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林-常识、常情、常理
2019年中山狼卷及答案

2019年中山狼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 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 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 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 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 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
但在某种意义上, “物质在前, 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 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 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 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 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
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
自近现代以来, 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 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
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 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 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
由此可知, 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 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
材料写作常用排比句大全

排比句1:对工作疏漏之处帮助“打补丁”,对闹不团结的干部解开“小疙瘩”,对骄傲自满的及时“泼冷水”,对状态不佳的及时“扬鞭子”。
:这一句式,除了所表露的观点态度(应对问题的方式)值得借鉴,其形象化表达“打补丁”“小疙瘩”“泼冷水”“扬鞭子”也应加以积累,以用来打造写作的亮点。
2: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
:做和不做是不一样的,往大里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往小里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所以平时的学习需要多思考,多类比。
3:坐井观天的小视野―看不广;一叶障目的短视线―看不远;盲人摸象的偏视角―看不全。
:要理解这句话,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理解三个成语,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二是找到3个成语对应的问题小视野、短视线、偏视角,三是成语对应的结果看不广、看不远、看不全。
4:着力深化思想认识,鼓足真抓的实劲;着力提振精神状态,鼓足敢抓的狠劲;着力把握规律方法,鼓足善抓的巧劲;着力锤炼意志品质,鼓足常抓的韧劲。
:抓关键词以加深记忆,真抓、敢抓、善抓、常抓,也就是做好一件事应该具备真抓实干、下定决心、讲究方法、持之以恒等特质,可作为文章分论点的拟定思路。
5:扭住思想维度,把铸魂工程搞牢固;扭住组织维度,把主体责任担起来;扭住制度维度,把党内生活落实好;扭住纪律维度,把从严标准立起来;扭住作风维度,把正风除弊抓到底。
:理清五个维度——思想、组织、制度、纪律、作风,这也是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关键在于能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避免喊口号、内容空洞。
6:站在新起点总结新经验,着眼新征程谋划新篇章,聚焦新要求落实新任务。
:非常好的总结性句式。
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分论点的理论支撑。
7:小富即安的自满心态,自命不凡的自负心态,自我膨胀的浮躁心态。
:常常有伙伴纠结文章写作时问题不知道如何引述概括,这几句话就是非常好的概括性语句,但要注意其往往用于社会氛围、社会心态范畴。
8:要享受于工作目标如何实现的步步探索中,而不是陶醉于小成即满的“成绩单”;要享受于问题矛盾如何化解的层层推进中,而不是陶醉于过往成就的“当年勇”;要享受于严峻挑战如何把握的渐渐熟练中,而不是陶醉于过去写下的“功劳薄”。
陈海春教授:从政三议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做懂得善观大势,通晓格局的人。
——形象:做懂得事件第一,事务第二的人。
——本事:做懂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人。
(二)依地利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 保而全胜也。
引子:从马谡被杀说起
《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
——诸葛亮:“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马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 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
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
——我的人生感悟
一、为僚之术
唐太宗:魏徵往者实我所雠,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 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 以重之也。 魏征: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 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三)
常怀律己之心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法言·君子》
——慎言:做懂得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人。 ——慎行:做懂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人。 ——慎独:做懂得要人不知,必己不为的人。
休息片刻
下篇:从政者之术
术就是办法。所谓办法,是指那些依据某 些规律和规则,为了解决实实在在事情的 基本处置方法。对办法的认识影响着一个 人在具体情景下的所作所为。术的要则在 于巧,办法靠熟练。这些东西,一是着眼 于把事情办成,二是往往就事论事、就人 论人,三是评价标准非常明确:搞成是硬 道理。
——《论语·颜渊》
——认知:做懂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 ——实践:做懂得知道为知,体道为德的人。 ——底线:做懂得现世之孽,来世必报的人。
万能经典语段

万能经典语段满分作文1. 沈从文说:“你远在法度内灭亡,也不在法度外苟活。
”没有规则,没有规则,人的行为就没有正误之分,人生也就就缺乏赖以依存的轨道,如脱缰野马,悲剧连连。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如何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好的家规,如何培养出顶天立地的儿女?。
那些无视制度制造伪劣食品的黑心商贩,那些无视规则醉酒驾驶的司机,那些无视国法党纪的贪官污吏,哪一个在法网之外苟活了呢?孟子曾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陈叔叔面对生命的安危与制度的制约,您开车接打手机就不仅违背法规制度,也违背了您心中无形的制度。
而且就连音乐人高晓松,运动员孙杨都因为酒驾被处理,现在您能理解您女儿去报告警方的行为了吗?她在维护制度,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的,她在维护您的安全,这是她做女儿应该做的。
其实她比你更痛苦,大爱不苟小情,举报是对您最好的尊重。
请对她一如幼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嫩荷尤含粉,夏竹未聚尘。
如果成功是一朵初开的荷花,那么规则便是身下的一池清水。
博物带寒露,松柏显苍青。
如果成功是一棵挺拔的苍松,那么规则便是根上的一抹厚土。
长鹰当击水,鸥鸟会凌云。
如果成功是一艘航行的大船,那么规则便是身上的一双羽翼。
陈叔叔,时常律己便于行,时常克己便于生。
谨记规则,谨记人生中不可抛弃的信条,用守规之水育生命之花,有敬畏之心走规则之路,看更美风景,自会柳暗花明,春暖花开。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满分作文《用守规之水育生命之花——致老陈的一封信》)2. 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在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胸口上的一粒饭米粒。
”她这般说,自己也的确有这般体会。
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兰成,然而好感与空间距离的越来越近,却将两个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
距离的拉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深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学是2+3=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
例如:“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2+3=5,它好比是说:“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
”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
如果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有趣的是,艺术伟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
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F=ma和E=mc2,那么,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
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
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
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
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贺卫东谈改革

