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径流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长江流域湖泊

长江流域湖泊

长江流域湖泊众所周知,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

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维护健康长江,不仅事关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与长江相连互通的鄱阳湖,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

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著名的重要湿地;不仅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更是广大湖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设生态鄱阳湖,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确保“一湖清水”,更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江西在中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生态鄱阳湖是维护健康长江的重要内容鄱阳湖作为调节长江洪水的吞吐型湖泊,也是一个水陆兼有的巨大生态系统,其在流域防洪、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其在长江的重要地位。

从流域全局出发,建设生态鄱阳湖,充分发挥鄱阳湖调蓄洪水、调节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对于维护健康长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鄱阳湖丰富的水土资源为长江水资源的有效调节提供了重要支撑。

鄱阳湖水资源丰富,其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但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436亿m3,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5%。

湖区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为水源涵养区,鄱阳湖每年的枯水季节平均可为长江下游补充约60亿m3的清洁淡水,无论对下游长江航运、还是城市供水、南水北调(东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流径流概论

河流径流概论

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
1. I级区保持大江大河的整体性。采用中国水资源 评价分区的I级区,即将全国划分10个区。 2.二级区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并参照了中 国水资源利用分区的II级适当调整,共划分为80 个。
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
3.三级区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划分为 214个。 4. 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区的基 础上以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或 地级市)来划分。 5. 流域与各省、市也可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工 作需要细化到四级区或五级区。

4.地下水的分类
~1地下水的形成环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大气中和土壤中水汽的凝结、人工补 给。 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泉、河流、蒸发、人工 排泄等。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称为径流。

地下水径流的方向、速度、类型、径流量主要受到含水层的空隙 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人 为因素的影响。
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以后,经由地面 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 流,称为河流径流,简称径流。 地表径流和
地下径流。水流中夹带的泥沙则称为固体径流。


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流量 Q 、 径流总量 W 、径流模数 M 、径流深度 Rt 、 径流系数α。
2径流

流量Qt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单位以m3/s表示
三、水资源分区

北方六区 南方四区
长江流域 : : 黄河流域 : : 淮河流域 : : 海河流域 : : 松辽流 域 : : 珠江流域 : : 太湖流域
全国水资源分区
全国水资源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为10个: (1) 松花江区 包括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图门江、绥芬 河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 (2) 辽河区 包括辽河流域、东北沿黄渤海诸河以及鸭 绿江中国境内部分; (3)海河区 包括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冀东沿海; (4)黄河区 (5)淮河区 包括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中国的水资源

中国的水资源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水污染的现象严重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是 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古老的歌谣!而 有着大小支流近500条的淮河!1亿 5000万人民的母亲河——淮河!她 的风韵渐渐远去……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得病致癌。 ……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北少
西少
东多
南多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 不均衡,具体表现为
“ 东 多 西临 朐少县,沂南山 风多景 区北大 关少”初 的级 特中点学。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
东 部、南 部距 海近; 西部、北 部距 海远。
距海远近的不同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必要兴建水库,以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三峡水利枢纽
水利枢纽工程用于调控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 洪、抗旱和航运能力,并扩大灌溉面积。
小浪底水利枢纽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可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污染
水浪费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径流量年际变化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 际变化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 影响?
径流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明显波动,不仅容 易造成干旱或洪涝等灾害,而且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3338
C.节约用水
D.防止水污染
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大关初级中学
7. 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李桃英1,殷峻暹2,张丽丽3,赵红莉2(1.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71006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8;3.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根据1950~2007年汉江上游安康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汉江上游径流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1990年后汉江上游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包括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下垫面变化、耗水增加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

关键词:汉江; 径流; 演变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磻冢山,甲河口以上称为汉江上游,集水面积59115km2,本次研究选用汉江上游的安康水文站,集水面积38625km2,占汉江上游面积的65%,可基本代表汉江上游径流变化趋势。

1 径流演变趋势汉江上游流域以山地为主,处于我国西部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的季节性,是南北气候分界的过渡地带,流域内植被良好,降水较为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汉江上游年径流的地区分布和降水量大体一致,汛期径流占年径流80%左右。

1.1 径流年际变化汉江上游流域位于夏季风活动边缘带,具有东亚季风带一般河流的特点,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

逐年间季风形成的降水,其年降水量或降水过程的年际变化均比较大,直接影响汉江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并且由于各年之间季风强弱不同,来去的迟早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等,逐年降水与径流也不相同,有多水年和少水年之分,最大水年与最小水年相差较大[1]。

