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

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

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作者:龚湘萍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8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结果实验组完全依从率(90.22%)、心态情绪、患肢疼痛及功能、患者社会活动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可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个性化指导;骨科患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速度的提高,交通事故日益增多;以及人们久坐、运动量不够造成的缺钙,使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治疗骨折患者,临床不仅要实现解剖意义上的治愈,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让患者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1]。

骨折的发生大多属于意外,患者在突然间发生骨折,心理上没有准备,情感上短时间内无法接受;骨折所致的疼痛和肿胀,加剧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

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极大提高了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68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入院后均经X线拍片确诊。

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4例。

实验组患者男120例,女64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6.7±5.4)岁;其中锁骨骨折21例,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28例,骨盆骨折31例,股骨骨折26例,胫腓骨骨折46例,有1/3患者合并多处骨折。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作用。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骨外伤患者8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

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知识评分、满意程度、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骨外伤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极大地提高患者对疼痛耐受力和心理康复预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心理护理骨外伤临床效果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建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外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常见[1]。

骨外伤患者因突然受到伤害,面对病痛和可能残疾现实,多产生烦燥、抑郁、忧虑和绝望心理,危重者甚至产生轻生思想,对手术及预后均产生严重影响,影响了治疗效果。

因此,对骨伤外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去除患者心理压力和悲观因素,增强治疗信心。

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骨科对42例骨外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4例,其中男55例,女性29例,年龄26~67岁,平均46.5岁;骨外伤部位:双下肢骨折31例,颈椎骨折23例,左上肢骨折14例,骶骨骨折9例,右上肢骨折7例,腰椎骨折4例。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外伤部位、疼痛程度、临床指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1.3 主要观察指标(1)心理情绪状态评分:参照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心理状态[2]。

护理干预对外伤性骨科患者术前的心理影响

护理干预对外伤性骨科患者术前的心理影响

护理干预对外伤性骨科患者术前的心理影响医院骨科大部分的患者为突发性外伤所致,很多既往体健的人群、因突如其来的伤害改变了患者整个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易出现难以适应等不良情绪,影响整个治疗、护理、手术的顺利进行,以至于影响整个疾病谱的转归和预后的工作、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因此,对该类人群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护理诱导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患者优质转归的重要环节。

标签:护理干预;外伤;术前;心理影响1概述健康是指不仅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健康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耐受挫折和逆境,正确面对实际、摆正位置,对突发而来的困难能平稳、安全度过。

随着科技、交通、商务现代化程度的飞速提升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及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高端技术的发达、高层建筑等多样化的因数,外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常见。

如各种车祸、工伤、建筑工地坠落、塌方等意外伤害。

2分析骨科患者多数为突然遭受外界各种意外事故而导致一系列外伤性疾病,因此他们的身心打击很大,加之伤后剧痛,肢体及各个关节等损伤;担心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以致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重症患者、多处骨折、截瘫患者意识到终身可能残疾,思想顾虑多,心理活动复杂,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均会影响手术和治疗,不利于机体的治疗及康复。

本科针对136例外伤性骨科患者手术前存在的心理反应,予以调查、分析,并给与相应的护理干预。

结果表明:骨科患者术前98﹪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其表现为对疼痛的耐受力顾虑占49%,紧张、焦虑、恐惧、担心预后残疾、预后不佳等顾虑占75% ,悲观、抑郁、消极状态占25% ,经济困难担心医疗费用占76% ,因伤害造成残疾或影响生活、工作质量占86 %。

3临床资料3.1一般资料2008年1月~12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患者136例,其中男98例,女38例,年龄6~56岁,平均年龄34.6岁,其中上肢骨折51例,下肢骨折55例,皮肤或软组织缺损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9例,脊髓损伤及不全截瘫2例。

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以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对其疼痛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3年5月之间接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为基础组,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为升级组,以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焦虑自评表得分、抑郁自评表得分情况及治疗依从性为判断依据,明确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

结果:相较于基础组患者而言,升级组患者疼痛程度更低;焦虑自评表得分、抑郁自评表得分较低;升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两组患者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四肢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四肢骨折疾病属于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患者四肢疼痛、四肢部位骨折区域发生肿胀或变形、患者无法正常活动四肢等。

在此种情况下,患者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

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常见措施,因此,针对四肢患者所开展的护理工作也是医疗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其直接影响患者手术切口与骨折部位的愈合。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护理是护理阶段的重要内容,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的基础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

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5月之间接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对其疼痛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3年5月之间接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人。

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为基础组,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为升级组。

基础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最小的为24岁,年龄最大的为57岁,整组平均年龄为(42.72+2.15)岁。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Nursing research│护理研究- 117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史根女(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民医院 骨科一区 342400)【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骨折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结果 实验组骨折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其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骨折患者发病较为急骤,这样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骨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低,给予骨折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十分有益[1]。

本文主要对50例骨折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依从性提高的作用作分析,详情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骨折患者100例(2014年1月-2015年7月),这100例骨折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随机将其分为2组。

实验组50例患者年龄在19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6±6.69)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3/17。

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在2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71±6.52)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5/15。

2组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50例骨折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密切观测、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以及用药、为患者讲解骨折的健康知识等。