贺卫东谈改革转播到腾讯微博贺卫方著名法律学者、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谈司法改革,学术界普遍认为,司法改革可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很好的角度。
4月的一晚,贺卫方在西北政法大学上了一节课。
他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教授,闻讯而来的学生使得教室“爆棚”。
演讲完,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也是他的博士生谌洪果副教授在激动之余,说了句:“我想,这个时代,贺卫方、韩寒这些人,真他妈的有个性!”瞬间,台下学生笑成一片。
作家狄马玩笑点评说:“欺师灭祖,莫此为甚。
”当然,贺卫方不这么认为,他欣赏这位不久前写了《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一文的学生。
师生之间在自由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被许多法律学人艳羡。
52岁的贺卫方,无疑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学家。
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之外,他倾注大量心血于法治理念的传播,不遗余力投书传媒,在各地巡回演讲,深刻影响了大批中国公众和司法实践者。
1998年,他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那是他致力于社会批评的开始。
他还一贯主张司法精英化,建议司法人员脱掉专政色彩浓厚的制服。
回应他这个倡导的,是中国法官换上了法袍,用上了法槌。
但贺卫方认为,器物层面的“专业化”,并不意味着司法精神的专业化。
要抵达真正的司法专业主义,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多年来,一直潜心于研究和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贺卫方,也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将对中国司法改革的思考与困惑,一一娓娓道来。
1980年代的改革上下共识最明显华商报:人们习惯以1978年为界,来看待中国的法治状况。
你如何评价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贺卫方:从1949年直到1979年,整整30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是一部宪法,一部婚姻法。
1979年之后,开始陆续地制定法律,这段时间的法制建设,和邓小平、彭真等国家领导人在“文革”期间深受“无法无天之苦”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1980年代的改革,上下形成共识是最明显的,因为当时大家都觉得必须要从“文革”走出来。
2021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及认定问题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及认定问题作者:陶玲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6期摘要犯罪故意内涵的理解是认定犯罪故意的前提要件。
以“明知”为切入手段,从明知对象、内容、是否符合规律性的角度对犯罪故意内涵作深入了解。
但是仅仅了解涵义尚不够,因为犯罪故意作为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的困难,必须要从刑法思维模式、推定方法使用等多种角度对犯罪故意的认定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词犯罪故意明知认定作者简介:陶玲玲,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248-02我国《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关于犯罪故意的法定概念,也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犯罪故意概念的通说。
其中,“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犯罪故意具备的认识因素;“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犯罪故意具备的意志因素,两者均揭示了行为人承担故意犯罪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
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涵义一直是刑法理论界讨论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故意犯罪的刑事案件中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的证明,也成为司法认定的一大难题。
本文拟从犯罪故意中“明知”的理解入手,具体分析犯罪故意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认定的途径。
一、犯罪故意中“明知”的涵义及内容要正确认识犯罪故意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明知”的含义。
目前,对于“明知”的理解,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界存在三种说法:广义说、狭义说、折衷说。
广义说(抽象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所意图实施的行为与实际发生的犯罪行为具有某种性质上的一致,就可定义为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狭义说(具体符合说),则要求行为人只有对自己具体实施的能构成犯罪所有事实具有完全正确的认识,才能认定为刑法上的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狭义说和广义说因对“明知”的理解过于狭隘或宽泛,因而脱离法律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陈忠林
题目:“三常”:常识、常理、常情
内容简介:常识、常理、常情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经验、道理、感情,自己的认识是不是为社会普遍认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过程。
所以,一个人对常识、常理、常情的认识当然可能与其他人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是局部的、暂时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必然意味着一个人必须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
由于生活基本规则是常识常理常情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人,对一些规范日常生活的那些最基本常识常理常情的认识应该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在你对常识、常理、常情认识与其他人的认识不同的时候,你应该以你与其他人的认识相同的那一部分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来解决你们之间的分歧(首先是求同存异,然后是以同容异,最后是以同化异),而不应该用你们之间认识不同的那一部分来解决你们之间的分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必须说明的是: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应该根据常理来审判案件!我们的法官在审判案件的时候,应该遵守的是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是任何一种抽象的常理!一个法官只能根据法律,而不是根据常理来审判案件!我强调的只是:我们理解法律必须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
绝没有任何以常识常理常情来取代法律的意思!
人物简介:
从事法学基本理论、刑法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现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刑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智库专家、重庆市刑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劳动教养学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南方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任是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生导师。
2011年7月1日,担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曾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市首批人文社会科研基地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治理对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自1998年以来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0项省部级优秀科学、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忠林教授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种建议和立法议案,其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关于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收回死刑核准权的建议》以及《关于制订统一的强制性预防措施法》、《关于将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犯罪转化为国内法》、《关于将我国现行审判制度由“二级终审”为“三级终审”》等多项建议和议案均被最高人民法院及全国人大相关机构正式采纳或批准为正式立法议案,并在由人民网携手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著名网络媒体主办“2004
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入围“2004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之建言献策”评选候选人。
主要学术成果和影响:在意大利留学和工作期间的学术活动被意大利方面鉴定为 "为中意两国法学家的第一次合作作出了真正有意义的贡献","用最好的方式为自己伟大的祖国增添了荣誉"。
1996年回国后,在教学上首创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法",现已为校刑法研究生教学普遍采用。
在科研上,除主持司法部重点项目《刑法基本原则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九五"大型社科项目《国际反贪的理论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外,迄今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11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