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100年
中国现代诗诗集大全

中国现代诗诗集大全《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解释:这首诗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灵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剑桥大学康河岸边的所见所感。
诗歌通过对康桥的景色描写,如金柳、青荇、潭水等,融入了诗人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和对即将离别的惆怅。
诗中“轻轻”“悄悄” 等词,营造出一种轻柔、静谧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和对康桥的不舍。
《雨巷》——戴望舒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释:《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中塑造了一个在江南雨巷中独自徘徊的“丁香姑娘” 形象。
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既可能是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也可能是诗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雨巷的狭窄、悠长、寂寥,以及油纸伞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哀怨的氛围,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孤独、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新诗的发展史

发展
? 近代进步诗歌虽然基本上还是采取古典诗歌旧体,但是随 着表现领域的扩大和内容的更新,形式上也不能不显示出 一定的变化。长篇诗歌增多,如朱琦的《感事》、姚燮的 《双鸩篇》、黄遵宪的《锡兰岛卧佛》等,黄诗被梁启超 誉为“空前之奇构”,中国“有诗以来所未有”。出现大 规模组诗,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反映了诗人一 生主要经历、遭遇和思想;贝青乔《咄咄吟》120首,系统 地反映了浙东抗英军事的内幕。此外,龚自珍、梁启超的 一些诗明显地突破了旧的格调声律的束缚,同时还出现了 诗歌通俗化的趋势。黄遵宪早期即提出“我手写我口”, 主张以“流俗语”入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通俗 宣传的需要,兴起一个歌词创作运动,其形式逐渐向白话诗 靠近,梁启超称赞黄遵宪的《军歌》,以为“诗界革命之 能事至斯而极”。他还推崇《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歌词为 “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表现了诗歌形式变革的强有力 的趋向。
有奖竞赛活动
? 众所周之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许 多多的流派,每一派都有着自己的代表人 物及他们的代表作.
? 下面就请我们的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流派, 哪一组说得最多就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现代诗的各种流派及代表人物介绍 主讲—钱栋成,张晨旭
? 历史上最早的一大派:尝试派
?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 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 现代诗 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 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 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 《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 歌的尝试派。
百年新诗之“旧路”-文档资料

百年新诗之“旧路”百年新诗的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其不断创新的历程中,除了显现为外在的借鉴西方理论资源,新诗创作更为内在的始终或明或暗地与中国固有之传统文化保持着某种联系,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关注新诗的发展者进一步梳理与思考。
也就是说,“新诗”的“新”如何对待古典诗歌“传统”的“旧”,引起了有关方家不断关注,有的论著不断重版,有的论著引起了热评,当然也有穿透力极强的研究论文。
本文将从整个中国诗歌史长时段和文艺基本理论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新诗史的视野来考察这个问题,以期寻找新诗创作如何继承中国固有之“旧”传统的模式与路径。
论及百年来的“新”诗之路,我们不得不从梁启超说起。
因为“新诗”一词作为“新政”理想的整体观念之一,最早由他提出。
1899年12 月25日,由日本赴美国檀香山考察救国新政之道的梁任公,在轮船上写了一段随笔性的文字,初题为《汗漫录》,发表于《清议报》,后改作《夏威夷游记》的一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在这段回顾性的文字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梁任公还具体提出了要成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麦哲伦),不可不备三长”,也就是“新诗”的审美理想:“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
”也就是说,“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是梁任公‘诗界革命'的基本纲领,‘三长'具备也就成为20 世纪中国‘新诗'之王者”。
在这一纲领之下,梁启超最为推崇的诗人是黄遵宪、谭嗣同和夏曾佑,认为他们的代表性诗作。
如《出军歌》(黄遵宪)、《金陵听说法》(谭嗣同)、《无题?冰期世界太清凉》(夏曾佑)“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
我们来看看梁任公反复提及的《金陵听说法》:“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令盛于巴力门。
