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心理干预对ICU患者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影响

高秀梅 刘柏友
摘 要 目的: 了解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的心理体验,为实施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我科 8 例等待
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非结构式访谈。结果: 等待手术的患者存在心理障碍、过度依赖等心理问题。结论: 等待瓣膜置换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提
患者经护理后焦虑及抑郁得分均低于护理前( P < 0. 05) ; 护理后患者危险事故发生率为 5. 88% ,明显低于护理前的 19. 12% ( P < 0. 05) ; 经护理
后 68 例患者中有 57 例表示对护理工作很满意,11 例表示满意。结论: 专业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 ICU 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显著提高 ICU 护理质
表 2 68 例患者危险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例( % )
时间 护理后 护理前 χ2 值
P值
例数 68 68
危险事故 4( 5. 88) 13( 19. 12) 5. 4454 0. 0196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年第 9 卷第 23 期( 上半月版)
·141·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的心理体验
量。
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词 心理护理; ICU; 护理质量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 - 9676. 2012. 23. 080
ICU( 重症监护室) 是针对危重患者监护和抢救的科室, ICU 患者往往心理反应剧烈,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 响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转归[1]。近年来,随着心理 - 社会 - 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重要性逐渐被医 护人员和患者接受,事实上,心理护理是集中针对患者的心理 进行干预,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以较好的依从性配合治 疗和护理,从而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康 复效果[2]。因此,对 ICU 患者而言,对其不良心理反应及时 进行干预,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 对 68 例患者的研究分析和临床实践,发现专业的心理护理对 提高 ICU 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 年 3 月 ~ 2011 年 1 月我院急诊 ICU 收治的 68 例患者,其中男 42 例,女 26 例。平均年龄( 41 ± 9. 8) 岁。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22 例,中专及高中 24 例, 初中 14 例,小学 8 例。疾病 类 型: 复 合 伤 33 例,脑 外 伤 12 例,心肌梗死 13 例,急性中毒 10 例。 1. 2 护理方法 经由 20 名临床心理学培训的 ICU 护士和 8 名经验丰富的 ICU 高年资护士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 是: ( 1) 对患者进行性格角度上的分型。心理学上认为性格 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绪自我调节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护理人员应先对 ICU 患者家属及本人了解其正常状态下的 性格表现以及 对 疾 病 的 看 法、态 度 等,再 通 过 观 察 患 者 的 言 语、举动和行为表现等作出对患者的心理分型: 一是恐惧紧张 型,多见于性格孤僻、文化程度低和老人群体等; 二是顾虑型, 多见于长期受疾病折磨的患者; 三是乐观配合型,多见于教育 程度高、性格乐观、积极的患者。( 2) 针对恐惧紧张型患者, 应向其讲明 ICU 监护的目的,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避 免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发生; 对顾虑型患者,应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向其介绍科学治疗的重要性,重点突出当前护理手段 和护理设施能够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使其安全接受 治疗和护理; 对乐观型患者应多给予微笑和鼓励,使其继续保

ICU监护室患者个案护理效果及改善措施

ICU监护室患者个案护理效果及改善措施
现有护理措施及存在问题
REPORTING
现有护理措施介绍
24小时密切监护
ICU患者处于持续的心电、呼吸 、血压等生理参数监测下,确保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定时评估病情
医护人员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 意识、呼吸状况等,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活动
促进患者康复
推动护理专业发展
对ICU监护室患者个案护理效果的研 究和探讨,有助于推动护理专业的发 展和进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和素养。
个案护理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的 快速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汇报范围
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以及 入住ICU的原因和时间等。
加强家属健康教育
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和知识,提高 家属的照护能力。
2023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本次个案护理成果回顾
生理指标改善
并发症预防
通过精心护理,患者生理指标如心率、血 压、呼吸频率等得到有效控制,趋于正常 。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 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心理护理重视不够
医护人员可能更注重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状态 的关注和护理。
家属沟通不畅
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家属无法充分了解患者的 病情和治疗方案,从而降低了家属的参与度。
2023
PART 05
改善措施建议
REPORTING
优化护理流程
制定标准化护理流程

