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纳兰性德爱情词中凄凉的_梦_
纳兰性德爱情词中的悲歌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2,2021Genera.No.1792021年第2期(总第179期)Journal of Qiqihar Teachers College 一、咫尺天涯、沧海桑田———以初恋表妹惠儿为例纳兰出生于勋贵之家,他的父亲是当朝宰相纳兰明珠,母亲出自爱新觉罗氏。
身为长子,纳兰的身上肩负着全族的荣光,他的妻子必然是门当户对的贵女,甚至公主。
而表妹慧儿只是家道中落寄居在他家的一名弱女子。
从身份上来说,他们是绝不可能在一起的。
就像我们所预想的一样,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恋还在萌芽时便被他的父母无情地扼杀了。
表妹慧儿最终被父母送入宫中为妃。
从此,一人为妃、一人为臣,相隔于城墙内外。
但是,情之一字最是难解,少年的心意岂是如此轻易就能掐断的。
纳兰始终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甚至借着宫中喇嘛做法一事冒险进宫只为看一眼表妹慧儿。
如《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云: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这首词描绘了已经入宫为妃的表妹慧儿与纳兰在宫中相逢的场景。
短短的几眼对视,已让纳兰魂牵梦萦,表妹再也不是自己梦中的幻影了。
在纳兰眼中,表妹慧儿是如此的娇羞;在表妹慧儿眼中,纳兰是如此的深情。
但是,俩人却是咫尺天涯、沧海桑田,他们留给彼此的只有背影和祝福。
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如果被有心人发现俩人之间的爱意,只会同时毁掉两个人。
皇宫和帝王是华贵的,也是最无情的。
因为世俗而得不到的爱情何其凄美,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据笔者调查,“回廊”这一意象曾多次出现在纳兰的爱情词之中。
[1]可以说,回廊依旧,人却散去,梦里现实之中唯有触景生情,怎一首爱情悲歌呀!又如《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云: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年少时的爱情最是青涩和美好,没有丝毫成年人的功利和不堪。
《相见欢》的情

《相见欢》的情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写词主情,爱情词低回悠渺,执着缠绵,一首《相见欢》道出了无数女子的心声。
词由浅入深分别描写了爱情和愁情,最后又升华为苦情,堪当古代情词之最佳作。
初读《相见欢》,你在其中看到的是一个为爱而痴的女子,傍晚窗外花朵零落,屋内麝香烟雾微逝,夕阳渐渐隐到小楼的西面,而在小楼之上一个消瘦的女子面带愁容的教玉笼里的鹦鹉念着心上人的诗。
整首词就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词中只写了一个女子,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到以前男女主人公在一起时的甜蜜幸福。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女子的心上人离开了,女子日日思念却终不得见,幸福的爱情中便有了愁。
“相见欢”是词牌名,将此作为题目虽使人欢悦,但深入之后你会发现词情却是“愁无限”。
词中词人对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选择是愁之所系,首先,上阕写景中“落花如梦凄迷”之凄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短短三十六字传达出了无限的凄凉与愁情;另外,词人选择了“落花”“微烟”的意象,花不盛而落如同“感时花溅泪”,而此处却是面对落花愁更胜,麝烟不浓而是微淡,朦胧之中增加了愁感,其中落花之“落”、麝烟之“微”,既是实写也是女子思愁心情的写照;然而,最能体现女子之愁的是“夕阳”的意象,夕阳斜晖虽美但毕竟萧索、朦胧,同时,夕阳是一天的结束,无数的夕阳便是无数个日子的消逝,女子在这样的夕阳中一日又一日的思念心上人,等待心上人,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对女子来说却是忧愁的,再加上“又是”二字更是为女子凭添了一抹愁思。
在下阕中,词人一开始便直接抒情,“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这是全词情感的极致,是对愁情的直接抒发,女子的愁是无限的,以至于使人“消瘦尽”,这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一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虽看似悠闲,实则是愁之无奈的选择,百无聊赖的生活,女子只能用教鹦鹉念诗来寄托愁情与绵绵的思念。
《相见欢》是一首闺怨词,爱情与愁情交织而生,然而,“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却使之升华为苦情,只一句便藏无限含义,此句亦是我最推举之句。
纳兰性德的爱情_伤别_悼亡词探析

一、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 —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它给人 带来欢乐和希望、痛苦和煎熬。爱情是人类最丰富 也最复杂的情感,它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所 以,爱情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 纳兰性德写了许多 以爱情为题材的词。 纳兰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使他的 词所描写的爱情别有一种幽艳哀断、 凄婉深沉的美。 纳兰描画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情景的词 《 如梦 令》含蓄蕴藉,婉曲凄迷。 4 如梦令 5 正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 相逢, 心事眼波谁定。 谁省? 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暮春季节,院落井边,满地残红,冷漠凄清,多愁 善感的人心绪迷茫、怅然若失。她,蓦然出现了! 刹那间四目相对、惊鸿一瞥,禁不住心神荡漾、迷 离恍惚。伊人眼波横流,而心事难度。从此,簟波 纹席之中、 灯光烛影之下, 伊人倩影驱之不离、 挥之
.$$/ 0((% 1 (023