第6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_再别康桥高中语文选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教版

【解析】 “首尾两节中的‘燃’含义一样,都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长夜中的 摸索探寻”错误。第四节中的“燃”,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
3.“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诗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形成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 热烈深沉,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注】 本诗写于1920年,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求学,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 国发生的一切。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①当之无愧②满目疮痍③瞬息万变 【解析】 ①处,语境是说艾青完全当得起诗坛泰斗的称号,可填“当之无 愧”之类的成语。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 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此时的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大好河山被破坏,可填 “满目疮痍”之类的成语。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 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③处,语境是说时代变化非常快,可填“瞬息万 变”之类的成语。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4.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答案】 ①“炉中煤”熊熊燃烧的热烈象征着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②“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 见天光”,象征着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解析】 诗中多次提到“燃”和“火”,如两次提到“燃到了这般模样”,炉 中煤的“燃烧”代表激情、牺牲、奉献等,这与诗人对祖国的热烈情感一致, 因此诗人用“炉中煤”熊熊燃烧的热烈象征着其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炉 中煤”的经历和现在的心情与诗人一致。第三节“炉中煤”交代了自己的前 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暗示了诗人一直以来都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象征着“炉中煤”的巨大能量 将要释放出来,也象征着诗人渴望有所作为。
歌颂建党100周年的诗歌朗诵稿五首

歌颂建党100周年的诗歌朗诵稿五首献礼建党100周年诗歌1热情赞歌颂党恩,烈烈如火党旗红,庆典锣鼓震天响,祝词欢歌扬激情。
中华处处展新容,国运昌盛与时进,共建和谐社会好,产业创新惠百姓。
党旗今天分外红,成就伟业世界惊,立党为民是根本,XXX。
十月金秋硕果丰,四季如春气象新,周年同庆山河美,年华锦绣万代春!献礼建党100周年诗歌2您是鲜明的旗帜,万千热血战士,在您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您是不灭的灯塔,慢慢长夜,照亮了战士前行的方向。
您是力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战士披荆斩棘,与反动黑暗势力作英勇的斗争。
您是希望的源泉,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急风暴雨中顽强的搏斗。
一百年的历程,见证着您奋斗的足迹。
一百年的沧桑,留下了您坚韧不屈的身影。
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天地。
您以无穷的生命力,抗争,崛起,创造着中华民族璀灿的未来!蓦然回首,在中国历史的衣裙中,缠裹着多少的耻辱与痛苦。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负载着帝国主义一个个铁蹄蹂躏的烙印。
献礼建党100周年诗歌3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又悄悄地站在革新开放的前方像一轮火红的太阳把前路照亮把各族人民向往幸福和平的希望点燃激起着我们开拓创造是您用勤劳的双手把我们贫穷落后的面貌改观是您用超人的智慧,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是您把中国雕琢成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中国光芒四射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献礼建党100周年诗歌4有一页汗青,照亮了暗中的光阴;有一页历史,在我们心上铭记。
这一天,镰刀和铁锤,组成图案的旗帜在顶风飘拂; 这一天,在水火中的灵魂,有了太阳的照射。
从此,这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统统桎梏;从此,这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碎一个旧的岁月!于是,南方的甘蔗林,变成刀枪,抵御外敌侵略;于是,北方的青纱帐,酿成泉台,埋葬旧世界的罪孽! 从此,我们的祖国,不再四分五裂;从此,我们的民族,不再任人掳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声音响彻大江南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声音响彻三山五岳……是党的旗帜指引,我们才战胜风浪,驶过漩涡;是党的旗帜指引,我们才走进丽日蓝天、满园x……在党的旗帜下,我们紧密连合:如钢似铁;在党的旗帜下,我们抬头挺胸:如松似柏。
“百年新诗回眸”四人谈

