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萨迦县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
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及答案

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及答案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
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
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
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
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
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
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儒家学说相信美学与世道人心存在特殊呼应,譬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如此等等。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2025届西藏拉萨市10校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西藏拉萨市10校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学中的妙用李雪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离不开民族文化所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
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不少当代文学作家就妙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③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道德修养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
但自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学发展受外来影响日益加重,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弱化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导致文化一度出现“无根”状态。
当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增强了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当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代文学的一条主脉。
陈忠实《白鹿原》中用核心意象“白鹿”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
范小青的创作涉及了佛教主题,说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张炜的《你在高原》饱含着对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
④同时,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笛声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
王安忆《小鲍庄》中唱古的调调以及叶梅小说《花树花树》中的哭嫁歌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
传统音乐元素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背景赋予了中国当代小说或是阔大幽远、或是精致圆融的境界。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质检二语文试卷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质检二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在民间却渐行渐远。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前一些传统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
A . 渐行渐远B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 . 归咎D . 改弦易辙2. (2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留下并创造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B . 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使得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C . “道法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旨在倡导一种师法自然、遵循自然、善待自然之道为目的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D .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抽象的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人生的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________。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①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②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③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④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⑤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A . ③①②④⑤B . ③①④②⑤C . ②③①⑤④D . ②⑤①③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2017·台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9-2020年西藏拉萨质检二: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9-2020年高考备考西藏拉萨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西藏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西藏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4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其实,雪就是雪,无味无情的一种晶状体,所有的一切都是附会上去的。
眼前的雪,按它的节奏,有规律地飘着,我们谁都没去惹,任它孤芳自赏。
(乙)假如我们产生无限联想,让雪神秘起来,诗意起来,那它便飘飘然了。
然而罪过不是它本身,就是观赏者,作俑者。
假如吴冠中先生不去发那么多议论,讲那么多骇人听闻的话语,不搞公开撕画,会引来那么多雪球吗?(丙)大概此刻,他正手捧一杯暖茶,面对诗意盎然的银蝶,轻轻呷着……不过,那还是吴冠中吗?性格决定命运,然也。
(1)文段中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附会B . 就是C . 孤芳自赏D . 诗意盎然(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2. (2分) (2019高一下·昌平期末)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我们如果只以在现实中是否可行作为依据来判断一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就永远不可能有进步。
B . 近年,中小学教材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议不断的热点。
某民间学术团体强烈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C . 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自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著名作家都称曾受其影响。
D . 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长期发展思路。
3.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 .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PDF版含解析

拉萨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1.C【解析】“黄山谷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首先进行实践”错,材料二中说的是“黄山谷……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
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
2.C【解析】C项强加因果。
根据材料二“‘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选项只取前半句属于断章取义。
“‘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但后文又说宋朝或者更后就出现“雅俗共赏”。
二者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
3.A【解析】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
A项,语言清丽优美,是梅花的传神写照。
“疏影”“暗香”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
这两句是“雅句”,没有“化俗为雅”。
B项的“饱”“肥”,C项的“拖”“系”,D项的“直”“圆”,虽字字通俗质朴,但一用而整句诗意境高雅。
故选A。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讲述雅俗的美学起源,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譬如”是举例而非比喻,并未使用比喻论证。
故C项错误。
5.①这首词语言通俗晓畅,如“风细细”“图一醉”等;词中使用俗字,如“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中使用“还”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使用“伊”字,将俗字点化成句,做到了以俗为雅;全词雅中有俗,雅俗共赏。
②此词写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属于“人之常情”,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能够引发广泛共鸣,避免陷入“俗不可耐”境地,实现雅俗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分析这首词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根据材料一“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去除‘俗意’……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旌.旗遒劲.粳.米兢.兢业业泾.渭分明B.罹.难迤逦.阴霾.酣畅淋漓.管窥蠡.测C.荟.萃市侩.污秽.脍.炙人口绘.声绘色D.熹.微膝.盖奚.落心有灵犀.悉.心照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斡旋蝇营狗苟不容置喙口慧而实不至B.剽窃未雨绸缪故技重演英雄所见略同C.贸然向隅而泣炙手可热在地愿为连理枝D.联袂毋用置疑摩肩接踵达则兼济天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阿Q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③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爱的嫩芽是细弱的,长起来的时候,它强大无比,所以必须精心呵护。
