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逻辑学(中译本)Being Logical-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简单逻辑学(中译本)Being Logical-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简单逻辑学(中译本)Being Logical-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目录

目录 (1)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

1.全神贯注 (1)

2.确认事实 (2)

3.观念与其对象 (4)

4.留意观念的本源 (4)

5.观念联系事实 (5)

6.将观念付诸语言 (6)

7.有效沟通 (7)

说完整的句子 (8)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8)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9)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9)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9)

9.避免闪避式语言 (11)

10.真相 (11)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4)

1.基本原理 (15)

同一律 (15)

排中律 (15)

充足理由律 (16)

矛盾律 (16)

2.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18)

3.万物终有其根源 (19)

4.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20)

5.区分原因 (21)

6.定义术语 (23)

7.直言命题 (25)

8.普遍命题 (26)

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28)

1.建立一个论证 (28)

2.从全称到特称 (30)

3.从特称到全称 (30)

4.断言 (31)

5.否定命题 (32)

6.比较 (33)

7.比较和论证 (35)

8.正确论证 (36)

联言论证 (37)

选言论证 (38)

9.条件论证 (39)

10.三段论 (41)

11.前提的真实性 (43)

12.前提的相关性 (44)

13.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45)

14.论证架构 (46)

15.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48)

16.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50)

17.归纳论证 (51)

18.评定论证 (53)

19.构造一个论证 (54)

前提的真实性 (54)

前提的力度 (55)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56)

1.怀疑论 (56)

2.逃避性不可知论 (57)

3.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58)

4.眼界狭窄 (58)

5.情感和论证 (59)

6.推理的原因 (60)

7.论证不是争吵 (61)

8.真诚的局限性 (61)

9.常识 (61)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63)

1.否定前件 (64)

2.肯定后件 (65)

3.中项不周延 (65)

4.偷换概念 (66)

5.窃取论题 (68)

6.虚假假设 (69)

7.稻草人谬误(扭曲论证过程) (70)

8.误用传统 (70)

9.以暴易暴 (71)

10.民主谬误 (71)

11.对人不对事 (72)

12.压制理性 (72)

13.滥用专家意见 (73)

14.量化性质 (74)

15.以出身论英雄 (74)

16.止于分析 (75)

17.简化主义 (76)

18.分类错误 (76)

19.混淆视听 (76)

20.以笑饰非 (77)

21.以泪掩过 (77)

22.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78)

23.两难陷阱 (79)

24.以先后论因果 (79)

25.情感误导 (80)

26.功利误导 (80)

27.避免结论 (81)

28.简化推理 (81)

后记 (83)

译后记 (84)

第1章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Preparing the Mind for Logic

学习逻辑学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对语言保持高度敏感,并且掌握有效运用它们的技巧,因为逻辑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习逻辑学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对身处其中的世界保持正确的认识,因为逻辑来源于现实。最后,学习逻辑学还意味着我们要深刻理解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模式,因为逻辑要反映现实。在本书的第1章,我将着重讨论这些认识和观点是如何帮助我们做好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的。

1.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做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俗话说,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正说明注意力是有价值的。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做出敏捷主动的回应。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古语有云: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

2.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所以有其客观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事实需要我们主动去认识,一旦我们忽略它的存在,它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即存在的实体,如动物、植物、矿物等。例如,白宫就可以看做事物的代表,而林肯被刺则可以看做事件的代表。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白宫举行国宴,首要条件是白宫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存在,否则这个事件就不会存在。要存在无形的事件,有形的事物是其基础。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如果它真实存在,就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你可以到达的,你就可以透过直接观察来确认它的真实性。以白宫为例,为了证明白宫并非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之中,你可以去华盛顿旅行,亲眼看看它,这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方法。不过你也可以透过间接方法证明,例如,从值得信赖的人口中证实白宫确实存在于华盛顿特区,或者,以照片为证也是个有效的方法。

但是,对于类似林肯被刺之类的事件,如何证明其真实性呢?我们说这是一个事实,依据是什么?这个事件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证人求证。显然,我们自己不能证明其真实性,直接证据法已然

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求助于一些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事物。例如,官方记录(警局记录、死亡报告等)、当时的报纸、照片、回忆录、日记、国会档案等,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威权资料只能用林肯被刺是事实来解释。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我们确认了此事件的真实性,由此,我们确认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存在。

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透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例如,头痛就是一个主观事实,如果我经历过头痛,我就有第一手资料证明其真实性。但是,如果是你而非我头痛,我就只能间接地听你说你头痛的情形,来建立我对头痛的概念。因此,主观事实的确认完全倚赖于声称头痛者的可靠性。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亲身经历的重要公共事件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间接证据。同间接求证一个事物真实性的方法一样,在利用间接证据求证一个事件的真实与否时,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源于主观体验的主观事实,在通常条件下是自动呈现的。但是,由于人脑中的自我错觉或理性化思维机制,人们甚至可能无法确认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由于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所以你必须首先考虑对其他当事人完全信任的可能性。

3.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并非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透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透过观念来了解世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们只能把握观念。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观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4.留意观念的本源

欣赏自己的观念是人之天性,因为我们大脑所产生的想法就像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归根到底,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当我们说“确认事实”的时候,并不是说把这个关于现实的观念

