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药治疗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程。

方式: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医治进展等方面对糖尿病做一综述。

结果: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取得中意疗效。

结论:踊跃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关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彼此作用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惫、消瘦等;其病程长,调治失宜易并发多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神经血管并发症。

中医学以为,本病属“消渴”范围,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进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而辨证施治关于改善病症、操纵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永生命具有踊跃的意义。

现将中医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医医治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脾肾亏虚《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这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1]”的论述。

脾瘅、消渴是彼此关联的同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正因如此,医者常将二者混二为一,而渐各失原义),但消渴病机中兼有“中满”及“内热”。

中医还以为,肾为先天,脾脏的功能强弱,均依托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假设肾虚阻碍脾脏,脾气亏虚,不能全尽“为之行其精气”之职,那么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谢异样,而成糖尿病。

气郁、痰湿、瘀血本病的大体病机为脾肾亏虚。

脾虚运化无力,机体失于濡养;肾虚那么各脏失于温煦,脏腑功能不足,都可致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弱,久那么气血必运行乏力,气机郁滞而成痰、成瘀。

2中医辨证施护目前,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

糖尿病肾病的中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中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中药治疗进展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长时间高血糖的情况下出现的肾脏受损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糖尿病的持续时间、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

传统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中药治疗现状和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病,对患者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控制病情,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肝功损害、低血糖等。

相比之下,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中草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能调整肾脏内部环境平衡,提高肾脏康复能力,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中草药是自然药物,具有药物低毒、低副作用的特点,对身体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同时也有效控制糖尿病所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尿频、口渴等。

3、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使用的实践经验,是中医药学传统的优势,因此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1、中草药治疗根据中国医学思想,糖尿病肾病是肝肾阴虚或肝肾亏损的证候,因此治疗时应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分析进行中药组方。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中药方包括六味地黄丸、真武丸、复方丹参等,在用药过程中应配合其他药物。

中药外敷针对的是以糖尿病足和慢性浅表性糖尿病肾病为主的病症。

将研制好的中药配制成药膏,涂于患者皮肤表面,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

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中药治疗,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均在逐步推进。

1、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有研究证明,天麻地黄汤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与西药治疗比较是一样的。

在治疗方面可以起到缓解肾脏疼痛和控制尿糖、尿蛋白的作用。

2、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等现代技术在中药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不少成功的解决方案。

3、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多药物联合治疗时,采用中草药注射剂可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缓解症状。

1、应由中医医师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防止药物不当、不良反应等情况。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1. 引言1.1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难愈创面。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受损,创面愈合受阻,进而形成难愈创面。

难愈创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给医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难愈创面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营养不足和痰浊淤滞所致。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方面。

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糖尿病难愈创面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节全身气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对抗生素和药物的依赖。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 正文2.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难愈创面与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流通能够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血液中葡萄糖过高而导致微循环障碍,气血运行受阻,影响伤口愈合。

中医强调“气血津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滋养组织的重要物质,对于伤口愈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病理表现,影响了创面愈合过程。

中医药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不仅要处理病灶,还要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改善内环境,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的理论基础是在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调理气血、滋养津液、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来促进伤口愈合和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在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2.2 中医药疗法在糖尿病难愈创面中的应用中医药疗法在糖尿病难愈创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两个方面。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其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细胞外基质蓄积,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治疗措施包括补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方法。

本文将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

例如,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可以使用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对于肝肾阴虚型糖尿病肾病,可以使用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方剂;对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可以使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方剂。

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肾病,如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不同的中药复方进行治疗。

二、单味中药治疗除了中药复方外,单味中药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

一些中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黄芪可以改善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减少尿蛋白排泄;丹参可以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葛根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等作用;川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等作用。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内分泌、促进代谢、改善微循环等。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包括体针、耳针、艾灸等。

体针主要选取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节肾脏功能;耳针主要选取肾穴、内分泌穴等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艾灸主要选取神阙、关元等穴位,可以改善微循环。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一些西药可以改善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等作用。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传统中医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糖尿病的防治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首先,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虚、阴液亏损导致的。

在中医的治疗中,主要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和补气养阴来治疗糖尿病。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熟地黄等,可以调理脾胃,增加体力,提高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力。

此外,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多有肝胆湿热和脾胃热盛的病理特点,因此还可以用龟板、金钱草、山楂等清热解毒、去湿化痰的药物治疗糖尿病。