ICU意识清醒患者50例心理干预护理效果分析

ICU意识清醒患者50例心理干预护理效果分析

ICU意识清醒患者50例心理干预护理效果分析
王惠珠;黄维馨;林洁;林芝光;俞允;黄浩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38)1
【摘要】ICU患者具有病情凶险、体征状况变化快等特点,患者精神承受巨大压力,这在意识清醒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2]。

随着医疗模式改革,ICU临床工作已经
从以医生治疗为核心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如心理安抚、心态调整等工作不断开展[3]。

我科对意识清醒的ICU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护理,对经过干预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值及抑郁值进行评估。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王惠珠;黄维馨;林洁;林芝光;俞允;黄浩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350007;福建省福州市第二
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350007;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350007;福
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350007;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ICU意识清醒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 [J], 刘娟
2.心理护理干预对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分析 [J], 陈燕真
3.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J], 赵亮
4.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J], 赵亮
5.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J], 赵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住院ICU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住院ICU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天 医 药
21年3 00 月
33 9
住 院 I U患 者 的 心 理 分 析 与 护 理 干 预 C
陈 艳 红
( 黑龙江省双鸭 山煤 炭总医院 IU, C 黑龙江
关 键 词 自我 效 能 ; U; 者 ; 理 ; 复 I 患 C 护 康 中图分类号 :R 7 43 文 献标 识码 :B
4 P rn a e tN,E ri . A a d mi d,c n rl d tilo i ot F n rn o z e o t l r fv — oe a c ro s e p r n e t r u h p e u p r f r mae f st ai u x e e c h o g e r s p o t o l rt me i i i
人是一个 由生 理 、 理、 会所 构成 的系统 , 心 社 这个 系统 与其周 围变动 的环 境发生相互 作用 , 当两者均处 在动态 平 衡时 , 体身心倾向于健康 , 内外 环境失衡 时 , 的完 整 个 而 人 性就 会被 破坏 , 健康 便会 出现 问题 。因此 , IU 的特 殊 在 C 环境下 , 护理人员在照顾这些 身体 健康严 重受创 病人 的时 候, 不仅要减轻病 人 的躯 体上 的不 适 , 同样 要关 注 病人 心 理上 的问题 。对这类患 者进行 心理护 理 , 以通 过运用 恰 可 当的沟通技巧 , 自我 效 能理论 为 指导 , 助病 人 应对 与 以 帮 适应不能改变 的环 境 和现状 , 克服 心理 上 的障碍 , 坚定 康 复 的信心 。 、
我效能, 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让患者 回避负性刺激 。任 何与病 人有关 负性事 件 , 特别是 同种疾病的其他 病人 恶化 或死 亡 的消 息都会 对 自我 信念 构成严 重的打击 , 削弱他们 的努力 , 因此 , 病情 和疗 效 尚 在 不 明朗的时候 , 免让 患者 知道 这类 消 息 , 避 在病 房管 理上 可以考虑危重病人 的分离治疗 J 。

ICU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ICU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ICU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ICU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120例入住ICU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干预。

分别于入院第1天和入院第5天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医院睡眠问卷(SMH)测评。

结果:ICU冠心病住院患者入院第1天均存在焦虑情绪,经过五天的护理,两组SAS和SM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ICU冠心病患者的睡眠,减轻焦虑状况,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ICU;冠心病;焦虑;护理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是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的或器质性的改变而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一种心脏病。

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护理期间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针对ICU冠心病患者的特点,我们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整理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ICU病房治疗的120里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60例。

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9.2±7.2)岁。

干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0.3±8.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

干预组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方法,将信息支持、社会支持与睡眠护理三者相结合。

1.2.1信息支持护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与患者家属及责任护士共同研究可以为患者提供的信心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

