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电影海报欣赏
06年之前国庆档影片简介

回顾共和国走过的58年历史,历年来许多为国庆“定做”的精彩国产电影,不仅给欢度国庆的人们带来了欢乐,更用一种影像的力量记录下新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又一年。
图为《青春之歌》海报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万一)看部好电影过个节。
国庆期间,许多人走进电影院,用观看一部好看的电影的方式留住今年国庆的记忆。
而回顾共和国走过的58年历史,历年来许多为国庆“定做”的精彩国产电影,不仅给欢度国庆的人们带来了欢乐,更用一种影像的力量记录下新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又一年。
资料图片:《林家铺子》海报说到国庆,上了点年纪的人们总是难忘1959年的“10年大庆”。
而同样,中国电影也在这一年献上了一份厚礼: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
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10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同时又与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
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鼓舞下,电影人在当年推出了《林则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今天我休息》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被称为“难忘的1959”。
资料图片:《人到中年》海报时光流转,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电影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国庆到来前后重新为人们献上了精美的大餐:从1979年的《小花》到1980年的《天云山传奇》、1981年的《沙鸥》、1982年的《人到中年》、1985年的《黑炮事件》等等,这些电影不仅在当年为无数人留下美好记忆,更是通过影片的讲述展示了共和国曲折发展走向振兴和繁荣的历史进程。
资料图片:《开国大典》海报1989年的《开国大典》,可以说是庆祝国庆的一部“大片”,也把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一个高峰。
而紧随其后在1990年推出的《大决战》系列电影,更是从“战争与和平”的历史高度,回顾了新中国建立的峥嵘岁月,让人难忘。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庆电影”将视角更多地放在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写实上。
德国电影概述1

• 代表作:
• 《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大家》 • 《陆上行舟》 • 孤独和疯狂、异 域疆土的自然风 光成为赫尔措格 影片的一贯的主 题。
二、福尔曼〃施隆多夫
• 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 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 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与 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 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 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 德国国产胶片质量的提高,光学和机械技 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技术性能和 表现手段。 • 这一切都增强了德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竞 争能力,使德国电影在20年代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流派纷 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 内剧电影。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 《盖努茵》(Genuine)、《从清晨到午夜》 等等。
• 1998年,新锐导 演汤姆•蒂克威 用《罗拉快跑》 创造了一个电影 奇迹。获得奥斯 卡最佳外语片提 名的《毁灭》, 以及获奖的《何 处是我家》《窃 听风暴》 等都是 享誉国际的作品。 (右图:《毁灭》 海报)
径筹集资金,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 影进入创作高潮,为许 多中国电影爱好者所熟 知的赖纳-威尔纳-法斯 宾德就是在这一时期大 放异彩。 • 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 年轻的西德电影人过度 追求艺术性,渐渐失去 了观众。由此西德的新 电影开始衰落。
• 无声电影时期及表现主义电影