其次,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讲究阴阳调和。

糖尿病被视为一种“阴盛阳衰”的证候,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不仅注重对症治疗,还注重调整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

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况。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的理论,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过甜过油的食物,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提倡采用“宜”、“忌”进行饮食调理,例如糖尿病患者宜多吃一些凉性食物,如绿豆、苦瓜等,而忌多吃一些温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最后,中医药学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有多种成分和复方,可以配伍使用,从多个方面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口服、外用、针灸等不同方式进行,提高治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学在糖尿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多样化,注重整体调理,与西医的单一药物治疗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然而,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求出更有效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

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

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

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

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

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

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气阴两虚肝虚不足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达47.66%[1],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2]。

笔者就中医药对DN研究进行归纳,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耿嘉等[3]明确地将DN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蓄浊失精”,并强调气阴两虚是DM及DN的基本病机,瘀浊阻滞贯穿DN始终,是导致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征[4]认为,DN的发生是疾病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邪毒内生,损伤肾络而成,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

陈翠兰等[5]认为DN是在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陈以平等[6]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

吕仁和等[7]认为DN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形瘕,由瘕聚渐成积的过程。

瘕的形成与发展是DN的成因和病变发展的关键。

朴春丽等[8]认为,毒损肾络是主要病机,邪阻肾络,深滞于浮络、孙络是其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2临床研究2.1辨证论治杨永铭[9]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虚湿浊瘀阻4型与DN的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共观察248例,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期以阴阳两虚为主,终末期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各期中医辨证均有侧重,治疗结果显示西医分期、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是可取的。

张耿良[10]把DN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浊毒内阻5型。

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利水活血;益气养心,泻肺利水;调补阴阳,益气固肾;清热解毒,降浊和胃。

盖灵芝[11]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治当益气养阴,予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治当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治当温阳利水,化浊祛瘀,逐毒降逆,予大黄附子汤加减。

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糖尿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口服降血糖药物,如磺酰脲类药物格列本脲、双胍类二甲双胍等西药是最为常用的治疗药物。

但它们在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特异性,以及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性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

目前研究人员从传统中药中发现一些具有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物进入临床,初步结果显示有较好的避免了西药的诸多不良作用,与传统西药药物相比更加安全和方便。

现对常用此类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及正在研究中的此类新药做一概述,并对治疗糖尿病中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糖尿病研究进展糖尿病(D M)是世界范围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已经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目前全球有2.46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至3亿。

中国是糖尿病的高发国家,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将接近1亿人,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糖尿病大国[1]。

糖DM与遗传易感性、家族史、饮食不合理、热量过剩、体力活动过少、身体超重及过度紧张、高血压等有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增高。

D M是人类过早患病和死亡,尤其是早发心、脑血管疾病、截肢和肾衰的主要原因。

D M及其并发症不仅威胁健康和生命,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D M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

目前降糖药物仍以西药为主,但存在着低血糖症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因而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仍是医药专家追求的目标。

由于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作用温和持久和可延缓并发症等优点,不失为寻找降糖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对中药降糖成分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比较活跃,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抗糖尿病单味中药每味中药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不尽相同。

