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栏目剧发展探析_以陕西电视台_百家碎戏_为例
陕西方言栏目剧《百家碎戏》的审美阅读

一
、
引言
际情 景剧 研讨 会
《 都夜 话》制 片人 马 及人 先 生首 次提 雾
栏 目剧在 我 国 并不 是 一个 新生 事物 ,它 已有 数 卜 的发 出 “ 年 电视 栏 日剧 ”的概 念 : “ 一个 情 景剧 都有 …个 共 性 , 每 展 时间 。栏 目剧 起 源 于情 景剧 ,较 早 l现 的栏 目剧 包括 币 庆 叶 I
台的 《 雾都 夜 话》 、济 南台 的 《 实再 现 》等 。在 2 0 年 围 真 04 精 力 ,也 没 有 能走 进城 堡 的故 事 , 荒诞 离奇 ,但 它 却通 过 这 个形 象 ,揭 示 了生 活 中常 有 的境 况 : 目的虽 有 ,无 路可 循 。
以栏 日的 时 间来 播 山 ,有 同定 的 时问 ,今 后这 样 的情 景剧 式
是 。只有 人 末离 上而 心 在 天涯 ,痛 苦 时 时折 磨着 他 ,他 身虽
三 、个别 和 一 般的 统 一是 文 学 形象 鉴 赏 的途径
我们 知道 ,文学 与 科学 认 识对 象 的基 木方 式 都是 概 括 ,
在 ,心 远 离 ,这 才是 最 深 的痛苦 。我们 再 通读 一遍 全 诗 ,就
的短 剧就 叫 栏 目剧 ”… ,间 时也 多 次论 述 过这 一 新兴 节 目形 “ 枯藤 老 树 昏鸦 ” ,灰 暗 的画 面 ,静 止 的物体 ,毫无 - _丝生
气 , ‘ 死亡 的气息 扑 面而 来 ,给 人 凄凉 的感 觉 。这 三 组物 种
这种 从 生活 中 体验 到 的真 诚意 向,也 能 把荒 诞 化为 真 实 ,存 体是彼此孤立 的,它们之间 无联系,但 ‘ 经组合,就传达
“系列碎戏”对乾县农民精神生活影响的调研报告

“系列碎戏”对乾县农民精神生活影响的调研报告《都市碎戏》《百家碎戏》是陕西电视台一档方言栏目剧,是该台倾力打造的陕西特色方言电视剧,时长30分钟,自2005年5月推出以来,在普通百姓中产生很大影响。
它以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和方言剧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喜爱,成为老百姓日常精神生活不可少的一道快餐。
一、该栏目及乾县农村的基本情况该栏目系列故事场景不大, 人物不多, 故事也不曲折复杂。
讲的是百姓现实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 不夸大, 不提高, 没有脱离现实的惊险镜头, 也没有其它影视剧中的特写场面, 摄取百姓生活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折射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大背景。
让老百姓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平凡事走上影视舞台, 走上社会生活的大舞台。
老百姓看后心里舒服。
栏目剧的场面全部用实景, 实实在在的城镇高楼大厦, 大街小巷, 普普通通的农村院落, 道路, 田野。
让观众如临其境, 如在其中。
道具都是实打实的生活用品, 就地取才, 随方就圆。
城市的各种车辆, 摊点商铺; 农村的家禽家畜, 厕圈车马, 都是随手取来,自然实用贴切。
栏目剧的演员都来自普通百姓中, 他们在家是普通市民或者农民, 上班、种地、操持家务,演栏目剧不做作, 不随意渲染。
举手抬足都体现着普通人的风格。
栏目剧采用陕西地方语言和地方戏曲音乐, 亲切自然有吸引力。
方言用的比较大众化,听起来顺畅悦耳,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配合情节, 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乾县大批农村人外出打工,为自已打下了一片天地,也使生活慢慢的富裕起来。
但在富裕之余,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活,精神随之空虚。
农村文化活动在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无力,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村文化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转变。
在形式上由集体组织型向自发型转变,农村群众平时的文化活动大都是自由活动,自发地组织一些“自乐班”,在农村舞厅跳舞、唱歌等;在内容上由健康型向颓废型转变,由于村民缺少集体组织的积极向上的活动,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和“打麻将、飘三叶、挖坑”等不良社会风气趁机侵占农村文化阵地,邻里之间也为一些琐事大打出手者屡见不鲜。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和发展(一)方言类电视节目兴起原因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所采用,从目前的传播情况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收到不错的效果。
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与深厚历史、受众需求、方言魅力等特点相关。
1.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必然语言的种类也是繁多,现代的八大方言区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粤方言。
而八大方言区中还存有细小方言区,可见汉语方言的分支极大,这样的环境促使了各方言区的人民有了对方言节目的需求。
不仅如此,语言的背后深埋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不同的方言地区,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相当流行。
传统戏曲由原始社会的歌舞萌芽而来,历史悠久,最大的特点表现在它们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方言、民乐为依据而产生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是电视节目的服务人群,而电视节目的制作也一定水准上依赖于受众的喜爱水准。
某些研究学家认为方言节目活跃的地区大都具备几个特点:经济发达、文化厚重而活跃、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活悠闲而富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市民,无不热爱自己的家园。
而此时,方言类节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节目,而是升华到情感纽带的感情高度,凝聚了一个地方民众对于自己家乡这片热土的爱恋之情。