星几点,爱人却久候不至。面对凄凉夜景,烦乱焦 虑,无法入眠。所谓 “ 瞿塘风雨”,暗示着横亘在 恋人们中间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它,使 “ 曾有约”的人终于失约,使有情人被 “ 错恨无 情”,使伫望的人柔肠寸断、百感凄恻。 纳兰性德描写失恋者心情的词,低徊婉转,别 具韵味。 4 木兰花 5 人生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 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事变。 枝当日愿。 骊山语罢清 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纳兰性德的爱情、伤别、悼亡词探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 沈燕红 (
关键词:纳兰性德 摘 词风 哀感顽艳 婉丽凄清
宁波
!"#$%%)
要: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重要词人。本文从纳兰的爱情、伤别、悼亡诸词探讨
纳兰性德:一片冷香唯有梦

纳兰性德:一片冷香唯有梦何苑婷记得当时风流客。
听玉漏,初晓更寒。
向灯前,轻依粉黛,浅画眉弯。
世人评价:纳兰词“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唯他才当得上“玉树临风”一词。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都曾在康熙身边共事。
曹寅这样写到:“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而纳兰的骑术、剑术、武艺,文章在当时皆是一流的。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
他的才情,他的风度,他的品质均令人折服。
《人间词话》里一句:“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称其继承了后主的衣钵也是不为过的,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兰蓝”。
《蕙风词话》评:寒酸语,不可做,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
但他的《饮水词》却道出了这位俊秀飘逸,放荡不羁、功名利禄皆唾手可得的贵公子一生中所真正向往的和遗憾的。
他视表妹为红颜知己,可这位绝色的表妹却成了康熙的爱妃。
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可诗意的生活只过了三年,爱妻便香销玉殒。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谁又能理解他这满怀的凄惋和旷世的寂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他深知世上“若只如初见”的现实实在太少,而“变却故人心”则时有发生,纳兰以前者作为理想来追求,终生不悔,对后者予以鞭挞和批判。
虽然纳兰的爱情理想未能实现,但给后人留下的撕心裂肺的动人词篇却是不朽的。
纳兰性德入世极深,但向往温馨自在的生活。
清廷政治党争倾轧,使他厌畏思退。
他想做的事不得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
在不停的陪侍出行中耗蚀青春年华,多愁善感尽显词句。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最凄美的六句诗词,看哭了多少痴情人!

纳兰性德最凄美的六句诗词,看哭了多少痴情人!一、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意思是:人世间事事皆令人伤感,切莫向江南打听友人的境况。
二、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三、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是选自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四、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出自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之中。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五、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在这首词中,纳兰用他那忧伤的笔触开始追忆昔日的恋人。
纳兰来到昔日常与恋人逗留约会的地方,独立于花荫月影之下,心中百感交集。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却已物是人非,转眼间已过了十年光景,那被柔软如水的月华所包裹的,再也不是昔日相依相偎的恋人了。
六、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意思是: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纳兰性德《相见欢》原文、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相见欢》原文、译文及赏析《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塑造了闺中女子伤春怀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原文清代:纳兰性德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
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
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
注释①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
②麝(shè)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香烟。
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
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
③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④闲教鹦鹉:此句化用前人意象。
柳永《甘草子》:“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
