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从“不懂”读起

朦胧诗:从“不懂”读起
朦胧诗:从“不懂”读起

朦胧诗:从“不懂”读起

作为当代诗歌的批评用语,“朦胧”最早现身于孙绍正先生笔下,用以概括舒婷的创作风格。不久,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也沿用了“朦胧”一词,如果说,此时的“朦胧”尚是对象征派诗歌美学的继承,但随后,作为一个更为流行的称谓,“朦胧体”的叫法无疑带有歧视和轻蔑的意味。在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一文中,他将那些“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称为“朦胧体”。滑稽的是,章文一发表,卞之琳先生随即指出,章明用以批评“朦胧体”的诗歌范本《秋》是“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并不属于朦胧诗的范畴。由此可见,“朦胧诗”从一开始就充斥着误读和谬见,就词汇的意义而言,“朦胧”本身与它意图进攻的靶心一样含混不明。

对于朦胧诗,“读不懂”是否定者的基本论调。谢冕先生认为,“这证明了我们面临的本世纪末诗的重新崛起与本世纪初诗的女神们的创造之间横亘着多么大的‘裂谷’”(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论新诗潮》)。

必须承认,诗歌的发展总是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朦胧诗亦是如此。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经历了较长的战争时期,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几乎被浓缩为一个中心——是否为政治服务,这倒是与聂鲁达的诗观基本一致,即诗歌是政治的工具。显然,“鼓点诗”、“口号诗”并非是诗人出于艺术理想的追求,更多是基于政治、社会、军事等非艺术目的的思忖。在政治抒情诗为主流的写作环境下,表达自我的朦胧诗写作必然是一场勇敢的历险。早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朦胧诗的潜流已然涌起,在狭窄、封闭的艺术空间里,年轻的诗心亟待一场变革。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几乎同时(1978年12月23日),飘着小雪的北京城郊,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农舍里,几个眼眸中闪耀光芒的年轻人相聚一堂,一个名叫《今天》的民间刊物由此诞生。因《今天》而聚集的一大批年轻诗人: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江河、杨炼、严力、方含等,大多成为“朦胧诗”创作的主要力量。这群年轻的朦胧诗人与前辈们的“大我”创作迥然不同,顾城发表于1979年的文章《请听听我们的声音》,可谓是朦胧诗的“宣言书”:现在有一种简洁又谦虚的理论似乎很有力量,叫做“不懂”……怎么办呢?还是先找到失去了的“自我”吧!

顾城的诗作的确展现出卓尔不凡的“小我”目光,短短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不知激励了多少青年,在他们那里,阅读、书写朦胧诗是一场勇敢、刺激、惊奇的冒险。自此,刚刚回暖的时代下诗意萌动,充盈着“自我”意识的诗行仿佛千万缕碧绿的枝条,只待一阵春风拂过,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电线杆便可长成参天大树。

朦胧诗是一个时代的先驱,但并不意味着文本的成熟与独立,经历“文革”的诗人们一旦开始追求纯粹的艺术,妄图寻找人的意义而非人民的价值(1947年袁可嘉发表《“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朦胧诗就注定是一种叛逆的诗学。就诗人们的精神结构而言,仍旧与十七年意识形态藕断丝连;就诗人们的创作方向而言,走向心灵无疑是最为省力的选择;就朦胧诗的创作技术而言,则更像是独抒性灵的死灰复燃。毕竟,他们大多不具备蹒跚学步的机会,铁屋子一打开,他们就得奔跑起来。正如顾工所言,“顾城是在文化的沙漠,文艺的洪荒中生长起来的。他过去没看过,今天也极少看过什么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的作品、章句。他

不是在模仿,不是在寻找昨天或外国的新月,而是真正在走自己的路”(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朦胧诗的探索之路无疑是艰难的,朦胧诗的五大诗人中,“舒婷、江河很快停笔,北岛、杨炼的写作也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僵化的趋势,顾城虽然以个人特殊的语言才能在诗艺和诗意的表现上时有突破,但其杀妻自杀的结局也暴露了其人格、心理上的重大缺陷。”(西渡《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也许,学养的不足,叛逆精神难以久持,加之外在的压力,诸多因素共同导致朦胧诗过早地成为了词语的幽灵。