“百年新诗回眸”四人谈作者:王珂陈仲义霍俊明道辉来源:《福建文学》2017年第05期百年新诗:过去可回首将来有知音王珂(学者,东南大学教授)作为一个有30多年专业新诗研究经历的学者,一个时时宣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的”人,我常喜欢用莱蒙托夫的两句诗来描述我“反思百年新诗”的结果:“反顾过去,往事不堪回首/遥望将来,竟无一个知音。
”“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2002年6月的某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的答辩会,当专家们都说自己根本不读新诗时,我差点说出你们可以否定我研究新诗的博士论文,但是你们不能否认新诗的客观存在。
行文至此,我猛然发现这两句诗才是当时我的亲切感受,前一句说明新诗“曲高和寡”,后一句说明新诗“客观存在”。
新诗的数量可以统计,如2006年出版的《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刘福春著)收入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海内外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评论集17800余种,涉及7000多位诗人。
新诗的源头却难确定。
新诗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诗界革命”算起,新诗大致诞生于1897年,到1997年就有百年历史。
二是从“白话诗运动”算起,新詩大致问世于1917年,到2017年才百年。
正因为两种观点都存在,以“百年新诗”为题的各种纪念活动竟然也持续了20年,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纪念”到今天,这在人类的纪念活动史上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奇观。
它正说明了新诗这种文体的复杂性,连自己的生辰都不清楚,前后居然相差20岁,更不要奢谈什么“新诗是否形成了传统”“新诗是否建立了自己的诗体”“新诗是否有文体合法性”“新诗是否应该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新诗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是否存在”“新诗诗人是否有‘字思维’”“如何新诗,如何现代”“浪漫主义如何影响新诗”等学术性问题。
正是长达20年的以“百年新诗回顾与反思”为题的各种研讨会、各种诗会和各种专栏文章等“纪念活动”,反而让理论家们越来越深入地考察新诗的历史,思考新诗的未来。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b5d7dff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2.png)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诗歌是人类的爱——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

探讨园地195诗歌是人类的爱----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李美贞摘要:人类的诗歌史,不是一部战争史,而是一部爱的历史。
苦难、逃亡与战争,在世界各地发生。
但诗歌滋润受伤的心,当我们从战争走向和平,人类的伤痕如何抚平?相信诗歌在我们心里燃起的爱的火焰,并照亮哭泣的脸,烤干人类的泪水,颤抖的心靠近诗歌,获得平静与温暖。
诗从苦难中挣扎出来,与爱同在,所有的苦难都是诗的源泉,如同晨曦是黑夜的终点,但爱无终点。
诗走向爱,穿越灾难与痛苦,获取生命的意义"关键词:李成恩诗歌人类的爱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纪录片导演李成恩应邀出访拉美,她在拉美谈到自身的写作与中国百年新诗的继承、转换、创造与发展诸多问题,对中国新诗与拉美文学的交流有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感受“拉美文学爆炸”的力量当地时间7月5日,在拉美文学之旅的第一站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李成恩接受了哥伦比亚原驻华公使、波哥大塔德奥大学亚太观察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恩里克•波萨达•卡诺及哥伦比亚中部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等多人的访谈。
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她说,我们生活在中国,似乎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欧美、亚洲、拉美等最好的诗歌。
拉194|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美诗歌我们很熟悉,智利的米斯•特拉尔、巴勃罗•聂鲁达,墨西哥的帕斯这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我们都有翻译与出版。
还有“美洲现代诗歌之父”尼加拉瓜诗人达里奥,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巴洛克式的风格,忧伤而孤独的秘鲁诗人巴列霍的诗歌,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他的诗歌的神秘,都是中国诗人与读者所喜爱的。
这些年我还读到了西班牙的卡斯西塔纽、尤塞达,加勒比海的沃尔科特、布拉思韦特%古巴的纪廉%乌拉圭的马里奥•贝内德蒂等人的诗歌,中国对于拉美的诗歌译介持续、比较及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中国新诗100年冉 庄(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 渝中区 400000) 摘 要:中国新诗100年,指五四以来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发表白话诗开始到现在,将近百年。
中国新诗发展100年,出现了多元的格局。
中国诗歌创新的选择:必须是中国的;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必须是时代的;必须是真诗而不是非诗。