在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的目的以及各类仪器设备的作用。

适当的让患者了解自身的检查结果,使其发现治疗中病情的好转,进而增强治疗信心。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患者往往身心俱疲,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度过难关,心理护理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ICU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1. 提供情感支持患者进入ICU后,他们往往感到无助、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这可以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积极回应他们的情绪以及给予鼓励和安慰来实现。

2. 清晰有效的沟通ICU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可能导致语言功能障碍或生理上的交流困难。

护理人员应该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交流,并通过使用图片、手势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定期与患者家属交流病情信息,让家属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3. 鼓励积极的思维和行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对恢复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正向的对话,引导他们寻找积极的事物和展望未来,增强他们的内心力量。

此外,在物理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康复日程,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恢复的效果。

4. 提供信息和教育ICU患者对医疗环境可能感到陌生和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

这包括解释治疗措施、介绍医疗设备、告知手术等待时间,以及向他们提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透过充分了解治疗过程,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他们自己的康复进程。

5. 创造舒适安宁的环境ICU患者身处医院环境,周围充斥着噪音、光线刺眼等刺激,容易导致患者疲惫不堪。

为了提供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创造一个舒适安宁的环境。

例如,调节室内光线和气温,提供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减少噪音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此外,扩大患者的交流圈子,鼓励亲友的探望,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6. 心理干预和娱乐活动在ICU的康复过程中,心理干预和娱乐活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音乐疗法、绘画、书籍阅读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和焦虑感。

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满意度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满意度的效果研究
者 家 属 等 参 与 , 过 面 对 面 交 流 , 真 倾 听 家 属 遭 遇 亲 人 患 病所 通 认 带 来 的 焦虑 与 不 安 , 对 家属 在 担 心疾 病 转 归 及 预后 、 费 问题 、 针 收 患 者 能否 获 得最 佳 的 治疗 护 理等 方 面予 以 解答 。 1 . 环境 设 施 人 性 化 .5 2 本 科从 患 者 和家 属 的 角 度 出发 , 着人 本
加热复温 , 将室温保持在2 ~ 6C 以每4 h t 5 2 ", h 温升高 I 为宜 ,  ̄ C 如
体 温 不升 高 者 , 当增 加 盖被 。 适
22 心 电 、 压监 测 . 血
随着 亚 低 温 治 疗 对 颅脑 损伤 患 者 的疗 效 被 临 床 实 践 大 量 证 实 ,亚 低 温 治疗 在 重度 颅 脑 损伤 的治疗 中被 越 来 越 多 的应 用 , 在 使 用 亚 低 温 治疗 时 , 对 患 者 进行 严 密 的全 方 面 的监 护 , 要 这样 才 能 使亚 低 温治 疗 的优 势 充分 发挥 , 而 提高 治疗 效果 。 从
关理 论 , 分别 在 心 理 支持 、 疏 导 、 时 指 导 和 根据 家属 要 求 合 心理 适 理 改 善 条 件 方 面 给予 人 文关 怀 , 过 责 任 护 士将 支持 护 理 贯 穿 于 通 整个 护 理 阶 段 , 点实 施 在 IU 属 开始 人 住 阶段 、 重 C家 人住 期 间及 转 科 前 , 理 措施 如 下 : 护
工作单位 :6 20 晋江 32 0
陈美 华 : , 科 , 师 女本 护
收稿 日期 :0 2 0 — 7 2 1— 3 1
福建省晋江市医院重症 医学科
12 方 法 .
者 更 易 并 发 呼 吸道 感 染 , 因此 应 特 别 注 意 呼 吸 道 的 护 理 。 做 好 应 以下 几 点 :1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 : 时 吸 痰 , () 及 吸痰 时注 意 强 化 无 菌 观 念 , 次 吸痰 时 间 不 能超 过 1 , 每 5 s必要 时使 用 纤 支镜 吸痰 , 时 定