”赏析《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一首“闺怨词”,词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闺阁之中怀春思人的情形。
上阕写春天即将过去,曾经在枝头上绚烂地绽放过的花朵,这时已经凋零,看着枝头残花,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少女觉得自己恍如梦中,但是这场梦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
纳兰通过写麝香慢慢燃尽,来暗指时间的推移,结合下一句“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可知这位闺中女子看着园内纷飞的落红,一直到傍晚时分。
夕阳西下加上韶华即逝,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是强烈。
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知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可知她心中愁思点点的情况亦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愁日复一日地在暮春的夕阳中积累着,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说不清也道不明。
下阕的第一句,纳兰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的形象。
为了来排遣心中无限的忧愁,少女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闲来无事之时就教自己的鹦鹉来吟诵情郎为自己写下的情诗。
纳兰性德词《梦江南》赏析

原词作《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燕山赏析: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作。
词的大意是:黄昏时的乌鸦都飞尽了,我却站在那里凝神远望,心中的怨恨都是为了谁呢?眼前柳絮好像飘飞的急雪,散落到香阁里,微微的晚风又轻轻地吹拂着胆瓶里的梅花。
心字型的篆香已经燃成灰烬。
写作背景:这首词应该是写在纳兰的表妹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
他与表妹雪梅一块长大,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然没有挑明爱情关系,但纳兰深深地爱着雪梅这是事实。
他与表妹曾经一块去读私塾,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对诗作赋。
如今,表妹走了,走进了皇宫,当了妃子。
一场早期的恋爱就这样成了泡影,叫谁能不痛苦呢?表妹走后,纳兰曾经装扮成僧人进宫去见过表妹一面,但那是多么危险的举动。
一经被康熙皇帝发现,那是要杀头的!匆匆一面,而且还隔着宫廷里的帏幔。
回来后好长时间放不下,他思念表妹的心情谁又能了解呢?所以,他经常一个人在黄昏时小立,望着宫廷的方向凝神。
可是,初恋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这辈子也别再想了,心事变成了灰一样。
艺术特色:纳兰的词艺术成就非常高。
特别是小令,写得轻灵凄婉,深沉感人。
《梦江南》有单调、双调和另调,这一首是用的单调《梦江南》。
全词总共才27字,词的容量极其有限。
但是,纳兰在这27个字中,塑造了一个失恋者的形象。
他悲愤,他痛苦,他怨恨,他心如刀割,他心灰意冷。
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来,他把内心的痛苦压抑住,强陪着笑脸应付家人与外界。
其次,是这首小词营造了一个意境,由几个意象组成: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
把相思的凄苦与灰色的景物融合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
这是一个何等伤感的画面。
清代人把纳兰爱情词概括为“哀感顽艳”,这首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纳兰性德的爱情悲歌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写了一部《红楼梦》,人们透过宝玉似乎 又看到了那个京城里一生注定富贵荣华、 繁花似锦的少年,以及他身上永不磨灭的 痴情印记。”
他自嘲“我是
人间惆怅客,知君 何事泪纵横,断肠 声里忆平生”,又 宣称“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 乌衣门第”,终究 复归静默“自是天 上痴情种”,“不 是人间富贵花”
相逢不语,一
朵芙蓉着秋雨。小 晕红潮,斜溜钗心 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
凝情恐人见。欲诉 幽情,转过回廊叩 玉钗。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条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一醉一咏三长叹,之后纳兰性
德一病不起。康熙特意派来的太
医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七日后,纳兰性德却突然睁开 了眼,目光清亮。他向纳兰明珠 和觉罗氏请安,请求父母多加关 照沈宛以及她腹中的孩子,之后 神色如常,同往年一样,仔细为 卢氏准备祭品。
祭拜结束,纳兰性德便
倒下了,从此再没醒来。年 仅31岁。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 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 《侧帽集》、《饮水词》等。
时值暮春,京城刚刚泛绿的
林中,几株红杏词条盛开着花 儿。大清权臣纳兰明珠词条的 府上,来了位杭州的女客。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 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 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纳兰性德爱情词中凄凉的“梦”刘珊(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洲词人的第一人,是清代词坛上一颗备受瞩目的明星。
他的爱情词细腻多情,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其中写梦的词所占数量很大。
这些梦词写的情感跌宕、凄凉悲怨。
本文意在分析他的这类词所追念之人、所追述之事。
同时来分析其形成的大致原因。