一战前夕,德国电影的创作开始繁荣,并 从1910年开始,吸引了一些戏剧家的加入, 包括著名的莱因哈特。他拍摄了《幸福岛》 和《威尼斯之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电影在中欧市场有着绝对优势,公司 数量和制片数量激增。1917年,德国多家 电影公司合并为“环球电影公司” ,简称 乌发(UFA)公司。
时光·哈尔滨老电影院

时光·哈尔滨老电影院作者:文/关放图/赵刚张磊张博关放来源:《黑龙江画报》 2020年第7期文/关放图/赵刚张磊张博关放哈尔滨老电影院,伴随着冰城老一辈儿人走过许多快乐的日子。
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一到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然而,时光流逝,这些老电影院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走近冰城文化底蕴十足的老电影院,回味曾经的观影时光。
手拿着一张张代表童年欢乐的小纸票,汪女士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小时候,我就盼着妈妈单位分的电影票。
平日里排队都难买的电影票,在节日里变成了职工福利,我们都分外珍惜。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汪女士回忆说:“分得的电影票不会印电影名,却在背面用红字标清时间场次和座位号。
由于是职工电影票,所以电影院里几乎都是熟人。
人们借着看电影的机会,互相打招呼,道节日问候。
”她幽默地说:“过去影院里都是连成排的硬座板凳,只要一个人抖腿,全排的人都跟着抖。
在观众席后靠人工转动的放映机,时不时就要停顿更换胶片。
但即使电影院的环境、放映设备再不尽如人意,大家观影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更是带动了电影院的发展。
有着25年电影院工作经历的姜红回忆说:“那时候无论放什么电影都有人看,下午4点就能把一天的票卖完。
影院天天连轴放映,午夜电影也是场场爆满。
”20世纪80年代,电影院逐渐成为情侣们约会的场所。
来观影的青年人入场前在茶座区喝罐健力宝,吃些点心,聊聊天,这在当时已经相当奢侈,不亚于如今在观影前吃一顿大餐。
“我上高中时,班上的同学都开始迷港片。
在街上,周润发、成龙、刘德华这些港台影星的海报处处可见。
”汪女士回忆道。
当港片热潮以录像带的方式风靡时,与之相应的是城市遍地开花的私人录像厅。
花两三块钱去街边的小录像厅看港产武打片,成了当时年轻人热衷的消遣方式。
面对录像厅的冲击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VCD家用影碟机等新观影途径的兴起,老影院渐渐开始冷清,哈尔滨电影院、和平电影院等老牌影院的命运出现了不可预知的“悬念”。
浮沉五十年:香港警匪片的前世今生(组图)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香港警匪片已经历时五十个年头,其间经历过最初粤语残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变;到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响头炮,再到八、九十年代产生《英雄本色》、《警察故事》、《龙虎风云》、《喋血双雄》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令这一片种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更令到港产电影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而马丁·斯科希斯凭借《无间道》而改编的故事获得奥斯卡的垂青,更使得香港警匪片彻底达到其巅峰时刻,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各种原因的交织也令到香港警匪片愈来愈走入穷途末路,而今即将上映的《窃听风云》很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香港警匪片……这一切,待从头细说。
文/阿蒙香港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兴起于50年代中后期,当时曹达华饰演的缉凶探长形象日趋深入民心。
1960年的《十三号凶杀案》更为该类型片带来了第一个春天,成为粤语片影坛的一朵奇葩;70年代初,曹达华自资自导自演的《神探一号》以惨败的票房遭人戏谑为“粤语片的送终片”,加之廉政公署成立后全力清查警察贪污事件,使得警匪片市场一度完全没落!70年代前中期虽仍不乏以警匪斗智题材为主的影片出现,但多数是真实奇案改编的实录片或卖弄黑社会礼仪帮规的噱头片,对真正的警匪片而言并无意义。
1976年,由从警队离职不久的陈欣健担任编剧,梁普智、萧芳芳合导的《跳灰》卖座,非但成为“新浪潮”的先锋之作,更扭转了港产警匪片的命运,此后陈欣健作为该类型题材的重要作者,在1979年参与的两部影片《墙内墙外》和《点指兵兵》票房分别居当年亚军及第六位,终于在警匪片沉寂近十年后将其带起,追根溯源,《跳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在新浪潮时代,警匪片都是新锐导演热衷的题材之一,除了上述作品,翁维铨的《行规》及于仁泰的《救世者》皆由警探白鹰追缉罪犯展开剧情,结合“新浪潮”固有的创新意识,使警匪片的技术及包装得以再上台阶。