关键词:中国新诗;多元格局;诗歌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研究Vol.7 No.2Jun. 20102010年06月第7卷 第2期文章编号:206(2010)02-0118-03・文学与新闻研究・作者简介:冉庄(1938-),重庆人,研究员,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巴渝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国诗歌从诗经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从诗经到乐府,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清。
都是在古典诗、词、曲中演绎,形成了厚重的中国古典诗词风格。
中国气派的古典诗词到了民国,特别是五四以来,大量西方新诗传入中国。
我们知道,任何文化与物质,都是在相融相排斥中相互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与物质。
同样,中国文化也有相融性和排它性。
1918年元月,改版后的《新青年》第4卷第1期,即全部采用白话文,显示了文学革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一期刊登了9首白话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的白话诗,宣告了中国新诗的诞生。
(九首诗包括胡适的《鸽子》《一念》《景不徒》《人力车夫》,沈尹默的《鸽子》《月夜》《人力车夫》,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周岁日造像》)9首诗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新人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其中两首《人力车夫》都表现了对下层苦力劳动者的同情。
不过沈尹默的那首要深切一些:“人力车上,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不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不平之音,扬出诗外。
《月夜》则表现了一种追求个性解放的独立不倚的性格,面对霜风,不倚不靠,与高树并排立着,这也是时代精神的某种折射。
特别是《相隔一层纸》,反映贫富悬殊,茅盾尖锐、对比鲜明,富者在火炉前嫌太热,要开窗买水果;穷叫花却冷得要死,“可怜窗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纸!”这是对剥削者的血泪控诉,对穷苦人的同情及吸血者的谴责。
这是新诗创作中典型的“平民文学”,为穷苦人民说话,并颇具民歌风格。
这些新诗,诗体都是解放了的白话自由诗,或含蓄、或明露、或写景、或抒情,都给人以审美感受,显示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最初成绩。
中国新诗100年,指五四以来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发表白话诗开始到现在,将近百年。
百年来有影响的诗人是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鲁迅、陈独秀、郭沫若、李大钊、康白情、刘大白、宗白华、徐志摩、李金发、朱自清、朱湘、冯雪峯、汪静之等等。
中国新诗美学的拓展,经越了:一、新月派。
徐志摩、闻一多、陈梦家等倡导新诗新格律的审美走向,主张“乐意戴起脚镣跳舞”。
提倡写新体格律诗。
二、象征派。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等倡导新诗象征主义,取向用象征派手法写诗,逐渐形成一个流派。
主张反对直白而注重象征,多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重视情与智的融合,官能变感的巧妙运用,自然律动与心灵律动的契合。
三、现代诗派。
戴望舒、施蛰存、朱湘、何其芳、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等,现代诗派是新月、象征两流派的发展。
《现代》诗派的诗借鉴了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的一些表现手法,但并非模仿或全盘移植。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其精神和特长,而不是生吞活剥,如用繁复的意象描写情绪,用奇特想象运载诗情,其间又多用象征、暗示,潜意识来表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等等。
他们在借用外国诗的基础上更偏重于“比”、“兴”、“隐”,即切合味口的含蓄蕴藉的唐宋诗词风韵。
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似的清婉柔弱,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似的朦胧隐藏。
大概在处境上有某些相同,情感或心境上有某些类似,同时也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深沉,影冉庄:中国新诗100年响的久远。
早在当时,孙作云就曾指出:“中国‘现代派’诗只是袭取了意象派的外衣或形式,而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意境。
”戴望舒的《雨巷》《印象》,卞之琳的《断章》,何其芳的《秋天》等都莫不受传统的影响,带有古诗词的韵味。
中国新诗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诗人闻一多、朱自清、胡风、冯至、臧克家、艾青、田间等都参加全国文协,团结在全国文艺界抗日的旗帜下,为民族解放事业、为反抗日本侵略而斗争。
这一时期1937年9月胡风在上海创办《七月》发表大量的诗,后来转移到武汉,又转移到重庆,直到1941年9月被迫停刊。
1945年元月又出版《希望》,基本上是《七月》的延续。
1946年10月又被迫停刊。
培养了一批诗人,即《七月》派诗人,如阿垅、绿原、邹荻帆、鲁藜、彭燕郊、冀访、曾卓、杜谷、胡征等。
艾青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新诗的又一里程碑。
赴法留学在巴黎学画的艾青(原名蒋正涵)1932年回到祖国,5月到上海参加了左联美协,在鲁迅的支持下,与力扬、江丰成立了春地艺术社。
7月12日被捕,入法国租界巡捕的监狱,在监狱开始写诗。
狱中写了《病监》《聆听》《透明的夜》《大堰河——我的保姆》《芦笛》《巴黎》等,1936年出狱,即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几经周折,从金华、南京、武汉,到了重庆。
1941年在重庆,周恩来建议他去抗日根据地,在2月与张仃、罗烽等秘密奔赴延安,见到毛主席。
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理事、参议员,担任《诗刊》主编。
前后出版了《火把》长诗及诗集《黎明的通知》。
后来又到华北联合大学任文学院副院长。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中央美术学院。