朦胧诗带来的冲击,远远超出文本本身的力量,同时身具启蒙性与现代性的朦胧诗,其影响早已超出了诗歌的边界,先锋小说家格非甚至认为朦胧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两大起源之一。在笔者看来,朦胧诗如同一个水下的气球,在潜流中不断充气,却被厚厚的冰层阻拦,待冰层融化,它必然会以更强的力量扶摇而上。值得注意的是,朦胧诗,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挣扎出水的气球绝不是凭空而来,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性的写作就一直在”潜流“状态中孕育发展。”(张清华《“朦胧诗”·“新诗潮”》)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食指、“贵州诗人群”、七十年代的“白洋淀诗群”共同组成了朦胧诗写作的必要前提。北岛承认,他之所以写诗,“就是因为读了郭路生(食指)的诗”,江河、北岛更是“广义的白洋淀诗群的成员”(陈默《坚冰下的溪流——谈“白洋淀诗群”》)。可以说,朦胧诗获得了许多原属前人的赞誉,这是它的机遇,也是它的不幸。

如今来看,朦胧诗远远谈不上艰深晦涩,自称“读不懂”的艾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诗歌要比朦胧诗难懂得多,艾青的学识、才智也都不在朦胧诗人之下,“读懂”绝非什么难事。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引来一众老诗人的否定,其原因并不仅在诗法的艺术层面,更在于诗歌话语权力的对抗。对

于普通读者而言,“不懂”的主要原因在于朦胧诗的内在逻辑与意象焕然一新,“冰川”、“灯塔”、“烟头”等意象大量出现,鸟的翅膀“被时间砍断”,“心窝上的黄土”变成“腐烂的黑土”,江边高垒的巨石变成“巨人的头颅”。诗歌的喻和隐出现了,诗歌阅读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文学行为,诗与非诗,信仰与怀疑,艺术与非艺术……巨大的碰撞轰然作响,直至今日仍有回音。

如今,朦胧诗早已完成艺术变革的使命,在它之后,第三代诗、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等众多流派百家争鸣,诗歌的一元论再不复存。其实,对于新诗而言,读者大可不必纠结于“懂”与“不懂”,既然我们可以耐下心来,对着注释赞叹古诗的伟大,为何不能给新诗一些阅读的包容和深思呢?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的诗经典语录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以下是我整理的顾城的诗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2、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第八个早晨》 3、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顾城《烟囱》 4、真实未必在现实里,梦往往是最值得依赖的,他不说谎。——顾城《别有天地非人间》 5、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6、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7、披霜的草,是梦的结晶,化雪的路,通向幻境;闪亮的草,是醒的证明,泥泞的路,通向家门;鲜绿的草,是生的象征,温暖的路,通向心灵。——顾城《草和路》 8、花谢的时候,并不伤心,生命要在死亡里休息,变得干净。这是同一件事,一朵花就是“一座墓园”。——顾城《我不能想的太多》 9、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一群大雁。它们在我的身边环绕;它们在我的头

顶盘旋;它们向我友谊地招手;它们说着我不懂的语言;终于又恋恋地飞去——远了、远了,化为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于是我又想起了——过去的伙伴。——顾城《大雁》 10、冰层绽开了——浮起无数窒息的鱼。它们大睁着混浊的眼睛,似乎还在表示怀疑。——顾城《窒息的鱼》 11、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12、被人丢弃的,我总默默寻找。被人争夺的,我总偷偷丢掉。当遇到惊奇时,我说:这是礼貌。——顾城《礼貌》 13、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14、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没有痛苦的爱情。——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5、黑夜灌醉了一盏盏灯火,一个个窗口断了光波;最后只剩下村头的路灯,闪亮亮地嘲笑没酒量的夜色。——顾城《路灯》 16、你给我金钱,我赞美你,用我的嘴唇。你给我同情,我赞美你,用我的心灵。——顾城《乞者》 17、车,一辆、一辆,过去了,载着失望。我的希望还在路上。你在路上,我在路旁,究竟有什么相像。——顾城《疑惑》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新思潮,朦胧诗“崛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在艺术维度和

10首经典朦胧诗代表作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新思潮,朦胧诗“崛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在艺术维度和精神维度上全然不同于当时的主流诗歌,它大量使用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它肯定个体存在的价值……这些使它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相信未来》 食指(原名郭路生) 出自《食指的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地炉台,当灰烬地余烟叹息着贫困地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地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