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踏入80年代,警匪片终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十年,写实、枪战、动作、喜剧甚至恐怖无一不俱,类型之多令西方影人都为之咂舌:1981年章国明执导的《边缘人》是这十年来的第一个成功典范,亦是有史以来首部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的香港电影,饰演卧底的艾迪在结局惨遭居民活活打死,临死前哀号“我不想死”的结局更被称为香港电影中描写死亡最深入的场面之一;1984年,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和麦当雄执导的《省港旗兵》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令两人分别摘得影帝及“最佳导演”殊荣,成为港产警匪片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战绩;1985年,成龙的《警察故事》和元奎的《皇家师姐》同时出现,自此警匪片又突破了枪林弹雨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激烈的拳脚肉搏,同时也拓展了类型题材的商业市场,这批被称为“警匪动作片”的分支不但令《警》及《皇》涌现出多部续集兼造就了大批动作男女,时至今日亦有《杀破狼》、《导火线》、《男儿本色》等片延续着题材的活力;至于1986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冼杞然的《兄弟》虽带有浓重的江湖色彩,但借兄弟、朋友之间一警一匪的对立身份营造情感张力的剧情模式,在日后的香港影坛亦被多次跟风、沿袭。
中国电影海报民族性特色分析

《僵尸》:冷静的致敬香港本土电影

《僵尸》:冷静的致敬香港本土电影作者:乔瑞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4期【基金项目】电影《僵尸》海报电影《僵尸》在2013年上映,此时距离20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僵尸先生》上映已有28年。
当电影开场的“鬼新娘”音乐响起,就奠定了影片致敬的基调,这部电影《僵尸》并不是用致敬来简单地复制经典,而是用反传统来向传统致敬。
整部电影充满颓废感,将曾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僵尸片中喜剧成分完全删除,更多地着力于处理惊悚气氛和血腥画面上,让人倍感压抑。
一、重生之幻,似有还无香港电影演员钱小豪在电影《僵尸》中饰演了一位名叫“小豪”的过气艺人,影片在带有文艺范儿的台词:“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剧情很荒谬,原来人生比电影更荒谬”中开场,小豪一出场的颓废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现在的香港电影。
曾经主演过多部僵尸电影的小豪,因为僵尸电影的落寞,家庭的破裂选择到破败的公共屋邨自杀。
而在这时,快速闪现出几组图片,从小豪的生平到羊头女,之后刻有东方图案的圆形木,预示着接下来的东方法术的出现。
闪烁的灯丝预示着隐隐的危险就要来临,此时的小豪被孪生姐妹缠身,幸被落魄道长友所救。
在饭桌上道长友不由得感叹道“这年头,僵尸都没有了,还要道士干什么,糯米也只能拿来炒饭了。
”这是在感叹僵尸片的没落,也是在感叹香港电影的没落。
这时冬叔的突然离世让相依为命的梅姨精神崩溃,特写资深演员的皱纹痕迹,更突出时代没落的氛围。
梅姨求助于同为道士的九叔,而九叔却利用冬叔和孪生姐妹为自己续命。
最终,镇僵尸用的铜钱面罩被摘下,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走到了绝境,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法器的自动开启,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小豪被厉鬼合体的僵尸打成重伤,道长友与小豪联手运用五行法器制服僵尸,孪生姐妹也得到超度。
就在观众认为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时,导演却来了一个反高潮,这一切都不过是小豪的临终幻想,没有僵尸、没有道长,而他自缢在公共屋邨中。
由胭脂扣看香港文化

由《胭脂扣》看香港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作家李碧华凭借一部《胭脂扣》一举成名。
随即,同名电影上映,引起了巨大轰动。
《胭脂扣》被认为是一批“塘西风月”小说、电影的开启者,在80年代后期带起整个怀旧潮。
怀旧潮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它反射出作家对香港自身历史的兴趣,是一种自我找寻,它也揭示当下社会所感到的缺失,它美化过去,给过渡时期感到压抑和焦虑的公众提供安慰。
个人认为以《胭脂扣》这部改自李碧华小说的电影为例,来分析电影作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样式和媒体景观,是如何寄托香港人的文化情感和文化想象,并象征性地指认和确证香港的文化定位的是很合适的。
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文化影响后,对民族文化的定位多元而复杂。
香港文化在多元性和冲突性的文化尴尬中,对民族文化既有认同又有排斥的文化定位显示出独具的香港特色。
香港一百多年来由殖民与被殖民的冲突和妥协、抵抗和交融共同书写的历史主线一直受到质疑,而近年由回归所带来的社会情势的变化,更使香港在殖民文化氛围中所遇到的文化身份焦虑问题凸现出来。
因此,香港这座被人称“没有历史的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香港自身的文化定位。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香港的城市文化变成了搜集旧社会种种民生物事的场地。
而电影因为形象本质的可见性,也含有怀旧情绪那种要在幻想与记忆之中看到事物的坚持,而成为当代文化的路标。