3.别具一格的方言魅力在方言区因为有着浓郁的受众心理,方言比普通话更加亲切形象,老百姓自然爱听爱看。
方言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区域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一方土地的历史和居民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比较,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对事物的性状描述上也会更具体形象,因此,方言变得更加生动幽默、有趣传神。
一档好的节目不仅仅在于节目内容上的质量保证,更在于能够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如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全国各地的新闻中,出现被采访者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地方话,民众听后定会在内心产生认可和共鸣,这种心理上的接近性就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反思

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反思【内容提要】本文从根本原因、依托、外部因素、内在动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理性地看待因其出现而引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反思方言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为表达形式推出的节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
当时代的脚步迈入21世纪之后,方言类电视节目呈现勃兴之势。
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以泉州方言节目为主、以闽南人文为特色、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为宗旨的、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播出的电视综合频道和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在这之前,也就是2004年8月,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的主持下,(阿六头说新闻> (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生活麻辣烫>(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重庆电视台)和<越策越开心>(湖南经济电视台)等电视方言栏目就已入选“全国百佳栏目”。
这说明方言电视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了人们的收视需求,呈现勃兴之势,一度成为地市级电视台收视率的增长点。
那么,它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又如何呢?我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它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些争议呢?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对方言电视节目作一些探究。
一、方育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1、受众需求是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方言电视节目和普通电视节目同质的情况下,有方言背景的受众更倾向于收看本方言的电视节目(前提是那些节目质量比较高)。
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方言节目存在的社会环境,认为方言节目活跃的地区大都具备经济发达、文化厚重而活跃、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活悠闲而富足等特点。
以临潼方言为例探索对方言词汇的保护

091[摘 要] 随着语言规划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基础教育的全面铺开,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官话,在乡村这种方言占主体的氛围中,日益体现其语言规划的深度与广度。
伴随着日常交流、媒体宣传等,在乡村这种地理环境中,地道浓郁的方言白读词汇逐渐同化和消亡。
作为承载地域文化传承的方言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很薄弱。
以临潼方言为例,针对日益同化和消亡的词汇,就此问题提出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音频、视频、方言剧,或者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言语社区等方言保护措施。
[关 键 词] 语言规划;方言;词汇;保护措施以临潼方言为例探索对方言词汇的保护许小桃 翟 芳一、引言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是各国政府对本国语言的使用和规范所采取的政策,包括两部分:语言地位规划和语言本体规划。
确定哪种语言是国语即全民通用的语言,这是语言规划中最重要的。
1906年由朱文熊首次提出“国语”一词,被他定义为“各省通用字”。
普通话的标准是“京音为标准音”,是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以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文论著为语法范本和北方方言词汇为基本词汇。
“我们推广和学习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也不是为了禁止和消灭方言。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多种自媒体App 的应用,方言使用者的人数在逐渐减少,普通话的普及也让一些受普通话影响较大的地道方言逐渐走向消亡。
如何解决国标语的矛盾——普通话与各种方言之间的矛盾,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方言保护问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城镇化的推进造成使用方言人数在减少,一些方言词汇越来越萎缩,逐渐被普通话同化甚至消亡。