北岛及朦胧诗

北岛及朦胧诗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张红顺)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北岛,第一次听见北岛的声音! 比想象的要年轻的多,比想象的也算振作的多! 北岛的名气在当代诗人里算是够大的,据说在海外生活的那些年里,有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里咱不表别的,咱就事论事,简单分析分析北岛早期诗歌的特点。 让北岛一炮走红,或者说让北岛名震天下,也是让读者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自然是那首《回答》了。这首诗当年一经亮相,就博得喝彩无数。想必喜欢读当代诗歌的人都很熟悉,甚至耳熟能详吧。据说这首诗也是不少诗歌朗诵会的必读诗。的确,这首诗写的非常棒,很出彩。这么说吧,就算是当下,如果你是第一次读这首诗,相信你也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感觉,那就是震耳欲聋,仿佛你到了七月的壶口瀑布,距离瀑布还有几百米,那就是满耳的咆哮声,满脸飞溅的浪花。你可要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76年,反映的是1976年之前大家熟知的那段时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现在的90,00后根本无法体会了。别的不说,但就物质方面,那时的人们哪知道汉堡包、烤肉是啥,手机、游戏是啥,啥也不知道,白面馒头都罕见,整天一窝窝头,能吃饱就不错了。至于精神方面,就更别提了,除了满地摊都能看到的那些书,其他的想就别想了,哪里有今天的孩子们想看就看的各种名著、好莱坞大片、想追就追的各种偶像明星呢。物质的困窘与精神的困顿,双重束缚压抑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让人们难以呼吸。怒火就像挤压在岩石中间的熔浆一样,一旦有个裂缝,就喷薄而出了。都说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也只有诗人,能够将时代的情绪通过自己的笔发泄出来。北岛作为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正好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有那个叙写的能力,所以,他就写出了《回答》这样一首体现时代特色的诗歌。 回到《回答》这首诗,这首诗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最根本的还是它喊出了当时积压在众多人心中的那股怒与怨。这首诗整体的基调概括一下那就是诅咒,反抗与决裂!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从诗歌的章节词句里清楚的看到。比如诗歌的开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写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突兀,因为这两句相当于一个结论,本应当由过渡或推演而来,但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前提,上来就是这冷冰冰,阴森森的两句,打个比方,仿佛清晨开门,门前被别人丢过来一只腐烂的土狗似得,让人恶心的同时又有些战栗。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表达呢,事实上,这正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的一种专门修辞,作者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修辞来造成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让读者深思,反思,带着深思、反思在诗歌中间寻求答案。可以说,这两句劈头盖脸,横空出世的表达,就给诗歌本身营造出了一中强烈的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

“朦胧诗” 派重要诗人 多多及其代表作

“朦胧诗”派重要诗人多多及其代表作 □失落的口令辑 诗人多多,当代著名的抒情诗人,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 多多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多多系“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他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的诗歌有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 他在2004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 代表诗作 从死亡的方向看 从死亡的方向看总会看到 一生不应见到的人 总会随便地埋到一个地点 随便嗅嗅,就把自己埋在那里 埋在让他们恨的地点 他们把铲中的土倒在你脸上 要谢谢他们。再谢一次 你的眼睛就再也看不到敌人 就会从死亡的方向传来 他们陷入敌意时的叫喊 你却再也听不见 那完全是痛苦的叫喊! 北方的记忆 吸收冬天的寒冷,倾听云的遥远的运动 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 离别,也站在那里 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 一阵午夜的大汗,一阵黎明的急雨 在一所异国的旅馆里

北岛的朦胧诗

北岛的朦胧诗 一、绪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个曾经灼热滚烫的名字,如今己经冷却.但其飘散的烟云却似乎还隐约见。?北岛?,并未因它不再是诗坛热点而减少谈论的意义,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新诗在?文革?结束之后,出现了新诗潮的涌动。?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传统在大陆中断了三十年后的复兴。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肇始,?朦胧诗?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呈现出来。当?伤痕文学?尚停留在对?反思文革?可以容许的最大限度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朦胧诗?却早己完成?诗意?和?诗艺?的双重蜕变,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政治观念上的思考,也开始对诗的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探索。朦胧诗以其特有的冲击力和魅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北岛以其清醒与执拗并存的创作个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在诸多的朦胧诗人中独树一臶。其作品充满了对荒诞现实的怀疑和叛逆,对理想中真善美世界的向往与执着追求。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他常常采用象征乃至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以不动声色的态度,在平淡简洁的意象中表达严肃冷峻的社会人生内涵。他的内心是充满激情的,他的眼光是忧郁的,他的声音是沉重的,他的诗歌的色调是灰色的。他在诗中曾言?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确实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北岛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新时期以来许多诗潮犹如轻烟漫过,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扎根,北岛与整个朦胧诗潮却在文学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特别是在文学的道德力量弱化以至缺场,批判锋芒被庸常琐碎所淹没的今天,我们如果再次进入北岛所建构的诗歌世界,相信仍然还会为他那不倦的追求所振奋,为他诗歌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纯真的美而感动。 二、朦胧的来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诗坛,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规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革?动乱使中国新诗自50年代以来的线性发展突告中断,诗的艺术方式为意识形态的动机所规定。意识形态的需要几乎中断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联系,使陷入孤立的新诗只能听凭政治驱使,而把艺术和诗歌本身的美可能丢失殆尽。但是,在这种失去自我的?伦理?现状中,仍然有灵魂未被完全湮没的少数者,他们勇敢地面对荒谬,努力寻找失去的自我。朦胧诗人们正是这样一群在黑暗中凭借着诗歌艰难摸索的精神突围者。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并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