《胭脂扣》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做了现在时的移植。
从故事的开端起,电车这种在现代香港有被淘汰危险的交通工具径直将观众引领至浓郁的怀旧情境中,随着情节的推进,主角如花的出现更将古董表、旧杂志海报、饰物等顺理成章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也十分容易地把我们引导至诸如历史重构、香港文化身份追寻的主题。
对于这股怀旧热潮,导演关锦鹏曾坦言:“我拍《胭脂扣》,大概跟香港面对回归大陆有关”,香港人对未来很茫然。
因此,“尽管这种对过去的怀恋,似乎在这个强调理性与消费的高科技社会中,提供了另外一种身份认同的途径,但是怀旧却并不是企图真正回到既定过往的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一种在时间中某些东西被移位的感觉”。
诗性回归与精神重构电影《小丑》的好莱坞范式跨越

86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罗伯特•德尼等人出演的电影《小丑》,以平民视角叙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脱口秀演员亚瑟•弗莱克面对生活困境走向个人崩溃,并逐渐“黑化”为社会危险角色的故事。
影片以展示复杂人性为落脚点,生动表达了创作者回归人性、回归真实的创作追求和美学认知,也为观众营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从人性回归与理念重构等视角,对《小丑》的创作意象、创作主旨等内容进行解读,使观众对其中蕴含的社会秩序、人性意义等内容予以重新审视。
《小丑》是一部犯罪剧情片,影片以DC Comics出品的同名漫画角色为蓝本,用黑色幽默、超写实的创作手法,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一位处于生活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在生活的挣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命运,并随后开启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为蝙蝠侠的宿敌“小丑”。
[1]影片没有刻意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而是通过自然描述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亚瑟•弗莱克在贫穷、冷漠和精神病等复杂变化影响下,成为罪犯的故事。
电影通过将镜头从书写超级英雄人物转向关注平凡个人,生动描述了人性的诗意回归,实现了好莱坞经典叙事范式的银幕跨越。
一、真实人性的诗性回归:电影《小丑》的创作意象面对超级英雄题材频现的电影创作环境,观众期待从更多视角来了解电影艺术。
因此,以反派角色为主要人物,以回归人性为主要特征的电影作品成为大众关注的新焦点。
《小丑》中小丑“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观众对复杂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回归的渴望。
[2]影片以边缘人物亚瑟•弗莱克为叙事媒介,为观众展示了现实人性的复杂困境,也实现了真实人性的诗性回归,重构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表达架构。
(一)人性之困与无奈迷茫亚瑟•弗莱克是一位被收养的弃婴,由于身患精神疾病,需要依靠社会福利组织提供的药物援助生活。
他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但并不被大众认可。
作为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其面临的压力来自现实生活、爱情亲情和社会身份等多个领域,无论他怎样努力,仍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电影海报欣赏
电影《蓝色的爱》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徐书田主演:梁同裕、李乃伦1101战舰航海长欧阳俊涛是个出色的歌词作者,他的歌词常常被一个署名为林小杉的人谱上曲到处传唱,深受水兵们的喜爱。
在一次出差时欧阳巧遇林小杉,两人一见如故。
这时,欧阳接到演习的命令,和林小杉依依惜别。
林小杉为给欧阳谱曲,深入海上生活,不慎受伤,眼病复发,双目失明,欧阳被林小杉的真挚情感所感动,终于向她表达了爱情。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林小杉重见光明。
演习归来的的欧阳和林小杉终于幸福地相见。
电影《蓝色的花》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水华、马秉煜主演:郭凯敏、沈丹萍伊汝在战斗中结识了羊角垴村的妞妞姑娘。
在一次日军偷袭中,为掩护妞妞,伊汝身受重伤。
妞妞深入敌阵,救出了昏迷不醒的伊汝。
解放后,这对恋人终成眷属。
已是省报社记者的伊汝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青海劳改。
这一走就是22年。
平反后,伊汝急切地回到羊角垴,看到妞妞为他缝制的22双布鞋,他泪如雨下。
电影《老板哥和电妹子》8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秦志钰主演:肖雄、梁同裕莫凤林从部队复员回到山里,想承包队里的磨房。
然而,遭到了其父和未婚妻叶叶等人的反对。
在电工赵玉枝的帮助“打点”下,他终于承包了磨房,开办了
“莫记农副产品加工厂”。
一次,杨叶叶违反磨房制度,莫凤
