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考点冲刺班 配套讲义 第六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1.道德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的起源①道德起源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a.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b.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c.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主要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①认识功能a.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07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

• 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 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 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 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持久的、深入的,既深刻地影响着 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利益而奋斗,在个人利益 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生活 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
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 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 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其他阶级的道德 则处于从属地位。
•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这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在一定时 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或者叫作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思想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1.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2.法律及其发展历史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7.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人生观。
8.二十大报告中: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是时代新人。
10.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12.正确认识理想信念。
13.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14.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指引。
15.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6.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17.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优质ppt]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a28715915f804d2b16c19b.png)
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 过十一个省,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 翻过雪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1.中国革命道德:
长征中,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 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 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 不到30岁。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 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 结合的产物。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糟粕, 是中国优良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 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井冈山精神
1
长征精神
南泥湾精神
1.中国革命道德:
红军长征历史与中国革命道德
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它是中国革命史上 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 壮举。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 宋代的思想家们又提出了“忠、孝、节、义”四大德目。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
荀子说,,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 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
《尚书》有“以公灭私,民基允怀”的思想,认为朝 廷官员就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 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2018版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
源和基础。
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
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道德的起源
5.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 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 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 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 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 样。”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 之间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 道德的社会功能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 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 德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辨护功能
沟通功能
47
2 道德的社会功能 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 要的精神力量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1) 2)
社会 功能
3) 4) 5)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 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道德的起源
2.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则素养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和事业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
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
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大学生素质和本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民族复兴的进程。
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担当是决定人生价值的最大砝码。
有担当的青年是影响时代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
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者的关系)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生观是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中形成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很自由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说没有的人生才有价值。
能够我们自己文化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能够我们自己文化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看到这个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明所以,道德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成果二字,我们常说科技成果,文化成果,这是有具体物象对应的,比如造纸术、火药、计算机,比如《蒙娜丽莎》、《百年孤独》、《清明上河图》,群星荟萃,数不胜数。
但何谓道德成果?无论我们是否身体力行,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公平正义等似乎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认同的基本道德观念,既如此,今天的我们还谈何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呢?查阅了相关资料,仔细思索一番后,我发现,这里头大有学问。
一来,“成果”二字表示今天我们一以贯之的道德观念是经历了漫长时间淬炼后才形成的;二来,即便是得到世界公认的道德观,其表现方式及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然而,一些道德成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至于它是在何处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却已说不清道不明。
譬如诚信,在中国,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中心思想,尾生抱柱、曾参杀猪、商鞅立木取信、关公夜读春秋等故事不绝于耳;在西方,诚信也是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之一,华盛顿用斧头错砍樱桃树,事后把真相告诉父亲,反而获得了父亲的赞赏。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而诸如诚信这样的品质是真正经过人类历史锻造过的瑰宝,是维持人们共同生活,和谐相处的必备品质,甚至可以说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今天我们不细究这类广泛的道德成果是如何被国人吸收借鉴的,我们主要探讨一下近代以来中国人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以及现代的新一代又该抱着怎样的观念去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世界民族之林里的璀璨之处。
试举两个例子,第一,关于女权,百年前,中国社会风雨飘摇,山河色变,清末有三妻四妾,民国有大军阀姨太太,新中国成立以后,指腹为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外国人在入侵中国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社会风尚,这让许多有机会开眼看世界的男性女性意识到了东西方关于女德的差异。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于原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1.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的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4.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即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给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