护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护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重症监 护 室 (ICU)是 医 院 特 殊 的 一 个 科 室,其 服务对象通常病情危重,生命受到威胁,清醒时一般 会伴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高达 47%的患者会产 生焦虑、抑郁心理,而这种不良的心理又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对预后极为不利[1]。因 此,如何有效消除 ICU清醒患者的消极情绪,改善其 睡眠质量,成为 ICU科室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对 我院收治的 45例 ICU清醒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 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ICU清醒患者 90例 作 为 研 究 对 象,随 机 均 分 为 对 照 组 与 观 察 组, 对照组中男 24例,女 21例;年龄 20~74岁,平均年 龄(4531±361)岁;入住 ICU时间 2~15d,平均病 程(751±154)d。观察组中男 26例,女 19例;年 龄 21~73岁,平均年龄(4551±374)岁;入住 ICU 时间 3~16d,平均病程(749±159)d。2组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 12 纳入标准 首次入住 ICU病房;处于清醒状 态;沟通能力正常;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处 于 昏 迷、意 识 障 碍;持 续 应 用 镇 静药物;无法清醒回答问题;既往合并有失眠症;认 识功能障碍;听力、视力、智力缺陷;拒绝参与本次研 究。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清醒后给予常规护理,如密切监测体征 变化,加强与患者交流,遵医嘱定时发药给药,协助 患者调整好睡姿理等。观察组则除此外又给予前瞻 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41 组建一支前瞻性护理小组 组建一支 ICU 病房前瞻性护理小组,加强对组内所有 ICU护士的 专业培训,提高 ICU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其不但要 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及方法,还要具 备较强的沟通技能及观察能力,使其充分了解 IC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护理心理干预对ICU患者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6-23T09:43:43.8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 作者: 陈时琼1 蒋平2 何颖1[导读]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治疗的作用。

陈时琼1蒋平2何颖1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治疗的作用,为制定ICU患者的治疗心理护理路径及思维模式提供理论及实际依据。方法:对130例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斗殴伤等所致颅脑外伤且暂无手术指征或家属拒绝手术收入ICU的患者(Glasgow评分7-15分,患者意识清或稍烦躁)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住院周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情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周期26天,并发ARDS 3例,持续性血糖升高2例,应急性胃出血4例,并发感染3例,活动性出血致手术7例,并发脑疝致死亡1例;对照组平均住院周期38天、并发ARDS 5例,持续性血糖升高4例,应激性胃出血11例,并发感染11例,活动性出血14例,手术13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ICU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治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ICU患者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40-01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急救部2009年3月-2010年3月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斗殴伤等所致颅脑外伤患者130例,均为急诊住院,且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初步抢救后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接入方式分别为外院120送入65例,我科120接入56例,家属或其他方式送入9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1±0.5岁,均不了解原发病史,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的2岁3月,平均年龄45±0.7岁,住院周期最短3天,最长35天,平均住院周期26±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7分,最高分15分;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的4岁9月,平均年龄38±0.6,住院周期最短9天,最长68天,平均住院周期38±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5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可比性。

1.2方法:13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送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观察组在进入ICU病房后,病房护士除配合治疗积极常规护理外,即予以主动介绍ICU病区的设置、主动询问患者受伤经过、目前或即将开展的治疗手段;了解其家庭背景、亲属情况、病情允许者可让家属在做好基本防护、消毒措施下好短暂进入ICU病房与患者交流,喂食,对照组仅予以积极护理配合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住院周期的评定 患者进入ICU病房到转入普通病房治疗为住院周期,要求必须无明显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大于12小时为1天,小于则为0.5天。

1.3.2并发症评定 应急性胃出血、应急性血糖升高均为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常规予以抗酸剂、胰岛素治疗后收入ICU病房且胃管有血性引流物排除和血糖反复间断升高在6.9mmol/L以上;患者在观察治疗治疗中CT复查提示颅内出血增多、脑室沟回变迁,脑疝可能为手术治疗指征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判断并发ARDS需通过血气,胸片(均为床旁片)等常规诊断指标确诊,其他感染则需相应的细菌学检测标准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检验 秩和统计法 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ICU住院周期比较,观察组平均26±0.5天,对照组38±0.5天,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其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