林赶到,支持了坚持制度的赵玉枝,杨叶叶伤心地离开了磨房。
莫凤林感到父母包办的婚事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
水牯纠集一帮人把“作风不好”的玉枝打伤,气愤的凤林当场宣布,要娶玉枝为妻,为此受到了党支部的“警告”处分。
凤林冒雨
去县里申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还奖给他“专业户标兵”的奖状。
电影《老君寨奇闻》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薛彦东主演:钱勇夫、沈德贞、李宝田老君寨是个地处偏僻的山村,老百姓过着贫苦的日子。
上过县中的郭亮从书上得知村里的煤渣是个宝贝,便搭起炉子炼起了硫磺。
生产队长认为他不务正业,把他从生产队开除。
郭亮终于炼出了硫磺,率先成了万元户。
后来,社员们选郭亮当了队长,他拿出两万元钱作队里的周转资金,带领大家走致富之路。
前来调查郭亮的张明主任,见到社员们非常拥戴郭亮队长,深受感动。
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金韬主演:李幼斌、郝岩清同治九年,天津发生了杀洋人、烧教堂、救要犯的案件。
洋人兴师问罪,朝廷派钦差去天津办案。
钦差与天津道台合谋,决定花四百两纹银收买16名愿顶罪受死的人。
守备张大辫子将差事和二百
两纹银交给外甥金螃蟹办理;金螃蟹又用一百两纹银的价码将差事交给了混混二狠子。
被收买的人中鱼龙混杂。
后来,金螃蟹将二狠子也送进了死牢。
狱卒给二狠子送来一张纸条,
告知了他们受骗的真相。
为了安抚这帮死囚,道台亲临大牢来劝导他们。
妓院的艳秋设计暗害金螃蟹,把他送到了大堂。
刚巧16名死囚中的赛道子突然死亡,15名犯人异口同声说金螃蟹是杀洋人、烧教堂的主谋,使他有口难辩。
刑期到了。
16名死囚身着戏装,在清兵的押解下,奔赴法场。
他们谈笑风生,毫无惧色,路上围观的百姓不知内幕,齐声叫好助威,纷纷为他们敬酒壮行。
16名老少爷们受宠若惊,仿佛真成了杀洋人的英雄,他们昂首阔步,在脚镣声中,悲壮地走向法场。
电影《老乡》8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王晓棠、董晓华主演:张风、佟立余芝微服私访,结识了调皮调蛋的双宝,双宝亲切地称他为“老乡”并和他形影相随。
在杜王庄,余芝发现生活最贫困都是军烈属,于是,他组织大家劳动致富。
烈士的母亲玉奶奶过着清贫的日子,而老人的高尚的性格使余芝感动不已,他激动地对乡亲们表示:永远不忘记为人民做过贡献的战士和烈属们。
两个月后,杜王庄办起了几个乡镇企业,双宝当了禽蛋场场长。
这时,双宝发现悄悄离去的余芝是位老首长,双宝爬上船的桅杆,用旗语发出:“前进”的呼声。
电影《“雷北利号”沉没在印度洋》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金韬主演:雷格生、凌慧在“二战”期间,英国“雷北利号”军事运输船遭到袭击沉没,轮机长庄海泉带领幸存的船员漂泊到一座“死岛”上。
由于没有淡水,大家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在生死关头,各人表现了不同的
品格。
后来,采用空气浮箱蒸馏淡水,解决了吃水难题。
他们又自制木排,向外界发出求救的邮瓶。
最后,终于听到了飞机的声响,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电影《雷场相思树》80
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韦廉主演:巫刚、胡亚捷在开往前线的列车上,五位不同经历的大学生聚在了一起。
经过紧张的临战训练,邱原被留在前线指挥所,其余四人上了前线。
在战斗中,培民负了伤,邱原要求带突击队上前线,张副团长只好同意了。
刘国政带领工兵排雷,在爆破筒用完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人工排雷。
在攻打359阵地时,邱原发现了已经牺牲的默涛,他万分悲痛。
邱原转过头向阵地跑去要为默涛报仇,被紧追而来的季刚推下了山坡。
剩下的三位同学去医院看望锯掉左腿的丛培民。
过年了,他们望着万家灯火,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泪洒姑苏》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陈方千主演:白灵、沈冠初县令之女王怜娟与知府之子张青云,偶然相遇,私订终身。
但张青云却秉承父命又与天官之女蒋素琴成亲,王怜娟怀孕后辗转找到青云,但无情无义的青云拒不承认反要杀人灭口。
此事被素琴发觉,并告知其父,深明大义的天官亲自下令处死了其婿青云,怜娟生下一子后,含恨死去,善良的素琴收养了遗孤。
电影《两宫皇太后》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王学新主演:方舒、刘冬1841年新皇上载淳即位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
慈禧启用汉臣曾国藩镇压了
起义军,从此逐步控制了宫中大权。
八年后,慈禧早已实权在握。
在为载淳选皇后时,载淳封慈安为他物色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而封慈禧选中的富察氏为皇妃,这使慈禧十分不满。
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受命出京,一路上胡作非为,山东巡抚丁宝祯密谏朝廷,于是,皇上下旨“就地正法”,安德海被斩讫,慈禧心中更为痛恨。
到了同治皇帝大婚后,与皇后阿鲁特氏十分恩爱,但他终因没有实权,生活上又遭干涉而私自出宫寻乐,身得“天花”而亡。
慈禧又设毒计,先后将东太后慈安和同治皇后害死,使更年幼的“天子”登基。
慈禧开始了她第二次的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