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

合集下载

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

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

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
10岁那年,她用铅笔画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小
女孩,这是她的童年写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 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
地 抱 着
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

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国外小朋友去看草间弥生 的画展时是什么感受呢?
视频开头的白色屋子就是它。这个叫做
The Obliteration Room(消逝屋)
的项目是草间弥生为儿童创作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她决定和孩子们合作。草 间弥生构造了一个纯白色的房间,从天 花板、墙壁、地板,到沙发、餐桌、橱 柜全部都是一片纯净的白色。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怪奶奶,她有 红色的头发,圆圆的眼睛,特别喜欢 设计服装,而且她的画面里有好多好 多的圆点点,所以大家也叫她圆点女 王,我们猜一猜她是谁呀?
草间弥生
Yayoi Kusama
她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
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草间弥生 (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 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 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然后她邀请了许多小朋友随意地张贴各种彩色 的波点贴纸,纯白房间逐渐变成了 “色彩大爆 炸” 的世界。这里现在在澳 洲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展出。
草间说,这个消逝屋能够清空你所有的思绪。她认 为这些波点有治疗效果,至少在草间身上产生了让 她镇静的作用。
覆盖×圆点
往万物上覆盖圆点——这也是草间的经典手法之一。
为什么选择圆点来组成万物呢? 其实在草间十岁的时候,就被确诊患有神经性视觉 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她眼中的世界会突然扭曲起来, 随即涌出密密麻麻的圆点和花纹,遮盖在眼前。于 是年幼的草间开始将眼中的世界画了出来,正是因 为不停歇地画出这些画,小草间开始有了勇气面对 自己不正常的一面,与怪诞世界的圆点结交成友, 蔡康永温柔地称她“在两个世界里来回顾盼”。

阐释学视域下的原生艺术——以草间弥生为例

阐释学视域下的原生艺术——以草间弥生为例

一、阐释学理论的梳理与解读从字面含义来看,“阐释”的含义是叙述并解释。

“阐释”这个词来自西方,最初运用于《圣经》文本的解读,后来逐渐延伸到更多学科当中,对文本和作品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阐释学的产生最初阐释学的雏形出现于中世纪后期。

由于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推崇,试图通过宗教的传播控制人们的精神,于是开始大肆推行《圣经》的传播。

人们认为《圣经》可以传达上帝的旨意,而传达旨意的前提是对《圣经》的理解,因此此时阐释学的雏形已经出现了,此时被称为《圣经》的阐义学或释经学。

统治阶级利用《圣经》的权威性对民众起到统治作用,此时的《圣经》阐义学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倾向,对以后阐释学理论产生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二)阐释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末,一批阐义学家不再满足于对《圣经》文本的释义,试图将阐义学拉下神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

这种阐释学区别于《圣经》的阐义学,不仅用于《圣经》文本的解释,还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文本和作品中,从而形成系统性的阐释学。

让阐释学真正成为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是18世纪实现的,此前阐义学一直作为服务于《圣经》传播的工具,直到18世纪末,阐释学开始用于对艺术文化作品的解释,探究作品的特征和创作者的个人意图,至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形成了。

这一时期阐释学的奠基人是德国阐释学家施莱尔马赫,用20世纪阐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话说,“只有施莱尔马赫才使阐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般学说而摆脱了一切教义的偶然因素”[1]。

施莱尔马赫认为,要了解一件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否则我们很难还原作品本身的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阐释作品的同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所要阐释的对象的历史时代和生活环境当中。

(三)阐释学的存在论转向走到20世纪,一批阐释学家对该理论进行改革,阐释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被称为“阐释学的存在论转向”,即阐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转向存在论层面。

这一时期阐释学的发展不再是延续施莱尔马赫时期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将阐释学和存在论相结合,可以说存在论转向是阐释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变。

