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李奥林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3期

摘要:苏联领导人的经济制度模式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再到戈尔巴乔夫,苏共领导人的经济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文章对苏联历任领导的制度模式分析与研究,对不同阶段苏联经济制度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国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可以从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经济制度模式;演变;中国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01

一、苏联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

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来自于马克思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征。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所著《国家与革命》一书当中,将社会主义经济称作“国家辛迪加”①

为了应对国内战争,苏联采取了严格的资源配给,被称作是“战时共产主义”。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生活质量未能得到提升,不满情绪逐步酝酿。因而苏维埃政府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就是决定恢复“商品交换”,决定恢复市场制度。

(二)斯大林体制

虽然在在“新经济政策”之下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之前最高水平。但是随着列宁的逝世,俄共(布)领导层开始针对新经济政策是否延续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当时的执政人斯大林所采取的却是更激进一些的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左派”方针,废止新经济政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模式,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延续了五六十年的时间。

二、苏联改革经济的努力以及失败

(一)赫鲁晓夫改革

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继承人赫鲁晓夫急切的想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于是在1954年开始着手改革苏联非常落后的农业②。

赫鲁晓夫在1957年开始“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国民经济的中央行政管理模式调整成地区行政管理。其后果是,不仅行政指令配置资源的缺陷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还扰乱了之前的经济体制格局,最终引发了1964年“宫廷政变”,将赫鲁晓夫罢黜。

(二)柯西金总理的改革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总理一职由柯西金担任。作为工业管理专家,他首先重新确立以“条条”为主体的集权管理体制,并从1965年开始逐渐的加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放宽计划经济控制,并实施了“完全经济核算制”。在当时,柯西金提出的改革措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后柯西金时代”的改良

因柯西金改革也走入死胡同,所以在此之后的苏联领导人不想再继续改革苏联经济体制,转而在计划经济框架当中做出改良。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苏联经济学家认为,苏联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是因为之前的经济快速增长率建立在外延增长基础之上,所以,尽管增长率很高,却未能得到实惠。但是,苏联将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到了技术问题上,未能把握要领,使得直到苏联解体,这种外延经济增长模式也一直在持续。

2.计划工作的“科学化”

苏联调整经济计划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试图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升计划决策的高效性与科学性。然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的固有缺陷,单纯依靠技术条件是难以解决的。

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原因

1.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

(1)路径依赖

意识形态针对广大民众的主观模型进行了苛刻塑造,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在“经济人”的条件之下做出自由选择。于是改革产权以及政治改革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而当时实行的政府管理手段却难以做到完美理性,效率自然也不是最优的。

(2)意识形态

斯大林借助政治斗争以及官僚体制所构建的个人权威强化模式,其实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苏共内部以及全国民众之上。他所提出的制度安排,必然会使得苏联经济生活陷入到低效率之中。

2.赫鲁晓夫及以后的改革

(1)针对旧体制存在的矛盾没有明确认知,改革缺乏可行目标与模式

在苏联经济改革始终都是没能系统并且整体的厘清经济模式的性质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而只是去小修小补的解决个别矛盾。而且这些弊端本身都并非孤立的,是整个商品经济模式表现出的矛盾反应,所以这些根本不是通过局部修补所能够解决的。

(2)改革只是简单停留在浅层运行机制方面,未触及所有制以及产权关系

苏联传统产品经济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横踢经济生活国家化。苏联经济改革尽管持续了30几年时间,制定了多个方案计划,却都只是简单停留在浅层运行机制方面,未触及所有制以及产权关系。

(二)启示

纵观苏联70余年的经济发展史,能够对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产生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经济体系陷入到低效循环当中,如果不彻底改革旧有体制,改革难以为继;第二,改革应该是以市场为基本取向,通过构建自由市场竞争体系来推动改革走向成功;第三,经济改革应该是在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以及社会政治条件之下实施,同时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认可。

我国经济发展不但要形成稳定的社会共识以及统一的意识形态,同时还要在历史演进当中逐渐融入到新市场机制体系里面,所做出的政策调整以及创新安排,都要和经济体制改革相同步。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02页。

②据苏联官方的报告,1953年苏联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都低于沙皇俄国1913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M·坎加斯普罗,杨茗.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J].俄罗斯研究,2011(06):29-45.

[2]王金存.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J].东欧中亚研究, 1992(03):52-56.

[3]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