[关键词]梦;凄凉;寄情于梦;原因据资料统计显示,在纳兰性德短短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写梦的词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就数量而言,其中仅在词作中提到梦的就占百分之三十还要多。
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带梦字的梦词在内。
所以纳兰性德的梦词创作是十分丰富的。
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十分擅长以写梦的形式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词人。
而在这些以梦表情达意的词作中,写情爱失意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位一生为情所苦的多情才子似乎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梦这个意象成了解读其词的内在情感的一个关键之所在。
前人曾经说过:“容若词,一种凄凉,令人不忍卒读。
”(顾贞观·评纳兰词)纳兰的一生,出身高贵享尽了他人不敢想象的荣耀与光环。
但是情感上的不如意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各中凄凉,只在灯前梦后涌上心头。
他将一生的不如意和内心凄苦写在词中,又常常托寓于他人不能会意的梦境。
那些曾在他生命里留下美好记忆,却都已悲剧收场的情爱的打击,让这位深藏心事的重情之人尝尽了个中心酸况味。
也消耗了他的生命。
故而,纳兰笔下的梦,大都不是美梦,而是他缠绵哀婉的情感与对爱与往昔欢乐日子追忆不断的痛苦在夜晚来临,万籁俱寂之时仍旧不能断绝的延续而已。
他何尝不是在梦里也仍然剪不断那份萦绕终生的痴心衷肠。
醒也婆娑,梦也婆娑,时时困在情海愁城中的纳兰公子,醒了的他在人前人后,或许还可暂压下那份愁肠,唯有在梦中,那因情郁郁不堪的真实自我才可自如的挥洒胸中垒块。
一、有关爱情的梦词的感情基调——凄凉纳兰性德经历过两段对他一生造成极大影响的苦恋。
一位是与他风雨相伴,伉俪情深的妻子卢氏。
据卢氏的墓志铭云:“(卢氏) 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
”(叶舒崇·纳兰性德妻卢氏墓志铭)由此,卢氏的情志可见一斑。
这位美丽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子既是他拟共白头的人生伴侣,同时也是他在张惶失落的人世间惟一能够抚慰其脆弱心灵的知己。
倘使结发妻子卢氏没有中道撒手人寰的话,纳兰的人生必然也不会以31岁的大好年华仓促终结。
卢氏死于词人22岁的时候,此后十年,纳兰不断以饱蘸热情的词作,追思这个在炎凉的人世中给予疲惫不堪的他以欢乐和慰藉的伴侣。
仅仅悼亡词就有三十多首,首首写得情真意切、悲哀满纸。
在这些词中梦的出现律是极高的。
“梦断几能留,香魂一哭休。
”即是他以写梦来悼念情深似海的亡妻的。
写得百转千折,荡人情怀。
而据一种传闻,另一位令他一生难忘的则是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位远房表妹。
从一些记载来看,这位表妹应该是一位才情备至的少女。
然而这位少女也罢,纳兰性德也罢,都是身不由己。
他的表妹被迫没入宫廷,两情相悦的一双璧人从此之后,萧郎成路人,生死异路。
虽然此系传言,但是从纳兰性德的一些词作来看,他成婚以前当是有一位情缘颇深的恋人。
“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这一类写得极为含蓄朦胧,似有难言之隐的应该是怀念他那位被迫分隔两地的早年情人的词作。
这位初恋情人的事迹不为大多数人知道。
但是她给予纳兰的人生最初之美好恋情,一定成为了荡漾于纳兰心中永远不变的记忆,融入到纳兰此后的生命中,亦让他一生追念不已。
由于纳兰词本身就情感幽曲,其实大体来说,除了悼亡词以及一小部分能够明朗地表现出是为妻子所作的之外,许多词作已经很难区辨清楚具体的怀念对象了。
无论怀念亡妻也罢,追忆早年恋人也罢,这两个纳兰挚爱的人,有生离有死别,都是以悲剧结局。
因而都给纳兰的心中留下了永远~~~~~~~~~~~~~~~~~~~~~~~~~~~~~~~~~~~~~~~~~~~~~~~~~~~~~~~~~~~~~~~~~~~~~~~~~~~~~~~~~~~~~~~~~~~~~~~~~~~~~~~~~~~~~~~~~~~~~~~如流水一般自然。
“男女授受不亲”的秩序被彻底打破。
小英子和明海恋情的开花结果就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3.不受任何约束。
小英子,一个女孩子,这种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这种大胆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不单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人不能接受,就是许多现代文明人也不一定接受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
外表庄严的善因寺是“禁止喧哗”的,谁到了这里也不敢大声咳嗽。
和尚们在吃粥时,竟然不出一点声。
但小英子却不顾这些“禁忌”,大声冲着正在吃粥的明子打招呼,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受戒》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庸俗与野蛮,这种全新的生存境界足以让人心驰神往,那些和尚,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朴实”的菁华。
他们活得简简单单、洒脱自在。
这正是汪曾祺理想中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自然的、合乎人性的传统文化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要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相关的规则与操守。
“和尚们”和“小英子”超越了今天的“伦理道德”。
破了戒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破了戒的世界是那样的平衡与和谐,说明民间自有一套权衡道德得失的标准,不用外在的所谓法律、规矩去界定和规范。
在中国封建统治伦常的约束下,小英子和明海的自由恋爱,肯是以悲剧收场,但在这独特的、自然的、合乎人性的传统文化浸透的“环境”中,就能演绎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清爽的、朦胧的爱情故事。
作者向往,也让读者向往。
汪曾祺曾写道:“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