在大脑中确立起来。大脑中的观念,如我们所知,是主观的范畴,而我们所关注并意欲确认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例如,我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的观念,我称之为“猫”,其对应物是现实存在的猫。但是,如果我的大脑中另有一个观念“牛头马面”,它就没有对应的现实事物。类似牛头马面的观念就是主观事实,因为它仅存在于我的大脑中。

5.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以猫为例,首先要有一只猫,然后才会确立关于猫的观念,随后才有“猫”这个大家认可的词。所有一切都来源于猫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客观存在,就无所谓关于猫的观念和语言。我已经强调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事实都是清晰明确的。我们这里又讲到,所有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现在,我们必须深入探讨,观念与客观事物如何发生并非简单的联系;接着,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错误观念是怎样产生的。

有时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就如我们举例中的猫。我们称之为简单观念。符合我们大脑中“猫”的定义的是一种特殊的毛茸茸的会喵喵叫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猫。简单观念相对容易被验证,因为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比如我们提到的猫,它所包含的意思是明确具体的。

与简单观念相对应,复杂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例如民主,它是明确具体的观念吗?至少在潜意识上来说,是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联系到客观世界。但是民主的内涵有其丰富的来源:人物、事件、宪法、立法行动、旧制度、新制度,等等。如果我要和其他人讨论民

主问题,为了避免因走入主观主义的歧路而无法与别人沟通,我讨论的必然是现实中大家都明白的事物;我必须不断地涉及现实中的种种事件,而这些事件即是民主内涵的现实土壤。

我们如何解释那些错误观念的产生呢?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做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没有任何观念可以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即便是最荒谬的想法。但是观念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可以变得遥远而难以捉摸。错误观念已经偏离了事物的本源,它或许不能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可以反映出产生错误观念的人的精神状态。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相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6.将观念付诸语言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然而,给观念找到合适的语言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一工作常常充满挑战性,我们不是都有词不达意的经历吗?

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确认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其根源——客观事物。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有时,语言和观念的结合是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观念完全切合,它们都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简单观念中。例如我说:这座纪念碑是由花岗岩砌成的。我这里所指的纪念碑确实是由花岗岩砌成的。这种情况下,语言和观念完全统一。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复杂观念,虽然它比简单观念复杂得多。为了保证所运用语言的精确性,必须回归语言的本源——客观事物。

为了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下: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仅仅用语言表达相应的观念是不够的,它还应该用来表达明晰正确的观念。或许我坚信小人国的存在,对它有全面的想象。或许我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词语来表达那些想象,但它们只能揭示我的思想状态,而不是现实的真实情况;它们揭示的只是主观事实,而不是客观现实。

7.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透过回顾语言和观念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尽管专家们对这个观点颇有争议,但我们似乎还是可以对一个只存在于大脑中的观念不赋予明确的词语。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试图与别人就某个观念进行沟通,语言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就如前文所述,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仅仅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如果我对你说“猫”或者“狗”,你的回应必然是静听下文。你一定想知道,“猫”或者“狗”怎么了?虽然你明白我说的词语的含义,但是你不知道我说这些词语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仅仅是简单地说出了词语,但没有说任何相关的讯息。只有同时将相关的讯息阐述出来,我们才可以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注意,如果一个人只说了一个词“狗”,对此我们无法做出真假判断。但是如果一个人说出某件和狗相连的事情,比如,停车场里有只狗,我们就可对此做出真假判断。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模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在命题易于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易分辨出真假。但是,如果命题本身表达得含混晦涩,我们就会面临双重问题。因为

我们必须先找出命题本身的含义,然后才能做出真假判断。由此可知,清晰有效的表达非常重要。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听?然而,明确的观念也并不会自动地保证有效沟通。或许我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

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讯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讯息根本一无所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背景讯息;唠唠叨叨总比挂一漏万强。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如果我说“狗”、“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你可能会猜测我在试图把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这是因为我没有做出完整的陈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例如“那只狗攻击那只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小王很丧气”,“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被那帮流氓严重地损坏了”。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做出随意的判断,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那样。客观命题的真假

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做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用来加强语句中的否定意义。在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时候,这会带来困扰,因为语句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但实际上是肯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直接说,“欢迎她来”。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如果你是个物理学家,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与其他物理学家讨论测不准原理,你可以自由地运用你的专业术语。但是,如果你是在向一群普通人解释这个原理,就必须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方便大家理解。不要对着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不了解听众的背景,你就无法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模式。因此,你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做出准确的判断。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是制约有效沟通的两个典型原素。英语中的模糊(vague)来源于拉丁语中的“vagus”,意思是恍惚;多义(ambiguous)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一个动词“ambigere”,意思是徘徊。模糊和多义的语言并不明确表达这个或那个特定的观念,而是游走于不同的观念之间。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

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这个词语到底指的是什么。看如下两个命题:“人们不喜欢那样的音乐”和“他们说他将不参加连任的竞选”。对第一个句子,大家的自然回应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音乐?”第二个句子,大家也会问:“他们是谁?”在此两例中,由于缺乏准确的讯息,我们都不确定到底说的是什么。像这种情况,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圣弗朗西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的人们不喜欢西部民间音乐”和“民众党选举委员会的候选人宣布他将不再参加竞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针对一些明确的东西做出反应。

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想说的是摇椅、古董椅、牙科医生专用椅或电椅等,在你谈到这些东西时,不要笼统地称之为椅子,要用定语做限定。一般情况下,听众可以根据你所讲事物的前后承接关系来判断出你现在讲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自己拿不准,就加上特定的定语。