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推广普通话,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但是推广普通话并不等于消灭方言,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也是国家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规划来解决的问题。
二、临潼方言(一)方言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方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关中方言的代词、叠词、亲属称谓词进行分析描写;考查古语词的构词方式、读音、词义等问题以及关中方言古语词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层次,对古语词进行了分类并解释其出处;关于关中方言承传词、变体词、创新词考释,从时间长度的角度去考查这些关中方言特征词及其研究意义;地域文化与文化内涵在方言中的体现;面食文化与饮食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所赋予的饮食词,解析关中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并与“馍”“麻食”这些关中地区回族的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论陕西方言走向电视的文化依据

论陕西方言走向电视的文化依据方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
陕西方言成功地走上荧屏有着深厚的文化依据: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浓郁的黄土特色、三秦儿女的乡音情结与文化认同、平实化的电视审美回归与当代大众心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与多元视听,共同促成陕西方言电视节目的稳固地位。
陕西方言电视节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标签:陕西方言电视文化认同审美回归多元视听马歇尔·麦克卢汉(2000:382)指出:“在英国,电视来临之后,最非同寻常的发展动态之一,是地区方言的复兴。
”近几年,我国许多传媒机构纷纷办起了形形色色的方言类栏目。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媒介——电视,更是成为这一趋势愈演愈烈的主阵地。
就陕西而言,有郭达、石国庆(王木犊)的小品,有方言译制片《猫和老鼠》;有以方言播报天气的《百姓报天气》,还有方言剧《百家碎戏》等全部起用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去演绎自己身边的生活、道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进而延伸出方言综艺类节目,如《碎戏明星班》等。
影视剧创作中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陕西方言的成分,如《美丽的大脚》《武林外传》《高兴》《走着瞧》等。
今年吵得沸沸扬扬的《白鹿原》无疑将陕西方言又推向了一个高度。
总之,陕西方言正以越来越活跃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上。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逐步渗透并能在大众传媒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对其发展做出展望。
本文将分析陕西方言走俏于媒体的深层文化因素。
一、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文化”一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自英国泰勒第一个为“文化”做出界定后,后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各抒己见,但殊途同归: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性成果。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1204页)。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寄寓着深厚情感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在当代有着突出的地位。
申小龙(1988:5)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是对一个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多元化发展作者:何艳萍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7期基金项目:本文是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基地科研课题:“陕西方言的地域化发展”(BY03);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修辞在语言艺术中的应用”(ZK08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何艳萍,女,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学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摘要:新时期陕西方言在电视媒体的大环境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存在着小品、译制片、天气预报、新闻、碎戏、影视剧等多种形式,探其原因,与电视媒体的多元化发展、陕西方言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地域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
关键词:方言;多元化;电视;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63-02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也在谋求着自身的立足之地,历史承载厚重的陕西方言在电视媒体的大环境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新时期的空前繁荣。
