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_汪信砚

·5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乃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 需要说明的是 , 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不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或同化于中国传统文化 , 而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 、 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吸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 。 那种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为 “ 儒化” , 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形过程和向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归 , 甚至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封建化的观点 ,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严重歪曲 。 第二 , 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 。 即是说 ,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 当前现实 , 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 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 指 导中国的当前实践 ,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关键在于要在研 究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坚持 、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对此 , 艾思齐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曾说过 : “ 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 , 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就是要坚决地站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上 ,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上 , 用马克思 、 恩格斯所奠定了的 、 辩证唯 物论的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 来具体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关系 , 来决定中国无产阶 级在中国民族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任务及战略策略 。 ” “ 中国化决不是丢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意 思 , 相反地 , 愈更要能够中国化 , 就是指愈更能够正确坚决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意思 , 愈更能创造 , 就是指愈更能够开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意思 。 ” ① 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样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亦复如此 。 值得指出的是 , 由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 它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 因此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也内在地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 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中及时地总结与概括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含义 。 具有如此规定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 是指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 , 它的理论目标 就是要在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应 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标准 。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特点 、 当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 首先 ,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自身的本质要求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 、 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根本基础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 实践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与 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 , 从而也是哲学思维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也正因如此 , 实践的观点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 、 基本的观点 。 然而 , 实践并不是一种抽象的 、 一成不变的东西 ,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现实性 。 一方面 , 实践总是具体的 , 它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 现实条件下进行的 ;另一方面 , 实践又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的 , 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很不相同 的内在规定性 。 因此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 就必须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际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马克思 、 恩格斯在谈 到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 曾反复强调人们应该 “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作者:罗毅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是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内在要求和我国现在社会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我党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哲学研究最基本的指导方针。
其研究范式表明了哲学家对待社会现象不同的方式和角度。
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建设,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
本文根据我国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对于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给出一个定位,希望能够对于我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研究现在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有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了,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过令人关注的重要成就,也出现了令人深思的深刻教训。
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训就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要经过彻底的自我反思,从而能够在方法论上达到一定自觉地要求。
实际上,现阶段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受到方法论的困扰,其主要表现在就是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一研究范式形成普遍的公式,因此,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必须要摆脱方法论上面的困扰,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重建的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范式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在含义现在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所谓的哲学研究就是在哲学的研究内容里,其科研人员所保持的一个立场和方法,对于有着不同立场的科研人员,就会有这不同的科研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这段时期内,有着三种研究方式。
一种是由一些人代表的,其所共同持有的信念或者价值观,所构成的整体的科学范式;二是要有国家或者民族为导向的,具有一定政治观念的研究范式;三种是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有着较为个性的理解方式。
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理念的,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有着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引言:自省与申辩一、学术规范二、文本基础三、比较视野提要:学术性不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虽然我们不能认同学界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所作出的评判,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到了需要认真反省其研究方式的时候了。
“研究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着眼于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本文特别论述和强调的是三个方面,即学术态度、文本基础与比较视野。
最后指认,与“学术性”对立的不是“现实性”、“政治性”,而是“非学术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呼唤对具体问题、文本、思想等长期而持续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期盼真正的学术巨着与思想家的产生。
引言:自省与申辩最近二十五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和巨大的发展时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晚近以来地位又非常离奇的社会意识形式,一直在进行着艰难而痛苦的转型和变革。
而在哲学所属的各个门类和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处境又是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尴尬的。
用不着在这里具体进行描述,大家心里都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境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起码现在还不打算离开这一研究领域的新一代的研究者,虽然学术环境、知识背景和思维路向等方面已经与前几代学者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其他学科的同代学人看来,我们仍然显得非常“另类”,很多论者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
这样,在宽容的期待和执着的坚守、理解的渴望与变革的意向之中,我们这一群体所经历的内心的磨难就格外多一些。