类似于“爱”、“民主”、“公平”、“善良”、“邪恶”这类词语,它们本身的含义就是不明确的。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没有确定的所指,更是因为它们的含义太广泛了。因此,即使两个人用同一个词语(比如“爱”),其含义也可以是大相径庭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在使用这类词语的时候,必须对其做出准确的理解。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某件事情是不公平的之前,你要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定义不公平的。

多义词(在逻辑学上称为双关语),顾名思义,它一般包含多重含义,且无法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在所讲事物中到底反映的是哪种含义。一条林间小径的路口树了一块路牌,上面写着:熊向右。这句话就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比较可能的理解是,这是提醒旅行者不要向左,要向右走。但是,假如设立此路牌的人恰好是相反的意思,他是在提醒路人,在右边的路上有一只灰熊,请大家不要向右走。护林人语言一时的不谨慎,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避免造成歧义的唯

一方法就是,尽可能清楚地表明本意,就像刚才的例子,应换成如下说法:“向左走,不要向右走,那里有熊出没。”

9.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在建议你要口无遮拦,一个人应该可以将简练与优雅完美地结合起来。

语言中,委婉表达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语言成为讯息缺漏的根源。例如,设想一个词语叫“终极方案”,用来掩盖一个罪恶的灭绝人类的计画。闪避式语言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演讲者或是作者脑中的真实想法,它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首先,很明显的,它可以欺骗听众;其次,无形中,它将对其使用者造成有害的影响,扭曲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如果持续使用扭曲现实的语言,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为了标新立异,青少年喜欢使用耸人听闻的语言。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它可以解开观念的困惑,使人们看到真相,同样胜过闪避式语言。

10.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有些情况下,真相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更荒谬,因为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同样荒谬,因为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之看来毫无理性,毫无意义,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其中,本体真相更为基础。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如果它确实是,则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如你猜测的那样,是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的形式。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更宽泛地说,它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让我们仔细考察一下逻辑真相的概念,后文将证明它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回忆一下前文提到的命题的定义:一个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述。肯定一个命题就是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

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确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我不能确认一个命题的真假,比如说“狗在车库里”,那么仅仅在大脑中反思狗啊、车库啊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让我们来看看谎言。其实撒谎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逻辑问题。当人们撒谎时,脑子里其实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地欺瞒篡改。用符号来表示就是说,你知道“A是B”,但你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

逻辑真相,如我们所见,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

融贯说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我们可以看到,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仰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情况,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

The logic of words should yield to the logic of realities.

——路易斯·D·布兰代斯(Louis D. Brandeis)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916—1939年任职)

第2章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ogic

逻辑学可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或者一项技能,它也完全可以被认为是这三者的综合体。逻辑学必须有其自身的基本原理,用来规定它的范围,指引它的方向。在本章中,我们主要探讨这些基本原理,但侧重点将是其实际运用而非理论来源。我们的目的是让你吸收理论的精华,把它变成你的第二本能,随时应用到生活中,而无需刻意地去想理论。

逻辑是对思想的剖析。

Logic is the anatomy of thought.

——约翰·洛克(John Locke)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1.基本原理

任何科学都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任何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这门科学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才能衍生出其他的各项活动。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有它的基本原理。但是,逻辑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关于逻辑学本身的,而且和所有的科学都有关系。事实上,逻辑学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这是因为它适用于人类理性的因果推理,尽管有时人们并不运用逻辑来思考。也就是说,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逻辑学(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有4个。在此,我们最关心的是矛盾律,但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还是先来看看其他3个原理吧。

同一律

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解释: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由不计其数的个体所组成,并且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苹果就是苹果,不会是橙子,也不会是香蕉或者梨子。

排中律

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解释:一个事物,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中间状态。桌上有一盏灯,这句话要么是真要么是假,没有别的可能。我们或许要问:变化过程中的事物怎么解释?介于是与不是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存在吗?答案是:不。没有纯粹的变化,变化都是事物的变化。处于变化中的事物仍然属于事物的范围。一盏仍处于制作过程中的灯还不是灯,只是灯的组成部分已经存在了,灯的“变成”倚赖于这些存在的零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没有正在变成的事物,从无到有之间没有

通道。伦恩透过刻苦的练习,不断地向一个更成熟的音乐家迈进。如果伦恩不存在,她就不能正向一个音乐家迈进。关于人的存在,并没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变成”状态。伦恩的变化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她不是正在变化成为伦恩,而是变化成为更成熟的音乐家伦恩。重申一下,排中律的基本思想是:不存在中间状态。我们所说的“变化中”不是从无到有的通道,而只是目前已存在事物的内部变化。

充足理由律

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解释:这个原理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它所体现的内容是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根据。这就暗示着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如果一个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这就意味着它要先于自身而存在,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另一个事物,是因为:(1)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存在;(2)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那种特定的模式存在,即存在模式的由来。劳瑞的父母是她存在的原因,没有他们,劳瑞就不会出世。劳瑞的高中网球教练是她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的原因。教练是劳瑞作为特定模式存在的原因,在这个例子中,这个特定模式就是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不同于给了劳瑞生命的父母,教练带来的是劳瑞生活状态的改变。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原因促使劳瑞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教练只是其中一个。

矛盾律

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解释:这个原理可以被看做是同一律的延伸,如果X是X(同一律),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X(矛盾律)。定语“在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模式。同一时刻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既是又不是