日本前卫艺术女王草间弥生——以“点”绘世界

日本前卫艺术女王草间弥生——以“点”绘世界

关注 。 1 9 6 6 年( 3 7 岁) , 草间弥生 用灯泡和镜子创作出作 品 《 无限的爱》
( L o v e F o r e v e r ) , 这个以反战为主题 的作品让她在 纽约艺 术界一举成
表现形式 对传统 艺术提 出挑战 , 他们试 图消解艺 术与流行文化之 间的 名 。 在 纽约 期间 , 草 间弥生不 仅在艺 术 上取得 了不凡的 成绩 , 她 还积 界线 , 开启了前卫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 在纽约的这批 年轻的前卫艺术家 极参加 反战 活动 , 期 间她 邂逅 了美 国著名当代 艺术 家约瑟 夫・ 康 奈尔
中, 有一位来 自日本 的奇女子, 她以 圆点为创作 母题 , 镜子 是她 装置艺 术中最 常使用 的道 具 , 她甚至以暴露 自己的身 体来实 践她 的行为艺 术,
( J o s e p h C o r n e l l , 1 9 0 3 ~ 1 9 7 2 ) , 两 人相依 生活直至1 9 7 2 年( 4 3 岁) 康奈 尔离世 。 1 9 7 3 年 ( 4 4 岁) , 经受不 住痛失爱 侣打击的草 间弥生远离 了纽
约艺术 家、 评论家和公众 的视野 , 回到了日本。 1 9 7 7 年( 4 8 岁) , 草 间弥
生 自愿住进 了新 宿精神病 疗养院 , 之后她 的作 品开 始逐渐 回到 绘画和 雕塑 上来 , 布满 圆点的南瓜 系列作品是 她这一时期最 具特色 的代表作
品。 1 9 9 3 年( 6 4 岁) , 草 间弥生代 表日本参加威尼 斯双年 展, 日本政 府为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 的日本当代著名前卫艺术家 草间弥生 。 草 间弥生的 创作涉及前 卫的行为艺术 、 装置艺术 、 雕塑 及绘画艺术等 多方面领 域,

“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

“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

“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草间弥生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之一,她不仅是位艺术家、设计师,还在作曲、写诗、写小说方面颇有涉及,草间的艺术衍生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得以热卖,她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位前卫艺术家。

与其说草间弥生的一生都在追随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治疗了她。

本文将从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特点入手,介绍草间的人生经历,并通过她极具个人色彩的设计风格汲取值得笔者学习的地方。

草间弥生的作品,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标签:草间弥生;圆点;前卫艺术;无限1 草间弥生复杂多变的一生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于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时至今日是一位已有89岁高龄的“怪婆婆”。

草间弥生年少时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院就读,随后1948年她在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习日本画,由此可见草间弥生并没有系统、长期的接受过美术教育。

草间弥生年幼时虽然家庭富庶,但是父亲却在外放荡,母亲也因而憎恨草间并坚决反对她走上艺术的道路,导致草间弥生年幼时便性格孤僻,10岁时的她就开始被大量的幻觉和幻听所困扰,患上了“人格解体神经症”。

在母亲的打压下草间弥生的童年变得非常不幸,但是好在1955年时,草间弥生开始与美国女作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随后1957年,草间弥生带着母亲给她的100万日元离开日本移居到了美国进行发展。

草间弥生到达纽约后迅速获得关注,也曾经和安迪·沃霍尔、克勒斯·欧登柏格等一众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共同参与展览。

草间弥生于1966年使用灯泡和大面镜子所创作的《无限的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并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

在纽约的草间不仅有着“前卫女王”的美誉,还以行为艺术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反战中去,期间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约瑟夫·康奈尔,但随着约瑟夫的去世,痛失伴侣的草间便返回了日本东京,于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病疗养院,每日在心理疗养所和工作室之间往返继续走着艺术创作的道路。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草间弥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限镜屋而闻名。

她的无限镜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装置,能够营造出看似无边无际的空间感。

这个装置由镜子和灯光组成,使人们感受到无限延伸的景观,给人带来深刻的感官体验。

无限镜屋的构造原理是基于镜面的反射原理。

草间弥生将大量的镜子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使镜面无限反射。

在此基础上,她还巧妙地运用了灯光的效果,使整个空间更加迷幻和奇幻。

当人们置身其中时,仿佛身处一个无穷的空间中,感觉无法分辨自己和周围的镜像。

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以点彩和鲜艳的色彩为特点,充满活力和表现力。

她的插画和雕塑作品常常以纷繁复杂的图案和形式为主题,借助色彩和图案的重复来传递她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和表达。

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多样而丰富,既有大型装置作品如无限镜屋,也有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通过进入她创造的无限空间,在视觉上融入到无限的景观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思考。

无限镜屋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引发了对于无限与有限、现实与虚幻之间关系的思考。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还成为了国际艺术展览的一大亮点。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对于艺术、自然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通过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感受到艺术和生命的无穷可能。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本文所包含的不同章节及其内容,帮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草间弥生无限镜屋原理。

其中,1.1概述部分将对草间弥生以及无限镜屋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对这些概念有一定了解。