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

朦胧夜里的星光 ——顾城和他的诗 初教101 14 陈倩 【摘要】顾城,如朦胧静夜的星辰,在诗的王国里熠熠闪耀。在朦胧诗的浪潮里,他的人,他的诗是朦胧的传奇。走进顾城的诗便如同走进了孩童般纯真的世 界。围绕顾城诗歌的人文情怀、艺术特点及其诗歌与朦胧诗的渊源,我将展开一场 有关顾城诗歌的追寻。 【关键词】朦胧;黑夜;星光;顾城;时代意义;人文情怀 一、诗人同诗歌的结缘 (一)顾城的成长简介 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里自杀身亡。三十几载青春年华,连同他斑斓的诗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朦胧如梦的年代。 顾城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顾城才10岁。两年后,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放猪,空暇之余他还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写下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1973年(17岁)顾城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1979年顾城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 ,再掀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 1987年,顾城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时隔一年后便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辞职后他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顾城荣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得德国伯尔创作基金,留在德国进行写作。同年9月,顾城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他的足迹遍布许多陌生国度,1987顾城参加了德国的明斯特国际诗歌节,而后去了英国、法国、美国、瑞典……他一路行走,一路吟唱,在诗歌的饕餮盛宴里,他是每个主场里的王。 (二)诗是顾城的性格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和诗歌的游戏。顾城和朦胧诗是无法分割的,作为朦胧诗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足以引领一场潮流。人们赞誉他是

现代诗歌讲座--长篙(湖南)