一、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存在形式(一)方言小品26年前,陕西籍话剧演员郭达、杨蕾以一部小品《产房门前》登上了1987年的春晚,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方言喜剧风。
后来刘远、石国庆(王木渎)等人的加入,成就了《换大米》《黄土坡》《办公室的故事》《山的呼唤》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与陕西方言密不可分的。
陕西方言特有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与生俱来的质朴与诙谐是作品的点睛之笔。
在这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如“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海派清口”等。
因此,在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启上,陕西方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方言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做出判断和预测,旨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便利。
陕西方言栏目剧剧本创作弊端浅析

陕西方言栏目剧剧本创作弊端浅析作者:李静来源:《声屏世界》 2017年第7期摘要:《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在陕西省内是家喻户晓的栏目剧,于2004年由陕西电视台创办,开播伊始便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碎戏迷”。
时至今日,栏目剧在陕西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剧本良莠不齐、观众的热情减少,进入发展的平地。
本文主要从栏目剧剧本创作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弊端,找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方言栏目剧地域文化低俗化十年前,陕西方言栏目剧在陕西省内遍地开花,异彩纷呈。
《百家碎戏》《都市碎戏》以及《千家故事》《街坊邻居一台戏》等方言栏目剧的诞生,不但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弘扬了陕西的本土文化,曾一度辉煌创造过收视的奇迹。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目前栏目剧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例如剧本的良莠不齐、群众演员的不专业、节目制作的粗糙等。
其中剧本是关键,是创作的核心。
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导演也拍不出好的栏目剧。
因此要提升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品质,首要的是剧本创作的改善。
剧本创作弊端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然而不论是农村题材的《百家碎戏》还是城市题材的《都市碎戏》,观众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熟悉的本地场景,邻家大叔大嫂说着“老陕”的语言表演都是“地域化”的外在形式,“地域化”只停留表象层面。
一开始利用“好奇”的心理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长此以往,这种流于表面的节目内容会让观众审美疲劳,渐渐失去吸引力。
情节设定过于巧合,缺少真实感。
部分栏目剧在情节设置上没有严密的铺垫,真实性不强,缺乏说服力。
如《百家碎戏》之《歹毒的继子》,讲的是农村妇女郑婶的丈夫去世之后,继子为了家产偷偷把她嫁出去的故事。
两个人一开始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发现其实是彼此误会了对方。
故事内容挺好,但情节转变太过突兀,如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一家人,会因为一两句话就解开疙瘩重归于好。
这个故事的情节设置转变太快,真实感不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方言栏目剧发展探析——以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为例张亮亮提到方言栏目剧,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栏目剧。
如重庆电视台著名的《雾都夜话》、陕西电视台广受欢迎的《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等等。
这些栏目一般在各地方电视台的固定时段播出;时长大约三四十分钟;内容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为主、各集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是一种特殊的电视栏目。
比如,播出语言是当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演员以未经专业培训的群众演员为主,而不是职业演员;采取制播分离的方式,一般由当地私营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电视台购买和播放的电视短剧。
方言栏目剧在发展中,为地方电视台不仅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传播区域文化的美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观众对方言栏目剧的收视热情逐渐下降,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和《都市碎戏》的收视率都曾面临“十分困难的收视形势”。
考察方言栏目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式,不仅是对这一类电视栏目发展的研究,也是对地方电视台如何在发展中创造性利用当地区域文化资源的探索。
本文主要以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为例进行阐述。
