和Gandi使用忆阻器作为一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差分对和一个源极退化元件[8]。参考文献[9]可见各种基于模拟忆阻器内存包括运算放大器基于可变增益放大器(VGA)的可编程模拟功能块。脉冲编程手段在忆阻器用于模拟记忆的微分放大器中的应用被考虑在[10]. 由于忆阻器的可行性,它被众多的科学家们所研究,特别是作为未来的一种强有力的候选预备材料[11],非易失性的属性和在交叉开关中高的堆积密度,特别能让研究者们兴奋,我们所提出的电路的的主要特点是他的非易失性,数据能够被存储在内存中特别是当在非特定的时间电源被关掉,另一个应用前景是相比传统的6T-SRAM,电路的尺寸能够被大幅度的消减由于只有三个晶体管所提出的电路的每个单元中使用时,其面积可以比常规的SRAM单元少得多。在建议的结构所消耗的功率是显着地低于常规的SRAM结构。所有这些功能都在本文中进一步讨论以后。本文通过引入忆阻器及其特性开始起飞。之后,一些相关工作进行了讨论。然后,它直接进入到提出的电路,其工作原理及其功能的结构,那么它讨论的角度,得出了一些比较,应受它与电路的可能的未来前景总结。

基于忆阻器的非线性电路系统建模与软件仿真

中国计量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忆阻器的非线性电路系统建模与软 件仿真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of nonlinear circuit system base on memristor 学生姓名邢聪聪学号 0900102204学生专业自动化班级 09自动化2班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高坚副教授 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

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计量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对本文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若经查实有抄袭行为,本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取消毕业设计成绩、直接取消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全部责任。 学生签名:日期:

分类号:TP214 密级:公开UDC:62 学校代码:10356 中国计量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忆阻器的非线性电路系统建模与软 件仿真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of nonlinear circuit system base on memristor 作者邢聪聪学号0900102204 申请学位工学学士指导教师高坚副教授 学科专业自动化培养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卫东评阅人那文波 2013年6月

致谢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学习,这次毕业设计的任务快要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应该说是针对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的一种综合与实践考核。对于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肯定难免会有许多考虑不全的方面,如果没有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独自去完成这个毕业设计是不大可能的。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的是高坚老师。高老师平日里虽然很忙,但在每个设计阶段里都对我进行了仔细的指导。他科学研究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也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和各位老师。正是你们给予我的帮助使我才能顺利地完成此次设计任务。 最后,我还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正是因为得到了你们给予我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我才会有今日的收获。

忆阻器应用

突触的本质是一个两端器件,与忆阻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忆阻器的电导可以通过控制流过它的电荷和电流来改变。Jo等人描述了突触功能在纳米硅基忆阻器中的实现,特别是,他们证实了激励时间依赖的可塑性(STDP,一个重要的突触修饰竞争学习规则),可以在包含CMOS神经元和忆阻器突触的突触/神经元混合电路中实现。 Pershin等人利用忆阻器神经元模型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忆阻器被用来模拟变形虫的学习行为。Pershin等人使变形虫经受温度的变化,发现变形虫会降低其在温度降低过程中的运动。接着,他们应用一个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其特征在于先将温度降低,然后返回正常状态。可以观察到,变形虫会学习温度变化时的频率,并且温度变化一旦停止,变形虫会在预期的降低温度下继续减缓其移动。一个简单的忆阻器电路可以用来建立变形虫学习行为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电压用来模拟温度的变化。有趣的是,实验表明如果温度变化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以某种方式被中断,变形虫(以基于忆阻器电路模型的变形虫)在刺激一旦停止的情况下不会预期到这种变化。 研究人员采用忆阻器“仿真器”建立了一个神经网络。仿真器包含数字电位器、模拟/数字(A/D)转换器和一个可编程的微控制器,以提供忆阻器的I-V特性。神经网络被用来描述联想学习,它包含三个神经元,每一个都可用来作为食物的视景、声音和流涎。这样设计,是为了刺激视觉神经元能够导致流涎神经元的激发。最初,刺激声觉神经元没有导致唾液分泌。本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基于忆阻器电路,以便声音可以与食物的视觉联系并因此触发流涎神经元。这个结果表明这确实是可能的,很像Pavlov的狗,在电路调试之后,当声觉神经被刺激时,流涎神经元也被激发,从而证明了采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忆阻器为基础的电路的联想学习功能。 3.电路器件设计 忆阻器以其独特的记忆性能和电路特性,在电路器件设计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依赖其记忆性能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基于忆阻器电学性能的参考接收机、调幅器。由于具有电阻转换功能,忆阻器也可能被用来制作多路信号分离器和复用器]。网状结构的忆阻器与互补金属氧化物(CMOS)的复合集成电路,即使在高缺陷度的情况下仍能够实现可重构逻辑功能,这将促成新型的晶体管-忆阻器复合电路结构的实现。此外,忆阻器也可用于组成具自降级、对内部变化自愈、高容错率等功能的适应性可重现网络。 3.4生物记忆行为仿真 对生物记忆行为的电路仿真,是忆阻器另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用途。忆阻器参与组成的电路己被Pershin等用于对多头绒泡菌对环境刺激学习行为的电路仿真,他们成功地用电路对外加激励的电学响应模仿了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行为。因为具有与神经系统中神经键行为类似,忆阻器可以用于对大脑部分功能的模仿,由它和晶体管、纳米线等组成的系统将在桥梁道路的实时监控系统得到应用。可以相信,此类结构在对生物记忆、学习行为的电路仿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