安康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87.2×108m3,其中最大水年1983年径流量411.0×108m3,最小水年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4A07、2008BAB29B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50721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403404)。

赣江径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赣江径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赣江径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黄燕平;罗蔚【摘要】为了解赣江河川径流特征和趋势变化,利用流域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站1961 ~2010年的年、月径流资料,采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滑动平均法等,对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年、月径流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用Mann-Kendall法对径流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内各站不同年代径流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等总体呈减小趋势;径流集中期在时空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近50 a来,各站年径流量均呈弱上升趋势;各站年径流Mann-Kendall检验总体趋势基本相似,但干支流、上下游在变化幅度和局部过程上略有不同.【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15【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径流;年内分配;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鄱阳湖;赣江【作者】黄燕平;罗蔚【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南昌330029;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南昌33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1 研究背景赣江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纵贯全省南北,亦为入鄱阳湖五大河流之首,长江八大支流之一。

赣江发源于石城县洋地乡石寮岽,流域面积82809km2,主河道长823km,流经47个县(市)。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布局,依托赣江流域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赣江在赣州以上为上游,贡水为主河道,习惯上称为东源,流域面积27095km2,河长312km。

上游属山区性河流,多深涧溪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沿途汇入主要支流有湘水、濂江、梅江、平江、桃江和章水。

赣江自赣州市至新干县为中游,河段长303km,东西两岸均有较大的支流汇入,东岸有孤江、乌江,西岸有遂川江、蜀水及禾水。

赣江在新干以下称为下游。

新干至吴城干流长208km,东岸无较大支流汇入,西岸有袁河、锦江汇入。

江水流经辽阔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两岸傍河筑有堤防(赣江水系图见图1)。

《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分析及其预测方法研究》范文

《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分析及其预测方法研究》范文

《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分析及其预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汾河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河流之一,其上游径流演变特性研究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及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应的预测方法,以期为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汾河上游概况汾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多个地区,上游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多变且径流深受气候因素影响。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汾河上游的径流演变特性,该区域地势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径流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分析(一)时间序列变化特性通过对汾河上游多年径流数据的分析,发现径流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变化。

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而长期趋势变化则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空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上,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径流在不同河段存在明显的差异。

部分区域因地形复杂,地表植被丰富,对径流的分配有显著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如降雨、蒸发)、地质地貌条件、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如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也对径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四、汾河上游径流预测方法研究(一)传统预测方法传统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等。

时间序列分析法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而回归分析法则是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进行预测。

这些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受数据质量和模型复杂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现代预测方法现代预测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等。

这些方法在处理非线性、高维度数据时具有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对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在径流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971-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1971-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第31卷第6期2020$1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31 No.6Dec.,2020D01:10.11705/j.i n.1672 -643X.2020.06.13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赵爱莉1张晓斌2,郝改瑞34,李抗彬4(1.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2;2.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3.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4.西安兰特水电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基于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2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择了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日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6个降水指数分析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包括线性估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均值法、IDW空间插值法及Man-Kendall检验法。

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强度有缓慢增加趋势,其余/个降水指数均呈缓慢减小趋势,且6个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研究区域仅年降水日数无突变点,且在199/年后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余降水指数均有突变点;年降水量有7 a的副周期和27 a左右的主周期,主周期有3个循环交替,且丰、枯交替突变点在1983和2000年。

汛期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周期基本一致,而非汛期有4和16 a两个副周期和1个28 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的趋势,除了年降水日数的高值中心在宁强县外,其余/个降水指数的高值中心均在镇巴县,而低值中心除了降水强度在太白县外其余的均在商县。