是不矛盾的。例如,你可以在同一时刻人在纽约,心在3 000公里以外的旧金山。但是你不能同时身在纽约和旧金山,这就是同一方面。针对同一个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它们是矛盾的。例如:

汉米敦是华盛顿的内阁成员。

汉米敦不是华盛顿的内阁成员。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如果一个成立,另一个必不成立,反之亦然。如我们所知,A是正确的,则B就是错误的。

英文单词中的矛盾(contradiction)衍生自拉丁文的两个词根——contra(相反的)和decere(讲话),其含义就是自身反对自身,因为它所描述的一些东西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身情况。因此,避免矛盾就是避免谬误。如果说逻辑学的第一要务是反映真相的话,那么很明显,消除真相的对立面是最重要的事情。

有时我们会身陷矛盾而不自知,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如果我们可以不为此疏忽负责,那么身陷矛盾可以原谅。但是如果我们要对某个重要的事物做出深思熟虑的论断,就必须确认事物的真相是什么。这就可以联系到前文提过的全神贯注的重要性。

有时我们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并且自己也知道这一点,至少在某种较深的意识层面上是如此。如果在意识的表层,经常有一些明显相互矛盾的观点,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自在,如坐针毡。例如,我不能一方面对自己说“我对斯蒂芬说了很多谎话”,另一方面却对自己说“我从来没对斯蒂芬撒过谎”。假设第一种情况是真的,我往往会压制第二种想法。另一种允许自己坚持与事实不符的说法是人为有意的,他们故意将观念与事实割裂开来,不去考察观念与事实之间是否相符。这种态度用语言表达就是:不要用事实烦我,我已经决定了。这种脑力活动无需太多的理性思考,显而易见,逻辑在这里也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这种非正常的推理为谬误提供了辩解服务。

我们已经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我猜这里其实没有什么新的可以让你从根本上感到震惊的东西。因为这些原理所表达的真相,拥

逻辑学的收获和感想

我的眼中的逻辑学 在这学期之前,我对逻辑学的了解很少,仅仅局限于高中政治和历史课本上的相关知识。选修逻辑学有很多原因,唯独没有对逻辑学的喜好。因为当时的无知,对于“逻辑”二字,我第一反应就是晦涩和深奥,有很大的排斥心理。 但是,随着老师讲解的深入,我发现原来逻辑学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逻辑学练习题不再是一团将我绕的死去活来的乱麻,它像一个脑筋急转弯,像一道数学题,可能卡住你,但只要运用原理,细细琢磨,就能推出正确的答案。 对逻辑学的兴趣愈发强烈,我特意在网上查找了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到逻辑学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东西方学者对之都有研究。通过学习,发现老师的讲解基本上以传统(形式)逻辑学为基础,所以,我详细了解了其发展过程。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的学者,就各自独立地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说。他们分别是“名辨之学”、因明和古希腊的逻辑学。其中,古希腊的逻辑学最为系统,因而在世界逻辑学发展史上影响也最大、最深。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其由后人整理并取名为《工具论》的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提出了有关范畴、命题、三段证明和谬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他所创立的逻辑学,逻辑史上称之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一称呼是17世纪康德提出的)或古典的演绎逻辑。这一逻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建立的对范畴的研究基础之上,即它主要涉及范畴、又范畴组成的命题、由命题组成的三段论和论证等。这是古代逻辑中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的一个三段论系统,它构成了逻辑的一个初等的、但是重要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以后,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欠缺的有关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连言命题等属于复合命题的问题,研究了由这些命题所组成的各种推理形式及其规则,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这是传统形式逻辑的一个重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演绎逻辑的内容。 欧洲中世纪时期,形式逻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得到了发展。这时期的逻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词项理论(包括对范畴词与非范畴词的研究、指代理论的研究等),创立了推论的学说,并对麦加拉-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作了更深入的研究。

逻辑思维 读后感

读后感 全书分为六章,六章每章用一正一反对比的两个人物事例讲述一个做人做事的准则。第一章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第二章除了你自己,没人能靠得住;第三章怎么做个明白人;第四章活得通透的智慧;第五章好牌和烂牌,看你怎么打;第六章孤独的面对全世界。但总的来说,都在讲述“未来不迎,过往不恋,活在当下”的核心思想。从过多的纠结未来的得失最终丢失“配享太庙”名誉的清朝官员张廷玉到专注当下,稳扎稳打的曾国藩;从一生小心翼翼保守到一事无成清末嘉庆皇帝到不被人际关系绑定的李鸿章;……营销味道太重的书,并不是太喜欢,看完全书,留在脑海里的有三个词也是感触最深的:活在当下,就事论事,自由主义。 关于做事,活在当下。未来发生的事,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过去了,绝不留恋它。书中讲述最多的曾国藩成功之道正是在于很好的实践了这一法则。资质平平的曾国藩,却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成为了一代名臣。身处官场有很多不情愿去做的,尽管不想去,但让他必须去做,既然做了,就踏踏实实做好当前该做的事。看过一部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狗狗的四世轮回,每一世狗有不同家庭、不同生存环境下,无论怎样的生活,是苦是甜,既然选择了,都该“活在当下”。像书中引用的胡适的一句话“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关于做人,就事论事。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不应带有自己的成见去解决问题,就事论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分析,谁对谁错如何去改正。就事论事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比较难。我们很多人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一旦出现矛盾,肯定会带着成见带着自己的喜好去处理,却不知这样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关于自由主义,作者讲,真正的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追求自由,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无论做什么,只要选择了就要对自己负责,有了自己的立命之本又不存有妄念,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自由主义,属于内心的自由。