现代诗歌讲座--长篙(湖南)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借此,向所有妇女们庆祝,心想事成,佳酿墨香。 (这次讲座由于篇幅较大,故作了些删减,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共享用里下载。这里讲的只是红色标志的部分。) 大家好,今天受网易“中国当代作家”圈子群(约500人,现场在线100多人)邀请,进行“现代诗词”系列讲座,有点受之若宠的感觉。大家是平等的,相互学习吧。 上一次“现代诗词”讲座主要是针对古诗文,由九江王静先生(《梦回唐朝》畅销穿越小说作者)主讲,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讲的细道而有灼见。这次我主要讲的是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作家”群里高手如云,有许多知名写手,也有初入门道的文友,在此,班门弄斧了。其实每一位写手都是有个性的,创作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先天的根本,则是人性,“人本善”。因此,每一位写手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水平。 语言表达水平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提高,而道德与涵养则是一种对生命,对社会的认知,是自小培养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位写手都是在认真创作,都是在用心说话,都是在把心底的感受告诉给大家。 本期讲座分为三个部份,诗歌理论叙述、现场答疑、诗歌评论。 诗歌理论叙述为四个部分讲叙,分别从诗的来源、现代诗发展、现代诗与古典诗的区别、怎样创作现代诗(入门)。 现场答疑和诗歌评论采取现场提问的方式,分别对现代诗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个人所知解答,而后面的诗歌评论,对我们现场观众出示的一些诗歌进行简略的评析。 第一部份诗歌理论叙述 第一讲:何为“诗”?诗的来源。 大家知道,文本的创作是在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用眼睛在说话,这种语言远远超过了普通话的普及。她能够把内心想表达而用口语无法陈叙的内容表现出来。 1、诗藏匿在大量的文本里。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里面都含有诗歌。我们知道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优秀的语言,许多优秀的作品创造出了大量的格言。“格言”带哲性的诗歌语种。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欣赏了诗歌,我们在创造文本时,也创造了诗歌。 话剧里,那些康慨激扬的独白,那些深情的阴阳顿错,就是诗歌。演讲,电影里的句子哪里又离开过诗歌? 2、诗歌表现在生活中。如果你拿一本诗集赠予你心爱的人,如果你当着你的恋人朗诵一首诗。这一切我们已经深知,诗歌的力量不仅仅是在爱情中。当我们发出感悟时,就产生了“啊”“唉”的叹词,请说下去,说不定您的元素里,骨子里有了诗的冲动。例如“劳工号子”,例如“田间山歌”“采茶调”,多种风格的民族舞蹈,诗就是文字上的舞蹈家,是文字上的音乐家,是文字上的绘画家,哲学家等。离开诗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对联”我们不能不说,春节喜庆祝福的话,不得不说,主持人开场白,不得不说,甚至广告引用大量的诗句,这也不得不说。充满诗意的生活是浪漫而激情的。 3、诗歌的语境与艺术的展示。诗歌本一家,诗从赋而来,赋为歌而写,故有诗与歌相连,古人之踏歌而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古时的歌谱曲对唱。在现代流行的歌曲中,好的诗如“天空有朵雨做云”,“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水中花”等。相当多的歌曲里有非常好的歌词,意境非常好,有些歌便是直接用诗谱曲来唱,如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在画中更有表现,唐。王维“清泉石上流”,更是画中有诗。古画多以在画旁题诗,诗与书法的联系更紧,书法多借诗来写。曲子更广,“春江花月夜”更是最好的古筝曲。而现代女诗人中林静(已于去年移民美国)。爱人是我国知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受此影响,诗如诗剧,起伏优雅。更有当代诗人海啸一行,为发扬诗歌,展开诗剧场。戏剧就更不用说了,莎士比亚的诗歌、拜论《唐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不同点: 一、语言风格上: (一)北岛的诗歌主调是沉重、悲壮和冷峻,但也可以明显分出两个时期,80年代的直白、对抗和90年代的隐晦、平静。 北岛的诗歌创作是始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因而刚开始的作品带着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强烈否定,他的诗刚健沉雄,熔铸着广袤的民族苦难和厚重的历史思考,以人道主义为支点,关注作为个人命运的人的权利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坚持理想,拒绝向现实投降。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即出奇得冷静和深刻的思辨,带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沉思,带着对社会的怀疑、否定和反叛的思想。而90年代的诗歌则更多地体现朴实的预言风格,如《局外人》中“一代人如帷幕落下,下一代人在鼓掌”北岛站在历史高度上思考,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他的哲思。 (二)顾城诗的语言既不像北岛的深沉,冷峻,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也不像舒婷那样人道,充满浪漫情调和奉献精神,他只是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立性,在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述说着成年人的忧伤。 顾城被称为“儿童诗人”,他多以大自然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营造唯美、纯真的童话世界,因而语言更显得清新、纯净。无论是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练、流畅和神秘莫解还是后期的孩童心绪、淡泊心境,都有着童话的印记。(三)舒婷的诗多抒发她自己对情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和经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相对于顾城和北岛来说,少了声势力竭的“我不相信”“我不满”的呐喊,更多的是在言语中表达叹息与怜惜。 二,表现手法上: (一)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整体上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价值内涵上处于对立的位置。前期北岛多用预言、判断、宣告的语式,在80年代旅居国外后则改为陈述,反省,对话的语式。 北岛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作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体系。他以鸽子、五色花、星星、山谷、天空、浪花等,来暗示一种人性的、值得加以争取的理想生活,以夜、乌鸦、栅栏、网、深渊、残垣等,作为对人的合理生活进行分割、阻滞、破坏的力量的象征。 (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诗人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需要一段路程。他也擅于运用联想和通感,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他总是能自由地将声、光、色、味融为一体。 (三)舒婷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运用想象、联想和意象的拼接和组合,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舒婷的诗,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她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女性情怀将朦胧诗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展示得更加真切。对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张扬,是她诗歌的核心,如《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