一、方言栏目剧的兴起和发展《百家碎戏》在开办之前,陕西电视台在方言栏目剧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2005年5月陕西电视台开播的《都市碎戏》,月平均收视率曾攀升到9.5%,播放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周一集到现在的每天一集,仍然广受观众欢迎。
可以说,《都市碎戏》的成功是陕西电视台再次开办方言栏目剧《百家碎戏》的一个实例保证。
2006年5月份,陕西电视台举行了一次全省观众收视调查,《百家碎戏》排在最受欢迎节目的前两位。
《百家碎戏》主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
栏目通过方言反映农村生活,可以说主要是为了吸引农村观众。
因为经济和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有限,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多听不明白某些普通话词汇的意思。
《百家碎戏》这样的设置使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普通群众在看电视节目时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情感认同。
而《都市碎戏》则主要反映陕西关中普通市民的生活,特别是西安的市民生活,即它在内容设置上和《百家碎戏》进行了差异化处理,形成了自身的观众群。
对于《百家碎戏》受欢迎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方言栏目剧比其它栏目更具亲近感。
这一方面体现在短剧内容主要反映普通人当下的世俗生活;另一方面,是方言栏目剧直接让普通人在电视媒体上“说着方言”扮演着“普通人的生活”,这一独特的栏目表现形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栏目互动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遐想空间,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圆梦”的机会。
同时,也与当前流行的电视剧创作风气(即电视剧必须要有当红明星主演、情节必然围绕血腥、情色、暴力等庸俗制作套路,才能获得较高收视率)形成了一种对照。
就像希腊神话中喀索斯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一样,大众迷恋电视媒体上“普通人扮演的普通人角色”,这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方言栏目剧可以存在并盛行的受众原因,也是地方电视媒体通过利用本地资源,满足电视节目走向观众、走向生活的一种需要,是电视实现大众化回归的一种表现。
方言短剧中,那些未经专业培训的演员,往往表现出“不自然”的表演状态,这种质朴的“模仿表演”在普通观众心理激起的情感认同远远胜过了专业演员的“逼真表演”,可以说这种“普通人当演员的形式本身”对观众的吸引力大于短剧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那些方言短剧中说着“和自己一样的方言”的演员,有的可能就是他们的邻居,演员与观众这种天然的亲切感,强化了方言短剧与生活的亲切性。
其次,是方言栏目剧艺术地还原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剧中带着乡土气的语言及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惯,使各地方言栏目剧的“百姓生活”具有了不同的乡土味和文化特征。
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展现了浓郁的巴渝文化;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主要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文化。
这些方言栏目剧,不仅在题材、语言等方面贴近当地现实生活,同时也让当地观众感受到了自身生活中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观念,在观众中间产生了深层的情感认同,这也是方言栏目剧独特的观赏魅力。
比如,曾在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播过的《过年》,就是一期十分感人的节目。
节目在情节设置方面很简单,刚开始交代了即将过年这一时间因素,人物是一对含辛茹苦将子女供养成大学生的农村老人,情节在两位老人对多年未回家过年的子女们的期盼中展开。
故事让所有来自贫苦家庭、走入了城市的人感慨。
特别是一开始,两位“真实的”农村老人之间对话时,说的那一个“饿”字,就淋漓尽致里体现了关中农村的味道,亲切感人。
第三、对于电视台而言,方言栏目剧创造了备受关注的收视率,《都市碎戏》和《百家碎戏》都曾创造了最高近乎达到10的惊人收视成绩,这是地方电视媒体选择方言栏目剧的一个关键因素。
高高的收视率背后隐藏的巨额广告利润,是方言节目能在地方电视台频繁播放的经济因素。
以陕西电视台为例,在播放方言短剧时,插播的很多广告都是当地医疗、商场等广告商。
综观方言栏目剧,内容以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主,演员是“说着方言的普通人”,他们最多在表演中获得短片制作方的一些指导,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质朴的还原,正是这样的演员来源方式,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
“一地鸡毛”似的生活现实在普通人用质朴的方言演绎中,获得了清新的真实感,方言栏目剧中的方言,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普通人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它在观众和栏目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天然的贴近性和新鲜感。
二、方言栏目剧自身的困境方言栏目剧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地方电视台和当地观众的喜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方言栏目剧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中,方言栏目剧制作出现了猎奇现象,即刻意寻求方言的贴近性。
有些方言栏目剧为了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贴近程度,大量使用了流通领域狭窄、生僻的俚语、脏话、粗话,为其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