最新《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doc合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Formal logic

逻辑学心得体会

逻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逻辑学感想 结合本人实际,简述学习本课程后的体会(收获);并且提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时间过的真快啊,不知不觉间,学习逻辑学的课程也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伴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迷茫,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整天都不知道干什么。就在我们处在迷茫的时候,它走进了我们的身旁,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它就是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逻辑学对我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逻辑学使我懂得更多,使我有了深深的体会心得。它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的疼爱我们;像老师一样的关心我们;像朋友一样的帮助我们。在它那盏明灯的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期,大步的迈向幸福的阳光大道。 什么是逻辑?翻开厚重的逻辑学导论,上面的解释清晰而有深意:“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逻辑学研

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塑述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我知道这才是学习逻辑的最终目的,习得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也算是拥有了一份比别人更睿智的理性,在问题的分析上,我们会更占优势。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感官直觉做出的判断也许就是片面的,被蒙蔽的,而在这种时刻就应当辅助以逻辑的敏锐思维,丁是丁,卯是卯,不允许有丝毫含糊的地方。我认为这种严谨求精的态度也是学习文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再也不单单是理科学生的专利。 也许人们受够了一些不实际的说教和死板的学术研究,觉得没有逻辑,生活照样进行的很好,而学习逻辑不过是多浪费了一些可以享受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把逻辑学归到了马哲、军事理论这些可上课不上的课程里。大多数人将这些课程看做自由市场,想上就上,不想上了当然就翘课,这种风气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一种默认的习惯和做法。当然,一开始我也不例外,这确实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当初上逻辑课,也是奔着学分去的。然而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生动的举例,多是涉及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我觉得,逻辑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于枯燥,逻辑与生活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生活离不开逻辑,逻辑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们都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2008-10-07 12:39: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 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 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 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 配它。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我们优先选择在和其他理论的竞争中最能坚持住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证明自己最适于生存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迄今为止已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而且仍然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进行检验的理论。理论是工具,我们通过应用它来检验它,我们通过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阅读原文 来自:warfalcon 2011-09-13 10:14:50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今天是《简单的逻辑学》思维导图,从介绍上来看,是本非常不错的书,放在待读里,过几天读。 引用下豆瓣的介绍: “成为优秀咨询顾问有五本必读图书,第一本就是《简单的逻辑学》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40本英文经典著作之一 广受哈佛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欢迎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 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微盘 书评:与逻辑学的第一次简单接触 引用地址: 活了一小把年纪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做迟了。比如,人到中年才晓得财富的重要;比如,年近半百才想起来学习逻辑。没早想到要多挣钱,完全在于我的愚钝;但没有早点学习逻辑,就不能全怪我——我读了十几年的书,老师从来没有教过什么是“三段论”。 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我们中国向来就没有逻辑学——中国古代的圣人几乎穷尽了一切真理,但他们偏偏忘记了发明逻辑。 圣人们也不是忘记了发明,其实他们是不需要发明。他们依靠直觉、顿悟,直抒胸臆地寻找真理,什么推理、论证统统不需要;只要福至心灵,答案往往脱口而出。翻翻四书五经,里面圣人说的全都是答案,一句话顶一万句;这些答案怎么来的,圣人们自己不在意,也没有人关心,后来人只要记住这些标准答案就行了。 圣人如此,老百姓呢,好像也不需要——他们没有什么需要证明、也没有地方需要说理。中国有三纲五常,谁老大谁说话算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你有讲理的份,中国老百姓哪怕是打官司也不需要说理,到衙门里面去告状,谁对谁错由官老爷来判。黎鸣先生说过,只有一个讲理的民族才需要逻辑,一个不讲理的民族根本就不需要逻辑。这话听着刺耳,但并不是胡说八道。 现在怎么样了呢,我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现在的学校依然不教逻辑学,除非你读的是西方哲学系。 确实,逻辑和麦当劳一样,是西方的一种发明。

逻辑思维读后感 两篇

逻辑思维读后感 (一)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

自我认知及学习

自我认知及学习计划 一、自我不足认知: 1、逻辑能力不够强:有时候讲话是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讲到哪,缺乏逻辑性; 2、表达上不够清晰:语速过快,自己蛮讲蛮去,有的时候有点主次不分,忽略了主线 3、经常给自己找理由:领导批评时,未深刻地给自己找错误,而是一味的为自己辩解 4、一些生活小习惯没有顺应职场改过来,不够注重:如开会的时候托着下巴等 5、工作过程中不够细致化、微观化,过于宏观和笼统:比如上次的问卷调查 6、有时候有点书生义气,过于理想化,还停留在校园里:理想与现实未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7、办公软件还不够熟练,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二、如何加以改进: 1、逻辑能力不够强:有时候讲话是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讲到哪,缺乏逻辑性; 在讲话之前,想好自己说话的目的,在心中拟一个纲要,由主到次,由中心到边缘多看逻辑学方面的书籍,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2、表达上不够清晰:语速过快,自己蛮讲蛮去,有的时候有点主次不分,忽略了主线 放慢语速,说话时抓住中心思想,围绕主题展开 3、经常给自己找理由:领导批评时,未深刻地给自己找错误,而是一味的为自己辩解 不管怎样,先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处,会后再认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4、一些生活小习惯没有顺应职场改过来,不够注重:如开会的时候托着下巴等 职场不是校园,步入工作就不能再把学校里的一些陋习带到公司来 多看些有关职场礼仪的书籍,养成好习惯,逐步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5、工作过程中不够细致化、微观化,过于宏观和笼统:比如上次的问卷调查 要养成细致研究,深入思考的习惯,内心要沉淀下来,不要太过于浮躁 6、有时候有点书生义气,过于理想化,还停留在学校里:理想与现实未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让自己内心更强大,做内心强大的人,努力学习,让自己时刻保持忙碌的状态 7、办公软件还不够熟练,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比如做PPT的时候感觉有些吃力 利用业余时间,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看视频等 三、对自己未来三个月的目标制定:

行为逻辑学读后感

学习形式逻辑学的心得体会!(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 形式逻辑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中叶以前的形式逻辑主要是传统逻辑,19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形式逻辑,通常称为数理逻辑,也称为符号逻辑。 形式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的研究、思维结构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标准。它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识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现思维方法。 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的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在开始学习形式逻辑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概念?知道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只有借助语词才能形成、存在和表达。概念是语词思想内容。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才有具体的含义。而且现在还知道了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中反映的对象的总和。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他的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 举例说明内涵与外延:企业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主要包括(计划、生产、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第一个括号中的文字是“企业管理”的内涵,第二个括号中的文字是“企业管理”的外延。 根据外延的不同,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内涵的不同,概念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清朝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要将一批禁书焚毁,纪小岚因爱惜书籍想把他们保存下来,于是,他对乾隆说:“恳请皇上流下四本书,赐予我。”乾隆没多想,就答应了,问他要哪四本书。纪小岚不紧不慢地说:“《经》《史》《子》《集》这四本书。”乾隆没办法只能将这些书都交给了他。纪小岚故意将“四本书”这个非集合概念说成“《经》《史》《子》《集》”这样的集合概念。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北京大学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所以,北京大学也是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的“高等院校”是集合概念,“北京大学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的“高等院校”是非集合概念。这里把同一语词表达的两个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错误。

五分钟提高你的逻辑性

注意素质,学点逻辑 “70后”成为社会工作场所的主流时,还没有太多的逻辑问题。然而随着“80后”逐渐成为工作大军的主力,该问题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失误都与逻辑有关。尤其是在电视、网络普及以后,大众的逻辑能力更是直线下降。 让我们先看一篇评论文章: 我们虽然舍得泼洒金钱,穿上了一身外国名牌的衣服,涂抹上一脸外国名牌的化妆品,开上了外国名牌的汽车,也住上了貌似外国风格与风情的房子,但我们的消费心理实在还远不够成熟。 文章开篇已经明确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按照逻辑要求,文章接下来应提供相关的事实依据。且看文章后面的内容: 哈根达斯是美国的一种冰激凌,它前些年登陆中国,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成为一种高档食品,口味与品位都颇具小资情调,成为都市时尚潮流的一种象征。记得前几年在北京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流行:登长城、逛燕莎、吃哈根达斯冰激凌。在北京有哈根达斯专卖店,在一些大的外国牌号的超市里,都为哈根达斯设立了专售的冰拒,一个最小盒哈根达斯也要30多元,相比国产几元一盒的冰激凌,价格实在不菲。 我去过一次美国,在那里的超市里,看到也有卖哈根达斯的,但没有这样的显贵,也没有我们这里特殊的待遇。美国人告诉我,哈根达斯在美国只是一种普通的冰激凌,比它有名气、口味好、价钱责的有很多。在超市里,它们和其他的冰激凌放在一起,价格比有的冰激凌还要便宜,如果赶上促销,5美元可以买两大盒,而在我们这里,这样一大盒起码要卖百元上下。即使数学功课再不好,也可以算得出其差价的比最少要在五六倍之多。 其实,认真分析便会发现,仅仅依据以上两段文字,在逻辑上根本无法得出作者在开篇中所下的结论。按照基本的逻辑知识,要论证“我们的消费心理还远不够成熟”,需要:A.先明确消费心理是什么;B.表现的行为现象是什么;C.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D.不成熟的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E.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量化区别。有了这5点及其具体的说明,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否则,如果都是作者个人观点的论述,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幼稚表达。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表达有问题,连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即便清楚也讲不明白时,我们常说要“注意素质”;面对街头到处的打闹、喇叭声、插队以及种种违反社会规则的现象,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