在遭逢困境的情况下,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我感到,我们这一学科的研究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原因很复杂,有些因素是作为学者很难左右或单靠其力量难以根本改观的;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学术性不强确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
迄今为止,很多人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术对象来进行探究,而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诠释时代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策略、手段来考虑;很多文章和着作不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原则、路径和规范,选题趋同于流行的政策和见解;有些论者的所谓“研究”也很难说是学者的作为,其成果经不起时间和学理的检视。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作者简介:李亚东(1979—),男,汉族,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1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 概念
“范式”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起源 于哲学家库恩,指的是一个特定专业或 学科研究中应该共同遵循的理念,以及 据此出发,研究者们所确定具有共同性 或近似性的基本理论(含理论模型)和 方法(含问题解决框架),并在研究方 向上保证一致性。学术研究者们必须自 觉认同并遵守“范式”所代表的基本观 点和评价标准,它规定了有待解决的问 题、并对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 法进行了规定。正确理解我国当代马克 思主义哲学范式,具体需要关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必 须做到深入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根本特征,其科学性和实践性一直受 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因 此必须从实践中去认识、理解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哲学,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 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具有一种 紧密联系。如果单纯追求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学术性”,而不结合时代实际, 只会让马克思主义变成空洞和抽象的理 论,其意义和价值将无从体现。“现实 性”与“学术性”上的争鸣长期以来一 直存在,两者割裂甚至于对立的倾向也 较为突出,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 说,两者从来不是割裂对立的两个事物, 而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必然需要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李亚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一、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提出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分析1. 理论前提的制定和启蒙2. 历史条件与实践基础的反思3.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推动4. 理论高度概括的意义与领导作用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问题1. 限制和局限性的问题2.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性问题3. 理论维度与方法维度的平衡问题4. 理论对象的多重性问题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超越与拓展1. 研究框架的重新构建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追求3. 系统性研究的扩展与深化4. 地域性因素的充分考虑五、结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展望和建议第一章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思潮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却常常被批评为陈旧、僵化和教条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与前提反思,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超越和拓展的建议。
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逻辑分析1. 理论前提的制定和启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受到多种理论前提的制约和启蒙,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接受了苏联的传统,重视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研究,并将之与毛泽东思想相结合。
这种研究范式对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极为关注,对实践和历史的分析较为简化。
但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扩大,不再仅限于苏式的传统模式,出现了新的学派和理论体系,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化自觉和辩证思维”、南京大学的“现代性和全球化”等。
2. 历史条件与实践基础的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生成除了理论前提的制定外,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也对其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独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密切相关。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精选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动态??12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何在,如何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随着对这类问题讨论的深入,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单纯追问”是什么”的研究拓展到”如何展示和呈现”的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方兴未艾的热点话题.2007年10月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苏州东山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成果显着,展示和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水平.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的基础,前提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不是纯粹理论推演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推动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物质生活的变换是导致哲学范式转换与创新的根源.在当今深度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状况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原初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社会生活状况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那样:在旧工业化与资本全球化时代出场的马克思主义,遭遇新全球化时代,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美国新的全球霸权,恐怖主义和反恐怖战争,生态主义和绿色政治,知识经济和消费社会,反思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族性政治与文明冲突,新社会运动等等;这些事件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问题.而从中国来看,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时的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变化,新的社会实践呈现出与以往社会实践根本不同的特点,所以新的社会实践状况才需要有新的理论范式来概括说明.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必然呈现出一种历史性构架.其在观念前提上需要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根据特定的历史语境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形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生成的历史性逻辑.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呈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是一种历史性的出场,这种出场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特定的历史实践状况相对应的.第二,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历史性,具体性,自觉地把握和理解当年马克思的历史语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差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出场的历史性依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的必要性.而共同性则是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历史性基础,即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而不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使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依然能够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与总体精神的历史基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的可能性.?122?《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三,自觉的时代意识或者时代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与历史意识并不矛盾,相反,时代问题意识正是历史意识要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源自时代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时代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不仅具有历时性的结构,也具有共时性的结构,需要自觉地实现二者的融合,把二者放置于统一的时空坐标系中,在统一的时空坐标系中审视二者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研究范式,应当放置于这种坐标系中加以审视,理解和评价.与方法论自觉问题相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还必须坚持相应的根本原则,这是与会学者们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概括起来,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克服弘扬当代价值与历史文本解读相脱节的现象,在对时代问题的解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在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两种带有偏狭性的研究倾向:”文本中心”和”时代中心”.”文本中心”的研究倾向并非完全否认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但是在文本解读和当代价值的研究选择中更强调前者;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批判指向被弱化,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为解读而解读”的现象,甚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本解读迷信”,把文本解读复杂化,晦涩化,神秘化,又存在着许多没有文本依据的似是而非的,外在附着式的,贴标签式的,表层类比式的”理论联系实际”.”