这些精美的现代诗句,让你的作文满满的文艺范

这些精美的现代诗句,让你的作文满满的文艺范 说起在作文中引用诗句,大家想到的多是唐诗宋词,或者古文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其实,有些现代诗引用到作文中也可以很出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朦胧诗”在中国文坛崛起,一时盛况空前。 “朦胧诗”,因其含意隐约含蓄,主题多解多义而得名。 “朦胧诗”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有许多诗句至今都广为传诵。 海子、顾城、北岛,这三个名字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们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从这三位诗人的作品当中,筛选出一些适于引用到作文中的句子,并标明了适用话题,有些还做了应用示范,现在分享给大家。 海子 01. 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 适用话题:坚持、梦想 应用示范:追梦的道路上,我将砥砺前行,哪怕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 02.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适用话题:信念、理想 应用示范:“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海子的这句诗告诉我们:只要信念还在,就能以梦为马,只要理想不灭,终会奔向光明。 03.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适用话题:成长、青春 04.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适用话题:乐观、希望 应用示范:诗人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现实越是残酷,我们越要努力冲出阴霾,奔向前方的光明。 05.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适用话题:乐观、心态 应用示范:态度决定一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你才能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顾城 06.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适用话题:逆境、追求 应用示范:强者必然不会囿于现实的困境,如诗人顾城所言,“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07. 你不喜欢种花,你说,不愿看见它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适用话题:勇于尝试、勇敢面对 应用示范:顾城有句诗,“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一切开始。”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有时会为了避免失败,而拒绝一切尝试。 08.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适用话题:诗意人生、热爱自然、幸福 应用示范1:幸福从来不取决于金钱、地位,或者权势、名声,幸福只取决于内心的安宁和丰盈。内心美好,则所见所感无不美好,就像顾城的那句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中国当代朦胧诗

1978年12月23日,油印的《今天》创刊号以“大字报”的方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诗歌民间刊物。第一期刊出的诗作就有蔡其矫的《风景画》、《给》、《思念》,舒婷的《致橡树》、《啊,母亲》,芒克的《天空》、《冻土地》、《我是诗人》,北岛的《回答》、《微笑雪花星星》、《一束》、《黄昏:丁家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很快,这些句子像雷电一样迅速传遍了中国的知识阶层。“诗还能这么写?”大家惊呼着。当时,被激情和自我表达燃烧着的诗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席卷中国的朦胧诗潮自此波涛涌动。 1980年,第8期《诗刊》刊载了章明著名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批评这股诗歌潮流中的诗歌“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写得实在过于“朦胧”。有趣的是,“朦胧诗”竟由此得名,从此人们把北岛等人的创作称为“朦胧诗”。 1980年5月7日,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近乎绕口令般地劝告那些“看不懂”的反对者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我也是不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我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看不太懂。” “北岛、顾城、舒婷、芒克等都在80年代后期写出了真正的代表作。”在《诗刊》任职16年的唐晓渡说。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赏析 《一代人》可能不是顾城最好或者说和他的朦胧诗人以及“童话诗人”的头衔最吻合的诗篇,但不容否认,它却是顾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诗潮”创作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经典特征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无疑表达了“一代人”的经历,当属自我阐述。表面上看来,黑暗要扼杀光明,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同时创生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凭借着它,一代人可以在黑暗的打压和迷惑中觉醒,也使他们产生更坚韧、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动力与毅力。 这首诗歌还是一代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是他们“心灵史”的巧妙缩影。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各种苦难的勇于承担,或者是在接连不断的伤害中品味人生、承担苦痛,或者是在苦难的磨砺中脱胎换骨,生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是人们可以透过时代的阴暗勇敢地寻找光明,并且企图在精神的追寻与提升中战胜苦难。所以,在此意义上,该诗成为一代追求者的深刻象征与精神摹写。 黑眼睛作为一个具象性极强、灵活又坚实、复杂又明确的意象,既成功地衔接了与它同一色泽的黑夜,点明了它们视觉效果上的共同之处,同时,它与光明之间又存在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色的眼睛叛离了黑色去寻找对比性极强的光明。 诗人把黑夜、黑色的眼睛同光明原本关系暧昧的三者有机并列与对照,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这种刺激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既对

读者钟爱的十九首经典朦胧诗

读者钟爱的十九首经典朦胧诗 读者钟爱的十九首经典朦胧诗 这十九首诗,自然不能说代表中国当代诗歌的最高水平,其中的任何一首,或许也不是诗人本身最好的作品……但它们中的每一首,确实于某一个人或很多人的心中所爱。如此多的诗,你独爱那一首,自然是难得的一首吧!(严彬)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波兰来客 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一切 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墓床 顾城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赵春明 (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朦胧诗; 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 H 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Zhao ChunMing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ss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 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 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 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 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 Keywords:poetry; Background; Poetry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 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派、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和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生代诗,朦胧诗在其中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中国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开始解冻的时候,新一代诗人开始怒吼。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打开了朦胧诗的序曲。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他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醒的人的意识独树一帜,这种人的意识体现在:忧患情绪、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呼唤,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北岛诗歌人的意识又是与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