表1)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住院周期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ARDS、进一步颅内出血、应激性胃出血、应激性血糖升高等共17例,对照组则共有3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差显著(见表2)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3护理 3.1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 患者一旦进入ICU病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其本人、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强烈依赖感,能对所患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支持病人。首先,护士是监护环境下主要的支持因素,在调节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条件困难者帮助其取得社会的支持。 3.2营造布满生活气息的ICU护理环境 理论家韩德森(Hendersen)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1]。首先使ICU病房布满生活气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改善ICU环境的出发点;二是创造浓厚的生活氛围[2]。理想的ICU病室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温湿度及光线均可调控[3],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讲故事,答应病人在必要时使用耳机听收音机[4],以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引导病人进入放松状态,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早日康复。 3.3充分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为患者做好心理及精神护理,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监护设备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诱导和精神支持,只能把监护仪作为监测和反映病情变化的辅助手段[5]。并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一个符合患者个性、贴近生活的监护环境。以解除其惧怕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要维护好患者自尊心的,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使其在自尊心和人格得到维护的条件下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6]。 3.4积极为病人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无论床铺、枕头被子以及日间、夜间灯光的配置都因从患者病情、心情出发,尽量将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利因素对病人的睡眠干扰,制造一个昼夜规律的睡眠环境。对病重患者要有效加强的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他们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7]。 4小结 4.1焦虑和惧怕焦虑与惧怕是患者的普遍反应,危重患者送入ICU内,由于环境异常、气氛紧张加之患者急剧的生理改变,患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胃酸的PH值降低,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变弱,血糖升高,使他们感到极度紧张、焦虑、惧怕[8]。特别是周围病床的患者随时都可能发生死亡,这会使患者更加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而增加恐惧感,ICU是医院内先进医疗仪器较为集中的区域,ICU的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表现焦虑不安或激动。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轻易使患者不安[9]。这时,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2进入ICU治疗的患者,均是与家属隔离而独立在病区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倍感孤独,有与世隔绝感[10],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获得精神安慰[11]。同时,由于缺乏医患、护患沟通,大多数患者不知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缺乏信息传递而感到不安、抑郁[12,2],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感,从而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不配合。 4.3患者在治疗后期,特别是病情有所好转或恢复即将离开ICU病房转普通病房的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依靠心理,担心出ICU后病情发生变化,尤其担心今后将有“后遗症”产生,对ICU的护理产生依靠心理[13]。所以,早期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支持能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个初步的认识,能使其尽快适应正常的生活及心理环境。 4.4因为治疗需要,ICU患者大多全身赤裸,护士在进行病情观察和做各种治疗护理时随时都可能掀开患者衣被,部分患者进食及大小便都需要在床上由人协助进行,因而使患者感到个人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14]。其自尊心、隐私权,人格得不到保证,患者易出现心理障碍[15]。早期及时的心理、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5资料显示,ICU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可达45~80dB,而噪声超过60dB时,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16]。监护仪单调重复不分昼夜的报警声、机械的碰撞声加上频繁的护理治疗干预、同室患者的影响、药物应用常使患者不能有完整规律的睡眠[17,

14]。患者渐渐丧失白昼的概念,产生血压升高、肌张力增强、肾上腺素释放增加等生理反应以及孤独、绝望、幻觉等心理反应,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型态紊乱、昼夜睡眠节律倒转等[18]。再有,强烈的光照、24h不分昼夜的监护、身体各部位各种导连线的连接、医生紧张严肃的面孔所造成的紧张抢救工作气氛,以及经济的困扰和家庭的矛盾也会对这些病人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极易引起不同的精神症状。 4.6随着急诊创伤救治模式的改变,急救治疗要求的提高,对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也愈来愈高,仪表得体的ICU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积极予以患者早期的心理护理和精神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治疗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19]。 参考文献[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