读《逻辑学导论》有感 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命题和推理的,特别是研究思维形式,并揭示与之有关的思维规律及思维方法的。而要进行思维活动,就离不开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正确运用思维形式,遵守思维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凡是在有思维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逻辑学的作用。所以,我选择了逻辑学来学习。人们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而逻辑学正是为人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规范。由于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是贯穿于具体思维活动中的,许多人虽然没有专门学过逻辑,但在长期、反复的思维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自发地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并自发地使自己的思维合乎逻辑。但是,仅仅靠自发是不能系统地掌握逻辑知识的。与自觉的逻辑思维相比,自发的逻辑思维往往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当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逻辑问题时,学过逻辑和没学过逻辑,逻辑学得好和学得不好就大不一样了。 而任何科学都是由概念、命题、推理组成的逻辑体系。列宁曾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在现代,逻辑学更是被直接应用于数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中,成为这些学科的必备的基础性研究手段。 总之,逻辑学对于认识事物、表达思想、开展论辩、进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在各门知识中,逻辑学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本《逻辑学导论》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逻辑和语言,演绎,和归纳。本书内容精妙详细,难以短时精读全书,以下仅述前两部分。 第一部分逻辑和语言 这部分内容是逻辑学的基础,所以我花了最多时间在这部分上面,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感觉到自己领悟的知识最多也是最实用的。 逻辑 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确认自己的一些天赋能力,并通过训练增强这些能力。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所以,逻辑学的研究致力于阐释、说明与论证关于正确推论的各种原理,展示它们的效用,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提供帮助。 任何论证都是命题构成的,命题是一种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使用陈述句所断定的东西。命题是构成论证的部件。推论则指以一个或更多命题作为出发点,得出另一个命题的过程。论证则是逻辑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以论证中的其他命题为根据所得出的那个命题,而这些其他命题,即被肯定或假定为接受结论的根据或理由的命题,则是该论证的前提。 而对于论证的分析,通常有两种分析技法:一种是解析,即用清楚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明论证中的命题:另一种是图示,用二维空间关系图展示论证的结构,能够在平面图上直观地显示论证的结构。两种技法都很有用的分析工具,运用这两种工具对论证进行分析,可以更彻底地理解论证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所以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最方便适用的一种。 这两种分析方法其实对我们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且不说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常用到解析法,在我们做过的大大小小的练习题,考试题中,审题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这两种方法。更直观地举例说,像语文的阅读题,数学的证明题,我们都会运用到解析法和图示法。

清晰思考离不开逻辑学——读《身边的逻辑学》有感

清晰思考离不开逻辑学 ——读《身边的逻辑学》有感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逻辑没有爱情的一半重要,但它能证明事情。”逻辑能证明人们是不是在跟你胡扯,这样你就能知道真相。“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这句取自《圣经》的箴言镌刻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总部的大厅内墙上。由此可见,唯有清晰思考才能认识真理,洞悉现实,了解事物的真貌。 伯纳·派顿(Bernard M. Patten)的这本《身边的逻辑学》是写给普通读者的逻辑学入门书,它通过引用我们身边的大量实例,不仅说明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清晰思考和理性生活,目的是让我们辨别出充斥于政治、经济、广告等等之中那些看似合理、实际是谎言的说辞。 书中用传统逻辑学的理论分析了日常交谈、投资建议、传媒宣传等诸多领域的“谎言”:过度概括、模糊定义、错误类比、片面拣选证据、集体思维、回避问题等等。这本书条理分明又不失幽默,解说深入浅出,举例广泛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每一章节后还设计了小练习,这让读者阅读时兴趣十足。最后一章以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故事重温全书的重点。 联系到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书可谓亲切通俗、简单实用。下列略举一二。 (一)广告中的过度概括 在数学上,从概括到特定的推理称为演绎推理,从特定到概括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找到反例,就能证明概括有误。所有科学原则都是暂定的。比如,光速不变原理是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但2011年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在让中微子进行近光速运动时,其到达时间比预计的早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对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中微子是以比光速快60纳秒的速度运行。如果这一发现被验证为真,将颠覆支撑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相对论。 科学原则尚且如此,我们欣赏过的广告又如何呢?广告中的不合理因素有很多,作者重点研究了过度概括,指出:广告的概括合理必须建立在证据上,而证据必须包括公平的样本,而非刻意挑选的例子。例如,某明星使用某品牌洗衣粉,一方面说明明星拿的报酬越多,她的代言越可能带有偏见;另一方面,广告暗示我们也该使用该洗衣粉,作者称此为“隐含缺乏保证的概括”,而且即使一个明星使用洗衣粉后有效并不能说明广大的消费者使用后也有效。许多广告含有非理性的过度概括。 (二)错误类比是一种思考错误 作者指出:人类与机器的类比通常是错误的。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将整个美国政府比作一艘航行在历史航道上的巨轮,林肯总统就是这艘航船的船长,这首诗感情诚挚,感人颇深。尼克松总统也经常说,他是驾驶国家之船的船长。然而,总统与船长的权力地位完全不同,所受约束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地方只是“绝对的指挥权”,这正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美)D.Q.麦克尼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确认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事物和事件。事物是事件的基础。事实也有主观的 2.观念与对象。脑中的观念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对事物理解越深刻,观念越清晰 3.人类认识3部分构成:1.客观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观念) 3.为之创造语言,方便交流 4.简单观念(猫),复杂观念(民主) 5.有效沟通:词语是语言的基石,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命题的基础:判断真假 6.有效沟通原则:1.表达背景信息2.说完整的句子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主观看法需作论证4.避免双重否定5.根据对象选择合适语言6.避免模糊多义语言 7.避免闪烁式语言 7.真相:所有逻辑推理的目的。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 8.融贯说: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那它就是真的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逻辑学四个基本原理: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2.排中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4.矛盾律: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即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2.基本原理:不证自明,不可证明