时代中心”的研究倾向则强调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然而,缺少以马克思经典精神的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阐发,往往缺少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论穿透力和说服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来说,我们反对以历史理论为中心,以历史理论追逐时代的观念,同样也需要避免以”时代问题”为中心,以时代拒斥历史理论的观念倾向.现实感与历史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历史理论与时代问题的交融,是自觉地审理新的解释平台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克服本土语境与全球语境,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脱节的现象,坚持在世界历史视野中审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由于中国社会实践状况与发达工业社会状况的共时性差异,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存在双重的向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问题上就出现了两种相左的理论倾向:一种强调以”以西解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视角,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是对世界历史实践发展状况的反映,强调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对话,强调理论言说应该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保持在同一理论平台上;另一种强调”以中解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基础和中国特质,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该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实际上,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质而轻视中国基础和中国特质,与过于强调中国基础,中国特质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都带有一定的偏狭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视野,而与世界历史思想的对话也不能离开中国的基础,要以中国的内容为根据.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路径与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不仅要以时代实践为基础,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因而不仅存在着对时代实践的深度追问,同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文本的深度追问.而对时代问题的把握和追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同时也是其他各种思潮和理论的追求,因而又必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和理论思潮的对话.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对此学者们见仁见智,从各个方面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123?行了阐述.第一,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时代问题的理论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离不开实践基础,这就首先需要对当代社会实践状况有深度的把握,概括出时代的重大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重大的时代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做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第二,文本解读或者返本开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对重大时代问题的反思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逻辑为指针.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逻辑的深度把握,只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中去寻求.文本解读或者返本开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又一重要路径.返本是为了开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文本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进行对话与交流,即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和当代其它学术思潮进行对话.理论是对时代的反映,时代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反映在时代的各种理论中.与当代各种哲学理论和学术思潮的扬弃性的对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而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势所必然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基本话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必然逻辑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统而言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形式获得的过程.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示的是中国特色.如果把时间限定在当代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形成并展示当代中国的特色,同时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就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内在包含着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从前者来看,就是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铸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粹,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后者来看,就是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的回答,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当代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问题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现代性问题语境下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需要澄清两个前提.首先,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误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规定就是既要凸显中国特色,又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其次,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摒弃把学术与政治简单二分的态度,结合中国现实实践的发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庄友刚)责任编辑:鉴传今。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

一马克思究竟完成了什么样的“哲学范式革命” 近些年来,一场围绕“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的辩论呈愈演愈烈的景象。
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从近代的主客体二分的实体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向现代的主客体统一的生存论哲学范式的提升。
此说一出,和者纷起。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
现在许多学者讨论的“范式革命”,其实并不是指马克思哲学在历史上所导致的范式革命,而是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这个“根本范式”进行变革,这也正是“当代性意义”讨论的根本用意。
但这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是通过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语境”而“接着马克思”讲下去,还是将马克思哲学硬拉到当代西方哲学语境中,进行比较与对话?笔者以为,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不能不回到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经典语境中,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当代意义与其历史性变革意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问题。
无论是“存在论转向”还是“生存论转向”,这两种说法可能对马克思哲学范式的革命意义都做了“过度诠释”。
所谓“认识论哲学的式微”与“本体论哲学的复兴”,所谓从实体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向关系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存在论的过渡,这种宏大叙事,可能会捕捉到现当代哲学史的某些演变趋势,但难免简单与草率。
我们还得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内在的微观的逻辑转换过程中来讨论问题,即马克思是如何从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物理实体还原论等近代哲学思想方式,一步步地走向辩证的历史的总体性思想视野的。
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起点,不应当是将成熟马克思的辩证法束之高阁而“另起炉灶”,或立足于青年马克思与存在主义的“横向联合”,而是经典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在21世纪语境下如何重新理解与重新表述的问题。
我们要说的是,正像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典语境主要不是批判近代的认识论而是古典人本主义,哲学范式的主要转换领域不是个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历史辩证法一样,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导语境也不是认识论科学、生存伦理、价值哲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问题,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仍然是社会历史辩证法。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重要范式之一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
态是一种根植于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念体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特
定的社会利益和统治地位。
文化形态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核心
方法,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揭示和分析,揭露其背后的阶级利益和权力结构,为社会进步和
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范式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社会意识和文化载体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文化哲学
研究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本质规律和
基本动力,探讨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研究中还采用了批判理论的范式。