A.原形留连只要/就B.原型留连只有/才C.原形留恋只要/就D.原型留恋只有/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里领导的作风急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D.基础知识的学习最需要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不下苦功夫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B.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萨迦县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建平期中) 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 . 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 . 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 . 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
①但完成了“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②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③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④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A . ③②①④B . ③①④②C . ②①④③D . ②③①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上·宁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贯穿于宋人生活中的繁忙景象。
但冬夏揖别,秋去冬来,四季的花样年华在时间的秩序里却永无聚首之日,于是宋人把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让每一个好景致定格在一个瞬间里。
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一年景”源于簪花。
宋制:新进士赴闻喜宴时,要由皇帝赏赐鲜花簪戴。
宋太宗在宴会上曾赐千叶牡丹给寇准簪戴,宋真宗也常常赐花给大臣簪戴,以示恩宠。
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虽然品质层色渐次下流,不过,这正是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所致。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里写道: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挑担走街串巷者亦然。
《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
”宋代女子还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使之渐渐缩水为干花瓣,留作冬天簪发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蜡”。
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子们仿制鲜花,称作“像生花”。
“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与平视。
“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欢,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来,“一年景”花冠便被热宠。
然而,“像生花”也有贵贱之分。
皇家花冠上的“像生花”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历代帝王图》所描绘的皇后服饰、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贵的“一年景”了,最普通民女也恐怕只能自选力所能及的花料了。
但宋人的花事,早已脱离了功利的羁绊,从皇家、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是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
“一年景”一直风靡至南宋末年。
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
京城人把这种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为“一年景”。
“一年景”在出土文物和宋画里更加风雅多彩。
福建南宋黄升墓和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都出土了纹样精美的“一年景”丝织品。
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都戴有高贵的头饰,梳高冠,插金钗银簪,罩金丝彩冠。
依据宋人对“一年景”的热情追捧,彩冠上应该插满了四季的鲜花,不过除了金银财宝,鲜花已随墓主化为尘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这便是鲜花的可爱处,不留恋,不永恒。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引用了张盐远《画评》说: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应该说,王维早已将花中的“一年景”入画了,以此来宣泄他对自然的拥有,对生命的审美期待。
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转,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为被时间拉长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时间分割。
每一天都有一生的丰满,每一瞬间都有四季的奢华。
“一年景”便是宋人以审美之眼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是在刻骨铭心处生长出来的生命态度,是一曲人生的欢乐颂。
(摘编自李冬君的《宋人嘉年华》)(1)下列关于“一年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年景”是指宋人将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从而使每一个好景致都能够定格在一个瞬间里的“像生花”。
B . “一年景”是指北宋京城人以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以展示四季美景的穿戴。
C . “一年景”有贵贱之分。
作为皇家服饰的“一年景”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非平民百姓所能及。
D . “一年景”是宋人的生活饰物,也是宋人的生活艺术,更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真诚的生命态度和人生的欢乐颂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像生花”即假花,它是为弥补鲜花和“花蜡”的不足而仿制成的,它暗喻了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
B . 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这是因为百姓具有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
C . 宋人爱花,不论贵贱,不分男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花价便宜,唯“数十券”而已。
D . 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罩有金丝彩冠,都饰以“一年景”,也可能都在彩冠上插满了四季的鲜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宋人的花事能够超越高低贵贱的世俗范畴,这是因为它脱离了功利的羁绊,它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全民的精神生活方式。
B . “一年景”能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C . 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启示我们,生命应该对自我和自然进行外在的细腻体贴和平视;它也告诫我们,玩物丧志,靖康之耻,就是明证。
D . 美好的生命不能够被无限地拉长,也不能够任由时间分割,这是因为人生如四季流转,既有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
3. (9分) (2017高二上·铜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過制。
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
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綁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
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
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
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
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
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
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
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超,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
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编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材料二: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
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
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演费观念。
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
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費。
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
好面子、爱虚荣。
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
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
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
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再往大了着,“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完,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几,成了利益榆送和交换。
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概,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摘编自《包装“瘦身”靠倡导新型消费观》,2017年9月29日《人民日报》)材料三: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 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
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費:如果是送給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
”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
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
”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
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 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
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楠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仅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注重月饼本身的品质。
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摘编自《节俭风逼退月饼豪华包装》,201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以上三则材料部谈论了月饼的包装司题,虽然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前景令人乐观。
B . 材料一详细阐释了该如何整治包装问题,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止,这提醒我们治理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的力度要有所加强。
C . 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