……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7]几千年来,中国的底层老百姓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生命状态下,一切都顺其自然。
人民安居乐业,世道安康,这正是作者要寻找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理想与文学理想。
四、结语汪曾祺在《受戒》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梦一般的生活世界,也表达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
在这个蛮荒、自然、古老的“世外桃源”里,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8]。
汪曾祺这种“潮流之外”的文学创作实践是向自然的、合乎人性的、美好传统的良性回归,其作品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受戒》的出现“确乎是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报春新花别一枝”。
[9]汪曾祺在追求自己文学理想的同时,还带来了另一层社会意义:“汪曾祺的小说更深远的意义还是连接了被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并给后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意义。
”[10]参考文献:[1][4]魏建,房福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P295、294.[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297.[3]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4)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281.[5][6]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6)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337、337.[7]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4)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290-291.[8][10]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67、279.[9]陆建华.汪曾祺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P221.作者简介:李泽君(1979-),男,侗族,贵州镇远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07-11-2883不能抹去的伤痕。
甚至致使他抱憾终身,一生都活在深深的悲伤中。
所以他许多写梦的爱情诗,都呈现出凄凉的情感基调。
的确是:“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
”(杨灿芳·纳兰词原序)因此,纳兰这一类词作的内容大都是在梦中忆起过去所爱之人,或者白日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实现;或者往日美好情景的再现;或者思念之人重现,来到他的身边与之相会,无奈时而匆匆离去,时而醒来惊觉这一切都是一场梦。
于是,梦中之悲在梦醒之后固然悲上加悲,更甚的是,梦中之喜正与醒来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交加,喜更增悲。
看他这一首《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命薄,再缘铿剩月残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年少夫妻恩爱无限,新婚生活的美满是在朝中任侍卫,人身不得自由的纳兰最为温馨的日子,这段美好的日子给了纳兰无限的心灵安慰。
偏偏天妒红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
这给生性重情的容若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此后他生命里的春天过早凋零了,因而他的悼亡词中反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此处的葬花天气指的是春末落花时节,用在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生死之约、白头之盟,都因为妻子的骤然辞世化为乌有,如今阴阳相隔,此恨绵绵。
词人以”抛却”来暗指妻子半路撒手而去。
其中因情生怨,幽怨之情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沉思念。
“忍听”一句意为:词人茕茕孑立,形只影单,怎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勾起的哀思又该由谁来消解。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九年农历的五月三十日,正是纳兰容若的妻子卢氏亡故三周年的忌日。
全篇哀怨缠绵而又发自肺腑、真切自然、虚实相间,下笔处字字句句都是呕心沥血而成。
又如其词作《浣溪纱》: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
手挼裙带那时情。
别后心期和梦杳,年来憔悴与愁并。
夕阳依旧小窗明。
这首词写得含蓄蕴藉,隐情复隐事,其中似乎隐含了一些不为外人道也的蛛丝马迹。
但是这些断续的线索却仿佛惊鸿一瞥,细看之下又似乎了无痕迹。
就其中用词来说又不似写与妻子的。
总之其中所写的对象隐讳不明。
然而情感真挚,细腻动人。
或许是追忆一段失落了的恋情。
当初隐而不露、两人心知的甜美爱意,此时念起却只给人平添无数怅恨之情。
分别已久,相思之人为之憔悴亦未悔。
感念旧时伊人倩影曾驻处,只叹此情已成追忆。
无论是从词人笔下怀恋的对象来看,还是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所有词作无不透露出无限凄凉来。
这些爱情词都提到梦,梦里依稀故人踪影,令人感伤。
营造了凄冷幽暗的梦中世界。
二、寄情于梦的原因古来写哀词的很多,却未必如纳兰容若一样都托之于梦。
这应该是由于与他本身的性情和身世经历所致。
纳兰是天生多情之人,在这个令他时时感到局促与压抑的世界上,爱情是滋润他心田的绵绵春雨。
纤柔细致的品性使他对于这些感情,即使诉之于词也处理的格外矜持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