批判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批评,揭示社会中的压迫
和不平等。
这一范式在文化哲学研究中,强调对文化现象中的权力关系和剥削现象进行揭
示和批判,旨在促进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范式。
这些范式包括意识形态的批判、历史
唯物主义的运用、批判理论的范式以及对文化创新和主动性的关注等。
这些范式为研究者
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挖掘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讨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发展中不断的改进与进步,而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既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指导来源,更是我国哲学研究中的方法指导,由于其具有实践性与渐变性的特点又被称作”活”哲学。
研究范式主要是表达不同的哲学在看待社会现象中运用的不同方式与角度。
虽然,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这不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看中的是自我的反省。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我党应该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进行深一步的反思与总结,进而为我国在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能够准确,对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学术上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一、研究范式的概念与相关内容
范式说主就是学术研究中的学者共同持有的一套信息、标准等。
哲学中的范式研究主要就是在哲学研究中,所共同认同的立场、原则与方法等。
若是持有不同的角度与方式,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学术风格与方式。
针对历史发展层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研究方式分成三种。
第一库恩范式研究说,共同成员在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与方法等。
是指导研究活动中的”公认的模式”通常是”决定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同时也规定了在一定的研究领域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与方法。
以此形成的一连续的学术研究传统。
该种对于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式作用,这在科学与哲学上的研究都是普遍存在的。
就从哲学史上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哲学派别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但其兴衰在从某种角度上看却是说明其研究范式的更新。
但是库恩的关于不同范式之间是无法来进行通约的、不能够比较的看法多数人都是不同意的,但其在哲学研究中,范式还是有好坏的区别的。
第二,该种哲学范式主要是由国家或是民族所引导的而形成的政治化功能的范式。
在每当一个民族或是国家政权变化的时候往往就会形成自身的哲学观点,来为自己的统治权进行维护,这本身就具有一定政治化功能。
第三,激进派为代表,主要是指当今具有时代性的思想、哲学家所提出的个性化范式。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为中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建设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研究范式类型为分为三种:立场范式、方法范式与观点范式。
其中立场范式主要就是按照哲学研究的主体作为出发点的学术,若是从其价值取向来看,该种范式又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理论等,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方法范式主要把思维与逻辑看做基础,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
观点方式通常是把理论的观点作为基本,把解释原则看做中心,进而理解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与实践观点等的推演。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若是想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引入,就应该要把马克思
哲学中国化看做研究的范式。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的国情进行结合,这也要在我国具体的实际发展中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具体实际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容概念,主要有特定时代中国的历史、现实的社会与未来社会的趋势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实际要相适应,首先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也就是应该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与我国当前实际的发展相结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实际社会发展中的不足,从中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前提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与转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就实践的角度来说,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必定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当前的社会正是因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得人类社会呈现几何级的发展速度进步,在这种变化之下必定会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历史进步的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并没有将其泯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越来越突出其重要的地位,在发展不断体现出其光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就决定了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活力。
从理论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主要是由立场、方法、观点三种范式的相结合。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来说,主要就是对以往所研究的理论成果与成就进行总结,再将其进行发扬,对以往错误的总结进行相应的反思,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历史理论进行结合而创造的新型结构。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还是在新的潮流中发现者,对出现的新方法等理论与观点进行引导。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建构想
对哲学范式的研究通常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活动范式与哲学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实际要相适应,首先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也就是应该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性与特色,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与其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与我国当前实际的发展相结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实际社会发展中的不足,从中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在以往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于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式的研究应该要运用其独特的历史角度来反思,并且还应该要改造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而促进现代文化的形成与进步发展。
在对范式研究的时候也应该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气息与风格。
与我国当前实际的发展相结合,进而提出与当前社会发展有关联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以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从而也就是要求我国在面对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时,应该要站在马克思哲学角度上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以上两种层次,才会是当今社会中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应该要研究的范式。
因此,首先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进行的。
在其基础上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跟上时代潮流,运用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比如说
若是想要实现中国梦,就应该要有实干兴邦的原则,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一定的程度可以用哲学上不同的问题来改变世界,进而实现中国梦。
空谈中国梦也是不行的,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干,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追求,若是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的影子也是没有的。
最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进行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进行也是保证我国当点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健康发展的必经途径。
四、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是在中国哲学基础来开展
库恩认为,随着新范式的产生在其被接受之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危机。
同理,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发展中也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引起相应的危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经历国教科书范式、教科书批判范式、文本范式,直到当今社会中我国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
若是想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研究范式中就要突破重重困难与问题。
首先,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针对我国的实际现象解决问题。
其次,应该纠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错误的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并不是对儒家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西学渐进的结果。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应该要与我国的内涵相结合,只有当把错误的看法改变,才能够真正的明确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学术作用。
当今社会中,我们是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统一的规范。
当今的社会发展起来了,我们也面临着具有的四面危机,或是我国就可能因为这个危机而退步。
因此,对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