从化学成分来说,有生物碱、萜类、黄酮、皂苷、多糖、甾体、胰岛素、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等;从作用机理来说,有的增加胰岛素分泌,有的增加胰岛素受体,有的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的增加葡萄糖转运子,有的增加糖的无氧酵解,有的增加不依赖胰岛素的代谢,有的则是通过减少对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等,通过改善患者多饮、多尿、多食、口干及全身无力等症状,纠正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对治疗
糖尿病的中药单味、复方制剂进行综述。结果及结论:中药单体及
中药复方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且随着药理研究的深
入,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上将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中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000-00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患者血
糖控制不佳将进一步导致眼、肾、心血管等各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目前糖尿病临床治疗仍以西
药治疗为主,但由于其治疗缺乏整体协调性,副作用明显,长期应
用受限。而中药可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整体性调和糖尿病患
者各脏器功能,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现笔者对治疗
糖尿病的中药单味、复方制剂进行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防治糖尿
病提供参考资料。
1 单味中药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单味中药如枸杞、丹参、党参、
黄芪等治疗糖尿病临床常见。目前根据单味中药降血糖机制不同主
要分为如下几种:
1.1 改善胰岛素抵抗型单味中药该类单味中药应用最为多见,
以枸杞、葛根为代表,还包括红参、党参、丹参、卷柏、杜仲等。
宗灿华[1]等研究表明枸杞中有效成分如枸杞多糖能有效改善胰
岛素抵抗。刘竹青[2]等用葛根煎剂喂养糖尿病大鼠发现其空腹
血糖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也显著提高,同时糖尿病大鼠游离
脂肪酸也有了明显降低。这说明葛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胰岛素
抵抗。
1.2 促胰岛素分泌型单味中药:以苦瓜、南瓜为代表。苦瓜中苦
瓜碱提多糖能减轻或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而促进其胰岛素分泌、降
低糖尿病大鼠葡萄糖耐量;南瓜中南瓜多糖能保护β细胞结构的完
整性,进而保证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1.3 抑糖原异生、促糖原合成型单味中药:以山茱萸、玉米须、
麦冬为代表。将山茱萸所含山茱萸总萜应用于糖尿病大鼠可获得较
好降血糖效果,这主要与山茱萸总萜能促肝糖原合成有关。而玉米
须、麦冬等则能通过对抗由肾上腺素所致肝糖原分解并促糖原合成
而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3]。
1.4 抑α-葡萄糖苷酶活性型单味中药:以桑叶为代表。据文献
报道,桑叶所含桑叶总黄酮能通过抑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而减少
餐后血糖波动,进而达到改善餐后血糖升高的目的[4]。
1.5 其他单味中药:如当归、银杏叶等。当归中当归多糖可通过
改善血中胆固醇、脂蛋白、游离脂肪酸等再分布而达到改善血糖的
作用[5]。银杏叶则能通过提高海马学习能力、抗氧化等作用而
对抗糖尿病血管病变。
2 中药复方制剂
中医治疗侧重于整体治疗,故临床上以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糖尿
病最为多见,其中包括经典复方、现代复方及中西药复方制剂。经
典的中医药方如消渴方、玉泉散等效果显著,应用较广,其中中西
药复方制剂消渴丸即由此衍化而来,且在糖尿病中药市场上占主导
地位。同时六味地黄丸、参芪降糖片等也应用相对较多。
2.1 经典复方:指的是消渴方、玉泉散等经典药方及由经典药方
衍化而来的单纯中药复方制剂。其中以六味地黄丸、三黄煎、七味
白术散、玉液汤、通络活血汤等多见。六味地黄丸主要具有降低肾
损害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适用于伴发高血压肾损害的糖尿病患
者;三黄煎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复方而成,能促进胰岛素分
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七味白术散对改善肥胖患者糖尿病症状、
减轻体重、改善其脂类及糖类效果明显;玉液汤能通过提高脂肪细
胞中瘦素表达而改善糖、脂代谢,进而达到降血糖目的;通络活血
汤主要用于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对缓解其周围神经病
变有显著疗效。
2.2 现代复方:主要包括复方丹参滴丸、金芪降糖片、参芪平糖
宁等。复方丹参滴丸能多靶点改善患者患者胰岛素抵抗,并促进葡
萄糖转运,对血液流变学有异常的老年患者最为适用。参芪平糖宁
能改善糖尿病患者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等异常,对合并高脂
血症的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
2.3 中西药复方:以消渴丸为代表。消渴丸是以经典复方消渴
方、玉泉散为基础上再加入西药格列苯脲复方而成,其在改善糖尿
病患者次症症状、降低餐后血糖、24小时尿糖上较格列苯脲更为有
效。同时消渴丸还能纠正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及钙磷代谢紊乱[6]

3 小结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上具有疗效明显、作用温和、不良反应少等
优点,目前已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同与认可。近些年随着现代药理学
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上的药
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充分认识并发挥中药单体及中药复
方制剂中有效药理成分的治疗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随着
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上将继续发挥更重要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 宗灿华,田丽梅.枸杞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
及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
践,2008,14(6):531
[2] 刘竹青,张克良,麻风华.葛根煎剂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机
理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6,23(3):56-58
[3] zhen hs,liang j,zhou f.studies on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 of ethanolic extract from gymnema sylvestre( retz. )
schult [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07,l3(1):32-34
[4] oku t,yamada m,nakanmra m,et a1.inhibitory efforts
of extractives fromleaves of morusalbaonhuman and rat small
intestinal disaceharidase activity [j].br j nutr, 2006,
95(5):933-938
[5] 李成军,张亚珍,孟文芳.当归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
机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2):1422-1424
[6] 李娜,胡正芳,江振洲.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j].药学与
临床研究,2011,19(4):343-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