在研究时段内各年代际降水指数的比较中,1971 -2018年的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年降水日数均仅次于最大值,预计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更加频繁,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降水指数;时空特征;小波分析;M a n-Kendall检验;汉江流域陕西段中图分类号:TV12/;P426.61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020)06-0080-08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haanxi section ofHanjiang River Basin during 1971 -2018ZHAO Aili1,ZHANG Xiaobin2,HAO Gairui34,LI Kangbin4(1. Limited Com pany of Shanxi Fenhe River Basin Administration,aiyuan03Q002,China; 2.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044Q Q0,China;.XV 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 X i'n110044,China;.XV an LandW ater and Electricity M easurem ent ann Control Co. ,L t.,X i an71004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River Basin from 1971 to2018 ,six precipitation indexes including annual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 intensity,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moderate rainfall days and heavyrainfall days were s e lect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using linear trend,wavelet analysis,moving average,IDW spatial interpolation and Mann- Ken rupt test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Basin presented a slow increasing trend,whereas the other five precipitation indexes presented a slow de­creasing trend,but all the changes were insignificant.There were abrupt points in all the indexes except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showing a remarkable decreasing trend after199/. Annual precipitation secondary cycle of7 a and a main cycle of about27 a consisted of three alternative dry- w the occurrence of abrupt points in 1983 and2000. The precipitation cycle in the flood season was ent with that in non-flood season,but the non-flood period had two secondary cycles of4 a,16 a and amain cycle of28 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a progressive increasing trend fromnorth to south.Except for the high value center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 in Ningqiang County,that of收稿日期:2020- 03- 17;修回日期:2020- 07- 01基金项目:山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TZ2019026);运城学院博士科研项目(YQ - 202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7921/)作者简介:赵爱莉(1977-),女,山西万荣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治理及水文水资源方面研究。

基于MOD16岷江上游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MOD16岷江上游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1期2021年2月No.1February,2021蒸散发是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过程中重要的要素,因此,准确估算蒸散发量有利于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1]。

传统ET 测算方法主要基于点尺度的仪器观测[2],难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

随着遥感技术在区域尺度蒸散发反演中的应用和发展,许多团队发布了遥感数据反演的蒸散发产品,如英国GLEAM 产品[3]、美国NASA 提供的MOD16产品[4]等。

岷江上游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该区域降雨、径流[5]等水循环要素发生显著变化。

学者基于不同模型方法研究该区地表径流[6]、生态水[7]的动态监测,较少针对年内蒸散发进行探讨。

本研究基于MOD16-ET 产品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揭示该区年内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为当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文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川西高原岷江上游,面积为4 313.42 km ,海拔1 420~5 840 m 。

该区是干旱河谷向山地森林过渡的典型地带,西北高、东南低,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区内气候类型属于川西山地季风气候,日照强烈,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为700~900 mm 。

2 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美国航天局官网提供的轨道号为h26v25蒸散发(ET )数据,利用MRT 软件将其转换为Geotiff 格式,进行重投影和影像镶嵌等工作,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月均蒸散发量。

土地利用数据选取GLC_FCS30-2015_V1.0,根据需求划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草地、旱地、水田、裸地、不透水面、水域。

基于ArcGIS 平台分析研究区2018年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3 结果与分析岷江上游地表蒸散发量年内分布不均,2018年年均ET 为351.80 mm (见表1)。

12月平均ET (16.34 mm )最小,8月平均ET (52.96 mm )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 4卷 第 1 0期
2 0 l 3年 5 月
人 民 长 江
Ya ng t z e Ri v e r
Vo 1 . 4 4. NO. 1 0 Ma y, 201 3
文章编号 : 1 0 0 1— 4 1 7 9 ( 2 0 1 3 ) 1 0— 0 0 8 8— 0 4
占比重 很小 。因此 , 径 流 的地 区分 布 基 本 上 与 降水 一 致, 受 气候 、 降水 、 地形、 地 质 条 件综 合影 响 , 既有 地 带 性 变化 和垂 直变 化 , 也 有 局部 地 区的 特 殊 变化 … 。 同 时, 受 降雨 的年 际变化 影 响 , 径 流还 呈现 出较 显著 的年
值 区 主要位 于 四川盆 地 、 南 阳盆 地 和 长 江下 游 北 岸 支
地形 对 流域径 流 的地 区 分 布影 响很 大 , 因水 汽 受 阻 山脉迎 风 坡抬 升凝 云致雨 , 一 般为 径流 高值 区 , 长江
流 域径 流深 大 于 1 0 0 0 m m 的等 值 线 所 包 围 的 丰水 区
若 以接近 等值 线
来划 分 多水 区与少 水 区 , 则等值线沿大巴山、 米仓 山 、
龙 门山东 北麓 于岷 山折 向 正南 , 在 九 顶 山西 北 背 风 坡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4一 叭
金 沙江 上 游 和 雅 砻 江 上 游 部 分 地 区径 流 深 小 于
长 江 流 域 径 流 时空 分 布 及变 化 规 律 研 究
戴 明 龙, 张 明 波
( 长 江 水 利 委 员会 水 文局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1 0 )
摘要: 为 了 向长 江流 域 综 合 规 划修 编 工 作提 供 基 础 水 文 支 撑 资 料 , 依 据 长 江 主要 干 支 流 水 文 站 的 实测 资 料 , 分
修 编时予以重视。