新中国成立他又开始创作诗。
艾青是火炬和光明的歌者,他的创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黎明的通知》。
他的诗具有:把握的真实感与抒发激情的真挚感,意象美的追求与意象美的创造,自由健康的散文美,独创的艺术风格。
解放后,中国诗歌进入了崭新的蓬蓬勃勃发展的新时期。
老中青三代,老:郭沫若、冯至、臧克家、艾青、卞之琳、何其芳;中:40年代的徐迟、王亚平、绿原、牛汉、蔡其矫、李季、郭小川、贺敬之;青:闻捷、邵燕祥、李瑛、公刘、雁翼、严阵、顾工、张永枚、梁上泉等。
文革时期之后新时期,诗歌又有所发展,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的出现,诗歌又有新的突破。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躁动,先锋派提出现代主义精神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出现了不少光怪陆离的创作,有:杨炼、韩东、李亚伟、柏桦。
诗歌走向了离奇,杂音缭绕。
中国新诗发展100年,出现了多元的格局。
如何探讨诗歌的创新,给予了诗人选择的权利,也蕴含着社会对诗人的选择。
什么是中国诗歌创新的选择呢?笔者认为:一、诗,必须是中国的。
时至今日,争论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借鉴西方,可不可以横的移植。
新诗自身就是明证,它诞生于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汇之时,在第一次中西文化交融中得以发展,它的血管里已经流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众多流派的著名诗人的血液。
中国现代诗歌史若没有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等人,将会怎样地暗淡无光?而他们中又有哪一个不是在中西文化哺育下成熟的?在当前开放的时代,中国,更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
借鉴已成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必然趋势。
诗歌创作又岂能例外?问题是如何借鉴?当然不是恶性的全盘西化,成为西方现代诗派的低劣仿制品;而是要合理地有机吸收,创造有中国风骨的民族化的诗歌,无论怎么变化,它必须是中国诗。
中国的诗歌,自然不是“古典+民歌”的模式所能概括的,它可以是格律体,也可是自由体。
它不排斥包括现代派在内的任何一种形式,它离不开民族语言,又似乎在语言之外。
过去谈民族性,只在语言、手法等形式表层兜圈子;我们说中国的,则更注意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内在精神等深层的蕴含。
二、诗,必须是人民大众的。
诗歌是人民大众的,这是诗的本性,它原就产自民间。
自古诗为民之声,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那时宫廷歌舞娱乐所用之诗章,全由专设的采诗官从民间收集而来,古帝王于娱乐之余,也以此了解民情,“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从中获得统治的反馈信息。
只是到后来,才有御用文人写的宫廷诗,上层人物自己也开始写诗,并作为进身之阶,诗才渐渐由他们垄断。
可流传久远有生命力的还是民歌,和那些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经济困难、与下层人民境遇相同、心灵相通的文人所作的诗。
我们不反对诗人应有自己的个性,诗的感染力119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也只能来自个性自我的真切表现。
但同时我们主张诗人的个性应植根于人民性,成为人民的多种多样的爱好和需要的反映。
人民,不是一个狭窄的政治概念,它要丰富得多。
不要把写爱情、写友谊、写旅游、写山水……排斥在人民性之外,凡是构成人民生活一部分的都不是多余的;也不要把个人的七情六欲看做与人民无关,正是千万条小溪汇流成大海。
诗歌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标准如何鉴定呢?它必须是人民读得懂、人民能接受、健康向上、给人民以启迪的。
有的诗如同天书、谜语,不但人民大众读不懂,甚至连学中文的老教授,写了几十年诗的老诗人,都读不懂。
这样的诗,人民大众怎么接受呢?有人说,我的诗是让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看的,是西方派。
可连现代人都读不懂的诗,几十年后几百年后的人能读懂吗?简直是自欺欺人。
无论西方派、什么派,只要是好诗,我们都能接受。
我们的诗歌必须有人民性,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努力创新的道路。
我们既不持古守旧,又不追风赶潮,既能化古为今,又能化西为中,只要是优秀的,不管什么流派我们都汲取、学习、借鉴。
三、诗,必须是时代的。
诗歌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诗发展的要求。
这里指的时代就是当代,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当代的眼光加以审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以继承和改造,使之创新,发挥其除旧布新,点化心灵的独特作用。
如舒婷的《致橡树》、李发模的《呼声》、雷抒雁的《太阳》等诗。
读后就有震耳发聩、耳目一新之感。
可惜这方面的力作太少,有待新诗去垦荒的土地还相当辽阔。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向着华夏的源头进发,涉足于半坡、敦煌、青铜、彩陶、易经、神话……在寻根热潮中,诗走得比小说还远。
我们并不否定一切寻根之作,无论是寻求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之根,或是挖掘社会停滞后退的劣根性之根,都是立足当代,瞩目未来的。
有的诗则侧重对人的原始的自然性的探究,也是为了寻求人与自然的契合点,重建以人为主体的和谐的宇宙世界,当代性也是显然的。
我们也并不认为当代性一定要写当代。
但如果寻根是漫无目的的,像有些人宣称的只是“孤独地”“逆着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朝着我们再也不能回去的时代……朝着人类最古老的时代走去”,以此为“归宿”复古,陷入一种历史的迷惘,就不能不为之担心了。
有的学步者在追溯历史的同时,恰恰忘掉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而迷失在古意象中了。
西化是忘了自己立足之地,复古是忘了自己所处之时,形异而实一。