3.对原因的探索,要究其根本原因 4.区分原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有些事物没有质料因,如数学观念 5.动力因包括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 6.定义术语:为避免逻辑论述中语义不清。两步:1.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中2.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 7.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不一定都对,如主观事实 8.普遍命题:1.陈述的是事实2.适用于真个类别。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单称命题 第三章逻辑学的语言 1.论证的基本要素:前提(支持性命题),结论(被证明命题)。前提必须为真,结论才真 2.从全称到特称,全称为真,特称必真。从特称到全称,需谨慎 3.断言,命题包含主项谓项,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4.否定命题: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特称性否定命题部分隔断 5.比较:相似特征的重要性比多少更重要 6.类比论证 7.正确论证: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关注事实(内容真实性)和形式

简单的逻辑学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 全神贯注 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用心去看。 2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大多情况下要严格考察所或间接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3 观念及其对象 正确的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4 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能感知的本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5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由三部分组成 1客观存在的事物 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 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简单观念猫 复杂观念民主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6 将观念付诸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结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看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7 有效沟通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能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2说完整的句子。 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4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他来”而要说“这里欢迎他来”。 5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物理学家面前讲术语,大众面前用通俗的语言); 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所以第一步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说得到底是什么。 9 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避免听众对你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10 真相 所有论证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真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本体真相,一种是逻辑真相。 命题一个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达;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 基本原理 同一律 表达: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解释:例子苹果就是苹果,不可能是桔子。 排中律 表达: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解释:一个事物他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 表达: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解释:这个原理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另一个事物原因是因为(1)它解释了为什么另外一个事物存在。(2)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者那种特定的事物存在,即存在方式的由来。陈老师的父母是陈老师存在的理由之一。陈老师的高中老师是陈老师来到电子科大的原因之一。 矛盾律 表达: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在同一方面不可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解释:这个原理可以被看做同一律的延伸。定语“在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 同一时刻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既是有不是是不矛盾的。例如,你可以在同一时刻人在纽约,心在3000公里外的旧金山。但是你不能同时身在纽约和旧金山,这就是同一方面。 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他们是矛盾的。例如我是陈老师和我不是陈老师是矛盾的。 如果说逻辑学的第一要务是反映真相的话,那么很明显,消除真相的对立面是最重要的事情。

学习逻辑学心得体会

学逻辑学的心得体会 说实话,有点不大好意思,以前我只听说过“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概念,而非想过还有逻辑学,是这一学期的逻辑学这门课让我慢慢的了解它,在老师细细的讲解中,慢慢熟知它,渐渐学会应用它。还记得曾今,在我看来,逻辑就如同数学中的解题,有题目所给出的一个又一个有一个的已知推出其隐藏条件,最后成为大家都熟悉的“1+1=?”。这就是没学过这门课对逻辑学的了解。然而,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后,它使我了解到,逻辑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是一门思维的必然法则,不是关于特殊对象,而是关于一切一半的对象的,是客观的。它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思维先天原理。在这儿,它也让我想到逻辑学的概念内容含义就如同大学老师讲课的方法,它告诉你的不是这个东西是什么,叫什么?而是教你怎样去识别东西,教的是一种思维。坦白的说,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逻辑学的了解估计有15%吧。只初明白它不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狭窄,数学逻辑只是它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各大学科、社会问题、历史问题等都有涉及。 总之在我看来,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

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认为逻辑学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的看法中,我认为恰恰相反,我觉得逻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密不可分。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不管你是否在意,逻辑在生活中都会被经常用到,通过此通道的学习逻辑,你便可以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了解逻辑学,更好,更快的的学好这门课程。 谈到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联系,让我不由想起了以前在哪那本书上看到过的公孙龙著名白马非马的论断。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可谓是将名家的名誉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著名行为学家孙路弘高度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内容并不艰难晦涩,作者尽可能采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逻辑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谬误的形式等等基础的逻辑问题。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作者:麦克伦尼,美国知名的逻辑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第1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做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俗话说,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正说明注意力是有价值的。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做出敏捷主动的反应。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

逻辑学的收获和感想培训资料

逻辑学的收获和感想

我的眼中的逻辑学 在这学期之前,我对逻辑学的了解很少,仅仅局限于高中政治和历史课本上的相关知识。选修逻辑学有很多原因,唯独没有对逻辑学的喜好。因为当时的无知,对于“逻辑”二字,我第一反应就是晦涩和深奥,有很大的排斥心理。 但是,随着老师讲解的深入,我发现原来逻辑学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逻辑学练习题不再是一团将我绕的死去活来的乱麻,它像一个脑筋急转弯,像一道数学题,可能卡住你,但只要运用原理,细细琢磨,就能推出正确的答案。 对逻辑学的兴趣愈发强烈,我特意在网上查找了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到逻辑学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东西方学者对之都有研究。通过学习,发现老师的讲解基本上以传统(形式)逻辑学为基础,所以,我详细了解了其发展过程。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的学者,就各自独立地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说。他们分别是“名辨之学”、因明和古希腊的逻辑学。其中,古希腊的逻辑学最为系统,因而在世界逻辑学发展史上影响也最大、最深。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其由后人整理并取名为《工具论》的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提出了有关范畴、命题、三段证明和谬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他所创立的逻辑学,逻辑史上称之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一称呼是17世纪康德提出的)或古典的演绎逻辑。这一逻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建立的对范畴的研究基础之上,即它主要涉及范畴、又范畴组成的命题、由命题组成的三段论和论证等。这是古代逻辑中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的一个三段论系统,它构成了逻辑的一个初等的、但是重要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以后,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欠缺的有关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连言命题等属于复合命题的问题,研究了由这些命题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