1.2文章结构部分即本节,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章节设置,帮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的组织结构。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波点梦幻艺术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波点梦幻艺术

知识驿站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波点梦幻艺术画着浓重的眼妆、戴着一头灿烂的酒红色头发、身穿圆点图案短上衣——很多时候,草间弥生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怪婆婆”。

在几十年里,她近乎偏执地画着各种各样的圆点,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圆点就是她特有的创作元素,时常让观者混淆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草间弥生经典作品她对斑点的迷恋,源自幼年患的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

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细胞、分子,是来自宇宙的信号。

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草间弥生说,特定图案的反复、增生、繁殖像流水一样从她脑中倾泻而出,而这样的创作风格也几乎伴她一生。

草间弥生的作品以营造异境著称,有人把她的作品比喻成一次“波点的复兴”。

她用红色、粉色、橙色等色彩鲜明的波点,为观众创造出一个个前卫、迷幻,甚至有点神经质的梦境。

在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二十世纪200名最伟大的艺术家”中,草间弥生位居前列;在纽约艺评界看来,草间弥生是比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拥有更大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女王。

2012年,路易·威登LV(Louis Vuitton)设计总监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与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合作推出“Yayoi Kusama for Louis Vuitton”系列产品:包括包袋皮具、高级成衣、珠宝配饰。

Jacobs称这次合作是对草间弥生圆点艺术支持的延续。

“她的能量是源源不断的”Jacobs说,“对于那些不关注艺术和不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的人,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Louis Vuitton去欣赏她的艺术。

”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与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草间弥生代表作品

草间弥生代表作品

草间弥生代表作品草间弥生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她是后现代艺术的先锋之一,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注入到各种艺术形式中,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草间弥生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其中蕴含的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

1.《斑点无限宇宙》《斑点无限宇宙》是草间弥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展现了草间弥生常见的图案和主题元素,如斑点、圆点和线条。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作品的装饰性元素,更是反映了草间弥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通过无数的斑点连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无限延伸感,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无限镜屋》《无限镜屋》是草间弥生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

这个作品是一个装置艺术作品,观众可以进入其中,并通过无数的镜子和荧光灯创建出一个看似无限延伸的空间。

这个作品强调了草间弥生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真实与虚幻之间边界的模糊和探索。

3.《薄暮之花》《薄暮之花》是草间弥生的一个系列作品,包括绘画和雕塑。

这个系列作品以花朵为主题,草间弥生将花朵的形象进行了抽象和变形,使其呈现出独特而神秘的魅力。

通过暗淡的色调和扭曲的线条,草间弥生创造出一种像梦幻般的氛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感受。

4.《希望之塔》《希望之塔》是草间弥生在2010年创作的一件大型雕塑作品。

这个作品由无数个闪亮的铜制元素组成,高达12米。

草间弥生表示这个作品象征着希望和愿望,通过巨大的规模和反射光线的效果,传达出一种鼓舞人心的情感。

观者可以进入作品内部,与之互动,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和动能。

5.《无限堂》《无限堂》是草间弥生的另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它以一个无限延伸的房间为形式。

这个作品通过无数个重复的线条和圆点创造出空间的错觉,使观者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中。

草间弥生通过这个作品传达了对时间和空间流动性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和超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索。

通过以上几个代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特点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特点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特点草间弥生是一位著名的日本现代艺术家,她最著名的作品是以波点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有着诸多特点,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特点。

第一,用色大胆。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用色大胆,尤其是她经常使用的红、白、黑三种颜色。

红色和白色代表着生命和死亡的极端,黑色则代表着无限的深度和神秘感。

在她的波点艺术作品中,这三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而且在同一件作品中,一个圆点可能会有多种颜色,这种用色方式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密度。

第二,形态简单。

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形态非常的简单,正是因为形态简单,波点才能被赋予新的生命。

她通过以简单的圆形和斑点来表现世界的本质,让人们从简约和形式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波点像是无尽的星空和能量的源泉,让观者在作品中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互动。

第三,主题强烈。

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作品往往有着非常强烈的主题感。

她往往利用巨大的波点来传达自己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命运的思考。

一方面她抨击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另一方面她又强烈关注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都体现在她作品中波点的形态、大小、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四,行为主义。

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作品多使用了行为艺术的方式呈现。

她使用大量的装置艺术、雕塑和互动作品来呈现她对波点的探索和对世界的思考。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她曾经在纽约的一个画廊里布置了一个无数黄色斑点的房间,用来表达她对精神疾病的体验和感受。