实验组50例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即:1.2.1 心理支持对骨折患者积极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以及身体的不适,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疼痛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疼痛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疼痛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肢骨折是常见的骨科急诊情况,患者在发生骨折后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和不便之外,还会面临着心理上的负担和困扰。

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恢复信心,积极面对康复治疗。

本文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具体介绍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分析心理护理对疼痛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疼痛的困扰,而心理因素在疼痛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骨科护理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照顾,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更大的疼痛和不适,甚至影响了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对于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问题提出: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当前在骨科护理中主要侧重于身体的治疗和护理,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提供参考和帮助。

1.3 研究意义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疼痛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在遭受严重伤痛的往往会伴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治疗效果,甚至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困扰。

通过心理护理的介入,帮助患者及时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心理护理在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疼痛的影响,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骨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骨科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骨科老年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引言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钙质流失,容易引发骨科疾病,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功能恢复难度大,故而术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然而多数患者受教育程度低,对早期功能锻炼认知不足,存在抗拒心理,导致锻炼依从性较差。

临床常规护理侧重于关注疾病改善与切口恢复,针对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内容较为简单,不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从而影响术后恢复。

强化护理干预时结合患者情况,从多个方面为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骨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骨科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2~88岁,平均(75.44±4.95)岁;。

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1~88岁,平均(75.38±5.10)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疾病健康宣教与康复指导。

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向其介绍病区基本情况,使其快速适应患者角色;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询问过往病史,评估心理状态,交流过程中给予充分尊重与理解,以良好态度为患者解答疑问,纠正错误认知,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骨外伤急诊患者接受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将其划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情况。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依次为96.7%、73.3%,且研究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外伤急诊病例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改善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外伤急诊患者;康复质量;护理满意度骨外伤是指因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积累些劳损等因素引起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对这类患者进行急救时,要注意对患者受伤的肢体进行保护,减少创口再次损伤、感染发生率。

如果患者出现骨外伤,会出现较大的恐惧等负面情况,这种情况会对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文以60例骨外伤急诊病例为对象,探究其接受心理护理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21年6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外伤急诊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缺少完整资料者;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或意识交流障碍者。

随机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有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41 6.45)岁;研究组有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3.02 6.48)岁。

对比可知,两组年龄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含: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骨外伤急诊特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度等,遵循医嘱提醒患者用药,关注患者身体情况,避免发生一些并发症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术前:针对患者的焦虑、不安等情况,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手术有关知识,有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术中: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术中注意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潘世红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7期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60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心理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舒适心理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两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骨创伤;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
骨创伤的临床治疗秉行三大原则,即:正确复位、固定牢固和早期功能锻炼,其最终目的在于尽快、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1],因此,早期功能锻炼是顾客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工作要点,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循序渐进的实现临床治疗目标,已经成为骨科研究的重点[2],基于此,本次调查研究立足于本院自2013年7月~2015年4月是后置的60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为该病的临床护理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的对本院自2013年7月~2015年4月是后置的60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由于这60例患者所采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不同,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给予观察组30例患者设施心理护理干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6~74岁,平均年龄为(46.2±
2.5)岁,住院时间为7~53d,平均住院时间为26.5d;给予对照组30例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7~76岁,平均年龄为(46.8±2.3)岁,住院时间为8.5~51d,平均住院时间为26.0d。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0例骨创伤患者实行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即:统一式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病理知识,告诫患者注意事项,与患者沟通交流病情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30例骨创伤患者实行舒适心理护理干预,即: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调查,根据患者的的实际心理需求,给予人性化的心理疏导,并耐心的劝慰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耐心的、徐循渐进的进行,不能擅自行动,要严格的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另外,还可以鼓励患者家属进行劝慰或邀请已经康复的患者进行经验传授,且在锻炼的过程中,要为患者排除一切安全隐患,防止摔倒,造成再次骨折,除此之外,可通过播放音乐、聊天转移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平稳、循序渐进的心态配合功
能锻炼,避免操之过急造成二次伤害。

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人性化关怀,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统计学意义采用软件SPSS20.0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且采用%表示所有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3 讨论
骨创伤的发生大多比较突然,且部分患者的骨折程度比较中,患者在无任何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担忧,甚至形成恐惧心理,不利用临床诊治的顺利开展,而且骨创伤会伴随疼痛、肿胀、肢体活动障碍等[3],会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需要通过各种
各样的方式消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平稳的心态对待临床护理和临床治疗,才能起到应有的临床疗效,真正意义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水平[4]。

本次调查研究基于观察组25例骨创伤患者舒适心理护理干预,旨在针对性的,根据患者
的实际心理需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放音乐、情感交流等形式,来消解患者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循序渐进的树立完成早期功能锻炼[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
标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舒适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在于:全面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为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群花,沈丽,张士珍,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27-29.
[2]于春红,王来英.心理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其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36):7858-7859.
[3]魏蓉.循证护理对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C]//中华护理学会第9
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2:465-467.
[4]Wang Jing.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nursing care of 50 cases [J].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2014,12(6):102-103.
[5]尹燕红.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33-134.
编辑/倪冰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