方言栏目剧的本真是为了张显社会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为了猎奇或者制造语言游戏,采用的应该是具有较强表现力、易于理解、有鲜活生命力的方言词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开阔观众的收视空间,才会给电视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必须明确的是,在方言栏目剧中,方言只是作为其形式存在,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剧”才是关键,形式是帮助内容提升其影响力的手段,当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失去其价值意义时,任何形式都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形式只会沦为无意义的表达。
不可否认,方言栏目剧兴起之初,演员的表演语言为其赢得了很多关注,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用表演的语言来吸引眼球,没有发挥电视作为一个声画结合媒体的自身特征,也没有发挥电视短剧利用精彩的故事吸引观众的本质特征。
在地方电视台一窝蜂似的推出方言栏目剧时,利用方言造势是主要策略,这使其忽视了方言栏目剧本身的独特性,即内容与独特的语言相结合的生动表现力和戏剧张力。
方言栏目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短剧,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题材偏重世俗化,语言更生活化。
然而,有些创作者却在创作过程中,简单地将受众理解为文化程度不高、需求低俗,将他们的生活简单地图解为市民人物在油盐酱醋中的斤斤计较,导致方言栏目剧失去其内在的、亲切的文化姿态以及世俗化魅力。
这也是《百家碎戏》等方言栏目剧表现出剧情简单、语言粗俗,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因。
第二、由于制作成本较低,市场回报相对较高且资金回收周期短,方言栏目剧存在为追求收视率和市场效益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的现象。
以《百家碎戏》为例,有些播出的节目影像质量过差,无论是画面拍摄中的色彩还是构图都过于粗陋;同时,剧本也比较差,比如情节设置不紧凑、无新意;人物的对白空洞、语言没有时代感;人物性格不鲜明;不同的剧本往往出现同一个曲子的“大满贯”。
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方言栏目剧制作公司专业性不强、创作态度不端正,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电视台把关不严,在方言剧的购买上没有设置明确的节目质量指标,比如画面的要求、故事的要求等问题。
三、方言栏目剧发展的根本比利时评论家梅特林克曾这样描述自己对世俗的理解“我那卑微的日复一日的存在所包含的美、崇高和真挚……哪怕是仅仅一霎那的感动,也好”。
①主题的世俗性、平民性,以及表演语言的生活性、地域性强化了方言栏目剧与观众之间的亲近性,作为地方电视台对区域文化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方言栏目剧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何走得更好,还需很多努力。
首先,在剧本创作中保持珍视世俗题材、展示世俗情怀的精神内涵是关键。
只有注重对人性关怀的深层追求和诠释,才能引导故事情节在逐步推进中揭示复杂的人性内涵,展现丰富的人性价值,塑造有血有肉、富于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文化形象。
这需要编剧以现代的文化眼光理解社会生活,不能仅仅将眼光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盯在底层观众身上,应该体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观众需求。
剧本的创意、选题是方言短剧成功的基础。
提高剧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由于方言栏目剧的剧本大多数是业余编剧创作,社会来稿比较多。
对于这些稿件,应该在坚持故事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加强可看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制作公司应该主动引导一些编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这些事件进行戏剧化的改编和处理,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更多人对方言短剧的喜爱。
其次,作为传播机构和播出平台的电视台,应该对当地方言栏目剧制作公司提出质量标准,一方面是影像的画面质量,一方面是剧本的质量。
比如,应加强故事情节的观赏性、独创性及个性化形象的塑造、富有张力的悬念设计等等;同时树立正确的竞争风气,促进制作公司之间良性竞争。
对于制作公司,应该增强精品意识、注重节目包装,这不仅是制作公司的一个宣传策略,也是关系方言栏目剧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方言栏目剧的播出,是深厚地域文化的需要。
地方电视媒体立足本地资源,利用方言的独占性在竞争中独辟蹊径,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竞争的目标锁定本地域受众,是其增强自身本地竞争力的一次突围。
然而,如何通过方言栏目剧凸显地域文化的特点,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农村百姓对黄土地深厚的感恩之情诉诸于荧屏;如何反映他们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在当下社会面临的矛盾、冲突、抉择与协调,表现他们在新时期建设家乡、创造新文明的精神,却是地方方言栏目剧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方言栏目剧可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 释① 卢蓉著,《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参考资料2006年陕西电视台全省电视观众收视调查(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法系)论调查记者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作用胡宏云调查记者是指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或者出声的现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