在这个房间里,观者可以自由地漫步,感受到波点所带来的自由感和探索感。

总之,草间弥生波点艺术的特点非常明显,用色大胆、形态简单、主题强烈、行为主义是其中最突出的几个方面。

她用波点这个简单的形态打造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反差的视觉世界,真正做到了平衡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yoi Kusama——战后从亚洲崛起 的极富影响的艺术家。她的艺术 实践非常广泛:绘画、拼贴画、 雕塑、表演、电影、装臵、小说、 诗歌和音乐。她十岁患病导致幻 听幻视。她认为网状结构象征富 有生机的生命本质。她是日本最 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 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但 是,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 出走导致家庭分裂,母亲因此患 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一切让草间 弥生的童年记忆并不美好。在不 到10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 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 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看到的合作设计赏
《无限的爱》(Love Forever),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 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臵,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 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
“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
1939 年 , 草 间 弥 生 ( Yayoi Kusama )约 10 岁时,开始被 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 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 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 满了小圆。 1954 年,草间在 绘画作品《花( D.S.P.S )》 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 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 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 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 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 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 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 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 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 女王”之称。 •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 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 (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 无限反射的空间装臵,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 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 花园》(Narcissus Garden) •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 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 画祭)的银奖。 •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 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 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 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 感悟:
• 大部分人可能不认识草间弥生,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也不会 接受她这种过于前卫的设计。 • 其实像草间弥生所说的,她只是个精神病患者,她只是想 表达她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可能超出了这个现实世界所 承受的范围。就算不能接受,但也请不要歧视,每个人创 造出来就有他本身的价值,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毫无价值, 但她自己的本身它就价值连城。 • 我可能不会体会她画的含义,也看不懂,在草间弥生的精 神世界里,神奇的,也是怪异的,有时候甚至是诡异惊悚 的。但还是能感受一种强烈的表现力,而且顽强的不断生 长。
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
• • • • • • • • • • • • •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 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 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 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 、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中文名:草间弥生。 外文名:Yayoi Kusama。 国籍:日本。 职 业:艺术家。 毕业院校: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 代表作品:绘画作品《花(D.S.P.S)》《无限镜屋》。 主要成就:1968年,“消灭自己”得到银奖。1957年,有 “前卫的女王”之称。1951年,作品《彷徨的梦》入选。
1969年,在纽约MOMA的一次展出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 日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2009,Ferragamoo特别请草间弥生设计限量版的Marisa包, 并取名“Love Forever”,爱的主题永远不会褪流行的。
商品: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时 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 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弥生作品展
草间弥生2009年新作<南瓜> 在画廊展出伦敦Victoria Miro
失意
无限的镜子
草间弥生1965年在纽约 Castellane画廊“无限镜
2000年草间弥生(Yayoi 千禧纪念搪胶气球
Kusama)
屋” 展览现场
圆点
毒蘑菇
圆点南瓜是著名的草 间弥生风格
圆点南瓜的软雕塑实 物图


• • •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 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 创作奖入选。 2000年,参加澳大利亚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 (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 术及文学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今日她住在东 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 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 自杀了。" 2012年,草间弥生本人、其工作室以及长久代理她作品的大田艺廊(Ota Fine Arts)与苏富比合作策划了一场“草间弥生-花儿在我心中为香港绽放” 的独一无二草间弥生作品展售会。该展售会将会在2012年5月19至31日在 「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 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 海当代艺术馆开展。
作品特色: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
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 (en: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但在草间对自 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 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所用的创作手法则 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臵艺术等。 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 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 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衣服全部由 自己设计的。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 印记。
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 世界的细胞分子,草间弥生把它 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 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 一个。她用圆点来改变固有的形 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 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 然而,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 的兴趣和她出现的幻觉,遭到了 母亲的无视和嘲讽。
在欧洲博物馆展出的草间
•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相当古典和优雅,但是任何看 到其作品的人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无穷无尽的圆点 和条纹,艳丽的花朵重叠成海洋,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 只有阵阵眩晕和不知身处何处的迷惑。 •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与其被当作她与世界沟通的途 径,不如说是一种治疗。1929年生于日本本土的草间是一 个孤独的孩子,在幼年时代她就对现实生活视域中的圆点 充满兴趣。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 生后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对斑点的迷恋源自幼年 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 一层斑点状的网。 • 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细胞,种族,分子,那 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的 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 续性,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臵身其中的观众无法 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