词: 径 流 ;地 区分 布 ;年 际 变 化 ;年 内分 配 ;长 江 流 域
中图 法 分 类 号 : T V1 2 1
文献标志码 : A
长 江流 域多 年平 均径 流深 为 5 5 3 mm, 主要 由降雨
补给 , 虽 然河 源地 区有 高 山融 雪 、 冰川径流补给 , 但 所
析 了长 江 流 域 的 降 雨 径 流 时 空分 布 规 律 , 长江流域径流深的分布情 况、 干流主要控制站径流的组成 、 年 际 变 化 及 丰枯特征、 年 内 分 配特 征 等 。 结 果表 明 , 长 江流 域 年 径 流 深地 区分 布及 年 内径 流 分 配 不 均 ; 支 流 径 流年 际 变 化 大、 干流 变化 小 , 常 出现 连 续 丰 水 年 和 连 续 枯 水年 的 情 况 。长 江 流 域 径 流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应 在 流 域 综 合 规 封 1
基金项 目: 国 家重 点 基 础 研 究发 展 计 划“ 9 7 3 ” 项 目( 2 0 1 2 C B 4 1 7 0 0 1 ) ; 国 家科 技 重 大专 项 课 题 ( 2 0 1 3 Z X 0 7 5 0 3— 0 0 1 )
际变 化 。
2 0 0 mm; 等值 线 以南 、 以东地 区为 多水 区 , 除 少 数 地 区
外均 大于 流域 多年 平 均径 流深 , 中 下游 地 区年 径 流 深
大 多为 6 0 0~1 2 0 0 mm。
1 径 流 地 区 分 布
长 江流域 年径 流地 区分 布不 均匀 , 总 体而 言 , 南 岸 大 于北 岸 , 下 游 大 于 上 游 , 自东 南 向西 北 递 减 。径 流 深 大于 1 2 0 0 m m 的多水 区位 于 四川盆 地西 部边 缘 、 大 巴 山南 部 、 洞庭湖、 鄱 阳湖 水 系 , 小于 3 0 0 m m 的 低
流 滁河 。峨 眉 山 、 二 郎 山 为全 流 域 最 大 径 流深 高 值 中
心, 处在“ 雅安天漏” 的 气候 区 内 , 雅 安 西 南 方 向 的荥 经和 天全 站径 流深 高达 1 6 0 6 m m和 1 5 8 0 m m, 大 巴
山南 麓和 长江 下游 黄 山 附 近各 有 一 个 高值 区 , 黄 山 站
西 北偏 北 向经岷 江 上游 西 南 沿 邛 崃 山 、 鲁南 山 绕行 五 莲峰 至乌 蒙 山。等值 线 以西 、 以北 地 区属少水 区 , 长 江 河源 为全 流域径 流 深最 小 的地 区 , 不足 5 0 m m, 通 天河 玉树 以上 多在 2 0 0 mm 以下 , 直 门达 站 以西仅 1 0 0~
( 山岔 ) 径 流深 达 1 5 5 4 mm, 旌德 站径 流深 1 5 9 3 m m。
原 地 区为相 对低值 区。例 如 四川 盆 地 有一 3 0 0 m m 的
低 值 闭合 圈 , 长 江 中游 北 部 南 阳 盆 地 也 有 一 个 小 于 3 0 0 m m 的低 值 区。
均 分 布在 山脉 的迎风 坡 , 如 五莲 峰 与 乌 蒙 山之 间 的 云
贵 高 原 山 区有 多 个 径 流深 大 于 1 0 0 0 mm 的 闭 合 圈。 其 他还 有秦 岭南 部 的汉 江 上 游 , 大 巴 山南 面 的 长 江上
游 支 流小江 、 汤 溪河 , 雪 峰 山东 南部 的洞 庭湖 资水 中上 游地 区 , 武 陵 山东南 部 的清江 至澧 水之 间 , 罗霄 山东南 部两 湖交 界一 带 , 九岭 山东南 面 的鄱 阳湖修 水 附近 , 怀 玉山、 天 目山东南 的饶 河 、 信 江一 线 等 地 , 均 处 于 山脉 迎 风坡 、 径流 深 大于 1 0 0 0 m m 的多水 带 。背风 坡 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